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原理与发展
abs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abs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abs是英文Anti-lock Braking System的缩写,中文含义为防抱死制动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汽车在急刹车时车轮被锁死,提高车辆驾驶的稳定性和制动效果。
下面是abs的工作原理及作用的详细解释:
工作原理:
1. 传感器,ABS系统会安装在每个车轮上,并通过传感器实时测量车轮的速度。
2. 控制模块,ABS系统的控制模块会根据传感器反馈的车轮速度信号,监控每个车轮的转速差异,以及车轮的减速度。
3. 泵浦和液压阀,当ABS系统检测到某个车轮即将抱死时,控制模块会向该车轮的液压制动装置传送指令,使阀门打开,然后将液压通过泵浦加压,再由阀门缓慢地释放,以保持车轮的转动。
作用:
1. 防止抱死制动:当车辆急刹车时,ABS系统会根据车轮速度的实时反馈,避免车轮锁死,提供更加精确的制动力,并保持车轮的旋转。
2. 提高制动稳定性:ABS系统能够让车辆在高速行驶或在湿滑路面进行紧急制动时保持稳定,避免车辆发生侧滑或失控的情况。
3. 缩短制动距离:由于ABS系统能够保持车轮的旋转并避免锁死,车辆能够在制动过程中更好地保持牵引力,从而减少制动距离,提高制动效果。
4. 提高驾驶安全性:ABS系统能够通过实时监控车轮的转速
差异和减速度,帮助驾驶员避免急刹车时发生滑动、失控等意外情况,提高驾驶安全性。
5. 增加操控性:由于ABS系统能够保持车辆稳定并防止车轮锁死,驾驶员在制动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车辆,提高操控性和可靠性。
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原理与故障诊断
汽车防抱死系统的原理与故障诊断汽车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是一种重要的汽车安全装置,旨在防止车轮在紧急制动时抱死,提高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制动效果。
本文将介绍ABS的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的故障诊断方法。
ABS的工作原理:ABS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执行器组成。
传感器主要负责检测车轮的转速,通常安装在车轮轴上。
控制单元负责计算车轮的转速差异,并控制制动力,执行器负责控制制动液压系统。
1.轮速传感器:ABS系统通过轮速传感器来检测每个车轮的转速。
传感器会将检测到的转速信息发送给控制单元。
2.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接收来自传感器的转速信号,对各个车轮进行比较和监控。
当发现一些车轮即将抱死时,控制单元会通过执行器调整制动力,保持车轮的旋转。
3.执行器:执行器与制动系统紧密合作,负责调整每个车轮的制动力。
当控制单元发出调整制动力的指令时,执行器会控制制动液压系统相应压力阀的工作,实现制动力的调整。
ABS系统的工作过程:当车轮在制动过程中,ABS系统将不断监测车轮的转速差异。
如果一些车轮的转速急剧下降,表明该车轮即将抱死,此时控制单元会发出调整制动力的指令。
执行器控制制动液压系统实现对该车轮制动力的调整,使车轮恢复旋转,并维持最佳的制动效果。
故障诊断方法:1.故障灯:ABS系统故障时,控制单元会向仪表盘上的ABS故障灯发送信号,提示驾驶员注意。
当故障修复后,该灯会自动熄灭。
2. 扫描工具:故障发生时,可以使用扫描工具连接与ABS系统相连的OBD(On-board Diagnostics)接口,获取故障码。
根据故障码可以进一步定位问题所在。
3.轮速传感器检测:ABS系统常见故障是轮速传感器失效或脱落。
可以使用万用表或示波器检测传感器的电阻或输出信号是否正常。
4.制动液压系统检测:有时ABS故障可能是由于制动液压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可以检查制动液面、制动液泵或压力阀等部件是否正常。
简述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工作原理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是一种安全辅助系统,旨在防止车辆在紧急制动时出现轮胎抱死现象,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下面是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工作原理的简要描述:1. 传感器检测轮速:ABS系统通过轮速传感器实时监测每个车轮的转速。
传感器会不断测量轮轴的旋转速度,并将数据发送给控制单元。
2. 比较车轮速度:控制单元将各个车轮的速度进行比较,如果发现某个车轮的速度显著低于其他车轮,意味着该车轮可能即将抱死。
3. 控制制动压力:一旦控制单元检测到某个车轮即将抱死,它会向制动系统发送信号,减少该车轮的制动压力。
这可以通过一种称为制动阀的装置来实现,它会周期性地释放和重新施加制动压力。
4. 防抱死循环:该过程被反复执行,以保持车轮在抱死边缘,从而允许车轮在制动时保持旋转并提供最佳的制动力。
5. 轮胎抬升控制:在某些情况下,当车辆制动时,可能会出现某个车轮即将抬升的情况,这可能导致车辆失去稳定性。
ABS系统还可以通过调整制动压力,避免车轮抬升,并保持车辆的接地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的工作原理,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能够有效防止轮胎抱死现象,提供更好的制动性能和操控性,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车辆,避免潜在的危险和事故发生。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是一种安全辅助系统,旨在防止车辆在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提高车辆的制动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其工作原理如下:1. 传感器检测车轮速度:ABS系统通过安装在车轮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每个车轮的转速。
2. 控制单元分析数据:传感器将车轮速度的数据传输给ABS系统的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根据车轮转速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有车轮即将抱死的趋势。
3. 制动压力调节:如果控制单元检测到某个车轮即将抱死,它将向相关车轮的制动系统施加适量的制动压力调节。
这通常是通过电动或液压系统控制阀门来实现的。
汽车abs工作原理原理
汽车abs工作原理原理
汽车ABS(防抱死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应轮胎的转速
和控制制动压力来防止车轮在紧急制动时抱死。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 轮速感应:ABS系统会安装在车轮旁的传感器来感知每个
车轮的转速。
这些传感器会测量车轮在行驶过程中的旋转速度。
2. 手动制动:当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时,制动液会通过制动系统传送到各轮制动器上,使制动器发挥作用。
3. 控制制动压力:ABS系统会根据每个车轮的转速变化来监
测车辆的制动性能。
如果传感器检测到有车轮即将抱死,系统会自动调整制动压力。
4. 调节制动压力:如果某个车轮的转速急剧下降,表明该车轮即将抱死,ABS系统会迅速降低该车轮的制动压力。
这使得
车轮重新获得抓地力,防止抱死情况发生。
5. 释放制动压力:一旦ABS系统感知到车轮抱死的风险已经
消失,它会迅速释放该车轮上的制动压力,以便车轮重新旋转,并重新建立抓地力。
通过不断调整制动压力,ABS系统能够确保车辆在紧急制动
时保持最佳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同时有效地防止车轮抱死,提高制动效果,增加驾驶员的安全性。
防抱死制动系统
发展历史
ABS系统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数字式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 为ABS系统向实用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许多家公司相继研制了形式多样的ABS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ABS系统向高性价比的方向发展。有的公司对ABS进行了结构简化和系统优化,推出了经济型的ABS装置;有的企 业推出了适用于轻型货车和客货两用汽车的后轮ABS或四轮ABS系统。这些努力都为ABS的迅速普及创造了条件。 ABS系统被认为是汽车上采用安全带以来在安全性方面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 百科x混知:图解ABS
分类
防抱死制动系统一是按生产厂家分类,二是按控制通道分类。以下主要介绍按通道分类的方法。
在ABS中,对能够独立进行制动压力调节的制动管路称为控制通道。
ABS装置的控制通道分为四通道式、三通道式、二通道式和一通道式。
(1)四通道式 四通道ABS有四个轮速传感器,在通往四个车轮制动分泵的管路中,各设一个制动压力调节器 装置,进行独立控制,构成四通道控制形式。但是如果汽车左右两个车轮的附着系数相差较大(如路面部分积水或 结冰),制动时两个车轮的地面制动力就相差较大,因此会产生横摆力矩,使车身向制动力较大的一侧跑偏,不能 保持汽车按预定方向行驶,会影响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因此,驾驶员在部分结冰或积水等湿滑的路面行车时, 应降低车速,不可盲目迷信ABS装置。
性能特点
ABS系统的作用是什么?防抱死刹车系统可以提高行车时,车辆紧急制动的安全系数。换句话说,没有ABS的 车,汽车在遇紧急情况采取紧急刹车时,容易出现轮胎抱死,也就是方向盘不能转动,这样危险系数就会随之增 加,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单通道ABS一般都是对两后轮按低选原则进行一同控制。单通道ABS不能使两后轮的附着力得到充分利用,因 此制动距离不一定会明显缩短。另外前轮制动未进行控制,制动时前轮仍会出现制动抱死,因而转向操纵能力也 未得到改善,但由于制动时两后轮不会抱死,能够显著的提高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在安全上是一大优点,同时 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所以在轻型载货车上广泛应用。
abs的名词解释
abs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ABSABS是“Anti-lock Braking System”的缩写,中文名译为“防抱死制动系统”。
它是一种装备在汽车上的安全设备,旨在防止车轮在紧急刹车时抱死,提高车辆的制动效能和稳定性。
1. 安全性能ABS系统通过感知车轮的速度差异,在紧急制动时,对车轮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不会完全锁死。
这种控制技术使车辆保持较好的方向稳定性和操控性,避免了传统车辆在紧急刹车时出现方向失控的情况,大大提高了驾驶员的安全性。
2. 工作原理ABS系统通过车轮传感器和液压控制单元等部件相互配合工作。
当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时,车轮速度传感器会实时监测车轮的旋转速度。
一旦感知到车轮即将抱死,系统会通过液压控制单元自动调节制动力度,通过适当释放或施加刹车压力,保持车轮转动,从而避免车轮抱死现象的发生。
3. 效果与盲区ABS系统的主要效果是防止车轮抱死,降低紧急制动时的刹车距离,并提供车辆的操控性能。
然而,ABS系统并不能完全消除车辆滑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制动盲区。
在极端的路面条件下,比如冰雪路面等,无论是否有ABS,制动距离仍可能很长,因此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仍需保持警惕,合理使用制动装置。
4. ABS在实际驾驶中的作用ABS系统广泛装备在现代汽车中,对于驾驶员提高车辆控制能力、减少事故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ABS系统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紧急踩下刹车踏板时,ABS会迅速切断制动皮质,释放相关制动系统,使车轮恢复旋转状态,并根据所需制动力度调整制动压力。
这种动态的制动控制可以帮助驾驶员避免车辆失控,有效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5. ABS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发展,ABS系统不断升级和改进。
现代的ABS 系统已经具备了更加精确的控制能力和更高的稳定性。
同时,一些汽车制造商还加入了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以及牵引力控制系统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使ABS已成为现代汽车不可或缺的安全装备之一。
汽车abs的工作原理
汽车abs的工作原理
汽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车轮速度感
知和制动力分配的。
以下是汽车ABS的工作过程:
1.车轮速度感知:ABS系统通过各个车轮上的传感器监测车轮的旋转速度。
如果某个车轮的速度明显减慢,意味着该车轮即将被锁死(停止旋转)。
2.制动力施加:当系统检测到车轮即将被锁死时,ABS系统会迅速施加制动力。
它通过电动液压泵或电控制动器操纵制动液压系统,通过增加或减少制动压力,以保持车轮的旋转,避免出现锁死现象。
3.制动力分配:ABS系统还可以调节每个车轮的制动力分配。
在紧急刹车时,系统可以将制动力向有更好附着力(如有云附着性能的车轮)的车轮转移,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
4.连续监测和调节:ABS系统持续监测车轮速度,并根据实时情况调整制动力施加和分配。
它可以迅速地多次施加和释放制动力,以保持车辆稳定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制动距离。
总之,汽车ABS系统通过感知车轮速度,实时调整制动力施
加和分配,以防止车轮锁死并提供更好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
这可以提高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并减少紧急制动时的失控风险。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通过安装在车轮上的传感器发出车轮将被抱死的信号,控制器指令调节器降低该车轮制动缸的油压,减小制动力矩,经一定时间后,再恢复原有的油压,不断的这样循环(每秒可达5~10次),始终使车轮处于转动状态而又有最大的制动力矩。
防抱死系统工作原理:
1、如果紧急刹车会使轮胎抱死(车轮不能转动),刹车的距离变长,容易跑偏或甩尾。
ABS是通过控制刹车油压的收放,来达到对车轮抱死的控制,使车辆始终处于临界抱死的间隙滚动状态。
2、车轮一旦抱死,车子极易失去控制,从而出现危险的情况。
如果前轮发生抱死,最直接的便是失去转向能力,此时打转向盘根本无济于事,而只能祷告车子赶快停下来。
3、ABS工作时就相当于以很高的频率进行点刹,于是在紧急情况下踩制动踏板,肯定会感到制动踏板在颤动,同时也会听到制动总泵发出的“哒哒”声,这便是ABS在正常工作。
由于制动总泵在不断调整制动压力,从而对制动踏板有连续的反馈力。
汽车ABS综述范文
汽车ABS综述范文汽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是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BS系统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汽车在制动时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大幅度减少了制动时发生的车轮抱死现象。
本文将对汽车ABS系统的原理、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汽车ABS系统的工作原理。
当司机在制动时,如果车轮抱死,就会导致车辆失去稳定性并且无法减速。
ABS系统通过感知车轮的转速,控制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
当车轮压力过大时,ABS系统会自动调整制动压力,让车轮保持在既滑行又不抱死的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ABS系统可以确保车辆在制动时保持最佳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1.提高制动效果:ABS系统可以确保每个车轮的制动效果最大化,克服了普通制动系统所带来的车轮抱死问题,从而大大缩短了制动距离。
2.提高操控性:由于ABS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制动压力,车辆在制动时不会失去稳定性。
这使得驾驶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3.防止打滑:汽车在湿滑、雪地或者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容易发生打滑现象。
ABS系统可以监测车轮的转速,及时调整制动压力,避免车轮打滑,提供更好的牵引力。
4.增加驾驶舒适性:传统制动系统在制动时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感,使驾驶者感到不适。
ABS系统通过自动调整制动压力,可以使制动过程更加平稳,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目前,汽车ABS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当前ABS系统的一些发展现状:1.基于传感器的ABS系统:现代ABS系统通常采用传感器来感知车轮的转速。
这些传感器可以准确地监测车轮的转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制动压力。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ABS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
2.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P):ESP系统是在ABS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它不仅可以避免车轮抱死,还可以通过调整发动机输出功率和制动力分配,保持车辆在转弯和紧急避让时的稳定性。
3.刹车辅助系统(EBA):EBA系统是ABS系统的一种升级版本,它可以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检测到驾驶员紧急制动的动作,从而在紧急制动时增加制动压力,提高制动效果。
制动防抱死的工作原理
制动防抱死的工作原理
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是一种车辆安全系统,用于防止制动时车轮抱死,提供更好的制动效果和车辆操控性。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传感器检测车轮速度:ABS系统通过车轮速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每个车轮的转速。
传感器通常位于车轮附近,可以测量每个车轮的转速。
2. 控制单元对车轮速度进行比较: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控制单元会比较每个车轮的实际转速和期望转速。
期望转速是根据驾驶员对制动踏板的施加力度和车辆动态条件(如车速、转向等)来确定的。
3. 判断车轮抱死风险:控制单元会分析实际转速和期望转速的差异,并基于该差异来推断车轮是否有抱死的风险。
如果控制单元检测到某个车轮即将抱死,它会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4. 控制制动压力:ABS系统通过控制制动系统的压力来防止车轮抱死。
当控制单元检测到车轮即将抱死,它会发出信号,降低制动压力,使车轮重新获得牵引力。
当车轮恢复旋转,控制单元会再次增加制动压力。
5. 快速脉冲制动:为了进一步增加车轮牵引力,ABS系统还可以采用快速脉冲制动。
当车轮即将抱死时,控制单元会使制动器快速脉冲施加制动力。
这些快速脉冲可以帮助车轮保持旋转并获得更好的牵引力。
通过以上工作原理,制动防抱死系统可以在紧急制动时有效地防止车轮抱死,提供更稳定的制动效果和车辆操控性,大大减少了潜在的交通事故风险。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汽车制动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紧急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从而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ABS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液压系统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
传感器是ABS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它主要负责检测车轮的转速和车轮的滑动情况。
当车轮开始滑动时,传感器会立即将这一信息传递给控制器。
控制器会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来判断车轮是否即将抱死,并且会根据情况来调整制动力度。
当控制器判断车轮即将抱死时,它会立即向液压系统发出指令,让液压系统减少制动压力。
这样一来,车轮就不会抱死,而是会继续旋转。
当车轮重新获得抓地力时,控制器会再次向液压系统发出指令,让液压系统增加制动压力,从而使车辆能够更快地停下来。
除了防止车轮抱死外,ABS系统还可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
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需要紧急转向时,ABS系统可以通过控制车轮的制动力度来帮助车辆更好地转向。
这样一来,车辆就能够更加稳定地行驶,避免发生侧滑或失控的情况。
总的来说,ABS防抱死制动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汽车安全装置。
它可以在紧急制动时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从而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因此,我们在购买汽车时一定要选择配备了ABS系统的车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汽车abs防抱死发展历程
汽车abs防抱死发展历程
汽车ABS防抱死技术是一项在现代汽车工业中被广泛使用的技术。
ABS是“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缩写,最初是由德国汽车公司研发的,旨在解决车辆制动时出现的危险情况。
本文将为您介绍汽车ABS防抱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研发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此之前,当司机在紧急制动时,车轮往往会被锁住,导致车辆无法控制,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制造商开始研发ABS系统。
1966年,德国汽车厂商Mercedes-Benz成为第一个引入ABS技术的汽车制造商。
这项技术使得车辆在制动时,可以保持车轮旋转,从而使车辆保持稳定,避免车辆滑行。
70年代,美国汽车公司开始采用ABS技术,以确保汽车在制动时的安全性。
但由于成本高昂,ABS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随着AB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价格逐渐降低,逐渐被广泛采用。
在此期间,ABS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需求。
90年代,ABS技术已经成为大多数车辆的标准配置。
此时,制造商已将ABS技术进一步发展,引入了电子控制单元(ECU)和传感器,
以更好地控制车辆的制动系统。
21世纪初,ABS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成为了更加智能化的系统。
如今,许多汽车制造商正在研发新型ABS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性能。
汽车ABS防抱死技术是汽车工业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的发展历程证明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汽车制造商对安全性的不断追求。
预计未来,ABS技术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发展,以更好地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ABS(制动防抱死系统)介绍
EBD可依据车辆的重量和路面条件来控制制动过程, 自动以前轮为基准去比较
后轮轮胎的滑动率, 如发觉前后车轮有差异,而且差异程度必须被调整时,它 就会调整汽车制动液压系统,使前、后轮的液压接近理想化制动力的分布。 因此,猛踩制动在ABS动作启动之前,EBD巳经平衡了每一个轮的有效地面 抓地力, 防止出现后轮先抱死的情况,改善制动力的平衡并缩短汽车制动距离。
转动惯量较小时,随着制动力矩的上升,在滑移率到达λopt之前车轮减 速度可以比较快地达到一定值。当转动惯量较大时,车轮减速度到达定 值的时间比较慢,一旦达到λopt时,车轮突然进入不稳定区域,制动力 矩如再增大,车轮马上抱死。
3. ABS目前的控制技术
目前的技术,还根本解决不了预测行驶路面的µB- λ的问题,由档位所确定的转动
EDL与ASR协同作用
在高速时,如果一个或几个车轮打滑会很危险,因此需要ASR。
工作条件:在小于40km/h时,如果只是前轮有转速差,只起用EDL 系统,如果此时即有前轮转速差,又有前后轮转速差,则二者同时 起作用。在大于40km/h时,不论前轮有转速差还是后轮有转速差, 则只启用ASR系统,这个时候的依据是,以转得第二快的轮子做为 参考,如果与最快的轮子转速差差5km/h,则启动ASR系统。
在所有的速度情况下,如果只是前后轮间有转速差,则只启动ASR 系统。
(四)ESP-电子稳定程序
ESP是英文缩写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ESP称得上是当前汽车防滑装置的最高级形式。它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性 的稳定的控制系统。它能在危险时刻或车辆失控的瞬间,协助驾驶员操 控,使车辆保持行驶稳定。ESP系统由控制单元及转向传感器(监测方 向盘的转向角度)、车轮传感器(监测各个车轮的速度转动)、侧滑传 感器(监测车体绕垂直轴线转动的状态)、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汽 车转弯时的离心力)等组成。它能够一方面根据方向盘的转角和车轮的 速度,时刻监控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另一方面通过测量加速度和侧摆偏 转率确定当前汽车的行驶状态。时时刻刻对这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如 发现异常,立即作出反应,从而迅速而有效的控制车辆。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论文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论文标题: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摘要: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 ABS)已成为现代汽车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探讨了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组成部件及其工作原理,并讨论了如何优化此系统以提高行车安全性。
1.引言随着全球经济和交通事故频率的增加,提高汽车行车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是通过控制制动力度来防止车轮阻滞和抱死,从而提高汽车制动效果。
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功能。
2.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设计原理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轮速度和车辆加速度,并将这些信息传输给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通过调节制动压力,实现对车轮的减速控制,保持车轮在防抱死阈值范围内旋转。
该系统的运行原理是基于车轮速度和制动压力之间的动态关系。
3.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部件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液压装置等组成。
传感器负责监测车轮速度和车辆加速度,将相关数据传输给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根据传感器信息,通过调节制动压力来防止车轮阻滞和抱死。
液压装置负责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调节制动压力。
4.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工作原理是在车轮阻滞和抱死之前提前减小制动压力,使车轮保持在可控制的滑动区域内。
具体来说,当传感器检测到一些车轮速度下降到防抱死阈值以下时,控制单元会迅速减小该车轮的制动压力,以保持合理的滑移率。
5.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优化为了提高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效果,可以采用一些优化策略。
例如,利用先进的制动算法来实现更精确的制动力度控制;通过改进传感器的稳定性和精度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利用先进的液压控制技术来提高制动压力的调节能力等。
结论: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对于行车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对该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组成部件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讨论了优化此系统的策略。
汽车abs防抱死原理
汽车abs防抱死原理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在传统的液压制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发动机、制动器、轮胎和液压控制阀。
当车轮发生抱死时,制动器和发动机会向车轮施加反向压力,以使车轮制动抱死。
但此时的制动力矩仍足以使汽车恢复正常行驶,而不发生侧滑,而且还可以防止轮胎打滑。
当ABS工作时,它能实时监测各车轮的轮速,当车轮发生抱死时,它就会控制液压控制阀改变液压流量。
在制动力矩的作用下,制动力矩不会被轮胎的抱死所抵消。
此时车轮仍可以正常工作而不发生侧滑。
由于ABS系统在车轮制动抱死时仍能保证汽车正常行驶,所以它被称为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的工作原理是:在刹车踏板上施加一个压力,当它接近或达到最大压力时(一般为30kPa),压力传感器就会向ABS控制电脑发出信号。
控制电脑根据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来判断当前的制动踏板位置、速度和车辆状态等信息。
如果车轮即将抱死,则制动压力增大;如果车轮即将抱死,则制动压力减小。
—— 1 —1 —。
abs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ABS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一、ABS的工作原理
ABS是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先进的汽车制动控制系统,其主要目的
是防止车轮在制动时发生抱死,从而避免汽车在紧急制动时失去方向控制能力。
ABS系统采用传感器监测车轮速度,当检测到车轮即将抱死时,就会通过控制系
统减少制动力,让车轮保持旋转,保持车辆稳定性。
ABS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元件组成。
传感器监测车轮的速度,控
制器根据传感器的信号判断车轮是否即将抱死,并通过执行元件控制制动力的分配。
二、ABS的工作过程
1.制动阶段
当司机踩下制动踏板时,ABS系统开始工作。
传感器监测车轮速度,如果发现某个车轮即将抱死,控制器会发出信号,减少该车轮的制动力,同时增加其他车轮的制动力,以保持车辆的稳定。
2.释放阶段
在减少制动力的情况下,抱死的车轮恢复旋转,车辆的稳定性得以维持。
在车轮恢复正常旋转后,ABS系统会逐渐恢复适当的制动力,以维持车
辆的制动性能。
3.循环调节
ABS系统会持续监测车轮速度并调节制动力,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在整个制动过程中,ABS系统会不断进行循环调节,确保车辆的制动性能和
稳定性达到最佳状态。
通过ABS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ABS系统如何
避免车轮抱死,提高车辆的制动性能和行驶安全性。
ABS系统的应用使汽车在紧
急制动时更加稳定安全,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
abs防抱死工作原理
abs防抱死工作原理
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是一种车辆安全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紧急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以维持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以下是ABS的工作原理:
1.传感器监测车轮速度:
ABS系统通过安装在每个车轮上的传感器来监测车轮的速度。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每个车轮的旋转速度。
2.比较车轮速度:
ABS控制单元会不断比较各个车轮的速度。
当系统检测到某个车轮的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车轮,表明该车轮即将抱死。
3.制动压力调节:
一旦系统检测到某个车轮即将抱死,它会迅速调整该车轮的制动压力。
这通常通过抑制或释放制动液压压力来实现。
4.防抱死控制:
ABS系统能够快速而反复地调整每个车轮的制动力,使制动力处于最佳状态,防止车轮抱死。
这个过程通常在毫秒内完成。
5.保持车辆稳定:
防抱死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通过防止车轮抱死,驾驶员仍能保持对车辆的操控,避免因制动时车轮抱死而导致的失控情况。
6.重复监测和调整:
ABS系统持续监测车轮的速度,根据实时情况调整制动力。
这个过程在制动时持续进行,确保车辆在紧急制动情况下始终保持最佳操控性。
通过这种方式,ABS系统能够在紧急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避免了传统制动系统可能导致的车辆失控和打滑问题。
这使得驾驶员能够更好地控制车辆,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12-13作者简介:卞化梅(1969-),女,山西矿业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北京工商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在读硕士,讲师。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原理与发展卞化梅(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42)摘 要:汽车用制动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ABS )是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ABS 的工作原理、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着重介绍了国内ABS 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滑移率;附着系数中图分类号:U463.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88(2006)01-21-04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ti -lock Braking SystemBian Huamei(Beij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Beijing 100042,China )Abstract :The Anti 2lock Braking System (ABS ),which is a great importance to active safety of vehicle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rol concept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the status in quo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ABS.It emphasizes the domestic status and trend of ABS.Key words :automobile ;Anti 2Lock Braking System ;slip ratio ;adhesion coefficient0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道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汽车己逐渐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对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始终是汽车设计、制造部门的重要任务。
制动性能是汽车主要的安全性能之一。
评价一辆汽车的制动性能最基本的指标是制动加速度、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及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
制动时方向的稳定性,是指汽车制动时仍能按指定的方向的轨迹行驶。
如果因为汽车的紧急制动(尤其是高速行驶时)而使车轮完全抱死,那是非常危险的。
若前轮抱死,将使汽车失去转向能力;若后轮抱死,将会出现甩尾或调头(跑偏、侧滑),尤其在路面湿滑的情况下,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 -lock Braking Sys 2tem )简称ABS ,是一种机电液一体化装置,它在传统制动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控制技术,以实现制动力的自动调节,防止制动车轮抱死,以期获得最有效的制动效果,并大大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
ABS 能够利用轮胎和路面之间的峰值附着性能,提高汽车抗侧滑性能,充分发挥制动效能,同时增加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可控性,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安全刹车控制系统。
1控制原理1.1滑移率的定义第5卷 第1期2006年1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 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 TE OF INDUSTRY №.1Vol.5Jan.2006通常,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阻力:一种阻力是制动器摩擦片与制动鼓或制动盘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这种阻力称为制动系统的阻力,由于它提供制动时的制动力,因此也称为制动系制动力;另一种阻力是轮胎与道路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也称为地面制动力。
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称为轮胎-道路附着力,大小等于地面对轮胎的法向反作用力与轮胎-道路附着系数的乘积。
如果制动系制动力小于轮胎-道路附着力,则汽车制动时会保持稳定状态,反之,如果制动系制动力大于轮胎-道路附着力,则汽车制动时会出现车轮抱死和滑移。
地面制动力受地面附着系数的制约。
当制动器产生的制动系制动力增大到一定值(大于附着力)时,汽车轮胎将在地面上出现滑移。
汽车的实际车速与车轮滚动的圆周速度之间的差异称为车轮的滑移率。
滑移率S 的定义式为:S =V t -r ×ωV t×100%式中:S —滑移率;V t —汽车的理论速度(车轮中心的速度);ω—汽车车轮的角速度;r —汽车车轮的滚动半径。
由上式可知:当车轮中心的速度(即汽车的实际车速)V t 等于车轮的角速度ω和车轮滚动半径r 乘积时,滑移率为零(S =0),车轮为纯滚动;当ω=0时,S =100%,车轮完全抱死而作纯滑动;当0<S <100%时,车轮既滚动又滑动。
1.2滑移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图1给出车轮与路面纵向附着系数和横向附着系数随滑移率变化的典型曲线。
当轮胎纯滚动时,纵向附着系数为零;当滑移率为15%~30%时,纵向附着系数达到峰值;当滑移率继续增大,纵向附着系数持续下降,直到车轮抱死(S =100%),纵向附着系数降到一个较低值。
另外,随着滑移率增大,横向附着系数急剧下降,当车轮抱死时,横向附着系数几乎为零。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能将车轮滑移率控制在15%~30%的范围内,则既可以使纵向附着系数接近峰值,同时又可以兼顾到较大的侧向附着系数。
这样,汽车就能获得最佳的制动效能和方向稳定性。
ABS 即是基于这一原理而研制的。
图1 滑移率与附着系数关系1.3工作原理ABS 系统主要由车轮速度传感器、电子控制系统ECU 和执行元件(压力调节器)等三大部件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在汽车需要全力制动时,通过控制所有车轮的滑移率,以获得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最大纵向附着力,有效缩短制动距离,并保持一定的横向附着力,有效克服紧急制动时的跑偏、侧滑、甩尾等情况,防止车身失控,提高车辆的制动稳定性。
其组成22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5卷及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ABS 组成和工作原理示意图2ABS 的发展历史及现状2.1发展史制动力调整装置设计思想的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末,故ABS 最早应用于30年代以前的火车上,是为了防止火车车轮与钢轨的早期损坏,列车制动时如果车轮抱死,将会在钢轨上滑行,使制动距离延长,同时造成车轮与钢轨磨损。
随后又应用于飞机,为防止飞机着陆后制动跑偏、甩尾,缩短滑行距离,开发了飞机用的ABS 。
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防抱死系统(ABS )研制成功并首先被应用于航空领域的飞机上。
50年代中期福特汽车首先将它装在汽车上,成为汽车上最早使用ABS 的公司;德国博世(Bosch )公司是汽车ABS 的发明、研制单位,60年代初就开始ABS 的开发工作,于1978年正式生产出ABS1(采用模拟式电子组件)型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1984年推出ABS2(完全采用数字式组件)型,1986年开始生产ABS3型,以后相继开发出ABS2S 型及将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与驱动力自动调节装置有机结合的ABS/ASR (防车轮抱死和驱动轮防打滑控制)系统。
目前,最新的ABS 已发展到第5代,现今的ABS 还有结合了多方面的功能,比如:电子牵引系统(ETS )、驱动防滑调整装置(ASR )、电子稳定程序(ESP )、辅助制动器。
2.2国际上ABS 的发展趋势2.2.1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目前应用的主流ABS 产品基本都是基于车轮加、减速的逻辑门限值及参考滑移率方法设计的。
但是它的控制逻辑复杂,不同路况下各种门限值没有十分明确的理论依据,难以适应各种制动工况,而且控制过程中逻辑门限总是处于波动状态,因此控制效果不太好,制动距离也稍长。
对系统的稳定性等品质无法评价。
因此汽车ABS 的控制方法出现了滑动模态变结构控制方法、PID 控制方法、鲁棒控制方法和模糊控制方法等。
滑动模态变结构控制可获得较高的制动效率,但是在换节线附近切换时,由于系统的惯性,在滑动运动中叠加了一个抖动,如何选定参数及消除相轨迹在沿曲线滑移过程中存在的抖动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PID 控制,只要现场整定的PID 参数合适,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其性能效果仍有待改进和提高;鲁棒控制在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上有所提高,但鲁棒控制需要知道模型传递误差的上限,选择加强函数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模糊控制采用类似于人脑的模糊推理方法,遵循一定的控制规则,结合实际经验,对系统进行动态调控,具有不依赖对象的数学模型、便于利用人的经验知识、原理简单、容易实现、鲁棒性好,只要赋子控制器足够的控制能力,就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路况及车型结构参数的变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ABS 控制方法。
2.2.2结构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制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中逐渐融入了驱动防滑系统(ASR )、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电子稳定程序(ESP —有的公司称之为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VDC )、主动避撞技术(ACC )等功能。
其中,每种结构功能侧重不同,ABS 减速制动防滑移,ASR 加速驱动防滑转,而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能有效解决车辆在湿滑路面起步或加速时出现的车轮打滑问题,结合动力学控制VDC 的最佳ABS 是以滑移率为控制目标,它是以连续量控制形式,使制动过程中保持最佳的、稳定的滑移率,理论上是一种理想的ABS 控制系统。
这些结构逐渐实现了在各种工况下提高汽车的动力学性能:全部、部分制动,滑移,驱动,发动机反拖,换档等各种过程。
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但是越来越多的附加机构安装于制动线路上,这使得制动系统结构更加复杂,也增加了液压回路泄漏的隐患以及装配、维修的32第1期 卞化梅: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原理与发展 难度。
因此结构更简捷,功能更可靠的线控制动系统BBW(Brake-By-Wire)最终取代传统的液压制动系统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共识。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汽车制动系统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由于技术发展程度的局限,目前主要有2种形式的BBW系统,即EHB和EMB。
EHB(Electro-hy2 draulic brake)即线控液压制动器,是在传统的液压制动器基础上发展来的。
EHB与传统的液压制动器相比有了显著进步,结构紧凑,改善了制动效能,控制方便可靠,制动噪声显著减小,不需要真空装置等;节省了车内制动系统的布置空间。
但是EHB还是有其局限性,整个系统仍然需要液压部件,离不开制动液。
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Elcctro-Me2 chanical Brake)是一种全电制动不同于传统的制动系统,因为其传递的是电,而不是液压油或压缩空气,可以省略许多管路和传感器,缩短制动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