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计算论文

合集下载

2024年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论文

2024年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论文

2024年我国移动通信发展论文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变革。

从最初的模拟信号,到后来的数字信号,再到如今的4G、5G网络,每一步的跨越都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巨大进步。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一)模拟移动通信时代我国的移动通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方式,主要以大哥大为代表。

虽然此时的通信质量并不稳定,覆盖范围也有限,但它标志着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初步应用。

(二)数字移动通信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入数字移动通信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技术是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的引入,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信号的稳定性,同时也扩大了覆盖范围。

(三)3G移动通信时代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迎来了3G时代。

3G技术相较于2G,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网络性能,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

此时,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四)4G与5G移动通信时代近年来,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4G技术提供了更快的网络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

而5G技术的出现,更是为我国的移动通信带来了新的飞跃。

5G网络具有超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极低的延迟和广泛的连接能力,将为实现万物互联、智能化社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政策推动政府在移动通信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为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频谱分配、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推动。

(二)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通信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移动计算技术发展历史概述

移动计算技术发展历史概述

移动计算技术发展历史概述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发展初期移动计算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当时,人们开始研究将计算能力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

早期的手机主要用于语音通信,功能简单,体积庞大,并且价格昂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开始具备更多功能,例如短信、闹钟等。

2. 数字革命20世纪90年代,移动计算技术迎来了一次重要的突破。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手机逐渐变得更小、轻便,并具备更多的功能。

WAP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技术的引入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这被认为是移动计算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3. 智能手机的兴起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第一款iPhone,这标志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

智能手机拥有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丰富的功能,例如应用程序、触摸屏等。

随着手机操控方式的改变,用户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智能手机逐渐普及。

4.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3G和4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正式开始。

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无线上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朋友互动。

移动支付、网上购物等新兴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与发展。

5. 5G时代的到来目前,全球各地正努力推进5G网络的建设,这将进一步推动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

5G网络将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稳定的连接,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样化的移动应用和服务,如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

6. 对社会的影响移动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加速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

其次,移动计算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移动计算技术也促进了城市交通的优化、医疗卫生的智能化等领域的发展。

但是,在享受移动计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5g移动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5g移动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5g移动网络技术论文范文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后4G时代的衍生产物,它的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5g网络技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5g网络技术论文篇一:《试谈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摘要: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后4G时代的衍生产物,成为面向2020年所推崇的新一代智能型移动通信系统,其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目前,以4G为典型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处于快速建设阶段,5G移动通信发展进入初级探究工序,相关技术要点、性能特征、网络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因此,明确5G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位内容成为当下的实践要务,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持续发展具备积极影响。

基于此,本文结合5G移动通信技术,论述基本发展现状及其关键要点,为其提供几点优化意见,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关键词:5G移动通信;5G关键技术;无线网络;云计算;D2D通信引言自网络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后,移动通信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倡导高性能、高效率的通信系统,早已成为社会公众积极追求的实践要务。

4G移动通信最早起源于2000年的中后期,面对无线技术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难以全面适应数据速率理论需求,而5G通信系统因2012欧盟所启动的METIS项目备受关注。

当前,开展5G移动通信网络研究活动显得尤为关键,便于稳定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性能[1]。

5G移动通信系统整合以往通信机制的便利优势,杜绝单一化的无线接入技术,基本传输速率可达10Gb/s,自身覆盖率相比其他通信系统更具实际效益,成为实际可行的融合网络,值得应用于实践研究。

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在3G/4G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5G移动通信技术因其独特的研发特征,成为通信行业的新一代改革内容,也是后4G时代通信技术高效发展的关键要务。

目前,5G需求及其频谱、技术要点研究工作正在稳定运行。

以“2018年完成IMT-2020标准、2020年确定5G 标准”为设定方案,这与“中国863计划”所涵盖的技术研究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为5G通信技术的优化发展提供了一定辅助条件[2]。

中国移动毕业论文

中国移动毕业论文

中国移动毕业论文中国移动毕业论文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先进的通信技术。

在中国移动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展现了中国通信行业的崛起,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力量。

本文将从中国移动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移动的发展历程中国移动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电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成立初期,中国移动主要提供基础的移动通信服务,如语音通信和短信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移动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推出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如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

同时,中国移动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全球各地的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国际漫游和国际通信服务。

二、中国移动的技术创新作为一家领先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移动推动了3G和4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用化。

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通信技术,中国移动实现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了用户的通信质量和体验。

其次,中国移动积极探索5G技术的应用,加快了5G网络的建设和商用进程。

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中国移动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三、中国移动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移动将继续致力于推动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和服务质量。

首先,中国移动将加快5G网络的建设和商用进程,推动5G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国移动将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推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多的智能化服务和产品。

此外,中国移动还将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中国移动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全球运营商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国际通信服务。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2024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重要研究课题。

移动学习以其便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在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习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移动学习的定义与特点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的学习活动。

其特点包括:便捷性、灵活性、个性化、交互性等。

移动学习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三、移动学习研究现状1. 研究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涉及教育技术、移动计算、远程教育等多个领域。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移动学习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 研究成果(1)理论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如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

(2)方法与技术方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移动学习方法和技术,如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

(3)应用方面:移动学习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需求,研究者们开发了各种移动学习应用和平台。

3. 研究方法目前,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

其中,实证研究是移动学习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假设和理论。

四、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问题当前,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包括:移动学习的有效性、学习者接受度、技术选择与应用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如何提高移动学习的质量、如何保证移动学习的安全性等。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未来,移动学习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资源和推荐。

此外,随着5G等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和速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谈学习领域的新发展-移动学习_教育理论论文

谈学习领域的新发展-移动学习_教育理论论文

谈学习领域的新发展-移动学习_教育理论论文谈学习领域的新发展:移动学习_教育理论论文论文关键词:移动学习移动通信现代教育论文摘要:分析了移动学习的对象、模式、特性、环境以及存在的不足,参考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0前言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中的一个分支,是又一个新的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对我国教育界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如今伴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看到、感觉到移动学习存在的巨大潜力,因此如何将无线通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话题又渐渐升温。

正如基更先生所指出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特性造就了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的成功,而是公众普遍拥有的技术造就了这种成功。

”AlexzanderDye等人在它们的题为《MobileEducation-aglanceatthefuture》的文章中对M-Learning(移动学习)给出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1移动学习的对象移动学习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还推广到公司员工、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又渴望学习的人等等,唯一的条件是他们必须拥有移动通讯设备。

它的理念是让学习“随时、随地、随身”地发生。

(1)学生:在无线通讯发展迅速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都拥有了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

这就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来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2)公司员工:对于公司而言,移动设备的齐全及其高级功能,使“随需应变”的“移动学习”变得可行。

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在最恰当的时间提供给员工,保持员工的工作投入和竞争力。

而移动学习也可以方便地借助他们现有的设备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3)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又渴望学习的人:这些人要么工作环境差,甚至很无聊,又没有机会参加任何社会组织的培训。

5G 移动通讯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本科论文

5G 移动通讯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本科论文

复旦大学5G 移动通讯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5G移动通讯对中国未来的影响学生姓名:王菲尔所在学院: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学号: 012869288指导教师:李丽完成日期: 2021-06-01摘要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每十年出现新一代革命性技术,持续加快信息产业的创新进程,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当前,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阔步前行,它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至少十倍于4G 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

作为通用目的技术,5G 将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报告测算结果显示,2030 年,在直接贡献方面,5G 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6.3 万亿元、2.9 万亿元和800 万个;在间接贡献方面,5G 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10.6 万亿元、3.6 万亿元和1150 万个。

5G 正处于技术标准形成和产业化培育的关键时期,全球各国在国家数字化战略中均把5G 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强化产业布局,塑造竞争新优势。

我国要紧抓这一历史性新机遇,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加快5G 产业化进程,超前部署网络基础设施,营造产业生态环境,深化各领域融合应用,全面开创5G 发展新局面,为全球5G 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录一、5G 将成为引领国家数字化转型的通用目的技术 (1)(一)5G 技术开辟移动通信发展新时代 (1)(二)5G 网络构筑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 (2)(三)5G 应用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3)二、5G 经济社会影响的传导机制和测算框架 (6)(一)5G 对经济社会影响的传导机制 (6)(二)5G 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测算框架 (9)三、5G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前景展望 (11)(一)5G 对经济产出的贡献 (11)(二)5G 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 (14)(三)5G 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17)四、充分释放5G 发展潜能的相关举措建议 (20)(一)把握发展窗口,加快产业化进程 (20)(二)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全球发展红利 (21)(三)加强超前谋划,构筑网络基础设施 (21)(四)营造创新环境,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22)一、5G 将成为引领国家数字化转型的通用目的技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每十年出现新一代革命性技术,推动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和应用的革新,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2000字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2000字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2000字计算机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计算机新技术论文2000字,谢谢你的阅读。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2000字篇一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摘要: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

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

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

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

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

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

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

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移动学习总论文(改1)

移动学习总论文(改1)

移动学习总论文(改1)移动学习的利与弊摘要: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

其目的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教学活动。

与其他学习形式比较,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

移动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个新方向,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移动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概述1.移动学习的定义对于移动学习的关注从基更博士2000 年于上海所做报告至今已有了十年多的时间了,但是目前没有得到一个一致认同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于移动学习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下面是一些专家从不同角度给移动学习所作的定义。

芬兰的“TelenorWAP 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Knowledge Plant 公司认知系统部主任Clark Quinn 介绍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

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Paul Harris 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 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的定义为: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Chabra 和Figueiredo 结合了远程教育的思想,对移动学习作了一个较宽泛的定义: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学习。

AlexzanderDye 等人在题为《Mobile Education a glance at thefuture 》的文章中对M-learning 做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完整版)基于Android计算器的设计与应用毕业论文

(完整版)基于Android计算器的设计与应用毕业论文

(完整版)基于Android计算器的设计与应⽤毕业论⽂北京北⼤⽅正软件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题⽬:基于Android计算器的设计与应⽤系别:软件⼯程分院专业:软件技术学号:姓名:王可可指导⽼师:李强完成⽇期:2014年5 ⽉20 ⽇北京北⼤⽅正软件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成绩评定表(理科)年级 11级专业软件技术姓名王可可学号论⽂题⽬:基于Android计算器的设计与应⽤指导教师:李强项⽬评分标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选题优秀:选题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良好:选题有较强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合格:选题有⼀定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不合格:选题⽋妥。

基础知识优秀: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的专业知识;良好: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的专业知识;合格:有⼀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不合格:基础理论不够全⾯,专业知识不系统。

实践能⼒优秀:体现出较强的实践⼯作能⼒;良好:体现出较好的实践⼯作能⼒;合格:体现出⼀定的实践⼯作能⼒;不合格:体现出⼯作能⼒较差。

写作能⼒优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笔流畅,学风严谨;良好:条理性好,层次分明,⽂字通顺,⼯作认真;合格:条理较好,层次较分明,⽂字较通顺;不合格:条理不清,写作较差。

论⽂综合评价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指导教师评定意见签字:年⽉⽇毕业设计领导⼩组签字签字:年⽉⽇摘要⽬前⼿机可以说是普及率⾮常⾼的电⼦设备了,由于其便于携带,使⽤⽅便,资费适中等等原因,现在⼿机已经在⼀定程度开始代替固定电话的通话功能,以及⼀些原来电脑软件上的功能了。

⼿机上的软件也随着⼿机的发展变得丰富起来了,时⾄今⽇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制作⼿机软件的公司,虽然制作的多是游戏软件,但是⼀些辅助性的⼯具软件也有了很多。

⼿机软件简单说就是可以安装在⼿机上的软件,作⽤⾃然是扩展⼿机的原始功能,使⼿机变得更加的实⽤。

但是⼿机的软件需要安装到相应的系统中才能完美的运⾏。

正是由于考虑到以上这些情况,Android系统是现今⽐较流⾏的⼿机系统,所以本系统选择了java语⾔来作为开发语⾔。

一种移动云计算技术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移动云计算技术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移动云计算技术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者:胡山泉;李沧海;刘耀辉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02期摘要:随着3G应用和发展,3G的应用进入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

本论文描述了一个基于3G移动计算技术进行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过程,该设计原理和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与图像检索的领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3G,the application of 3G has been into more and more application fields. This thesis described a design process for the system of image retrieval based on 3G mobile computing, and the design theory and technology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image retrieval.关键词:移动计算;图像检索;手机应用Key words: mobile computing; image retrieval; application of mobile phone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03-021问题的提出目前,基于ARM技术手持式文字检索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移动检索系统中。

但基于ARM技术手持式图像身份检索系统,目前在国内还很少见,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嵌入式芯片的能力有限,无法对数据量很大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存储,另一方面也实时对图像信息进行的更新也不方便。

但需要图像检索识别的行业比较多,如公安、海关、各类考试的考生身份识别等,一直期待有一种技术能比较方便的解决图像检索问题。

本论文描述的就是一个基于3G移动云计算技术实现图像检索系统设计过程。

移动计算中的群智感知

移动计算中的群智感知

移动计算中的群智感知Crowd Sensing in Mobile Computing杨铮 吴陈沭清华大学hmilyyz@ wucs32@完成于7月5日,修改于8月27日摘要随着无线通信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呈爆炸式普及,市场上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集成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计算和感知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群智感知成为当前移动计算中的研究热点。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的几个著名学术会议中,例如ACM MobiCom、ACM MobiSys、IEEE INFOCOM等,许多论文都采纳了群智感知的思想。

MobiSys 2011专门开辟一个会议单元收录相关论文,MobiCom 2012中至少有5篇论文涉及群智感知。

在群智感知中,大量普通用户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作为基本感知单元,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协作,实现感知任务分发与感知数据收集利用,最终完成大规模的、复杂的社会感知任务。

简而言之,群智感知发挥“人多力量大”的特点,将大量草根用户拧成一股绳,形成随时随地、无孔不入、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感知系统。

以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例如道路交通情况监测、大规模无线信号勘测等等都可以通过群智感知的模式来完成。

本文首先介绍了群智感知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着重讨论了群智感知中的任务分发与收集利用机制,并以监测道路交通情况和构建建筑物室内地图为代表介绍了两个群智感知的案例,最后在总结本文的同时探索群智感知中的研究热点。

群智感知的概念在群智感知中,大量普通用户使用移动设备作为基本感知单元,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协作,实现感知任务分发与感知数据收集利用,最终完成大规模的、复杂的社会感知任务。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与群智感知相近的概念包括群体计算(Crowd Computing)、参与式感知(Participatory Sensing)、社群感知(Social Sensing)、众包(Crowdsourcing)等等,它们都以大量用户参与作为基础,可以说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毕业论文--浅谈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毕业论文论文(设计)题目:浅谈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浅谈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内容摘要:“云计算”一词首次出现是在1995年移动增值业务商General magic与AT&T、Motorola联合推出的利用网络计算弥补PDA运算能力不足的产品中,但由于理念过于超前,云计算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和积极影响。

在接下来的技术与应用发展中,出现了Google这个知名的企业,但当时刚起步的Google创业者买不起昂贵的商用服务器实现搜索引擎,采用了众多廉价PC提供搜索服务;为了更好地提供优质的搜索服务,Google创业者们进行了创新性的技术研究,并在2003-2006年连续发表了4篇关于分布式文件系统、并行计算、数据管理和分布式资源管理的研究文稿,奠定了云计算发展的基础,形成了所谓的云计算技术,并将这种技术成功地应用到运营实践中。

云计算产业链由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云用户三个部分组成。

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是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构建云计算所需的一切软硬件设施,包括存储设备、服务器等;目前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是一些传统网络设备制造商、IT 设备制造商、芯片厂商,以及掌握虚拟化、自动化等核心技术的软件公司,这是提供云计算的基础。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是云计算产业的核心环节和推动者,通过构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向云用户提供包括计算、存储、安全、平台和应用在内的各种云服务;实力雄厚的IT 企业和掌握网络资源的电信运营商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主要构成者。

云用户处在整个产业链的最上层,他们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云供应商的云服务,按实际使用量付费,是促进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然,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拓展,云计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正在呈现不断互相渗透的趋势,IT 和CT(通信技术)领域边界日渐模糊,IT企业和电信运营商正在以自身优势为基础不断进入对方的传统领域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论文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论文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论文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增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似乎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必要工作。

特别是,随着无线网络和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和机构已经关注与此相关的高级安全和数据传输相关的复杂问题。

本文着重介绍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旨在为专业人员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便利的参考资料。

首先,文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协议,网络安全,移动计算,等等的有关问题。

本文还着重介绍了基于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及安全问题。

最后,文章总结了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移动计算、安全
Introduction
Data Transmission and 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s
Network Secur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综述崔婷婷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出现了许多的无线通信协议,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成为了当今的热点。

本文对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蓝牙、802.11(WiFi)以及ZigBee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无线通信; 蓝牙; WiFi; ZigBeeXxxxCui Tingting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people have a great deman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a hot topic today. This paper describe the popular technology such as Bluetooth, 802.11 (WiFi) and ZigBee described.Keywor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luetooth; WiFi; ZigBee引言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网络逐渐走入人们的眼帘,在有线网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今天,无线网络具有巨大的潜力。

人们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在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模式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近年来无线组网通信发展迅速的原因,不仅是由于技术已经达到可驾驭和可实现的高度,更是因为人们对信息随时随地获取和交换的迫切需要,从而要去各种通信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无处不在”。

在技术、成本、可靠性及可实用性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下,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成为了当今的热点。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范围很广,在一般意义上,只要通信收发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并且传输距离限制在较短的范围内,通常是几十米以内,就可以称为短距离无线通信。

接下来就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蓝牙、802.11(Wi-Fi)以及ZigBee分别进行阐述。

1蓝牙蓝牙(Bluetooth)[1]是由爱立信公司于1994年首先提出的一种工作在2.4GHz频段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规范,用来替代有线连接。

信道带宽为1MHz,连接距离一般小于10m,使用高增益天线可以扩展到100m,一般电池寿命为2-4个月。

它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安全、低成本、低功耗的网络互联,使得近距离内各种通信设备能够实现无缝资源共享,也可以实现在各种数字设备之间的语音和数据通信。

蓝牙技术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采用高速跳频(Frequency Hop -ping)和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access-TDMA)等先进技术,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

蓝牙技术使得一些便于携带的移动通信设备和计算机设备不必借助电缆就能联网,并且能够实现无线连接因特网。

其实际应用范围还可以拓展到各种家电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等信息家电,组成一个巨大的无线通信网络。

打印机、PDA、桌上型计算机、传真机、键盘、游戏操纵杆以及所有其它的数字设备都可以成为蓝牙系统的一部分。

文献2着重介绍了蓝牙标准的发展历程,由最早推出的蓝牙技术规范1.0版本,再到蓝牙1.1、蓝牙1.2,蓝牙2.0以及补充EDR版本。

蓝牙已经是短距离无线应用中最为普及的一项标准,虽然以目前的技术,仅限于小量数据以及音效传输等应用,且在架构协议上偏复杂,因此有许多更为精简的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崛起,意图取代蓝牙或者是另辟新市场。

下一代的蓝牙将结合UWB技术,推出新版本。

再此之前仍在不断地改进现有标准,蓝牙S1G最新推出了蓝牙2.1+EDR版本的蓝牙,其改进的范围包含了以下两种:1、改善装置配对的流程;2、更佳的省电效果。

文献3针对蓝牙技术数据传输本身存在的问题,从数据分组选择、重传机制、数据间的干扰和数据传输的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未来对蓝牙技术需深入研究的几个反面:1、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降低传输的能耗。

2、增强网络的可扩展性。

3、降低蓝牙设备的连接时间。

2WiFiWiFi是以太网的一种无线扩展,也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正式名称是IEEE802.11b,与蓝牙一样,同属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WiFi是IEEE定义的一个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

最早提出于1997年,目的是提供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可实现几Mbps的无线接入。

WiFi速率最高可达54Mbps。

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比蓝牙技术要差一些,但在电波的覆盖范围方面却略胜一筹,可达100 m左右。

IEEE802.11规定WiFi的发射功率不可超过100毫瓦,实际发射功率约60毫瓦- 70毫瓦,而手机的发射功率约200毫瓦-1瓦间,手持式对讲机高达5瓦。

与后者相比,WiFi产品的辐射更小,更健康安全。

WiFi可以不受现实地理条件的限制,无须布线,因此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

只要在需要的地方设置“热点”,并通过高速线路即可将因特网接入[4]。

目前WiFi应用现在已经非常普遍。

支持WiFi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像手机、MP4、电脑等,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主流标准配置。

而且由于WiFi网络能够很好地实现家庭范围内的网络覆盖,适合充当家庭中的主导网络,家里的其他具备WiFi功能的设备,如电视机、影碟机、数字音响、数码相框、照相机等,都可以通过WiFi建立通信连接,实现整个家庭的数字化与无线化,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与丰富[4]。

当前,国际主流的基于IEEE802.11系列WiFi技术标准的是由WiFi联盟推广的,共推出了四代WiFi技术标准,2012年底有望会正式推出第五代WiFi技术标准802.11ac[5]。

802.11ac是一个针对更高吞吐能力的无线连接而设计的标准。

比先前的802.11a/b/g/n技术标准的WiFi产品具有更多的MIMO通道、更高的带宽和更高阶的调制类型,传输速度更快,传输范围也更广。

3 ZigBeeZigBee可以说是蓝牙的同族兄弟,他使用2.4 GHz波段,采用跳频技术。

与蓝牙相比,ZigBee更简单、速率更慢、功率及费用也更低。

他的基本速率是250 kb/s,当降低到28 kb/s时,传输范围可扩大到134 m,并获得更高的可靠性。

另外,他可与254个节点联网。

可比蓝牙更好地支持游戏、消费电子、仪器和家庭自动化应用。

人们期望能在工业监控、传感器网络、家庭监控、安全系统和玩具等领域拓展ZigBee的应用。

蓝牙技术填补了远距离和中距离无线技术顾及不到的盲区,使人们感受到无线技术在设备间传输数据的便利,并成功地推动了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的应用。

而ZigBee技术又填补了蓝牙技术的空白,并以其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性逐渐显示出它在某些领域的优势[6]。

ZigBee技术主要是嵌入在消费性电子设备、家庭和建筑物自动化设备、工业控制装置、电脑外设、医用传感器、玩具和游戏机等设备中,支持小范围的基于无线通信的控制和自动化等领域中。

ZigBee联盟预测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控制、消费性电子设备、汽车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和医用设备控制等[7]。

通常,符合如下条件之一的应用,就可以考虑采用ZigBee技术做无线传输:(1)设备成本很低,传输的数据量很小;(2)设备体积很小,不便放置较大的充电电池或者电源模块;(3)没有充足的电力支持,只能使用一次性电池;(4)频繁地更换电池或者反复地充电无法做到或者很困难;(5)需要较大范围的通信覆盖,网络中的设备非常多,但仅用于监测或控制。

但是ZigBee技术本身是一种为低速通信的而设计的规范,它的最高通信速度只有250kb/s,对一些大通信量的场合它并不适合。

ZigBee的目标定位于现存的系统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特定的低功耗低效率的市场,它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表1列出了以上3种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特性的比较。

表1 3种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特性比较名称蓝牙WiFi Zigbee传输速率1Mbps11-54Mbps 250Kbps通信距离(直径) 10m 20-200m 10-75m频段 2.4GHz 2.4GHz 2.4GHz安全性高低中等功耗20mA 10-50mA 5mA应用领域通信、汽车、多媒体等;无线上网、P、PDA;WSN、医疗工业等;4 技术选型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绕过主要的无线通信运营商可以节约可观的成本。

目前WiFi 基站和无线Modem已经相对较为便宜,许多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无线局域网,并和任何希望使用的人分享带宽。

如果需要低功率音频或全向连接,Bluetooth占优势;对于需要与网络长时间连接的情况,WiFi有优势;如需低功耗则ZigBee占优势。

从长远来看,企业应密切关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标准。

参考文献:[1] 蔡型,张思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综述[J].现代电子技术.2004,3:65-67.[2] 徐小涛,雄华,高泳洪等.蓝牙技术标准的最新发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8,(9):44:47.[3] 钱志鸿,刘丹蓝牙技术数据传输综述[J].通信学报.2012,33(4):143:151.[4] 彭华,何军.WiFi技术在家庭无线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0,17(5):15-17.[5] 莫展宏.第五代WiFi技术标准802.11a应用展望[J].商业现代化.2012,(3):112-113.[6] 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6):89:91.[7] 候洪丽,张霄霞,王福明.ZigBee无线传输技术综述[J].山西电子技术.2011,4:84-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