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课程标准制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教材课程标准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市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国学经典、中华历史文化和乡土教育资源为蓝本,以培养品德高尚、习惯良好、有文化、有教养、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的合格小学生为总目标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本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国学经典、中华历史文化、乡土教育资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诗歌、典故、史实、传说、古迹等为载体,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基本理念
(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传统启蒙读物《弟子规》、《千字文》等都是中华传统道德和文化的优秀载体。尤其是《三字经》,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既讲教与学,又讲礼仪规范和名物,还讲中国历史和发愤求知的典故,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自古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有“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的说法,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学生启蒙读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学生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校本课程的核心
市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让学生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使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密切相关,同时又为以后学习中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结构框架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以国学经典、中华历史文化、乡土教育资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基础,用四条轴线和六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四条轴线是:
1.学生与家庭
2.学生与社会
3.学生与家乡
4.学生与自然
六个方面是:
1.使学生懂得教育和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要学会礼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亲师择友;
3.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阅读顺序,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5.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革,感知中国古代史的基本面貌;
6.使学生懂得要端正学习态度,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学习。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品德高尚、习惯良好、有文化、有教养、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的合格小学生。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孝亲敬长、友爱伙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
3.自信、诚实、追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礼仪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能够遵规守纪。
3.培养谦让、宽容、合作等意识,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关教育、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初步了解相关的自然、家乡、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历史文化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诵读经典——探究学习——实践导行”的学习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和实践导行活动。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使学生懂得教育和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只有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用之材,因而,学生要乐于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导。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就。
二、使学生懂得要学会礼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亲师择友。
学生应该特别重视重视礼仪修养,注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注重亲近良师和
益友。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小学生更应该是文明的使者和化身,要习礼仪,懂规矩。父母和兄弟姐妹是自己的骨肉至亲,所以必须无条件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明白孝悌之道,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师长以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教育智慧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要亲师敬长。朋友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道德追求、共同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朋友非常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交友不可不慎,一定要慎重择友。
三、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
校本课程要把把语文、数学、自然、历史、教育、乡土等知识与人文观念和哲学思想巧妙结合在一起,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体现教育智慧,
四、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阅读顺序,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五、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变革,感知中国古代史的基本面貌。
六、使学生懂得要端正学习态度,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学习。
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报答亲人和家庭,报效祖国和人民。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避免出现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材,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学生展开活动。学习活动教案和学习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