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合集下载

第四课 把探索认识的奥秘 同步练习(含解析)下学期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四课  把探索认识的奥秘  同步练习(含解析)下学期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四课把探索认识的奥秘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表明()A.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C.真理具有普适性不受条件限制D.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人工智能渗透到各个行业,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各行各业的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工智能会有更多创新应用出现。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人工智能()①超越人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情感等高级意识①发展目的在于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①通过创新劳动方式促进了人类实践发展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对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作出总结。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认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自主变化①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谬误①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实践出真知,真理能够更好地推动实践发展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综合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对嫦娥五号返回月壤样品的玄武岩和角砾岩颗粒中的硫化物开展精细结构研究,揭示了其中镍黄铁矿成因。

由此可见()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①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发展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具有反复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高中政治精品试题(原题+模拟)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课练·哲学·第四课·B组

高中政治精品试题(原题+模拟)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课练·哲学·第四课·B组

2020届高考·课课练《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B组模拟题1.(19届重庆南开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逝世,他曾做出过“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之前就会灭绝。

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

霍金的预言表明(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客观规律是普遍永恒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运动变化的2.(19届湖南永州高考一模)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预言”人类可能在2600年之前就会灭绝。

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霍金的预言告诉我们(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变化发展的C.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D.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3.(19届浙江绍兴高三9月选考)受生态环境破坏和喀斯特地貌影响,黔西海子村痛定思痛,决定向生态要效益,实施开荒育林。

昔日荒山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海子村的转变告诉我们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③人类活动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19届江西红色七校高三第一次联考)55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

今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境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尊重自然规律是“荒原变林海”的基础和前提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出绿水青山③从一松到百万林海的质变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④获得“地球卫士奖”实现了建设者的真正价值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5.(19届吉林长春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三上第一次调研)面对自然灾害,必须树立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心、顽强拼搏。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课堂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课堂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课堂测试题 满分 50分,测试时间 3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 30 分)1. 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 A .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 .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 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 .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2.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 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提醒我们A .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 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 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 .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3.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

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4.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 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哲学的物质概 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A. 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B. 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C. 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D. 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5.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6.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 —— 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A. ①②③B. ①②④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时精练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A.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答案 D解析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事物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事物性质的变化,D符合题意;哲学上讲的运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宇宙间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A、B、C说法不正确;正确选项为D。

2.《古今图书集成》中关于养生有这样的记载:“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答案 D解析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材料中强调了气血流畅,即运动的重要性,选D;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3.下列观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是()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B.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C.物质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D.没有无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答案 D解析物质与运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正确且符合题意;A、B都是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错误;物质不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C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D。

4.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A解析马克思论述的主要观点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①②符合题意。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 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命题点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对点金题❻】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 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 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 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 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整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09年江苏卷,2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 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沪教版高三上册《哲学常识》第四课++分析事物++辩证思维+课件

沪教版高三上册《哲学常识》第四课++分析事物++辩证思维+课件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 永恒发展的。那么事物发展 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
蝉 噪 林 逾 静
鸟 鸣 山 更 幽
第四课 分析事物
辩证思维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如果用你的矛 去刺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 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 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 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 互相“打架”的现象。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 ⑴矛盾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矛盾方面中, 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矛盾方 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 ⑵矛盾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矛盾方面中, 处于被支配地位,起着次要作用的矛盾 方面。 ⑶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 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⑵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只存在矛盾差别性问 题,不存在矛盾有无问题。
矛盾(对立统一)普遍性哲学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 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用矛盾 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事物,分 析问题,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 矛盾分析法,树立全面的观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 的内在原因,也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 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想问题、办事情必 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分析矛 盾的特殊性。
下列成语或俗语体现矛盾特殊性吗
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练习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练习

《第4课探索认识的奥秘》一轮复习精练___一、单选题1.“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 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高级的、正确的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经过漫长的过程终于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对我国进一步研究火星和宇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蕴含的哲学道理()①探究精神是人类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②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永远处于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④实践的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工具和新条件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3.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

此次发射要在满足地球与月球位置关系的限制、火箭射向和滑行时间的约束、探测器地月转移时间、返回器再入航程等的条件下,选择最合适的发射时间,而凌晨发射最有利于奔月轨道的设计。

火箭发射窗口的选择佐证了()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③把握真理是做事情成功的前提④尊重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基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赴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13次下潜,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者”号于2016年立项,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20家科研院所与13家高校、60余家企业的近千名科研人员联合研发,贡献了最强中国智慧。

由此可见( )①实践活动具有主观性的特征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③实践为认识的发展创造动力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20珠峰高程测量综合运用北斗/GNSS定位、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新高度。

哲学第四课练习

哲学第四课练习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2.目前,人们已经制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

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可是,假如没有现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的规律,新的物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③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3.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的概念()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②④4.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物质是不可以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认识的C.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D.物质包括所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5.(2008海南高考)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左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构成社会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A. ②④B.③④C.①④D.②③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决议②2008北京奥运会③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科学发展观⑤学校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③④⑤8.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4-1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4-1哲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哲学与人生》课时练习参考答案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一、单项选择题1.A2.B3.D4.C二、判断题1.√2.√三、辨析题(1)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前提和依据。

(3)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也要考虑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4)小方不考虑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想效仿小梅走影艺之路,这种脱离自身实际的、盲目的人生选择,就有可能走弯路。

四、情境分析题(1)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

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根据。

人生选择的实现都要受到自己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要走好人生路,就要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就有可能走弯路。

(2)人的任何选择都必须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所有可供选择的可能都是由客观世界提供的,而不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3)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就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一、单项选择题1.D2.A3.D4.A二、判断题1.×2.√3.√4.√三、辨析题(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人生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生命运动过程。

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

因此,要有精彩的人生,只有积极行动。

不积极行动,不想行动,不愿付出努力,终将一事无成。

四、情境分析题(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人生也是如此。

但与其他物不同,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因此,不同的人生选择就有了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哲学生活第四课复习题 4-2-4

哲学生活第四课复习题   4-2-4

双基限时练一、选择题1.(2013·吉林实验中学检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②③说法与题意无关。

答案 C2.(2013·河南长葛市检测)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②物质的具体形态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①③④B.②④⑥C.④⑤D.④⑥解析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非客观存在。

它不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反映。

故①②③⑤都是错误的认识。

答案 D3.(2013·四川成都市月考)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而人的思维、精神则不是运动的C.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存在的D.万物都在运动,意识也在运动,所以意识也是运动的主体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和意识相比较而言的,即客观实在性,故A项错误,人的思维、精神也在运动,但运动的主体是人脑,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故B、D两项排除。

答案 C(2013·四川南充检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据此回答4~5题。

4.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解析自然界的客观性应从人类产生前后去分析。

哲学会考第四课练习题

哲学会考第四课练习题



①努力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 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 问题。 ②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③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 加以灵活运用.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是事物发 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 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 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 径。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 曲折和困难,既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又要有 必胜的信心;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 进中的困难。
哲学常识训练指导 第四课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内需是我 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它反映 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2.才能、机遇、刻苦是成功的三大要素。这 个观点是可贵的,从哲学上说是因为( ) A.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B.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C.坚持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04年7月19日,是西藏和平解放53周年纪 念日。请完成第89~91题。 3.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 大事,是西藏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转折。从哲学上讲,这个“转折点”就是 ( ) ①量变 ②质变 ③内因 ④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西藏50多年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国家对 西藏大力扶持、全国人民对西藏无私援助的 结果,更是西藏各族人民发扬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 别能奉献的精神,齐心合力、共同努力的结 果。这表明( )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 B.奉献精神是西藏发生巨变的决定力量 C.只要团结协力,做任何事情都能取得成 功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哲学生活 第四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复习

哲学生活  第四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复习

Page 8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 别 含义不同 特征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 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 而否认运动 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Page 11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 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 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认为, 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可名状的“旋风” 瞬息万变。 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38张)

2021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38张)

物质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它具有不同的现象和 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识记)
〖原理内容〗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②静止是运动的特 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③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 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联系实际】运用此原理分析资源环境问题落实新发 展理念,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原 理】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产物。
•②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 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①辨证唯物论(4、5课) ⑴辨证唯 物主义 ②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
③唯物辨证法(7-10课)
⑵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11课) 人生观、价值观
(12课)
知识提要
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 世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探运动Leabharlann 含义究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 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完整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完整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C.②④
D.①②
A.运动
B.客观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规律性
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18.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的观点
第1页共3页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to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
13.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两寓言反映同一哲理是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
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4.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A.运动是相对的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因为

2016届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上课用)

2016届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上课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客观性)
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可知性)
与不可知论划清 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 •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多样性 可知性 永恒性 无限性
客观实在性
运动
1. 物质的唯一特性、 根本属性、
一般属性
2.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典例 1
(2014•广东高考)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
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 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 相伴而生,但是两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
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
核心考点一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解析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即是物质,考察的知识点是世界的本质问题,选项符合题
意;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应是有条件的,表述错误; ③“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 ④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
核心考点一
考点整合
命题探究
对点训练
1、物质的含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知识明辨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别
•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 (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 的个别属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 有灭的
物质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 的
联 系
核心考点二
考点整合

哲学生活第四课练习(选修)

哲学生活第四课练习(选修)

哲学生活第四课巩固练习(选修)2007-8-6一、单项选择题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回答1—2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物质B、意识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可见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回答3—5题: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即含静。

”回答5—7题: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①物质是运动的②世界是物质的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疱丁解牛”事半功倍,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A.运动是绝对的 B.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C.夸大了主观对客观的制约作用 D.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政治哲学1-5课练习题

高二政治哲学1-5课练习题

高二政治哲学1-5课练习题出题人:吴燕双审题人:宫晶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哲学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是()①哲学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不大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③人人都懂哲学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有关世界观与哲学联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哲学和世界观都可以自发形成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D.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切,仰观宇宙之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舆,抚四海于一瞬。

”这段话说明()A.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规律B.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C.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4、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上述材料体现了()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 哲学是人类对其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

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

这是因为()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6.“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分别代表了下列哪些哲学派别()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7.“气者,理之依也”“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心外无物”“动恒动,静恒静”这些观点依次是()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形而上学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③④8、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的紧急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课题练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2.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2008年8月份以来,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和重大干旱,截至8月9日8时,湖南省实施人工降雨,使得地面降水累计增加2.53亿立方米,为有效缓解全省旱情、防旱抗旱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说明,人类产生后()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影响B.人的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支配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4.如果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不具备,向天空中撒入再多的催化剂,都无济于事。

这告诉我们()A.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规律是客观的、无条件的D.人类是不可能战胜自然界的5.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6.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

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

这说明()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运动是有规律的④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7.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主要取决于云中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一般要求层状云云厚大于1.7公里,积状云云高在6~8公里时才能作业。

湖南人工降雨主要抓住了热带风暴“帕布”和“蝴蝶”过境湖南的机会实施的。

这说明()A.人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B.尊重客观规律是人工降雨成功的前提C.人可以通过认识和改变规律,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D.人类活动阻碍着自然界的客观发展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据此回答8~9题。

8.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9.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B.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D. 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10.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1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12.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从哲学观点看()①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②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③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④是唯心主义运动观⑤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的、不可捉摸的,最终陷入了不知论的错误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⑤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14.《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这个观点()A.正确,因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B.错误,因为矛盾总是对立统一的C.正确,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正确,因为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15.“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C.事物是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16. 2008年6月,温家宝总理来到无锡考察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时说:“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欢呼对大自然胜利的时候,也就是大自然会对我们作出惩罚的时候。

”大自然会对我们作出惩罚,这说明()①规律是客观的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④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7.水域生态荒漠化,罪魁是污染。

目前,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人们过度捕捞,超密度养殖,也是造成水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A.人们的活动对自然的发展只有消极的影响B.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C.人们改造自然物只能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为基础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可能做到的18.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渔业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渔船和功率指标双控制、长江春季禁渔制度等。

这说明()A.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19.神七在遨游太空三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被认识和利用的B. 人们可以发现、创造规律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使人类摆脱自然规律的约束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0.目前,人们已经制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可是,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规律,新的物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③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1. 2008年3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指出,当前我国很多生态系统正处于不断退化的过程,许多种群在数量上急剧下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类只能听任自然的摆布,必须服从自然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C.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物但不能改造自然物D.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22.人无法控制天气,这是因为()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自然界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23.人类只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

这说明()A.人类可以改变规律B.规律是客观的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D.台风的形成是有规律的2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25.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这种观点()①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②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③夸大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④肯定了社会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26.2009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趋利避害,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这说明()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发现规律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③27.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给我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人们至今无法作出科学的预测。

从哲学上看这说明()A.地震出现是不可避免的B.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程度受主客观条件制约D.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8. 200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搞好宏观调控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又要依据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

这体现了()①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9.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30.2008年2月25日,来自中国气象局网站的消息说,大气环流异常是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的直接原因。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①人能够利用规律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1.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应当这样认识地震现象()①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②地壳运动是有规律的③地震发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④人们可以防止地震发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2.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有关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

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二、非选择题33.2008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十几个省份持续出现雨雪、冰冻等天气,导致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农副产品供应紧张,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