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惩罚教育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惩罚教育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小学施学山224034

摘要:惩罚教育是教育不能回避和躲闪的一个课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它是广泛存在的,并且是一直困惑着学校老师的。惩罚教育的理论研究一直存在,但是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的重视,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进行一些肤浅的研究。

关键词:惩罚教育学生体罚

关于惩罚教育的研究在目前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理论探讨的禁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育工作者就会发现惩罚是教育必须和不可或缺的。对此完全回避肯定是不当的想法和做法。本文就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惩罚教育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对惩罚教育理论的再回顾

中国古代《易经》认为,在对儿童的教育上,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以达到教

育的目的。禅宗中的“当头棒喝”更是说明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态度鲜明——“赏时当赏,罚时当罚”。他认为,奖赏和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力,剥夺教师的专业权力是不理性的。就如同我们不能剥夺医生开处方、动手术的权力一样,教师的奖惩权也不能剥夺。“学生犯错误,教师去惩罚,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当罚不罚的老师是‘缺德’的老师。”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也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还要借助棍棒惩罚。什么是特殊情况呢?他说:“有一种过错,也只有这种过错,我认为是应当受到棍棒惩罚的,那就是顽固,或者反抗。”而“一旦发现了顽固即公然地反抗时,我们便不能假装不知道或不予理会,而必须在它初次出现时就去加以克服与控制,只是必须小心,不要弄错,必须看准它的确是顽固而不是别的东西”。

早在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并不排除使用惩罚。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他又拿渔夫捕鱼做比喻,论述惩罚的艺术性,一方面教师通过惩罚使犯错误的学生产生畏惧感,同时要运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使之乐于接受,犹如“渔夫用网到深水里去捞鱼,他不独用铅块悬在网上,使它沉下去,而且把橡木系在网的另一端,使它能够浮到水面。”同样,教育工作者若想把青年“捞入德行之网”就必须将这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20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的全面的论述。他对当时有一些人认为的“惩罚有害无益,惩罚只能培养出奴隶”,“纵然可以使用惩罚,但如果你惩罚了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凡是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理论进行了严肃的驳论。他指出,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只是单纯从生

物学、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简单推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且愈是优秀的人,因为对其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愈是可能受到惩罚。“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会使教师变得矛盾、虚伪:为了表白自己是好教师,于是在该采用惩罚时也不愿使用任何形式的惩罚。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处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

卢梭和斯宾塞都主张自然惩罚,让儿童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认为,儿童必须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能够忍受失败和引起的摩擦,必须接受有关领导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不否认惩罚的教育价值。在今天强调“尊重儿童”的时候,极有可能被“赏识”冲昏头脑,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但事实上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现实中教师不敢使用惩罚的方式,一味的宽容,这并不说明每个为人师者都会自觉地与惩罚教育划清界限,彻底摒弃它,相反,惩罚教育正以一种背离其原有科学性的形式时常出现于一些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超出其合理的使用范围,损害学生的合法利益。那就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屡次出现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心罚学生。而这样的新闻有时是触目惊心的,甚至是让人难以想像的,这是对学生身心的巨大伤害。这更是对惩罚的误解,但实际上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废除惩罚的理由,恰恰相反,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惩罚,为惩罚进行合理的定位。

二惩罚教育存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在中华职业学校任英文教员,对学生犯错误就采用“罚站教学法”,当时华罗庚就是邹韬奋的学生。原来上邹老师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到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到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上面站。二十多年之后,华罗庚做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也有一门训练孩子的“绝招”,被人称为“把学生挂在黑板上”。他叫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学生演算不出,就不许离开。据说有一位如今在数学界独当一面的学者,当年曾被华罗庚“挂在黑板上”两个小时,而这还不是最高纪录。这两位大学者对学生都是一样的严格要求,并实施教育惩罚。

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就是一家以惩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机构。“徐向洋教育训练法”也因其科学性、独创性、有效性,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徐向洋谈及成功经验时认为,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惩罚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他举例说一个懒散的孩子袜子没有及时洗,管带老师就找来一盆袜子,盯着他反复洗了一个小时。从此,这个宿舍的臭袜子味没有了,该学生后来还成了卫生标兵。一个女生初来乍到,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菜有一点辣就大发脾气。食堂就连续一个星期在所有菜中都放了点辣,终于改掉了她挑食、任性的坏毛病。晚上熄灯后,有几个学生还喋喋不休,影响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