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当代价值
2010-10-19 10:36吴坤宏[博客]11504 字, 阅读1159, 评论0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道德经》一书涵盖了其诸多思想。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老子其人。
本部分简单介绍老子的历史地位。
第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分别叙述老子的“无为而
一、老子其人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聘,又自号老阳子,相传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也有人说他是陈国相人。
苦县和相其实是一个地方,原本属于陈国,后来楚兵灭陈,陈归属楚国。
老子长寿,卒年不知,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
“老”是年高德重之意,“子”在古代是对美男子的尊称。
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又称为“大”,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由此,“道”便构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第一性的,世间万物皆由“道”而来,是第二性的。
所以他说“道”是“万物之宗”。
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不断演变,演变出天地万物,并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
即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和“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顺其自然之意。
同时,他在政治上“不尚贤”,这实质上是企图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为此,老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
所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他认为应当“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
他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他的梦想。
由此可见,老子所向往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逝的、经过他的美化、保留有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制社会。
这其实是一种消极没落的思想。
《道德经》之精华是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它揭示出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
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于下、前与后、有与无、祸与福、强与弱、刚与柔、多与少、实与虚、智与愚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
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老子认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他却极力否认对立面的斗争,夸大对立面的统一,并力图从内心精神世界消解现实的矛盾。
但是,老子提出的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既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又看不到新旧质的区别,而仅把对立面的转化看做循环往复的无尽过程,所以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最后却导向了形而上学。
总而观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美
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军事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思想超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道德经》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唯一著作,该书涵盖了老子的诸多思想。
下面将着力探讨老子的几种思想及其特点。
(一)“无为而治”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
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道德经》开篇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这里,老子为“无”和“有”的阐释立下了的原则。
“无”和“有”分别指“道”的两种特性:“无”指道无形而不可见,“有”是指道虽无形而实存。
“无”这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没有”和“不”,而要从道的角度去体察。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也指事物的本体和万物之源,同时还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之意,我们要通过“无”和“有”去观察和领悟“道”的深远奥妙。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产生,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层意思。
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
“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
一年四季交替轮回,万物自生自长。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1](第51章)老子认为这是天道的“无为”,人道也应效法天道的“无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让百姓自作自息。
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去为。
老子并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他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这样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有为”。
第三,“无为”是老子根据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2](第11章)无形的作为能够带来利益,是有形的作为发挥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虽然重要,但体会其特点才是关键。
从上我们可以概括出老子“无为”思想的特点:(一)“无为”并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
那些把“无为”等同于“无所作为”的认识是错误的。
(二)老子所提倡的“无为”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生存和斗争策略。
他是想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和“以退为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我们不但要明白“无为”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同时我们还要学会适时、适地地去“为”,做到“为而不争”,以求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
老子的“无为”思想中,“无为而治”最具有代表性。
“无为而治”,要求我们无私心,处理事情时不以个人意愿为依据;“无为而无所不为”是指做事处处以“公”为依归。
“为而不争”,每个人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谐共处,平稳发展。
这是管理现代企业、治人治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
(二)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一书不仅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且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老子认识到,具体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他们都是有始有终,经常变动的。
老子说:“故物或
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 [3](第29章)
老子又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第2章)他认为矛盾着的事物都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有”与“无”、“长”与“短”等等,都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
旧日中国常说的“相反相成”即由此而来。
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可以经常相互转化。
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
岂无善?善复为妖。
” [5](第58章)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变成它的反面。
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这些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并且这种转化的过程没有穷尽。
所以说“孰知其极?”。
这方面,《老子》中讲的很多。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6](第22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 [7](第30章)不难发现,“物极必反”是贯穿于《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原则。
老子又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第64章)老子还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9](第63章)容易的事情,发展下去,可以引起质的变化,成为难的事情。
小的事情,积累下去,同样会出现质的变化,发展成为重大的事情。
在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立即着手去处理;在事情刚出现时,立即着手去解决。
老子的这些话似乎有见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些现象,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将之总结为一个规律。
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背的。
他说:“正言若反。
”[10](第78章)他还感觉到,这些道理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
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1] (第41章)
但老子却害怕斗争,不讲斗争。
因此,他所认识的转化是循环反复的,而不是上升的。
这其实和老子所提倡的“复”是一致的。
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12](第16章)“复”也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复”即循环、倒退之意。
老子还想出了一些掩护、保存自己力量的办法,主要表现在不要暴露自己,要极力隐蔽自己。
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13](第45章)又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14](第41章)
老子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15](第6章)
由此观之,老子较早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但我们若是认真揣摩,其中还有相当多的地方不尽如人意。
首先,老子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却忽视了对立面还存在相互斗争的一面,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着的事物的两种属性,绝不可偏废其一。
另外,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始终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中,看不到事物可以发生质变,成为另一种新事物。
即老子提倡“复”。
这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相背的。
所以,老子对辩证法虽有一定认识,但这些认识在他看来并不能作为新兴阶级的战斗工具,而只是当时没落
阶级用以对付新兴势力和聊以自慰的手段。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6](第78章)这些话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正确的。
但作为一个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这些话也仅能看作是对自己的解嘲,对敌人的诅咒。
(三)养生思想与气功
老子不仅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他还对养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
大致说来,老子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清心寡欲。
养生家认为,要健康长寿,除了注意身体外,也要关注精神。
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
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
”由此可见,要健康,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也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17](第46章)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就会“罪”“祸”临头。
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18](第44章)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老子反复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求我们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不贵难得之货”,他认为稀有商品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应朝“为而不争”的方向努力,避免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坚持守中。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多必行不通,保持适中最好。
还有“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
这和儒家所倡导的“中庸”思想有相通的地方。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正而却又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又不无所顾忌,明亮但不要有刺眼的光芒。
做任何事情只有把握好“度“,自己才不会遭受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说:“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提倡:“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
静以养生。
他提倡“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这成了后世养生家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练功诀窍。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窃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甚真,其中有信。
” [19] (第21章)“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非常恍惚,但恍惚之中却有形象;深远冥昧,但深远冥昧中却含有极细微的精气,并且这极细微的精气最具体,最真实。
老子把练功入静后的美妙感觉,描述得无以复加。
他还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20](第1章)人们经常可以从无形处看到万物的微妙,经常可以从有形处看到万物的终极,这两者(有形和无形)各不同,实出一源,都很深远,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只有通过“专气致柔”(专心守气、致力柔松)和“涤除玄览”(消除杂念、深入静观)才能体察到这些奥妙。
老子不仅对静功深有体会,他也提出了一套练静功的方法。
他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21]
(第3章)要人们消除杂念,意守腹部,削弱欲望,强筋健骨。
但如果要把这种主张推广到治国治民,让人人都如此(“常使民无知无欲”),则很难实现,但在做静功时则能做到,所以历来为修炼者所重视。
老子认为通过“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才能“入静”。
这是中国气功消除杂念,引导入静最古老的诀窍。
综上所述:老子的养生学说具有以下特点:(一)降低内心欲望,尽量减少甚至消除自己的私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人们努力的目标。
(二)做到“守中”。
欲速则不达。
过犹不及也不行。
只有把握好“分寸”和“度”,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这种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很有市场,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三)强调“入静”。
这其实谈的是人们的心态问题。
我们要做到坚持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经常严格约束和要求自己,不断历练自己,从内心深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人格魅力。
中国历代养生家,如庄子、抱扑子,甚至一些文学大家如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都曾坚持练静功。
由此可见,老子养生学说影响的深远。
我们在学习老子养生学说的同时,体会其特点最重要,尽量按照老子的要求规范自己,使自己日趋完美。
三、老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叙述了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辩证法和养生学说,这些思想虽然距我们已很遥远,但其当代价值却不容忽视。
我们首先来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无为”不仅是道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
不难发现,老子的“无为”思想其实包含着广泛而又深刻的管理内涵,并非玄之又玄的空泛理论,而是中华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
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管理的模式。
“无为”通过“有为”来体现,以实现“无不为”,即“为—不为—无不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在今天,我们也不得不为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揭示出的管理奥妙所折服。
可见,老子“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管理方面,表现如下:(1)确立了管理的原则:“无为”。
具体到当今,比如说现代企业管理,“无为”其实暗含着管理者应顺其自然,不依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不强求,不向下属施加压力,“下放权力”,效法天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2)提出了管理的方式。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22](第57章)如果管理者能按照上述要求去做,运筹于心而不强作妄为,这样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自会提高,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3)强调管理者应注重自身修养。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23](第2章)由此可见,老子很看重管理者的修身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管理者,应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不以私据有,自谦而不居功。
老子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称为“三宝”,作为修身之原则。
这其实是要求管理者慈爱不偏心,一视同仁,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先人后己。
(4)讲求管理的艺术。
“无为”思想讲求“不争”和“守柔”之智。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4](第66章)运用在管理方面,则是将自己处于柔弱的位置,充分发掘潜力,扬长避短,后发制人,便能攻无不克,无往不胜。
有关资料表明:“无为”管理思想在古今中外的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富有成效的验证。
如我国古代有汉初运用“无为”思想治国的黄老政治;现代则有美国纽约的贝尔实验室以“无为”思想指导科研,收效甚丰;在国内有近年来在企业界异军突起的成都恩威集团,其总裁将“无为”思想用于本企业的管理实践,使该企业迅猛发展。
因此,我
们可以肯定地说:运用“无为”思想管理现代企业必将大有作为。
再者,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同样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有两个历史渊源:一个是儒家传统的《周易》,另一个是道家传统的《老子》。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即对立统一学说。
老子的辨证法思想非常丰富,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点:一是“有无相生”,二是“反也者,道之动也”。
老子的这些思想对我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最后,老子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更是不可低估。
老子不但提出了“无为”、“虚静”两个养生的原则,同时还提出了很多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他认为人的养生应该淡泊无为,少私寡欲,返璞归真。
他说“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5](第19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咳。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飘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 [26](第20章)
老子认为,最好的生活是淡泊无为,少私寡欲,纯朴自然,人们应“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27](第80章)同时,老子要求我们“致虚极、守静笃”,以虚静之道来养生,具体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28](第2章)
在老子看来,养生应清除心中的各种欲念妄想,使心神安守于内,否则欲念妄起致心神不宁,导致健康受损害。
所以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位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9] (第12章)人如果能够安守于内,调和精气,做到形顺神安,就可长生久视。
老子描述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为天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0](第6章)就是很好的证明。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洛克曾说:“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健康的精神。
”在这里,洛克不仅强调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心理)两大方面。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反应良好和道德的健康。
这就是说,21世纪人类的健康应该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在这一新概念中,健康水平与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其中生理健康是物质基础,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反过来促进生理的健康,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
现代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领会老子的养生思想,争取“健康每一天,为祖国工作50年”!
结语
老子的故里为河南省鹿邑县。
2008·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将于5月20日至5月21日在周口市鹿邑县举办。
此次活动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尊道贵德、和谐发展”为主体,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弘扬老子文化的决心。
上世纪末,德国、法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老子热,纷纷出版《道德经》,使《老子》一书成为世界文化名著中发行量最大的经典之一,成为当今时代流行书籍。
我相信: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积累,一定有助于在21世纪使人类文明建设推进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新阶段。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一章,请大家谨记!
注释
[1][2][3]…………[30]均出自老子《道德经》
参考文献
【1】柴华.中国文化典籍精华:史记[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陈鼓应等.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7
【3】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4】杨鸿儒.无为自化—重读老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刘韶军,陈业新.道家逸品[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6】王德友.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7】罗伟国.永远的老子:《老子》现代版[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8】钱穆.庄老通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9】柴华.中国文化典籍精华:道德经[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增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蒋国军,郑小华.道的妙用[G].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12】叶舟.老子的智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13】唐突生.老子哲学与人生智慧[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14】张金光.老子的人生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