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单元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解读)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解读)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学段”的“学业要求”中提出了“能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

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提示”中也提出“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的总目标是: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以及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三、内容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3方面的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的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通过摆,观察,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为: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根据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推理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和运用。

为学生提供的观察物体要精心选择,选择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物体,且大小适中便于观察的物体作为观察物,为了便于区分左、右面,选择的物体左、右面要有区别。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让视线与观察面在同一水平线上,特别是观察侧面时不能侧身观察,要移动身体。

运用想象、画一画、摸一摸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

处理好直接观察经验与间接观察经验的关系,处理好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从而达到发展空间观念的目的。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不同形状和颜色。

2.帮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

3.启发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

2.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3.准备相关练习题和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引导学生讨论,引出今天的主题。

2.学习内容: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

3.示范:老师示范如何描述物体,引导学生跟读。

4.练习: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描述身边的物体,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描述一些物体。

2.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表面的特征,并提问引导他们发现物体之间的联系。

3.练习:让学生找出几个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别。

第三课时1.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引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2.学习内容: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用词语描述其形状和颜色。

3.练习:让学生自己描述几个物体,引导他们用更准确的词语。

4.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物体。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描述物体时有时会使用不够准确的词语,下一步可以设计更多的练习和游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词语描述物体。

另外,可以结合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并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档关于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的教学设计,希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物体,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材分析 (5)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材分析 (5)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材分析(5)一、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在人教版数学二上第5单元中,主要围绕观察物体展开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属性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几何图形的认知、性质的分析和应用等内容,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特点•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的性质。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材中的练习题设置丰富多样,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包括边、角、面积等概念。

•引导学生掌握几何图形之间的简单变换关系,如平移、旋转等。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为主要方式,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2. 应用题训练针对不同难度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鼓励学生踏实思考,多角度观察物体。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交流,提升课堂氛围。

五、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全部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全部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年级二年级单元名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教材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和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推断原立体图形的形状。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观看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把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进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能从数学角度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几何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差不多方法,初步形成评判和反思的意识。

”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形象思维;在观看物体活动中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能够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推测结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属性,能够描
述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体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
学生爱护和尊重物体,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1.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属性。

2.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表达准确、简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过渡到新课程,引入观察物体的话题,让学生展示一个他们喜欢的物体,并简单描述一下。

2. 学习新知识
1.展示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每一个
物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不同属性。

3. 训练
1.让学生在课后的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
性,并做简单的记录。

2.每周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写一段描述,分享给同学。

4.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观察并描述物体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
确保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本次《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发现美好。

《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

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表达和交流,但在描述物体的特征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结果时,可能会存在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个熊猫玩具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熊猫,从而引出观察物体的主题。

接着,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连线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 教材特点情境性强: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熊猫玩具为切入点,创设了生动有趣的观察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性强:教材通过大量的实物图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物体,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结果。

注重实践:教材安排了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核心素养目标1. 空间观念通过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观察角度,想象出物体的形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全面地观察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特征的能力。

3. 推理能力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让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教案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教案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教案4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四课时,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但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可能还不够全面,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

2.准备一些图片,展示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是什么样子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个物体从前面看是什么样子?从后面看呢?从左边看呢?”等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鼓励。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第1课时观察物体(1)【教学内容】课本第68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熊猫玩偶若干。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几个人摸同一头大象,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呢?二、探究新知1.观察实物。

(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师:现在,每组同学请出自己今天带来的小客人,让它和我们一起学习吧。

(每组小组长拿出自己组准备的熊猫玩偶,摆放在桌子的正中间。

)(2)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师:请小组里的四位同学分别坐在熊猫的四周,目光正对熊猫,说说你们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预设1:我看到了熊猫的脸,肚子和脚……预设2:我看到了熊猫的一直胳膊,一只耳朵……预设3:我看到了熊猫的后背和尾巴……预设4:……师小结:看来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熊猫是不同的。

(3)换位观察,建立表象。

师:请小组中的同学都坐到熊猫的前面,从这个位置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相互说一说,边说边用手比画比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这时看到的熊猫的样子,把它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顺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其他三个位置的观察同样按照上面的几个层次展开:看、说、想、记。

)(4)重点观察,对比辨析。

师:刚才有两个位置观察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我们再到这两个位置分别看一看,重点看看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根据熊猫耳朵上的蝴蝶结进行区分,也可以借助手势,指出熊猫脸及四肢的朝向,以帮助区别。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图形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几何图形认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观察操作-交流讨论-实践巩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玩具、水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玩具或水果,用于课堂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玩具、水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从哪个角度看到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几何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图形。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5《观察物体(一)》说课稿1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5《观察物体(一)》说课稿1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5《观察物体(一)》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认知,但还缺乏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并交流讨论。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发现物体的特征。

4.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观察和操作成果,师生共同总结物体的特征。

5.练习巩固: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观察物体(一)1.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2.发现物体的特征3.培养空间观念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年级上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分析

二年级上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分析

二年级上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分析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部分。

这个单元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一单元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和操作,能够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能够根据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通过观察玩具小熊、汽车等常见物体,让学生体会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给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从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或者根据给定的一个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想象其他位置看到的形状。

3、观察立体图形观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等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三、教材编写特点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教材中使用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玩具、生活用品等作为观察对象,如小熊玩具、汽车模型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注重活动体验安排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活动,如让学生分组观察玩具、用积木搭成不同的形状进行观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逐步提升难度教材从观察单个物体到观察多个物体,从观察简单物体到观察立体图形,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初步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教学难点(1)根据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人教版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第一课时《观察物体》(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从上面观察物体,由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单元教学目标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立体思维。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辨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会从上面观察物体,由平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知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

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2如果有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能描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难点:教会学生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特别是那些形状复杂或颜色多样的物体。

三、教学准备•教学材料: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实物物体、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

•教学环境:教室中需保持整洁、安静,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教学课件,确保教学流程顺畅。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讲解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

2.学习(15分钟)–带领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并指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3.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行选择几个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然后展示给全班。

4.总结(5分钟)–整理学生描述物体的方式,帮助他们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

第二课时1.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物体的颜色。

2.学习(15分钟)–展示不同颜色的物体给学生观察,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颜色。

3.练习(15分钟)–让学生再次分组合作,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并描述,然后交流展示。

4.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有不同的颜色,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五、课堂小结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多样性和美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教案2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尝试。

但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空间观念较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带来的不同体验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玩具、水果等,用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观察物体卡片,用于小组讨论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

然后提问:“如果我们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些物品,会发现什么不同呢?”2.呈现(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观察物体卡片。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卡片中的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观察到的物体,让学生尝试用立体图形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物体形状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分享自己的经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视角,让学生认识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物体的位置关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复杂的物体位置关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物体位置的一些经验,但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此外,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物体、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够灵活运用物体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展示物体的不同位置关系。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玩具或者图片,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或者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物模型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共2课时)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共2课时)

人教版2023-202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够观察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基本属性;–能够描述物体的简单特征;–能够用简单的图形和颜色表示观察到的物体。

2.过程能力:–能够积极观察并进行简单的描述;–能够合作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观察物体的基本属性;2.描述物体的简单特征;3.使用图形和颜色表示观察到的物体。

三、教学难点1.将观察到的物体特征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2.学生间的观察结果分享和沟通。

四、教学准备1.准备学生观察用的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2.准备简单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示范语言;3.准备图形和颜色的具体呈现方式,如卡片、涂色工具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引导他们思考“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

•导入:教师出示几个物体,请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引导:教师帮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操练: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物体,其他组员描述该物体的特征,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观察物体能力。

•导入:引入图形和颜色表示物体的概念,教师出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卡片,请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拓展: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用简单的图形和颜色表示该物体的特征。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明确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课堂活动安排1.教师示范观察物体并描述,引导学生学习;2.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观察和描述;3.学生用图形和颜色表示观察到的物体;4.学生自主选择物体进行观察,并进行展示。

作业布置•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周围物体,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简单的图形表示。

教学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述;•学生之间的观察结果分享情况;•学生对于观察物体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对于物体的空间观念和观察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指导。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图形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物体的方法和角度的选择。

2.空间观念的培养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观察物体,培养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水果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水果盘中的水果,引导学生发现水果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观察物体。

例如,展示一个长方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并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形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物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感知物体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和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和观察角度。

3.准备学习单,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者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包括3方面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类似于三视图的位置)看到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平面图形。

将人的视线规定为平行投影线,然后正对着物体看过去,将所见物体的轮廓用正投影法绘制出来,该图形称为视图。

三视图就是主视图(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侧视图)的总称。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

在这里还不是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或同一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图是不同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从具体编排来说,例1展示了4名学生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境图,并在情境图下面给出了从这4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

从熊猫前面、后面看到的形状会有较大差别,学生很容易辨认;但从左、右两个侧面看到的形状却基本相同,只是脸、胳膊等的朝向不同,学生辨认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在一年级认识左、右时,只要求以“自我”的方向为参照点辨认左、右,对与自己方向相反的人或
物为参照一点辨认左、右不作要求)。

因此,教材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个蝴蝶结作为“标示性标志”,利用这一形象特征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

通过例1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可能是不同的,进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例2呈现了学生从左侧面、正面、上面观察一个长方体的情境图,长方体各个面的颜色相同,且没有图案标记,学生只能根据图形的形状加以辨认,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与例l相比,例2从观察实物转为观察立体图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同时,三名学生分别从长方体的前(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体现了对三视图知识的初步渗透。

需要说明的是,例2中从上面观察的学生是站在长方体的右面俯视的,这里只是让学生能辨认从这个位置所观察到的图形的形状。

真正的三视图中的俯视图,应是站在物体的正前方俯视的视图。

教师今后在正式教学三视图时要注意这一点。

例3是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给出了从一个位置所观察到的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让学生推测所观察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教材的编排继续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且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这样的例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通过以上3个例题的学习,教材初步落实了《标准(2011)》关于几何教学中三个核心的思想和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2.教材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和运用。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

学生要能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则需要根据人物与观察对象间的相对位置,进行空间想象、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

因此,学生必须具有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经验,并通过想象,唤醒自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表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既包括直接的观察经验,也包括以往的间接观察经验。

因此,教材中都是选择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如熊猫玩偶、茶叶桶、数学书等都是学生可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对于大象这样不能直接观察的物体,学生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想象和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这一点来说,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与运用。

(2)对观察者与观察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不作具体要求。

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对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问题还不是很熟悉,
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成为学生观察物体的障碍,教材在编排中暂不介绍“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概念,只要学生能用连线、标序号等方式将观察者与所看到的形状图对应起来即可。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地运用了上述概念也是允许的。

(3)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材在3个例题的编排中,所观察的物体由具体形象的熊猫玩偶到较为抽象的长方体图形,再到通过推理解决有关图形的问题,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身边熟悉的、比较小的物体到平时不太注意的、较高大的建筑物,体现了对学生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逐步提高要求,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多方位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从直观观察经验的运用到间接观察经验的提取,逐步提高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要求,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的观察物体要精心选择。

要使学生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经验,教师就要精心选择要观察的物体。

首先要选择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物体作观察物,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

其次是物体的大小要适当,物体过小,学生两眼看到的是物体的多个面,不利于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某个面的形状;物体过大,也不利于学生把握对某个面的整体映像。

最后,对于物体形状相同,只是方向不同的两个面,要注意在这两个面上作出明显的标记,便于学生根据物体标记,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如熊猫左、右两侧的图形不易区分,便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了一个蝴蝶结;为了便于区分大货车的左、右两面,可在大货车某一侧驾驶室的门上贴上学生喜欢的贴画,如变形金刚等。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抽象出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图的必要条件。

观察物体时,首先应正对所观察的物体,让视线与观察面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在观察侧面时,要将身体移到观察物的侧面,而不能将身体总是固定在正面,把头歪到侧面去看。

要全面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可将要观察的物体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动,学生分别走到各个面进行观察,对于不好区分的面还可以反复、对比观察。

由于学生还不具备准确区分观察者与观察物体间位置关系的能力,不建议教师采取转动观察物的方式观察物体的各个面。

(3)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
—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活动中所学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相应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

①学生在观察物体并辨认从不同位置所看到图形的过程中,更是需要依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图形表象的建立。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将所看到的图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如,可以让学生闭眼想一想,自己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动口说一说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征、标记等。

针对不易区分的从左、右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如熊猫、大卡车等,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比画,说明熊猫的胳膊、腿是伸向哪边的,大卡车的车头在哪个方向等,这里不要求学生区分左、右,只要学生能用动作帮助记忆物体的某个部分的方向即可。

对于简单的几何体,可以让学生将看到的图形画一画。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图形形成鲜明的表象。

(4)处理好几对关系,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物体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课程内容,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在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一,处理好直接观察经验和间接观察经验的关系。

空间观念的形成基于对事物的观察与想象。

直接经验是形成间接经验的基础。

因此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对身边熟悉的物体、几何体进行直接观察,逐步过渡到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如汽车、天安门或其他标志性建筑物等,使学生充分积累观察经验。

有了多角度观察物体
的经验,再让学生看图辨认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时,即使学生没有亲身去看这个物体,也会提取已有的经验,通过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就是运用间接经验的过程。

直接经验的积累与间接经验的运用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处理好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由实物或几何体再到形状图,经历了抽象以及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转化的过程,而由形状图到几何体或实物,则实现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换。

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将自己头脑中想象、加工的过程,借助语言、动作等方式外显出来,使思维过程更加清晰、有序,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对应关系更加明确,从而达到发展空间观念的目的。

(5)建议用2课时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