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

关靖云/新疆大学

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但是国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娱乐”而已。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

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

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

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

中国民歌划分七个民歌区,并且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2005);

怡,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论文将中国民歌按地域风格特点,分为10 大类别:新疆、、、西南、华中、东南、华南、西北、东北、华北(2005);

廖明旗,根据地理区划的一般原理将中国民歌划分九个民歌区: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高原民歌区、西南高原盆地民歌区、华中平原丘陵民歌区、华东平原丘陵民歌区、东南低山丘陵民歌区、高原民歌区、青藏高原民歌区、新疆草原绿洲民歌区(2006)。

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

2.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文化的形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之中,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文化的形成。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中游及渭河谷地、南美印加文明等都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这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很容易联想到,在有金属的地方人们才能够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在有植物动物生存的地方,人们才能从狩猎走向游牧。

2.3地理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赋予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而使他们的生产发展不同。以农业生产为例:由于地理环境表现出的变化,使得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

2.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不是被动的、消极的适应环境,而是有意识地改变着环境,创造出先前没有的生活资料,创造出更为进步的文化。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如:建筑、聚落、道路、田野、服饰等看得见的形体和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如音乐、语言、艺术等。

3.中国民歌产生的地理背景

3.1中国的地形地貌与民歌

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 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中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 孕育出山歌体裁的民歌, 高亢激昂, 特别是高原上的民歌旋律起伏跌宕、气概恢弘是与苍凉的高原地理环境连在一起的, 因为委婉曲折的音乐难以表达辽阔苍莽、跌宕

起伏的气氛, 而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适应了地广人稀或开门见山的环境, 说话声音洪亮, 歌唱的音域及音量特别宽大。

在低平坦荡的东部平原地区, 孕育出小调体裁的民歌, 与西部山歌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节奏平稳, 脉脉温情, 这与东部的平原地貌、田野风光如影相随。由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所唱的歌声无需传送太远, 故小调一般都是轻唱低吟, 既像河渠中的静静流水, 又像那低平的地形, 起伏变化不大。地貌还对民歌的流传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 高山峻岭对民歌文化的传播往往起着阻挡和分割作用, 如岭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民歌差异的分水岭, 而南岭则分割了我东与华南民歌。当然, 这种分布还与气候有很大关系。

3.2中国的气候与民歌

古人云: 南人善思, 向, 北人善动, 外露; 北人崇刚, 南人尚柔。气候塑造着人们的气质、性格和情感, 影响着对民歌的理解审美情趣, 进而对民歌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我国北方人所处的气候四季分明, 年温差变化很大, 冬季寒冷, 北风刚烈, 土地干燥, 故方音刚直, 偏重于喜欢民歌有棱有角、变化幅度较大、风格刚劲豪放粗犷; 而南方因其气候温和, 年温差变化较小, 加之雨水多, 水网密布, 景色秀丽, 人们则偏重于喜欢民歌线条平缓、变化幅度较小, 即抒情、细腻、委婉。

一般而言, 气候对中国民歌文化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南北差异, 而地形、地貌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东西差异, 汉族地区民歌风格之南北方差异大于东西部之间的差异, 是气候起了重要的作用。

3.3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民歌

地理环境还通过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民俗等影响民歌体裁和风格。我国东部农耕地区多小调、号子; 西部畜牧业区则多牧歌。东南部水田稻作区, 田歌成了广为流传的民歌体裁。蒙古族在高原上的天然牧场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 创造了长调和短调。

我国江河纵横, 孕育出许多风格迥异的船工号子, 作为一种背景, 水系对民歌形成的影响与地形地貌不同, 往往不是天然界线, 相反, 在民族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 它成为一种天然的交流的渠道, 使得同一水系的民歌号子风格相近。近海辽阔广大,有着世界著名的渔场, 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们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渔歌, 在我国西南地区大多开门见山, 地面崎岖不平, 交通不便, 许多少数民族以唱歌作为语言和感情交流重要手段, 甚至是人才的标准、择偶的条件, 他们无事不歌无处不歌。

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不是孤立地对民歌产生影响, 而是与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相结合, 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但又十分复杂的地理背景, 共同对民歌文化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