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业务出表模式演变与规范发展
票据制度创新实践、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般在 3 . 5 % 一3 . 8 %左右。
( 四) 通过正式制度供给突破现有制度框架
订人 ; 五是为贸易合 同不真实或者无贸易合 同和增值 税发票 的承兑汇票办理贴现 ; 六是为 同一号码 的增值税 发票办理多 笔贴现等 。这些现象早 已存 在 , 而且随着企业结构 的不断变
业在银行 间债券 市场 向合 格机构 投 资者发 行短 期 融资券 。
央行推出的企业短期融资券 , 实质上是一种融资性 的无担 保
申请 贴现后再将 资金转 回出票企业 。这些行 为显然 不符合 当初《 票据法 》 的立法 初衷 , 但 由于不 违法 , 且 缺乏监管法律
依据 , 从而为融资性 票据发展提供 了变通空间。
约为 1 5 亿元 ” , “ 民间贴现利率 比同一时期银行 贴现利率更
限性 , 票据 制度处 于供给滞后于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在外 部 潜在利润客观存在的情 况下 , 追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 的行 动主 体纷纷采取不 同途径突破制度框架 , 以获取潜在 利润。这也 从某个侧 面揭示 了票据市场 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
、
制度约束背景下微观主体几种制度创 新途径
( 一) 通 过 非 法途 径 突破 现 有 制 度 框 架 虽 然 现 有 票 据 制 度 明确 限 制 了 融 资 性 票 据 的发 展 空 问 ,
但事实上经过“ 技术操作 ” 披上 真实贸易 背景的融资性 票据 大量充斥市场 。据宁波市一项调查 : 2 0 0 4年 宁波市商业银行 办理 的商业承兑 、 贴现业务 , 表 面上虽有 购销合 同、 增 值税 发
( 二) 通过合法的渠道 突破现有制度框架 主要体现在关联 企业或者 集 团企业相互 做票。一是 出
行票据业务发展情况汇报

行票据业务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在此向您汇报公司行票据业务的发展情况。
自去年以来,公司行票据业务经
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
以下是我们业务发展情况的具体汇报:
首先,我们对公司行票据业务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通过对市场
需求、竞争对手、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市场的需求和潜在机会,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和优化。
我们针对客户的需求,
推出了一些新的票据产品和服务,如电子票据、智能票据管理系统等,以提升客户体验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客户的定制化服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再次,我们在营销和推广方面加大了投入和力度。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如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活动、合作推广等,提升了我们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最后,我们在团队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加强了团队的培训和
学习,提升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业务的管理和监控,提高了业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公司行票据业务在过去一年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绩,但也存在
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产品和服务,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升团队的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公司行票据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
的力量。
谢谢!此致。
敬礼。
我国央行票据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央行票据的演变及其特点4月8日央行发行3年期央票,这是3年期央票时隔近两年之后再度重启,引起市场关注。
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就是中央银行债券。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票据调节货币供应量,央行发行央票主要是回笼市场流动性央行票据的演变1993年,人行就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融资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当年发行了两期融资券,总金额200亿元。
当时中央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主要在于调节地区和金融机构间的资金不平衡。
1995年,央行开始试办债券市场公开市场业务。
2002年9月24日,为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央行将2002年6月25日至9月24日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91天、182天、364天的未到期正回购品种转换为相同期限的中央银行票据,转换后的中央银行票据共19只,总量为1937.5亿元。
另外,由于持续进行正回购,到2002年年底,央行手中持有的国债余额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
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
2003年4月以来,人民银行选择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新形式,在公开市场上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央行票据。
自2004年12月9日起,央行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限。
除了3年期央行票据这种长期融资工具被频频使用外,央行票据的远期发行方式也被采用,2004年12月29日央行首次发行远期票据,发行200亿元央票,缴款日和起息日均为2005年2月21日,距发行日50余天,是历史上首次带有远期性质的央行票据。
央行在2005年1月4日首次公布全年票据发行时间表,中央银行票据被确定为常规性工具。
2005年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时间除节假日外,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原则上定于每周二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每周四发行3个月期央行票据。
中国票据业务发展

目前,中国的票据信息系统建设还比较滞后,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业务协同困难 等问题。
加强技术手段的措施
一是推广电子票据,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二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 三是加强新技术应用,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提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不够
尽管现有的票据法规对市场主体有一 定的约束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 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惩处。
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议
一是完善票据法规体系,加强对新兴 票据业务的法律规范;二是加大执法 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提高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
电子化发展策略
某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票据业务电子化发展,通过线上平台提供票据查询、流转、融资等一 站式服务,并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市场主体规范的 措施
一是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提高市场 主体的准入门槛;二是加强票据市场 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 厉打击;三是提高市场主体的合规意 识,加强培训和指导。
技术手段落后
电子化程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票据电子化程度相对较低,许多业务仍停留在纸质阶段,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
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流程 全过程,确保业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及时了解和掌握 政策变化对票据业务风险的影响,做好风险应对 措施。
创新市场环境
加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票据市场与 其他市场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
票据发展历程

票据发展历程票据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文书,广义上指用于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据。
票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演化和完善。
对于票据的起源,现代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票据源于法国的“支票”制度,也有学者认为票据的早期形式是古代商人用于记录债权债务的石碑或木版。
然而,无论票据起源于何时何地,它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是商业交易的重要工具。
早期的票据主要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存在。
在古代,人们通过写下债权债务的信息,由债权人或债务人签名确认,形成了最原始的票据形式。
这种票据主要用于证明“债务已付”或“债务未付”的事实,以及记录债权债务的细节。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商业活动的复杂化,票据逐渐发展出多种类型。
在欧洲中世纪,商业活动日益繁荣,票据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时的票据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例如汇票(bill of exchange)、支票(cheque)等,它们在商业交易中起到了支付和结算的作用。
到了近代,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兴起,票据的种类和用途进一步扩大。
19世纪以后,像债券(bond)、股票(stock)这样的金融工具被纳入了票据的范畴。
这些票据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所有权和债务关系,成为了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电子技术的发展为票据的使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票据的出现使得票据的传递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商业交易的效率。
例如,电子支付系统的普及使得支票的使用逐渐减少,电子汇票和电子票据成为了主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数字货币的兴起,票据的形式又发生了重大改变。
数字票据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票据,成为了现代商业交易的主要形式。
数字票据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交易速度快、操作便捷等,它为商业交易提供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从古代的简单文字记录到现代的电子票据,票据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
票据作为一种重要商业文书,不仅记录了债权债务的关系,更凝聚和传递着人们的商业信任和合作精神。
我国票据的演变与现状

我国票据的演变与现状●梅宏枝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在日常的商品贸易中,人们较习惯于使用现金来清算债权债务。
尽管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票据运用,但票据制度建设与发展很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开始正式施行。
新中国的票据活动终于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票据法》规定的法定票据有支票,汇票和本票。
一、支票《票据法》规定: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我国支票最早见于唐朝。
当时,出现了专门替客户保管钱财的存款机关——柜坊,使用了一种叫“书帖”的凭证,存款户可以签发书帖命令柜坊付款给第三人。
书帖不仅载有确切的付款数额、收款人姓名、出帖日期和书帖人署名,而且出帖人与付款人柜坊存在着资金关系,与现代支票在记载事项、要求及支付功能上已无异样。
书帖就是世界上最早意义的支票。
唐代以后,因战争和通货膨胀,柜坊衰落,书帖没有新的发展。
明代,出现了近代金融机构——钱庄,其业务除存款和兑换外,还对顾客提供签发帖子取款的便利,从而使支票业务又有了发展。
清代的金融业比之前朝更进一步。
银铺和典当铺遍及各地,它们在接收存户交来的银块和实物时,不直接付现金,而是发给收据或钱票。
后来存户可以直接签发钱票,并在市场上流通,遂成支票。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西方的现代金融思想。
清末拟定的《票据法》草案,基本上是国外票据规则的翻版,脱离了我国实情,以致无法推行实施。
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票据法》,支票列为一章,成为法定的金融结算工具。
当时的支票因存款而发生,又称“存款通货”。
种类有三种: 1.普通支票,可支取现金,也可以进行转帐;2.横线支票,不能支取现金,类似于今天的转帐支票;3.保付支票,银行见票保证付款,收款人不必担心发生空头而收不到款项。
新中国成立后,银行结算制度历经变革,支票一直是同城结算不可缺少的重要金融工具。
详解票据业务运行逻辑和演变历程

一、票据业务及市场内涵二、票据业务及市场演变过程三、票据业务监管框架一、票据业务及市场内涵(一)(1)五大票据业务类型详解从概念入手。
这里所讨论的票据,主要指远期商业(顾名思义:远期付款、用于商业支付)汇票,指出票人签发给收款人以完成支付结算、银行或企业承兑以完成对支付结算的信用背书、收款人作为持票人或收款人转让背书至各手持票人、并由最终持票人在票据到期日委托其开户行向承兑行或承兑企业开户行发起委托收款、承兑行或承兑企业开户行见票无条件解付票据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
本文主要围绕银票展开讨论。
银行开展票据业务主要包括4类或5类,票据承兑、贴现(市场上叫直贴,以区别转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另外1类叫做回购(按转入、转出分别叫票据逆回购或买入返售、卖出回购)。
本文暂不讨论票据资管业务,如有需要,另行点明。
其中,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的定义在央行文件《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中均有明确表述。
但关于票据回购,监管层并未有十分精确的定义,其是否应划入票据转贴现业务存在商榷。
从银监会的角度看,虽然没有十分精准地定义票据回购业务,但其在规范票据业务开展的重要文件《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监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286号)的相关条款中,票据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业务均是并列表述,所以应理解为不同类型业务。
本文遵守银监会相关精神,也考虑到银监会对于业务开展有更细节的规定,所以将票据业务划分成5类,即票据承兑、直贴、转贴、回购、再贴。
承兑属于银行表外业务,承兑行按100%权重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除去可缓释因素);直贴、转贴,对于买入方银行(或资金方银行)是表内信贷业务,根据直贴或转贴票据的剩余期限是否大于3个月,按20%或25%权重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持有票据计入当期信贷规模,直贴业务根据央行文件《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规定,占用企业授信额度,转贴占用承兑行或交易对手授信额度。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现代商贸工业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崔卫红(河北银行邢台分行,河北邢台054000)摘要: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子市场,央行的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离不开成熟发达的票据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市场。
票据市场一头连接实体经济,一头连接货币经济,是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和商业银行 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平台。
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这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
关键词:票据市场;电子票据;操作性风险;票据交易所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26. 087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票据市场取得长足 进步,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从2002年的1. 61万亿元 增长到2015年的22. 40万亿元,余额从2002年的 740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 40万亿元。
票据贴现 量(含直贴和转贴)从2002年的2. 31万亿元增长到 2015年的102. 10万亿元。
票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 重要的资金业务和盈利来源,是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 调节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1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1.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票据融资 成本低、方便快捷,裏据流通速度加快,无论是一级市 场的承兑签发量还是二级市场的贴现、转贴现规模均 呈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大 企业融资渠道拓宽,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成为大企业 融资的主要场所,民营和中小企业遂成为票据市场的 主要角色,借助于票据市场低成本、方便快捷的融资特 点,为民营和中小企业进一步生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2交易主体多元化发展我国票据业务发展初期,票据交易主要集中于大 型国有商业银行和极少数大型企业,随着我国确立市 场经济地位、金融业改革和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票据交易主体逐步扩大到中小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活跃于票据市 场的民间交易主体也不断发展壮大。
票据发展历程

票据发展历程票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支付工具,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古代,人们开始使用一些原始的方式来进行商品交换和支付,例如直接交换物品或使用贵重物品作为支付手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增加,这些原始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不方便和不安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创造一些通用的支付方式。
最早的支付方式之一就是“纸币”。
在公元7世纪,中国的唐朝就开始发行纸币来方便商品交换和支付。
这些纸币由政府发行,并且可以在指定的地点兑换成贵金属(例如金或银)。
唐朝纸币的发行和使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之后票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欧洲,票据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当时的商人经常需要进行远距离的贸易,但是携带大量的现金非常不方便和危险。
因此,商人们开始使用“信用状”的方式来进行支付。
这些信用状是由商人给予银行或其他商人的一种凭证,表示商人愿意向持有该凭证的人支付一定金额的钱。
持有信用状的人可以到指定的地点兑换成现金,或者将其转让给其他人作为支付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信用状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票据的形式。
票据的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例如通过制定相关的票据法律来明确票据的定义、种类和使用规则。
不同类型的票据逐渐出现,例如汇票、本票和支票等。
这些票据在商业活动和支付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
今天,随着电子支付和互联网的发展,票据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虽然电子支付越来越普遍,但票据仍然在特定行业和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论是实体票据还是电子票据,它们都在经济和贸易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将继续适应未来的支付需求和技术发展。
中国票据业务发展(ppt39张)

1、对信贷的影响日益增大
票据融资流动性强、资金周转较快,对 宏观调控措施反应灵敏,业务量的扩张 或收缩对信贷总量发挥了“调节器”的 作用。
2、短期贷款票据化趋势有所改观
3、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票据业务:现状、问题及发展
2008年11月
提纲
一、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
三、票据市场发展及票据业务规范
宏观经济形势
货币政策:稳健--从紧—(灵活审慎)适 度宽松 今年宏观形势变化一波三折,导致票据 融资走势也是跌宕起伏。
货币政策与票据市场
2008年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存款类金 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的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存款类金 2008年3月18日 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5%的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存款类金融 2008年4月16日 机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6%的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存款类金融 2008年5月12日 机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6.5%的水平 2008年1月16日 2008年6月7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 缴款。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调整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7.5%的水平
标准化票据业务的发展和实施

支付结算标准化票据业务的发展和实施文许文涛唐潇晴成望舒上海票据交易所交易部摘要本文回顾了标准化票据的发展历程及《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首周业务进展情况,并围绕《标准化票据信息披露规则》和《标准化票据基础资产托管结算规则》,重点阐述了标准化创设前后和存续期内信息披露相关要求、 存托机构办理存托业务前的接入准备、账户开立以及基础资产登记托管、到期处理和资金清算结算规则,为市场参与者顺 利开展标准化票据业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标准化票据上海票据交易所信息披露为充分发挥票据融资功能,支持中小金融机 构流动性,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发展, 2019年8月16日,在中国人民银彳了的指导下,上海票 据交易所试点创设首期标准化票据。
2020年6月28 曰,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发 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自2020年7月28曰起实 施。
上海票据交易所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标准化 票据基础资产托管结算规则》,并会同中国外汇交 易中心、上海清算所制定了《标准化票据信息披露 规则》。
一、标准化票据定义及发展情况标准化票据是指存托机构归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商业汇票组建基础资产池,以基础 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的等分化受 益凭证。
标准化票据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标准化票据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是试点探索阶段,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上海票 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于2019年8月至9月开 展标准化票据创新业务试点,共创设4期标准化票]必要参与方】非必要参与方图1标准化票据整体结构K 32020年第9期.总第322期•月刊支付结算据,累计创设金额约13.8亿元。
其中,前3期基础资产均为锦州银行承兑的已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以下简称银票),产品期限为2-3个月,认购利率分别为4.9%、4.6%、3.6%,第4期基础资产为江苏银行承兑的未贴现银票,产品期限349天,认购利率为3.02%。
我国传统纸质票据业务的发展历程.docx

我国传统纸质票据业务的发展历程在2009年11月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之前,我国传统的纸质票据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本文转载自合时代一是商业汇票的恢复办理和推广应用阶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批准部分企业签发商业承兑票据。
1981年2月和11月,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第一笔跨省市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成功办理。
从此,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批准下,各家商业银行正式把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异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列入资产业务项目,票据业务步入恢复发展阶段。
二是票据业务制度建设阶段(1995-1999年)。
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为标志,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有关票据业务的法规和制度。
之后,人民银行又相继发布了《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加强了对商业汇票业务的宏观管理和制度建设;1998 年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促进商业汇票发展的通知》,三次下调贴现和再贴现利率,改进与完善了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1999 年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改革了再贴现率与贴现率的确定方式,扩大了贴现率的浮动幅度。
至此,大陆票据市场发展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票据市场步入规范与稳步发展的轨道。
三是票据市场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9年10月)期间,票据业务走上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轨道,票据业务总量成倍增长。
在票据业务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和市场制度建立后,票据业务运作机制逐渐成熟,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明显上升,由此促成了票据业务快速增长。
期间,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迅速扩大,除票据业务恢复开展初期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展票据业务,票据市场活跃程度明显提高。
据统计,2009年,中国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10.3万亿元,比1999年的5076亿元增长了19.3倍,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30.25%,比1999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贴现、转贴现发生额23.2万亿元,比1999年的2499亿元增长了91.8倍;同期,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由1999年末的1873亿元增加到4.04万亿元,增长了20.6倍;票据贴现余额由1999年末的552亿元增加到2.4万亿元,增长了42.5倍。
我国票据业务历史变迁综述(2006-2016)

2018月(上)行政事业资产财务与我国票据业务历史变迁综述(20062016)杨波龙炫睿(江汉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湖北武汉)摘要:20062016年间,我国纸质票据业务全面萎缩,电子票据业务迅速崛起。
票据业务总笔数下降了四分之三,总金额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由于支票笔数和金额一直占到全部票据的九成左右,因此支票笔数和金额的下降轨迹与票据业务总体下降轨迹很相似。
银行汇票的笔数和金额下降了八成以上,银行本票笔数和金额下降了六成左右。
实际结算的商业汇票笔数和金额持续增长,但在2016年双双出现下降,笔数和金额占票据业务总体的比重逐年上升。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自建成以来,出票、承兑、贴现、转贴现四项业务无论是笔数还是金额均呈现持续大幅增长的态势。
电子票据将是我国票据业务未来的主要转型方向。
关键词:票据;支票;汇票;本票;历史变迁20062016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位和个人的支付业务量大幅增长,在此期间我国支付体系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新的支付系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各种新型非现金支付工具不断出现并迅速得到推广。
票据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非现金支付工具,在这11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现有的关于我国票据业务的文献基本上都是围绕票据业务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研究,缺乏对我国票据业务的历史变迁尤其是20062016年间历史变迁的研究。
历史昭示着未来。
本文主要对20062016年我国票据业务的历史变迁轨迹进行观察,从历史变迁的研究中探寻我国票据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票据业务总体变迁20062016年我国票据业务总笔数和总金额的变迁情况见表1。
票据总笔数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表120062016年票据业务总笔数和总金额的变迁系发展报告》整理。
(2010年小幅上升),从2011年起,票据总笔数开始快速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
2016年票据总笔数只相当于2006年的24.6%,跌去了四分之三。
票据总金额的变迁轨迹与总笔数的变迁轨迹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先升后降两个阶段。
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分化 部分银行“风口”冲规模

础资产的票据贴现得到飞速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出 问题的恰恰又是商业汇票。为了解决交易环节过多、企 业支付能力不足等引发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也开始探 索新的票据业务模式。7月4日,由徽商银行
发行的“徽德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 所发行成立。此前,3月底,江苏银行发行了票据收益权 资产证券化产品。“商业汇票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 还是在于银行的信用背书,导致了很多案件
4.4%、4.13%,上升到5.3%、4.64%,分别上升0.9个、 0.51个百分点。同期,农行票据贴现余额4236亿元, 比 去年底增加667亿元,增幅亦达到18.7%,在贷款中的占 比
,从去年的4%,上升到4.5%,上升0.5个百分点。此外, 增长最快的交行,半年末票据贴现余额达1379亿元,比 去年底增加265亿元,增长约23%,在贷款中的占比从 3.16%,上升到3.
增长5.5%。其中,公司类贷款约5.5万亿元,比去年底增 加1175.58亿元,增长2.2%;个人贷款3.04万亿元,较去年 底增加3190亿元,增长11.7%。在境外及其他贷款比去年 底减
少173.44亿元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在该行新增贷款中的规 模占比达到了14%左右。18家上市银行中,招行今年上半 年的票据贴现余额,不仅远远超过建行、农行,在新增 贷款中的占比,也是“遥遥领
发生。”上述华南某中小银行人士认为,要解决这一问 题,关键在于探索持票人、直接发行以票据作为基础资 产的证券化产品,以解除银行信用背书、实现直接交易 的商业模式。
完!谢谢欣赏!
网易一卡通充值中心 ty861htvv
市较早的城商行中,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票据贴现余额, 6月末比去年底分别增加了110亿元、48亿元,增幅分别 约43%、17%。只有南京银行增长较慢,票据贴现余额为 107亿元,比去年底增加9
中国票据业务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
4、如何认识市场工具选择及真实性问题
银票仍是主导工具,但不足以支撑市场 的深化与发展(风险过度集中不可持续 )
有选择地发展商票必要、可行、现实
单个法人及分支机构应考虑票据的度( 风险可控):竞争、市场、资产负债结 构、客户群的差异、短期贷款票据化
力戒搞万能票据(货币信用创造的倍数 )
路漫漫其悠远
•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纸质票据 《票据法》 交易方式
路漫漫其悠远
•
(二)价的问题
贴现利率市场化对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 形成冲击
现行贴现利率政策调控的时机选择
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手段发挥作用问题 。
近年来,再贴现在基本完成了引导和促进票 据市场发展的历史使命后,基于宏观调控需要 已阶段性淡出货币政策框架。
近年来,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流动性逐 步收紧,市场利率走高,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利 率水平明显上升。票据贴现利率随之上升,涨 幅高于短期贷款利率,贷款与票据贴现利差逐 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票据融资的增长 。
2008年9月以来,票据贴现利率迅速下降,是 否有些金融机构的贴现利率低于再贴现利率?
2008年4季度以后,票据融资的发展态势 如何?
路漫漫其悠远
•
影响票据融资变动的因素
金融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 金融机构主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需要 监管部门对存贷比考核方式的调整
路漫漫其悠远
•
1、对信贷的影响日益增大
票据融资流动性强、资金周转较快,对 宏观调控措施反应灵敏,业务量的扩张 或收缩对信贷总量发挥了“调节器”的作用 。
中国票据业务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提纲
一、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 三、票据市场发展及票据业务规范
前世今生:国内票据市场发展历程

前世今生:国内票据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百姓金融网关键词:票据市场,发展,缺陷趋势,票据,金融,财经中国的票据市场起步较晚。
往前追溯,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94),概念推广,尤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当时为了解决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政府开始鼓励企业之间用票据结算。
第二阶段(1995-1999),市场票据建立。
最主要标志是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初步建立并完善了有关票据业务的法规和制度,对票据市场的利率、生成机制的初步完善。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票据市场急剧扩张。
其中2000年11月9日,上海开办了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是内地第一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
随着2003年中国票据大纲的正式启用,票据行业更是有了相关的法律支持和发展平台。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偏低,市场对票据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处于相对残缺的状态。
中央银行制定的再贴现率,使得商业银行利用再贴现利率与贴现利率的利差获得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票据市场的内在动力不足,形成了“企业高度依赖商行,商行高度依赖央行”的局面。
现行票据市场机制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脱节。
此外,我国的票据市场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充分的市场交易平台和清算中心。
近年来,票据贴现的巨大利差使得一些不法商人嗅到了“商机”,在票据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催化下,票据案件在各地频频爆发。
7月中旬杭州900亿票据案的爆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不法商人通过伪造虚假交易合同来获得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然后通过贴现获得资金。
部分人还反复循环开票、倒买倒卖、贴现赚取息差,导致银行存、贷规模被无限放大,使政府和监管部门对金融形势造成误判,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在票据行业内,甚至存在企业财务人员参与到与票据中介同质的活动中去并借以获取利益的现象,形成了票据市场内部单纯以利益来作为贯穿交易过程始终主线的乱象。
票据业务的发展历程五

票据业务的发展历程五票据市场票据市场主要有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类工具。
从国际金融历史来看早期的商业票据主要指汇票(Bill of exchange)以的商品为标的由出票人向收款人签发结算票据。
汇票最早产生于英国在发达国家如美、日、法等发展迅速1990年以来出现下降趋势。
现代金融中商业票据(Commercial aer)主要是指无担保的本票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
该类票据在18世纪产生于美国1960年以来发行量每10年增长3~4倍2000年底美国的市场余额约为15600亿美。
中国目前的票据市场指的是汇票市场即企业签发的用于结算的票据具有真实背景商业票据的签发只面向与出票人有商品和贸易关系的收款人。
票据市场是短期融资市场一般不超过6个月。
中国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货币市场一样发展经历了几次起伏。
在数次整顿之后自1998年开始进入相对规范、快速发展时期。
(1)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从市场成长的过程看中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88年。
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行“三票一卡”倡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
当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率先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人行开始试办再贴现业务。
由于商业银行管理操作没有经验票据市场上违规现象、假票问题严重1988年各商业银行基本停办票据业务。
第二阶段:1994~1997年。
1994年下半年针对当时一些重点行业的企业货款拖欠、资金周转困难和部分农副产品调销不畅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五行业、四品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和棉花、生猪、食糖、烟叶)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发展在几个有限城市形成小规模票据市场。
1996年《票据法》颁行为票据市场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至今。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成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票据市场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 通 道 ” ,也 即 是 下 文提 到 的信 托 计 划 、过 桥 行 、资管 计划 等 。 由于 票据收 益相 对较 低 、非保理 财涉 及 票据规 模较 小 ,在票据 实务 中 ,票据 主要 出 表方 式 可根据 内生 、外 生与 否 ,分 为正 式 出表 及 非
正式 出表 两类 。其 中非 正式 出表 ,即商 业银 行根 据
述 ,其 需 要 借 助某 种 既 能规 避 监 管 又可 以实 现 买
入 、卖 出两端 出表 的技 术工具 来实现 ,该 种 工具 就
率 、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多针对表内科 目设置。一般
而 言 ,主体 不 同 ,其相 应风 险权 重也 不 同 ,企业 信
用 风险较 高 ,对应权重为 l 0 0 %至 1 2 5 0 %;而 同业信 用 表 内外 转换 系数 、风 险权 重均较 低 ,如权 重一般 为
表 内反映 。此种 模式流 行后 ,鉴于 农信社 机构 的交
易风 险 ,不少金 融机构 开始 实行 准入管理 ,禁 止直 接和 农信 类机构 开展逆 回购 。不过 市场很 快 引入 了 过桥行 ,开 始在 信 贷规 模 、资金 、过桥之 间套利 , 期 间甚 至衍 生 出 了代理 回购 的模式 ( 农信 机构 与代 理 回购行 签订 代理 回购 协议 ,但该 模式也 不被监 管 认可 ,现 已逐步 萎缩 )。较长 一 段时 间内 ,买 入返 售一直 是 票据市场 的主 要交 易 品种 。2 0 1 5 年后 ,受 实体 经济 、股市 等 因素 影响 ,票据 市场风 险案件 频 发 ,监 管 层不断 下发各 类指导 文件 ,对各 类票据 业 务进行 存量风 险排 查 。受此影 响 ,回购业 务模式 因
委托人 ,券商等作为资管计划的管理人并设立票据 资产管理计划;该计划受让他行或本行转出的票据 资产 ,由银行对票据进行真伪鉴定、托收和保管。
2 0 1 7 。 5 中国 币 场
汐
这 类 资产均 可 以实现 贷款 与利 息的分 离 ,其 中并 未 明确 票据是 否 属于这 类资 产 ,也 因此 市场 争议 认为
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
响 )等要 求 ,在逐 利动 机驱 使下 ,商业 银行 通过 相
出表是 如 何产 生的 ?其根 本 动机在 于信 贷政 策 收 紧与商业银行逐利行为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2 0 0 8 年 后 ,强力财 政政 策刺 激造 成生 产与消 费 脱节 、产能 严重过 剩 ,导致 信贷 政策被 动收 紧 。其 后 ,金融 机
监管层顾虑禁绝非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该模式有望
得以延续。但是 ,上述 票据出表模式在 强监管 、强约 束条件下仍是不合规的、非正式 的 ,至少没有 明确得
到监管机构的认可 。
( 二)正式出表
农信 社 ,实现 出表并腾 挪信 贷规模 ,然后 再从 农信 社逆 回购买入票 据 ,将 其计 入买 入返售科 目,不在
产品 “ 中信证券一 民生银 行票据收益权 1 号资产支 持
银行承兑汇票 、债券 、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
交 易所交 易的具 有合 理 公允价 值和较 高 流动性 的金 融资 产 ;卖 出 回购方 不得 将业 务项 下的金 融资 产从 资产 负债表 转 出 。受此 冲击 ,买入返 售科 目资 产 出
自身需求及利用监管滞后 , 开发出诸如票据信托收
益 权转让 、票据买 入返 售 、票据 资产管 理计 划等 产 品来实现 票据 信 贷资产 出表 。这 类 出表 ,往 往利 用 政 策缝 隙 ,打 一枪 换一 个地 方 。正式 出表 ,即 经监 管 机 构 认 可 的 出表 方 式 ,除 只能 一 端 出表 的 卖 断 ( 无通 道 )外 ,更为 正式 的 出表 方式 为票据 资 产证
基于银 票收 益率 较低 、商 票风 险较 大等 原 因 , 票 据 资 产 证 券 化 目前 处 于 探 索 阶 段 ,涉 足 银 行 较
少。中央结算公司公布的资产证券化报告显示,2 0 1 6
年 全 国共 发 行 资产 证券 化 产 品8 4 2 0 . 5 l 亿 元 ,企 业
AB S 占k L 5 2 . 0 8 %,总发 行4 3 8 5 . 2 1 { L 元。其 中 ,全 国 应收款项 类AB S 仅发行 8 5 0 . 4 5 亿元 ,虽增速较 高 ,但 整 体市场 规 模较 小 。票据方 面 ,机 构 间私募 产 品报 价 系统 发行 了 国内 “ 首 单 ”银行 保贴类 票据 资产 化
险 ,而在于美化财务报表、规避监管。表外非保本
理 财 、同业 投资规 模 的扩张 均是这 种转 移 的体现 。
在 MP A对 广 义信 贷规 模 管控 之 前 ,存 贷 比 、不 良
二、票据资产出表路径
作 为 重 要 的 信 贷资 产 ,票 据 资 产 同业 也 存 在
着规避信贷规模、美化报表的出表动机。如前文所
缺 乏交易对手 而逐步走 向终结 。 3 .资管模式 。在该模式 下 ,银行一般直接 作为
正式出表 ( 如资产证券化 ),与上文提到的非正
式出表方式存在本质区别 ,其是 一种市场 内生行为 , 发端 于商业 银行的主动资产负债结构管理 ,主要动机
在于管理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 保持资产收益。目
转让业 务。至此 ,该模式退 出了市场 。
该模式为 目前仅存的 出表创新成果之一 ( 资产证券化 属正常 出表 ,不在此列 )。实际上 ,票据 资管计划在 2 0 1 2 年底票据信托 受益权 被叫停 之后就 已经产生 ,不 过一 直处于灰 色地带在 暗 中进行 。在 1 2 7 号文 明确商 业银行可 以购买 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 目的载体 ( 包括
的方式 转 出 ,则 仍需 留在相应 科 目,不得 出表 。不 少偏远 地 区农信 机构沿 用老 的会计 处理模 式 ,在会 计处 理上 对票据 卖断和 票据 回购 不做 区分 ,即无论 是 转 贴 现 卖 出还 是 回购 式 卖 出均从 票据 融 资科 目
剔 除 。此 漏 洞 下 ,商 业 银 行 将 票 据 转 贴现 卖 断 给
专项 计划 ” ,也是 首个 采用储 架式 发行 的资 产证 券 化 产 品。考 虑到 票据 AB S 并未 单 列 ,且 应收款 项 类 AB S 、企业债权类AB S 规模较 低 ,票据 资产 证券化 仍
未形成气候 。
现严重萎缩,在票据领域机构转而通过票据资产管
理计 划模 式实现 信 贷资产 向同业投 资科 目的搬 运 , 即将 票据 融资搬 至资 产 负债表 内的 应收款 项类 投 资
票据本身没有利 息 ,不具有收益权转让 的基础 。
贴现、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 ) ( 银发【 l 9 9 7 】 2 l 6 号文)
有 关将 贴现 、转贴 现纳 入信 贷总 量并在 存 贷比例 内 考核 的 思想一 脉相 承 。票据买 入返 售则 需要 纳入 买 入返 售金 融资 产科 目,该科 目下基 础资 产根据 抵 押 物资 产 的不 同分为 “ 债券 ” 、 “ 票据 ”、 “ 贷款 ” 和其他 ,其 中票据不含境外融资 陛票据 。2 0 1 4  ̄ - ,银 监会 下发 的 关于规 范 金融机 构 同业业 务的通 知 ( 1 2 7 号文 )规 定 ,买入 返售 ( 卖 出 回购 )相关款项 在买 入返 售 ( 卖 出回购 )金融 资产会 计 科 目核 算 ; 买入 返售 ( 卖 出 回购 )业 务项 下的 金融 资产应 当为
前 ,我国发行的票据A B S 产 品不 多 ,主要涉足的金融
机构有江苏银行、平安银行、华泰资管、中信证券、
博时资本、德邦证券等 。 但是 ,票 据资 产证 券化 仍面 临着 合规性 争议 。
有意见认为 ,与国外商业汇票存在无息和附息两类不
同 ,我 国票 据法 意义 上 尚无附息 票据 。严格 意义 上 讲 ,除有效期 内的票面本金外 ,票据持有人无任何财 产权 。因此 ,国内银行业进行票据交易时 ,均采取贴 现方式而非 附息收 益方式 。实际上 ,监管层所列举的 适合 资产证券化 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 汽车 贷款 、信 用卡 贷款 、租金收入 、门票收入等等 ,
构 借道 理财 资金 直接 或 间接 通过 非银金 融机 构 、资
关 “ 合规 ”途 径将 相关 业务数 据转 移 出信 贷表 、资 产负债表等 。 目前 看 ,这 种 途 径 大 致 可 以分 为 三大 类 :其
一
,
将信 贷资 产包 装成非 信 贷资产 ,如 买入返 售 、
资管 计划 等 ,从而将 资 产转移 出信 贷表 ,但仍 在 资 产 负债表 内 ,此类 业务 以买人 返售 金融 资产 及应收 款 项 类 投 资 为 代表 ;其 二 ,资 产 证 券 化 ( 官 方 途 径 ) ,但效 率 低 、操 作麻 烦 ;其三 ,将 资产转 移 出 资 产 负 债 表 ,如非 保 本理 财 ,也 即是 市 场 所 称 的
“ 表表 外” 。
产 交 易平 台等投 资于非 标准 化债 权资 产 ,规 避 贷款
规模管理,将表内信贷资产向表外转移。
与 内生 于 市 场 经 济 的 出表 行 为不 同 ,我 国 商 业 银行 将表 内资 产转移 至表 外 ,其 主要 动机 并不 是 通 过资 产负 债结构 调 整来管理 利率 风 险 、流 动性 风
但不 限于商业银行理财产 品、信托投资计划、证券投
2 . 回购 模式 。 回购模 式 衍生 于地 方性 金融 机 构会计 处理 的不规 范行 为 。标 准会计 处理 中 ,金 融 机构买 进票据 后需 计人 票据融 资科 目;转 贴现卖 断
可以从 票据 融资 科 目中剔除 ,但如 果将票 据以 回购
2 0 %或2 5 %。较低 的表 外业务 风险权 重为出表提供 了
契机 。 ( 二)出表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