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地域文化(建筑、旅游、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对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很好的光顾景区。“大理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的确大理拥有适宜的气候,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人民。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
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
下关风
每年春、冬是下关的风季,一年
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风,最大
风速达10级,下关因此而赢得了“风
城”的雅号。
下关风的形成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空气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便成了下关空气对流的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下关风还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如人朝北走,风自南面吹来,风揭行人头上的帽子,自应落于身前,谁知是落在身后;如人向南走,风迎面吹来,揭行人头上的帽子,理应落在身后,反而落在面前。
上关花
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
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在
关外花树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树,传
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花大如莲,每年
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
美丽诱人。据《大理府志》记载和民间
传说,上关的和山花(十里奇香树)系
优昙一类花卉,花状如牡丹,大若拳头,
色白而微黄,果壳黑而坚硬,可作朝珠故又称“朝珠花”。据记载此花在元朝至正年间尚存。
白族人民养花爱花已成习惯。现在的“上关花”是木莲花,此花在大理境内到处都可以见到。
苍山雪
因苍山海拔高,山顶气温低的缘
故,积雪较厚,长年不化,即使到了
夏季也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灿烂
炫目。
观赏苍山雪,要在一定的位置、
较远的距离,才可以全面看到这一壮
观奇景,到了近处,又为群山所挡,只能看到片段的雪景。
洱海月
洱海的水,透明度较高,湖面碧波
荡漾,每当风和日丽的夜晚,行近洱海
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海面,
万顷银涛,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飘荡。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最突出
的是金
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下关风、
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头巾一侧垂下
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那发
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
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
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
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
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是我国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 在创造、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智慧。从古代起就是云南各族人民喜爱居住的一种住宅形式。
白族聚居的自然村镇,从地理位置区分,有平坝、山脚、海滨村镇之分。村寨由于地位置不同风貌各具特色,但村口的大青树、照壁、门楼,村中的四坊街、本主庙、老人房、石坊等特殊的建筑和标志,是白族村落建
筑风貌的灵魂。风景如画的白族村落
镶嵌在不同的地域内,构成了大理白族
地区特有的田园景观。
白族村落民居,给人的第一个印象
就是整洁、庄重、轩昂、大方,白墙青
瓦,耀人眼目。这种美感的产生也是与
大量运用石头分不开的。花岗石、片麻石、青石、乃至鹅卵石都各派用场。石头不光用于墙基、墙角,也用于门头窗头的横梁,甚至整座墙壁全用石头垒砌;每幢房屋向外的三面檐口都用薄块青石封闭得严丝合缝; 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均用沙灰粘合得非常整齐;墙面用石灰粉刷,山墙屋角虽以图案装饰,但大多为水墨基调,显得典雅大方。这样的结构方式既经济美观,又有较好的防火性能。白族地区石料建材丰富,民谚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
白族民居的门楼富于装饰,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通常采取内地殿阁的造
型,飞檐串角,并以泥塑、木雕、彩画、石
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
多彩的立体图案,既显得玲珑剔透,又不
失稳重大方的整体风格。木质部分凿榫
铆眼相结,砖瓦结构部分也显得错落有致,
精巧严谨,给人以一种均衡对称、和谐优
美的感觉。在追求庄重大方的前提下,白
族的能工巧匠们还把他们的艺术技能倾
注于院里住宅门窗的雕刻装璜。每幢房屋内部一般分为三间,左右两间作为卧室,中间为客厅(堂屋) 。客厅门面用三合六扇格子门组成。格子门的工艺十分精巧,一般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雕以各种动物图案的浮雕、造型朴实;上节采用多层镂空的手法,底层为几何形的连续花纹,表层以山石花鸟或人物故事的图案作出浮雕,线条柔美,栩栩如生。这种雕花格子门多出自剑川白族木匠之手。市场上常有整堂的雕花门扇出售,建房的主人不必专请雕
刻木匠。
白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屋顶前面重檐,形
成前出廊的格局。下檐俗称“厦台”,楼板延伸
檐下,又称“厦库”。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
落,形成庭院组合的多种形式。“两房一耳”,
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较小的耳房。
两房当中又以北方或西方为主房,主房对面砌
一堵有瓦顶飞檐的粉墙,称为“照壁”,房屋和照壁围成的院心称为“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