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降解方法研究
微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氯联苯是一种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在目前研究的降解方法中,微生物降解最具潜力.本文对多氯联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厌氧还原脱氯,好氧氧化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介绍了几种降解方法耦合应用的现状和前景,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者:孙红斌刘亚云陈桂珠 SUN Hongbin LIU Yayun CHEN Guizhu 作者单位:孙红斌,陈桂珠,SUN Hongbin,CHEN Guizhu(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刘亚云,LIU Yayun(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广东海洋大学资源与环境系,湛江,524088)
期刊:生态学杂志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年,卷(期):2006, 25(12) 分类号:X172 关键词:多氯联苯生物降解微生物种群。
多氯联苯的生物降解探究
1 引言生物降解是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所分泌的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脱氢、脱卤、芳烃羟基化和异构化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使复杂的有机化学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质。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通过废物排放、储油罐泄露和干、湿沉降等过程进入环境中,并通过植物和水生生物进入食物链。
孙红斌刘亚云陈桂珠微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生态学杂志. 2006 ,25 (12) :1564~1569。
因其高度持久性、半挥发性、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长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 被列入优先污染物POPs 的首批行动计划名单。
PCBs 即使在极低浓度下也可对人的生殖、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对PCBs 污染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高温处理、化学降解、利用紫外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其中生物降解法PCB污染的生物修复费用低,降解彻底,不造成二次污染,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手段[2] Abramowicz D A. Aerobic and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CBs:a review [J]. Crit. Rev. Biotechnol., 1990,10(3):241-251。
2 PCBs的生物降解PCBs根据降解所用的主体可分为微生物降解、植物降解、植物- 微生物联合降解和土壤- 动物联合降解等。
2.1 PCBs 的微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PCBs 有2 种方式,一种是无机化,即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以PCBs 为碳源或能源,降解的同时满足自身的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另一种是共代谢,即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以另外一种基质作为碳源或能源,同时转化目标污染物[16 ] 。
[ 16 ] Borjia J , Taleon DM , Auresenia J , et al . 2005. Polychlorinatedbiphenyls and their biodegradation [J ] . Process Biochem. , 40 1999~2013.:PCBs 的微生物降解包括厌氧降解和好氧降解。
多氯联苯微生物降解途径的研究进展
多氯联苯微生物降解途径的研究进展
蔡志强;叶庆富;汪海燕;韩爱良;王伟
【期刊名称】《核农学报》
【年(卷),期】2010(24)1
【摘要】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多氯联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详细论述了PCBs的厌氧和好氧代谢途径及机制。
【总页数】5页(P195-198)
【关键词】多氯联苯;生物降解;降解途径
【作者】蔡志强;叶庆富;汪海燕;韩爱良;王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工业学院生物工程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2;X132
【相关文献】
1.降解多氯联苯的微生物特性研究进展 [J], 艾尼瓦尔;王栋;周集体
2.六六六微生物降解途径的研究进展 [J], 曹礼;张浩;黄科;谷涛;洪青;李顺鹏
3.单宁及其微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 [J], 胡文斌;邹佩;李红歌;高琳;邹彬;王少曼;万茵;夏冬华;付桂明
4.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进展 [J], 臧淑艳;李培军;张英;王娟;许华夏
5.微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 [J], 孙红斌;刘亚云;陈桂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和降解方法综述
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和降解方法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多氯联苯(PCBs)在大气、水体、底泥环境以及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讨论了我国PCBs污染现状及现存的主要问题;概括了处理多氯联苯的传统方法以及新兴降解技术,并总结了表面活性剂中的直接光化学降解行为,以及PCBs在水相中的迁移转化。
关键词:有机化学多氯联苯迁移转化研究现状处理技术手段1.PCBs的结构及性质多氯联苯(PCBs)又称氯化联苯,是联苯苯环上的若干氢原子被氯取代而形成的一类有机氯化合物的总称[4] 。
PCBs具有亲脂性,难降解性和高富集性。
可溶于生物的脂肪组织中,并通过食物链浓缩富集。
多氯联苯经生物转化而成的羟基多氯联苯,在结构上与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类似,能够在生物机体内产生类雌激素干扰和甲状腺干扰效应。
2.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世界上的PCBs自生产以来估计有一半已进人垃圾堆放场或被填埋,它们相当稳定,而且释放很慢,其余的大部分则通过下列途径进入环境中,在不同的环境介质间发生一系列的迁移转化,最终的贮存所主要是土壤、河流和沿岸水体的底泥。
2.1 PCBs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大气沉降是很多大水体中PCBs的主要来源。
PCBs在大气中的损失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光解和与羟基自由基等作用从而从大气中消失,其中与反应最为明显估计每年约有0.6%的PCBs由于与基反应而消失。
另一途径是经过雨水冲洗和干、湿沉降实现污染物从大气向水体或土壤转移,而由于PCBs的亨利常数比较低,湿沉降成为主要的途径。
2.2 PCBs在土壤中的迁移自近年来欧盟开展全球环境中POPs监测项目以来,土壤中PCBs污染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PCBs是一类亲脂性化合物,所以一旦进入土壤,即被土壤有机质牢固吸附,很难消失,从而造成土壤PCBs污染[8]。
因此,土壤是PCBs 的重要场所,由于不易溶于水,水底沉积物中的浓度常常会高于水溶液的浓度,因此沉积物是水中PCBs的最终储存库。
多氯联苯在土壤水环境中生物降解过程规律研究
多氯联苯在土壤水环境中生物降解过程规律研究刘凌,崔广柏,郝振纯(河海大学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摘要:土壤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可以采用土地生物处理的方法进行降解,在综合考虑土壤水环境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各分过程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预测降解PCB所需的时间、降解程度以及降解结束后被土壤所屏蔽的PCB的量。
数学模型通过美国Alcoa 公司在LTU基地的大型土地生物处理工程得到了验证。
利用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预测了2,3,4和5-Cl-PCB的土地生物处理过程及规律。
关键词:多氯联苯;土地生物处理过程;屏蔽收稿日期:1999-12-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909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凌(1964-),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博士有机化合物多氯联苯(简称PCB)是一类具有两个相联苯环结构的含氯化合物,它具有非常优良的物理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之中,如作为变压器的绝缘液体,农药、油漆、润滑油等产品的添加剂,热传导系统的传导介质,以及塑料的增塑剂等等。
多氯联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废物排放、储油罐泄露、挥发和干、湿沉降等原因进入土壤及相连的水环境(简称土壤水环境)中,造成土壤水环境的污染。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植物和水生生物可以吸收多氯联笨,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和富集。
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已在人乳中检出一定量的多氯联苯。
多氯联苯进入人体后,有致毒、致癌性能,可引起肝损伤和白细胞增加症,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使胎儿畸形,因此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各国已普遍减少使用或停止生产多氯联苯。
但是,多氯联苯已使用近40年的时间,由于它用途极其广泛,理化性质稳定,又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因此各国都把多氯联苯列入必须优先处理的污染物名单中,对已存在于土壤水环境的多氯联苯进行处理已迫在眉睫。
土壤水环境中的多氯联苯,目前可以采用的最适宜的处理方法是土地生物处理,因为土壤号称“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它具有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它能够将多氯联苯降解为环境可以接受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等。
多氯联苯光化学降解研究的最新进展
P B 的光化 学行为 ,光催化降解有机 污染物是一种很有发展 前景的有机 污染物治理技 术。 Cs 关 键 词 :多氯 联苯 ;光 化学 降解 ;表 面活性剂 ;光敏剂 ;光催化
中图分类 号 . 12 X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34 2 1 )30 7 - 10 .64(00 0 -070 5
由 于 多 氯 联 苯 ( o cliae ihnl, pl ho nt bp ey y r d s P B )具 有 良好 的 化 学 惰 性 、抗 热 性 、绝 缘 性 等 Cs 特 点 ,曾经作 为一 种工业 产 品大量 生产 并广 泛应用 于 电力 工业 、塑 料加 工业 、化 工 和 印刷 等领 域 。当 研 究者 们发 现 多氯 联苯具 有 免疫毒 性 、神经 和发育 毒 性 、肝 脏 毒 性 及 致 畸 、致 突 变 、致 癌 性 等 ¨ J , 就 已停 止其 生产 和使 用 。但 由于在 过去几 十 年 中的
摘 要 :综述 了近 1 以来 多氯联苯 ( C s 0年 P B )在 有机相 、表 面活性 剂中的直接光化 学降解行为 ,以及 P B 在 水相 中的 Cs
光敏 化反 应 和 光 催 化 反 应 等 间接 光 化 学 降解 行 为 。 从 光 解 动 力 学 、光 解 途 径 、光 解 机 理 以 及 光 解产 物 等 几 方 面 阐述 了
K e wo d y r s: P lc lr ae ih nl ;p oo h m c e rd t n;sratn ;p ooe st e ;p oo aay i oy hoi tdbp e ys h tc e a d ga ai n i l o ufca t h tsn izr h t tlss i c
多氯联苯污染及其生物降解途径
5
4、全球对PCBs的关注 、全球对 的关注
2001年5月23日签署的瑞典斯德哥尔摩“控制持久性有机污 染物”国际公约中,PCBs成为首批被控制的12种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之一,因此,PCBs 近10年来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2,3-二羟基联 二羟基联 苯双加氧酶
不需辅助因子将羟 基化的底物开环
18
2、3,4-双加氧酶途径及其它途径 、 双加氧酶途径及其它途径
Bedard等发现真养产碱菌(Alcaligenes eutrophus)H850的联苯降解机 d等发现真养产碱菌( 的联苯降解机 理可能是3,4 双加氧酶途径; 3,4理可能是3,4-双加氧酶途径; 1,2-二氢-1,2-二羟基萘脱氯酶可以将3,4-二氢-3,4-二羟基联苯和 可以将3,4 1,2-二氢-1,2-二羟基萘脱氯酶可以将3,4-二氢-3,4-二羟基联苯和 3,4-二氢-3,4-二羟基四氯联苯分别转化为3,4分别转化为3,4 3,4-二氢-3,4-二羟基-2,5,2 ,5 -四氯联苯分别转化为3,4-二羟基联苯 3,4-二羟基四氯联苯。 和3,4-二羟基-2,5,2 ,5 -四氯联苯。 Pseudomonos.sp NCIB10643降解联苯的最终产物为苯甲酸;降解 降解联苯的最终产物为苯甲酸; . 降解联苯的最终产物为苯甲酸 基因位于质粒上的联苯降解菌Pseudomonos putida的代谢产物中存在3的代谢产物中存在3 基因位于质粒上的联苯降解菌 的代谢产物中存在 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以及某些放线菌将联苯转为单羟基联苯和2,2 2,2羟基苯甲酸和肉桂酸,以及某些放线菌将联苯转为单羟基联苯和2,2-二 羟基联苯。 羟基联苯。 说明开环位置是联苯结构的3 说明开环位置是联苯结构的3,4位C-C键。
多氯联苯污染及其生物降解途径
用金属、无机盐等介质代替普通焚烧中的空气作为传热及反应介 质来焚烧废物的方法,由于反应在还原条件下进行,不产生二恶 英等物质,排出气体比简单焚烧好。
缺点:大量尾气或废渣需处理,费用较高,难推广使用。
精选2021版课件
8
(3)等离子体降解 利用等离子体作为热源在高达5000~15000℃的高
精选2021版课件
参考文献
[1] 刘明阳,刘建华,张馥.我国有机氯污染物污染现状及监控对策[J].环境科学 与技术,2004,27(3):108-110.
[2] 高军,骆永明.多氯联苯(PCB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J].科学, 2005,11-21,19-03.
[3] 艾尼瓦儿,王栋,周集体.降解多氯联苯的微生物特定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 科学,2000,19:519-522.
两种策略:直接植物修复与体外植物修复。
直接植物修复——通过植物对土壤中PCBs进行直接吸收;
体外植物修复——植物可释放一些酶等物质到土壤中降解PCBs。
(2)好氧微生物降解法
1973年自Ahmed和Foeht于首先发现了可以降解单氯
和双氯联苯的菌株以来,至今已筛选到上百种多氯联苯
的降解菌。绝大部分的好氧细菌都以共代谢过程降解
位加氧,有时也在3,4位加氧; ②2,3-二氢二羟基联苯脱氢酶(BphB):催化为2,3-二羟基联苯; ③2,3-二羟基联苯1,2-双加氧酶(BphC):通过间位断裂生成黄色的开环
化合物2-羟基-6-酮基-6-苯基-2,4-己二烯酸(HOPDA); ④水解酶(BphD):降解成只有一个苯环的苯甲酸,再降解为中心代谢物。
[4] 贾凌云,付彦,杨凤林.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多氯联苯降解方法的研究
多氯联苯降解方法的研究【摘要】多氯联苯类化合物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有着巨大的威胁。
为消除这类化合物的危害,一般可采取封存法、高温处理法、化学脱除法、生物降解法、多相催化加氢法等处理方法。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化学脱除;生物降解据统计,全球约有各种合成化学物质1000万种,每年新增合成化学品有10万种,其中含有大量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包括除草剂(三氯联苯氧基乙酸等)、杀虫剂(DDT等)、杀菌剂(六氯苯等)、防腐剂(三丁基锡等)、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洗涤剂(壬基苯酚等)、副产品(二噁英等)、多环芳烃(苯并芘等)和其它用途的化合物(多氯联苯类等)。
POPs与常规污染物不同,它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持久性,能通过蚱蜢效应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它们在自然环境中难降解;能在生物体脂肪中生物蓄积,会通过生物链对其有放大作用。
大量POPs 对人体会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能对生物体产生内分泌紊乱等危害,因此,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产生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POPs的污染过程机制和控制POPs的环境行为势在必行。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1881年首次在实验室合成,因其化学稳定性高,隔热性和润湿性能好,阻燃和绝缘性优良,1929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工业生产并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容器及变压器等设备中。
但是,多氯联苯对脂肪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进入生物体后,易在脂肪层和脏器堆积而几乎不被排出或降解,进而通过食物链浓缩造成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产生积累性中毒。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并治理PCBs的污染问题,对变废为宝、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主要用封存、高温处理、化学处理及生物降解等方法对PCBs进行处理。
多氯联苯污染及其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中心、所):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名称:环境工程课程名称:高等环境化学论文题目:多氯联苯污染及其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授课教师:李伟研究生姓名:赵原年级:2016级学号:201623903010成绩:评阅日期: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2016年1月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多氯联苯命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多氯联苯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
文章认为借助于催化剂技术使用零价金属还原降解多氯联苯的方法在今后应该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多氯联苯环境污染还原降解处理方法1 多氯联苯混合物的命名 (4)2 多氯联苯性质及危害 (4)3 多氯联苯处理方法 (5)3.1 物理法 (5)3.1.1 封存、填埋法 (5)3.1.2 原位玻化法 (5)3.1.3 吸附和萃取 (6)3.2 化学法 (6)3.2.1 高温焚烧法 (6)3.2 生物降解处理法 (9)3.2.1 好氧生物降解 (9)3.2.3 连续厌氧-好氧生物降解 (9)4 总结 (9)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即PCBs ),是一类性质稳定、具有急慢性毒性的有机污染物,被广泛用于电容器和变压器的绝缘油、蓄电池、复写纸、油墨、涂料、溶剂、润滑剂、增塑剂、热载体、防火剂、粘结剂、石蜡扩充剂、燃料分散剂及农药延效剂等,对人体有很大的潜在性危害。
环境中的PCBs由于受气候、生物、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介质间发生一系列的迁移转化,最终的贮存所主要是土壤、河流和沿岸水体的底泥中。
因此PCBs 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多氯联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威胁。
1 多氯联苯混合物的命名多氯联苯( PCBs)家族包括 209 中理论上可能存在的同系物分子结构。
其中每一种同系物结构所包含的联苯分子上联结有 1-10 个数目不等的氯原子。
多氯联苯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降解方法
多氯联苯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降解方法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有机氯化合物,其结构中含有苯环及氯原子。
PCBs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广泛使用于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作绝缘材料和润滑剂。
然而,PCBs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
本文将就PCBs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降解方法进行探讨。
PCBs具有许多有害性质,主要包括长期持久性、迁移性、生物积累性和毒性。
它们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以在环境中存在多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分解。
此外,PCBs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土壤等介质迁移,并积累到食物链的高层次。
PCBs对环境和生物体具有多种不良影响。
首先,它们可以引起水域的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PCBs对土壤有害,会引起土壤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PCBs还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生物毒理作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为了消除PCBs对环境的污染,人们已经提出了多种降解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生物降解:利用生物体内的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来降解PCBs。
这些微生物可以将PCBs分解为较低毒性的化合物。
例如,浸泡土壤或水体中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地降解PCBs。
2.化学降解:通过化学反应来分解PCBs。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都可以降解PCBs。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并需要使用特殊的催化剂。
3.热解:利用高温分解PCBs。
高温可以破坏PCBs的化学结构,使其分解为较低毒性的化合物。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高能耗以及处理废物的专业设备。
4.光解:利用紫外线或其他辐射源来降解PCBs。
光解法可以破坏有机分子的化学键,将PCBs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需要较好的光源和反应容器。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降解方法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对PCBs的降解速率和降解程度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处理PCBs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总之,PCBs具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广谱有机氯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抗生物降解和生物蓄积能力,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多氯联苯的处
理和降解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目前,生物降解是处理PCBs
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要降解PCBs,需要有高效的多氯联苯降解菌。
因此,在筛选出高效的PCBs降解菌的基础上,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性能,对于推进PCBs的高效降解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筛选出高效的PCBs降解菌,并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性能。
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样品采集:采集不同环境样品(如污水、土壤、沉积物等),收集不同来源的PCBs污染样品。
(2)分离纯化:采用常规分离纯化技术,分离并纯化出PCBs降解菌。
(3)菌株鉴定:对筛选出的PCBs降解菌菌株进行鉴定,如形态学
特征、生化性质、16S rDNA序列等。
(4)降解特性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如温度、pH、营养物质等条件下,研究所筛选出的PCBs降解菌的降解特性,比较不同条件下的降解效率和降解速率。
三、预期结果和展望:
本研究预期将能够筛选出高效的PCBs降解菌,并对其进行降解特性的研究,探索PCBs的高效降解方法。
本研究的结果将为PCBs的高效降
解和环境治理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路和方法,并有望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
应用。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微生物降解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实践。
多氯联苯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降解方法
多氯联苯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降解方法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有机氯化合物,由多个氯原子连接在苯环上构成。
它们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抗酸碱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然而,由于多氯联苯具有显著的毒性和持久性,它们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下面将详细介绍多氯联苯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降解方法。
多氯联苯主要通过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进入环境。
它们具有很强的蓄积性,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类及其他生物中。
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寿命非常长,能够在水中存活几十年,而在土壤中更能存活上百年。
这使得它们在环境中广泛分布,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多氯联苯具有多种毒性,包括致癌、免疫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
它们对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产生的影响巨大。
多氯联苯会污染水体,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严重危害,并对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繁殖和生存产生负面影响。
对人类来说,长期暴露于多氯联苯可能导致癌症、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生殖系统异常和神经系统损害等问题。
为了降解多氯联苯,普遍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通过热解、蒸馏和物理吸附等方式降解多氯联苯。
这些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温度或压力的改变,将多氯联苯从污染物中分离出来并降解。
然而,物理方法的应用范围有限,且难以彻底降解多氯联苯。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加氢和酶解等方式降解多氯联苯。
氧化剂如二氧化氯、臭氧和过氧化氢能够在化学反应中将多氯联苯氧化为较为稳定的化合物,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还原剂如亚硫酸盐和铁锈等也能够降解多氯联苯。
加氢和酶解是利用微生物对多氯联苯进行降解,采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降解多氯联苯,但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来降解多氯联苯。
微生物降解多氯联苯的过程包括初降解、细胞内降解和细胞外降解。
而植物则通过吸收多氯联苯或利用根际微生物降解多氯联苯。
生物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和经济可行的降解方式。
多氯联苯微生物厌氧脱氯研究进展
第33卷㊀第6期2014年㊀㊀6月环㊀境㊀化㊀学ENVIRONMENTALCHEMISTRYVol.33,No.6June㊀2014㊀2013年10月10日收稿.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546);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8);江苏省太湖治理科研课题(TH2012207)资助.㊀∗∗通讯联系人,Tel:025⁃83790857;E⁃mail:xuxucalmm@seu.edu.cn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4.06.017多氯联苯微生物厌氧脱氯研究进展∗许㊀妍∗∗㊀傅大放(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96)摘㊀要㊀多氯联苯是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转化归趋备受关注.在厌氧条件下,多氯联苯可以通过微生物脱氯进行降解,该降解方式虽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是受生物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较大,调控较为复杂.本文对多氯联苯的厌氧微生物脱氯降解进行综述,讨论了脱氯路径和自然界中8种主要脱氯历程;脱氯微生物及相关的微生物还原脱卤酶;影响脱氯速率㊁程度和历程的主要物理和地球化学因素(温度㊁pH和氧化还原水平㊁碳源㊁电子受体㊁电子供体及抑制物).最后分析了多氯联苯厌氧脱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关键词㊀多氯联苯,微生物,厌氧还原脱氯,脱氯历程,还原脱卤酶.Areviewonmicrobial⁃catalyzed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sXUYan∗∗㊀㊀FUDafang(SchoolofCivilEngineering,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Abstract:Polychlorinatedbiphenyls(PCBs)aretypical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Theirfateintheenvironmentisofgreatconcern.Underanaerobicconditions,certainmicroorganismsarecapableofremovingchlorineatomsfromPCBmolecule.However,althoughmicrobial⁃catalyzedreductivedechlorinationisbelievedtotakeplaceinnaturalsediments,PCBdechlorinationactivitiesareinfluencedbymanybiogeochemicalproperties,whichmakeitdifficulttocontrol.Inthisreview,dechlorinationpathwaysandeightexistingdechlorinationprocessesarediscussed,aswellasPCBdechlorinatingmicroorganisms,reductivedehalogenases,physicalandgeochemicalfactors(temperature,pHandredoxlevel,availablecarbonsources,competingelectronaccepters,supplementedelectrondonorsandinhibitors).Moreover,difficultiesondrawinggeneralconclusionsaboutPCBdechlorinationarediscussed,aswellastheperspectiveontheapplicationofanaerobicdechlorinationininsituremediation.Keywords:PCB,microorganism,anaerobicreductivedechlorination,dechlorinationprocess,dehalogenase.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biphenyls简称PCBs)由两个相连的苯环和10个可能的取代位上的1到10个氯原子组成,共包含209种单体分子,经典分子式为C12H10-nCln(n=1 10).因其在化学稳定性㊁热稳定性㊁疏水性㊁阻燃性㊁绝缘性上都有卓越表现,从1929年开始被广泛用做变压器油㊁稳定剂等[1].然而,多氯联苯存在着致畸㊁致癌㊁致突变等风险,在微克级别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3].目前,多氯联苯已被联合国规划署(UNEP)和美国环保署(USEPA)等列入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据统计,全球㊀6期许妍等:多氯联苯微生物厌氧脱氯研究进展909㊀在上个世纪已生产和使用了大约130万吨的多氯联苯[4].多氯联苯进入环境体系后保持稳定状态,广泛分布于底泥㊁土壤㊁水体和空气中,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中富集.其疏水的特点使得底泥和土壤吸附是多氯联苯的主要归趋模式.研究发现高温㊁高压㊁强碱性环境㊁光催化㊁金属催化㊁电化学催化等均能够有效降解多氯联苯,但成本较高,无法运用于大尺度的原位修复.上世纪80年代,Brown等[1]发现多氯联苯可以被底泥中的某些厌氧微生物降解,并把该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看,多氯联苯有两种微生物降解方式,一种是好氧氧化,另外一种是厌氧脱氯.好氧氧化通过双加氧酶将O2加到联苯环上,脱氢生成邻苯二酚,接着打开苯环.厌氧脱氯则不破坏苯环结构,在脱氯过程中,多氯联苯分子上的氯原子逐步被氢原子取代,最终产物为联苯.然而在底泥这样的厌氧环境中,好氧氧化过程难以实现.因此,厌氧脱氯是底泥环境中微生物修复的主要方法.多氯联苯的微生物厌氧脱氯研究得到广泛开展,本文主要介绍其研究成果并对前景进行展望.1㊀PCB厌氧脱氯路径和脱氯历程PCB厌氧脱氯虽然未打开苯环,但是可以降低PCB的浓度和含氯量,从而减轻其环境危害.PCB脱氯路径(Dechlorinationpathway)定义为氢原子取代多氯联苯分子上的一个氯原子生成较原PCB分子少一个氯原子的新多氯联苯分子.脱氯路径的半反应如下:(1)在反应中PCB充当了电子受体,因而该反应为还原反应.理论上,209种多氯联苯共有840种代谢路径[5],但在实际化学分析中发现,大部分情况下,间位(meta,即联苯环上的3㊁5取代位)和对位(para,即联苯环上的4取代位)上的氯原子较容易被取代,而邻位(ortho,即联苯环上的2㊁6取代位)上的氯原子不能被取代.邻位脱氯虽然较为困难,也并非完全不能进行,一些研究者曾在实验中找到邻位脱氯存在的证据[6⁃8].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样品中PCB分布情况(PCBdistributionpattern)不是经由某个单一的脱氯路径得到的,而是由一系列不同脱氯路径组合反应得到的[1,9⁃10].通常把形成某种特定PCB分布所经历的所有脱氯路径的组合称为脱氯历程(Dechlorinationprocess).至今共发现8种脱氯历程,它们分别是历程H㊁Hᶄ㊁M㊁N㊁Q㊁P㊁LP和历程T[10⁃15].表1总结了8种脱氯历程的特征规律.一般来说,环境样品中其他特殊的PCB分布被认为是这8种历程中的几个共同作用的结果[10].8种脱氯历程中共包含108个脱氯路径,其中71个脱氯路径在一个以上的脱氯历程中出现[5].Hughes等[5]研究发现脱氯历程的总结规律和实际观察到的脱氯路径并不完全相符.他们提出了以目标氯原子在联苯上的位置以及其两侧氯原子构型为基础建立分类树(Classificationtree)模型来描述8种脱氯历程.该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环境样品中PCB分布情况,但是涉及的路径也增加486个,其可靠性尚需大量PCB脱氯实验来验证.2㊀PCB脱氯微生物和还原脱卤酶脱氯微生物的存在是PCB厌氧脱氯的根源.自然界中原有天然的有机氯化合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压力下,一些微生物如Dehalococcoides㊁Desulfitobacterium和部分δ变形菌亚门(δ⁃Proteobacteria)㊁ε变形菌亚门(ε⁃Proteobacteria)中的细菌利用这些有机氯物质作为终端电子受体㊁碳源和(或)能量源,进行生长代谢[17⁃18].科学家普遍认为PCBs在地球上生产使用的时间仅有80多年,无法进化出全新的降解微生物.上个世纪90年代,Rhee等[19]发现未受PCB污染的底泥中微生物同样具备PCB脱氯能力并率先提出环境中存在具有普适性的脱氯微生物/脱氯酶的假设.该假设得到Assafanid等[20]的支持,他们发现一些过渡金属辅酶如B12对多种有机氯化物均有脱氯功能.虽然不能产生全新的脱氯微生物,PCB的存在可以诱导新的PCB单体特异脱氯酶的合成[10,16].研究发现,不同环境下PCB脱氯微生物群落差异很大[10,19,21],PCB厌氧脱氯被认为是一系列PCB单体特异和非特异脱氯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10,22].910㊀环㊀㊀境㊀㊀化㊀㊀学33卷表1㊀8种脱氯历程特征∗Table1㊀Characteristicsofeightdechlorinationprocesses历程包含路径数目标氯原子特征发现地点H22四氯㊁五氯㊁六氯和七氯联苯同系物中有侧位氯取代的对位氯原子(34⁃,245⁃,345⁃,2345⁃)和两侧氯取代的间位氯原子(234⁃,2346⁃)美国哈德逊河Hᶄ22二氯㊁三氯和四氯联苯同系物中有侧位氯取代的对位氯原子(34⁃,245⁃,2345⁃)和有邻位氯取代的间位氯原(23⁃,234⁃)美国新百德福德美国哈德逊河M17二氯㊁三氯和四氯联苯同系物中有侧位氯取代的间位氯原子(23⁃,34⁃,234⁃,236⁃)和无侧位氯取代的间位氯原子(3⁃,25⁃)美国银河美国哈德逊河N29五氯㊁六氯㊁七氯㊁八氯和九氯联苯同系物中有侧位氯取代的间位氯原子(234⁃,236⁃,245⁃,2345⁃,2346⁃,23456⁃)美国银河美国哈德逊河美国伍兹塘Q22二氯㊁三氯和四氯联苯同系物中有侧位氯取代的对位氯原子(34⁃,245⁃),无侧位氯取代的对位氯原子(4⁃,24⁃,246⁃)和有侧位氯取代的间位氯原子(23⁃)美国哈德逊河P28四氯㊁五氯和六氯联苯中有相侧位氯取代的对位氯原子(34⁃,234⁃,245⁃,2345⁃,23456⁃)美国伍兹塘LP33有相邻氯的对位氯原子(34⁃,245⁃)和无侧位氯取代的对位氯原子(4⁃,24⁃,246⁃),有时还包括有侧位氯取代的间位氯原子(23⁃,234⁃,235⁃)美国胡萨托尼克河T6七氯和八氯联苯同系物中有侧位氯取代的间位氯原子(2345⁃)美国伍兹塘㊀㊀∗:此表修订自文献[5,8,16].2.1㊀PCB脱氯微生物脱氯微生物在总微生物群中占的比例通常非常低(<1%),鉴别和分离的难度较大[23⁃24].近十几年来,非培养微生物基因指纹图谱技术和克隆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鉴别难的问题.首个鉴别出的PCB脱氯菌被命名为ortho⁃17(o⁃17),它能够脱去PCB65(2356-CB)上的邻位氯原子[7].一年后,第2种PCB脱氯菌Dehalobiumchlorocoercia菌株DF⁃1被发现可以催化脱去PCB61(2345⁃CB)上有两侧氯取代的氯原子[25].到2008年,DF⁃1被成功分离但必须有硫还原菌Desulfovibriospp.作为共生菌存在[26].Dehalococcoidesethenogenes菌株195也是一种被成功分离的PCB脱氯菌菌株,其作用和Dehalobiumchlorocoercia菌株DF⁃1类似,可以脱去有两侧氯取代的间位或对位氯原子[27].除了以上3种PCB单体特异性强的脱氯菌外,还发现1种可以作用于43种PCB单体的脱氯菌Dehalococcoidessp.菌株CBDB1,其脱氯历程基本符合历程H的特征,说明单一脱氯菌也可能含有多种不同的脱氯酶[22].在复杂的环境样品中,脱氯微生物群落的估算可采用定量PCR的方法,2012年,Xu等[28]首次报道了脱氯相关微生物Chloroflexi(包含Dehalococcoides和o⁃17/DF⁃1)㊁Dehalococcoides以及o⁃17/DF⁃1在沉积龄超过40年的底泥柱中沿深度(沉积时间)的存在情况,发现脱氯微生物数量和各层PCBs的总量以及地球化学因素存在相关性,且沉积越久PCB脱氯程度越高.2.2㊀还原脱卤酶Dehalococcoides属细菌的16SrRNA基因相似度非常高(>98%),很难从16SrRNA基因序列的差异来理解脱氯行为的多样化,科学家转而关注Dehalococcoides脱卤酶(rdh)基因[29].Dehalococcoidesethenogenes菌株195中有17种还原脱卤酶基因,其中的14种与Dehalococcoidessp.菌株CBDB1㊁菌株BAV1和菌株FL2的脱卤酶基因高度相关,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脱卤酶基因,这个发现解释了脱氯路径和历程的多样性[27,30].Park等[18]研究了12种在Dehalococcoidesethenogenes菌株195和Dehalococcoidessp.菌株CBDB1具有普遍性的脱卤酶,结果显示其中的两种rdh04和rdh05在研究的PCB底泥微环境中起到显著作用,同时也发现PCB体系中如果存在其他降解诱导物如四氯苯,这两种脱氯酶均不起作用.总之,脱卤酶是影响PCB降解的最直接因素,其作用特点和规律尚有待深入探讨.3㊀PCB脱氯的影响因素PCB厌氧脱氯的速率㊁脱氯程度和脱氯历程等受到多种物理和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其中研究较多的有温度㊁pH和氧化还原水平㊁碳源㊁电子供体㊁电子受体以及抑制物.3.1㊀温度温度不仅决定了PCB在各相之间的迁移分配,更控制了脱氯反应动力学[16].在对伍兹塘中PCB混㊀6期许妍等:多氯联苯微生物厌氧脱氯研究进展911㊀合物Aroclor1260的降解研究中发现,温度改变反应速率和反应历程.8ħ 30ħ时历程N(间位脱氯)为主导;12ħ 34ħ范围内历程P(对位脱氯)为主,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18ħ 30ħ范围内也有历程LP(无侧位氯取代的对位脱氯)存在;在50ħ 60ħ的高温条件下脱氯沿历程T(脱2345⁃基团上的间位氯)进行[6,14,31].Tiedje等[32]发现在哈德逊河中,温度低于12ħ或高于37ħ均无PCB脱氯发生.也就说,冬季低温下PCB脱氯停止.一般认为,温度可能是通过改变不同脱氯菌种的生长速率或脱氯酶的活性来影响脱氯行为的.3.2㊀pH和氧化还原反应水平pH的变化对PCB脱氯速率影响显著,尽管在pH5 8的范围内PCB脱氯都能够进行,但最大速率都出现在典型底泥pH7 7.5范围之间.除了速率,脱氯位置也和pH值有一定关系,对位脱氯发生在pH6 8之间;邻位脱氯在pH6 7.5范围内进行;仅有间位脱氯受pH影响较少[16].pH影响脱氯的原因可能有3个:(1)pH改变PCB在底泥介质上的吸附行为,从而影响PCB的生物利用性[33];(2)pH改变菌群结构;(3)pH直接影响吉布斯自由能和氧化还原电位(ORP).通常,低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PCB脱氯,多数PCB脱氯都伴随着甲烷化作用(methanogenesis)[19,34⁃38].天然底泥通常是较好的缓冲体系,在脱氯过程中pH变化一般不大,保证了自然界PCB脱氯的稳定性.3.3㊀碳源PCB还原脱氯中,除了PCB自身作为电子受体,还需要其他物质充当碳源和电子供体.有机和无机碳源都对脱氯微生物的生长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添加有机碳源甲酸盐㊁乙酸盐㊁丙酮酸盐㊁乳酸盐㊁葡萄糖㊁甲醇㊁丙酮和无机碳源二氧化碳㊁碳酸氢钠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外加碳源可以为脱氯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碳和能量,促进PCB脱氯的进行;另一方面,外加碳源同时也导致其他竞争微生物快速生长,抑制了脱氯微生物[16,23,36⁃37,39⁃43],见表2.表2㊀PCB脱氯研究中使用的有机碳源及其作用Table2㊀OrganiccarbonsourcesusedinPCBdechlorinationstudiesandtheireffects碳源被脱氯PCBs底泥来源作用文献甲醇/葡萄糖/乙酸盐/丙酮Arolcor1242美国哈德逊河强化脱氯效果,增强效果甲醇>葡萄糖>丙酮>乙酸盐[39]脂肪酸混合物(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和六烯酸)Arolcor1242Aroclor1242Aroclor1260美国哈德逊河美国新百德福德港美国银湖强化哈德逊河底泥多氯联苯脱氯有机碳含量较高的新百福德港和银湖无显著影响[36]巯基乙酸盐+牛肉膏/苹果酸盐Aroclor1242,1254和1260的混合物,或Aroclor1260美国哈德逊河美国伍兹塘脱氯滞后时间均缩短[16]脂肪酸混合物(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各2.5mmol㊃L-1)/乙酸盐PCB单体或Aroclor1260美国查尔斯顿港美国巴尔的摩港无显著影响脱氯速率加快乙酸盐效果好于脂肪酸混合物[16,23]乙酸盐/丙酮酸盐/乳酸盐,浓度皆为20mmol㊃L-1PCB单体中国台湾基隆河在产甲烷条件或硫酸盐还原条件下增强脱氯,其中乳酸盐>乙酸盐或丙酮酸盐;在反硝化条件下对脱氯起削弱作用[40]乙酸盐和乳酸盐各5mmol㊃L-1+硫酸亚铁(20mmol㊃L-1)类二英PCBs中国台湾二仁溪河脱氢酶活性增强,部分类二噁英PCB单体脱氯速率加快[41]甲酸盐(10mmol㊃L-1)PCB单体美国巴尔的摩港充当电子受体和碳源,具体对脱氯速率和程度的影响不明[42]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乳酸盐各1mmol㊃L-1)风化PCBs和PCB116单体美国阿纳卡斯蒂亚河充当电子受体和碳源,具体对脱氯速率和程度的影响不明[43]此外,外加碳源并不是越多越好,低浓度的碳酸氢钠(100mg㊃L-1)有助于适宜脱氯的微生物群落的形成,而高浓度碳酸氢钠(500mg㊃L-1)可能阻碍了PCB脱氯菌的乙酸代谢,转而促进热力学上更有益的产乙酸菌生长[37].由于各研究实验条件不同,如添加碳源有的是反应初始一次性添加,有的是周期性添加,添加量也有差异.因而,碳源的好坏以及适宜的添加量尚未有明确结论.912㊀环㊀㊀境㊀㊀化㊀㊀学33卷3.4㊀电子受体天然底泥环境中存在的阴离子如NO-3和SO2-4也是良好的电子受体,它们分别是反硝化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首选,和PCBs存在竞争关系.研究发现5 16mmol㊃L-1NO-3的存在抑制了PCB脱氯[19].与之相似,3 30mmol㊃L-1SO2-4也有抑制PCB脱氯的效果,从脱氯位置上看间位脱氯被抑制得最为明显,有侧位氯取代的对位脱氯和两侧氯取代的间位脱氯活性被部分保留[10,19,35⁃37,44].May等[34]曾指出,PCB脱氯只有在SO2-4被完全消耗后才开始进行,但Rysavy等[45]在实验中发现SO2-4存在下的PCB脱氯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某些硫还原菌能够利用PCB作为其替代电子受体完成还原反应.3.5㊀电子供体氢气(H2)是底泥环境中重要的电子供体,部分微生物自身有产氢功能.H2对PCB脱氯的影响较为复杂,常需要和碳源㊁电子受体等因素综合考虑.通常,小于1%(体积分数)的H2不会对PCB脱氯产生显著影响,中等浓度的H2促进脱氯,而高于10%的H2可以抑制某些脱氯反应的进行并改变脱氯路径和历程[16].实践中常通过添加零价铁(Fe(0))的方法来增加体系中的H2,反应方程式如式(2)所示.假设体系的pH值等于7,Fe2+的浓度为10-3mol㊃L-1,经过计算该反应的ORP为0.17V.由此可见,天然底泥环境中铁的锈蚀不仅为PCB脱氯提供了电子供体,还提供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能量.此外,锈蚀反应生成的Fe2+能够沉淀体系中溶解的脱氯抑制物负二价硫,从而强化PCB脱氯[46].H2O+12Fe 12H2+12Fe2++OH-(2)3.6㊀抑制物PCB脱氯的抑制物除了提到的负二价硫,还有抗生素类㊁钼酸盐㊁以及溴甲烷磺酸(BESA)等.不同抑制物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溶解态的负二价硫(H2S㊁HS-和S2-)是杀菌剂,而非溶解态的负二价硫却对细菌无害,因此常用重金属沉淀的方法来去除溶解态负二价硫.Zwiernik等[46]曾发现添加FeSO4可以导致Aroclor1242的深度脱氯,这种和其他添加SO2-4实验相反的结果只能用形成FeS沉淀来解释.由于S2-对PCB脱氯的抑制,微生物培养液中的还原剂Na2S现已经被L⁃半胱氨酸所替代[35].青霉素G加D⁃环丝氨酸可以直接抑制细菌生长并间接抑制古细菌中产甲烷菌生长,从而导致PCB脱氯的停滞[47].其他抗生素如氨比西林㊁氯霉素㊁新霉素㊁链霉素等也具有脱氯抑制性[25].钼酸盐阻碍硫酸盐还原菌和其他一些细菌的生长,对PCB脱氯也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25].溴甲烷磺酸抑制产甲烷作用,在产甲烷活性被抑制的同时,一些研究发现PCB脱氯的延迟期增长,脱氯程度大大降低,因而,部分产甲烷菌也可能具备脱氯功能[35,47].4 存在问题和展望尽管PCB厌氧脱氯的研究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但具有普遍意义的发现和结论并不多见.其主要原因有:(1)研究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实验室条件和天然底泥环境有较大差异,如实验室常控制在恒定温度,而天然底泥随季节有较大的温度起伏变化.实验室中常添加碳源㊁电子供体㊁维生素㊁矿物质等来促进脱氯反应进行,天然环境中物质交换则非常有限,反应速率和路径都可能会随之改变;(2)实验使用的底泥生物地球化学性质随时空变化较大,脱氯规律也随时空各有不同;(3)各实验室选取的实验条件如PCB的种类和浓度㊁底泥的前处理方式㊁使用的培养液㊁顶空气体成分㊁添加的碳源㊁反应进行时间的长短㊁样品收集频率等各不相同,造成不同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无法很好地比较;(4)PCBs的提取分析方法存在缺陷.现有的提取方法仅有85%左右的回收率,研究者多通过比较PCB氯含量的变化来估算脱氯效果,无法通过质量守恒来追踪PCB代谢过程并评价脱氯的实际效果.气相色谱分析中还没有可以成功分离209种PCB单体的方法,共析峰的存在导致了脱氯产物和脱氯路径的误判;(5)PCB脱氯微生物和脱卤酶尚有大量知识空白.PCB脱氯微生物多从氯代乙烯脱氯微生物的研究中引申,或用单一或少数几种PCB单体为底物培养获得,发现的脱氯微生物很可能仅占PCB脱氯微生物中极少的部分.脱卤酶基因在PCB脱氯中的作用研究非常有限,需要加强关注.总之,针对PCB厌氧脱氯研究存在的问题,未来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深入探讨:(1)改进现有的化学分析方法,采用PCB泥浆样品液液萃取法配合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和高分辨气相㊀㊀6期许妍等:多氯联苯微生物厌氧脱氯研究进展913色谱⁃质谱(HRGC⁃MS)联用的方法增加PCB尤其是低含氯量PCB单体(ɤ3氯原子)的回收率并提高检测灵敏度㊁准确度;(2)改进和应用现有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如克隆库(Clonelibrary)㊁定量PCR(Q⁃PCR)㊁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建立PCB脱氯微生物群落㊁种群和关键脱卤酶基因的标准分析程序,增强各独立研究的结果的可比性;(3)模拟自然环境条件(温度㊁pH㊁电子供体㊁电子受体㊁抑制物等),寻找脱氯的关键调控因子并摸索调控途径;(4)最后在天然底泥中运用增进PCB厌氧脱氯的调节方法,追踪PCB降解情况,并评估USEPA提出的监测自然衰减(monitorednaturalattenuation)法的可行性.如自然衰减被证实可行,将是最为安全和廉价的原位PCB污染修复方法.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BrownJF,BedardDL,BrennanMJ,etal.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chlorinationinaquaticsediments[J].Science,1987,236(4802):709⁃712[2]㊀SafeS.Polychlorinatedbiphenyls(PCBs):Mutagenicityandcarcinogenicity[J].MutatRes,1989,220(1):31⁃47[3]㊀XuY,YuR,ZhangX,etal.EffectsofPCBsandMeSO2⁃PCBsonadrenocorticalsteroidogenesisinH295Rhumanadrenocorticalcarcinomacells[J].Chemosphere,2006,63(5):772⁃784[4]㊀BreivikK,SweetmanA,PacynaJM,etal.TowardsaglobalhistoricalemissioninventoryforselectedPCBcongeners⁃Amassbalanceapproach1.Globalproductionandconsumption[J].SciTotalEnviron,2002,290(1/3):181⁃198[5]㊀HughesAS,VanbriesenJM,SmallMJ.Identificationofstructuralpropertiesassociatedwith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chlorinationprocesses[J].EnvironSciTechnol,2010,44(8):2842⁃2848[6]㊀WuQZ,BedardDL,WiegelJ.Effectofincubationtemperatureontherouteofmicrobial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2,3,4,6⁃tetrachlorobiphenylinpolychlorinatedbiphenyl(PCB)⁃contaminatedandPCB⁃freefreshwater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7,63(7):2836⁃2843[7]㊀CutterL,SowersKR,MayHD.Microbialdechlorinationof2,3,5,6⁃tetrachlorobiphenylunderanaerobicconditionsintheabsenceofsoilorsediment[J].ApplEnvironMicrobiol,1998,64(8):2966⁃2969[8]㊀KuipersB,CullenWR,MohnWW.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nonachlorobiphenylsandselectedoctachlorobiphenylsbymicrobialenrichmentcultures[J].EnvironSciTechnol,1999,33(20):3579⁃3585[9]㊀BrownJF,WagnerRE,FengH,etal.EnvironmentaldechlorinationofPCBs[J].EnvironToxicolChem,1987,6(8):579⁃593[10]㊀BedardDL,QuensenJF.Microbial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s//MicrobialTransformationandDegradationofToxicOrganicChemicals[M].NewYork:Wiley⁃Liss,Inc,1995:127⁃216[11]㊀QuensenJF,BoydSA,TiedjeJM.Dechlorinationof4commercialpolychlorinatedbiphenylmixtures(Aroclors)byanaerobicmicroorganismsfrom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3,56(8):2360⁃2369[12]㊀BedardDL,VanDortHM,MayRJ,etal.Enrichmentofmicroorganismsthatsequentiallymeta,para⁃dechlorinatetheresidueofAroclor1260inHousatonicRiversediment[J].EnvironSciTechnol,1997,31(11):3308⁃3313[13]㊀VanDortHM,SmullenLA,MayRJ,etal.Primingmicrobialmeta⁃dechlorination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sthathavepersistedinHousatonicRiversedimentsfordecades[J].EnvironSciTechnol,1997,31(11):3300⁃3307[14]㊀WuQZ,BedardDL,WiegelJ.TemperaturedeterminesthepatternofanaerobicmicrobialdechlorinationofAroclor1260primedby2,3,4,6⁃tetrachlorobiphenylinWoodsPondsediment[J].ApplEnvironMicrobiol,1997,63(12):4818⁃4825[15]㊀BedardDL,PohlEA,BaileyJJ,etal.CharacterizationofthePCBsubstraterangeofmicrobialdechlorinationprocessLP[J].EnvironSciTechnol,2005,39(17):6831⁃6838[16]㊀WiegelJ,WuQZ.Microbialreductivedehalogenation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s[J].FEMSMicrobiolEcol,2000,32(1):1⁃15[17]㊀LöfflerFE,ColeJR,RitalahtiKM,etal.Diversityofdechloronatingbacteria//Dehalogenation:microbialprocessesandenvironmentalapplications[M].Bsoton:KluwerAcademic,2003:53⁃87[18]㊀ParkJW,KruminsV,KjellerupBV,etal.Theeffectofco⁃substrateactivationonindigenousandbioaugmentedPCBdechlorinatingbacterialcommunitiesinsedimentmicrocosms[J].ApplMicrobiolBiotechnol,2011,89(6):2005⁃2017[19]㊀RheeGY,BushB,BethoneyCM,etal.AnaerobicdechlorinationofAroclor1242asaffectedbysomeenvironmental⁃conditions[J].EnvironToxicolChem,1993,12(6):1033⁃1039[20]㊀AssafanidN,NiesL,VogelTM.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apolychlorinatedbiphenylcongenerandhexachlorobenzenebyvitamin⁃B12[J].ApplEnvironMicrobiol,1992,58(3):1057⁃1060[21]㊀YanT,LaParaTM,NovakPJ.Theimpactofsedimentcharacteristicson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chlorinatingcultures:Implicationsforbioaugmentation[J].BioremJ,2006,10(4):143⁃151[22]㊀AdrianL,DudkovaV,DemnerovaK,etal."Dehalococcoides"spstrainCBDB1extensivelydechlorinatesthecommercialpolychlorinatedbiphenylmixtureAroclor1260[J].ApplEnvironMicrobiol,2009,75(13):4516⁃4524[23]㊀PulliamHolomanTR,ElbersonMA,CutterLA,etal.Characterizationofadefined2,3,5,6⁃tetrachlorobiphenyl⁃ortho⁃dechlorinating㊀环㊀㊀境㊀㊀化㊀㊀学33卷914microbialcommunitybycomparativesequenceanalysisofgenescodingfor16SrRNA[J].ApplEnvironMicrobiol,1998,64(9):3359⁃3367[24]㊀WattsJEM,WuQZ,SchreierSB,etal.Comparativeanalysis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chlorinatingcommunitiesinenrichmentculturesusingthreedifferentmolecularscreeningtechniques[J].EnvironMicrobiol,2001,3(11):710⁃719[25]㊀WuQZ,SowersKR,MayHD.Establishmentofa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chlorinatingmicrobialconsortium,specificfordoublyflankedchlorines,inadefined,sediment⁃freemedium[J].ApplEnvironMicrobiol,2000,66(1):49⁃53[26]㊀MayHD,MillerGS,KjellerupBV,etal.Dehalorespirationwithpolychlorinatedbiphenylsbyananaerobicultramicrobacterium[J].ApplEnvironMicrobiol,2008,74(7):2089⁃2094[27]㊀FennellDE,NijenhuisI,WilsonSF,etal.Dehalococcoidesethenogenesstrain195reductivelydechlorinatesdiversechlorinatedaromaticpollutants[J].EnvironSciTechnol,2004,38(7):2075⁃2081[28]㊀XuY,YuY,GregoryKB,etal.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bacterialcommunitiesandanalysisofPCBcongenersinPCB⁃contaminatedsedimentwithdepth[J].JEnvironEng⁃ASCE,2012,138(12):1167⁃1178[29]㊀RitalahtiKM,AmosBK,SungY,etal.QuantitativePCRtargeting16SrRNAandreductivedehalogenasegenessimultaneouslymonitorsmultipleDehalococcoidesstrains[J].ApplEnvironMicrobiol,2006,72(4):2765⁃2774[30]㊀HolscherT,Krajmalnik⁃BrownR,RitalahtiKM,etal.Multiplenonidenticalreductive⁃dehalogenase⁃homologousgenesarecommoninDehalococcoides[J].ApplEnvironMicrobiol,2004,70(9):5290⁃5297[31]㊀WuQZ,BedardDL,WiegelJ.Influenceofincubationtemperatureonthemicrobial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2,3,4,6⁃tetrachlorobiphenylintwofreshwater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6,62(11):4174⁃4179[32]㊀TiedjeJM,IiiJFQ,Chee⁃SanfordJ,etal.Microbial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PCBs[J].Biodegradation,1993,4(4):231⁃240[33]㊀JotaMA,HassettJP.EffectsofenvironmentalvariablesonbindingofaPCBcongenerbydissolvedhumicsubstances[J].EnvironToxicolChem,1991,10(4):483⁃491[34]㊀MayHD,BoyleAW,PriceWA,etal.Subculturingofa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chlorinatinganaerobicenrichmentonsolidmedia[J].ApplEnvironMicrobiol,1992,58(12):4051⁃4054[35]㊀MorrisPJ,MohnWW,QuensenJF,etal.Establishmentofa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gradingenrichmentculturewithpredominantlymetadechlorination[J].ApplEnvironMicrobiol,1992,58(9):3088⁃3094[36]㊀AlderAC,HaggblomMM,OppenhelmerSR,etal.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sinanaerobicsediments[J].EnvironSciTechnol,1993,27(3):530⁃538[37]㊀YanT,LaParaTM,NovakPJ.Theeffectofvaryinglevelsofsodiumbicarbonateon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chlorinationinHudsonRiversedimentcultures[J].EnvironMicrobiol,2006,8(7):1288⁃1298[38]㊀KjellerupBV,SunXL,GhoshU,etal.Site⁃specificmicrobialcommunitiesinthreePCB⁃impactedsedimentsareassociatedwithdifferentinsitudechlorinatingactivities[J].EnvironMicrobiol,2008,10(5):1296⁃1309[39]㊀NiesL,VogelTM.EffectsoforganicsubstratesondechlorinationofAroclor1242inanaerobic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0,56(9):2612⁃2617[40]㊀ChangBV,LiuWG,YuanSY.MicrobialdechlorinationofthreePCBcongenersinriversediment[J].Chemosphere,2001,45(6/7):849⁃856[41]㊀HoCH,LiuSM.ImpactofcoplanarPCBsonmicrobialcommunitiesinanaerobicestuarinesediments[J].JEnvironSciHealthPartB,2010,45(5):437⁃448[42]㊀WattsJEM,FagervoldSK,MayHD,etal.APCR⁃basedspecificassayrevealsapopulationofbacteriawithintheChloroflexiassociatedwiththereductivedehalogenation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s[J].Microbiol⁃SGM,2005,151:2039⁃2046[43]㊀KruminsV,ParkJW,SonEK,etal.PCBdechlorinationenhancementinAnacostiaRiversedimentmicrocosms[J].WaterRes,2009,43(18):4549⁃4558[44]㊀ChoYC,OhKH.Effectsofsulfateconcentrationontheanaerobicdechlorinationofpolychlorinatedbiphenylsinestuarinesediments[J].JMicrobiol,2005,43(2):166⁃171[45]㊀RysavyJP,YanT,NovakPJ.Enrichmentofanaerobicpolychlorinatedbiphenyldechlorinatorsfromsedimentwithironasahydrogensource[J].WaterRes,2005,39(4):569⁃578[46]㊀ZwiernikMJ,QuensenJF,BoydSA.FeSO4amendmentsstimulateextensiveanaerobicPCBdechlorination[J].EnvironSciTechnol,1998,32(21):3360⁃3365[47]㊀YeDY,QuensenJF,TiedjeJM,etal.Evidenceforparadechlorinationofpolychlorobipenylsbymethanogenicbacteria[J].ApplEnvironMicrobiol,1995,61(6):2166⁃2171。
多氯联苯对环境的污染 及其降解方法
五、小结
多氯联苯因为其直接毒性、高残留性、高富集性,及其对 各种生物乃至人类造成的危害而深受环境保护者的重视。 因此,针对大量存在的含PCBs废物,迫切需要找到一种 高效快速、经济适用、操作简单的降解方法。 光降解是治理PCBs污染的较好方法,它适于与生物降解 联合。寻找光降解与生物降解相结合的切入点、适宜的降 解条件,使PCBs同系物可降解的范围增加、效率提高, 应成为研究者的一个研究重点。
远距离迁移性
PCBs随工业废水或大气沉降进入水体
生物介质中的PCBs是通过生物吸收进入生 态系统,由于PCBs的水溶性很小,脂溶性 大,容易吸收富集于生物体内中,特别是 生物体脂肪组织中。
生物富集性
研究发现其在生物体不同部位的含量随脂 量的不同而异,在含脂量高的脏器中含量 明显要高。
生物毒性
2. 光化学降解
利用表面活性剂洗脱受污染土壤中的PCBs,再 对洗脱液中的PCBs污染物进行光降解,是一种 治理受PCBs污染土壤的新方法。
优点:节省燃料的使用.提高污染物的热破坏和 减少废气量。
3. 微生物降解
采取的主要途径有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方法(例如:添加表面活性剂等)提高多氯联苯的 可生化性,提高催化降解PCBs的微生物活性等。
谢
谢
一、多氯联苯的概述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分子式:C12H10-xClx
3
2 1
1'
2'
多氯联苯污染及其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中心、所):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名称:环境工程课程名称:高等环境化学论文题目:多氯联苯污染及其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授课教师:李伟研究生姓名:赵原年级:2016级学号:201623903010成绩:评阅日期: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2016年1月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多氯联苯命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多氯联苯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
文章认为借助于催化剂技术使用零价金属还原降解多氯联苯的方法在今后应该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多氯联苯环境污染还原降解处理方法1 多氯联苯混合物的命名 (4)2 多氯联苯性质及危害 (4)3 多氯联苯处理方法 (5)3.1 物理法 (5)3.1.1 封存、填埋法 (5)3.1.2 原位玻化法 (5)3.1.3 吸附和萃取 (6)3.2 化学法 (6)3.2.1 高温焚烧法 (6)3.2 生物降解处理法 (9)3.2.1 好氧生物降解 (9)3.2.3 连续厌氧-好氧生物降解 (9)4 总结 (9)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即PCBs ),是一类性质稳定、具有急慢性毒性的有机污染物,被广泛用于电容器和变压器的绝缘油、蓄电池、复写纸、油墨、涂料、溶剂、润滑剂、增塑剂、热载体、防火剂、粘结剂、石蜡扩充剂、燃料分散剂及农药延效剂等,对人体有很大的潜在性危害。
环境中的PCBs由于受气候、生物、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介质间发生一系列的迁移转化,最终的贮存所主要是土壤、河流和沿岸水体的底泥中。
因此PCBs 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多氯联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威胁。
1 多氯联苯混合物的命名多氯联苯( PCBs)家族包括 209 中理论上可能存在的同系物分子结构。
其中每一种同系物结构所包含的联苯分子上联结有 1-10 个数目不等的氯原子。
多氯联苯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多氯联苯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摘要:采用硫酸铵盐析浓缩、透析、Sephadex G-150凝胶过滤层析,对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的多氯联苯(PCBs)降解酶进行分离纯化。粗酶经30%~8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后比酶活可提高到442.29 U/mg;经透析后的比酶活可提高到480.75 U/mg;最后经凝胶层析法纯化后的比酶活可提高到6 903.57 U/mg,纯化倍数为35.9,回收率为30.56%。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值为7.0;在pH值6.0~9.0,温度为30~45℃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u2+、Fe2+对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关键词:PCBs降解酶;纯化;酶学性质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CBs Degrading EnzymeAbstract: The PCB-degrading enzyme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by ammonium sulfate precipitation, dialysis and Sephadex G-150 gel chromatography. The activity of the PCB-degrading enzymes could increase to 442.29 U/mg after purified by 30%~80% of (NH4)2SO4precipitations, and could increase to 480.75 U/mg after dialysis. The activity could finally increase to 6 903.57 U/mg after purified by gel chromatography, as the purification fold was 35.9;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30.56%. The optimum pH of PCB-degrading enzyme was 7.0, and it was stable at pH 6.0~9.0 and 30~45 ℃. Cu2+ and Fe2+ had some inhibition to this enzyme.Key words: PCB-degrading enzymes; purification; enzymatic property多氯联苯(PCBs)是与苯环上碳原子相连接的氢被氯不同程度地取代而形成的一类联苯化合物,广泛用作电力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的绝缘液、油漆、塑料及无碳复写纸的添加剂等。在生产消费过程中,PCBs被排放到环境中,引起了大范围的长期污染,污染通过食物链对生物和人类产生影响,是一种致癌剂、致畸剂和致突变剂[1,2]。目前,PCBs污染p1.1材料及培养基试验用菌株表皮葡萄球菌从含有大量的油漆颗粒和清洗剂的污水中筛选获得。无机盐培养基:磷酸二氢钾0.5 g/L,磷酸氢二钾0.5 g/L,硫酸镁0.2 g/L,氯化钙0.1 g/L,氯化钠0.2 g/L,硫酸铵1.0 g/L,pH值7.0。富集培养基: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加入蛋白胨2.0 g/L和联苯1.0 g/L。1.2粗酶液的制备将菌体投入含联苯1.0 g/L的150 mL富集培养基中,30 ℃、150 r/min培养72 h。用中速滤纸过滤发酵液除去未溶联苯,所得菌液在4 ℃、8 000 r/min条件下离心15 min收集菌体。用pH值7.4的Tris-HCl溶液清洗菌体2次,悬浮。将菌体悬浮液置于冰浴中,超声破碎细胞30 min,间隙时间30 s,工作时间30 s;所得即为粗酶液,分别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1.3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用Bradford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标准蛋白质绘制标准曲线。1.4酶活力的测定取pH值7.4的Tris-HCl 3 mL,1 mmol/L联苯1 mL,加入粗酶液1 mL,35 ℃反应1 h后,加入2.0 mL 10%的TCA终止反应。4 ℃、8 000 r/min条件下离心15 min,取上清液于290 nm处测其吸光度。对照组为反应前加入TCA。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上述条件下,1 mL酶液催化底物引起吸光度降低0.01为1个酶活力单位(U)。比酶活=酶活力单位/蛋白质含量,单位为U/mg。1.5硫酸铵盐析向5 mL粗酶液中依次加入饱和度为0%、30%、50%、60%、70%、80%、90%、100%的硫酸铵,进行盐析沉淀,搅拌使其完全溶解,4 ℃静置过夜。4 ℃、10 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上清液,测出蛋白质含量和酶活力,作盐析曲线图。根据盐析曲线图,得到一级盐析饱和度和二级盐析饱和度。在粗酶液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为一级,静置过夜,4 ℃、8 000 r/min离心15 min。在上清液中继续添加硫酸铵至二级饱和度,静置过夜,4 ℃、10 000 r/min离心30 min,沉淀用pH值7.4的Tris-HCl溶解,装入透析袋,4 ℃静置过夜,测定蛋白质含量和酶活力。1.6真空冷冻干燥在真空冷冻干燥箱中干燥,时间不少于24 h。1.7Sephadex G-150 凝胶层析采用0.2 mol/L pH值6.8的磷酸缓冲液洗脱,洗脱速度0.5 mL/min,每管收集3 mL;用核酸蛋白检测仪检测280 nm处光吸收。收集合并保存。1.8PCBs降解酶酶学性质研究1.8.1最适pH值和酸碱稳定性在不同pH值的Tris-HCl中测定酶活力,以最高的酶活力计为100%,其他酶活力以相对酶活力(相对酶活力指所测得的酶活力值与最高酶活力值的百分比,下同)表示;确定酶的最适pH值及其酸碱稳定性。1.8.2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在不同温度下测定酶活力,以最高酶活力计为100%,其他酶活力以相对酶活力表示;确定酶的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1.8.3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在加入不同种金属离子后,分别测定酶活力,以最高的酶活力计为100%,其他酶活力以相对酶活力表示;确定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2结果与分析2.1硫酸铵盐析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对粗酶液的盐析情况见图1。由图1可知,饱和度在30%~80%内,酶活力下降较快,酶蛋白沉淀主要发生在此区间;饱和度>80%时,酶活力下降变得缓慢。因此,确定30%和80%分别为一级和二级盐析饱和度。粗酶经硫酸铵分级盐析,可去除其中杂蛋白质,同时也可浓缩酶液。2.2凝胶层析硫酸铵盐析试验后的样品用Sephadex G-150进一步分离纯化,如图2所示,只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蛋白峰,说明经盐析和透析后得到的成分较纯。2.3纯化结果各步纯化结果见表1。可知PCBs降解酶经过盐析、透析和Sephadex G-150层析,得到较纯的酶,其比酶活由粗酶的192.30 U/mg提高到纯酶的6 903.57 U/mg,纯化35.9倍,回收率为30.56%。2.4PCBs降解酶酶学性质2.4.1酶反应的最适pH值由图3可知,PCBs降解酶在pH值为7时,其相对酶活力达到最大值。此菌株所产酶属于中性酶,这与相关报道的酶反应的最适pH值较类似[15]。另外,酶的最适pH值并不是固定常数,受酶的纯度、底物、缓冲液的种类等影响。2.4.2酶反应的pH稳定性由图4可知,该酶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但在碱性环境中有着较高的稳定性。pH值小于6时,相对酶活力明显下降;pH值为6时,相对酶活力高于80%;pH值为7时,相对酶活力达到最大,为100%;pH值大于7时,其对酶活力的影响并不大。2.4.3酶的热稳定性由图5可知,PCBs降解酶在30 ℃条件下酶活力较稳定,保温3 h后相对酶活力仍高于90%;45 ℃条件下保温1 h后相对酶活力降至55%,而保温3 h后相对酶活力降为20%;在高于60 ℃条件下PCBs降解酶迅速失活,保温1 h 时相对酶活力降至30%。2.4.4金属离子对酶反应的影响由图6可知,Cu2+、Fe2+对酶活力的影响较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K+、Mg2+、Ca2+、Zn2+对酶活影响不大;Na+、Al3+对酶活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小结表皮葡萄球菌发酵产生的PCBs降解酶经分离纯化后,纯化倍数达35.9,回收率为30.56%。通过酶学性质的研究,PCBs降解酶在pH值为6.0~9.0,温度为30~45℃时有较高的稳定性,其最适pH值为7.0,Cu2+、Fe2+对酶活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参考文献:[1] WEBER K, GOERKE H.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in antarctic fish: Levels, patterns, changes[J]. Chemosphere, 2003,53(6):667-678.[2] HOPE B, SCATOLINI S, TITUS E. Bioconcentration of 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biota from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J]. Chemosphere, 1998,36(6):1247-1261. [3] MUIR D C G, NORSTROM R J.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and time trend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Arctic [J]. Toxicology Letters, 2000,112-113:93-101.[4] 赵毅,沈艳梅,马萧颖. 热分解技术在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土壤中的应用[J]. 电力环境保护,2009,25(2):57-59.[5] 王晔,王光龙. 微波降解水相中的多氯联苯[J]. 化工进展,2008,27(7):1085-1089.[6] 胡本涛,马丽,刘蕊,等. 环境中多氯联苯来源、结构关系与处理方法[J]. 化学与黏合,2009,31(4):44-46.[7] SYTVESTRE M, MACEK T, MACKOV A M. Transgenic plants to improve rhizoremedi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9,20(2): 242-247.[8] VRCHOTOV A B, FRANCOV A K, MACKOV A M,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PCB degradation products (chlorobenzoic acids) by plant cells[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7,131(S):242-249.[9] YANG X Q, SUN Y, QIAN S J. Biodegradation of seven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by a newly isolated aerobic bacterium (Rhodococcus sp. R04) [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4,31(9):415-420.[10] 任何军,高松,张玉玲. 多氯联苯降解菌Pseudomonas sp. DN2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J]. 环境科学,2009,30(3):857-863.[11] 赵喆,张兰英,周佳欣. 降解多氯联苯嗜盐菌的分离和降解特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2):380-383. [12] 王维,沈波. 多氯联苯降解菌Rhodococcus sp. RHA1的功能基因[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5):372-375.[13] 孙立波,张兰英,赵喆,等. 一株多氯联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分型[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45(4):691-695.[14] 贾凌云.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15] 赵喆. 降解PCBs酶制剂及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7.。
混合发酵法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
混合发酵法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
赵英;陈颖敏;赵毅;黄运清;陈雪岳
【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1
【摘要】该法可有效地降解多氯联苯,实验表明多氯联苯在木屑—活性污泥混合物或马粪中,发酵后均有一定程度的降解,特别是在降解过程中加入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成份,降解率明显提高。
【总页数】4页(P89-92)
【关键词】多氯联苯;混合发酵法;PCB;降解技术
【作者】赵英;陈颖敏;赵毅;黄运清;陈雪岳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学院环工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7
【相关文献】
1.混和发酵法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 [J], 赵英
2.非生物法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进展 [J], 卓平清;田凤鸣;王瀚;胡文斌;陈文东
3.基于响应面分析法研究Fe2 O3对多氯联苯的降解效果 [J], 戴知友;莫创荣;张金莲;胡造时;徐蒙蒙;黄业翔;胡文科
4.堆肥发酵法降解多氯联苯的研究 [J], 陈颖敏;赵毅
5.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及混合菌发酵降解秸秆的研究 [J], 黄茜;黄凤洪;江木兰;万楚筠;刘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氯联苯降解方法的研究
【摘要】多氯联苯类化合物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有着巨大的威胁。
为消除这类化合物的危害,一般可采取封存法、高温处理法、化学脱除法、生物降解法、多相催化加氢法等处理方法。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化学脱除;生物降解据统计,全球约有各种合成化学物质1000万种,每年新增合成化学品有10万种,其中含有大量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包括除草剂(三氯联苯氧基乙酸等)、杀虫剂(ddt等)、杀菌剂(六氯苯等)、防腐剂(三丁基锡等)、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洗涤剂(壬基苯酚等)、副产品(二噁英等)、多环芳烃(苯并芘等)和其它用途的化合物(多氯联苯类等)。
pops与常规污染物不同,它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持久性,能通过蚱蜢效应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它们在自然环境中难降解;能在生物体脂肪中生物蓄积,会通过生物链对其有放大作用。
大量pops对人体会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能对生物体产生内分泌紊乱等危害,因此,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产生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pops的污染过程机制和控制pops的环境行为势在必行。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1881年首次在实验室合成,因其化学稳定性高,隔热性和润湿性能好,阻燃和绝缘性优良,1929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工业生产并广泛
应用于电力电容器及变压器等设备中。
但是,多氯联苯对脂肪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进入生物体后,易在脂肪层和脏器堆积而几乎不被排出或降解,进而通过食物链浓缩造成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产生积累性中毒。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并治理pcbs的污染问题,对变废为宝、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主要用封存、高温处理、化学处理及生物降解等方法对pcbs 进行处理。
1.封存法
将已生产和使用的含pcbs的废变压器油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封存,如封存在专门的仓库里,深埋在水泥池子里或储藏在偏僻的山洞中,以待集中处理。
该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pcbs污染问题,而且由于外壳腐蚀出现的渗漏现象,环保隐患依然存在。
2.高温处理法
这是目前一个被广泛采用的废物处理方式,根据热源、介质的不同可大致分为简单焚烧法、熔融介质法、等离子体法等。
简单焚烧法通过加入大量的燃料和溶剂,将含pcbs的废变压器油在几秒钟内升温至1200~1600℃进行焚烧,使之转化为其他化合物。
该方法可消除多氯联苯,但该方法易造成二次污染,只有在高温下进行焚烧才能将pcbs破坏掉。
用一些无机介质如金属、无机盐等代替普通焚烧中的空气作为传热介质及反应介质来焚烧废物的方法就是熔融介质法。
由于反应在
还原条件下进行,不产生二噁英等物质,排出气体比简单焚烧好,对进样要求不高,破坏率高于99.9999%。
熔融介质法在能量传递的有效性和处理过程的稳定性上要优于普通焚烧法。
然而,大量尾气或废渣需处理,费用较高,难以推广使用。
3.化学脱除法
化学脱除法即一定条件下,将试剂与pcbs 反应,使之脱氯生成联苯化合物或其他无毒、低毒的物质。
化学法的优势是:不但可以彻底处理废物,而且设备简单,易于设计成车载装置,适用于处理集中的、高浓度的pcbs 废物,也适用于处理分散的、低浓度的pcbs 废物。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对此方法研究较多,主要包括金属还原法、氢化法、硫化还原法以及氧化氯化法等,此外,对光化学法及电化学法也有研究报道。
3.1 金属还原法
美国固特异轮胎与橡胶公司于1980 年首先公布了一种有效
的脱氯法,即采用萘基钠离解稳定的pcbs 分子,生成无毒的聚乙基苯及氯化钠。
该法将传热液中的pcbs 含量从200×10-6降到10×10-6仅需5min。
为了代替反应物中的萘污染物,美国的sunohio 和aearex 两家公司发展了类似工艺,其中sunohio 公司的中试装置,已获美国环保署的批准。
此方法的优点是效率高,条件温和,净化后的变压器油和传热油可回收使用,但缺点是怕水,处理前必须仔细去除pcbs 废料中的水及空气等物,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聚乙二醇/钠法在1977 年即有研究,适用于降解变
压器油中的pcbs。
由聚乙二醇与钠反应制得的反应试剂在惰性气氛下与pcbs 混合后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使pcbs 的去除率大于99%,反应产物经处理可与变压器油分离。
若制成固体试剂,装于固定床中,可在现场除去变压器油中的pcbs。
该法设备简单,处理后的变压器油易于回收且不会改变其介电性质,不足之处是试剂中使用了钠,有一定危险,而惰性气氛使操作复杂化。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将钠等碱金属分散到液氨、磷酸二氢铵、甲醇等溶剂中作为还原剂的birch 还原法;将钠分散在四氢呋喃、煤油中的goodyea 还原法;高温下的铝、铅还原法等。
3.2 硫化还原法
美国对pcbs 与硫共热转化为联苯基多硫化物反应已有深入
的研究,pcbs 的降解率大于99%。
如果在惰性气氛下,四甲基硫氧化物等含硫化合物、氢化钠与pcbs反应,也可使pcbs 脱氯。
此法可将100×10-6~20.00×10-4pcbs 降至2×10-6以下。
该方法脱氯效果好,产物易分离,废渣易处理,条件温和,但反应试剂不稳定,处理效率低,不易工业化。
3.3 氧化降解法
由于在氧化条件下容易生成二噁英,用氧化剂来降解多氯联苯的方法不多,已经工业化的只有氯解法。
pcbs 经干燥并去除其中的一些杂质后,在高温高压下通入过量氯气,pcbs 转化为四氯化碳和氯化氢,反应产物分离出四氯化碳后,送回反应器进一步氯解,
至反应完全。
德国于70 年代就建立了基于这种方法的废物处理厂,用来处理pcbs 和含芳烃废物。
一个新颖的氧化法是在超临界条件下降解多氯联苯。
k.c.swallow 利用超临界水中的氧气来氧化多氯联苯;而日本的k.hatakeda 等人则利用超临界水中的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
它的优点是能连续处理,降解效果好,没有剧毒物产生,但不足之处在于,高于21.8mpa 的反应条件太苛刻,操作复杂,设备昂贵,氧化剂价格高。
此外,也有人用费通试剂来降解被污染的土壤。
3.4 催化降解法
在tio2等催化剂作用下,以紫外光源照射三氯联苯和六氯联苯时,其破坏率高于97%。
若紫外光照射下,仅用过氧化氢处理含pcbs废水,其残存量在排放标准以下,并且没有二次气相或固相废物产生,是一种有前途的处理方法。
最近美、日等国正在积极探索利用太阳光作为能源的降解方法,或是太阳光产生高温使含氯废物分解,或是太阳光引发反应达到降解目的。
在电解池中,加入pcbs 及过量的四甲基铵过氧化物,金属电极控制电位,95%以上的pcbs 可被降解。
若用表面活性剂、油和水组成的微胶溶液为脱氯介质,并用铅电极,则脱氯效果要优于上述方法。
4.生物降解法
用生物降解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环境策略。
对此研究很多,目前尚未有重大进展,只能以较慢的速度降解含pcbs 浓度较低的废物和废水,还需进一步开发。
综上所述,降解多氯联苯的方法较多,但目前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已工业化的也存在种种不足之处:高温处理法条件苛刻,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成本相当高,设备复杂,不适合于推广应用;化学处理法存在工艺复杂、处理效率低的缺点;而生物降解法尽管是一个有潜力的方法,但只能降解低浓度的废物且速度较慢。
针对大量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含pcbs 的废物,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彻底的、环境友好的降解方法来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
5.多相催化加氢法
常温常压下,以甲酸铵为氢给予体,钯碳为催化剂,氢化pcbs 使其转化为联苯。
该方法条件温和、安全,反应仅需几秒,效率几乎达100%,产物联苯易分离,不足之处是催化剂昂贵。
后来有研究用乙醇-正己烷代替原方法中的甲醇-四氢呋喃溶剂体系,并减少了催化剂用量,降低了费用,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
也有采用甲酸钾为氢给予体的专利报道。
加拿大的ecologic
international inc。
在高温下用氢气使有机卤化物分解为甲烷、氯化氢等,澳大利亚1995 年就已有工业化装置用于处理含pcbs 的废物,该装置处理一吨pcbs 液体约需4000~8000 美元,不适于做成可移动式装置且操作相对复杂。
鉴于催化处理有连续、快速、低废物排放及低成本的特点,此外,用还原的方法来处理多氯联苯不产生难降解、高毒性的二恶英类物质,因此采用多相催化还原的方法,用廉价、易得的氢气置换pcbs 的氯达到降解目的,将是今后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这种方法的优
越性表现在:①可以彻底处理废物;②产物为联苯化合物,无毒且容易分离,变压器油可继续使用,是原子经济性高的绿色催化过程;
③条件较温和;④设备简单,易于设计成灵活的车载装置;⑤反应可以在釜式反应器中进行,也可改为连续处理的固定床反应器,提高了效率。
基金项目:
湖南省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2011wk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