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2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 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2 课时)【教学设计】
【问题】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思考】与不可逆反应比较,可逆反应有什么
特点?通过表中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表一2SO2+O22SO3
n(SO) 2 2 2 2 2
余
SO2
1.2 0.2 0.14 0.1 0.004
表二2CO+O2=2CO2
思考,并记录笔记强化记忆当堂反馈
精讲点拨
【板书】2、特点:不彻底,有一定限度
1、18O2 + 2 SO2 2SO3,
此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后,混合物中
含18O 的粒子有。
2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 +Y2(g)
2Z(g),已知X2、Y2、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
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
可能是( )
A.Z 为0.3 mol·L-1 B.Y2 为0.4 mol·L-1
C.X2 为0.2 mol·L-1 D.Z 为0.4 mol·L-1
【素材展示】由蔗糖饱和溶液的溶解问题,引
出对可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1、这里有二个
过程,溶解和结晶,在饱和溶液中这二个过
程停止了吗?2、为什么固体的总质量没变?
通过所给数据,绘制密闭容器内浓度随时间
分析并讨论问题,认
真听教师的讲解
认真思考,联系实际
问题理解问题。
增强对可逆反应定
义与特点的认识,
并能与习题相结合,
养成由题目回归本
源知识的思考问题
的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及较
为客观的现实,形
成可逆的动态平衡
概念理解。
合作解疑变化图像。并结合所学速率知识,联系反应学生讨论,数据分析,通过数形结合,将
精讲点拨当堂反馈
快慢的问题。
【副板书】画出速率平衡图像,并顺利引出化
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体系。
【板书】二、化学平衡
1、定义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解决所提问题。
概念的理解:
前提:
实质:
外观的表现:
3、N2+3H2 2NH3 反应达到平衡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2 和H2 不再化合了
B、N2、H2、NH3 的浓度相等
C、平衡建立前体系的总质量在不断变化而
数形结合理解问题。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认真思考,解决问题
微观问题直观化,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
根据概念,反向理
解问题。在定义中
发现问题,增强理
解,从而形成对概
念的完整的认识。
及时反馈所学概念,
在题目中寻找关键
词,加深对概念的
理解并形成解题的n(CO
)
2 2 2 2 2
n(O2) 0.5 1 5 10 100
余
CO
1 0 0 0 0
平衡建立后体系的总质量就不再变了
D 、N2、H2、NH3 的浓度保持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
基本思路。
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拓展提升A.A 生成的速率与C 分解的速率相等
B.A、B、C 的浓度不再变化
C.单位时间生成n molA 同时消耗3n molB
D.A、B、C 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1、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 2NH3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1 个N≡N键断裂,同时有3 个H-H 键形成
B.1 个N≡N键断裂,同时有3 个H-H 键断裂
C.1 个N≡N 键断裂,同时有6 个N-H 键断
裂
D.1 个N≡N 键断裂,同时有6 个N-H 键形成
2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P( 气)
认真思考,讨论问题拓展思考,锻炼学
生思维,将学习目
光从单纯的定义记
忆,拓展至定义理
解几定义解析上。
拓展延伸
+Q(气) R(气)+S(气) , 在固定体积
精讲点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 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 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讲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从定义及可
逆反应的特征入手分析,总结出直接判断和
间接判断的分析方法。
【板书】判断方法
在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生反应
认真思考,整理笔记寻根究底,在本质
上理解问题并形成
完善的知识体系。
拓展提升合作解疑A(S)+2B(g)C(g)
+D(g),当下
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能够表明该反应已达
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A 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讲述平衡球的基本原理,思考:能否通过改
变反应条件来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讲解实
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注意观察和分析总
结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
认真思考,动手实验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及时强化所学知识,
固化分析问题的基
本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合作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