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知与平等教育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知与平等教育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知与平等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认知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发展领域。

性别角色认知指的是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性别角色是社会和文化赋予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期望,包括性别特征、性别行为和性别认同。

而平等教育则是促进性别平等和反对性别歧视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知与平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过程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发展从幼儿期开始,在幼儿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属于男性还是女性,并对性别角色产生认知。

在3岁前后,儿童开始认知到性别是具有永恒性的,并开始对性别角色进行判断和归类。

同时,儿童也开始模仿和学习社会中典型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角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意识到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期望和角色分工。

他们开始在游戏和交往中表现出符合性别角色期望的行为。

此外,儿童开始形成自己对性别特征、性别行为和性别认同的认知,逐渐建立自己的性别身份。

二、性别角色认知与性别刻板印象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知常常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社会和文化中关于男性和女性行为、兴趣和能力的固定观念和刻板化评判。

儿童接触到这些刻板印象后,会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某些特定的性别行为和兴趣,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会限制儿童的个人发展和选择。

比如,传统上认为男性应该强壮、勇敢,而女性应该温柔、细腻,这样的刻板印象会使儿童在行为和兴趣上产生约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儿童的个人自由和平等发展。

三、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平等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男女性别的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平等教育不仅有益于儿童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

首先,平等教育有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兴趣选择。

通过提供多样性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儿童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摆脱性别角色的限制,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

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学理论

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学理论

关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学理论作者:尚磊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3期摘要:本从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学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针对生物进化论以及生物社会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探究怎样对生物因素进行概述与分析,基于幼儿认知角度,从进化原理、激素影响结果进行分析,让幼教更好地认识儿童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要求,进而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学质量,保证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建立与人性别发展相关的环境,从生物学、社会影响和认知等创建优良情景。

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生物学理论;幼儿教学实际幼儿教育的性别意识讲解与实施,必须要基于幼儿的认知规律,为幼儿性别认识创建优良的环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观念入手,界定好性别角色,以生物因素为基础按照性别角色发展机制,保证幼儿园教学以及活动环境都符合幼儿性别角色认知,进而有效地展开各项技教学和性别认识工作。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是幼儿园生物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需要有效地改革教学方式和工作方法,运用好生物学理论等观念实现幼儿性别教育以及认知引导的合理性和全面性,用生物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取缔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实现幼儿园性别角色发展,才能便于各层面更好地展开各项工作,更好地规划各项工作,保证幼儿教育事业的合理、有效开展。

一、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学理论探究意义依据现阶段诸多学者的对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成果来看,性别角色界定虽然受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但依旧是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幼儿教育时期要做好幼儿角色认知引导,就要按照生物学理念展开教学,确保在幼儿时期做好各项性别区分和教育引导工作。

目前对性别角色发展机制的研究有很多种解释,大体上为生物学视角、社会影响视角以及认知发展视角等,从生物学视角来看,性别角色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生物性影响,这种影响会影响人类进化发展,社会影响倾向则是认为性别角色发展是由社会文化构建的结果……不同的视角度对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认知不同,为了让幼儿在幼年时期能区分性别的不同,在幼年时期奠定性别角色发展的基础,需要从幼儿认知角度,讲述性别的差异和区别,需要从生物学角度和社会认知能力,架构符合幼儿认知的性别发展环境,关注幼儿在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个体主色发展的不同,个体毕竟具有社会属性,无论是幼儿教育和家庭环境等,都需要从新角度重新针对幼儿性别发展制定有效的教学引导措施,让性别认识和发展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内心想法
它同时也包括了儿童内心的期望和认同。
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0-2岁
3-4岁
婴儿时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有限,未形成明确的性别认同。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开始对 性别角色有了简单的理解,学 会区分男性和女性,并且开始 展现出不同性别的行为表现。
5-7岁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逐渐意识 到自己的性别并且更加深入地 认知了男女性别的标签和特征, 同时也开始有了对于性别角色 的期望和偏好。
防止歧视
避免对女孩的歧视行为,让她 们在学校中有更好的学习机会, 避免因性别而造成的生活上的 失落和挫折。
性别角色发展的实际应用
兴趣爱好 教育选择 社交行为
女孩需要在学校中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她们在 美术和文学方面优异的才华。
尊重儿童的性别认同,从而帮助他们选择他们 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和职业。
培养男孩和女孩之间良好的社交行为,帮助孩 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差异与相同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 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对于男性或女性怎样行为、思考和感受的社会角色的看法 和信念。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以及它对于他们 的生活的重要性。
性别角色的定义
社会规范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设定的规范和期望。
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也是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的普遍观念和信念。
3 未来生活
性别角色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和 家庭生活都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在小学儿童中的表现
1
性别特定的游戏
男孩会玩传统的竞争性游戏,女孩则可能玩偏向服装和家庭角色扮演的游戏。
2
互动方式
男孩常常采用实体化的,更多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友谊和好感,而女孩则更加内向, 喜欢以言语和行动来表达情感和友谊。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与教育。

在介绍了性别角色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分析了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以及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是关乎整个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的性别角色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教育、定义、重要性、特点、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方法、社会、未来、策略、措施1. 引言1.1 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所形成的一种角色。

性别角色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和期望,塑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了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角色和定位的规范和期待。

性别角色并非天生的,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教育逐渐形成和巩固的。

性别角色的定义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性别角色的定义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的定义既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变革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挑战。

对性别角色的定义的深入探讨和思考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个体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

1.2 性别角色的重要性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的形成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也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社会给定的性别角色,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

这种性别认同对儿童的自我形象、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

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

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环境, 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等。这些环境中的期望和规范逐渐塑造了儿童的性别角色 行为。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
3、性别角色的发展:进入青春期后,个体开始更加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尝试 探索符合自身性别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这一阶段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更鲜明、独立 的性别角色。
一、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
一、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
性别角色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性别,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 并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教育,孩子们可以了解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这种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自尊和自信,从而更好 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于自身性别特征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反应。这种发展不仅受 到生物性别的决定,也受到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内容摘要
首先,生物学因素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男性和女性在生 物性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为他们的性别角色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男孩通 常在体力上比女孩更强,这可能影响他们对自身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行为。然而, 必须强调的是,生物学因素只是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 性因素。
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性别角色榜样。父亲和母亲应该展现 出各自性别的积极特征,如父亲的勇敢和力量,母亲的温柔和细心。同时,父母 也应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性别特征,不歧视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他人。
三、学校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三、学校中的性别角色教育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同感,而性别角色则是指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角色、性别行为和性别特征。

儿童对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认知、社会环境等。

本文将从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角色的塑造和性别认同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儿童的性别认同是在幼儿期逐渐形成的。

在出生后的早期,儿童对自己的性别尚无认知,但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通常在3岁左右,他们开始对自己和别人的性别进行区分,并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性别认同的形成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生理发展、性别社会化和个体经验。

生理发展是性别认同形成的基础。

男性和女性之间生理上的差异使得儿童能够在身体上区分自己的性别,并通过这些生理差异来形成性别认同。

此外,儿童的大脑也在这一时期发育,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性别的区别。

性别社会化也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性别刻板印象,通过家庭、学校、同伴和媒体等渠道对儿童进行传递。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性别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构建自己的性别认同。

个体经验对儿童的性别认同形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游戏体验等来对性别展开探索,从而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肯定和认同。

二、性别角色的塑造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个体根据其所属性别所赋予的期望和角色。

性别角色的塑造是性别社会化的核心目标,也是儿童性别认同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性别角色涉及到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中的性别行为、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定位等。

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角色塑造者,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父母通过言语、行为和角色模型的方式向子女传递性别角色的期望,如男孩应该强壮、坚强,女孩应该温柔、善解人意等。

父母对于孩子性别角色认同的支持和鼓励,对其性别认同的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影响。

理解小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心理发展

理解小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心理发展

理解小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心理发展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差异,并逐渐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对性别角色的固定化认知。

孩子们的性别角色认同和心理发展相互影响,对其性别身份的形成和性别角色的接受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心理发展,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议题,我们将先了解小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并开始相关的性别认同过程。

他们通过观察家庭、学校和社交环境中的性别角色行为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来学习和形成性别角色认同。

此时,孩子们只能了解到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如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和性别表达的差异。

二、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阶段1. 早期阶段(6-7岁):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属于某一性别,并开始接受性别角色行为的规范。

此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别角色的表达和性别角色的规范持守着较为固定的态度。

2. 中期阶段(8-9岁):孩子逐渐认识到性别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开始发展对多样性别角色的认同。

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兴趣爱好和才能来界定自己的性别角色,而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3. 成熟阶段(10-12岁):孩子对性别角色的认同逐渐稳定,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立、多样化的性别角色认知。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开始受到孩子个人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影响,孩子开始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性别角色。

三、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的心理发展1. 自我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孩子初步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环节。

通过认同特定的性别角色,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界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2. 社会互动:孩子在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中,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建立性别自尊和性别平等意识。

3. 心理健康:性别角色认同的健康发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

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

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在儿童时期,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和社会过程。

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社会化的作用,逐渐形成自己对于性别的认同,并学习和内化相应的性别角色。

本文将探讨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对儿童的影响。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属于哪个性别的意识和认同。

根据John Money的性别认同理论,性别认同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就开始形成。

他提出了性别模式理论,即儿童会根据自己的生理特征和外貌特征来认定自己的性别,并逐渐形成对应的性别认同。

除了生理特征和外貌特征,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对性别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亲属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角色定位,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父母对儿童的性别有明显的偏好,会引导儿童形成相应的性别认同。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行为、角色和责任。

在儿童时期,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逐渐进行的过程。

根据社会学家Talcott Parsons的理论,性别角色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别角色行为。

1. 性别角色认知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家庭成员、朋友和媒体中的性别行为,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性别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和行为方式。

他们开始形成对于男性和女性应有行为的认知,并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互动来逐渐巩固和内化这些性别角色认知。

2. 性别角色行为一旦儿童形成了性别角色认知,他们会试图通过模仿和表现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

男孩子通常会试图表现出符合社会对男性的期望的行为特征,例如勇敢、坚强和外向。

女孩子则倾向于表现出符合女性角色的特点,例如温柔、体贴和内向。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对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三、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对儿童的发展和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综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知和体验,是社会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

本文将综述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经验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生物因素在性别认同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婴儿期的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社会因素则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个体经验的影响则来自于儿童自身的性别认同体验和认知发展。

二、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因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性别认同的重要环境。

父母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引导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父母对性别认同的支持和性别相关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社会环境。

教育者对性别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内容的性别差异化,能够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性别刻板印象的传递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发展。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认同差异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三、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儿童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开始表达对自身性别身份的认同。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对性别进行分类,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在青少年期,性别认同的巩固与性别角色的接纳与实践密切相关。

四、异常性别认同的研究在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异常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性别认同紊乱。

性别认同紊乱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困惑或不适。

研究发现,性别认同紊乱可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有关。

总结:本文综述了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和体验,是社会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性别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从儿童时期起,个体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并逐渐接受并内化所处社会的性别角色。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主观认知和感受;而性别角色则是指社会和文化对于男性、女性所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期望。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并讨论其影响因素和重要性。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在儿童发展中,性别认同的形成始于早期的性别意识。

婴儿在出生后即可通过外貌特征来识别出父母的性别,逐渐适应并接受父母的性别作为个人认同的一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性别差异,并逐渐形成自我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的形成主要受到家庭、社会文化和个体的互动影响。

家庭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环境之一。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着重要影响。

他们通过言语、行为和角色建模,引导孩子形成性别认同。

社会文化也对儿童性别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价值观、社会期望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都会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性别角色形成性别角色是儿童在社会中被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期望。

从小,社会以及家庭就会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期许和要求。

随着社会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化的存在,儿童开始接受并内化这些角色。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家庭、媒体和同伴的影响。

社会文化中存在着性别角色模式和性别刻板印象。

家庭对于性别角色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父母在家务分工、职业选择等方面对儿童的引导。

媒体是儿童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性别刻板化的广告和儿童节目对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影响。

同时,同伴关系也对儿童性别角色产生重要影响,他们通过同伴接触和交往,从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

三、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重要性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形成对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能够对儿童的自尊、性别稳定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性别认同的建立有助于儿童形成自我身份认同和自尊心。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指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的模式和解释。

这些理论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塑造和表达,以及与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他人来学习性别角色。

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伴群体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角色期望和压力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识别自己为男性或女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不是生物或天性决定的。

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其多样性的影响。

5. 性别模式理论:性别模式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化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形成性别认同和角色。

强调个体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和符合程度。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习得性别角色,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塑造和表达性别。

需要指出的是,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

第!"卷第#期!$$%年"!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23456’!.17+/12895:49:;<575(4"=(2’!"#.(’#>:9’#!$$%收稿日期$!$$%?$Y ?""作者简介$陈红!"D Y D G "#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陈$红!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Y"摘要$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者运用多种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图分类号$]Q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Y P @%!!$$%"$#?$$Y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分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性别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化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而这种心理差异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性别角色#无论其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总是反映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水平和社会心理的特点#反映着那些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关于)性别角色*的界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甚至相互矛盾’%(’赫斯滕!A +B 7(4#"D Q %"认为#概念上的混乱是导致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们设计出许多测量手段来把握这个领域中的诸多概念#但这些性别角色测量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每个测验都有各自暗含的对所测量概念的基本想法#却未能清楚地&一致地识别概念的隐含意义#在概念化层次和操作化层次上#一直没有清楚的定义’这是性别角色研究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如有人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也有的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助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国内文献中也出现了多种对性别角色的表述#笔者认为较为全面的是张积家的界定’#($性别角色是个体在自身解剖学&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笔者认为#在理解)性别角色*的概念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区分性!B :Z "与性别!I:4<:/"’性是生物学的概念#指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是由染色体和激素决定的’性别则是心理文化上的概念#具体指第三性征#即两性在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知&态度等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是自然&社会和心理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P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对个体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的划分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导致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国外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由于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及其成因这一问题#倍受儿童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等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上世纪初至"D #$年代!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T /+:<$对性别角色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基本理论的轴心是无意识和本能过程!或者说是由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而决定的心理成熟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式相同’直到生殖器阶段#大约#%Y 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男孩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恋母情结#X :<5J 129(0J2:Z $&的形成’此时!男孩发现了两性差别和乱伦禁忌’为了满足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男孩在对父亲的认同过程中!将父亲所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并逐渐获得性别自认!继承父亲的角色规范’女孩在这个阶段形成%恋父情结#;2:97/19(0J2:Z $&!以母亲的角色自居’弗洛伊德认为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母情结那样解脱得彻底!故女性的超我发展是不成熟的’他认为女性人格有%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三种特征!只是男性人格的一种不成熟的变种&’!(’显然!弗洛伊德有关性别角色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过分强调了生物学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塑造作用!甚至荒谬地将性别歧视合理化’!’!$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主要是由柯尔伯格#^(-2S :/I$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别认同!即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是性别认知的第一步!是儿童性别学习的基本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儿童一旦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的性别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行为在不断地强化他们的性别认同!一旦儿童获得了他们自己的性别知识!行为和思想间的交互作用致使形成了稳定的性别认同!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称之为性别的恒常性#I :4<:/9(4B 7149C$’儿童只有在认识到其性别将永远恒定时!才会表现出一贯的性别化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性别认知结构对其行为具有组织功能!能够保证儿童以适合其性别的方式来对外界作出反应’柯尔伯格还认为!儿童到达一定的年龄阶段后!能够依据性别范畴自发地对性别有关的信息如外表"衣服"活动"心理特点等进行分类’只有在儿童形成了相应的性别结构之后!他们才会去注意和模仿同性别的榜样’Y (’无疑!儿童的性别认知或性别概念在其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解释"组织"调节功能’但是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恒常性一般要到Y 岁左右才会出现!而我们知道!儿童在Y 岁之前已经表现出性别化行为!这是柯尔伯格观点的一个根本性缺陷’!’%$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是建立在其关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上的’班杜拉#]14<+/1$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认为!直接学习"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基础’在班杜拉之前!人们仅用直接学习!即通过直接强化巩固或消除某种行为来解释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这种观点认为!那些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受到了父母和社会赞许"奖励的行为会保留下来!而那些受到惩罚和阻挠的行为则会减少以至消失’例如!男孩踢足球会得到成人的许可而玩布娃娃会遭到成人的阻挠!女孩因文静受到成人的喜爱而因顽皮遭到呵斥’在父母和社会的直接强化下!儿童学会了按社会所约定的性别行为方式举手投足!逐渐形成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我们承认!直接学习确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途径之一’但是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大量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方式!仅仅依赖于亦步亦趋"被动的直接强化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儿童对成人行为的主动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称这两种方式为间接学习!并认为间接学习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杜拉认为注意"记忆"动机变量等因素影响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其理论预测儿童更注意同性别的模式!原因是他们模仿同性别的行为受到正强化’一旦榜样的行为模式被储存到记忆中!儿童就会根据行为复制能力以及行为复制的动机而产生模仿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的性别角色发展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支持!但是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如果像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那样!观察学习在儿童性别角色获得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多数儿童就会在发展早期形成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因为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中!儿童的照顾者大多为女性!因此他们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绝大多数是女性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Y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姆!]:0"’性别图式是指用来选择和加工与性别有关信息的知识结构#Y $’图式加工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图式%其假设是儿童和成人都有关于性别的图式&&&一套系统化了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这些图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该理论界定了两种不同的性别图式%第一种包括两个性别的普遍信息%第二种包括适合特定性别的行为的详细信息’儿童根据第一种性别图式评价信息对自己的性别是否合适%并进一步建立男性和女性双方的图式’根据第二种性别图式判断一个环境刺激对自己合适时%儿童会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具有引导行为的功能’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引导儿童从事传统的与性别相适宜的行为’性别图式还具有组织信息的功能’性别图式的存在%使得与性别图式一致的信息更为突出%从而更易于被个体搜索或接受%而与图式不一致的知觉信息则会被忽视或转化’推论功能是性别图式的又一功能’通过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基础%使儿童无论在熟悉的还是在信息缺失或模糊的情境中%都能够借助于自己关于性别的知识对他人的行为和偏好进行推论#@$’性别图式理论融合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中被人们所接受的内容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它既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定性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性别图式的能动作用#Q $%是解释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观点’!’P $社会结构理论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运用社会结构理论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性的直接影响’这种理论已被一些心理学家用于研究性别差异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亨利!A :42:C "(斯本德!8J:4<:/"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用社会结构理论研究性别角色的形成%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对)权力*的解释’该理论在研究性别角色时对)权力*的界定是这样的+权力是指使男性自然获得社会上影响较大(收入较多的职业的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那种使女性与家务劳动(照看孩子以及社会上所公认的女性职业等相联系的较低的社会地位#D $’研究表明%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固定化与变通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固定化倾向%而女孩则表现出更大的变通倾向’在这里%固定化是指努力不去从事与异性性别角色一致的活动的程度’变通性是指参加被认定应该是异性活动的水平’该理论在解释这一性别差异时认为%这是由于男女在社会中地位!即权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在儿童很小的时候%社会文化的熏陶就使他们形成了诸如女不如男的固定看法’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儿童之间的交往’可见%一些女孩积极从事男子气的活动是由于想通过这些活动来改变自己较低的阶层’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男性角色发展中的变通性不及女性而表现出更多的固定化倾向’此外%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位于地位较高的团体中的成员比位于地位较低的团体中的成员表现出更高的认同感’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能力但位于地位较低团体中的人%在团体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可以向上流动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所属团体的认同感就更低’这种理论的研究也可以用来说明男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一种不对称的特点%即)假小子*式的女孩对自己的)男子气*行为做出积极的反应&&&她们会为自己具有)男子风范*而骄傲%而)女孩子*式的男孩则会受到更多的谴责’这一理论还解释了一些女孩试图进入男孩的活动圈而男孩不愿进入女孩活动圈的原因’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在性别角色形成问题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强调决定性别差异形成的社会文化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学习或认知发展机制获得的%而社会结构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体的直接影响’!’Y $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预测%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一项研究证明了男孩在场对女孩行为的影响+女孩单独玩球时表现得很有竞争性%但当男孩加入后%女孩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显得比较害羞而且没有竞争性’又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就读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往往都是从女子学校出来的’另外%德国汉堡的奥默中学和诺伊斯的一家中学自从在情报学课程和企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上尝试让女生单独学习以来%发现男女混合班中对上述课程兴趣索然的女生%在分班学习中表现了P Y 第#期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前所未有的兴趣!"$"’群体社会化理论是目前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影响并不大#角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有关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现状呈现以下趋势!"""$"%人们认识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不是截然相反的两极#很多理论更关注&双性化’(性别超越和摆脱传统的社会要求的性别行为和态度的现象#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获得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年龄区间放宽了#精神分析理论强调P 岁以前#现在人们倾向于至少要到成人期甚至贯穿人的一生)%%模仿和观察学习仍被看作是性别角色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多数理论家已不再强调与父母的认同’父母只是众多社会化影响中的一种)#%近来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给予女性发展以更多的关注)P%当代对性别差异的研究集中在认知和社会行为方面#然而认知和行为的关系尚不清楚)Y%现在的理论更倾向于解释特定的问题#而不再试图解释普遍的人类性别行为)@%当代有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者多考虑家长和社会定型(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Q %自"D D $年代以来#关于计算机游戏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外性别角色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虽然它所研究的问题与以往社会学和女性研究中的一些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它是在信息时代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和开展实证研究’参考文献$!""$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D Q D ’"%!G "P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D D D ’#!Y G ###’!%"$_(S 54B (4#8-16:/#[/5I-7B 014’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下%!\"’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D D @’@!"’!#"$张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青年研究#!$$$#*""%$!%’!P "$莫秀锋#余祖伟’未成年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Y *%%$P @’!Y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D D @’!Q Q G %$@’!@"$荆建华’国外运用社会结构理论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研究述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D P #*!%$Q ’!Q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D D Q #Y *#%$%"’!D "$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D Y #*P %$"$%’!"$"$韦澍一’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社会科学战线#"D D Y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态#"D D Q #Y *#%$%"’:!"%$"=.+72".0$"8.D>2$5&6"G ?0.5"@"%"5.1,"+(T \/#\8’J*>:J 1/70:47()K -C B 5912;<+9175(4#*+,-(+.(/0123456:/B 57C #*+,-(+#&514IB +#!!"""Y #M -541%:;8(0’#($>:6:2(J 0:47()B :Z ?/(2:(99+J 5:B1450J(/7147J 1/7547-:B (95125,175(4()9-52</:4#W -59-W 5222:16:1)1/?/:19-54I 54)2+:49:(47-:5/<:6:2(J 0:4712(/5:47175(414<2:6:2’87+<C (47-:<:?6:2(J 0:47()9-52<B :Z ?/(2:-1B S ::41450J (/7147)5:2<()<:6:2(J 0:4712J B C 9-(2(I C 14<54)14752:J B C ?9-(2(I C ’_:B :1/9-:/B-16:177:0J 7:<61/5(+B1J J /(19-:B 7(547:/J/:77-:J -:4(0:4(4#W 57-7-:)(9+B (4<5)):/:471B J:97B )(/<5)):/:477-:(/5:B ’<"3=.0&8$9-52<)B :Z ?/(2:)<:6:2(J 0:47YY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

儿童发展的性别角色认同

儿童发展的性别角色认同

儿童发展的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开始认同自己所属的性别,并逐渐形成与性别相关的行为模式、角色认知和性别身份。

性别角色认同对儿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同,并探讨其对孩子的影响。

一、性别角色的形成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婴幼儿阶段,生物上的性别特征通过基因和性激素的作用得以体现。

同时,儿童在观察和模仿父母、教育者和同龄人的行为时,逐渐学习到性别角色的特征和社会期望。

心理上,儿童通过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对异性的好奇,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自我认知。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期望,也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阶段1. 性别认知阶段在3至5岁的幼儿期,儿童开始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并开始了解到不同性别之间的行为和角色的差异。

他们可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来了解和接受他们所认同的性别角色。

2. 性别稳定阶段在6至8岁的儿童期,儿童逐渐理解到性别是一个稳定的特征,并且在不同情境下,性别角色具有一致性。

他们开始积极地承担起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和角色模式。

3. 性别一致阶段在9至12岁的儿童期,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和一致性。

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所属的性别,并且主动维护自己性别的特征和行为模式。

三、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儿童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性别教育和角色示范对性别角色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

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性别行为和角色期望的认同程度,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和同学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性别角色示范和教育,促进儿童对性别的理解和认同。

3.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媒体、广告和社会传统习俗塑造了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角色期望,这些文化因素会影响到儿童对自身和他人性别的认同。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

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第一篇: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性别角色的研究就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回顾,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分别从性别角色概念、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展望等方面对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关键词:家庭子女性别角色发展一、引言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心理双性化”被提了出来。

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由性别角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的作用产生的,是非生理因素的,它的实质是与人的生理方面无关的社会行为。

有研究将夫妻关系分为权力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维度。

在夫妻权力的空间范围局限于家庭,它反映的是丈夫与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权力的分享及决策的平等程度状况。

夫妻情感关系是心理学界更多关注的领域。

研究者常用夫妻冲突来衡量夫妻情感关系状况。

夫妻冲突越少越轻意味着夫妻情感关系越好,反之则夫妻情感关系越差。

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报告指出,父母情感冲突与子女的行为、适应、情绪、健康、学业成绩等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国内目前对夫妻权力关系及情感关系与子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关系研究极少,尤其未见有关夫妻权力关系对子女性别角色形成影响的研究资料。

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作为父母持有的与性别有关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以及与子女的互动上所持的性别角色态度。

其内容涉及父母对子女的知觉、期待、行为管教、物质环境的选择、家务分工、游戏活动的差异、学业性向、学科成就的态度与期待等。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预期的行为、特质和角色模式。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性别认知发展:幼儿在3-4岁左右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逐渐理解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包括外貌、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2. 性别行为模仿: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同伴和媒体中的性别行为,逐渐学习到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的差异,例如玩具选择、游戏方式和社交行为等。

3. 性别规范塑造: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性别规范会对幼儿的行为和期望产生影响,进而塑造他们的性别角色。

4. 性别身份认同:幼儿在3-5岁时开始形成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逐渐认可并接受自己所属的性别。

研究表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社会化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等。

在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家庭和教育机构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可以包括:
1. 幼儿在3-5岁时开始出现性别认知的发展,能够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和行为。

2. 幼儿在性别角色发展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性别行为模式。

3. 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性别规范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幼儿的性别身份认同在3-5岁时逐渐形成,并且会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总之,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具体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教育和家庭指导策略。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夏小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收稿日期:2006-10-17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1.性与性别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

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

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

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

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理论述评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理论述评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2年第8卷第4期,61-64Applied Psychology2002.Vol.8.No.4,61-64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理论述评赵妙林 许百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 要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

本文简要叙述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理论,重点介绍社会认知理论对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关键词 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差异 性别恒常性 性别同一性 性别行为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02)-04-0061-041 引 言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因而历来是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上世纪60年代,认知发展理论从性别恒常性的角度解释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在70年代和80年代,认知理论家掀起对性别角色发展进行认知研究的浪潮[1],主要以图式理论为代表;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社会对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来解释性别角色发展的差异。

但这些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及其差异。

在90年代,Bussy和Bandura整合了上述理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决定因素,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性别角色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首先分析性别角色发展的几种理论,接着重点介绍对性别角色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认知理论。

2 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2]。

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现代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述评

现代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述评

现代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述评本文从性别角色教育的历史沿革视角出发,探讨了单性化教育和双性化教育,并对未来性别角色教育研究的趋向和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性别角色;单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1 绪论人的性别差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差异,由人的生理结构造成,是无法改变的;另一个则是人的社会性别差异,由人的后天环境造成,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长期以来,人们在儿童性别角色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于是人们就有意无意地在孩子们生而有之的生理因素之外又给他们加上了社会期望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鼓励和加强了男女孩子之间已经存在的性别差异,使男孩和女孩子出现了一些劣势。

然而,从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来看,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人格健全的人。

因此,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2 单性化教育研究及其问题1936年,美国有两位心理学家Terman和Miles最早进行了性别角色特质的研究,他们认为,性别角色特质是社会中男性成员或女性成员共同拥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性,分为”男性化的”和”女性化的”两类[1]。

随后的心理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性别角色特质的研究。

六七十年代以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

该模式认为:其一,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极。

性度心理学把男性身上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称为男性性度;女性身上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称为女性性度。

其二,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

人们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较为固定的看法或信念就是性别角色刻板观念。

传统的”单性化教育”就是根据此性别角色模式发展而来的。

这种教育通过文化、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使人们在幼儿期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按同一种模式进行性别分化,这种刻板印象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传统的”单性化教育”的缺点是其绝对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年"!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23456’!.17+/12895:49:;<575(4"=(2’!"#.(’#>:9’#!$$%收稿日期$!$$%?$Y ?""作者简介$陈红!"D Y D G "#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陈$红!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Y"摘要$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者运用多种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图分类号$]Q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Y P @%!!$$%"$#?$$Y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分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性别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化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而这种心理差异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性别角色#无论其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总是反映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水平和社会心理的特点#反映着那些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关于)性别角色*的界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甚至相互矛盾’%(’赫斯滕!A +B 7(4#"D Q %"认为#概念上的混乱是导致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们设计出许多测量手段来把握这个领域中的诸多概念#但这些性别角色测量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每个测验都有各自暗含的对所测量概念的基本想法#却未能清楚地&一致地识别概念的隐含意义#在概念化层次和操作化层次上#一直没有清楚的定义’这是性别角色研究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如有人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也有的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助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国内文献中也出现了多种对性别角色的表述#笔者认为较为全面的是张积家的界定’#($性别角色是个体在自身解剖学&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笔者认为#在理解)性别角色*的概念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区分性!B :Z "与性别!I:4<:/"’性是生物学的概念#指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是由染色体和激素决定的’性别则是心理文化上的概念#具体指第三性征#即两性在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知&态度等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是自然&社会和心理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P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对个体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的划分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导致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性别角色是由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国外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由于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及其成因这一问题#倍受儿童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等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上世纪初至"D #$年代!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T /+:<$对性别角色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基本理论的轴心是无意识和本能过程!或者说是由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而决定的心理成熟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式相同’直到生殖器阶段#大约#%Y 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男孩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恋母情结#X :<5J 129(0J2:Z $&的形成’此时!男孩发现了两性差别和乱伦禁忌’为了满足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男孩在对父亲的认同过程中!将父亲所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并逐渐获得性别自认!继承父亲的角色规范’女孩在这个阶段形成%恋父情结#;2:97/19(0J2:Z $&!以母亲的角色自居’弗洛伊德认为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母情结那样解脱得彻底!故女性的超我发展是不成熟的’他认为女性人格有%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三种特征!只是男性人格的一种不成熟的变种&’!(’显然!弗洛伊德有关性别角色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过分强调了生物学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塑造作用!甚至荒谬地将性别歧视合理化’!’!$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主要是由柯尔伯格#^(-2S :/I$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别认同!即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是性别认知的第一步!是儿童性别学习的基本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儿童一旦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的性别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行为在不断地强化他们的性别认同!一旦儿童获得了他们自己的性别知识!行为和思想间的交互作用致使形成了稳定的性别认同!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称之为性别的恒常性#I :4<:/9(4B 7149C$’儿童只有在认识到其性别将永远恒定时!才会表现出一贯的性别化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的性别认知结构对其行为具有组织功能!能够保证儿童以适合其性别的方式来对外界作出反应’柯尔伯格还认为!儿童到达一定的年龄阶段后!能够依据性别范畴自发地对性别有关的信息如外表"衣服"活动"心理特点等进行分类’只有在儿童形成了相应的性别结构之后!他们才会去注意和模仿同性别的榜样’Y (’无疑!儿童的性别认知或性别概念在其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解释"组织"调节功能’但是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恒常性一般要到Y 岁左右才会出现!而我们知道!儿童在Y 岁之前已经表现出性别化行为!这是柯尔伯格观点的一个根本性缺陷’!’%$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是建立在其关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上的’班杜拉#]14<+/1$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认为!直接学习"对同性别榜样的观察学习或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基础’在班杜拉之前!人们仅用直接学习!即通过直接强化巩固或消除某种行为来解释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这种观点认为!那些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受到了父母和社会赞许"奖励的行为会保留下来!而那些受到惩罚和阻挠的行为则会减少以至消失’例如!男孩踢足球会得到成人的许可而玩布娃娃会遭到成人的阻挠!女孩因文静受到成人的喜爱而因顽皮遭到呵斥’在父母和社会的直接强化下!儿童学会了按社会所约定的性别行为方式举手投足!逐渐形成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我们承认!直接学习确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途径之一’但是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大量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方式!仅仅依赖于亦步亦趋"被动的直接强化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儿童对成人行为的主动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称这两种方式为间接学习!并认为间接学习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杜拉认为注意"记忆"动机变量等因素影响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其理论预测儿童更注意同性别的模式!原因是他们模仿同性别的行为受到正强化’一旦榜样的行为模式被储存到记忆中!儿童就会根据行为复制能力以及行为复制的动机而产生模仿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的性别角色发展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支持!但是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如果像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那样!观察学习在儿童性别角色获得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多数儿童就会在发展早期形成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因为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中!儿童的照顾者大多为女性!因此他们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绝大多数是女性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Y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姆!]:0"’性别图式是指用来选择和加工与性别有关信息的知识结构#Y $’图式加工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图式%其假设是儿童和成人都有关于性别的图式&&&一套系统化了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这些图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该理论界定了两种不同的性别图式%第一种包括两个性别的普遍信息%第二种包括适合特定性别的行为的详细信息’儿童根据第一种性别图式评价信息对自己的性别是否合适%并进一步建立男性和女性双方的图式’根据第二种性别图式判断一个环境刺激对自己合适时%儿童会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具有引导行为的功能’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引导儿童从事传统的与性别相适宜的行为’性别图式还具有组织信息的功能’性别图式的存在%使得与性别图式一致的信息更为突出%从而更易于被个体搜索或接受%而与图式不一致的知觉信息则会被忽视或转化’推论功能是性别图式的又一功能’通过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基础%使儿童无论在熟悉的还是在信息缺失或模糊的情境中%都能够借助于自己关于性别的知识对他人的行为和偏好进行推论#@$’性别图式理论融合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中被人们所接受的内容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它既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定性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性别图式的能动作用#Q $%是解释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观点’!’P $社会结构理论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运用社会结构理论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性的直接影响’这种理论已被一些心理学家用于研究性别差异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亨利!A :42:C "(斯本德!8J:4<:/"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用社会结构理论研究性别角色的形成%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对)权力*的解释’该理论在研究性别角色时对)权力*的界定是这样的+权力是指使男性自然获得社会上影响较大(收入较多的职业的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那种使女性与家务劳动(照看孩子以及社会上所公认的女性职业等相联系的较低的社会地位#D $’研究表明%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固定化与变通性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性别角色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固定化倾向%而女孩则表现出更大的变通倾向’在这里%固定化是指努力不去从事与异性性别角色一致的活动的程度’变通性是指参加被认定应该是异性活动的水平’该理论在解释这一性别差异时认为%这是由于男女在社会中地位!即权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在儿童很小的时候%社会文化的熏陶就使他们形成了诸如女不如男的固定看法’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儿童之间的交往’可见%一些女孩积极从事男子气的活动是由于想通过这些活动来改变自己较低的阶层’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男性角色发展中的变通性不及女性而表现出更多的固定化倾向’此外%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位于地位较高的团体中的成员比位于地位较低的团体中的成员表现出更高的认同感’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能力但位于地位较低团体中的人%在团体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可以向上流动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所属团体的认同感就更低’这种理论的研究也可以用来说明男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一种不对称的特点%即)假小子*式的女孩对自己的)男子气*行为做出积极的反应&&&她们会为自己具有)男子风范*而骄傲%而)女孩子*式的男孩则会受到更多的谴责’这一理论还解释了一些女孩试图进入男孩的活动圈而男孩不愿进入女孩活动圈的原因’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在性别角色形成问题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强调决定性别差异形成的社会文化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学习或认知发展机制获得的%而社会结构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体的直接影响’!’Y $群体社会化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预测%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一项研究证明了男孩在场对女孩行为的影响+女孩单独玩球时表现得很有竞争性%但当男孩加入后%女孩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显得比较害羞而且没有竞争性’又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就读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往往都是从女子学校出来的’另外%德国汉堡的奥默中学和诺伊斯的一家中学自从在情报学课程和企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上尝试让女生单独学习以来%发现男女混合班中对上述课程兴趣索然的女生%在分班学习中表现了P Y 第#期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前所未有的兴趣!"$"’群体社会化理论是目前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影响并不大#角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有关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现状呈现以下趋势!"""$"%人们认识到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不是截然相反的两极#很多理论更关注&双性化’(性别超越和摆脱传统的社会要求的性别行为和态度的现象#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获得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年龄区间放宽了#精神分析理论强调P 岁以前#现在人们倾向于至少要到成人期甚至贯穿人的一生)%%模仿和观察学习仍被看作是性别角色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多数理论家已不再强调与父母的认同’父母只是众多社会化影响中的一种)#%近来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给予女性发展以更多的关注)P%当代对性别差异的研究集中在认知和社会行为方面#然而认知和行为的关系尚不清楚)Y%现在的理论更倾向于解释特定的问题#而不再试图解释普遍的人类性别行为)@%当代有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研究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者多考虑家长和社会定型(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Q %自"D D $年代以来#关于计算机游戏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外性别角色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虽然它所研究的问题与以往社会学和女性研究中的一些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它是在信息时代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理论探讨和开展实证研究’参考文献$!""$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D Q D ’"%!G "P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D D D ’#!Y G ###’!%"$_(S 54B (4#8-16:/#[/5I-7B 014’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下%!\"’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D D @’@!"’!#"$张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青年研究#!$$$#*""%$!%’!P "$莫秀锋#余祖伟’未成年女性性别发展特点及培养对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Y *%%$P @’!Y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D D @’!Q Q G %$@’!@"$荆建华’国外运用社会结构理论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研究述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D P #*!%$Q ’!Q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D D Q #Y *#%$%"’!D "$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D Y #*P %$"$%’!"$"$韦澍一’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社会科学战线#"D D Y #*!%$""#’!"""$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心理学动态#"D D Q #Y *#%$%"’:!"%$"=.+72".0$"8.D>2$5&6"G ?0.5"@"%"5.1,"+(T \/#\8’J*>:J 1/70:47()K -C B 5912;<+9175(4#*+,-(+.(/0123456:/B 57C #*+,-(+#&514IB +#!!"""Y #M -541%:;8(0’#($>:6:2(J 0:47()B :Z ?/(2:(99+J 5:B1450J(/7147J 1/7547-:B (95125,175(4()9-52</:4#W -59-W 5222:16:1)1/?/:19-54I 54)2+:49:(47-:5/<:6:2(J 0:4712(/5:47175(414<2:6:2’87+<C (47-:<:?6:2(J 0:47()9-52<B :Z ?/(2:-1B S ::41450J (/7147)5:2<()<:6:2(J 0:4712J B C 9-(2(I C 14<54)14752:J B C ?9-(2(I C ’_:B :1/9-:/B-16:177:0J 7:<61/5(+B1J J /(19-:B 7(547:/J/:77-:J -:4(0:4(4#W 57-7-:)(9+B (4<5)):/:471B J:97B )(/<5)):/:477-:(/5:B ’<"3=.0&8$9-52<)B :Z ?/(2:)<:6:2(J 0:47YY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