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只蟋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是那一只蟋蟀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意象数量众多、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
纵观全诗,其中的主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兴象、境象和喻象。
作者流沙河,当代诗人。
原名余勋坦。
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城。
就是那一只蟋蟀
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莹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1982年7月10日在成都[1]
兴象
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兴象天然”,是无言的天籁。
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喻的意味,单个兴象的存在与否似乎也无关紧要,但由很多单个兴象组成的兴象群却有很深层的意蕴。
《就是那一只蟋蟀》中这样的兴象特别多,比如第2段中的诗经、古诗、木兰辞、姜夔词,从个体角度讲其中任何一个兴象增、删、换都无所谓,但它们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兴象群,表明从古到今,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是沉重的忧思离别。
此外后几个诗段中,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月饼、桂花、石榴果、残荷、雁南飞、草垛、台北巷子、四川乡村、露珠、萤火、鹧鸪等等,都是这样的兴象,它们构成了该诗最基础层的意象单元,相当于作者抒情达意的细胞。
境象
境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是由基础层次上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它比基础性的意象在时空上更具有突破性,有强烈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就是那一只蟋蟀》的2、3、4、5诗段中的众多兴象分别组成四大兴象群,也就是四大境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广阔的河山、伟大的母爱以及隔不断的统一情。
尤其是第3幅意境,是非常优美感人的,诗人以两位诗人共同回忆的方式,截取一个个非常典型的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诸如吃月饼、观残荷、堆草垛等,借以表现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美好,从而说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经历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生我养我的家园、伟大深厚的母爱,则是共同的、真切的。
喻象
喻象即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按照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创造出来的,比喻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而为艺术家所喜爱。
《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蟋蟀”就是这样的喻象。
蟋蟀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昆虫,又叫促织或蛐蛐儿,因其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
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的限制,它能沟通古今、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情感。
诗人杨炼曾经说过:“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磁场’,一组群雕……这是一个正在共振的场,每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相呼应,相参与。
”这个整体的旋律或磁场比单个的意象更为重要,一个意象也只能在整体的“场”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是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关系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组合艺术的精妙。
[2]
第一层组合:由兴象组合成:境象,也就是主体部分第2、3、4、5诗段中,作者铺排的一系列的兴象。
这些兴象看似独立,没有联系,但由此组合成四幅意境,这四幅意境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四个基本单元。
第二层组合:四大境象之间的多角度对应关系。
首先是第2和第3段之间、第3和第4段之间的两两对应。
第2段的兴象群是从历史发展纵向展开的,第3段的兴象群是从地点转换横向展开的,两段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应、互为补充,说明不同时代和地点的中国人有相同的情感。
第3段的兴象群按照童年、中年。
记童年的时间展开,第4段的兴象群是按海峡两岸的空间来展开,两段又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应,互为补充,说明不同经历和地域政治背景的中国人也有相同的情感。
其次是第2、3诗段和第4、5诗段之间的对应,第2、3诗段侧重描述民族的历史、地域背景,第3、4诗段侧重描述两位诗友个人的际遇和情感,所以第2、3诗段和第4、5诗段相对应,构成一个由客体呈现到主体呈现,由民族的宏观到个人的微观的抒情发展脉络。
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应,使诗人将个体的感情投射到民族的文化背景上,从而将个人的情感得到放大、升华,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层组合:四大境象最终由蟋蟀这个喻象统领起来,让全诗众多的意象构架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诗每一诗段都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唱过’、‘在……唱歌’”发端,所有的意象都从“蟋蟀”这个意象发仞,纵横古今,然后又回到“蟋蟀”这个意象上,这样不断地扩展收缩,循环往复,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发展到最后形成高潮。
诗人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总结性地揭示了蟋蟀歌唱的寓意,共同的祖先、土地、文化,使任何事物都分不开中国人,中国人的心永远是相通相思的。
蟋蟀的叫声,就像一曲流动的音乐,笼罩了全诗,自始至终使全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诗人流沙河简介
原名余勋坦。
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
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
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
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
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
著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
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
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
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
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
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
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
1985年起专职写作。
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作品出版20种。
其中《理想》被选入初中课本(《语文学习》1996年第6期)
附:
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
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
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
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
文学界瞩目。
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书”,由此被打为右派,遣送回原籍劳动。
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为《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故园六咏>>荣获1979至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
因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谦虚而备受爱戴,这便是人们心目中的著名诗人流沙河。
近年思想越来越趋向西方价值观.
近况
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
10年前,先生突然“见异思迁”,弃诗而作文,鼓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拨弄出举世瞩目的一个大旋涡。
近年来,突然又波澜不兴,一时间,文化人都在询问他的“流向”。
蜀国的文学圈子压根儿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黄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让人心头搁不下的谦恭,消失了他兴之所至谈笑惊座的幽默。
外貌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体重却只有90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
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
先生言谈海阔天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
他幽默的质量,可谓绝唱,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引经据典,从早“幽”到晚。
著作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1月11日,幼习古文,做文言文。
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星》诗刊编辑。
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
流沙河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累计20年。
1979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话》《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
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
笔名来由
先生原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国人名字惯为三字,遂将“河”复补。
点评著作
先生的400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标新立异,出语有典,理据有度。
流传颇广的《庄子现代版》就是佐证,充分体现出他的学者风范。
老才子的表现
先生走路的步态有异于常人,似乎有点脚不着地,给人一种飘逸感,但又不是飘飘欲仙的那种,身子薄菲菲像只风筝。
风筝飞在蓝天高处,轻轻漫漫,引人仰望。
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几次出川游历,最远的一次是南斯拉夫。
虽然足迹未远,虽然已逾七旬,却足以担当起一个“老才子”的名分,写起文章来纵横捭阖,才情横溢,机智幽默,反讽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养树的爱好
闲暇时,先生喜欢养养树。
他家布满了各种小树,却没有一盆花。
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树,他似乎颇有些为之自豪。
那株橡树站在窗前,为他挡住了市尘与市声。
太阳出来时,他的书桌上便满是叶影晃动。
对家乡菜的爱
先生对家乡菜肴偏爱有加,对成都一川菜馆题壁赞曰:“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百姓所赞扬,物美价且廉。
”并对“白肉拌蒜泥,腰花炒猪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为鲜。
鸡丁说宫保,豆腐说淮南,锅巴烩肉片,炸响满堂欢……”大加推崇。
有朋自远方来,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等来访,便以烧饼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于是主客尽欢,念念不忘。
先生还在《Y先生语录》中说:“春天的苕菜,还有香椿拌嫩胡豆哟,夏天的凉粉,还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哟,秋天的泡海椒,还有干煸狗爪豆哟,冬天的泡青菜,还有豆豉熬腊肉哟。
”引得读者口水长流,望梅止渴。
“独特”的行为
先生日常居家好静思,喜读书,此外亦奖掖后进,扶持新人,基本谢绝社交应酬。
常以春蚕吐丝之态,为中国文学的宝库倾吐着字字珠玑。
沧桑岁月终未使这条河枯竭干涸,相反,它正满载至清至纯之水,以自身独有的流向,静静地汇入我们民族文化史的无尽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