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科学,旨在探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人际关系常常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效果。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n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的心理,包括人际交往、沟通、合作、冲突等方面。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对提高人们的交往能力和幸福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和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友情、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等。
研究这些关系的心理机制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n1. 互惠理论:互惠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的行为。
即如果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好处,那么受到好处的人就会倾向于回应同样的好处。
这种互惠关系有助于建立可靠的信任和合作。
2. 自我揭示理论:自我揭示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倾向于自我揭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特别是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
自我揭示可以帮助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更为深入的关系。
3. 社交认知理论:社交认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行为受到其对他人的期望和评价的影响。
这些期望和评价可能源于社会文化、个人经历或环境因素等,对人际交往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有着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归属于一个有着明确定义的社群中,并获得这个社群的认同和接纳。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从众的行为,以符合社群的期望和标准。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技巧\n1. 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指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并给予回应和反馈。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一、导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心理科学。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类型1、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认知、情感互动和行为影响的过程。
2、人际关系的类型:根据交往的深度和目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亲密关系、友谊关系、职场关系等。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际认知:研究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2、人际情感:研究如何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以及情感如何影响人际行为。
3、人际行为:研究如何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影响人际认知和情感。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分析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2、观察法:通过观察自然情境中的人际互动,收集和分析数据。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被试者的态度和行为。
五、人际关系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心理咨询:帮助个体解决人际问题,提高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行为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3、社会关系:研究社会群体的人际关系特点,提高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结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心理科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
在人格心理学中,第一章通常会介绍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类行为基本模式的学科。
它主要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和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述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心理过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护。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影响,故而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基于对他们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
在人际关系中,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因此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机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2. 亲和力理论亲和力理论指出人们在互动中会更倾向于与那些对自己有好感的人建立亲密关系。
亲和力往往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它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吸引和交流。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影响因素1. 亲近度亲近度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人们更倾向于与自己亲近的人建立更强的关系。
亲近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身体接触、频繁接触、情感共鸣等等。
2. 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的基础。
根据互惠原则,如果一个人给予了另一个人好处,另一个人也会做出回报。
互惠原则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比如,通过了解亲近度的形成机制,个人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掌握互惠原则,可以建立更加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结语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和幸福感。
希望通过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们能够成为更加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从而过上更加美好、富有意义的生活。
希望本文能为您带来启发和帮助,谢谢阅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了解其中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初次见到一个人时,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对他的初步印象,而这个印象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们对他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第一印象并不总是准确的,它可能会受到我们的主观偏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及当时的情境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尽量避免仅凭第一印象就对他人做出过度的评价和判断,而是要通过后续的接触和了解来不断修正和完善对他人的认知。
另外,晕轮效应也是人际认知中常见的一种偏差。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了良好或不良的印象后,往往会倾向于据此推断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比如,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很聪明,就可能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很优秀;反之,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不诚实,就可能会觉得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可靠。
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很容易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误解和误判,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全面地评价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人际吸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与那些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因为相似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点能够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基础。
互补性也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
当两个人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时,也可能会产生吸引。
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会被一个性格外向的人所吸引,因为他们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
除了相似性和互补性,外貌也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
虽然我们常说不能以貌取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外貌在初次交往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1. 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沟通和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个体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在工作场所和学校中的表现,也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交能力、减轻压力,甚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
3.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认知、情感、社交行为等方面。
其中一些研究领域包括:3.1 社交认知社交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这包括我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期望的形成。
研究表明,社交认知对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我们对某个人的态度和期望会影响我们与他们建立关系的方式和质量。
3.2 情感情感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以及我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
研究表明,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至关重要。
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加人际互动的愉悦和亲密度,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和矛盾的产生。
3.3 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是指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展示的行为,包括语言、非语言和人际沟通技巧等。
社交行为可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质量和互动效果。
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交行为可以促进友好和融洽的关系,而消极的社交行为则可能导致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4.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改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努力。
以下是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建议:•提高社交能力: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学习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增强自信心。
•倾听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解决冲突:学习有效的冲突解决技巧,以建立和谐的关系。
•建立互信:遵守承诺,保持诚实和透明,以增强互信和亲密度。
5.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教育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简介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心理学领域。
它探究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以及维持的心理机制,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际互动的规律以及改进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1.家庭关系:家庭是个体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之一,对个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友谊关系: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兴趣、互相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
3.爱情关系:爱情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深厚的感情和情感互动。
4.职业关系:职业关系是在工作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亲和力亲和力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吸引力和需求程度。
亲和力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的相似性、社会背景等。
在人际关系中,亲和力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融洽互动,并有助于关系的长期维持。
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之间因为不同的意见、利益冲突或者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对抗。
人际冲突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关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有效的解决人际冲突对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社交支持社交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得到的情感和实质性的支持。
社交支持可以通过情感上的倾听、理解和支持,以及实际上的帮助和资源分享来提供。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支持能够缓解个体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心理负担,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应用领域的例子:1.教育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合作学习和团队建设。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知识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无处不在。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的相处,都涉及到复杂的心理过程和互动。
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是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让我们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关爱,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其次,在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团队合作效率,促进职业发展。
再者,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拥有丰富和支持性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更容易应对压力,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认知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对他人的感知、理解和评价会影响我们与他们的互动方式。
第一印象是我们在与他人初次接触时形成的快速而初步的判断。
尽管第一印象往往是片面和不准确的,但它却对后续的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对某人产生更多的好感和期待,也可能因为一个不佳的第一印象而对某人持有偏见。
刻板印象也是常见的认知偏差。
它是我们对某一类人群的固定看法和预期。
例如,认为工程师都是严谨刻板的,或者认为销售人员都是善于言辞的。
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判断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此外,我们在认知他人时还容易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就可能倾向于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反之,如果我们发现某人在某个方面存在不足,就可能对他的整体评价降低。
三、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情感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喜欢、厌恶、感激、愤怒等。
喜欢和爱是人际关系中积极的情感。
人际关系心理海德
人际关系心理海德
人际关系心理学(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sychology)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交流、情感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学领域。
它主要关注人们在各种社交环境中的行为和情感,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其中,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人际吸引:探讨了人们为什么会被某些人吸引、为何建立起交往关系,以及何种特质和行为能够增加人际吸引力。
2. 亲密关系:研究了亲密关系的形成、维持和破裂的原因,以及亲密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3. 人际冲突:分析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并探索解决冲突的方式和技巧。
4. 社交支持:研究了社交支持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应对压力的影响,以及如何提供有效的社交支持。
5. 群体动力学:关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研究群体中的互动、合作和冲突行为。
海德(Hide)可能是指德国心理学家克劳斯·海德(Klaus H. E. Grawe),他是人际关系心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心理治疗中的人际关系,提出了人际关系取向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rapy)的概念和方法。
总的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和改善与他人的交往,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和幸福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交流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探讨人际关系对个体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旨在增进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提升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和满足感。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
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带来快乐、支持和满足感,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与此相反,破裂的人际关系会导致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认知和判断来解读他人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应的反应。
研究社会认知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和解读是通过对对方的行为进行推理和推断来实现的。
2.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期望受到童年依恋经历的影响。
依恋是人类在幼年时期形成的情感关系模式,它对于个体的人际关系能力和亲密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恋理论强调个体对被爱和安全感的需求,认为这种需求在人际关系中对个体的情感满足和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3. 自我扩展理论:自我扩展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寻求与对方的情感共鸣和自身价值的验证。
个体会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扩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可和满足。
自我扩展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自我内涵的建构和巩固的积极作用。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1. 沟通技巧培养:在人际关系中,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
通过学习和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个体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互相理解和共鸣,减少冲突和误解,增进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1)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的程度。
(2)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的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创立。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则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性关系。
二是按喜欢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理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相互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的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与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莱维特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
纽科姆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
以彼得罗夫斯基为首的苏联心理学者提出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的参照测量法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科学,涉及社交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维护以及破裂的心理过程,探讨人际互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人际关系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的人格特征、社会背景、互动经验等。
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两种主要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所作的社会认知过程,比如亲近感、吸引力评价等,而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人们在互动中进行成本与收益的评估,从而决定是否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亲密度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亲密度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人际关系的维护需要双方的努力和付出,涉及到沟通、互动、支持和冲突处理等方面。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建立信任、分享秘密、展示亲密行为等。
研究表明,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满足,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三、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又一个研究热点。
人际关系破裂可能是因为经济利益、亲密关系的变化、价值观的冲突等多种原因。
处理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探讨的重要问题。
有效的冲突处理方式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沟通、妥协、做出让步和寻求第三方的帮助等是有效的冲突处理策略。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个体在社交和人际互动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职场交往、销售和谈判等方面。
例如,在家庭关系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提升彼此的互动质量。
在职场交往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员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结论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于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_名词解释
第1章——第12章名词解释第一章: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1、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
自我呈现也可称为印象管理。
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7、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8、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5、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6、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7、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策略1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情感方面的联系,还涉及到信息交流、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
11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生活满意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并为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11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这使得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21 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情绪稳定性、亲和力、自信心等特质会影响他人对其的接受程度和交往意愿。
122 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123 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具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经历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互补的特质也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12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交场合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131 清晰表达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
132 积极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打断、不急于评判。
133 反馈及时给予对方适当的反馈,表明自己对其话语的理解和关注。
134 非语言沟通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它们有时比语言更能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14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人际关系心理学(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人们 对于人际关系的态度、观念和经 验,分析其对于人际关系心理的 影响。
研究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心理的 特点和规律,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 解。
放松训练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情绪表达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助于释放压力和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04 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与决策
行为决策
理性决策与感性决策
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既会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决策, 也会受到感性情绪的影响。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方法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积极 心态。
情绪传染
情绪传递
情绪状态会通过非语言和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
情绪共鸣
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和信 任感。
情绪污染
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营造积极向上的氛 围。
情绪调节
认知重构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例如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决策中的信息处理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直接经验和间 接知识。了解信息来源和处理方式有助于预测他人的决策。
决策中的价值观与目标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不同,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和目标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他们的 行为。
合作与竞争
合作的动力
合作往往源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了解合作的动力有助于促进团队 合作。
冲突的解决方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通过研究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探索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维系和破裂的原因与机制。
这一学科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其中的基本概念包括:1. 亲近度:亲近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可以包括感情上的联系、共享的经历以及相互的依赖程度。
2. 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好感程度,包括外貌、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因素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
3. 沟通: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理解他们的意图和动机,从而影响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2. 亲和力理论:亲和力理论认为亲和力是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因素,个体的外貌、个性、能力等特征会影响他人对其的喜欢程度。
3. 交往规则理论:交往规则理论强调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个体需要遵守这些规则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效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从而改善家庭关系。
2. 教育环境: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用于改善学生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提高教育效果和学习成绩。
3. 工作场所: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在职场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和工作效率。
结语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它涉及到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冲突、人际合作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人际关系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还研究了人际交往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对社会群体和社会整体的影响。
首先,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受到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亲近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心理学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模式和规律。
例如,亲和力理论指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向于与那些对自己产生积极情感反应的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其次,人际关系心理学还研究了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效果。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核心环节,而人际关系心理学通过研究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效果,为人们提供了改善人际关系的指导。
比如,有效的非言语沟通和积极的情感表达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稳定性。
另外,人际关系心理学还探讨了人际冲突的产生和解决。
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冲突,而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冲突的成因和解决的策略,为人们在处理人际冲突时提供了指导。
例如,有效的沟通和妥协可以有助于缓解人际冲突,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人际关系心理学还关注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个体带来支持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通过研究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为人们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个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领域,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人际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还为人们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的规律,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我们在﹑﹑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
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
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
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四、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人际关系心理学
调节情绪: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表达情绪: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PART SIX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促进团队协作:运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原理,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保持冷静:在冲突发生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让情绪控制行为。
沟通清晰: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同时倾听对方的观点和需求。
灵活变通:在处理冲突时,要灵活变通,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双方的需求。
人际关系中的情绪管理技巧
觉察自己的情绪: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是情绪管理的基础。
接纳自己的情绪:接受并理解自己的情绪,不要抑制或否认它们。
பைடு நூலகம்
自我概念理论:强调个体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这种认识如何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
互动理论:关注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以及这些行为和互动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情感依附理论:探讨个体如何形成和维持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中的表达技巧
尊重: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避免攻击和贬低
倾听: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给予反馈和回应
沟通: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避免模糊和含糊的措辞
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技巧
寻求共识: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双方的共同点和共识,以达成妥协或解决方案。
社会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一群体或社会阶层形成的固定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3、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4、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
更为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科和行为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7、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8、社会网络层次: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
9、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0、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1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过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1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朱迪•C•皮尔逊《如何交际》冷漠阶段、疏远阶段、终止阶段。
二、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莱维特):圆形传递:优点是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使群体中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缺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轮式传递:优点是解剖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
缺点是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链式传递:优点是解决问题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
缺点是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作出的。
Y式传递:优点是工作效率高,速度快。
缺点是抑制了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非正式群体的交往模式:单线型:优点是传递速度快,容量大,个体的主观影响明显。
缺点是传递容易发生信息失真情况,从而影响传递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集中型:传递的信息量大,渠道宽,速度快,对信息有选择,缺点是主观色彩浓厚,受个人情感影响很大,容易产生消极影响。
偶然型:传递面广,信息量大。
缺点是受机遇影响大,个体不易掌握,交往的主体不能发挥作用,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流言型:优点是传递的速度快,面积广。
缺点是传递的信息不可靠,易受主体传播者的影响。
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口头交际的效果次之,书面交际的效果较差。
3、人际关系的结构组成: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4、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的经典实验: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他的学生做了有名的实验霍桑实验。
照明实验认为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非人际关系来得重要。
福利实验得出结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比福利措施的改善显得更加重要。
群体实验说明好的人际关系比物质利益对人更加重要。
态度调查,发现工人心情舒畅,有主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说明和管理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人为的措施显得更为有利。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但他们对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在实验方法上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解释没有科学的公正感,在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但它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这是无可置疑的。
5、人际交往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T组理论。
6、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美国学者米德《思想、自我和社会》7、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霍曼斯于1961年正式提也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其缺陷。
8、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人际反应特质。
9、心理学家梅茨认为人有三种不同的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感情的需要。
10、心理学家霍妮把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逊顺型朝向他人,进取型对抗他人,分离型疏远他人。
11、奥德弗的E•R•G 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员发展需要。
12、弗罗姆《工作与激励》中激励水平的公式:激励水平(M)=期望值(E)×效价(V)13、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三、态度及其转变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具有对象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组织性和结构性。
2、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3、态度的功能:顺应、认识、防御、调节功能。
4、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稳定性。
5、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关于态度的平衡性;关于态度的一致性。
6、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则反之。
7、一致性理论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
我们总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以便减少或消除非一致性。
相似导致人际喜欢和吸引,这是这个原则发生作用的典型一例。
8、态度的形成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性质、个体的自我意识。
9、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看作是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即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内化和同化。
10、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人际影响。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明显,而父母、教师、成人的影响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
因此,态度和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际关系对态度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态度形成与发展就容易些;反之,则比较困难。
表明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态度转变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对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许多人建立了新的态度,是因为他面临一个新环境,加入了一个新群体与新组织。
一旦这样,他的态度与行为就要受到此群体的共同行为准则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群体成员必须共同维护的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采取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11、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四、行动与态度1、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认知失调。
2、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3、减少失调的办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4、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觉得这些活动越有价值。
因为对心理治疗的承诺和对治疗效果的想念是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转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由此预测,设计一些治疗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
儿童教育,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所教育儿童就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
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结果表明,以提供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价的那些商品的依赖。
决策,当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
当实行这个方案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已作出的决定。
更糟糕的是,一旦选择了某个方案后,明知它有缺陷,还常常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
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同时对于“承诺升级”的现象也是可以预防的。
五、印象形成1、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2、人际印象形成: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3、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即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4、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价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6、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新近效应,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也与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熟悉程度有关。
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初次接触,优先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彼此比较熟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认为后来的信息对印象形成没有作用,显然是不正确的,也不全面的。
但研究总的表明,开头的信息与后来的信息相比,对印象形成中的整个判断来说,开头的信息影响较大。
晕轮效应,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
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7、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8、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9、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