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方正》及“方正”观研究
世说新语方正解析
![世说新语方正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643f2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c.png)
《世说新语·方正》是《世说新语》的第五门,共有 66 则故事。
“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本门所记载的主要是一些在面对权势和不公时,能够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人物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在面对权贵和威胁时,仍然能够坚定地维护正义和道德准则。
他们不为名利所动摇,不为权势所屈服,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勇气。
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些人对于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些故事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启示意义,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动摇。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译文(52)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译文(52)](https://img.taocdn.com/s3/m/a510e94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d.png)
《世说新语·⽅正第五》原⽂及译⽂(52)
《世说新语·⽅正第五》原⽂及译⽂(52)
52.王脩龄尝在东⼭,甚贫乏。
陶胡奴为乌程令,送⼀船⽶遗之,却不肯取。
直答语“王脩龄若饥,⾃当就谢仁祖索⾷,不须陶胡奴⽶。
”【注释】
王脩龄:王胡之,字脩龄,曾经做过郡守、侍中、丹阳尹,后来做西中郎将、司州刺史。
东⼭:在今天的浙江省。
谢安曾经在这隐居过。
陶胡奴:陶范的⼩字,他是陶侃的第⼗个⼉⼦,在陶侃的⼉⼦中最知名。
谢仁祖:谢尚,字仁祖,晋朝豫章太守谢鲲的⼉⼦。
王、谢为东晋的⼤族,陶⽒出于寒门,因此王胡之轻视陶范⽽说出本章中的那些话来。
【译⽂】
王胡之曾经住在东⼭,很是贫乏。
陶范做乌城令,送了⼀船⽶给他,他却不肯接受。
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我王脩龄如果饥饿,⾃然应当到谢尚那⾥索要⾷物,不需要陶胡奴的⽶。
”。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方正少年陈元方(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方正少年陈元方(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8c142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0.png)
任务一
联系熟悉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文言词汇。 如下表所示:
文言词汇
例句
成语
释义
顾
元方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回头看
期
期日中
不期而遇
约定
舍
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舍弃
任务一
积累文言词汇还要关注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 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根据提示从文中 找出相关例子。(至少一例) ①“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 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不”通“否”。
结语
比如,你想了解魏晋士人们是怎样对待学习问题的, 你可以读《世说新语》的“文学”篇,走近勤奋的 殷仲堪;如果你想了解有关“正直”的故事,你可 以读《世说新语》的“方正”篇,走近不趋炎附势 的宗世林;如果你想了解魏晋士人们广阔的胸襟和 做人的智慧,你可以读《世说新语》的“德行”篇, 走近身无长物的王恭。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好好去读 一读整本书!
文言句式
1. 省略句 太丘舍去( “舍”后省略宾语“友人” )
2. 感叹句 非人哉 (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疏通文意
约定。
正午 时分。
丢下(他)而离 开。去,离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友人)才到。 乃,才。
这年。
也称令尊,对别 人父亲的尊称。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陈纪,字元方, 陈寔的长子。
通“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不是人哪! 哉,语 气助词,表感叹。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
谦词,对人谦 称自己的父亲。
世说新语之方正篇的原文与,人物评价与感悟
![世说新语之方正篇的原文与,人物评价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d212f3a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42.png)
世说新语之方正篇的原文与,人物评价与感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
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
”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
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
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
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
使者徵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
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
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
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
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
五子若殒,亦复无淮。
”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
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
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
”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玄曰:“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
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
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高贵乡公薨,内外諠哗。
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以谢天下。
”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
”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9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9](https://img.taocdn.com/s3/m/18b4645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2.png)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说新语方正》故事19《方正》第19则:羊忱性情正直刚烈。
赵王司马伦做相国时,羊忱是太傅长史,(司马伦)就下版诏任命他为相国参军的职务。
使者突然到来,羊忱深怕受到祸事牵连,来不及备马鞍,于是就贴着马背骑马逃避。
使者在后面追他,羊忱擅长射箭,(故意)向使者左右两边射箭,使者吓得不敢接着追他,他因此得以免祸。
羊忱字长和,出身泰山羊氏,父亲羊繇,是羊祜的堂兄弟,两人关系很好。
羊祜无子,据说羊繇曾让羊忱过继给羊祜。
羊忱又名羊陶,在羊祜传尾,说他曾出任徐州刺史。
泰山羊氏子弟多有智慧,通过这则故事来看,羊忱也是一个多智之人。
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晋武帝时,受封为琅琊郡王,晋惠帝时被改封为赵王,后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镇守关中。
司马伦才能低下,不学无术,缺少智慧,因为管理不善,导致羌、氐等少数民族叛乱,又无力平判,因此被征还京师。
不久被拜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他谄事当时把持政权的皇后贾南风,和贾家、郭家(贾后母族)结交,因此深得贾后信任,被任命兼领右军将军。
太子司马谲被贾后谋害,司马伦的宠臣孙秀劝说他乘机发动兵变,诛杀贾后。
事成后,司马伦自任相国,把持朝政。
司马伦当初刚回到京师时,曾向执政的张华、裴頠等要求出任尚书,张、贾二人是正人君子,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他因此怀恨在心,诛除贾后党羽时,他下令将朝中的正士张华、裴頠、解结、杜斌等一并处死,因此大失人心。
为了树立个人威望,他采取孙秀的建议,随意诛杀朝中大员,并滥授官职,大量启用新人。
羊忱的智慧就在于当司马伦风头正盛的时候,他就能判定其将来必然覆灭,并且刻意和他拉开距离。
羊忱当时任太傅长史,本来就是司马伦的属官,但这是在司马伦发动政变之前,而太傅也只是司马伦众多职务中的一个。
司马伦出任相国后,假传诏书,加封自己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赵王,依旧当初司马懿、司马昭辅佐魏帝的旧例,自己的属官设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参军十人,掾属二十人、兵万人。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7)全文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7)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982d567fd5360cba1adb64.png)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7)全文(23)元皇帝既登阵,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①。
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亮英断,益宜为储副②。
周、王诸公并苦争恳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③。
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
周、王既入。
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④。
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⑤。
丞相披拨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
由此皇储始定。
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注释】①元皇句:元皇帝指晋元帝司马睿(ru ),是东晋第一个皇帝,建武元年(公元317 年)立力晋王,318 年即皇帝位,并立司马绍为皇太子。
晋元帝的妃子,即司马绍的母亲先死。
318 年纳郑氏为夫人,甚有宠,生简文帝司马昱。
郑夫人于326 年死,到394 年,孝武帝追尊为太后,所以这里称郑后。
晋元帝死,太子司马绍即位,为晋明帝。
登阼(zu ):登上帝位。
②伦:顺序。
按:宗法制度下,立嗣要立嫡、立长,否则就不合伦理。
储副:太子,下文又称皇储。
③周、王:周f 、王导(字茂弘),即下文的周侯、丞相。
分别参看《言语》第30 则注①和第31 则注③。
刁玄亮:刁协,字玄亮,累迁尚书令。
少主:年少之君,这里指简文。
阿(ē):迎合。
④逆:预先。
传诏: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吏。
遏():阻拦。
⑤却略:却步;往后退。
【译文】晋元帝登位以后,因为郑后得宠,就想废明帝司马绍而改立简文帝司马昱为太子。
当时朝廷的舆论都认为抛开长子而立幼子,不但在道理上不合立嗣的顺序,而且太子司马绍聪明诚实,英明果断,更适合做太子。
周f 、王导诸位大臣都竭力争辩,情辞恳切,只有刁玄亮一人想尊奉少主来迎合元帝的心意。
元帝就想付诸实施,又担心诸大臣不接受命令,于是先召唤武城侯周f 和丞相王导入朝,然后就想把诏令交给刁玄亮去发布。
周、王两人进来后,才走到台阶上面,元帝已经事先派传诏官迎着他们,拦住不让入内。
释《世说新语,方正》“让杜许”
![释《世说新语,方正》“让杜许”](https://img.taocdn.com/s3/m/1a2a5192be1e650e52ea99ff.png)
释《世说新语,方正》“让杜许”释《世说新语,方正》“让杜许”,作者简介,张秀清,女,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语言研究。
释《世说新语?方正》“让杜许”? 张秀清(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在概括现有《世说新语》“让杜许”释义的基础上,提出一解:“让杜许”同文献中常用的“让不许”结构一样,意即“谦让不答应”、“谦让拒绝答应”。
“不”、“杜”义同。
,关键词,让杜许;让不许;《世说新语》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5-0050-0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第五》:47.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
文度曰:“故应让杜许。
”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是美事,恐不可阙。
”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其中“故应让杜许”一句,历来注释或者存疑,或者解释不准确。
《世说新语笺疏》:“刘盼遂曰:杜许未详。
”,1,325《世说新语校笺》:“杜许,孝标无注,不详何人。
晋书王述传但言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不言让何人。
”,2,185《世说新语译注》:“故:本来。
杜、许:不详何人。
”“本来应该谦让给杜、许”。
,3,297《世说新语汇校集注》:“故应让杜预、许璪。
”“故应让:案:晋书卷七十五王述传作‘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
’”,4,290《世说新语校笺》:“文度曰:‘故应让’。
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否,’”“刘笺:杜许,未详。
汤记:杜许,故应让’当句断,自成一句也。
今从之。
……‘故应让’即‘固应让’。
”犹言杜门少许,则‘,5,300-301(引者按:刘笺指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汤记指汤亚平《读<世说新语>札记二则》,《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世说新语会评》:“故应让杜、许。
”,6,197页董志翘考释:“‘让杜’为同义复词,乃‘推让拒绝’之义,‘许’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fb42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e.png)
最后,通过本次教学,我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故事导入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பைடு நூலகம்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说新语》二则的基本内容、文言文特点和古人的智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古人的智慧解决问题。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人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要求学生理解“未若”表示比较的意思,以及“柳絮因风起”的意象,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特别是对于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理解。
-词语的一词多义,如“拟”字在文中的不同用法,要求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
-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如名士的风采、士人的品行等,对于现代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2024新版七年级上语文8 《世说新语》二则(名师教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语文8 《世说新语》二则(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1e4fd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6.png)
8 《世说新语》二则【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难点)◎语言运用: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反复诵读短文,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重点)◎思维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叙事简约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部分。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咏雪》中的两个比喻。
3.反复朗读,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由《三字经》引出谢道韫师: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韫能出口成诗。
这里的谢道韫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
让谢道韫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
2.介绍文学文化常识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见《》本课“编者简介”“素养提升”栏目)【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通过对人物、《世说新语》的了解,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疏通字词,把握文意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划出朗读节奏,标注重点字的读音。
预设课件出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齐读、个别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
(见《》本课“字词句式”栏目)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的理解:(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2)撒盐空中差可拟。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译文(46)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译文(46)](https://img.taocdn.com/s3/m/02b87a0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a.png)
《世说新语·⽅正第五》原⽂及译⽂(46)
《世说新语·⽅正第五》原⽂及译⽂(46)
46.王中郎年少时,江虨为仆射,领选,欲拟之为尚书郎。
有语王者,王⽈:“⾃过江来,尚书郎正⽤第⼆⼈,何得拟我!”江闻⽽⽌。
【注释】
王中郎:指东晋名⾂王坦之。
江虨:字思⽞,⼜叫江统⼦,博学,是晋中兴⼤⾂,逐步升官为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
领:兼任。
尚书郎:尚书省属官,初任时称郎中,满⼀年称尚书郎。
在东汉时,尚书郎是要职,到了晋朝时,尚书诸曹郎,主管⽂书的起草,权势很轻,却有⼑笔之烦,因此名⼠不屑。
第⼆⼈:第⼆流的⼈。
在晋代⼈们很注重门第,王坦之是名门之后,所以不远充当此任。
拟:拟定。
【译⽂】
王坦之年轻时,江虨担任仆射,兼任选拔官吏之职,想要拟定王坦之担任尚书郎。
有⼈把这事告诉了王坦之,王坦之说:“⾃从过江以来,尚书郎只⽤第⼆流的⼈,怎么能拟定我呢?”江虨听到了这话,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国学系列-世说新语第04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方正篇
![国学系列-世说新语第04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方正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ea8d69e009581b6ad9eb34.png)
朋友之间相处最 重要的是什么?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弟子规》
故事 角色
《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
陈太丘,陈 寔(shí), 字仲弓。东 汉人,曾任 太丘长。
友人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入门不顾。
约定时间
同行 正午
到达 舍弃
才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离开
又(手)
友
又(手)
《说文》:“同志为友。”
至
说文 “鸟飞,从高至于地也。”
陈寔长子,以孝著称
当时
玩耍
指“友人”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相当于“否”,表疑问
《论语》中关于“信”的语句:
拓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思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要守信吗?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入门不顾。
陈太丘之友:无信、无礼、不善于反省自己,但能知错就改。 元方:正直、机智、率真,但有些年少气盛。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4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4](https://img.taocdn.com/s3/m/3ed9837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d.png)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说新语方正》故事14《方正》第14则:晋武帝的时候,荀勖是中书监,和峤是中书令。
按照旧例,中书监和中书令向来同乘一辆车。
和峤性格方正,常常痛恨荀勖谄媚柔佞。
后来官车来到,和峤便自己先登车,正面朝前端坐在中间,不再给荀勖留地方。
荀勖这才重新找车,然后才能出发进宫。
中书监、中书令分别给车就是从此开始的。
前面我们介绍过,和峤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
他的祖父和洽,在曹魏官居侍中、太常,从曹操时期就是名臣;父亲和逌,官至廷尉、吏部尚书。
和峤继承父亲的爵位上蔡伯,起家为太子舍人,后升任颖川太守。
在任清廉简洁,深得民心。
他仰慕舅舅夏侯玄的为人,所以也特别注重个人名声。
他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履历,作派也正符合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世家子弟的行事风格。
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见到他后感叹说:“和峤森然端正就像千丈高的青松一样,虽然树身上枝丫结节多,但用来建造大厦,却可以用来作栋梁。
”太傅贾充也很看重他,向晋武帝举荐,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后升任中书令,也深得武帝器重。
此时,荀勖任中书监。
和峤敢于在晋武帝面前直言太子愚笨,不能担负起天下重任,晋武帝因此让他去探视太子,并且交待说“人们都说太子近来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而和峤去看过后却告诉武帝说“圣质如初”,正是他的这一表现被后人认为是敢说真话的“纯臣”,连唐太宗都对他评价很高。
和峤特别吝啬,爱钱成了一种病态,人们都说他有“钱癖”。
人们也称他为“孝子”,因为他父亲和逌去世的时候,他表现的极为哀伤,当时王戎也正在为父亲守丧,也悲伤过度,他们俩的孝亲行为在当时被传为美谈,连晋武帝都开始为他俩的身体担心,专们问刘毅说:“你是否多次去拜访王戎和和峤?我听说和峤哀伤超过了礼节,这真让人为他的身体担忧。
”刘毅回答说:“和峤虽然哀伤过礼,但精神和气色像常人一样;王戎虽然不怎么符合礼节,但瘦骨伶仃。
我认为和峤是生孝(活着尽孝),王戎是死孝(不顾生死)。
再论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以《世说新语·方正》为切入点
![再论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以《世说新语·方正》为切入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de7acb4028915f804dc2eb.png)
V0l36 NO. _ 6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URNAL o oF ENAN H NoRM AL UNI VERS TY I
20 0 9年 l 1月
பைடு நூலகம்
再 论 魏 晋 南 朝 的 门 阀 制 度
— —
以《 说 新 语 ・方 正 》 切 入 点 世 为
度 上 , 没 有 太 大 的 突 破 。而 且 , 界 对 《 正 》 的 并 学 方 篇 关 注 很 少 , 研 究 者 认 为 《 正 》 突 出 的 是 “ 晋 士 有 方 篇 魏
观念和 价值取 向上带来 明显 而深刻 的影 响 , 譬如 “ 君
子 ” 小 人 ” 念 内 涵 的 变 化 l 。 ,人 物 ” 义 的 变 “ 概 1 “ 词 化 等 , 可 以说 明 这 个 问 题 。 有 鉴 于 此 , 者 选 取 都 笔 “ 正 ” 一 概 念 为 切 入 点 , 析 它 自两 汉 到 魏 晋 南 方 这 探
徐 芬
( 海 师 范 大学 人 文 与 传 播 学 院 ,』海 2 0 3 ) 二 0 2 4
摘 要 : 汉 以来 的“ 正” 品, 评 价 个 人 方 面 , 两 方 题 在 比较 重 视 主 体 的个 人 旨趣 好 尚 、 德 品行 等 极 具 个 性 化 的 因 素 , 道
尤 其是 道 德 品行 。 到 魏 晋 南 朝 时期 , 方 正 ” 目题 品 的 侧 重 点 却 转 到 了 家 世 门第 出 身 上 , 人 道 德 品行 反 而 被 忽 “ 一 个 略 掉 了。这 是 《 世说 新 语 ・方 正 》 分 为 我 们 展 示 出来 的 新 内容 。 同 时 , 过 对 当时 士 大 夫 社 交 中“ 交 非 类” 向 部 通 不 取 的 分析 , 者认 为 , 世 说 新 语 ・方 正 》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社 会 现 实 的 反 映 。“ 正 ” 种 内涵 上 的新 变 化 清 楚 地 说 明, 笔 《 在 方 这
《世说新语》之方正篇
![《世说新语》之方正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06d0c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63.png)
《世说新语》之方正篇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2022年第36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
而不讲信用,也历来为人所不齿。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乃,才至,到。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
引:拉。
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主题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只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理守信的道理。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
七岁的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
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了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原则。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
”孔子也说:“做人不讲信用,不晓得那怎么可以。
”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所以,古代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
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7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7](https://img.taocdn.com/s3/m/cac29f0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b.png)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说新语方正》故事17《方正》第17则:齐王司马冏担任大司马,辅佐朝政时,嵇绍任侍中,到司马冏那里去问询公事。
司马冏正在宴请属官,召来葛玙、董艾等一起讨论时事。
葛玙等人对司马冏说:“嵇侍中擅长音乐,主公可以命他为大家弹上一曲。
”于是给嵇绍送上来乐器,嵇绍推辞不肯接受。
司马冏说:“今天大家在一起高兴,你何必推辞呢?”嵇绍说:“您辅佐朝政,作事应该合于法度。
我虽然官职卑微,但也是皇帝的近臣,弹奏音乐,原本就是乐官的事,我不能身穿先王赐给我的官服,来做伶人的事情。
现在我迫于您的尊命,不敢随便推辞,应当脱掉官服,换上便装,这就是我的心愿了。
”葛玙等人自感无趣地退下去了。
嵇绍是嵇康的儿子,嵇康被司马昭所杀,嵇绍却经山涛推荐入朝为官。
嵇康是两晋最著名的名士,音乐才华出众,相貌俊美,他的妻子是曹氏郡主。
嵇绍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也长得高大俊美,博学多才,精通音乐。
嵇绍刚到洛阳的时候,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见到了嵇绍,他气宇轩昂就好像野鹤立在鸡群中一样。
(成语鹤立鸡群的出处)”尚书左仆射裴頠也很器重他,总是说:“如果让嵇绍作出任吏部尚书,一定可以让天下不再有被遗漏的人才。
”赵王司马伦执政的时候,任命嵇绍为侍中,齐王司马冏除掉司马伦后,没有动嵇绍的职位。
司马冏大兴土木,扩建齐王府,嵇绍曾经向他进谏,希望他知足而止,司马冏表面接受,实际并未改变。
晋惠帝北征失败,嵇绍挡在晋惠帝身前,被乱军所杀,嵇绍的血溅在晋惠帝身上。
事后人们让晋惠帝洗衣服,晋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嵇侍中血”这个典故,已经成为忠臣侍君的代名词。
司马冏是齐王司马攸之子,“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首先发难,暗中和齐王司马冏结合,发动兵变,废掉贾后,夺取朝政。
司马伦执政后,司马冏权位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他对司马伦心怀不满。
司马伦篡位后,司马冏联络内外,发檄文讨伐司马伦,最终率军攻入洛阳,除掉司马伦,拨乱反正,被加封为大司马,假九锡,如同司马懿当年辅佐曹魏的旧例。
世说新语方正篇故事
![世说新语方正篇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1b2d2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6.png)
世说新语方正篇故事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的文学作品,由刘义庆所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物故事。
其中有一篇名为《方正篇》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叫方正的年轻人。
方正出身贫寒,但他却勤奋努力,一直以来都秉持着正直的品德和准则。
他对待他人总是真诚友善,正直公正,不轻易陷入是非之中。
有一次,方正参加了一场文化考试,这场考试非常重要,能够决定他的前程。
考试前夜,他预感到自己的答卷可能会丢失,而且有一组答卷的内容非常相似。
他知道如果自己的答卷遗失,他将毫无疑问地是失败的。
但是,他内心深深地坚信只有按照正道行事,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第二天,方正果然发现自己的答卷遗失了。
于是,他果断地将自己记得的内容重新写了一份,交了上去。
考试结果揭晓后,方正以惊人的高分脱颖而出,成为了唯一一个考试通过的人。
大家都对方正的成绩感到惊奇,不理解他是如何做到的。
方正坦然地解释说,他知道自己的答卷被人动过手脚了,但他选择了坚守正直和诚信的原则。
他并没有选择去投诉或者追究答卷被篡改的责任,而是选择了倾其所有去重新写谢答卷,因为他相信只有正直无私的品质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秉持正直和诚信的原则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方正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也让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更加坚定对正直道义的追求。
正直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能为我们带来人生的真正成功和内心的获得。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6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6](https://img.taocdn.com/s3/m/0f6c0c4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b.png)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说新语方正》故事16《方正》第16则:向雄任河内郡主簿的时候,有一件公事还没有送到向雄处,可是太守刘淮却因此事暴怒,于是就对向雄施以杖刑并免职。
向雄后来任黄门侍郎,刘淮任侍中,两个人之间一句话都没有。
晋武帝听说后,命令向雄与刘淮恢复当初的上下级关系。
向雄不得已,去拜访刘淮,再拜行礼后说:“我受皇帝的诏命而来,可是你我之间的上下级情义早已断绝,你认为怎么样?”说完就走了。
晋武帝听说两个人还是没有和解,就生气地质问向雄:“我让你去修复上下级关系,你为什么还是绝交呢?”向雄答道:“古时候的君子,喜爱一个人的时候依照礼仪,厌恶一个人的时候也依照礼仪;现在的君子,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恨不得把这人放在膝盖上,厌恶一个人的时候恨不得把他推进深渊中。
臣对于刘河内,不主动挑起事端,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又怎么可能再修复上下级关系呢?”武帝无奈,只好听之任之。
向雄字茂伯,父亲向韶,曾任彭城太守。
向雄最初在本郡出仕,任主簿,太守是王经。
王经因为参与了想要除掉司马懿的宫廷政变,事泄被杀,没有人敢去吊唁太守,只有王经去灵前哭祭。
后来司隶校尉钟会聘任向雄为自己的都官从事中郎,等到钟会谋反被杀,没有人敢于收葬钟会,向雄出城去接尸体并加以安葬。
司马昭因此怪罪向雄,责备他说:“过去王经死的时候,你到东市刑场去哭他,我没有问责你。
现在钟会亲自反叛,你又收葬他,我要是再次宽容你,又哪里有王法可言!”向雄回答说:“我是出于大义来收葬他们的,这符合圣贤们的教导。
国家的法律在朝堂上确立,圣贤的教导在下面民间弘扬,岂可让我向雄违背大义而苟活于世!殿下您如果仇恨死人的枯骨而把它们扔在野地,却以此来作为将来弘扬圣教的例子,这不是很让人遗憾的吗?”司马昭马上明白了他的用意,非常高兴,把他留下来一起吃饭,两个人谈得很高兴,然后才放他离开。
Why?因为向雄的意思是说我的作法符合圣贤们所弘扬的仁爱大义,殿下您是出于国法(实际是私刑,只是您个人的好恶和这个特殊时期的需要)来治我的罪,但将来您是要做大事的,当您取得天下后是要为天下立规矩的,到那个时候您难道还要像这样通过处罚我这种行为来弘扬大义吗?司马昭当然明白他所说的什么意思,很高兴他看得长远,于是留下他来和他谈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方正》及‚方正‛观研究
《世说新语?方正》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
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
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
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
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
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
既至,淮与宣帝书日:‘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
五子若殒,亦复无淮。
’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
所谓‚方正‛,通常的解释往往强调其端方正直之意,但据此概念来看这个故事,则不免让人困惑。
郭淮起初的
‚至期,遣妻‛还颇有尊重国法,忍痛离妻的方正意味,百姓之‚号泣追呼‛尤可衬托其垒垒正气:但此音未绝,他就‚命左右追夫人还‛,还‚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与此前行为相比,反差极大,而其理由也谈不上有力。
如果说前半段着力表现其方正的话,此刻的徇情之举却立即将之消解得一干二净,那么,这个故事究竟在哪里谈得上‚方正‛呢?
在两汉时代,‚方正‛经常作为选举科目之名出现,有时也会指代通过此科晋身的士子。
而‚方正‛作为形容评价之词,含义也与其作为科目时的要求息息相关。
《汉书?爰盎
晁错传》中记载了爰盎对策时的一段话:‚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之臣明之。
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
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屈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
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
爱盎的论述显然是以春秋名臣为例,从朝廷对臣子立身和勤政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时人评判方正之士的一系列标准,而其重点更在于臣子的立朝辅政。
这种观念无疑已为后人所接受。
如,在《世说新语笺疏?方正》‚王大将军既反‛条后,余嘉锡案:‚伯仁临难不屈,义正词严,可谓正色立朝,有孔父之节者矣。
世说方正之篇目,惟伯仁、太真及钟雅数公可以无愧焉。
其他诸人之事,虽复播为美谈,皆自好者优为之尔。
‛此处,余嘉锡显然是依此标准将周顷、温峤、钟雅当作方正的典范,而同时,亦颇可见余氏对‚其他诸人之事‛列入《方正》的不以为然。
的确,以传统观念来看《方正》,我们会发现颇多抵牾
之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爰盎定位‚方正‛的主要着眼点在臣子立朝勤政,然而,《方正》的重心却不在此。
在《方正》凡66条中,有关军政之事的仅有17条,其他三分之二强的内容则涉及士
人的交游、联姻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方正》中,‚方
正‛的背景已经从朝廷政事拓展到了私人交往的环境。
其次,在有限的涉及政事的17条中,也出现了与传统的‚方正‛观念相龃龉的情况。
除上述被余嘉锡认为无愧于方正这一篇名的周额、温峤、钟雅之外,其他如陈群、陈泰、华歆、孔坦、刘简诸人,所行多遭后人质疑甚至贬斥。
‚魏文帝受禅‛条记录了‚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且于文帝前坦言服膺先朝之语,将陈群此举视为方正。
对此,李慈铭评日:‚案陈群自比孔父,义形于色。
可谓不知羞耻,颜孔厚矣!‛蒙初亦斥之‚所言正佞之尤‛。
而即使不谈类似陈群这样因辅佐曹氏而被认为大节有
亏者,单就具体参与政事的事例而言,我们也发现《方正》的选材对爰盎所谓‚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原则的严重背离:
‚苏子高事平‛条:苏峻之乱后,百姓凋敝。
‚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为丹阳‛。
照理说,艰难时事,正是臣子出力之时,况且掌管都城之所在,也是一项荣誉,说明才能的被肯定。
但孔坦的回答却是:‚肃祖临崩,诸君亲升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
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列。
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然后‚拂衣而去‛。
国运艰危,孔坦所关注的却是自己先前未受重用的颜面之失,在其心中,国家利益实在是比不上自己尊严重要的。
用刘辰翁的话来说,就是‚小人语,岂识国家大体,见
辱方正‛。
‚刘简作桓宣武别驾‛条:主人公刘简是以‚刚直‛见称的人物。
作为桓温属下,他‚尝听记,…都无言‛,桓温问他‚何以不下意‛。
他的回答很简单:‚会不能用‛。
在这里,传统的忠臣直谏、为国为民的意识荡然无存,全是计较个人名誉、尊严之心。
事实上,我们透过《方正》里士人们的行止言谈所看到的正是士人维护其个人和家族尊严的心态,而最能体现这种心态的,一方面,是高门望族的后代对所谓‚小人‛或是后出门户的轻薄和拒绝;另一方面,是高自标置的士人在权臣乃至最高统治者面前对个人尊严和家族荣誉的坚持。
前者如手批刁协的周嵩、拒婚桓温的王述;后者如坚持不与曹操交往的宗承、数落武帝的王济。
在维护个人尊严和家族荣誉的问题上,士人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决和坦率。
然而,随着士人的尊严和言论自由则受到了更多的尊重,传统‚方正‛观中强调国事的观念却变得相当淡薄。
余嘉锡对这种现象曾做过深刻的描述:‚盖魏晋士大夫止知有家,不知有国。
故奉亲思孝,或有其人;杀身成仁,徒闻其语。
王祥、何曾之流,皆不免党篡。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竟成虚语。
六代相沿,如出一辙,而国家亦几胥而为夷。
‛
作为魏晋南朝前半期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方正》所反映的这一特点是与朝代更替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士族阶层蓬
勃发展的状况相联系的。
唐长孺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后世往往不满于五朝士大夫那种对于王室兴亡漠不关心的态度,其实在门阀制度下培养起来的士大夫可以从家族方面获得它所需要的一切,而与王室的恩典无关,加上自晋以来所提倡的孝行足以掩护其行为,因此他们对于王朝兴废的漠视是必然的,而且是心安理得的。
‛
士族势力的蓬勃发展,固然是魏晋士大夫强调个人和家族尊严而淡化国事地位、臣子职责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足以就使其轻易漠视皇室的尊严。
其实,在《方正》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主人公们看似无所顾忌的言语还是有一定限度的。
‚明帝在西堂‛条中,周伯仁在明帝前坦言当今并非圣治,险些招致杀身之祸,但实际上,他对自身行为的后果有着充分的估计,心知‚罪不足至此‛。
刚直如周伯仁尚且这样,其它的人就更是如此。
在有关政事的十几条中,有不少表现了主人公面对帝王或王敦这样的权臣并不跟风附和,颇有所谓‚正色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