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化学平衡教案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化学平衡》教案
教案
[板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哪些状态物质受压强影响比较大?如何影响的?压强也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那究竟如何改变呢?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影响很小,[过]我们知道,加热可以加快固体溶解,那同时也可以提高结晶速率,
[板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商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过]前面讲到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而且这一节内容也讲到了温度、压强和浓度都对化学平衡有影响,那么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有没有影响呢?
[板书]四、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过]前面讲述了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多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人就把这么多因素的影响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勒夏特列原理。
[板书]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压强、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讲]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勒夏特列原理中的“减弱”这种改变,不是。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72-+ H2O 2CrO42-+ 2H+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步骤滴加3~~10滴浓H2SO4滴加10~~20滴6 mol/LNaOHK2Cr2O7溶液实验结论:V 正V 逆 V 逆V 正V ′正V ′逆【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Fe 3++3SCN -Fe (SCN )3 (红色)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 0.005mol/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mol/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 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 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编号 12步骤(1) 滴加饱和FeCl 3溶液滴加1 mol/L KSCN 溶液现象步骤(2) 滴加NaOH 溶液滴加NaOH 溶液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流】1、 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小结:(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
《主题二 第三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的观点,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分析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观点及化学平衡常数。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安置学生预习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准备实验器械和试剂。
2. 教室导入:通过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化学平衡的学习。
3. 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4. 安全措施: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做好防护措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反应是否还有可能继续进行下去。
2. 展示一些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如氨氧化制硝酸、合成氨工业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反应是否稳定。
(二)讲解化学平衡观点1. 展示一些可逆反应,如N2 + 3H2 ⇌ 2NH3,引导学生理解可逆反应的观点,即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不可能完全互相转化。
2. 介绍化学平衡状态的观点,让学生了解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此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三)化学平衡挪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1.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温度、压强、浓度等。
2. 引导学生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即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挪动。
(四)化学平衡计算1. 介绍化学平衡常数的观点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转化率等观点。
2. 通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化学平衡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判断。
(五)应用实例1. 展示一些化工生产中的化学平衡问题,如氨氧化制硝酸、合成氨工业等,让学生分析如何通过控制条件来实现化学平衡向有利于生产的方向挪动。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能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
4.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点2. 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4. 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平衡状态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点2. 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第三课时: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4. 第四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与练习六、教学策略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示、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学平衡状态。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化学平衡的规律。
4.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平衡状态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清晰的化学平衡状态示意图、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示例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平衡反应瓶、指示剂等,用于现场演示化学平衡的移动。
3. 搜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实践环节的分析讨论。
4. 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思考。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复习提问]什么叫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特征有哪些?[答复]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响里,正反响速率和逆反响速率相等,反响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其特征有: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响、“动〞、“定〞、“等〞等。
[师]尽管就这么几句话,但真正在学习中能否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关于化学平衡的问题,还需大家对该概念及相关特征进行深入的理解,这里我们先做一个练习〔稳固化学平衡知识〕。
[投影练习]1. 在一定温度下,把2 mol SO 2和1 mol O 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响:2SO 2+O 2 2SO 3,当此反响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响混合物就处于化 学平衡状态。
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 、b 、c 分别代表初始参加的SO 2、O 2和SO 3的物质的量〔mol 〕。
如果a 、b 、c 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到达平衡时,反响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跟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
请填写以下空白: 〔1〕假设a =0,b =0,那么c = 。
〔2〕假设a =0.5,b = 和c = 。
〔3〕a 、b 、c 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 和c ,另一个只含b 和c 〕 。
[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思考、分析、讨论[解析]此题是对可逆反响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以及利用题给信息将化学问题以及内在规律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
对于平衡状态的建立,只与条件相关,即与温度、压强〔或容器的容积〕、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起始量的相对关系有关,而与反响进行的方向无关。
因此对于该条件下的反响,初始态是2 mol SO 2和1 mol O 2的混合物,或是2 mol 纯洁的SO 3,两者是等价的,最终到达的平衡状态完全相同。
因此〔1〕中答案应为c =2。
而〔2〕中初始态包含了三种气态物质,此时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将初始物质的参加量转换为相当于a =2,b =1,就可以到达题设的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推文网精心整理化学平衡备课教案,希望这份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化学平衡备课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化学平衡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 第二节化学平衡[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
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即勒夏特列原理。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1)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何建立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解题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从3个环节来探寻“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学生从设计实验步骤、选取实验药品、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由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从而深刻理解“减弱”含义;2、再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立足课本实验,充分挖掘课本实验的有效信息开展学习活动,此外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仪器创新实验来进行学习活动。
整个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实验中获取认知,在分析问题中强化理解,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对知识认识的不断升华。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2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高中化学教案
第2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3.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4.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典型图像,学会化学平衡图像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1.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3)催化剂: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增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
2.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化学反应体系的平衡状态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温度、浓度、气体反应的压强)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3.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新知探究]1.实验探究实验探究1:实验原理Cr 2O2-7(橙色)+H2O2CrO2-4(黄色)+2H+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结论c(H+)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aOH溶液使c(H+)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实验探究2:实验原理Fe3++3SCN-Fe(SCN)3(红色)实验(1)步骤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实验(2) 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L-1NaOH溶液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L-1NaOH溶液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结论对可逆反应Fe3++3SCN-Fe(SCN)3,分别增大c(Fe3+)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了,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Fe3+===Fe(OH)3↓,减小了Fe3+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2.影响规律(1)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化学平衡第二课时——化学平衡有关计算及等效平衡原理 知识回顾本课内容化学平衡有关计算表达式:对于一般可逆反应mA+nB pC+qDK =nm q p B A D C ][][][][⋅⋅ 书写注意事项:1.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可以看做“1”而不代入公式。
2. 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3. K 只受温度影响!! 应用:1.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 ,反应物转化率越小 。
当K ≥105,认为反应进行较完全。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 c =C p (C)·C q (D)/C m (A)·C n (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 ,V 正>V 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 c =K ,V 正==V 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 c >K ,V 正<V 逆,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二、转化率表达式:αA =物质起始浓度物质平衡浓度物质起始浓度A A A -×100%=物质起始浓度物质转化的浓度A A ×100%=物质起始物质的量物质转化的物质的量A A ×100%三、一般计算方法及步骤 三段式:mA(g)+n B(g)p c(g)+q D(g)起始浓度 a b c d 变化浓度 mx nx px qx 平衡浓度 b-mx b-nx c+px d+qx①求A 物质的转化率AA =amx ×100%②求平衡时B 物质的体积分数φBφB =qxpx nx mx d c b a nxb ++--+++-×100%③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MrMr =qxpx nx mx c b a D dMr C cMr B bMr A aMr ++--+++++)()()()(等效平衡原理含义:同一可逆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的途径或不同的配料,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分数(即含量)分别相同。
标志:达到平衡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分数(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是否相等。
建立等效平衡的条件:(1)定温定容时,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是等效的。
此时,各配料量不同,只能推出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其各组分的浓度、反应速率、平衡压强等分别不同于原平衡.(2)定温定容时,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通过化学计量数计算把投料量换算成与原投料量同一半边的物质的量保持其数值相等,则两平衡是等效的。
此时,各组分的浓度,反应速率包括平衡压强等也分别与原平衡相同,亦称等同平衡.(3)定温定压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方程式系数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其比值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等效平衡。
此时的情形与(2)相似,但投料量不同时,不能称等同平衡.考点剖析1.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例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①PCl 5(g)PCl 3(g)+Cl 2(g) ②2HI(g)H 2(g)+I 2(g)③CaCO 3(s)CaO(s)+CO 2(g)④Fe 3O 4(s)+4H 2(g)3Fe(s)+4H 2O(g)⑤N 2O 4(g) 2NO 2(g) 21N 2O 4(g)NO 2(g)教师用答案: ①K=)()()(523PCl c Cl c PCl c •②K=)()()(2222H c I c H c •③K=c(CO 2)④K=)()(2424H c O H c ⑤K 1=)()(4222O N c NO c K 2=2/1422)()(O N c NO c 2.化学平衡常数的求算例二:在某温度下,将H 2和I 2各0.10mol 的气态混合物充入10L 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H 2)=0.008 0 mol/L 。
(1)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2)在上述温度下,该容器中若通入H 2和I 2蒸气各0.20 mol ,试求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
教师用答案:(1)依题意可知,平衡时c(H 2)=0.008 0 mol/L ,消耗c(H 2)=0.002 0 mol/L ,生成c(HI)=0.004 0 mol/LH 2 + I 2 2HI起始时各物质浓度/mol·L —10.0100.0100 平衡时各物质浓度/ mol·L —1 0.008 00.008 00.004 025.0)0080.0()0040.0()()()(22222==⋅=I c H c HI c K答:平衡常数为0.25。
(2)依题意可知,c(H 2)=0.020 mol/L , c(I 2)=0.020 mol/L设H 2的消耗浓度为x 。
则: H 2 + I 2 2HI 平衡时各物质浓度/ mol·L —10.020-x 0.020-x 2x因为K 不随浓度发生变化,25.0)020.0()2()()()(22222=-=⋅=x x I c H c HI c K 解得x=0.004 0 mol/L ,平衡时c(H 2)= c(I 2)=0.016 mol/L ,c(HI)=0.008 0 mol/L 答:c(H 2)= c(I 2)=0.016 mol/L ,c(HI)=0.008 0 mol/L 。
3.转化率的求算例三:在密闭容器中,将2.0 mol CO 与10 mol H 2O 混合加热到800℃,达到下列平衡CO(g)+H 2O(g)CO 2(g)+H 2(g) K =1.0求CO 转化为CO 2的转化率。
教师用答案:设x 为达到平衡时CO 转化为CO 2的物质的量,V 为容器容积。
CO(g)+H 2O(g)CO 2(g)+H 2(g) 起始浓度 V0.2 V10V 0 V平衡浓度V x -0.2 Vx-10Vx0.1100.2)()()()(2222=-⋅-=⋅⋅=vxV x V x O H c CO c H c CO c K66.112201220)10)(0.2(222==+-=--=x x x x x x xCO 转化为CO 2的转化率为:%83%1000.266.1=⨯ 答:CO 转化为CO 2的转化率为83%。
4.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例四:现有反应:CO (g )+H 2O (g )CO 2(g )+H 2(g )。
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平衡时K 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 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 mol CO ,3.0 mol H 2O ,1.0 mol CO 2和x mol H 2,则:①当x=5.0时,上述平衡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
(3)在850℃时,若设x=5.0和x=6.0,其他物质的投料不变,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H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则a 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教师用答案:(1)小于(2)①逆反应②x<3.0 (3)小)5.等效平衡的计算例五:N2(g) + 3H2(g)2NH3(g)起始量 1 mol 4 mol 0 mol等效于 1.5 mol mol 0 mol0 mol 0.5 mol mola molb molc mol则a、b、c关系:(a + 1/2 c) :( b + 3/2 c)=例六:一定温度下,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SO2 (g) + O2(g)催化剂2SO3(g),加热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 、2 mol、4 mol 。
保持P、T不变时,按下列要求改变,达到新平衡时,各物质百分含量与原平衡相同的是( )A、通入1 mol SO3B、通入4 mol SO2、2 mol O2C、通入1 mol N2D、各减少1 mol例七: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 mol A、2 mol B达到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
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配比做初始物质,则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A、2 mol CB、2 mol A、1 mol B、1 mol HeC、1 mol B、1 mol CD、2 mol A、3 mol B、3 mol C例八: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1 mol B反应,2A(g)+B(g) 3C(g)+D(g)。
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为W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 mol/L的是( )A、4 mol A、2 mol BB、2 mol A、1 mol B、3 molC、1 mol DC、3 mol C、1 molD、1 mol BD、3 mol C、1 mol D考题精选:(课堂练习,广东省内)例一:(2011广东高考31题节选)将所得CH4与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该反应的△H=+206 kJ•mol-1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H2O(g)充入1L恒容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27,此时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10mol,求CH4的平衡转化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二:(2010广东高考31题节选)H3BO 3溶液中存在如下反应:H3BO 3(aq)+H2O(l)[B(OH)4]-(aq)+H+(aq)已知0.70 mol·L-1 H3BO 3溶液中,上述反应于298K达到平衡时,c平衡(H+)=2.0 × 10-5mol·L-1,c平衡(H3BO 3),水的电离可忽略不计,求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H2O的平衡浓度不列入K的表达式中,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三:(2004广东高考)一定温度下,反应2SO2+O2 =2SO3达到平衡,n(SO2):n(O2):n(SO3)=2:3:4,缩小体积,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n(SO2)=0.8mol,n(SO3)=1.4mol,此时的物质的量应是()A.0.4 molB.0.6 molC.0.8 molD.1.2 mol课后练习:(难度适中,适量精选)1.amolN 2和bmolH 2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生成cmolNH 3,求NH 3在平衡混合气中的质量分数W(NH 3).分析:三段式计算N 2 + 3H 2 2NH 3 始 a b 0变 2c c 23c平 a-2c b-c 23c(这里由于是: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三种浓度直接用物质的量代替,因为可认为体积相等)NH 3的质量分数应等于平衡态(即终态)时NH 3的质量除以平衡态时各组分的质量和.即为ω(NH 3)=cc b c a c17)23(2)2(2817+-+-×100%=ba c22817+×100%巧解: 平衡混合气质量守恒,仍为起始混合物的总质量(28a+2b)g ,其中NH 3为17cg.则有 (NH 3)=ba c22817+×100%2.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 和1molB ,发生反应: 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 的浓度为W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C 的浓度仍为Wmol/L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4molA+2molBB.2molA+1molB+3molC+1molDC.3molC+1molD+1molBD.3molC+1molD分析:同一可逆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都能达到同一平衡状态.这是化学平衡的特征之一,也是用来判断本题的基本思路.选项A中,因为4molA和2molB比题中给出的量多1倍,且容积恒定,因此在平衡时,生成C的浓度必然大于Wmol/L,A是错误的.选项B中,把3molC和1molD,按式中的计量数关系回推为反应物,则其物质的量亦为4molA和2molB,与选项A相同,B也是错的.选项C,因为多了1molB,达平衡时,C的浓度不等于Wmol/L.选项D,将3molC和1molD按式中的计量数关系回推为反应物,其物质的量恰与原平衡加入的起始量相同,故C的浓度仍为Wmol/L.本题答案:D3.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并达到平衡.在这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 )A.等于P%B.大于P%C.小于P%D.无法判断分析:根据题意,甲、乙两容器可设为如图所示装置.2SO2(g)+O2(g) 2SO3(g)是一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甲容器体积保护不变,压强变小,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体积减小,达到平衡时转化为状态丙,假设乙中的活塞不移动,达到平衡时乙中压强小于丙中压强,因此丙中SO2转化率大于乙中SO2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