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轮复习导学案

乐居中学“三课一体”教学法创新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三科目政治制作人高三政治教师使用班级高三文科班学生姓名

年级初审(签字有效)学校终审(签字有效)编号复印份课题名称: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学习目标:

1、理清2对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2、区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特征。

3、识记4个概念:联系、整体、部分、系统。

4、掌握联系客观性要求、联系多样性要求、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

二、自主探究及指导:

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第一章:声现象 一、【自主学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在150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______。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通常是指那些_____、_____ 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 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二、【课堂导学】 【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拓展变式】 “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 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拓展变式】 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 C.音色 D.振幅 【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导学提示 例1考查学生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考查学生对音调的理解。 例3考查学生对次声波与超声波的理解与区分。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了解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 法的联系观。 2.科学精神: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 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周围的人和事,能 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01内部诸要素之间的□02相互依赖、□03相互影响、□04相互制约和□05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06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07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08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09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用□10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01固有的,不以□02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03自在事物的联系和□04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1)从事物□05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06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07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08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01多种多样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02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03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04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 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05条件。要一切以□06时间、□07地点和□08条件为转移。 思考 Ⅰ.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此观点错误。(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每一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否则,就会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相对性,从而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Ⅱ.“乌鸦叫丧,喜鹊报喜”是事物之间的客观真实联系吗? 提示:不是。这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Ⅲ.太空育种作为人为事物的主观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此观点错误。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初二物理导学案

初二物理导学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二物理导学案编制:审批:时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NO:0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 2、能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3、集中注意力,热情参与新学科学习。 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 能力立意:全面、仔细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使用说明: 1、用2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12-16页,未学懂的部分用红笔标记; 2、用2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准备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 一、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声音是哪来的?如何传播? 2、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人说话靠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靠的振动发出鼓声。 3、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没有,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4、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就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它的大小既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2)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体中传播得最快,在体中传播得最慢。 (3)声音在15℃的空气里传播速度是m/s。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消失了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际上,即使航天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 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生 B. 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 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击管声,这是因为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来的。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分析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授课课程:哲学与人生 授课教师:李美丽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授课班级 14中16-19、14中37-38 授课类型:理论课 授课日期 第7周 2016年4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2018年浙江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2019年浙江《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月晕而风,日晕而雨④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①项讲的是“预”与“立”、“不预”与“废”之间的联系,故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项讲的是月晕与风、雨之间的联系,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④两项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事实上并不存在,故不能入选,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2.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为5天),“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干涸了。“三候”现象表明( ) A.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B.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 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三候”现象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认识事物应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C错误。答案为B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A. 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B. 联系是客观的,人无法建立新的联系 C. 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D. 联系是多样的,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相似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中,A适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B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C错误;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D是错误的。 4. 随着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很多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有答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问题的 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2.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 我国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的工作全面展开。 5.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 平反。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完成。 二、合作探究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三、练习巩固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 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 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这两次会议有很强的对比性,你能分析这两次会议的相同点 吗? 四、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压强》导学案

《压强》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设计教师: 一、我的学习目标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及研究方法 2.知道压强的概念、表达式和单位 二、我要突破 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理解压强 三、实验器材: 海绵、小方桌、砝码、气球、盒装奶、刻度尺 四、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五、开始学习 1、我来回答 (1)你左右两只手指的感觉是? (2)你看到的现象是?人对气球施加的作用力是? (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的_____不同。 (4) 压力作用效果可能和_____和____有关。 2、我来探究 探究目标: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 猜想一:压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猜想二:压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________有关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①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比较受力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实验器材中受力物体如何选择? 选择受力_______________的物体 ③控制变量法具体如何操作? 控制_________相同时,改变__________,比较受力物体的下陷深度; 控制_________相同时,改变__________,比较受力物体的下陷深度; 【我来设计】 实验序号受力物体受力面压力下陷深度1 2 3 【实验进行中】 【我的探究成果】

比较实验___和_____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压力越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比较实验___和_____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我的认识 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根据公式可以知道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我来归纳: 增加压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来挑战 1、红军叔叔在过草地时,不慎陷入沼泽,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 也在其行列,你该怎么办呢? 2、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C.斧刃磨的很锋利 D.木凳上放置一块柔软的座垫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7课练习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涵的哲理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题和基础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人与自然始终是对立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3、2008年是奥运年,人们不断听到“奥运年结婚、奥运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 4、一则幽默:电视机正在播放举重比赛颁奖仪式,一个运动员登上领奖品,高举起奖杯。爷爷问:“那个举杯子的是谁?”孙子说是重量级举重冠军,爷爷很生气。“还重量级呢,那个杯子我也举得起来!这冠军一定是走后门得来的”。爷爷的评论() A.说明了事物的非本质联系 B.体现了事物的表面联系C.违背联系的客观性,犯了主观随意性错误 D.表明了联系的多样性 5、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说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7、要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做法() ①坚持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③说明我国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④遵循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此回答8—9题: 8、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B、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D、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相互渗透 9、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A、只有优化各部分结构,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联系的普遍性 10、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在总结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测控任务的经验时指出,参与测控任务的数十个单位,加强科学统筹,注重协同配合,科学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的良好局面。这启示我们() ①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②整体的功能就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③要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④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一个木板长短不等的桶能装多少水,既不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长度,也不取决于各木板的平均长度。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也叫“短板效应”。从哲学上看,“木桶原理”() A、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部分对整体的统率作用 B、启示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C、说明部分不可缺少,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 D、说明只要搞好局部,就能推动整体的发展12.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13.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14.“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B.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 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当前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在管理中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回答15—16题。 15.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B.坚持发展的观点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D.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6.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哲学依据主要是: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B.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D.事物联系的复杂性 17.近海是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盐业资源、交通资源、海洋能源、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效益最大的区域。因此,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有序、有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这启示我们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 B.把握好关键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体 C.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的功能 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系统优化的方法 18.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B.离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七课学案教案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靑一中高一政治组设计:张守宝王雪贞2010-1-20 【学习目标】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学习重点】爱国主义 【学习方法】收集整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知识链接】品《上下五千年》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名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在《上下五千年》里,你可以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在《上下五千年》里,你可以与时代风云同声呼唤。 品历史文化,爱中华民族。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学习过程】 探究a: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 1.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作用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_______,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________,是中华民族之魂。 2.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2)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 探究b: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知识整合】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原因? 是什么?

初中物理弹力导学案

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建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6.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的方法感受弹力并感受到弹力变形的物体具有能量,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探究能力。 7.让他们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自学和运用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力、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力、弹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课前预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初步感受力; 2.通过已有生活中经验来感受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3.家庭活动:利用家中器物自制测力计 创设情景 古人在打猎、奔跑、搏斗、提重物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力的作用。 什么是力呢,它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课内探究 【问题1】力是什么? [思考]观察图 [百度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6b9760352.html,/view/70fe3b373968011ca30091d0?fr=prin 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人都在做什么?这些作用都是由什么产生的? [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现有器材感受人对物体的作用(推、拉、举、压) [交流] 1、讨论其他哪些物体可以产生同样效果? 2、如果要产生力,至少要涉及到几个物体?; 3、你能找到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例子吗? 4、受力的物体与没有受力的时候发生了哪些变化? [总结] 1、人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对物体的作用来代替。 2、物理学中,把的作用称为力 3、产生力的两个物体分别称为物体和物体。 【问题2】弹性形变和弹力 [思考]力作用在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拉橡皮筋②压气球③拉弹簧,并观察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1]物体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物体的。 [总结1] 1、物体的和的改变,叫做形变;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导学案 第七课 第1课时 自由平等的真谛(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 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由限制的,相对的。 2.理解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3.识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两层含义。 二、自主预习 1.必要的限制是对的保护。无限制的,只会走向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守才能享自由。 3.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况;其二是不同情况 。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合作探究 有位哲人说过,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怎么看? 四、随堂演练 1.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决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按顺序排列。“排队日”的设立启示我们,在公共场合要做到() ①自觉遵守公共秩序②自觉排队上下车、购物③自觉、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④有急事要办,可以插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B.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C.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D.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3.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下列对平等理解正确的是() A. 平等就是“等贵贱,均贫富” B. 真正的平等不该有丝毫的不均衡 C. 平等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D. 社会不可能实现平等 4.民主、自由总是相对的、具体的,任何社会都不会存在不受限制的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因此() A.真正的自由、民主是不存在的 B.任何社会的民主、自由都是虚伪的 C.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在法制范围内享受民主和自由 D.任何社会的自由、民主都是统治阶级享有的民主和自由 5.信息科技的发展助推了网络时代的到来,生产生活的需要刺激了网络自由的膨胀。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是言论自由者,不受身份、姓名、年龄、职业、时间和地点等任何限制,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传递自己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转发别人的动态、评论时下的热点,号称“有网络就有自由”。不否认网络自由带给社会的经济效益、带给生活的方便快捷、带给人类的引力诱惑,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传播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我们不反对网络营销,但坚决抵制通过网络谣言、言语戏谑进行网络非法炒作,一切网络自由言论都应该坚守遵守法律法规、坚持社会公德、尊重历史事实的传播底线。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治与自由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7课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 第七课战国争雄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 2、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和著名战役及军事家; 3、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链接旧知识 1、齐读上课知识建构 2、填一填: 春秋时期起止时间;春秋五霸:、、、上节课所涉及到的成语有: 课前导学 一、初读课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1、战国的起止时间是: 2、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的战争:A武器改进、军队构成变化、攻防技术提高; B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 C著名战役的发生 D重要军事家的涌现: 4、战国时期的外交A :“合众势以攻一强” B :“事一强以攻众弱” 二、写一写 右图为战国形势图。请回答问 题 (1)请填出图中战国七雄的 地理位置。 A B C D E F G (2)H和I是战国时期两个著 名战役的地点,请分别写出这 两地的地名。 H I 三、战国时期的外交: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众”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根据教材41页内容,用简要语言说明“合众”与“连横”策略:

“合纵” “连横” 2、读课文42页内容,说说,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 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课堂大练兵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国家是()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赵国 2. 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下列朝代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3.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4.战国时期促使兵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军事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B.作战环境发生了变化 C.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D.经济的发展,铁兵器的出现 5.“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 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 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6.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涿鹿之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西的是诸侯国是() A.燕国 B.赵国 C.魏国 D.秦国 8. 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A.秦国B.赵国C.楚国D.燕国 9.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 10.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争霸的结果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中一些国通过改革加强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巩固提高 阅读材料: 材料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七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一、复习目标 1、掌握第七课的课本重点知识; 2、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运用; 3、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二、自主复习 (一)复习课本P82——95页,熟练掌握下列基础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组内相互检查。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15分钟) 1、法律的含义?特征?本质?作用? 2、高官落马的案例说明了什么?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4、公民应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5、公民应怎样自觉履行义务? 6、我国法律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7、诉讼的分类?制裁的分类? (二)复习检测 针对本课重点题目1-6题任意抽取一题对桌检查,并计入小组量化,记住的组内加1分,记不住的组内扣1分(要求熟练背诵) (三)我的疑惑 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要求:言简意赅,明确清晰.首先请教同桌,不能解决的提出来下一环节中在组内或班内解决。 三、合作探究 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央纪委开展核查工作情况的汇报,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经查,周永康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利用职务便利为多人谋取非法利益,直接或通过家人收受巨额贿赂;滥用职权帮助亲属、情妇、朋友从事经营活动获取巨额利益,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泄露党和国家机密;严重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本人及亲属收受他人大量财物;与多名女性通奸并进行权色、钱色交易。调查中还发现周永康其他涉嫌犯罪线索。周永康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违反党的纪律,极大损害党的形象,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极其恶劣。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给予周永康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周永康涉嫌犯罪立案侦查并予以逮捕。 (1)周永康作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却被依法逮捕,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课本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

初中物理导学案论文

初中物理导学案编写心得体会 如今,导学案无疑已成为新式课堂的载体。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导学案有着如此重要作用和地位,在编写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过程中,做好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把角色转变,把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传统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学习目标”应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注意“学习目标”的表述程度,编写时应少一些概括性的语言,要让学生看得懂,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必须做到准确、具体、通俗易懂。 其次,学习目标应面对全体学生。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各有不同,“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学生学情,分层制定。既要有适合绝大多学生的“普遍目标”,又要有适当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性目标”。这样从目标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学习目标应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制定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能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学习

目标”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要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当然,所制定的目标也要具有可行性,切勿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二、编写好预习作业,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环节是课堂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能否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足准备,我认为,编写几条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1.预习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广泛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我们要抓住这一可利用的特点,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课前就把学生的心拉进课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学习。如:向家长了解并思考,刚洗好的衣服应该怎样晾晒?秋收之后,家里人是怎么晾晒稻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自然会乐于去做 这些题目,同时对课堂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期待感,课堂就不容易开小差。 2.预习作业应有适当的动手实验内容。 有些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把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 填空的形式罗列出来。学生在完成此类预习的时候,直接打开课本,依葫芦画瓢,脑子中却毫无印象。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和价值,反而浪费时间。老师在编写导学案预习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少一些“死知识”,多一些“做一做”。如:在手背上涂一些白酒,白酒会,同时手背会有的感觉,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学案示例(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学案示例(教学设计) 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八年级物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学案 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l.理解合力的概念。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二)教具 铁架台、两个弹簧秤、大弹簧、刻度尺。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见过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而且很多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例如,教室里的日光灯受重力和两条绳索的拉力;你们用的课桌受重力、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和书本向下压的力。我们今天学习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有关情况。 三、什么是合力 教师:两个小孩同时用力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用一个力就能提起来,大人的一个力所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小孩的两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一个同学拉车,另一个同学帮助他推车,此时车受到推力和拉力,但是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一个人就可以拉着车前进。力气大的同学的一个拉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同学的拉力和推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提水桶时,大人的力叫做两个小孩的力的合力。推车时,力较大的同学的拉力叫做那两个同学的推力和拉力的合力。 三、力的合成

第7课 启蒙运动 学案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学案 探究一现实中的人 十七八世纪,多数法国人的地位如何? 探究二自然状态下的人 材料1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英)洛克《政府论》(1690年)自然状态下,人的地位如何? 材料2 如当你睡觉到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还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里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堡,或流放沙漠;当你若有所思,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当你被人控告,或写了闯祸的文章,只能依照法律来裁判等等。 ——(法)伏尔泰《哲学通信》(1733年)人的“天赋权利”具体有哪些? 探究三理想状态下的人 启蒙思想家看英国 材料3 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惟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那里有了三十多种宗教,而它们却都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着。 ——(法)伏尔泰《哲学通信》(1733年)伏尔泰如何看待英国政治?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材料4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制: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它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那里的法律对所有个人都一视同仁。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孟德斯鸠如何看待英国政治?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材料5 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 ——(法)卢梭卢梭如何看待英国政治? 材料6 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卢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于什么? 材料7 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契约,这……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似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的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1762年)卢梭认为如何实现人的“天赋权利”,保障自由平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V311163(19)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