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合集下载

盛姓起源-盛姓的由来 -

盛姓起源-盛姓的由来 -

盛姓起源|盛姓的由来-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民国)盛家勋等序,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十贤分祠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南汇县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勾吴盛氏宗谱,(清)盛德裕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南京秣陵盛氏族谱一卷,(明)盛时泰撰,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四卷,(清)盛庆孚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敬春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六卷,(清)盛景曾重修,蒋茂柚纂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11年)敬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十六卷,(清)盛清学四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民国)盛虎德主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思成堂铅印本二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龙溪盛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盛文颐总修,盛勃颐主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马庄盛氏宗谱六卷,(清)盛奕熊主编,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萃渔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盛钟歧、盛兆麟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贤堂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声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南汇县图书馆。

全国各省盛氏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盛氏辈分收集

盛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湖南常德市盛家湾辈份丕绪光方达湖北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习口三洲村盛氏传家远诗书贵州息烽温泉镇盛氏文应时继师为玉世国朝光登明大尚志绍严忠远永怀其义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盛楼村盛氏计预云太保作振兆洪光辽宁省台安县大张乡孙家村盛氏300人字辈不详河南平顶山市果店村盛氏字辈不详浙江金华孝顺镇盛氏字辈不详辽宁辽阳县盛氏学业继深世乃荣昌刚德佩振可显永光山东聊城蒋官屯街办盛庄村盛氏800人才东芝可復进子法克秉吉延凤书德怀万金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盛氏金世泽延长同承基业江西省永新县龙门镇下盛村盛氏邦家景庆齐治大平钟奇毓秀才俊特生江苏淮阴盛氏振启法铭骧桂树浙江省临安市于潜镇绍鲁村盛氏洪祖世文安徽省庐江县盛桥镇盛氏承世江苏盐城盛氏庭万金安如士文连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盛氏民国迁自江西上饶市余干县东塘乡字辈不详陕西白河盛氏永远丕正金玉集成才思广进礼乐诗浙江台州椒江洪家盛氏字辈不详湖北武汉黄陂北乡盛家湾盛氏昭国文章秀兴朝永世昌俊杰恒在位才德治家邦山东滨州盛氏召宪庆凡祥令德念维扬河南鲁山县瓦屋乡盛氏字辈不详湖南常德石门县维新镇盛氏武连芳忠孝克绍先浙江富阳上官盛氏字辈不详河南永城市大盛营盛氏200人字辈不详河南永城市新城东北盛阁盛氏400人字辈不详河南省永城市先酂阳乡盛楼村盛氏怀世德恒记振立成家化客邵庆永长山东日照市莒县前云(原名盛疃)盛氏几千人有容德乃大积善家其昌继统芳裕茂传代日久长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义兴镇葛大店盛氏尚守朝章永传先泽大锡汝昌有光家国宏承宗业志振华帮长存仁德广兆瑞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骆岗街道淝南社盛氏尚守朝章永传先泽大锡汝昌有光家国宏承宗业志振华帮长存仁德广兆瑞祥安徽省合肥市东乡六家畈盛氏克己复礼志正型方诗书维泽邦家来光湖北鄂州梁子湖盛氏道以章崇江西省星子县蛟圹镇西庙村盛家咀盛氏行端正义和永昌安徽阜阳颍上盛氏丙芳西少(立)山东日照东港区南湖镇盛代疃盛氏800人永丰呈祥瑞芳为贵安徽合肥市盛岗村盛氏文章华国太恩滋化业长家道和为贵万代有贤良云南省盐津县盛氏世文登金榜富贵德久长朝廷锡洪武名成庆远扬云南盐津县滩头乡鱼塘屋金启兴发江苏宜兴市扶风乡大河头盛氏字辈不详河南固始县盛氏2000人荣世光道义传家宝安徽太湖盛氏青小爱正时再士咏世宜家声振梁国文治立纲维安徽太湖县一支盛氏辈分排行富如松柏茂长青照月明山东临沂一支盛氏300人乃大积善安徽阜阳市阜南县洪河桥镇盛郢村盛氏1000人永之春文道义传家本福建沙县盛氏清康熙年间由江西迁往沙县朝占文昌增显荣宗湖南双峰白燕新村盛氏字辈不详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盛氏300人字辈不详河南省淅川县盛湾乡盛湾村盛氏1000人其忠孝山东青岛一支盛氏方显瑞祥维复湖北仙桃市三伏潭镇盛氏正大光明日遂伟先祖定方可振伦常克勤兴家业永远保贤良湖北黄石大冶县盛氏启建光达世辽宁辽阳盛氏学业继深世乃荣昌纲德佩振可显永光安徽舒城杭埠镇盛氏德正行方世书为泽江西进贤县李渡镇麻斜村盛氏400人李渡镇排楼埠溪村进贤县梅庄镇盛家村字辈不详江西省景德镇地区乐平市古田十八村盛氏几万人廷乾坎垦浙江金华义乌楼村盛氏秀英山东济宁汶上县刘家楼盛氏保邦存正新志安北京回龙观盛氏文廷西海明山东平度店子镇黄格庄盛氏云树吉永江西余干古竹山盛氏积厚流芳远湖北应山(今广水)盛氏安徽宣城广德盛氏世作鸿文培景运心储原善兆嘉祥广修积德应远大本存忠厚自宽宏辽宁宽甸盛氏国作吉祥万世永昌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盛氏一二百户字辈不详河南省濮阳县盛氏儒士从泽运浙江新昌回山盛氏10000人存宗光祖业立志绍先贤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郭村镇盛老家村盛氏1000人太平公敬明良传家宝江苏省丹阳市盛氏几千人字辈不详贵州赫章县盛氏吉黔应思基臣忠君义之天朝国文德永维纲铭廷作典常安邦定大鼎正厚庆元良润泽金时茂宏恩济世昌奇英如宝重万代沐荣光安徽宿州时村盛氏怀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盛氏德后仁文启安徽涡阳盛氏振立成家化克绍庆永常也可是金广修大道德裕体平康青海乐都县盛氏年永增国兆加祥其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多湖街道盛氏字辈不详黑龙江省尚至市马延乡盛氏福德春(存)绵湖南永州黄阳镇郝皮桥乡盛氏字辈不详湖南益阳大河坪盛氏字辈不详河南范县盛辛店盛氏1000人字辈不详山西大同市天镇县张西河乡盛家庄米新关乡丁家夭盛氏天守广安徽巢湖一宗启景运发寿秀秉昇英贤长继美万代焕文明上海闵行盛氏70户字辈不详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浦东新区大团镇字辈不详安徽下蔡(凤台县)福寿堂盛氏1东2□3继4大5有6□7□8以9际10学11宏12玉(怀)13本(立)文明绍祖训光耀载福基忠厚传家远和平处世长仁义道德备诗书礼乐兴继往开来者从古至如今风云龙虎会山川琉秀灵俊杰贤英起布列满乾坤恩泽遍四海声教著九州尧舜汤禹武馨香冠千秋本固枝叶茂泉深源流通一脉分百派绵延万年春重庆市涪陵焦石盛氏民国八年续修谱序长房世、二房美世/美文登金榜富贵得久长朝中□洪福名成庆远扬一九七一年辛亥岁八月更编二十字派:宽银广大树星斗满天堂望山千万里东升红光芒。

百家姓中蔚姓和越姓的来源

百家姓中蔚姓和越姓的来源

百家姓中蔚姓和越姓的来源姓氏可以说每一个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久远的故事,就像是一种另类的史书,那么大家对于姓氏的来源都有过了解吗?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姓和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蔚姓的来源一、寻根溯祖以地名命姓。

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平遥县或灵丘县),世称蔚翩。

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命命姓,称为蔚姓。

二、郡望堂号清慎堂:明朝时蔚能,官拜光禄寺卿,后又升礼部右侍郎,仍掌寺事。

他任光禄寺卿超过30年,清慎守法,从未取过俸禄之外的一丝一毫。

先后在光禄寺为官的官员,都不如他清廉。

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

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东南部诸诚、临沂、胶南一带。

三、历史名人蔚春:明代弘治进士。

任兵科给事时,上疏议论时政八条,都施行了。

蔚昭敏:宋代保静军节度使。

咸平时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先锋。

辽兵退趋莫州,他斩敌万余人,拜唐州团练。

五代有名人蔚元,明代有户部主事蔚绶。

蔚氏祠堂对联资料蔚(Yù)姓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

得姓始祖:公子翩,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世称蔚翩。

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蔚姓。

凤毛仪世琅琊郡;玉树生庭清慎堂。

——全联典指蔚姓的郡望和堂号。

进士上书陈八事;先锋逐寇镇三关。

——上联典指明代弘治年间进士蔚春,官兵科给事中,曾上书陈时政八件事、边务七件事,多被采纳。

下联典指北宋行营兵马都监蔚昭敏,咸平年间,官镇定高阳关三路先锋,多次击退辽兵。

后历官唐州团练使、保静军节度使。

魏司徒望隆八秩;宋团练威镇三关。

——上联典指北魏·蔚元,官至司徒,诏曰:“元以八十之年,官处三老之重。

”下联典指宋·蔚昭敏为镇定高阳关先锋,抗辽有功。

越姓的来源一、寻根溯祖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

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成为禹王。

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启不经四岳选举,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开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四岳选举的禅让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百家姓晏姓氏的由来和名人

百家姓晏姓氏的由来和名人

百家姓[晏]姓氏的由来和名人历史来源1、来源于姜姓。

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

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2、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

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并且在春秋时期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

3、来源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

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

晏龙被认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家族名人晏婴:字仲(?~公元前500),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字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词人,临川人。

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庆历中官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他填词擅长小令,承袭南唐风格,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调和谐。

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很广。

他喜好贤能,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铎:自贡富顺县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道御史。

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邹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邹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邹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邹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古老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关于邹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为广泛认可的是源自姬姓。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考略》所载,邹姓源于周朝的诸侯国邹国。

邹国为周文王第八子叔绣的封地,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邹氏。

因此,邹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邹姓的历史名人众多,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为邹姓增添了光辉。

以下是一些邹姓的历史名人:1.邹衍: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道家和儒家学者。

他学识渊博,尤其擅长谈论“五德终始说”,认为土、木、金、火、水五行就代表五德。

秦始皇曾慕名请他出山,但因其主张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不合,最终被驱逐出境。

邹衍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邹忌:战国时期的齐国大臣,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口才著称。

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劝谏,使得齐威王广开言路,兴利除弊,国力日盛。

邹忌的智谋和口才为后世所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典范。

3.邹阳: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著有《狱中上梁王书》等作品,被誉为“西汉文章正宗”。

在政治上,他曾任梁孝王的门客,后因得罪梁孝王而被囚禁。

在狱中,他坚持写作,最终因才华得到梁孝王的赏识而获释。

4.邹应龙:明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历任多个要职,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为明朝的边疆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了以上几位历史名人外,邹姓中还有许多其他杰出人物,如唐朝的书法家邹应龙、宋朝的文学家邹浩等。

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为邹姓增添了无尽的荣耀。

如今,邹姓在中国姓氏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技领域,邹姓人士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

他们不仅继承了邹姓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总之,邹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邹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关于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历史名人

关于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历史名人

关于盛姓的历史和现状及历史名人盛姓是中国当今人口排行第一百五十九位的姓氏,较为常见,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盛姓出自姬姓,始祖是召公。

召公系周文王之子,姬姓,他名为奭。

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被称为召公、召伯。

他与周公旦、毕公高同为周代[三公]。

武王克商后,召公因功被封于燕国,都于蓟(今北京西南)。

他因留佐王室,让其长子代为就封。

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主陕地西区。

他巡视乡镇,有一棵棠树,他在树下决狱政事。

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多得其所。

为怀念他,不伐甘棠之树,并作《甘棠》诗以颂其功德。

召公死后谥日康公。

其支孙被封于盛(今山东泰安南部)为燕国附庸。

盛国子孙中有以其名为氏者,称奭氏。

至春秋,盛国为齐国所灭,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者,称盛氏。

至汉代,奭氏一族为避西汉元帝刘奭名讳,遂改以祖上封国为氏,亦称盛氏。

其代表人物有东汉北地太守盛苞,其先即为奭氏,北海太守奭伟,后亦改为盛氏,尊召公为其得姓始祖。

盛氏迁民始祖当时为沁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于广济寺大槐树下,迁往异地,其迁民后裔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北京等地。

盛氏望出汝南郡,即今河南省上蔡县。

清同治五年盛俊廷修《盛氏族谱》,广东香山(今中山)盛姓一支字行为:“洪基隆永,守业维勤。

”又民国4年盛虎德主修《盛氏族谱》,江苏武进盛氏一支字行为:“大起惇思久,家修本立身,传经能敬守,万代自升恒。

”明有书画家盛时泰,清有诗人盛大士。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盛氏76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84例。

盛姓的历史名人东汉时盛吉,会稽人,官廷尉;西汉有盛览,著《贱心》四卷;晋朝有中书侍郎盛彦;三国时吴国有盛宪,亦为会稽人,吴郡太守;唐代有盛彦师,虞城人,唐初名将;宋代有盛侨,嘉兴人,为国子司业;清代有盛锦,吴县人,诗人。

百家姓的主要姓氏来源和代表人物

百家姓的主要姓氏来源和代表人物

《百家姓》的姓氏来源以及代表人物1.赵历史来源: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

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后为赵氏。

家族名人:赵云 ( ? - 229 )是三国名将,字子龙,三国时常山真定人。

初从公孙瓒,后归附刘备。

勇敢善战,以忠勇著称。

封永昌亭侯,累迁镇军将军,卒諡顺平。

2.钱历史来源:“钱”源与“彭”姓,是以官职命民的姓氏。

周朝有官职名“钱府上士”掌管财政,遂以官为氏。

相传为古帝颛顼玄孙彭祖(即籛铿)的后代。

家族名人:钱元( 887 - 941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国王,颇建勋绩,一生好儒,招纳贤士。

有诗千首。

钱一本 ( 1539 - 1610 )明朝易学家,江苏常州人,官至徵御史,因触怒明神宗被斥为民。

3.孙历史来源: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家族名人:孙子:兵圣,是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著兵法“十三章”。

孙子被推崇为兵法的鼻祖,《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

孙中山 (1866-1925)字逸仙,别号中山樵,世称中山先生,广东香山县人。

清末,因见国势日衰,民族危亡,乃唤起同志,共组兴中会,为革命救国的团体;後递改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

致力革命数十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终於辛亥一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改国体为民主共和。

手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手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为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

民国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颁令,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4.李历史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

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後,李左车其先也。

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明代苏州盛氏儒医世家研究

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明代苏州盛氏儒医世家研究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明代苏州盛氏儒医世家研究孙达【摘要】明代苏州盛氏是享誉一方的儒医世家,在业医和业儒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医家辈出、儒为根本,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苏州盛氏家族进行初步研究,可以看出盛氏家族在子孙教育和择业时秉承因材施教基础上业儒优先的原则,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使明代苏州盛氏家族医、儒相兼并传,成为儒医世家。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heng's Family is renowned as the Confucian and doctor family in Suzhou, who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both medical science and Confucianism.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Sheng's Family from three aspects: their medical science, their Confucianism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ir descendants chose career first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y, and then gave priority to the Confucianism. If the descendants could not become well-known governors, they would become famous doctors. Because the medical science and Confucianism wa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heng's Family became Family the Confucian and doctor family in Suzhou.【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5【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明代;苏州盛氏;儒医世家【作者】孙达【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0苏州盛氏是宋参知政事文肃公盛度之后。

中国近代史 近代人物评述 盛宣怀

中国近代史 近代人物评述 盛宣怀

纺织 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 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名义,控制大纯、裕春、裕晋诸多纱厂。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盛宣怀一再请求自己的免职,一再不准。
煤矿 1898年,盛开办萍乡煤矿,并在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 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1912年秋,中华民国建立后, 盛宣怀受孙中山邀回到上海, 在上海租界中继续主持轮船招 商局和汉冶萍公司。盛宣怀支 持袁世凯,二次革命时他希望 袁能胜利。1915年日本曾试图 拉拢盛,但遭到盛的拒绝。1916年4月27日,盛宣 怀病逝于上海。他的葬礼极其盛大,盛宣怀大出殡 轰动上海,耗资30万两白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 (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为此租界当局专门安排 了交通管制。
·
吴 晓 波
仍 因 济它 然 之 改是 值 一 革一 得 , 失百 我 在 败年 们 今 的前 警 天 重那 惕 , 要场 它 原经
式代 人性 物不 的足 共 同是 特盛 质宣 ,怀
现 代 化 有 余 , 现


更多资料
《清史稿·盛宣怀传》
探索发现之盛宣怀 上海.htm)
十一个第一
1. 1872年拟定中国第一个集商资商办的《轮船招商 章程》; 2. 1880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 局——天津电报局; 3. 188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 河小火轮公司;
4. 19世纪70年代在湖北“勘矿”;
身着官服的盛宣怀 5.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逐渐发展 为真正称得上钢铁联合企业—— 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大学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 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 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 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 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 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 是交通大学的前身。

盛姓宝宝取名

盛姓宝宝取名

盛姓宝宝取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活动、课例分析、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园长致辞、自我鉴定、、辞职报告、名字寓意、起名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teaching activities, lesson analysi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principal speech, self-identification, resignation report, name meaning, name collection, other data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盛姓宝宝取名盛姓在我国起源也是非常早的了,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盛姓的来源也非常多,有出自姬姓的,也有出自以自己祖先的氏改成姓的。

盛姓的来源,姓盛的名人_百家姓

盛姓的来源,姓盛的名人_百家姓

盛姓的来源,姓盛的名人

一、姓氏来源
1是上古周穆王时有盛国,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盛;
2是改自爽姓,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爽避元帝讳改姓盛。

二、郡望堂号
汉上蔡县地,元、明、清为汝宁府治,现在河南省汝南县。

《姓考》记载:“周穆王时盛国之后”。

望出汝甫,梁国。

三、历代名人
盛彦师——唐朝虞城人。

少仕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

平王世充,徐园朗反,诏为安抚大使,战败被执。

园朗令作书招其弟举虞城叛,彦师不从,园朗壮而置之,后得还。

以他罪诛。

盛度——字公量。

宋朝余杭人。

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

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沼编续《通典》、《文苑英华》。

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

以疾致仕,卒溢文肃。

盛延棋一一字白沙,江苏仪征人。

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下关海军起义。

民国2年(1913年)在烟台参与海军讨袁起义密谋,事泄未遂。

民国4年1 / 2
冬,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之夺取肇和军舰,炮击江南制造局之反袁起义。

民国5年5月,孙中山自日本回国,在沪谒孙中山。

被以索晌为名闹事之鲁藉水兵伐击,蹈海殉义。

年29岁,民国13年12月,大元师帅令追赠为海军中将。

1985年江苏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 / 2。

盛宣怀家族,百年豪门十年衰

盛宣怀家族,百年豪门十年衰

盛宣怀家族,百年豪门十年衰《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人冯金牛在江苏常州,人们对晚清时脚跨政界、实业界,呼风唤雨的大人物盛宣怀的感情十分复杂。

叫好的就不说了,不满的人说他发迹后妻妾满堂,生活腐化,贪污受贿,虽然出自常州,并没有给常州带来什么好处。

盛家的现实也确实有些凄凉。

现在,常州青果巷口那间号称“盛宣怀故居”的平房虽然还带着一小块破败的花园,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大清豪门旧居。

事实上,这只是盛家在常州的房产之一,盛宣怀真正的故居应该在不远处的周线巷,那里有一处前后九进的大宅院。

1870年前后,盛宣怀和他父亲盛康、妻子董氏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

不过,这栋宅院在十多年前常州旧城改造时被拆掉了。

而江阴旸岐镇盛氏家族祖坟的破败景况更让人吃惊:那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只留下一栋穿顶破壁、荒草丛生的祠堂,祖孙四代的坟墓早就没了踪影。

盛宣怀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盛氏家族是怎么发家的?盛宣怀在历史上的功过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建议盛家开典当盛氏家族自明代永乐年间就从南京迁居到常州,至晚清已在常州生活了400多年。

在乾隆之前,虽然盛宣怀的祖父盛隆在浙江做过几任知县,盛家也只不过称得上地方乡绅而已。

盛宣怀出生于1844年11月,据说那年春天,盛隆梦见常州老宅庭院中的杏花开得灿烂如锦,觉得是个吉兆。

结果,儿子盛康这年不但中举,又喜得贵子。

盛隆就给孙子取了个字号“杏荪”。

说也奇怪,此后盛家果然发达起来。

当然“吉兆”只是传说而已,盛氏家族的发达是靠抓住机遇。

盛康在湖北当过两任道台,先当督粮道,后做盐法道。

督粮道负责监管督运漕粮,盐法道则负责食盐生产、定价、收购、运输。

盛康在做督粮道时,对粮价十分熟悉,就让女儿、女婿在常州开米行赚钱。

但这样赚点小钱的生意发不了财。

1867年盛隆去世,按清代官制,盛康要回原籍居丧27个月,称为“丁忧”。

盛康辞官扶送盛隆的灵柩回到常州。

那时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不久,常州一带难民纷纷返回重建家业,却缺乏资金。

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是盛康的同年,建议盛康回常州后开几家典当行,定可赚钱。

应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应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应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第一篇:应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分布地区河南省中部偏南、安徽省淮河以北、河南省许昌市历史来源「应」源出应姓来源有四个,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应姓的应读yīng。

应姓分布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

目前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

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

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

家族名人应劭:[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

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

少笃学博览。

灵帝初拜孝廉。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

献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

献帝迁都于许(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

后卒于邺。

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

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

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百家姓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

盛氏姓盛名人盛姓起名字盛姓起源与家谱

盛氏姓盛名人盛姓起名字盛姓起源与家谱

盛氏-姓盛的名人-盛姓起名字-盛姓的起源与家谱盛氏-姓盛的名人-盛姓起名字-盛姓的起源与家谱盛氏分布地区河南中部偏南河南上蔡县历史来源「盛」源出盛(Shng)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郕同盛。

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很多同姓国家,郕国即是其中之一。

2、出自祖名为氏,以奭(Sh 音是)姓所改。

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

西周初年出名臣召公奭;,其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姓奭;。

到西汉元帝时,由于元帝名刘奭,百姓必需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代满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

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

召公关心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

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

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

盛氏后人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

迁徙分布先秦时期,盛姓活动在河北山东一带,进入秦汉,盛姓已在古吴国之地江苏形成大族。

宋朝时期,盛姓不足6万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160位之后。

盛姓主要分布于浙江、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

浙江是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盛姓总人口的29%。

明朝时期,盛姓大约17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闯入明朝百家大姓,排在第九时江苏、浙江、陕西为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三省大约占盛姓总人口的79%。

其南、安徽、湖北、山东等。

江苏为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盛姓总人口的43%。

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盛姓分布区。

当代盛姓的人口大约有70万多,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El的0.056%。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盛姓人口增加率呈现^形的态势。

目前盛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南,大约占全国盛姓人口的15%。

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是盛姓的主要分布区,这四省盛姓大约占全国盛姓人口的52%。

其次分布于上海、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吉林,这六省市盛姓大约又占26%。

盛宣怀的家谱——《龙溪盛氏宗谱》

盛宣怀的家谱——《龙溪盛氏宗谱》

盛宣怀的家谱——《龙溪盛氏宗谱》作者:***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08期《龙溪盛氏宗谱》是洋务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盛宣怀的家谱。

家族始祖名盛睿,明代自金陵(今南京)迁居常州武进龙溪,盛宣怀为第十匹世。

盛宣怀:创造11项“中国第一”的实业家盛宣怀(1844年~1916年),字杏荪,号愚斋,晚年自号止叟。

清末买办,洋务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

历任山东登莱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邮传部左侍郎、邮传部大臣等职。

作为李鸿章幕僚,他积极投身于各项实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他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在一生中创造了如此多的第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盛爱颐:上海滩名媛在盛宣怀的众多子女中,最有代表也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盛爱颐(1900年~1983年),她是盛宣怀的七女儿,大家习惯称呼其为“盛七小姐”。

她是当时闻名上海滩的名媛,不僅在与宋子文的感情恩怨中展现其个性,还在中国第一桩女权案中展示了勇敢独立的女性魅力。

盛七小姐见多识广,不仅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字。

因宋霭龄曾担任过盛家五小姐盛关颐的家庭教师,因此在她的引荐下,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不久的宋子文,便当上了盛恩颐〔盛宣怀四子)的英文秘书,不久又主动担任了盛七小姐的英语教师,他经常讲述异国风光及风土人情,尽可能地展示他的博学和才识。

盛七小姐被其吸引,两人陷入爱河。

不料盛七小姐的母亲庄夫人以宋家出身地位低微为理由拒绝了这门婚事。

盛七小姐因此闹了一场大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单身,直到32岁才与庄夫人的内侄庄铸九结了婚。

盛氏族谱

盛氏族谱

盛氏族谱祖籍山东曲阜盛氏家谱祖籍山东曲阜盛氏字辈:文、应、时、继,师、为、玉、世,国、朝、光、登,明、大、尚、志,绍、严、忠、远,永、怀、其、义。

历代主要人物:始祖妣考:盛公名文武,盛母张氏,江西吉安人;尊祖妣考:盛公名应平,盛母杨氏,江西吉安人;远祖妣考:盛公名时昌,盛母赵氏,江西吉安人;近祖妣考:盛公名继川,盛母陈氏,江西吉安人;太祖妣考:盛公名师元,盛母张氏,江西吉安人;先祖妣考:盛公名为群,盛母余氏,江西吉安人;烈祖妣考:盛公名玉田,盛母周氏,江西吉安人;天祖妣考:盛公名世芳,盛母周氏。

洪武四年迁到四川古顺县靖师大河坝,故于庚午年冬月十八日,二老埋于柏王坡。

高祖妣考:盛公名国恩,生于成都水虎栏杆坝,丙午年正月十三辰时生,故于丁未年。

后母周氏,故于甲申年,同生母埋在河坝上。

曾祖妣考:盛公名朝林,水虎人氏,生于甲子年正月初六辰时,卒于任辰年八月初六,埋于柏王坡老坟地。

盛母龙氏,已已年生于大寨方田湾,故于癸丑年二月初五,与盛公埋于一处。

祖妣考:盛公名光树,生于丙申年八月初八酉时,癸亥年三兄弟被抓兵。

祖母王朝珍,贵州修文县北二区人,壬申年十月初六生。

故于癸酉年八月二十九日辰时,念经七日,埋于杨家湾。

祖父先后搬到温泉镇白石岩住半年,大塘寨林口住一年,上沟平上大田后搬到杨家湾,庚寅年月二十二日辰时故,埋于猪石洞小石山。

外祖父王怀清,贵州文县北二区烈山人,早年病故。

外祖母胡前芬,贵州文县北二区。

大祖孃盛光秀,四川古顺县大河坝,丙申年五月十二日生;大祖父盛光华,四川古顺县大河坝,酉丑年冬月十一日生;二祖父盛光坪,四川古顺县大河坝,庚寅年腊月初五生;三祖父盛光伦,四川古顺县大河坝,壬辰年二月二十五壬时生;六叔祖盛光春,四川古顺县人,丁酉年八月十四日辰时生;七叔祖盛光银,四川古顺县人,戊戌年四月二十日辰时生;八祖孃盛光芬,四川古顺县人,癸卯年七月初七生;九祖孃盛光珍,四川古顺县人,更子年七月初七寅时生。

大伯盛登高,贵州息烽县温泉镇,生于庚午年六月初六子时生;大伯孃李忠华,贵州息烽县温泉镇人,生于丙子年正月二十五辰时。

百家姓:盛姓来源

百家姓:盛姓来源

百家姓:盛姓来源姓氏概况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九位,人口约八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姓氏起源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很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

盛国始封于周穆王时,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

春秋时期,盛国持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在公元前686年为齐国所灭。

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姓盛。

2、出自汉朝时期奭氏族人,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该支盛氏,得姓于西汉晚期,是由奭氏所改。

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姬奭),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在周武王病逝后由周成王姬诵继位后,与周公旦一起,尽心竭力地辅佐周成王,平定了武庚叛乱、平定了东夷、淮夷、徐夷等,为稳定和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召公奭的后裔子孙中,就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奭氏,世代相传。

到了西汉元帝刘奭即位(公元前48年)之后,因为其名为“奭”,天下百姓必须避其名讳,包括字讳与音讳,所以奭氏族人遂改为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盛氏正宗。

这在史籍《姓谱》上就有记载:“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

”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也记载:“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盛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奭为得姓始祖。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代满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姓氏风范盛度:字公量。

宋朝余杭人。

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

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沼编续《通典》、《文苑英华》。

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

姓氏家训1、敦笃人伦:人伦为端本之要,义不后君、忠不忘国、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友而爱、弟恭而和、夫义而柔、妇顺而贞;睦宗族、信友朋、敦伦道,此之谓也。

2、勤俭治家:陶侃运甓,贵而习劳。

敬姜绩麻,耄而弗懈。

凡属长幼男女、士农工商,分职任功,勤克有济,非惟治生,抑少思淫,万钱一食,何曾祸家,一裘十年,晏子保世,凡属服食、日用、宫室器物,惩奢祛华,非惟裕财,抑宜惜福。

关于盛姓的历史名人

关于盛姓的历史名人

关于盛姓的历史名人
盛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姓氏,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盛姓
人物,他们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
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盛孝章是盛姓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时期的大夫。

据传,盛孝章是从海
外归来,在今天的江苏省盱眙县建立了家族,并取盛氏为姓,开创了
盛姓的历史。

盛文兵是盛氏家族的明代始祖,他是盛德雄的儿子。

盛文兵生于南宋
末年,曾在明朝初年在义乌县任职,后被提拔为福州布政使,他善于
治理,才干出众,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他统领福建水师,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极大的贡献。

盛宣怀是明代著名剑客,他是明初著名书法家盛时的儿子,自幼天赋
异禀,致力于剑术和书法艺术的研究,深受文人雅士的赞赏。

他的书
法和剑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文与武兼备”的天才。

盛冠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后的著名科学家,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研
究的领军人物。

盛冠林博士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付出艰辛努力,最终
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研究奠定了中国杂交水稻后来成为世界上种植
最广泛的杂交水稻基础。

盛若曦是当今国际上知名的华人医学专家,他的专业领域是肾脏病学。

他在肾移植、肾透析、肾小球疾病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成为了世界上肾脏病学界的领军人物。

盛姓历史名人不胜枚举,这些杰出人物的不朽业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也将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族盛衰—详述纪姓的历史渊源

家族盛衰—详述纪姓的历史渊源

家族盛衰—详述纪姓的历史渊源纪姓,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纪姓家族经历了盛衰兴替的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纪姓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家族的盛衰兴替。

一、纪姓起源纪姓源于中国古代,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纪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纪昀,他是商朝时期的重要官员和文化人。

纪昀为商纣王的谏臣,曾多次忠言劝谏,却未被重视,最终商朝灭亡。

二、纪姓的繁衍与分布纪姓的繁衍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原地区。

根据史料记载,纪姓在东汉末年开始迁徙,向南方扩散。

尤其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纪姓的人口众多,家族庞大,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和文化传统。

三、纪姓家族的兴盛时期纪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宋代和明代。

宋代时,纪姓的官员和学者较多,家族势力日益壮大。

而明代时,纪姓更是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代的纪晓岚,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其作品流传至今。

四、纪姓家族的衰落时期纪姓家族在中国历史中也有过一段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清代。

由于清朝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纪姓家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也导致了传统家族观念的淡化,家族势力逐渐衰落。

五、纪姓家族的复兴与传承近年来,纪姓家族逐渐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随着社会变革和家族观念的重新崛起,越来越多的纪姓后裔开始关注和研究自己的家族历史,积极传承和弘扬纪氏文化。

许多纪姓后裔在各行各业都有出色的表现,为纪姓家族增光添彩。

六、纪姓家族的影响与贡献纪姓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纪姓家族在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

其次,纪姓家族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有许多纪姓官员在历史上担任要职。

此外,纪姓家族还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纪姓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地区
河南中部偏南河南上蔡县
历史来源
「盛」源出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郕同盛。

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郕国即是其中之一。

2、出自祖名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

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

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姓奭;。

到西汉元帝时,由于元帝名刘奭,百姓必须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代满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

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

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

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

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

盛氏后人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

百家姓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盛姓活动在河北山东一带,进入秦汉,盛姓已在古吴国之地江苏形成大族。

宋朝时期,盛姓不足6万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160位之后。

盛姓主要分布于浙江、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

浙江是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盛姓总人口的29%。

明朝时期,盛姓大约17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闯入明朝百家大姓,排在第九时江苏、浙江、陕西为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三省大约占盛姓总人口的79%。

其南、安徽、湖北、山东等。

江苏为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盛姓总人口的43%。

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盛姓分布区。

当代盛姓的人口大约有70万多,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El的0.056%。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盛姓人口增加率呈现^形的态势。

目前盛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南,大约占全国盛姓人口的15%。

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是盛姓的主要分布区,这四省盛姓大约占全国盛姓人口的52%。

其次分布于上海、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吉林,这六省市盛姓大约又占26%。

全国基本形成了西起湖南、东达长江三角洲的一大块盛姓聚集区。

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浙沪、苏皖大部、江西北段、湖南东北、甘蒙西部、青海北部、黑吉东部,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1%,居住了大约44%的盛姓人群。

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湖南北部和中东部、皖苏北部、湖北大部、陕西东南、黑吉中部、辽宁东部,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在0.1%一0.15%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8.8%,居住了大约22%的盛姓人群。

家族名人
盛度:字公量。

宋朝余杭人。

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

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沼编续《通典》、《文苑英华》。

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

以疾致仕,卒溢文肃。

盛懋:字子昭,元代后期著名画家,生卒年不详,嘉兴武塘(今浙江省嘉兴)人,此地人杰地灵,振妙一时,当时吴镇的墨竹、岳彦高的草书、章文茂的文笔以及盛懋的山水,被人们誉为武塘四绝。

传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图》、《秋江待渡图》、《松阴高士图》、《松石图》等。

其父盛洪(字文裕)于宋元初为职业画家,其侄盛著在明初被召入内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