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教发展新思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朱根东 施燕 万方数据)

合集下载

“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作者:赵莉陈冰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24期摘要:“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而校企协同育人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路径。

本文以连云港中专为例,从共建多元化的育人平台、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搭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探索行动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推动高质育人。

关键词:三教改革;企业学院;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C-0075-05一、背景:校企协同育人契合“三教”改革的实施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制度安排[1]。

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省也印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旨在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动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型人才,“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3],而校企协同育人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随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4]。

2020年,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由上述可见,校企协同育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也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

将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职业素质培养以及技能培训融为一体,突出行业标准引领人才培养标准、企业需求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操作标准规范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契合了“三教”改革的实施[6]。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兵;白雪
【期刊名称】《科技视界》
【年(卷),期】2016(000)024
【摘要】校企合作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在我国调结构促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
校企合作模式也出现了诸如合作层次流于表面、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不畅通、合作深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组建职教集团破解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难题,使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总页数】2页(P296-296,297)
【作者】张兵;白雪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校企合作的“共制、共培、共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傅伟;蒋道霞
2.高职院模具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探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纪永超;任建伟;沈时扬
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研究--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为例 [J], 贾
秀丽;沈艾林
4.深度校企合作促进《饭店前厅管理》课程改革——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企中校”为例 [J], 董秀芳
5.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钱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研究①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研究①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研究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日趋成熟,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

职业教育课程难以与行业需求和技能要求同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和职业准备度不高,企业招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信任度不高,使得职业教育饱受诟病。

在此背景下,应用产教融合的理念来建设职业教育产业集群,校企合作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校企合作有如下意义:1、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优秀的企业通常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家,有实际的生产技能和技术需求,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培训。

同时,学校则具有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训计划和专家咨询服务。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完整、更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使学校的教育观念与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2、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更新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课程优化的重要来源。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掌握企业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技能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市场需要。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培训方案和培训资源,了解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知识储备,更好地设置和推广新产品。

3、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校企合作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职业规划咨询、就业特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可以了解学生的职业素质、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为学生面向企业招聘提供更合适的岗位和更优厚的待遇,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机会。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模式产教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将产业领域专家、实践教授、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者等人才资源引入到校园课堂教育中,将学科建设与市场需求直接结合起来。

常见的产教融合模式包括:1、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是旨在为学生进军创业市场提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型课程。

基于“嵌入式”校企合作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

基于“嵌入式”校企合作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

[项目名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XJ2020JG005)[作者简介]徐丹/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讲师,国际贸易实务教研室主任(江苏江阴214405)。

基于“嵌入式嵌入式””校企合作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徐丹[摘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是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

在“嵌入式”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其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高超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设计能力,以提高高职学生外贸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更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嵌入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21)01-0052-05一、“嵌入式”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实践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15年开始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与无锡跨境电商中小企业商会“澄商汇”合作开展“嵌入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校企双方根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系统且符合学校、企业、学徒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把行业标准嵌入到实践课程模块中,课程设置均对应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而每个从业资格证又都对应企业中的某一个具体工作岗位。

企业负责人走进系部,教师学生走进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校企共同实施完成“嵌入式”教学,把企业项目引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由具有商贸实战能力——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的企业负责人和具备理论教学经验的课程教师共同授课,在不打乱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下做到学以致用、校企共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商贸实战能力,也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探索“嵌入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5年中,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江阴“澄商汇”下属的跨境电商企业,认真调研新的国际形势下外贸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

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孙兵
【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
【年(卷),期】2010(031)006
【摘要】为了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定位不准、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分析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引入战略协同理论,提出通过校企协同联动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观点,并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培育科技创新精神等方面探讨了具体的对策措施,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要求.
【总页数】4页(P651-653,658)
【作者】孙兵
【作者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产业处,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校企协同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力的影响研究\r——基于2017年湖南省54所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数据的分析 [J], 周哲民;万秋红
2.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院校增材制造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考 [J], 龙涛; 陈军民
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校企双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J], 吴竞鸿
4.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管理模式 [J], 徐海涛
5.高职院校康养人才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三教"改革的研究 [J], 王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以江苏省扬州市的校企合作实践为例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以江苏省扬州市的校企合作实践为例

Ya g h u Ci fJ a g u Pr vn e n z o t o in s o i c y
N u n Ch a
(i g uV c tnl ru , i guJ n s 2 20) J nd oaoa G op J n d i gu2 50 a i a a
Ab t a t: o ai n l d c t n h s ma e s me p o r s n t e c l g s r c V c t a u ai a d o r ge s i h ol e—e t r r e c o e ai n u h r lo o e o e n ep s o p r t ,b tt ee as i o e it ma y p o l ms T i p p r d s r e h t t s o o lg — e tr r e c o e ain i o a in l e u a in x ss n r b e . h s a e e c b s t e sau f c l e i e n ep s o p r t n v c t a d c t , i o o o s msu h a iu co sr sr t g s h o —e tr rs o p r t n, n u sfr a d t ea p o r t u g sin n u p t e v ro sf tr e t ci c o l ne i ec o ea i a i n p o a d p t w r p r p ae s g e t sa d o h i o
tl n s ae t.
Ke r s v c t n d c t n;c l g y wo d : o a i a e u a i ol o o l e—e tr r e c o e ai n;p o lm n y i ;c u t r a u e e ne i o p r t p s o r b e a a ss o n e me s r l

《【政校企三方联动下职教集团办学运作途径探索】校企合作方案》

《【政校企三方联动下职教集团办学运作途径探索】校企合作方案》

《【政校企三方联动下职教集团办学运作途径探索】校企合作方案》【摘要】通过对国家政策的研究,分析建立以职教集团的根本目标以及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所属企业与职教集团的根本动机,指出政府主导的职教集团办学需要通过政校企三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其组织架构,充实载体,促使办学过程与各成员的工作过程融合,保障内部员工的根本利益,实现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运作畅通。

最后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简明指出该学院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的做法,以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政校企;职教集团;机制;高职教育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校企双赢和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由职业院校和相关的行业企业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xx]27号)文件要求:“引导建设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有关地方政府要履行申报承诺,将建设院校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切实支持建设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建设院校由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共建,合作解决发展规划、经费筹措、基础建设、政策措施等问题,建立合作办学的长效运行机制”。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非常紧密。

美国、英国、荷兰、澳人利亚等国均是在宏观分析国家或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供求关系做出预测,指导专门人才的培养,并以资金支持、行政引导、政策保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xx年8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董事会,开展灵活的体制机制,吸引了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总工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天集团、宁波华祐微电脑有限公司等企业及一些社会名流参与学校的建设。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并实施的“校企共同体”模式,探索出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校企合作新路径,使学校与企业合为一体。

在职教集团建设与运作过程中,常遇到以下几种瓶颈:1.政府对职教集团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推动职教集团办学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2.由于学校想要与企业平等合作,而企业本身不想与学校平等合作,急需政府出面主导和扶持;3.集团理事会的组织架构及各成员责权不明确,职教集团的决策、执行、监控、保障等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4.职教集团需要进一步实现师资队伍融合、实训基地融合、产权融合等既定目标;5.学院办学实力与优势、职教集团的战略目标、品牌优势有待进一步凸显。

浅谈校企合作与职教发展的新途径

浅谈校企合作与职教发展的新途径

浅谈校企合作与职教发展的新途径下面就我校在发展校企合作,培养特色人才的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基本作法谈一点体会。

一、扎实基础、定位教学、明确目标、紧抓不放我校是省内唯一一所冶金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既是特殊学校就要有特有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基于这一点,我校紧紧依托青海省西宁特钢集团公司和两大新兴企业。

以企业要求什么人才,我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定位办学方向,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增强专业拓展能力,重点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

合作之初,我校加大力度扎实基本建设,完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的教学体系。

贴近企业,满足企业需求。

为得到企业的重视,达成合作意向,我校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制定学校质量、特色、人才、法理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完成学校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实行健体、勤业、博才、多能的校风,坚持德高、学高、灵活、实用的教风,树立道德、求实、速成、进取的学风;贯彻精、准、活、实的职教改革方针(即专业工种精化、用人善任、善免,机构配置灵活,教学内容实用);使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促进以学为先、以能为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建立。

2.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在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一个中心、两级管理、分块实施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学校培养目标从统一规划分解到部门精心设计,直到执行落实、效果的实施,形成一个既统一又独立的整体,使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的管理机制始终在快速、平衡状态下运行。

同时学校为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的长效性。

在完善一系列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校务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引入了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和督导机制;建立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定岗责任制,打破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现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的合理流动;建立了教学改革创新制度。

为教学研讨,实习教研提供了保证;建立了师资培养、评定资格升级,实行多证制制度;建立了招生培养、培训计划编制制度,为学校开发市场、定向招生,就业培养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我国高职基于教学企业模式的校企合作构建

我国高职基于教学企业模式的校企合作构建

我国高职基于教学企业模式的校企合作构建本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介绍教学企业模式的基础上,从组织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构建适合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模式,希望以此提高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效率。

教学企业(Teaching Enterprise )由教学工厂(Teaching Factory)转化而来。

南洋理工学院创办人林靖东院长创新了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学院和企业进行了有机融合,培育类似企业管理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形成了二元合一的教学工厂模式。

该模式所构建的教学工厂实质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隶属于学校管理的下属机构,因此教学企业为学院制的而非企业制,其有效的整合了校内实训资源和行业企业实训资源,学生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内外实训双轨制模式,参与教学项目的经营管理,其主要目标为构建一个集专向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半市场化的实训平台。

为了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南洋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将教学企业理念引入日常学生职业教育中,创造性的构建了新型职业教学模式:教学企业项目教学模式(Teaching Enterprise Project),其中最具创新价值的地方在于企业真实管理环境的营造。

一、校企合作组织构建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学企业分布于产业服务中心(ISH)和若干商业中心,共11个中心,以确保学院学生校内实训的有序全面开展。

主要包括商业调研服务中心、客户关系管理中心、电子教学发展中心、展卖管理中心、生产力培训中心、零售营销管理中心、职业(工作)联系中心、运动保健管理中心、金融技能培训中心、餐饮管理中心和传媒管理中心等。

从内容看,工商管理学院教学企业的开展主要以企业客户和学生(主要是大三)实训的项目管理为主,针对行业提供管理咨询和业务解决方案等服务,针对学生提供模拟企业的项目教学。

其业务的承担主要依赖于工商管理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在超过100多名分布于各中心的教师中,绝大部分具有相关行业背景,他们在行业与高校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以苏州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以苏州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以苏州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导言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教育行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需求时,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企业密切合作,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以苏州地区为例,探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1. 双向选择型合作为了达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职业学校与企业在合作方式上可采取双向选择型合作,也就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和课程设置,由企业从中进行选择,而学校则依据企业的选择与之合作,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人才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资源。

2. 人才输出型合作在校企合作中,还可以选择人才输出型合作模式,即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将其推荐到企业内,从而实现人才输出与企业合作。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既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促进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3. 培训式合作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选择培训式合作模式,即在学校和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一段培训时间,实现由学校教育解决理论课程,企业教育解决实践内容的培训模式。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1. 合作意识不够强烈职业学校与企业校企合作中,合作意识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着。

有些职业学校仍然只追求学生人数的提高,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合作。

因此,加强学校宣传以及企业的介绍、沟通是必要的。

2. 角色不明确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角色需要明确。

如果是以学生寻找工作为主,那么这种合作会失去其本身的效果,但是如果是面向学生的企业实习,学生必须承担实践中的困难与压力,其中的风险责任问题需协商妥善。

3. 原因不同不利于合作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对学生的认识不同,导致合作困难。

基于职教发展新思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朱根东 施燕 万方数据)

基于职教发展新思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朱根东 施燕  万方数据)

基于职教发展新思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朱根东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施燕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和企业接轨的双赢的合作模式,注重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锻炼,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产教研结合引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一方面,行业企业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却不高。

在新形势下采取何种方式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职教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3月至5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系统学习了教育理论与方法、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新形势下的一些实际问题探讨校企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新加坡的“NYB”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基础;然而纵观我国的传统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教学内容的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因此,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因人因材施教。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的新思路。

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有创新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制度层面,这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一大创新。

浅谈新时代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多方位共赢的策略

浅谈新时代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多方位共赢的策略

德育与管理DeYuYuGuanLi 教师• TE A C H E R2019年8月Aug.2019浅谈新时代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多方位共赢的策略梅荣娣(常州刘国钩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100)摘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可以说十分普遍,也突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随着时代的改革,高职院校应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迎来了春天,必须坚持并深入发展校 企合作,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环境等积极改革和创新,以推动高职院校的深化发展,促使高职教育融合新 的血液。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国制造2025》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07-05文章编号:1674-120X (2019) 23-0017-02一、 研究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中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建设性人才。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等职 业教育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培养专业性人才,增强学校教 育的目的性和教学管理能力。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设计与时代 发展相符合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和教学目的性、应用 性;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发展特色教学 原则;注重学生的实习环境.加强安全防备。

《职业学校校 企合作促进办法》强调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建设高职高专 教学实验室等场地的必要性,并对高职教育各方面进行了规 范。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迎来了春天,必须坚持并深入发展校企合作。

二、 研究的意义(一)学校方面学校通过开设校企合作,便于了解社会的最新成果、企 业的最新动向,便于及时纠正学校教育的走向,促使学校的 学生更加从容地适应生产、管理等业务,也让学生更容易被 企业接受,改善了以往毕业生毕业时面临失业的状况。

高职 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都是特定的技能,必须对社会的发展有所 了解,不能与社会脱节。

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创新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创新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不仅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能力的必要手段,更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战略考量。

早在2005年,我国就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并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1]之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文件,教育部门更是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全面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的技能实践能力。

但在实际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仍不理想。

因此,本文提出通过完善教师企业实践政策、创新教师实践方式、提供有效可行的保障制度、加强实践效果考核等措施,为高职院校创新教师企业实践路径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院校需要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这又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为此,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要求“不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并将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作为“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有效举措”[2],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这对于绝大多数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不具备技能操作能力,无法利用专业理论指导专业实践的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有效融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就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

因此,高职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创新路径探索◎苏玉玲摘 要:教师企业实践涉及到了国家、企业、院校和教师等多个主体的有效参与。

目前,国家政策缺乏现实可行性、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综合施策难奏效、企业内需机制尚未构建及教师内在实践需求不强,使得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教师企业实践政策、创新教师实践方式、提供有效可行的保障制度、加强实践效果考核等激励措施创新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路径。

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

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

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1]《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皖教职成〔2021〕12号)中指出,加快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试点,着力促进集团成员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

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深度融合也成为双方各取所长、求同存异、互利互惠的必选路径。

[2]安徽国际商务职教集团是一家院校主导型的职教集团,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共赢的基本路径,努力构建起理念、平台、模式、文化“四融合”共同体,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企业发展。

一、职教集团视角下校企“四融合”内涵及主要举措(一)校企“四融合”的基本内涵“四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集团化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具体主要是指围绕“理念、平台、模式、文化”四个维度,从人才培养方案拟订、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习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着力实现校企双方的融合与发展。

(二)校企“四融合”的主要举措2021年9月,滨湖集团加盟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成为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校企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随之开启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之路。

期间,安徽国际商务职教集团牵头,在理念、平台、模式、文化上下功夫,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和措施,保障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和深度融合。

1.校企理念的融合深度融合,理念先行。

安商院(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立足商务、注重实务、精准服务”与滨湖集团“事前勇于担责,事中敢于问责,全程善于尽责,事后严于问责”为内容的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企业经营业务和人才需求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高度吻合,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石。

在合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双方自觉找准自身和市场定位,在多个项目上保持了理念的统一。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路径探讨———以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为例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路径探讨———以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为例

职教视点F OCUS28OCCUPATION2015 02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路径探讨———以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为例文/吕 钦 张丽芬 高长华摘 要:江苏省镇江市正在进行六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新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对镇江市新兴产业所需技能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更好地为地方培养、输送技术人才。

 关键词:镇江 新兴产业 转型升级 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发展最基本的竞争力,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渠道。

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不仅能促进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更是紧贴产业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升级”的核心是产业比重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是产业内部由加工、再加工向技术集约化、生产高效化演进。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更符合经济、生态、社会发展规律的演进过程,也是产业技术提高和经济效益提升的过程。

二、镇江市产业转型升级概况镇江市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一、三、二”结构;第二阶段:1958~1990年,“一、二、三”结构;第三阶段:1991年至今,“二、三、一”结构。

从镇江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便处在了三个产业中较合理的第三位置,而第二产业以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主,位居第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是镇江的主导产业之一—化工产业,这也是镇江市的产业结构现状。

近几年来,镇江市不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以化工产业为例,虽然化工产业是镇江第二大支柱产业,但自2006年以来,市政府开始对化工行业进行专项整治。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析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析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析于长东;金满文【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主要存在创新主体缺乏内生动力、校企联动缺乏外在制度保障、创新系统缺乏支持平台与支撑主体等问题.在职教集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下,构建包括动力机制、管理机制、投入与分配机制、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在内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对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创新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辽宁高职学报》【年(卷),期】2015(017)001【总页数】4页(P1-3,12)【关键词】职教集团;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作者】于长东;金满文【作者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 115009;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 1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职教集团作为一种教育战略选择和教育组织变革,囊括了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以及职业教育机构等众多主体,具有联盟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的组织。

其在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不断增长的外部需求和刺激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内生动力方面实现平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

而职教集团成员中的两大主体——企业与职业院校,其合作问题则是职业教育中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

企业要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要实现特色化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基于此双方两者就必须共同探索协同创新。

职教集团视域下的校企协同创新是指在职教集团这一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模式指引下,在政府和行业组织等机构的积极推动与促成下,在其他创新力量的配合下,企业与职业院校冲破各种体制藩篱,通过建立一系列协同创新的平台,探索架构协同创新的机制,充分释放集团内包括人力、资本、知识、技术、信息、文化等在内的共享要素的活力,形成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实训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质量评价、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形成高效有序、可持续的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职教发展新思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朱根东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施燕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和企业接轨的双赢的合作模式,注重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锻炼,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产教研结合引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一方面,行业企业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却不高。

在新形势下采取何种方式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职教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3月至5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系统学习了教育理论与方法、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新形势下的一些实际问题探讨校企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新加坡的“NYB”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基础;然而纵观我国的传统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教学内容的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因此,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因人因材施教。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的新思路。

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有创新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制度层面,这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一大创新。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化。

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

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有迫切性。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术人才荒”,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拖累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术人才荒”,无疑是当前企业和职教界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3、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感到:校企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样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4、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有双赢性。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5、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有前瞻性。

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议程,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

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类型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1、“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企业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

这种合作模式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一般可在中专院校运用。

2、“工学交替式”的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式的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可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

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职业学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3、“校企联合式”的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办班。

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了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4、“产学合作式”的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

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了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对于专业技术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出一部分费用,资助其继续深造,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手段。

首先,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

职业学校要放下架子,努力寻找合作伙伴,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其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配套。

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

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共同商议专业设置,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

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决策。

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把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

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外基地的紧密衔接。

四、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些尝试与实施。

1、助学金操作方式: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并于资助时签订就业意向/劳动合同,根据资助的实际金额决定为企业服务的期限,一般可为3-5年。

目的:提前挑选优秀学生,参与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加快大学毕业生融入。

流程:企业通过学校发出助学通知——学生报名——企业与学校共同挑选学生——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企业与学校商讨学生的课程设计/研究方向——暑期到企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校和企业决定——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毕业答辩——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

2、奖学金操作方式:设立奖学金,奖励达到企业设定目标的学生,奖励对象覆盖所有学生,负责提供暑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在技术中心承担简单工作,设立实习课题,如就某个课题进行调研。

学生在实习结束前要向企业/学校提供调研报告,或就某个问题提交解决方案。

目的:在学生中宣传企业,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并参与企业的持续改进,吸引潜在员工加盟企业。

流程:定期在学校内宣讲企业奖学金制度——每学年初发布评奖信息——学生报名——评估——颁奖——暑期社会实践。

3、短期培训操作方式:每年根据企业的需要,挑选出一定数量的课题,请高校专家来企业进行讲座;企业员工参与学校的学术研讨;派遣企业高资质员工赴学校讲学,与高校师生进行研讨。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了解当前先进的知识、技术。

流程:企业内讲座可按培训流程,参与学术研讨可按外培或出差流程,赴高校讲学可按出差流程。

五、校企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隐与忧。

近年来,虽然校企合作的成果已经崭露头角,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职业学校明显地存在一些不足。

1、校企合作法制保障不力。

目前我国职教界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一种民间合作状态,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形同虚设,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无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到位。

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并严格付诸实施,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2、认识观念有待提高。

不少地方的“普高热”还制约着职教规模的发展,上一所好的大学仍是公认的理想目标,“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

国家必须彻底打破这种旧的人才观念,把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予以提高,以一定的法规文件形式体现出来。

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政府应切实采取措施,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

学校在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的同时,政府应有相应的指导部门,指导学校进行专业方向调整,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上起积极的先导作用,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

说实在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还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的校企合作,并没达到深入的校企融合的合作程度,这种合作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加深和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