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案13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5)要求: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和普法教育工作。
(6)依法治国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①在我国,法律把党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赋予其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效力。②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和保证人们当家作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定力量。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③我国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它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服从法律、依法办事,就是服从党的领导,遵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④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就是把党的领导纳入法制轨道,实现由过去主要和直接依靠政策治理国家向主要和直接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转变。
(四)其他基本要求,包括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和坚持依法执政。
四、“三个至上”重要观点
“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它既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又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三个至上”所蕴涵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党的事业至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根本保证,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的事业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本质要求,宪法法律至上是党的事业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实现方式。“三个至上”的提出,从政治体制、阶级本质和法治特征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界限,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中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根本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4
❖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 相统一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障
2024/5/30
10
思想道德修养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11
12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 法律权威——法的不可违抗性,外在强制力和 内在说服力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条件。
本章结束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1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法律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 产生的。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 党的领导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4
学习思考题
❖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建设社会主义法法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一、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具体包括:1. 爱国主义: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一切,为维护国家统一、安全、繁荣和人民安宁而奋斗。
2. 集体主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尊重集体决策,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而共同努力。
3. 社会公正:坚持公正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对贪污腐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4. 国际友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友好合作,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5. 诚信守法:遵守国家法律,尊重法律权威,维护社会秩序,树立诚信意识,讲究道德规范,保持公民道德品质。
6. 文明进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倡导文明礼貌、和谐进步,提倡文明素质、文明习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以上是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的主要内涵,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1. 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2. 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关键环节。
3. 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1. 引言社会主义法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以宪法为核心,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制度保障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治环境,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意味着保持法律的一致性、权威性和公正性,确保法律的实施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重和信任,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稳定的法治环境。
2. 统一的法律体系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家维护法律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上。
这需要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统一的法律,并确保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适用。
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法律的一致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
国家可以通过设立中央立法机构,如国家立法机关,来确保法律的统一制定和修订。
3. 权力分立和法治环境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还要求国家实行权力分立原则,并建立健全的法治环境。
权力分立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的滥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益。
在社会主义法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确保国家的法律体系能够顺利运行。
同时,建立独立的司法系统,保证司法独立,公正审判,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的重要保障。
4. 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需要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首先,法律必须具有权威性,即法律是国家的意志,是全社会的共同约束力量。
法律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于法律制定的程序和合法性,以及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其次,法律的公正性是指法律的适用必须公平、公正,没有偏见和歧视。
只有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重和信任。
5. 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机制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这包括通过建立法律宣传教育制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和执法监督制度,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公正、透明;建立健全的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治理念成为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代表了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包括了法治、公正、诚信、友善、平等、公共利益、个人尊重、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
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的决定和判决。
法治的实施可以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法治的核心在于依法治国,即国家行使权力应当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保证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正强调对待每个人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让特权集团和不法分子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公正的实现需要法律和司法机关的支持,要求司法公正、执法公正、行政公正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道德和职业素养。
诚信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社会交往中遵守契约,讲信用,不欺诈行为。
诚信的实施可以保护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
友善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又一方面。
友善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友善的实现可以提升社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之一。
平等强调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平等,不论贫富、职位高低、种族国籍等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平等的实施可以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公共利益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公共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个人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个人尊重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之一。
个人尊重强调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侵犯。
个人尊重的实现可以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权保障水平。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2)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全面而充分地开发法律的潜能和价值;相反,滥用和践踏法律的历史所造成的消极法律态度对人们却有着广泛的影响。
然而,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律的潜能和价值确实是值得信奉和可以依托的。
首先,法律作为一种心智现象,包含着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成果,反映了大众的感情倾向,表现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和愿望。
因而,法律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
其次,法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方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它是概括性和稳定性较强的规范体系,便于人们把它应用到具体的事实上,对社会关系作出合理的调整;同时,法律一旦被制定出来,就变成了广为人知、难以掩盖的社会存在,成为公民通用的一把尺度,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用它来评价别人的行为,特别是评价公职人员的行为,从而形成一定的法律秩序。
因此,法律也是逻辑、事实和理解的统一。
再次,法律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内在的批判能力和进化机制,它总是一头连着特定社会的历史传统,一头连着未来的理想王国;它不仅能够与社会进步保持协调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引导和保障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种意义上说,法律体现了传统、批判和进化的统一。
单从法律的上述潜能和价值看,也许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发明堪与法律媲美;而且,法律的这些潜能和价值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能够全面地开发和利用之。
从法律的社会功能来看,在现代法治国家里,特别是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法律不仅是必要的社会控制系统,而且是国家的精神存在形式和政权的象征。
国家和社会对法律存在多方面的需求:(一)法律往往被作为国家主权的存在形式,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权威。
(二)法律往往被作为政权的确证方式,构成了分配权力的主要途径和行使权力的主要依据。
(三)法律是社会内部多元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冲突得到协调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妥协和共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
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法律部分建设法治体系(一)法律的概念和发展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识,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的本质和特征(1)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2)法律的特征第一,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第二,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保证实施。
第三,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体现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指引作用。
通过授权性规范(可以做什么)、禁止性规范(不得做什么)和义务性规范(应当做什么)来实现。
(2)预测作用。
对具体法律关系或法律后果的预测。
(3)评价作用。
对人们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评价。
(4)强制作用。
对违法犯罪进行制裁,是法律其他规范作用得以实现的保障。
(5)教育作用。
实现方式: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学法守法用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警示;通过表彰法治建设先进人物,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1)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制定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立法原则: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法律执行(执法)。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副本
法律权威-基本含义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 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 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 行为均需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 一的权威。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 家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 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 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维护社会主义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 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要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 盾靠法的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护者
自觉树立社会 主义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坚持党的 领导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
有赖于国家的努力
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 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 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的因素
从个人角度来说,应 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
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治思维的 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的 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以公正、公平、公开、依法、规范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法治体系。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一、宪法至高无上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它规定了我国国家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制度,是制定和执行一切法律的根据。
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规范国家机关的职责和权利,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实施。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组织或者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的,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工具,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的执行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没有任何特权。
三、法律权威不可侵犯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以法律权威不可侵犯为基础的,即法律是权威的,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守。
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够干涉司法机关的独立裁判权,不能够干涉法律的正常执行。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司法机关的权限和职责,保障司法工作的公正和公正。
四、依法治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要依法行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以依法治国为基础的,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要遵守法律规定,依法行事。
依法治国是一种现代化的治理方式,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
五、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以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基础的,即法律的实施不仅要依靠法律制度,还要依靠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规范。
法律制度只是一种最基本的规范,它的执行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只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建立起一种健康、文明、和谐的法治社会。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公正、公平、公开、依法、规范的原则建立起来。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2、该案虽然属于个案,但说明有些大学生法律素质亟待提高,有些 大学生缺乏法制观念,不能按照法律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从而导致违法甚至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该案的发生提醒我们,大 学生不仅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努力提高自身 的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第三节: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法治: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行为,是对 人治的否定。 法治观念: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 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 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 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
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 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 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中国共产党与各 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的 工作,确保党的意志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领导 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善党 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 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从严治党。
2017考研政治精讲精做答案之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考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解析】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故本题选D。
2.【答案】C【考点】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救济公平是指为权利受到侵害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的救济公平。
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故C不属于救济公平,本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B【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ABCD都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由题干中“杜绝权力任性、避免权力滥用”可以看出这是要求各级执法者树立权力制约的思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只有依法对权力的配置和运行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私用、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故正确答案为B。
4.【答案】A【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A项符合题意。
5.【答案】C【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C项符合题意。
6.【答案】D【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D项符合题意。
7.【答案】D【考点】法治思维的特征【解析】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法治中国梦必须尊重法律权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法治中国梦必须尊重法律权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大大加快了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实现依法治国,有赖于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法制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目前来看,高校对于学生的法学教育力度仍偏低,导致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过窄,对于法律规范的了解程度不高。
大学生自身所积累的法律知识远不能与其发展需要相匹配。
(一)法学教育力度低,法律意识缺失一方面《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由于各版本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不明显。
教材内容以道德素养与法律基础知识为重点,在法律基础方面,教材内容涵盖了我国现行法律,陌生的法学术语、生硬的文字表达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理解异常困难,对于刚刚接触法律的专业学生来说也存在诸多问题。
与此同时,教材中缺乏真实案例,更多的是法言法语的铺述,对于大学生真正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缺乏实用性。
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任课教师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任课教师的法学修养不高。
以河北大学为例,此类课程的教师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其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法学,这使得任课教师无法灵活运用课本内容,对于传授具体法学内容更是无从下手,最终造成在课堂讲解中,多数教师照本宣科,没有专业性的法律基础的补充,重点也只是思想道德修养的说教,法律素养教育被束之高阁,完全未体现此类课程设置的真正价值。
(二)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健全、内容的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的法学修养理应不断加强,但事实却事与愿违。
多数大学生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对法律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复旦投毒案中,被告人林森浩竟然以一句“我就是和他(黄洋)开玩笑来为自己辩解”;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其在被拘留后说道“我只是知道一点刑法知识,不知道伤害狗熊也是违法犯罪”。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PPT课件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
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
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 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 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
德治主要通过道德教化, 治;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性和统一性;德治是治 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 行谴责。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 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 施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 宪执政,要把推进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 要任务。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一个统
一整体,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
同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
气派。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没有科学的法治理论就不可能取得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将普遍性的法治原理同中国具体的法治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深刻揭示 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
观点主要有: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1)信仰法律。
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
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都要信仰法律。
(2)严格遵守法律。
必须用实际行动保卫法律自尊,确保法律实行。
参予社会活动,实行个人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严禁违背法律规范。
(3)服从法律。
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
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保护法律。
争做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备良知的护法者。
1、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2、法律权威不可能将全然创建出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
法律权威的践行主要靠法
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就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必要的外在
强制力就是践行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信任和信仰
法律,才可以自觉保护法律的权威。
3、如,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甚至见死不救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
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其实,帮扶弱者、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为我国法
律所规定和保护,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体现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老年
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以及不少地方制定的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
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这对践行法律、弘扬正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大学生要
遵法守规、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树立法制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1. 信仰法律
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怀有敬畏。
2. 遵守法律
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
3. 服从法律
拥护法律规定、接受法律约束、履行法定义务、 服从依法管理、承担相应责任。
4. 维护法律
对违法行为敢于揭露和抵制。
树立法制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thanks
权力公平
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意识,加强宪法实施,坚持党 的依法行政。
3. 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明确和西 方宪政的区别)
基础制度不同,领导力量不同,权利主体不同, 权利行使方式不同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含义:
1. 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公平、正义、 民主与人权的理念。 2. 以法律原则与规则为依据指导人们的社会行 为 3. 以法律手段和方法 为依托分析、处理问题, 解决纠纷。 4. 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以德治国
1. 是治国理论的重要方式, 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要 求。 2. 通过人民的内心信念,传 统习俗,社会舆论进行道 德教化。 3. 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 来推进和实施。
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 意义:加强宪法实施,才能巩固和发展国家 根本制度,保证国家权力依法运行。 2. 全面实施宪法的要求
4. 养成守法习惯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在国家体系中是否占据主导地位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 法律在社会成员受尊崇的程度
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
1. 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思维的核心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2. 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 国家长久治安极为重要。 3. 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 权利的基本途径。 4. 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2015~2016思修答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一)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三)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立志当高远。
立志做大事。
立志须躬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三)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四、做忠诚的爱国者(一)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圣才出品】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7.1 复习笔记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1)党的领导①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坚持党的领导a.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b.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的工作,确保党的意志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
c.要切实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从严治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①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政治制度。
c.要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①地位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将普遍性的法治原理同中国具体的法治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深刻揭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观点第一,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第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四,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第五,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六,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第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第八,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第九,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第十,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第十一,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碰触;第十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第十三,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第十四,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第十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尊重法律权威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一、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古代的法字是“灋”(fa),由三部分组成:氵、廌、 去。“氵”,平坦之如水,喻示法象水一样平。“廌” (音zhi),据说是一种独角神兽,又叫獬豸(xiè zhì ), 性中正,辨是非,在审判时被触者即被认为败诉或有罪, 所以“击之,从去”。
“林看起来挺阳光的,也挺开朗的。”与林某一起 组织过活动的段同学回忆,林某碰到熟人都会主动 打招呼,对师兄师弟也比较客气。不少见过林某的 校友,对其的描述仍大多是“阳光、热情”。
林森浩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 耻”的观念。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 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 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
大陆法系
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 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 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 法律制度。 又称为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法系、罗马——日耳曼 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它是西方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较大的法系。
二国《 条古唐 。代律 法》 典现 ,存 共最 十早 二最 篇完 ,整 五的 ○中
总则
名例篇 卫禁篇 职制篇
57条 33条 59条 46条 28条 24条 54条 60条 27条 62条 18条 34条
事律
户婚篇 厩库篇 擅兴篇 贼盗篇 斗讼篇
罪律
诈伪篇 杂律篇 捕亡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专则
断狱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20 分钟)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四、 课堂小结……………………………………………………………………….. (3 分钟)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 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统帅下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 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仅要掌握我国宪法确立的 基本原则和制度,而且要了解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原则。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1.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课后体会:
王亚飞
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 1701 班、1702 班;工业机 专业班级 器人技术 1701 班; 健康管理 1701 班; 医疗设备 应用技术 1701 班 授课日期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2017.12.25
1. 能自觉遵守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2. 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和维护法律的具体内容
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案
班级: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 1701 班、1702 班;工业机器人技术 1701 班;健康管理 1701 班;医疗设备应 用技术 1701 班 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题目 教学形式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讲授√ 讨论√ 习题 实验 上机 现场 共 60 课时,总第 教具 授课地点 51—52 课时 教材、多媒体 B2 教学楼 107 任课教师:
教
学
过
程
及
教
学内Biblioteka 容方法手段一、复习…………………………………………………………………………… ( . 2 分钟)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2.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 导入……………………………………………………………………………( . 3 分钟) 讲授法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包裹大 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需要深刻认识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都有义务和责任维 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尊重法律权威,既要尊重一般法律的权威,更要尊重宪法至上的权威。 三、教学内容 (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0 分钟) 讲授法 1. 党的领导事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事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讨论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 治国的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理论指导,事全面依法 治国的行动指南。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20 分钟) 1. 党的领导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事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0 分钟) 讲授法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讲授法, 讲授法,案 例教学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 相统一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