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课题申报书
家校合作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的研究
《科学家庭教育学习、实践与指导的研究》之《家校合作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荷叶镇中心小学一、课题名称:家校合作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研究二、课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基础性、最关键性的环节,同时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对孩子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入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就目前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的行为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学校教育中,多少忽视了对基本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或过分的溺爱,致使不少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就我镇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部分的家庭居住的地方都往镇上靠拢,致使镇中心的学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
由于家长的职业不同和文化层次的高低,导致其子女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受家长的过分溺爱,有的受家长的放纵,有的受家长过分的期望,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行为习惯的教育逐渐被家长淡化。
针对当今父母忽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育人目标,特提出此课题。
三、课题的界定及性质(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家校共育”模式研究家校共育”模式研究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实现家校共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分为两个部分:周一至周五在学校生活,周六至周日则在家中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家庭教育则千差万别。
因此,如何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发挥双方的优势,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家校共育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通过家校共育,学生可以得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在我们的学校中,大多数家长都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为此,我们可以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家庭中不断地接受教育。
在《X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了素质教育应该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这表明了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方面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是学校及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不仅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家校共育模式的必要条件。
我们相信,通过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学生将会得到更好的教育,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长共同育人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优化学校教育环境,避免教育真空,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完整。
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开设家长社团课堂,让家长进入课堂,利用自身特长和行业优势为孩子们带来不同的课程资源,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达到共育的目的。
XXX认为,制定符合本国、本地区和各教育机构自身特色的质量框架,并进行不同的实践,是制订质量标准的重要原则。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研究开题报告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研究开题报告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咱们的小朋友们可真是比以前聪明多了。
眼睁睁看着他们在家里、学校里像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但唉,行为嘛,就不那么让人省心了。
今天咱们就聊聊家园合作,怎么帮助小朋友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可是个大话题啊,稍不留神,咱们就得聊上一天。
咱得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
就像种树一样,种子一撒下去,得浇水、施肥、晒太阳,还得防虫。
这些小家伙的行为习惯也是这样。
家里一套,幼儿园一套,家长和老师如果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可就事半功倍了。
孩子们在家里学到的东西,能在学校里发扬光大,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回家还能复习一下,真是两全其美。
家长和老师的沟通那是必不可少的。
别以为家长就该在家里养花种草,老师在学校里教书育人,两者的关系可不能割裂开来。
比如说,家里如果有小朋友在吃饭时不愿意坐好,家长可以告诉老师,这样老师在课堂上也能帮忙引导。
再说了,孩子们的眼睛可都是雪亮的,看到大人们齐心协力,他们心里也会明白,原来大家都是为了我好,真是让人心暖暖的。
而且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不能光靠说教。
小朋友们就像小动物,越是逼他们,他们越是倔,得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
比如说,想让他们学会分享,光是告诉他们“你要分享”根本没用。
不如给他们准备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说“分享大作战”,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会接受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家长们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那小朋友们就更容易受到影响。
比如说,家长在看书时,孩子看到后也会想要跟着模仿。
如果家长每天都能抽出点时间来陪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就会觉得,这些行为不光是好,还是有趣的。
就像吃饭一样,得有好吃的,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坐下。
然后,鼓励和表扬也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们可都是“小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
每当他们做出一点小进步,咱们就得及时表扬,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课题申报书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课题申报书本研究旨在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惯。
在现代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孩子的行为惯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将探索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多种方法,探索家校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和实施策略。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收集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出一套有效的家校合作方案,以促进孩子的行为惯的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构建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2)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方案,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惯;3)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推动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实践。
XXX曾说:“良好的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这句话说明了良好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尽管惯养成教育并非教育的全部,但它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
只有加强惯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该不仅仅培养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该培养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因此,探索小学生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家校合作课题申报书
家校合作课题申报书1. 背景介绍家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家校合作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题旨在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推进计划。
2.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如下: - 分析当前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和策略; - 提出具体可行的推进计划,并实施评估。
3. 研究内容本课题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 3.1 家庭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对接研究通过深入调查分析,了解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冲突,并寻找有效的对接方式,促进双方更好地沟通和协调。
3.2 家庭参与学校决策研究研究家庭如何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包括课程设置、教育活动安排等方面。
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和平台,使家长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学校的决策,提高教育质量和满意度。
3.3 家庭教育资源共享研究探索家庭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方式,促进双方互补互助。
例如,学校可以向家庭提供教育指导和支持,而家庭则可以为学校提供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
3.4 家长培训与支持研究研究如何为家长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
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4.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家校合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调查问卷:设计并发放问卷,收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家校合作的期望和需求。
- 访谈观察:通过访谈学生、家长和教师,深入了解他们对家校合作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习惯。
- 实地调研:走访一些典型学校,观察并记录其家校合作的实践经验,从中汲取借鉴和启示。
5. 预期成果本课题研究预期将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提出具体可行的家校合作模式和策略; - 提供推进家校合作的实施计划,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点; - 形成一定规模的样本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推进效果。
家园共育课题申请书模板
家园共育课题申请书模板一、课题名称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研究二、课题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家园共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家园共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家长参与度不高、共育内容单一、沟通渠道不畅通等。
因此,本课题拟对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1. 分析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探讨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3. 提出改进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建议和措施;4. 为幼儿园家园共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研究内容1. 幼儿园家园共育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知程度、参与意愿以及家园共育的实际运行情况;2.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探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家园共育理念,分析现有家园共育模式的优缺点,探讨适合我国幼儿园特点的家园共育模式;3. 幼儿园家园共育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探讨家园共育的有效方法,如亲子活动、家长讲座、家庭教育指导等;4. 幼儿园家园共育改进措施和建议:结合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如加强家长培训、丰富共育内容、优化沟通渠道等。
五、研究方法1. 文献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家园共育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一线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3.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4. 对比研究:对比不同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效果,探讨适合我国幼儿园特点的家园共育模式。
六、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框架和方法(1-3个月);第二阶段:开展实证研究,收集一线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4-6个月);第三阶段:分析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撰写研究报告(7-9个月);第四阶段:完成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结题申请(10-12个月)。
课题申报范本:4596-“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家校共育”模式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我们是山区寄宿制学校,孩子的生活分成两大块,周一至周五在学校生活,有老师没有家长,周六至周日完全在家中生活,有监护人没有老师。
生活节奏和生活内容绝然不同。
学校教育有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家庭却千变万化,形形色色,内容具有独立性、社会性、复杂性、多样性、家庭性民族性、习俗性等,自然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但是,孩子最终都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社会素养也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和必需品。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哺育学生成长?如何使学生的两大块生活有效结合,发挥合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家校共育。
而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应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机制,调动各方教育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动。
结合我校实际,家长大多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家长课堂也就应运而生,既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锤炼一颗向上崇善之心,成为链接学校、家庭、孩子心灵的一座金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彻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幼儿园、中小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强有力的支持。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它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及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代替的。
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家长学校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家长学校工作实现创新的需要。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所谓“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育资源去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家庭和学校在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也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校共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学生打下健康成长的基础。
这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家校共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模式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在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接受到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示范正确的行为,教导孩子做事认真负责;而在学校中,老师可以借助家长的支持,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学校则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两者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成长资源和机会。
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家校共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申请书
标题:关于在小学生中培养良好行为能力的研究建议导言在这项研究提案中,我们的目标是调查小学青年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影响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基本因素,并制定战略,在学校环境中促进积极行为。
文学评论以前的研究表明,早期行为习惯形成在形成长期行为结果方面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与学术表现的改善,社会关系的改善,以及整体的幸福有关。
然而,对于在青年学生中促进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最有效的具体方法和方法所知甚少。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导致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我们的目标是确定对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文化和个人特征。
我们寻求制定干预措施和战略,以促进青年学生的积极行为习惯。
方法为了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我们将开展一项涉及定量和定性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混合方法研究。
我们将进行调查,并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收集有关学生行为习惯和影响他们的因素的信息。
我们还将观察课堂和学校环境,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形成行为习惯的背景。
这种混合方法将使我们能够收集丰富多样的数据,从而全面了解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
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将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决策者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识别对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影响,并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推广积极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促进制定支持年轻学生健康发展的干预方案和政策。
结论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促进他们整体福祉和成功的一个关键方面。
这个研究项目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影响青年学生行为习惯的因素,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战略提供宝贵的见解。
我们相信,这项研究将为教育和儿童发展领域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家校共育结题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评审委员会:
您好!
我代表我们的研究团队,向您提交《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的结题申请书。
在此,我们诚挚地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批准。
本项目自启动以来,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围绕家校共育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明确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家校共育的实践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学校为单位,与家长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和家访活动,我们与家长分享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同时也听取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家校共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
同时,家校共育也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和教育能力,改善了家庭教育的环境。
我们深知,家校共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进家校共育的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评审委员会能够批准我们的结题申请,同时也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谢谢。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构建家园协同的教育共同体
构建家园协同的教育共同体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家园协同教育共同体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家园协同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1979年美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那提出:家庭、学校、社区三个主要环境系统影响儿童发展。
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频布的《综合行动纲领》提出“就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作而言,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而且有必要为加强学校工作制订成人和整个社区的教育计划。
”2012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基于此,提出本研究。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协同: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
2.家园协同: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家园双方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步教育,以求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3.教育共同体:德著名社会学、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定义了“共同体”的概念,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
本文中所指的教育共同体是以促进园所和幼儿发展为共同目标,由幼儿园子系统与家庭子系统中相关人员建构的群体,双方都承担着促进园所发展及教育幼儿的责任,有着共同的需求。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从CNKI及各大网站检索此究情况,分别从协同、教育共同体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检索、汇总与分析。
1.关于协同教育方面相关研究综述:以“家园协同教育”“家园协同管理机制”为关键词进行的文献检索中发现,从2007年至今相关研究共有43篇,关注家园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的有3 篇,而在家校协同教育方面检索到的文献有170余篇,表明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家园、家校协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申报书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通过课题研究,在学生中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实现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达成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目标。
1、 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加强校纪校风建设的必要条件。
如今的校园中总会出现诸多类似事件的发生。
如,少先队员和学生乱扔纸屑、见到教师不行队礼甚至绕道而行、少先队员不佩戴红领巾、不仅仅是这样。
连班级中乐于助人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即使是同桌也不互帮互助,同桌没有带书就装作不知道,自己只顾自己。
我想这样的现象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不想看到的。
美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期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们坚信,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我们愿意用关爱和行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构建学生的美好未来!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从小培养少先队员、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理论联合实践探讨小学阶段少先队员、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家校携手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如: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开诚信礼仪的班队会、看电影等)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少先队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个案调查法3、对比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访谈法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加强行为规范建设首先,带领学生学习规范,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领会,懂得遵守规范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
学生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去自觉地遵守。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在组织少先队员、学生学习中,我们应该力求改变单一的说教、背诵、灌输,形式活泼多样,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成效,如儿歌记忆、(为学生方便记忆,乐于记忆,特此编排了三首日常的儿歌《学会走路歌》《学会卫生歌》《学会说话歌》)名言激励、广播宣传、板报评比等,我们可以采取将行为习惯的教育放到实际的生活中,如在排队放学时少先队员、学生一起背儿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幼儿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并非仅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本课题旨在研究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期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现状,明确家园共育在其中的作用。
2. 探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 通过实践研究,验证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效果。
4. 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家园共育、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实际效果。
3. 案例研究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园共育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借鉴。
4. 培训研究法:针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开展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1.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2. 家园共育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4. 家园共育实践案例分析。
5.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和建议。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实证研究,收集数据。
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分析实证研究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德育课题申请书】对家校合作促进农村小学外来(出)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从理想的角度看,教师希望能与家长有良好的合作以提高教育质量,而家长也渴望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家校合作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尚未完善;家校合力任重道远……
(二)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各受关注,其相关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并为家校合作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我国过去一直都沿用前苏联的“三因””论,即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这三者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尽管遗传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优生学”告诉我们,繁衍后代可以从自然状态向科学的、有计划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生育质量;家庭环境是可以人为的,教育更不用说,只有综合控制,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效益。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3、研究对象:小学外来务工子女,中心学校留守儿童。
4、关键问题 :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校共育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家校共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阐述了家校共育在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论述了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以及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性。
接着,具体探讨了家校共育的具体策略,包括家长和教师如何合作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家校共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家校共育的可行性,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家校共育是一种有效的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研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共育模式,策略,案例分析,可行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直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仅关系到其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家长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往往会忽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学校教育往往局限于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系统训练。
如何实现家校共育,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校共育模式下,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施,能够为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和作用。
在当前教育领域,家校共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社会交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两大重要环境因素,通过研究家校共育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行为素质和综合素养。
课题申报范本:4705-“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家校共育”模式研究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家校共育”模式的内容、目的、方式和方法、研究过程二.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和教师,发挥家庭优势,发掘学生潜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
家校合作制度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于家校合作制度的研究,许多国家在教改中都非常重视,不少学者对家校合作的类型、方案、形式及具体途径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美国把家校合作作为当今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主题。
我国虽然很早就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在我国农村家校合作还显得很薄弱。
因此,研究“家校合作,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显得很有意义。
五、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从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目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求。
2.研究如何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1.通过调查分析,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2.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转变家长只重孩子学业、轻品行的观念,逐步树立为国教子、提高素养的观念。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1.孩子的主体作用是成长的基础条件。
2.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学业的保证。
3.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模式。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借鉴家校合作领域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认真研读家校合作的理论文章和成功案例,阅读一定量的科学的家校合作理念文章,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子。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开题报告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一、选题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园已成为孩子们必不可少的教育阶段。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的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
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因此,提高幼儿的良好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是,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的,如果只有幼儿园的教育而缺乏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养成。
因此,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对于幼儿行为的养成非常重要。
二、研究意义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通过教育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加强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的衔接,家长可以更好地充当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和孩子行为的引导者。
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增强幼儿的自控力和自律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策略及实施方法,通过幼儿教育和家长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四、研究内容1. 幼儿行为发展理论的研究2. 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3.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策略和实施方法4. 家园合作的实践操作策略5.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评估方法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深入分析幼儿行为的发展和影响因素,总结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了解家长和幼儿园中针对幼儿行为习惯的现实情况,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设计实践操作策略。
最后,通过家园合作评估方法的调研和设计评估表,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估。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策略及实施方法,提出针对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策略建议,建立幼儿家园合作的桥梁,促进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小学
2017年校本科研课题申请书
研究类别公民教育与德育研究
课题名称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课题负责人
填表日期2017年5月
2017年5月
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如实填写本表各项内容。
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实验小学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实验小学科研课题领导小组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者(签章):
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请按实验小学校本科研课题的相关规定,用计算机或钢笔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
二、本表报送一式2份(含电子版),请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成册。
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律A3纸双面打印,每份单独中缝装订,报送2份。
三、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
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代替。
四、请按“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的要求,准确、清晰地填写数据表内各栏内容。
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
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研究类别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
工作单位按年级组、学科组全称填写。
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主要参加者人数不能超过8人。
预期成果系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请选项填写,最多限选报2项。
例如:
A.专著
B.译著
C.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三、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提出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此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
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
因此,探索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
”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理论价值我校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实践价值:
开展这项研究,我们将着眼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以使广大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该课题选择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和必要性,而且很容易出成效,只要用心研究,很容易探究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当地需要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三、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初步理论研究和探索;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3、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治的初步实验研究(以个案为主);
四、预期研究成果
五、教科处初审意见
六、领导小组审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