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应用药物化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药物化学思考题
1、药物化学的定义、范围及任务。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是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合成方法、构效关系、作用机制与训练药物合成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药物化学讨论范围:
普通药物化学(pharmaceutical chemistry)是关于已知药理作用并在临床应用的药物的合成、提取分离、分析确证、质量控制以及化学结构的研究。高等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研究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同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即结构-活性关系,并通过研究化合物和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或化学过程,从分子水平上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药物化学的任务:为有效利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合理的方法和工艺;揭示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以把握其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不断探索开发新药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创制更多的新药。
2、什么是药代动力学?其过程如何?
药代动力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的速率变化的科学,而且用数学方程定量地表述和预测这些过程。
过程:建立数学模型→药物浓度与时间关系→计算出有关参数→指导临床用药
→研究和确定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新药设计
3、过膜转运的方式有那些?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
方式:被动扩散、主动转运、膜孔扩散、易化扩散、离子对转运、胞饮作用
被动扩散:绝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的简单机理进入膜内,穿膜的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特点:1、遵循Fick扩散定律,顺浓度梯度扩散;2、膜对于通过的物质没有特异性选择,因而没有竞争抑制现象;3、过膜的推动力为浓度差,不需要能量供应,无饱和现象。
主动转运:有一些物质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结构与之相似的化合物,能以主动转运的方式通过生物膜。特点:1、逆浓度梯度和逆电势梯度(当带有电荷时)转运;2、不需要有特定的脂水分配系数;3、需要有特异的、与被转运物质结构上呈互补的蛋白载体参与,发生可逆性结合;4、主动转运是个需要能量的过程;5、相似结构的化合物,往往经同一载体系统转运,因而相互间有竞争作用,并受代谢抑制剂影响;6、有饱和性,当载体的结合能力被饱和后,每单位时间被转运的分子数达最大值,因而有饱和作用,属于零级动力学;7、主动转运的物质有高度的化学特异性。
4、药物的化学性质对吸收有何影响?
溶解度对吸收的影响、脂溶性对吸收的影响、离解性对吸收的影响、分子量对吸收的影响溶解度对吸收的影响:药物吸收的前提是在吸收部位需呈溶解状态,水溶性是吸收的先决条件;同系列或同类型物质的熔点增高,溶解度降低。
脂溶性对吸收的影响:细胞膜具有双脂质层的特殊结构,要求药物吸收的主要条件是适宜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表征化合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的物理量是分配系数,分配系数与吸收过程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离解性对吸收的影响:药物的离解度越高,吸收越差。
分子量对吸收的影响:同系列的化合物中,分子量越小,越容易吸收。小分子的有机药物,分子量变化对吸收影响不大。
5、生物转化的两个阶段?
生物转化:药物或其他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第一阶段包括对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或水解作用,使分子结构中引入或暴露出极性基团。第二阶段是将极性基团与体内的成分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
6、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1、年龄
新生儿明显,主要是因为氧化酶和结合酶系的不完善造成代谢能力降低。
老年人的药物代谢酶活性逐渐衰减。
2、种属和株系的差异
动物的种属不同的药物代谢的方式可能不同或差异大。
不同株系的生物转化也有明显区别,特别是药物的氧化代谢的种属差异。
3、遗传因子
人类对药物的生物转化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因素。
4、性别差异
动物雄性的药物代谢速率比雌性快。
并非所有药物的代谢都有性别差异。
5、酶的诱导
药物代谢酶可被许多药物、杀虫剂或多环芳烃激活,该过程称为酶的诱导。
诱导作用可增加药物代谢速率,增加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
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常因诱导作用引起显著的药物相互作用。
6、酶的抑制
许多药物或外源性物质可抑制药物的代谢作用。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或增强了不良反应。机理:底物的竞争作用,干扰蛋白的合成,使药物代谢酶失活等。
7、其他因素
膳食中蛋白质与糖类的摄入比
维生素、矿物质
饥饿、营养缺乏
肝炎患者
孕妇
激素失调及时间节律
7、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理论有那些?
(1)占据学说
是由Clark和Gaddum提出
药物的作用强度与被药物分子占据的数目成正比。
其缺陷在于不能解释某些重要现象。如拮抗剂和激动剂占据的是同一受体,却产生完全相反的效应。
(2)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学说
由Ariens于1954年提出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是由两步组成:
a)药物与受体发生复合作用,产生复合物;
b)构成复合物的药物在内在活性引发生物效应。
根据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学说,激动剂和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因而都能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但只有激动剂有内在活性,能产生刺激。
(3)铰链学说
药物结合的受体上有两个部位,特异部位可与激动剂的药效团作用,非特异部位与拮抗剂的非极性基团相互作用。
激动剂和拮抗剂都能和受体的特异性部位有可逆性的弱键结合,并有竞争性。
拮抗剂还会通过疏水键、电荷转移或范德华力与受体的非特异性部位结合,结合力强。(4)速率学说
由Paton 和Rang提出
药物的生物效应只是在药物与受体相接触的瞬间发生,受体的活化并不与被占据受体的数目成比例,而是与单位时间内药物分子同受体相互接触的总数成正比。
激动剂的特征是有较高的离解速率;拮抗剂的离解速率很小,在单位时间内与受体结合的次数很少。
其缺陷是不能解释有些激动剂为何不能迅速地离解,也不能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为什么一个药物是激动剂。
(5)诱导契合
由Koshland基于底物-酶相互作用时酶的构象受底物的诱导发生改变而提出的。
结晶状态酶的活性部位其形状未必与底物有互补性,但在与底物相互作用下,具有柔性和可塑性的酶的中心被诱导发生了构象变化,产生互补性变化。
激动剂与受体诱导契合后,使受体构象的变化引起生物活性;拮抗剂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诱导同样的构象变化。
(6)活化学说
未被药物占据的受体有两种状态,非活化状态R和活化状态R*,两种状态处于平衡。8、药物作用的分类如何?
从分子结构考察药物作用,可分为: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
药物的效应不取决于分子中的特异性化学基团或结构片断
结构特异性药物
药物的效应取决于分子中的特异性化学基团或结构片断
9、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的作用原理。
全身麻醉药分为吸入性全身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吸入性全身麻醉药有乙醚、一氧化二氮和氯仿,饱和的烃和烯、炔,低分子量的脂肪醚,异氟烷等。静脉麻醉药有巴比妥类药硫喷妥钠、已烯妥钠等,麻醉持续时间短。非巴比妥类麻醉药有氯胺酮、阿芬地尼、盐酸咪唑安定等。
全身麻醉药大部分以原形从肺部随呼气排出体外,有1.5-12%的剂量被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