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轴课程设计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输出轴的基本知识、设计和制造方法。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输出轴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结构;掌握输出轴的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输出轴的绘制和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输出轴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结构;2.输出轴的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3.输出轴的强度计算和校核;4.输出轴的CAD绘制和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输出轴的基本知识、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

3.实验法:学生进行输出轴的强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讨论法:分组讨论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2.参考书:相关论文、教材、手册等。

3.多媒体资料:PPT、视频、图片等。

4.实验设备:输出轴强度实验设备、CAD软件等。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课程考试,测试学生对输出轴基本知识、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的掌握程度。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小组项目:分组进行输出轴设计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输出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描述输出轴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3. 学生能运用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对输出轴的转速、扭矩等参数进行计算和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输出轴的设计和绘制,掌握基本的工程制图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对输出轴的性能进行评价和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输出轴相关项目的设计、制作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输出轴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输出轴设计、制作和优化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输出轴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输出轴的定义、作用及在各类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不同类型的输出轴特点及其适用场合。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2. 输出轴的工作原理:讲解输出轴的工作原理,包括转速、扭矩等关键参数的传递过程;分析影响输出轴性能的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3. 输出轴的设计与计算:学习输出轴的设计方法,掌握相关数学和物理知识,进行转速、扭矩等参数的计算;介绍输出轴的强度、刚度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4. 输出轴的CAD设计与绘制:运用CAD软件进行输出轴的设计和绘制,掌握基本的工程制图技巧;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输出轴的详细设计。

输出轴夹具课程设计

输出轴夹具课程设计

输出轴夹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输出轴夹具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输出轴夹具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3. 引导学生掌握输出轴夹具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输出轴夹具进行工件加工的能力;2.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输出轴夹具使用过程中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加工领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意识;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机械加工领域的实践性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对机械加工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讲授、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输出轴夹具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输出轴夹具的基本概念- 定义及作用- 分类及特点2. 输出轴夹具的工作原理- 夹紧原理- 传动原理3. 输出轴夹具的应用与选型- 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场景- 根据工件特点进行夹具选型4. 输出轴夹具的安装与调试- 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 调试步骤及技巧5. 输出轴夹具的维护与保养-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保养方法及周期6. 输出轴夹具操作实践- 实操演示- 学生分组练习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输出轴夹具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输出轴夹具的工作原理第三课时:输出轴夹具的应用与选型第四课时:输出轴夹具的安装与调试第五课时:输出轴夹具的维护与保养第六课时:输出轴夹具操作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有关输出轴夹具的章节紧密相关,涵盖了教材中关于输出轴夹具的基本理论、应用实例和实践操作等内容,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

提高刚度的措施和方法
选择高刚度材料
优化结构,减小截面尺寸
增加支撑,减少悬臂长度
采用空心轴或中空结构
06
输出轴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
输出轴的热处理要求和方法
热处理工艺: 淬火、回火、
表面淬火等
温度控制:根 据材料和工艺 要求精确控制 加热和冷却温

时间控制:根 据材料和工艺 要求精确控制 加热和保温时
常用输出轴材料及其特性
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易于加工和热处理,成本较低。 合金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磨性,适用于高负载和高速运转的输出轴。 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美观性,适用于需要防锈和清洁的场合。 铸铁: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压强度,适用于低速重载的输出轴。
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考虑输出轴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 选择具有足够强度和韧性的材料 考虑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考虑材料的加工性能和经济性
注意事项:在计 算过程中要考虑 轴的材料、截面 尺寸等因素对弯 矩的影响
输出轴的扭矩计算
扭矩计算公式:T=9550*P/n
扭矩计算的意义:确保输出轴能够承受工作载荷,避免发生扭转变形或断裂
扭矩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输入功率、转速以及减速比等
扭矩计算步骤: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机和减速器,然后进行扭矩计算,确 保输出轴的强度满足要求
输出轴的设计精度和制造质量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输出轴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输出轴设计应 满足使用要求, 确保机械性能
稳定可靠
输出轴设计应 考虑制造工艺 的可行性,降
低制造成本
输出轴设计应 注重安全性, 确保操作人员
安全
输出轴设计应 注重环保,减 少对环境的污

减速板输出轴课程设计

减速板输出轴课程设计

减速板输出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减速板的工作原理和输出轴的功能。

2. 学生能够掌握减速板输出轴的相关术语和参数计算。

3. 学生能够描述减速板输出轴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减速板输出轴的力学特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测量和计算减速板输出轴的相关参数。

3.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绘制减速板输出轴的示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学会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物理课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以减速板输出轴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减速板输出轴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介绍减速板的工作原理,包括摩擦力、减速比的计算。

- 输出轴的结构特点、功能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 相关物理概念,如扭矩、功率、效率等。

2. 实践操作:- 实际操作减速板,观察并记录输出轴的运动特性。

- 使用工具测量减速板输出轴的相关参数,如直径、长度等。

- 利用CAD软件绘制减速板输出轴的示意图。

3.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介绍减速板和输出轴的基础知识,进行初步的理论学习。

- 第二课时:通过实验观察减速板输出轴的运动,分析其力学特性。

- 第三课时:测量并计算减速板输出轴的参数,巩固理论知识。

- 第四课时:运用CAD软件绘制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材章节关联:- 《物理》教材第三章:力和运动。

- 《物理》教材第四章:能量和功率。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引言本文档是针对输出轴课程设计的说明书。

输出轴课程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学习目标和需求,设计和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输出。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输出轴课程设计的背景和目的,以及设计的步骤和要点。

二、背景和目的输出轴课程设计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时的需求,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输出。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通常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输入,即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

然而,只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效果。

因此,输出轴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三、设计步骤1.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即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目标应具体、可测量和与实际需求相关。

2. 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与实际情境相关,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教学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4. 评价和反馈: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应与学习目标相匹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四、设计要点1. 紧密联系实际情境:课程设计应与实际情境紧密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采用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 多样化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采用项目评估、口头报告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持续改进:课程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改进,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1. 设计背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输出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

它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用于将动力传递给其他机械装置或工具。

因此,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输出轴对于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2.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和应用机械设计原理,深入了解输出轴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实际计算和模拟分析,设计一个满足特定需求的输出轴。

3. 设计过程3.1 确定输出轴的工作条件和要求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输出轴的工作条件和要求。

这包括输出轴的转速、扭矩、工作环境等。

根据这些参数,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材料和设计方案。

3.2 材料选择输出轴的材料选择对于其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常见的输出轴材料包括钢材、合金材料等。

在选择材料时,我们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磨性等因素,以及成本和加工难度。

3.3 输出轴的尺寸设计根据输出轴的要求和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我们可以进行输出轴的尺寸设计。

这包括输出轴的直径、长度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输出轴的强度、刚度和振动等因素,以确保输出轴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失效。

3.4 输出轴的变形和疲劳寿命计算为了确保输出轴能够承受所施加的载荷,并具有足够的疲劳寿命,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输出轴的变形和疲劳寿命计算。

这涉及到输出轴的应力分析、挠度分析、和疲劳强度分析等。

3.5 输出轴的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选择在完成尺寸设计和力学分析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来制造输出轴。

常见的制造工艺包括锻造、热处理、车削等。

在选择工艺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特性、成本和加工难度。

4. 设计结果与分析4.1 输出轴的设计参数根据上述设计过程,我们得到了以下输出轴的设计参数: - 材料:优质钢材 - 直径:50mm - 长度:200mm - 工作环境:常温、无腐蚀4.2 输出轴的力学分析结果通过应力分析和变形分析,我们确定了输出轴在工作条件下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变形。

结果表明输出轴的设计参数可以满足工作要求,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课程设计输出轴

课程设计输出轴

课程设计输出轴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科中的力学基本概念,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具体包括:1.能够准确描述力、质量、加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

2.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并能够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3.掌握简单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技能目标具体包括:1.能够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和推导。

2.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的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力学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加速度等概念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2.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第三章: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

4.第四章: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

5.第五章:简单力学问题求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牛顿三定律的内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时深入理解力学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力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物理教材,如《物理学》等,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

ca6140输出轴课程设计

ca6140输出轴课程设计

ca6140输出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CA6140车床输出轴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机床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输出轴的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及装配要求。

3.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CA6140车床输出轴的力学性能和传动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CA6140车床输出轴在实际工程中的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输出轴加工工艺,并进行基本的工艺参数计算。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输出轴的装配和调试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加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愿望。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工程实践中的细节和规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以CA6140车床输出轴为载体,教授学生机械加工工艺、装配调试等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复杂工程问题尚缺乏解决经验。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输出轴的相关知识。

2.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强化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输出轴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课本第三章的内容,讲解CA6140车床输出轴的基本结构组成,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 输出轴的构造与材料- 输出轴的力学性能分析2. 输出轴的加工工艺:结合课本第四章,介绍输出轴的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 车削、磨削、热处理等加工方法的应用- 工艺参数的计算与选择3. 输出轴的装配与调试:根据课本第五章内容,讲解输出轴的装配要求、步骤及调试方法。

- 装配前的准备工作- 装配工艺及调试方法4. 输出轴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参照课本第六章,分析输出轴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原因,讨论故障诊断和维修的方法。

变速器输出轴课程设计

变速器输出轴课程设计

变速器输出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变速器输出轴的基本构造及其在汽车变速系统中的作用;2. 学生能掌握变速器输出轴的传动原理,包括转速与扭矩的关系;3.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不同类型变速器输出轴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变速器输出轴的力学特性;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或模拟实验,掌握变速器输出轴的简单故障诊断方法;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变速器输出轴传动系统,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性能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机械基础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汽车结构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的专业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变速器输出轴的结构与功能- 理解变速器输出轴的基本组成,如齿轮、轴承、轴等;- 掌握输出轴在变速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2. 变速器输出轴的传动原理- 学习转速与扭矩的关系,理解输出轴的功率传递过程;- 分析不同类型变速器输出轴的传动特点,如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

3. 变速器输出轴的应用与类型- 介绍不同类型变速器输出轴的应用场景,如乘用车、商用车等;- 分析各类输出轴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4. 故障诊断与性能分析- 学习变速器输出轴常见故障诊断方法,如振动分析、油液检测等;- 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变速器输出轴的性能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安排实际操作环节,如拆卸和组装变速器输出轴模型;- 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

测试结果分析与改进建议
性能指标分析
原因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对输出轴的各项性能指标 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的原因 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
改进建议
实施改进
根据原因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 议和优化措施,如改进设计、优化材料选 择、提高制造工艺等。

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输出轴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掌 握机械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 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实践价值
输出轴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界对机械设 计人才的需求和标准。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输出轴设计的基本原 理、方法和标准,了解相 关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知 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材料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输出轴 的材料将更加多样化,如高强度钢、钛合
金、复合材料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绿色制造
在输出轴的制造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环保 和可持续性,推动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和
应用。
智能化设计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输出 轴的智能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
粗加工
采用车削、铣削等加工方法,对 输出轴进行粗加工,去除大部分 余量。
精加工
采用磨削、抛光等加工方法,对 输出轴进行精加工,达到设计要 求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下料
根据输出轴的设计图纸和尺寸要 求,选择合适的坯料进行下料。
检验
对加工完成的输出轴进行检验, 包括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 质量等方面的检测,确保产品质 量符合要求。
的输出轴。

课程设计实例车床输出轴

课程设计实例车床输出轴

课程设计实例车床输出轴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车床输出轴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制造原理。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车床输出轴设计和制造的兴趣,增强工程实践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车床输出轴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制造原理。

首先,介绍车床输出轴的定义、分类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车床输出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讲解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原理,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等方面。

最后,介绍车床输出轴的制造工艺,包括加工方法、装配技术和质量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时,采用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设计案例分析时,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操作环节,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车床输出轴的制造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将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重要资源,我们将确保设备齐全、安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练习和小设计任务。

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将涵盖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输出轴-------实训报告精选全文

输出轴-------实训报告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报告实训项目:设计“输出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系别:机电系班别:机电XXX姓名:XXX学号:XXX号指导老师:XXX评定成绩:实训地点:1214实训时间:前言 (3)一设计任务书 (4)1.1设计题目 (4)1.2设计任务 (4)1.3设计要求 (4)二输出轴工艺分析 (4)输出轴的作用 (4)输出轴技术要求分析 (4)绘制零件图 (5)三毛坯的选择及制造方法 (5)选择毛坯的材料 (5)制造方法 (5)绘制毛坯图 (5)四工艺路线的确定 (5)基准的选择 (5)工艺路线的拟定 (6)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7)五总结与体会 (7)六设计参考资料 (8)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之后进行的。

这是我们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链接,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训练。

因此,它在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也相信通过课程设计能将零碎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系统而全面的做好设计。

本次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一个阶段总结,是对课堂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的一个实际应用过程。

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设计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恳请老师给予指导。

一、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设计“输出轴”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生产纲领:小批量)2、设计任务:设计零件为任务书目录第二页输出轴零件,材料为45钢,为小批量生产类型,进行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完成以下任务: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绘制零件工作图一张。

2)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一张。

3)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确定工序的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出轴课程设计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一、设计题目设计工作量(课程设计完成后应交的资料)1.绘制零件图一张(手绘A4或者机绘)。

2.绘制毛坯-零件合图一张(计算机绘图A4或者手绘)。

3.设计说明书1份(手写20页左右--采用“A4纸”)。

4.说明书中包括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机械加工工序卡片5张以上。

5.重要工序的夹具设计。

设计"********"零件(图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年产5000件。

3、输出轴,毛坯为Φ90棒料技术要求1.调质处理28~32HRC。

3.未注圆角R1。

2.材料45。

4、保留中心孔。

二、设计任务分析输出轴的技术要求,并绘制零件图。

设计零件技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艺文件。

设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装备。

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1. 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车床的输出轴,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车床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

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

2.零件的图样分析(1)两个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2)0.05054.4++∅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3)0.0210.00280++∅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4)保留两端中心孔A1,A2。

(5)调质处理28-32HRC 。

四.工艺规程设计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零件材料为45钢。

考虑到机床在运行中药经常正反转,以及加速转动,所以零件在工作过程中则承受交变载荷及冲击载荷,选择锻件,以使金属纤维尽量不被切断,保证零件工作可靠。

2. 基面的选择(1)粗基准的选择。

对于一般输出轴零件而言,以外圆作为粗基准是完全合理的,按照有关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当零件有不加工表面时,应以这些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若零件有若干个不加工表面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现选取输出轴的两端作为粗基准。

(2)精基准的选择。

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

当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

3.制定工艺路线 (1)工艺路线方案一工序1 下料 棒料90400mm mm ∅⨯ 工序2 热处理 调质处理28~32HRC工序3 车 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

钻中心孔,粗车各端各部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工序4 精车 夹左端,顶右端,精车右端各部,其中0.0240.0116035mm mm ++∅⨯、0.0210.0028078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5 车 倒头装夹工件,车端面保证总长380mm ,钻中心孔,粗 车外圆各部,留精加工余量3mm ,与工序3相接工序6 精车 倒头,一头一顶精车另一端各部,其中0.055485mm mm ++∅⨯、 0.0240.0116077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7 磨 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240.01160mm ++∅两处,0.0210.00280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8 磨 倒头,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55485mm 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9 划线 划两键槽线工序10 铣 铣00.04318mm +-∅键槽两处工序11 检验 按图样检查各部尺寸精度 工序12 入库 油封入库 (2)工艺路线方案二工序1 下料 棒料90400mm mm ∅⨯工序2 车 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

钻中心孔,粗车各端各部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工序3 车 倒头装夹工件,车端面保证总长380mm ,钻中心孔,粗 车外圆各部,留精加工余量3mm ,与工序3相接工序4 精车 夹左端,顶右端,精车右端各部,其中0.0240.0116035mm mm ++∅⨯、0.0210.0028078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5 精车 倒头,一头一顶精车另一端各部,其中0.055485mm mm ++∅⨯、 0.0240.0116077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6 磨 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240.01160mm ++∅两处,0.0210.00280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7 磨 倒头,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55485mm 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8 划线 划两键槽线工序9 铣 铣00.04318mm +-∅键槽两处工序10 热处理 调质处理28~32HRC 工序11 检验 按图样检查各部尺寸精度 工序12 入库 油封入库 (3)工艺方案的比例与分析上述两个工艺方案的特点在于:方案一是先热处理,调质处理,然后再加工输出轴的各部的尺寸。

方案二则相反,先是加工轴的各部尺寸,然后热处理。

两种方案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一先热处理可以使加工精度更精确,减少了加工误差,不受热处理影响尺寸,方案二选择先加工,后热处理,零件加工后受到热处理影响,使零件尺寸产生变形,故而先加工后热处理这种方案不合理,然而对于方案一与方案二比较,方案一得工序4和工序5与方案二的刚好相反,方案一得先精车一头后车另一头,更不合理,方案二的工序5和工序6这样的顺序更加合理,因为先车后精车相对于垂直度误差之类的更小,而方案一,加工导致形位误差更加严重。

因此综上所述,最后的加工路线如下:工序1 下料 棒料90400mm mm ∅⨯ 工序2 热处理 调质处理28~32HRC工序3 车 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

钻中心孔,粗车各端各部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工序4 车 倒头装夹工件,车端面保证总长380mm ,钻中心孔,粗 车外圆各部,留精加工余量3mm ,与工序3相接 工序5 精车 夹左端,顶右端,精车右端各部,其中0.0240.0116035mm mm ++∅⨯、0.0210.0028078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6 精车 倒头,一头一顶精车另一端各部,其中0.055485mm mm ++∅⨯、 0.0240.0116077mm mm ++∅⨯处分别留磨削余量0.8mm工序7 磨 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240.01160mm ++∅两处,0.0210.00280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8 磨 倒头,用两顶尖装夹工件,磨削0.055485mm mm ++∅⨯至图样要求尺寸工序9 划线 划两键槽线工序10 铣 铣00.04318mm +-∅键槽两处工序11 检验 按图样检查各部尺寸精度 工序12 入库 油封入库以上工艺过程详见附表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 。

4. 机械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输出轴”零件材料为45钢,硬度为28-32HRC ,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量生产,采用锻件。

根据原始数据及加工工艺,分别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如下:1. 外圆表面(88∅)考虑加工长度为400mm ,由于原来的非加工表面的直径为90,且88∅表面为自由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为,只要求粗加工,此时直径余量2Z=2mm 已能满足加工要求。

2. 两70∅外圆加工表面由于上述的外圆表面已加工成88∅,故而先把其经过粗加工加工成73∅,留了3mm 精加工余量,然后经过经过精加工达到加工要求。

确定如下工序尺寸及余量为:粗车:90∅mm粗车:88∅mm 2Z=2mm 粗车:73∅mm 2Z=15mm 精加工:70∅mm 2Z=3mm3. 两个0.0240.01160++∅mm 、一个0.0210.00280++∅mm 、一个0.0554.4+∅mm 加工表面 由于上述的外圆表面均要经过磨削,使其表面粗糙度达到,才能满足要求,故而确定如下工序尺寸及余量:(1) 两个0.0240.01160++∅mm 加工表面粗车:90∅mm粗车:88∅mm 2Z=2mm 粗车:73∅mm 2Z=15mm 粗车: 63∅mm 2Z=10mm 精加工:60.8∅mm 2Z=2.2mm 磨削:60∅mm 2Z=0.8mm(2) 一个0.0210.00280++∅mm 加工表面粗车:90∅mm粗车:88∅mm 2Z=2mm 粗车:83∅mm 2Z=5mm 精加工:80.8∅mm 2Z=2.2mm 磨削:80∅mm 2Z=0.8mm(3)一个0.05054.4+∅mm 加工表面粗车:90∅mm粗车:88∅mm 2Z=2mm 粗车:73∅mm 2Z=15mm粗车: 63∅mm 2Z=10mm 粗车:57.4∅mm 2Z==5.6mm 精加工:55.2∅mm 2Z=2.2mm 磨削:54.4∅mm 2Z=0.8mm 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工序1:下料,棒料90400mm mm ∅⨯工序2:热处理,调制处理使工件硬度达到28~32HRC ,查看相关热处理手册,调质处理应该是淬火+高温回火,钢件的淬火温度应该A3+(30~50)℃,加热时间0.590290min KD τ=∂=⨯⨯=,保温时间应该比加热时间长15左右。

工件的高温回火温度加热温度通常为560~600℃,回火时间一般定在一个小时左右。

就能使工件硬度达到28~32HRC 。

工序3:夹左端,车右端面,见平即可。

钻中心孔,粗车各端各部88∅见圆即可,其余均留精加工余量3mm 。

1)车右端面,已知棒料长度400mm ,直径为,车削端面见平即可,由于表面粗糙度要求为,故为粗加工即可,由于最大加工余量max90882mm Z=-=。

可以一次性加工,加工长度设置在380mm 。

2)进给量f 根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当刀杆尺寸为1625,3p mm mm mm a ⨯≤以及工件直径为60mm 时,f = ~0.7mm/r, 按车床C620车床说明书取f = 0.5mm/r,3) 计算切削速度 按《切削手册》表,切削速度的计算公式为()min vvvcvmm x y p C vk fa T =其中:242,0.15,0.35,0.2v v v m y C x ====。

修正系数v k 见《切削手册》表,即 1.44,0.8, 1.04,0.81,0.97Mv sv kv krv Bv k k k k k =====。

所以4)确定机床主轴转速10001000128452.9(/min)3.1490cs wr v n d π⨯===⨯按《工艺手册》表,与min 相近的机床转速为460r/min.所以 实际切削速度v =130m/min.5) 切削加工时,按《工艺手册》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