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

合集下载

探索死亡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探索死亡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难题。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无法避免面对死亡。

然而,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态度,却因人而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死亡,探索生命的意义,我参加了“探索死亡”课程。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课程内容回顾1. 死亡的定义与意义课程伊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死亡的定义和意义。

死亡并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一个生命的转化过程。

它意味着个体的消亡,但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2. 死亡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看法。

课程中,我们了解了东西方文化中关于死亡的不同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课程重点介绍了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

死亡教育旨在让人们正视死亡,提高对生命的认识;临终关怀则关注临终者的身心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支持。

4. 死亡与生命意义的探索课程最后,我们探讨了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通过思考死亡,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三、心得体会1. 正视死亡,珍惜生命通过学习死亡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死亡,珍惜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让生命更加充实。

2. 提高死亡教育意识死亡教育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关注,许多人对死亡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提高死亡教育意识至关重要。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死亡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死亡,学会面对死亡。

3. 关注临终关怀,关爱他人临终关怀是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体现。

在学习死亡课程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关注临终关怀不仅是对临终者的关爱,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关注身边的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 生命意义与价值观的思考死亡课程让我对生命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思考死亡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笔记我们可以把这第一种观点称为二元论物质实体。

命令肉体。

但另一方面,灵魂也会受到肉体的反作用。

一方面,我们言谈间好像灵魂是有处所的,我们说灵魂在肉体中。

另一方面,也许这都是幻觉,也许灵魂根本没有任何处所,也许我有一个处所的感受,实际上只是我从我的肉体获得的所有感觉输人形成的幻觉。

我们还有物理主义者的观点。

物理主义者也相信心灵,但是他们认为,心灵只是一种谈论肉体能力的方式。

物理主义者当然不相信二元论者信奉的非物质的灵魂。

所以为了区分清楚,我将说物理主义者根本不相信灵魂。

他们相信心灵,但是不相信灵魂。

第三章灵魂存在的论证对于我们看不见(又听不见、尝不到,也无法用内感官观察到)的东西,我们该如何去证明它们的存在呢?最重要的方法也许是这样的:有时我们合理地设定存在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以便去解释我们都认同其存在的其他事情。

关于最佳解释推论,在此要强调一下。

我们可以合理地相信某事物,不仅是因为我们需要靠它提供某种解释,而是由于它能提供我们可以得到的最佳解释。

的肉体的生命。

纯粹的机器不能思考、推理,也没有信念和欲望。

即使是在解释思考、推理和计划时,好像我们也并不需要诉诸灵魂。

如果我真的有自由意志,那我就不可能受制于决定论法则。

换句话说,受制于决定论法则的东西不可能拥有自由意志。

这两者是不相容的。

也许能够想象出来某种事物,并不一定代表该事物具有逻辑上成立的可能性。

想象力是逻辑成立可能性的正确向导,也就是说,但凡我们能够想象出来,便具有逻辑上成立的可能。

没准想象力是逻辑成立的可靠向导,但凡能想象出来的,就具有逻辑成立的可能。

即使我们同意柏拉图的理念存在,即使我们也同意灵魂存在并且可以被思考,·我们还没有得到任何充分的理由去相信灵魂一定是不朽的。

因此,柏拉图的第一个论证—由理念本质引起的论证—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组成部分的事物可以被毁灭。

事实上,柏拉图本人在其他对话录中,反对灵魂的单纯性。

【学习】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学习】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D E A T H和你想的不太一样亡[美]谢利·卡根◎著贝小戎等◎译糖炒诗人- ◎读书笔记PPT你可能相信我们拥有灵魂永生是一种赐福 对死亡感到恐惧无可厚非 死亡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你可能不曾想过我们没有灵魂永生是一种诅咒死亡并不神秘恐惧死亡并不恰当花5分钟同我一起思考死亡吧!死亡其实和你想的不太一样!目录●死亡是坏事吗?●永生是好事吗?●灵魂存在吗?●我们能在死后存活吗?●死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而活?死亡是坏事吗?IS IT BAD TO BE DEAD?什么事对我有坏处?相较于其他事来说是坏事。

−捡到钱是好事,但是捡到5毛就不如捡到100好。

事情本身不坏,但会导致坏的结果。

−如熬夜看世界杯本身不是坏事,但它导致的精神不济、被扣工资、家庭矛盾甚至猝死等是坏事。

事情本身就是坏事。

−如疼痛、疾病,只要发生就是坏事。

相对坏结果坏 本质坏死亡的坏处是?死亡会剥夺可能拥有的美好和幸福−关于死亡坏处的剥夺解释理论死亡对于死者而言没有任何结果−任何事情对不存在的事物都不会有影响死亡本身不好也不坏−对于不存在的事物而言,不存在对它来说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相对 有点坏 结果不坏 本质不坏那么,永生是好事吗?IS IT GOOD TO BE IMMORTAL?永生不见得是好事记忆能够保存假如记忆能够一直保存,再有意思的活动我们也用无尽的时间去体验所有的关卡变化。

生活将最终变为无尽模式的神庙大逃亡,无法结束的生命不是赐福反而是诅咒。

记忆不能保存假如灵魂通过转世得以永生,但每次转世都要喝孟婆汤清零记忆。

那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不管我曾有多大的成就都毫无意义。

未来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零。

永生对现在的我来说毫无意义。

尽管如此,我们希望活的久一点我们不一定要永生,但要能够活到我们满足为止。

为此,我们希望有灵魂,我们希望我们是灵魂和肉体的混合,而灵魂是我们的主要部分。

这样,我们才可能活得比肉体更久一些。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详细笔记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详细笔记

PHIL 176 Death Professor Shelly Kagan(第一课没什么实质内容,可以略过)教授在第一课列举了这门课将要讨论的一些问题:1.人能否幸免于死2.人是什么?“我”是什么?3.有没有来生?4.自杀一定是恶的吗?……然后他摆出了自己的观点:1.不存在灵魂2.永生并不是好事情3.对死亡的恐惧是很正常的4.自杀在特定情境下有可能是理性的,并且在道德上是正当的……他希望通过这门课: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

他不是要灌输给学生这些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理性,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些观点,都要有合理的根据,给出论证。

第二课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我死后我是否还存在”,就需要先回答:“我”是什么?或人是什么?什么叫“幸免于死”?什么叫“活着”?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是这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反驳: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混淆概念造成的,根本毫无意义,因为1.如果“死亡”的意思是生命的结束的话,那么2.“是否来生”就相当于“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这就好比“碗里的饭吃完后碗里还有饭吗”,那么3.“是否有来生”或“我能否幸免与死”的答案当然就是否定的(因为很明显这些提问自相矛盾),这能从问题里直接得到答案。

△回应:1.如果,“死亡”指的是身体的死亡(即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那么,2.之前的问题将变成“我的身体死后我是否还存在”,这和“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不同,不能从提问中直接得到答案。

YYets3.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提问和回答“我能否幸免与死”是有意义的。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在上面的那个理解下),就需要先弄清楚:“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或者人是什么?人由什么组成?一般来说,有两种主流观点:一、二元论(Dualism)◎1.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两部分组合而成严格说来,人的本质是灵魂,它与某具肉身密切联系着;“我”就是指我的灵魂,尽管与我的身体紧密联系着。

2.身体和心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不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3.心灵指挥身体,“身体反作用于心灵”4.死亡就是指身体的死亡,灵魂离开肉体(?)二、物理主义(Physicalism)○1.人只有身体,尽管2.这个身体能够实现多种功能3.人就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纯物质的存在4.谈论心灵,实际上就是谈论大脑(或大脑的功能),正如微笑就是特殊的肌肉运动5.死亡就是指身体丧失了正常功能第三课二元论与物理主义的分歧:是否存在灵魂?证明事物存在的方法:1.通过五感获得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但是,灵魂是非物质的(如果二元论正确的话),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来感觉到灵魂。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

不同的手段导致死亡的方式不同,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相同的,你的死亡伴随着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都是些什么事呢?事实上我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

我只能认为是不论最初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最后血液不再流动,氧气不能输送到全身,导致大脑变得缺氧,由于细胞中缺少氧气,所以细胞不能完成它们的各种新陈代谢活动,因此他们不能修复各种损伤,或者生成所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当细胞开始衰退,细胞组织开始损坏,它们不能像正常的细胞一样修复,结果就是重要的细胞组织衰竭了,瞬间肉体死亡了,我想说我不是很确定这个是不是真的。

刚才讲的那个小故事是不是真的。

但是有些类似的故事就可能是真的。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我已经把整个过程画在了黑板上。

由于我不知道某些具体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叫它B1 B2 B3一直到Bn ,在B1之前你的身体还在运作,正常运作也就是机体的呼吸复制细胞诸如此类。

在这个过程的最后也就是Bn 身体死亡了,B是指身体B1到Bn 这就是死亡的过程至少这是身体上的死亡。

就像我说的这就是一些医学院的人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向我们描述的死亡。

然而问题又来了,假设我们叫这个过程“肉体死亡”,把这些发生在最后阶段的事称做肉体死亡。

■■■这门课的成绩会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平时作业占20%,期中考试占30%,期中有时在10月份考,期末考试占50%;这就是成绩的加权比例。

我还有另外一套评分计划叫“特赦计划”,就是我会比较你的学期总成绩和你的期末考试成绩,我会取这两个成绩中更高的作为你的课程最终成绩。

……接下来学好物理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作业,作业的权重虽然只有20%,但这个数字是无法真正衡量其重要性的,作业能让你真正弄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你只看我在黑板上的推导,觉得很有道理,好象自己也能行,但是只有你动手去解题,才是验证自己会与不会的唯一方法。

只有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所以,我要求你们按时按量地完成作业。

如果我周三布置了关于该周课堂内容的作业,你们应该尽快着手去做,因为当你下周来上新课时我会假设大家都已经把上周题目做完了。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卡根的反驳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讲授的公开课“死亡”颇受欢迎,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这位教授的形象招人喜爱,他一脸的络腮胡,上课时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有时还会盘腿坐到讲台上;第二就是他讲的主题了,虽然公开课都是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卡根的死亡公开课并不易懂。

他坦承:“其中一些材料是很难懂的,有些思想可能很难一下就把握住。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把某些部分读上两遍会很有帮助。

”卡根在课上也会讲些笑话,比如他介绍说,美国喜剧演员菲尔兹说,希望他的墓碑上写的是:“我宁愿待在费城(而非长眠于此)。

”他提到了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分析和反驳跟他对立的立场。

卡根显然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分析哲学家,听他的课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

他会还原一个命题的完整论证过程,考虑它的各种合理性,然后逐一加以反驳。

他使用了最佳解释推论、两难推理、类比等各种论证方法。

他的讲稿一共16章,前半部分讨论的是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问题,如身心关系、人格同一性等,后半部分是价值理论,读到后半部分才会比较轻松。

卡根上来就亮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世上没有非实质的、不朽的灵魂,我们只是躯体,当我们的躯体死亡时,意味着我们的存在宣告终结,而且永生并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他最后又总结了一遍:“我们只是机器,当然我们不是随便什么机器,我们是神奇的机器,是有感情、有梦想、有创造力的机器。

死亡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巨大谜题,死亡并不比你的灯泡或者电脑坏掉更神秘……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不恰当、不合理的反应。

我邀请你在面对死亡时能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在反驳灵魂存在的说法时,卡根使用了“最佳解释推论”: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如何证明它们存在呢?如果设定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的存在,能帮助我们最佳地解释用其他方法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就推论说这些事物是存在的。

这种论证被称为“最佳解释推论”。

比如我们相信存在着病毒和细菌,因为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生病。

死亡公开课读后感

死亡公开课读后感

《死亡》读后感之一我是非常高兴的看到世界一流大学耶鲁、哈佛能把自己的公开课向全世界公开,这比起那些国内所谓的一流大学去旁听一节课也要用学生证的做法刚让我钦佩。

从今天晚上起,我开始收看学习这些课程,并认真的做读书笔记,向这些世界一流名校的大师求教。

今天听的是耶鲁大学的Shelly Kagan教授的课程,第一节课他主要介绍了这门课的内容——《死亡》,以及评分,最有意思的是结尾部分他列举的那些上过他课程对他各种有意思的评语,甚至一些比较严苛的批评。

我还看了第二节课《人是否能幸免与死》,关于这个问题,教授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人是什么,人活着的概念是什么。

在这节课上,Shelly教授主要讲了人是什么,从而提出两个观点。

一是二元论,人是有灵魂和肉体构成;二是一元论,人仅仅是由肉体组成,人是一种物质实体。

在二元论的观点中,灵魂是非物质实体,存在于肉体的某一位置,灵魂可以只是和命令身体,身体可以输出指令,使得灵魂能够感知。

从二元论的观点来看待死亡的话,死亡只是肉体和灵魂联系的终结,当肉体被摧毁时,灵魂可能能够继续存在。

在这一基础上,更为严格的说,人即灵魂,只要灵魂不灭,人即存在,那么,从这个观点可推断出人可能能够幸免与死。

但这一切都只是在二元论的观点上所推测出来的,我想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引领我们进行无穷无尽的思考,扩宽自己的思维,打破思维局限性。

课后我对Shelly的话进行了思考,在看了其他人对Shelly的评论之后发现,有些人认为当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时,物质不断重组,生命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物质组成,思维意识都是依托肉体产生的附属物。

就像喇叭吹了会响,当不吹时声音就归于沉寂,声音产生于喇叭的震动,思维意识产生于我们身体的脑细胞运动,当我们死后,身体脑细胞不再运动,思维意识随之消失,我们身体变了各种物质元素归于到大自然中去。

当然每个人的观点都会有所不同,我更愿意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不过我觉得当肉体被摧毁时,思维意识即灵魂会保存下来,就像中国的神话传说一样,人是轮回的,更确切的说灵魂是轮回的,我们的肉体都由灵魂所操控,当一个肉体不复存在时,灵魂会离开,从而选择下一个肉体。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1)中文字幕阅读版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1)中文字幕阅读版
并且绝对是
在我们解答问题上值得严肃对待的观点
第一个可能的观点是这样的
人可能是肉体和其他某物的结合体
心灵
第一个观点中我们需要讨论的
至关重要的问题是
心灵被认为是与肉体区分开来
截然不同的东西
用一个较为通俗的词表述 它是灵魂
人是 或人有
或者说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
如我所说灵魂是与肉体截然不同的某物
两个基本观点
从逻辑角度而言
我想你们可能会持有第三种观点
如果一元论认为人只有肉体
没有灵魂
你也能猜想有些人会说
人只有灵魂没有肉体
这个观点估计是从人只有心灵
而不是物理对象的观点出发的
物理对象只是一种幻觉
我们深陷这种幻觉之中
或是把它们当作物理对象
本身就是种混淆或是错误
我们可以叫它B1 B2 B3一直到Bn
在B1之前 你的身体还在运作
正常运作 也就是机体上的呼吸
复制细胞 诸如此类
在这个过程的最后 也就是Bn 身体死亡了
B是指身体 B1到Bn
这就是死亡的过程 至少
这是身体上的死亡
就像我说的 这就是一些
医学院的人
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
我会成为那个幸存者吗
答案当然是
不可能 你不可能死后逃生
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让我想起
一个你们可能听过的笑话
小时候听到时估计会觉得让人很疯狂
飞机刚好
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边界上坠毁
刚好在边界上面
到处都是死人
他们该把幸存者埋在哪儿呢
答案是 他们不埋幸存者
你还小 所以你说 我不知道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25.Open.Yale.course—Philosophy:Death.DivX-YYeTs人人影视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25.Open.Yale.course—Philosophy:Death.DivX-YYeTs人人影视
,这里 这个阶段你生不如死Here, life becomes worse than nothing for a while,
,但后来又好了but you recover.
,你重新过上有价值的生活You're going to return to a life that's worth having.
,你的生活从值得过下去where you go from a life worth living
,变成不值得过下去to a life not worth living
,并且一直持续下去and it stays there.
,但假如不是这样But suppose instead,
,情况是这样的we have a situation like this.
,不值得过下去的日子的唯一方法the later chunk not worth living,
,如果这段日子足够短at least if that chunk's small enough--
,假设是这样的suppose it was like this
,你会说 这么早自杀不合情理you'd say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kill yourself this early.
,代表你生活的起落沉浮about your life doing better or worse,
,每个都标注了and noted for each one of them,
,在哪个时间点 如果有的话at what point, if ever,
,自杀也许是合理的选择suicide might be a reasonable choice.

耶鲁公开课心得体会

耶鲁公开课心得体会

基本上完了耶鲁大学的公开课,下面写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记得听了一堂的哲学课,是关于死亡的本质的,这个话题其实中国人不太喜欢的,毕竟我们都是有些迷信的,关于鬼怪之类的平时很少谈起,但是事实上确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管内容怎么样,里面讲课的教授的理念我觉得很棒。

他说,我会用我最大的努力去让你理解我的观点,如果你能支持我我将非常满意,如果你不支持我的观点,我们可以辩论,即使你最后还是不同意我的观点,那我也比较满意,因为你认认真真的思考了这一问题,这比什么都重要!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的,当你认认真真的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不管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这是你已经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东西,这个也许是一种心态,也许还是一种处世之道。

关于幸福课,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样保持一颗始终幸福、乐观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心态的处理。

下面讲一个我以前看过的几句我个人认为还不错的话语,每当我感觉自己比较累或是有点抱怨什么的时候,我总会去看看这些话语,每次都是这些话语激励我重新开始。

不管生活多么的艰辛或是不怎么顺利,心态或是你自己心里的想法,坚持自己的做好自己该做的就是最好的。

没有人能说自己的做事方法一定是对的,正如我前几天和导师交谈时他和我说的那样,学习方法要不断的积累和改进,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什么都是变化的,包括我们研究生的心里,我在小木虫论坛上看见过很多的研究生觉得研究生所学习的知识没什么用处,所以很多人想退学,这个我觉得也是一种误区,可能有些同学不知道怎么样和自己的导师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以至于相互之间的关系出的不怎么好。

最后导致同学想出来去退学。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自信,绝对自信,无条件自信,时刻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尤其是负面的想法,定时清除消极的思想。

有时候可能是长期压抑的结果,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去排泄压力,发泄自己的压力或是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满。

同时学会忘记一些东西,那些痛苦的、尴尬的、懊悔的记忆,为阳光的记忆腾出空间,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阳光。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作为*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谢利卡根教授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是一个挑战,挑战习以为常的观点,挑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习性,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邀请我们系统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这是读《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之后的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哲学家Stephen Cave在TED演讲中以“你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会死亡”为开头,通过四个故事来探讨如何处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不可避免,而公开探讨死亡或许可以使我们能更理智的面对这一话题,因此卡根教授开设了这门关于死亡的课程。

如果做一张思维导图,中间是死亡,周围扩散出去的是与死亡相关的各个元素,包括:“我”、肉身、灵魂等等。

卡根教授用了许多设问句来详细探讨每一个与死亡相关的元素,试图将一个完整的死亡呈现。

“我”作为一个将要经历死亡的主体,是最开始就要讨论的。

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实体,只有了解人的特性,才能根据特性来分类并逐一讨论如何使其对死亡产生影响。

卡根教授展开肉身与灵魂的二元论思考,但最终的结论是我们无法证明二元论。

尝试各种哲学分析,也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

在看《耶鲁公开课:死亡》视频的过程中,令我惊讶的并非卡根教授讲课方式的随意,而是他敏捷的思维。

常常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他不断的抛出问句,每一句话都极具思考性。

卡根教授提到一个曾经他课堂上的学生,在大一时便查出得了癌症,却选择要完成耶鲁大学的学业。

那位学生选了卡根教授关于死亡的课程,这也一度使卡根教授思考,在已知死亡和未知的情况下,面对自己生活有何不同。

同样Stephen Cave提到,分别给两组实验对象(皆是不可知论者),一组让他们思考死亡,而另一组思考孤独,实验结果是,思考死亡的那一组会更相信耶稣。

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有许多,但是卡根教授的着眼点是死亡本身。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4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4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45 灵魂存在与否的论证 (三) :自由意志与濒死体验1、自由意志的论证。

关于自由意志论证表达的是:人有自由意志,而无论是机器人还是电脑都没有自由意志,电脑只是在执行程序,就是在某种条件下做某种反应,包括证明数学定理或下棋,但人可以在某种情境下选择有反应或没有反应。

因此,我们必定不只是纯粹的物理对象。

这涉及了哲学里一个重要观点,决定论。

也就是表达了机器人和电脑只是一种决定论的系统。

而决定论系统不可能有自由意志。

经过前面课程的讲述,不再通过一些物理主义不能解释的事物来证明二元论,因为通过否定一个理论不能得出另一个理论就是合理的。

教授在自由意志论证中给出了一个哲学推理过程,只有满足以下三点才能证明人不完全是一个物质事物。

一、人有自由意志!二、所有服从决定论的东西都没有自由意志!三、所有纯粹的物理系统都服从于决定论!但每一个前提似乎都有其合理质疑之处,首先要证明我们有自由意志,虽然看似这个命题是成立的,但也有可能是种错觉,不够说服力。

但如果说人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似乎是基于物理主义的说法,把自由意志归为人这种物理实体的错觉。

这样的论证显然不够有说服力。

但即便如此,关于人是否一定有自由意志问题,目前是存疑的。

教授把这个争议问题放下,先说第三点。

第三点是论证成功的必要条件。

人一旦遵从决定论,就不会有自由意志。

但从量子理论角度看,很多物理领域内的规律也不是确定性的。

量子理论很多规律只能描述概率,而不能确定某事一定发生。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遵守决定论,也不能排除我们是纯粹物理实体的可能性。

而前提二也有一定问题,前提二是一种不相容论的主张,即任何遵从决定论的东西,都没有有自由意志。

二者是有冲突的。

虽然看似明显,但是从哲学讲也不一定。

有哲学家就认为,自由意志的观点和决定论并非是不相容的,所以即使我们真的服从于决定论,那也不能排除我们有自由意志的可能。

因为人就可以同时遵从决定论和拥有自由意志。

(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

(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1、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尽管物理主义是随着科学发展看似是正确理解事物的方式,但二元论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思考首先就要把事物分类、明确、定义,而把事物一分为二是寻找区别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研究大脑时,就可以把人类大脑后天积累的神经连接模式单独区分出来,也可以叫做灵魂。

大脑这个宇宙最复杂的装置可以看作人体的灵魂。

人的复杂性可以看作是生物界的灵魂,同理,所有星体可以看作宇宙的灵魂,因为宇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目前还是理论阶段,姑且信之),所有熵减的存在都可以看作与基本的事物本质相反的东西,而且这种熵减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宇宙的形态,因此可以被看作灵魂。

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其实和认识论的基本过程有相通之处,也许正因如此,笛卡尔的主要思想就体现在这两块。

唯心主义认为没有身体,只有灵魂。

这种论点很迷人,很多哲学家都喜欢这样的思维游戏,也许他们智商太高,内省太深,也许是他们乐于质疑常人所习惯的观感。

唯心主义琢磨起来也确实有趣,就象电影《黑客帝国》。

唯心主义认为,人所认为存在的东西都是人“认为”存在的,没有灵魂去认为,物质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的存在,而且不同的灵魂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感知。

按现代科学哲学说法,这种理论的问题是不能证伪,就像如果有人说孙悟空在前一秒钟制造了人类,而且给所有人类各自的记忆,都以为自己活在一个有悠久历史、完整的社会关系的土地上。

这样的论点是没法去证伪的,唯心主义也是如此。

另外,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恰好可以反驳灵魂说,人之所以认为人有心灵是不是因为人感觉自己有心灵?也就是所谓的心灵只是人感觉的结果,不是原因。

也就是说,心灵的概念也可能是人感觉到结果,而心灵本身是不存在的。

那么人是用什么认为自己有心灵呢?心灵吗?这应该算循环论证还是自相矛盾呢?但唯心主义也有其实际用处,质疑自身的感觉体验,是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进步的一大助力。

比如康德认为所谓的物质只是人们所认为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只是人感觉的方式,不是真正的存在,也不是真正的物质本质。

耶鲁“公开课”——哲学与死亡 第一课

耶鲁“公开课”——哲学与死亡 第一课

1(2008-02-20 22:55:48)这次讲课的教授是个大仙.他那么"朴素",我是说他的坐姿那么朴素,因为人类自古就是那样坐的,盘腿坐.不过他是盘腿坐在讲台上,这就不是很朴素了,因为古代没有桌子,大家都坐在地上。

我大学的时候,美国老师屁股一扭坐在课桌或讲台上,我们这些有着“师道尊严”的中国人是很“友邦惊诧”的,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英国人不这样,他们总那么严谨严肃,有点象中国人——但千万别真的以为英国人象中国人,与其说英国人与中国人象,不如说美国人与中国人更象一些:都很粗俗豪放,并且中国与美国越来越象了。

这老师穿着鞋子直接盘腿坐在讲台上,还好他穿的球鞋很白很干净,不太碍眼。

他长得有点象撒达姆大叔,还满脸胡须,但他个子很小,所以他要坐在桌子上才能显眼一些,台下据说有150-180名学生,是个大教堂,要我个子那么小我也“坐”桌子上。

他常说,we are si tting here to ...,确实彼此都“坐着”,很平等。

相比古代的大师,比如柏拉图或佛都是如此随意开讲座谈生死的吧。

看着他那样手舞足蹈的乱说一气,我觉得很舒服。

这大叔一定是个很怪的人,这从一开课就看出来了。

不过不会特别怪,因为这里毕竟是耶鲁,我是说,假如他有精神病啊什么的偏差,心理学院的老师们肯定就早就派上用场了。

他一上来就说,别管我叫什么什么“教授”,我喜欢听你们叫我shelly。

从他的简历看,他应该是个伦理学专家,写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今天香港著名艺人肥姐逝世,这就是活生生的死亡。

死亡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死亡对哲学家又意味着什么?实际上讲死亡的哲学就是在讲哲学家们如何看待死亡。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可以有不同的死亡哲学,哲学不是科学,随便说随便假设。

我还没有看文字稿子,大约听了一遍,中间漏了一部分,发现shelly多数时间在讲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直到结束。

还好,我只是来学英语的,否则不气死我了。

后来看稿子,发现中间有一段是介绍这门概论课的核心是什么,说,其中前半期会是行而上学性质的,后半期将涉及价值理论,当然都围绕死亡展开。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典藏版)》读书笔记模板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典藏版)》读书笔记模板
关于灵魂的不 朽
第六章个人同一性
第七章两种理论之间 的选择
第八章死亡的本质
第九
第十一章永生
3
第十二章生命 的价值
4
第十三章死亡 的其他特征
5
第十四章面对 死亡而活
第十五章自杀 第十六章结论:寄语
致谢 推荐阅读
提问 两种观点 二元论 物理主义
最佳解释推论(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日常现象 超自然现象
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宿命,唯一的结果,然而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么?人有灵魂吗?死亡后灵魂会去哪?我们 的该怎样面对死亡?那死亡是什么,现在唯物普遍(非形而上)认为:死亡是生命的消亡,即身体机构机能的消 失,即物质表象性的客观不存在。也就是苏格拉底,穆罕默默等认为的死亡才是重生。第一部分:灵魂不存在性 的论证。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典 藏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性
肉体
耶鲁大学
书 生命
事实
特征
藏版
哲学
形而上学 灵魂
价值
课典
论证
理性
本质
生命
理论
卢克莱修
内容摘要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为什么说永生是件坏的事情? 在某些情况下自杀是否可能合理和符合道德? 我们终将死掉这个事实,会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公开课》一书源于受 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 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 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这趟旅程。 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 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 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 拯救。

《耶鲁公开课死亡》读书笔记与感悟

《耶鲁公开课死亡》读书笔记与感悟

《耶鲁公开课死亡》读书笔记与感悟主要内容:1.人有没有灵魂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你觉得有吗?想想先……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二元论,一个是物理主义。

二元论,顾名思义,有两个,就是灵魂和肉体都存在。

物理主义,顾名思义,只有肉体,没有灵魂。

怎么进行*呢?基本原则:“*有不*无”。

*有不*无,顾名思义,只能*存在的东西,不能*不存在的东西。

比如你说存不存在外星人,只要发现一个外星人,就*他存在,要*他不存在,那就要走遍宇宙所有的星球去*,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能不能*灵魂存在呢方法:最佳解释推论。

对于某种现象,有几种理论都能解释,其中有一个最佳解释,是最合理的,那我们就相信这个解释。

如果和灵魂相关的现象,能够使用灵魂是存在的这个观点进行最合理的解释,那我们就相信灵魂是存在的。

和灵魂相关的现象包括日常活动、情绪体验和自由意志,但是灵魂存在并不是最佳解释,所以我们判断,灵魂是不存在的,除非出现新的*据。

2.什么是死亡我是谁?这个人生哲学问题搞清楚,你就搞清楚死亡是什么了。

我是谁呢?根源是我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两种观点:肉体论、人格论。

肉体论,顾名思义,你的肉体让你独一无二。

人格论,顾名思义,你的人格,就是你的思想、情感、记忆、目标等等,让你与众不同。

这两种观点,哲学界还在争论,不论哪种,死亡都意味着终结,就是一切不存在的状态。

3.理解死亡我们为什么害怕死亡,有一个“死亡剥夺理论”,就是说,死亡不止剥夺你的生命,还会剥夺你生命中的快乐和成就。

这里有一个重点,快乐和成就,这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且是终极意义。

这个时候先停顿下,想下自己,是不是在追求快乐和成就。

这里有个问题,追求快乐和追求成就,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玩游戏,我会很快乐,不玩游戏去学习,我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过也可能会失败,百家笔记网m.simayi是不是这个道理?按照这个逻辑,生命的终极奥义就是,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死亡观后感

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死亡观后感

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死亡观后感《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死亡观后感》在耶鲁大学公开课中学习关于哲学的知识,我被一堂名为《死亡》的课程深深吸引。

通过这堂课,我对死亡的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思考了人类对死亡的态度以及死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起初,当我听到这个主题时,我的内心感到一丝恐惧和不安。

死亡是一个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要面对它。

然而,我们常常回避思考死亡,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无助的情绪。

因此,当我坐在教室里,准备深入探讨这个主题时,我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了思考。

教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死亡在不同文明中的不同观念。

例如在古希腊文明中,人们相信死后的世界是一个冥府,而在基督教文明中,人们相信死后会有天堂和地狱。

这让我意识到,死亡观念的差异取决于文化、宗教和个人信仰的影响。

在这堂课程中,教授还讨论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

例如,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切。

他主张通过深思熟虑死亡来实现真正的生活。

这种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开始思考死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生命的有限性使我们珍惜时间。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时,我们更加珍惜每时每刻。

我们开始更加重视与亲朋好友的关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及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死亡的存在给我们提醒,让我们更加明智地利用我们的有限时间。

另一方面,死亡也给我们带来了对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如果我们的生命只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信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这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决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目标和使命。

在这堂课程中,教授还提到了死亡的恐惧,以及我们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感令人恐惧,但这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教授告诉我们,面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是坏事,相反,它可以促使我们更积极地生活。

耶鲁公开课心得体会(2)

耶鲁公开课心得体会(2)

耶鲁公开课心得体会(2)那么我们该怎么改变这一格局呢?或者说,怎么能增加一些积累呢?我个人认为有三条路:1依靠我们的身体:比如你是个体育明星,你是个模特等等,但是会受到很大的先天影响。

2依靠我们的脑袋:比如当个创业者,当个艺术家,当个某行业的leader等等,我觉得这里就是体现教育重要性的时候了3学习陈胜吴广,好吧,其实就两条路二、教育是公平的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后者也可称之为社会实践。

教育公平么?显然不是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只有竞争才能实现目标,清华北大,联想海尔,这些学习的基地,我们每个人都想去,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去。

读大学读的是什么?是高耸的大楼么?是漂亮的校园么?是一本本教课书么?那你拿着书去校园里读书就好了,不要上大学了,读大学读的是大师是我们向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最后产生新思想的地方。

既然是读大师,大师又不是建筑物,为什么非要锁在学校里呢,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到他们身上的好的东西呢?这就是我看完耶鲁大学公开课后的思想,百家讲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不能把一些好的老师的视频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接受呢?一个不在学校的学生也能听到好的课程,一个还的老师要受到社会的承认,一个民族不断的提升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啊所以我殷切的希望能通过网络资源得到更好的,更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大师的课程混社会混的是什么?我的经历不多,不敢多发言,但我知道要想成为成功的人,就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身上的能力。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接触他们呢?我们更多的也就是能见到喜欢演讲的成功人士,有的还只是演讲成功,做实事就一塌糊涂。

为什么不能通过网络传递有效的信息呢?三、教育的理念待改善听了一堂的哲学课,是关于死亡的本质的,好吧,这个话题中国人很不喜欢,但是确实必须面对的问题。

忽略内容,里面讲课的教授的理念我觉得很棒。

他说,我会用我最大的努力去让你理解我的观点,如果你能支持我我将非常满意;如果你不支持我的观点,我们可以辩论,即使你最后还是不同意我的观点,那我也比较满意,因为你认认真真的思考了这一问题,这比什么都重要!看看人家是怎么讲述的,当然我觉得社会科学就应该有更高的自由度,否则,一味的填鸭,最后学生对待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坚定的立场,也就是对待很多事物没有坚定的世界观。

01-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txt.pps.rtf

01-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txt.pps.rtf

01-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txt.pps.rtf死亡-哲学-绪论这里是哲学176课,这门课的内容是关于死亡,我的名字是雪莱·卡根。

首先,我要说的就是,希望你们称呼我雪莱。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街上碰见了,或是你来办公室找我谈话,请教我问题,我会回应雪莱这个名字。

当然,我也会回应卡根教授这个称呼,不过我会反应慢一些,因为对于这个称呼我并不敏感!我发现,过去这些年,喜欢叫我雪莱的同学越来越少了,我年轻的时候,还有不少人这么称呼我。

现在我"德高望重"了,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叫顺嘴的话,我还是更喜欢你们这样称呼我。

现在,如我所说,这是一门关于死亡的课程,这是一门哲学课。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这门课,要讨论的一系列问题,与其它关于死亡的课程,所讲授的东西截然不同。

所以,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不会谈论那些,你们可能强烈希望在,死亡课程上听到的东西,如果那样的话,这不会是你喜欢的课程,你还有时间去选修其他的课,我想要讲的东西是你们在,其他死亡课上听不到的。

首先我想到的是一些关于,死亡本质和死亡现象的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问题。

因此,这是一堂死亡课,也许要好好讨论一下死亡的过程,以便让你们接受:人终会死去的事实。

也许你们有人知道,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所谓的死亡五部曲论述,否认,愤怒,然后是妥协……实际上我记不清这五个步骤,我们也不会去讨论它。

同样,我们也不会讨论美国的丧葬行业,以及他们如何敲诈百姓。

实际上就是这样:在他们悲伤脆弱的时候,对他们提供的各种服务漫天要价。

我们不会去讨论那些;我们不会去讨论丧失亲友时悲伤的过程;我们不会去讨论在我们的文化中面对死亡的社会学态度以及我们如何试着去避免面对死亡。

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话题,但是,我觉得,它们不是我们在这堂课上要讨论的话题。

那么,我们要讨论什么呢?我们要讨论的是当我们思考死亡本质或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哲学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
作为*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谢利卡根教授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是一个挑战,挑战习以为常的观点,挑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习性,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邀请我们系统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这是读《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之后的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感想心得
哲学家Stephen Cave在TED演讲中以“你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会死亡”为开头,通过四个故事来探讨如何处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不可避免,而公开探讨死亡或许可以使我们能更理智的面对这一话题,因此卡根教授开设了这门关于死亡的课程。

如果做一张思维导图,中间是死亡,周围扩散出去的是与死亡相关的各个元素,包括:“我”、肉身、灵魂等等。

卡根教授用了许多设问句来详细探讨每一个与死亡相关的元素,试图将一个完整的死亡呈现。

“我”作为一个将要经历死亡的主体,是最开始就要讨论的。

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实体,只有了解人的特性,才能根据特性来分类并逐一讨论如何使其对死亡产生影响。

卡根教授展开肉身与灵魂的二元论思考,但最终的结论是我们无法证明二元论。

尝试各种哲学分析,也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

在看《耶鲁公开课:死亡》视频的过程中,令我惊讶的并非卡根教授讲课方式的随意,而是他敏捷的思维。

常常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他不断的抛出问句,每一句话都极具思考性。

卡根教授提到一个曾经他课堂上的学生,在大一时便查出得了癌症,却选择要完成耶鲁大学的学业。

那位学生选了卡根教授关于死亡的课程,这也一度使卡根教授思考,在已知死亡和未知的情况下,面对自己生活有何不同。

同样Stephen Cave提到,分别给两组实验对象(皆是不可知论者),一组让他们思考死亡,而另一组思考孤独,实验结果是,思考死亡的那一组会更相信耶稣。

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有许多,但是卡根教授的着眼点是死亡本身。

当永生被否定,因为有了死亡,生命才充满了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终将结束。

”尽管卡根教授并没有着重探讨面对死亡我们要怎样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因为死亡,教会我们珍惜有限的生命,做有意义的人,有意义的事。

苏格拉底死了,可是他的思想永远存在。

和Stephen Cave一样,在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

我想到终有一天我会闭上眼睛躺在那里,会有我的亲人
为我打电话报丧,会有... ...我不清楚在那个时候,是否可以亲手证实灵魂的存在,但死亡并不令人恐惧。

或许对于死亡的恐惧更多的在于会以什么方式面对死亡的不可知。

而卡根教授在讲述对于死亡的恐惧时,提出会形成恐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坏事、坏事发生的几率以及坏事是否会发生。

严密的逻辑使人暂时忘却了恐惧,而投入到颇有意义的思考中。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作者简介
谢利卡根,耶鲁大学哲学教授(Clark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198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在1995年到耶鲁大学任教之前,他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

谢利卡根教授在耶鲁大学教授的课程《哲学:死亡》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也是网易公开课最早的人气课程。

在公开课视频上,卡根教授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课桌上,坐在讲台上和一班年轻人大谈生命和死亡的本质,手舞足蹈,状如孩童,侃侃而谈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大仙”,因其缜密的逻辑性和感染力,倍受追捧。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编辑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