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词语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2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
元丰六年⼗⽉⼗⼆⽇,夜⾥,我解开⾐裳准备睡觉,看见⽉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兴得起来⾛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起在院⼦⾥散步。
⽉⾊洒满庭院,如同积⽔⾃上⽽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中⽔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柏树的影⼦。
哪个夜晚没有⽉⾊?那个地⽅没有⽵⼦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释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释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释及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⑸行:散步。
⑹念:考虑,想到。
⑺者:……的人。
⑻遂:于是,就。
⑼至:到。
⑽寻:寻找。
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⑿寝:睡,卧。
⒀相与:共同,一同。
⒁中庭:庭院里。
⒂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⒃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⒄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⒅也:是。
⒆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⒇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射入,(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优选]《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色照进了门里,于是我欣然而起,走出门外。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
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
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
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
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注解
苏轼《》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记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实感为依托,引人人们心灵的共鸣。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快乐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注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快乐、愉快的样子。
欣,快乐,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亦:也。
寝:睡,卧。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耳:语气词,“罢了〞。
高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高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相与步于中庭▲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⑶轼诣武卫营▲ ⑷卒全其城▲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⑶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2、【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参考答案9、答:⑴散步,漫步⑵只,只是⑶到……去⑷最终,终于10、答: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口,与《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一词多义:与:为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欲:解衣欲睡:将要;事实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指人世间。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古今异义:相与步于“中庭”:古:院里今:无此用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只是今:转折连词。
《记承天寺夜游》 对照翻译
/夜游(文体—记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的词人、散文家,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想到。
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亦:也。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xì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处:地方但:只闲人:清闲的人吾:我们耳:罢了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通用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快乐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沉着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快乐、愉快的样子。
欣,快乐,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词语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 是一篇经典的文章,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关文 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词语 翻译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主人公因乌台案被 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 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主人公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 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 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东坡这时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 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 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 “闲人”罢了。
赏析 读后,仔细赏析,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 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主人公的游兴,想 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 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警之 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 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 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 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主 人公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 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 的人, 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 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 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 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 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 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主人公郁郁
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主人公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 州, 在内心深处, 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 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 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 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文章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 月光照 入他的房间,主人公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 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东坡一样,亦是被贬 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东坡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 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
主人公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 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 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 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主人公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 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 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衬托出主人公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主人公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 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 “闲人”二字,苏东坡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 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 委婉地反映了苏东坡宦途失意的苦闷;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月光至美, 竹影至丽, 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东坡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 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 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 寒夜寂寥, “解衣欲睡”, 这当儿, 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 户”二字, 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 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主人公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
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 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 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主人公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主人公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 于是主人公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主人公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 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它包含着主人公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在痛苦 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 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 境?二是表现了主人公安闲自适的心境, 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 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