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高二第二学期月考试卷语文

高二第二学期月考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è)振聋发聩(kuì)沧海一粟(sù)B. 祈祷(dǎo)恣意(zì)毕恭毕敬(bì)C. 精神矍铄(jué)青蜓点水(qīng)融会贯通(rónɡ)D. 纷至沓来(tà)雕梁画栋(diāo)沧海桑田(sā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他勤奋好学,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B.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C. 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D. 虽然这次比赛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茅屋为秋风所破败,庭前荒草,但使君子居之。

(破败:倒塌)B.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盈视:充满视野)C. 挂席顺风,一日千里。

(挂席:乘船)D.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法术)4. 下列句子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们受益匪浅。

B.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

C. 她那婀娜多姿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D. 这位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突破。

二、阅读理解(4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这个时代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只有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我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我们还应该具备创新精神。

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高二

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高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狼藉(jié)草窠(kēng)面面相觑(jù)B. 潇洒(xiāo)峰回路转(zhuǎn)沐浴(mù)C. 招摇过市(zhāo)瑰宝(guī)振聋发聩(kuì)D. 蹉跎(cuō)畸形(jī)美轮美奂(hu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和过人的胆识,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别人一生都无法完成的业绩。

B.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C.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D.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我国书法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讲话条理清晰,引人入胜,让人听了如痴如醉。

B. 她的表演技艺高超,观众们对她赞不绝口,称她为“小神仙”。

C. 他的品行端正,为人正直,深受同事们的信任和尊敬。

D. 他平时工作认真负责,这次考试却意外地失利了,大家对他的表现感到十分失望。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

变换后:他刻苦学习,成绩是优异的。

B. 原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变换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C. 原句:这本书很有趣,我推荐给大家。

变换后:这本书很有趣,大家推荐这本书。

D. 原句:他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变换后:他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助人为乐。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仿佛无数颗钻石撒在黑色的天鹅绒上。

B. 那个季节,树叶像火焰一样燃烧着,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机。

C. 他在月光下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和”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和”强调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和”注重协调平衡。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差异,但通过协调和平衡,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避免极端,保持适度和平衡。

最后,“和”倡导包容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同的事物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和”的理念,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就能够减少冲突,增进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和”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包容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弘扬“和”的思想,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相互独立的,需要保持和谐统一。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

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

”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

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

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

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

形成错落之美。

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

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

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

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8至9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二下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二下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二下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4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1.(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军队首领可以被改变,但男子汉的志气不能改变,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写出侦察兵告诉使臣统帅正在前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稀疏白发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伤时、忧国、念家的愁思之深。

(5)韩愈在《马说》中认为,世上如果没有伯乐,那么千里马再有才华,也可能沦落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被称为千里马的悲惨境地。

(6)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飞鸟体现明媚春光。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三、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3.(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金缕曲二首(其一)顾贞观寄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柘木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共33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一、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庇.佑pì央浼.miǎn 熟稔.rěn 蓬蒿.hāo 更.相为命gēngB.险衅.xìn 矫.首jiǎo 祈.祷qǐ提.防dī供.养无主gòngC.手腕.wàn 怏怏.yàng 泠.然líng 憎.恶zēng 战战兢兢.jīngD.俨.然yán 停泊.bó流憩.qì瘦削.xuē垂头丧.气sāng二、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孤骛消耗笼罩交头结耳没精打采B.洗漱接攘辩护贪脏枉法提心吊胆C.鼓动车蓬慷慨云销雨霁闻名遐迩D.摇撼龌龊孤僻唉声叹息鬼鬼祟祟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利用无误的的一项是()A.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尽力才能成功。

B.不管是省级财政,仍是市县财政,远远没有达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界,要办的事还很多,需要花钱的地址还很多,咱们必需坚持锱铢必较....,把每分钱用到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的地址。

C.通过八小时不畏艰险的攀登,他终于登上了山顶,四顾茫茫云海、巍巍群山,不由荡气回肠....,感叹万千。

D.在3月6日举行的临江区干部大会上,张部长指出,干部在无人监督的场所,关于诱惑更要做到秋毫无犯....,要始终做到洁身自好。

4、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石榴被称为“生命之果”。

最近,在日本健康饮料的推介会上,石榴取得备受注视。

B.五十八年,卓琳执小平之手不离不弃,在枪林弹雨中转战南北,在风雨阳光中起落同随。

她被被选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C.电影《冬季》投资仅300万,而票房收入达到1400万元,如此的成绩显示了过人的“性价比”。

D.5个月来,各地域、各有关部门依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有效遏制了非法添加和滥用食物添加剂案件多发频发的势头。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涡阳县2023~2024春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二单元、《陈情表》《兰亭集序》《拟行路难(其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日,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 问世,可以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逼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视频生成能力。

因而,技术与文艺的关系再一次引发人们关注与探讨。

近年来,科技的迭代创新让人应接不暇,在催生文艺新形式、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困惑和忙乱。

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如何把握其影响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方向,是当前需要研究解答的问题。

对文艺来说,除了审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它还具有传播属性。

为什么说文艺有传播属性?或者说为什么要上升到“属性”的层面来认识文艺的传播特性?其一,文艺创作的动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传播。

用匈牙利文艺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话说,艺术家每一次对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都是对真实或假想的接受。

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交流、传播行为,是个体之间连接的纽带,以建立共同生存所需要的秩序。

其二,文艺的呈现依赖传播介质和载体。

只有审美意象只能说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只有借助媒介将其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得以呈现。

没有介质和载体,就没有文艺作品的产生。

其三,文艺需要传播才能得到欣赏者“身份认证”。

从理论上说,只有创作的作品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真正成为艺术品。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有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文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努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

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高二第二次语文月考试卷

高二第二次语文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湎(miǎn)恣睢(zì suī)恍若(huǎng ruò)B. 窥觑(kuī qù)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C. 针砭时弊(zhēn biān shí bì)独辟蹊径(dú pì xī jìng)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D. 汩汨(gǔ mì)沧桑(cāng sāng)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B. 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性,我们决定重新抽签决定参赛选手。

C. 他的文章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D.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市场营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作品博得了大家的赞赏,真可以说是妙笔生花。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C.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出色,一举夺得了冠军。

D.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要保持冷静,共同抗击。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我要向你学习。

”(同学之间)B. “你的意见很有见地,我完全同意。

”(上级对下级)C. “请问您能帮我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请求帮助)D. “你的想法太天真了,还是不要坚持了。

”(劝告他人)5. 下列各句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其一,我们首先要明确目标;其一,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上海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带答案)

上海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带答案)

上海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默写1.按要求填空。

(1)此地有崇山峻岭,。

,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两句评价《离骚》的文辞风格。

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相较于真正的“魏晋人”——如陈寅恪笔下彻底领悟“任化”之理从而在乱世中泰然任之的陶渊明,美学家朱光潜选择留在尘世开展有限范围内的审美共同体构建。

他关心青年心理和社会处境,这种丰富的同情心,促使他渴望“入世”以“拯救”,其诊断方案是用审美的“出世”作为“入世”实践的理想尺度。

___________,以求探寻一种能够解释一切常人心理的科学理论,进而走向“彻底的人道主义加上彻底的自然主义”;其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批评也会显得毫不留情。

①而非少数“天才”的超越性诉求②作为一种回应社会问题的审美启蒙主张③正因为如此④“人生艺术化”事实上更为关注多数“常人”渴望摆脱世俗苦痛的焦虑心态⑤朱光潜晚年才会尝试走向历史哲学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④①③⑤ D.②③④⑤①(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元)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新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最新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题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两部分。

共6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Ⅱ卷答题纸一并交回。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1.答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两靥.(yè)蘖.障(niè)尚飨.(xiǎng)漱.涤(sù)B.酾.酒(shī)舳.舻(zhú)优渥.(wò)阜.盛(fù)C.妻孥.(nǔ)坻.石(chí)敕.造(chì)厢庑.(wú)D.子嗣.(sì)嗔.视(chēn)期.功(qī)愀.然(qiǎo)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以区区..,实为狼狈..不能废远。

B.臣之进退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魏明伦真是妙手回春....,它改编的《潘金莲》将传统小说中的荡妇,变成了追求妇女个性解放的新形象。

B.“天涯共此时”这个栏目使所有炎黄子孙在内心深处都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可谓感同..身受。

...C.今年以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猛涨,电子信息企业受到较大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家电行业。

D.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水平和技术队伍的素质,通过神州飞船上的一块块仪表板充分体现出来。

高二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及答案(全国卷)

高二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及答案(全国卷)

高二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及答案(全国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日前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科研人员在饲养小白鼠时,如果饲养在小笼子里,它会顺着小笼子的边缘跑。

后来,将小白鼠养在更大的笼子里时,发现小白鼠还是习惯性地按以前在小笼子里的轨迹跑。

王汉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小白鼠效应”。

其实,科学研究中的“小白鼠效应”并不少见。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应该随之调整,与时俱进。

但是,仍然有一些科研人员坚持“老把式”,采用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新问题。

例如,在植物保护领域,传统的病虫害防治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来打农药。

如今,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效率高,也更节约。

在这种情况下,在研究调查田间病虫害防治效果时,如果不懂无人机技术、不愿意研究卫星导航技术,恐怕就要跟现实“脱节”了。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

据统计,近20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交叉研究成果占比已超过1/3。

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仍然只盯着单一学科的“一亩三分地”,不愿走出“舒适区”,忽视交叉学科,就势必导致“小白鼠效应”,这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

抢占科技制高点,需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当前,许多重大发现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越来越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产生于学科交叉、技术集成。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样需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强化学科交叉、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科研人员摆脱惯性思维,抓住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凝练新的科学问题,促进各学科间不断融合,取长补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迈上新台阶。

高二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民与军队鱼水情深,当人民遭受灾难时,人民军队就会无所不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此次雅安地震就是明证。

B.莫言从小醉心于文学艺术,虽然家中并无藏书,但他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凡能偶然入目的片纸只言....,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

C.日本挑起钓鱼岛事端后,在政治上日渐孤立,他们自知理亏,便东奔西跑,逢人说...项.,试图拉拢不相干的国家,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D.享年91岁的“五保”老人刘盛兰生前省吃俭用,拾荒助学,助学捐资总计7万多元,他的善行,简直让那些细大不捐....的亿万富翁们无地自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佛教的精义之一,就是将大乘佛学悲喜舍之精神贯于所有芸芸众生....,让佛法真正起到教化社会、提升众生精神品质的作用。

B.就如涉世未深的少年其面容往往显得纯净一样,岁月会改写一切。

有没有一种情怀历经沧桑而不失赤子之心,岁月所带来的磨砺使之更加如精金美玉....,熠熠发光?C.甲流除了传染性较强外,并不十分可怕,面对当前合肥市防控甲流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沉着应付,等闲视之....。

D.网络十年,网络舆论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

从早期的只谈风月,到现在的民怨沸腾....,网络舆论找到了发力对象,也因而具备了某种神圣的使命。

3.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烈日炎炎,持续的高温让市民,省内各市纷纷“让洞于民”,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批可用于避暑纳凉的人防工程。

②我县坚持文化“普惠”理念,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8个文化中心,安装健身器材2600多台,文体设施。

③“菊花节”期间,公园里摆放着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轻轻摇曳,仪态万千,赏花的市民流连其间,。

A.不堪忍受日趋笃厚意兴阑珊B. 不堪忍受日臻完善意兴盎然C.情何以堪日臻完善意兴阑珊D. 情何以堪日趋笃厚意兴盎然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脸书”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①21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以及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因此,它将对教育提出乍看起来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

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

同时,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多少称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使人们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

可以这么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②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

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

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③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识,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④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识,较少针对学会做事。

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被看作是前两种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

然而,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

⑤委员会的委员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明显地感到,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二中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二中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其次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雄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宠爱。

这是金庸小说的确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

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会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异性、精致性和艺术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

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化,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子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许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

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起先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作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之举以及做出独剑漂游四方之行。

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起先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原委应当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全部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常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分,使读者显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板块构成”。

高二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高二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高二下语文其次次月考试卷(人教版)【高二下语文其次次月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原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

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调、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心情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犹如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

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

“桃之夭夭”,描写茂密、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方年轻美貌的女子。

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漂亮,被人称作“桃花夫人”。

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

还有清初孔尚任的闻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

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始终唱到今日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特别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祥瑞喜庆活动特殊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

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数不胜数。

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欣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春游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

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闻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

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

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方老师的学生之多……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蒸蒸而上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特别炙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殊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季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敕.造(che)惫.懒(bei)别扭.(niu)搭讪.(chan)B. 漱.盂(shu)宫绦.(tiao)趱.行(zuan)军饷.(xiang)C. 翠幄.(wo)两靥.(yan)涔.涔(cen)殓.衾(jian)D. 熟谙.(an)窥.望(kui)郁.热(yu)宦.家(huan)2. 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 连声屏气硕果仅存回光反照B. 蘖根祸胎风烛残年离合悲欢C. 势如劈竹国色天香错手不及D. 尴尬去处等闲之辈能言善辨3.依次填入下列各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周朴园)也好,我们不提这。

那么,我先说我的。

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四凤也要回家。

A.暂且一层意思辞退 B. 暂且一事意见辞退C. 暂时一段建议辞职D. 暂时一桩见解辞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B.这位年逾六旬的老者,仅凭其匹夫之勇....,在一年间就抓获了几十个小偷,真令我们佩服。

C.曹雪芹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经过十年左右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写出了巨著《红楼梦》。

D.近年来由于纸价上涨,报纸杂志竞相提价,让学子们惊呼洛阳纸贵....今又来!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我改进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B.鲁迅先生上学时以“早”励志,他正是从小处做起,终成现代世界少有的几个大文豪的。

C.中外研究都证实:影响儿童长不高、智商低于正常水平的元凶是“铅”。

D.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

6. 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①漂流要闯过48道明滩暗礁,沿江两岸,(a危崖竦峙,奇石满布,飞瀑流泉,清风送爽,茂林修竹,山花吐香,b山花叶香,清风送爽,飞瀑流泉,茂林修竹,奇石满布,危崖竦峙)②殿正中龛内供着诸葛亮披金彩塑像,他头戴丞相帽,(a手持鹅毛羽扇,身披鹤氅皂绦,b身披鹤氅皂绦,手持鹅毛羽扇,)风姿绝世超伦。

A.①a②b B.①b②b C①b②a D.①a②a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以.促织富③当其为.里正②天将以.酬长厚者④而奉行者即为.定例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8.:对“民日贴妇卖儿”中的“日”字和“裘马扬扬”中的“裘马”二字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均为名词用作状语。

B.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C.均无活用现象。

D.“日”字为名词作状语,意思是“每日”、“日日”。

“裘马”为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皮衣”、“骑大马”。

9.下列对“异史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异史氏”是当时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因为迫于清朝的文字狱,所以作者不直书其名。

B.“异史氏”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C.因为《聊斋志异》中记述了许多怪异之事,所以作者自称“异史氏”。

D.因为《聊斋志异》是野史,作者自称“异史氏”,以区别于正史。

10.以下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民日贴妇..卖儿贴妇:把妻子作抵押品去借钱。

B.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独是:惟独这个。

C. 并受促织恩荫..恩荫:得到恩惠。

D. 以促织..贫促织:蟋蟀。

11.对这段评论文字的含义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旨在讽刺封建社会中官官相护的丑恶现象。

B.旨在表明造成百姓悲剧的是各级官吏的盘剥侵耗。

C.旨在指出天子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百姓的命运。

D.旨在揭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下百姓悲剧命运的根源,说明给百姓带来灾祸的是上自天子的好尚,下到各级官吏的侵耗。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前苏联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地球上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是沿着北极到南极纵绕地壳的山脊状裂陷经常进行的。

这种裂陷扩展,在太平洋底部最为迅速,在北冰洋和南极的海底扩展速度就稍慢一些,地球南北断面呈椭圆形也与此(a)有关。

这(b)个发现也解答了另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是基本不变的。

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地球每天的时间都比前一天延长1/700秒,即每过一年,一天的时间就要延长0.5秒;每过一个世纪,一天大约延长1分钟。

古生物学家在至今5亿年前的珊瑚石中发现,珊瑚虫身上反映年轮的条纹表明,当时一天只有21小时,每一年有420天。

地球的这(c)种变化,现在也没有停止过。

我们可以预测,再过2亿年,一年将只有350天了。

通过对地球自身体积的变化来解释地球上时间组合的变化似乎还并不完全。

日本的科研人员根据对过去大陆分布情况的计算证明,大陆漂移也在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他们还十分明确地指出,月球的引力使地球海洋出现潮汐现象,由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又使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变慢。

12.对第一、二自然段中指示代词“此”、“这”、“这”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b与c相同,b与a不同。

B. a、b、c各不相同。

C.a与b相同,a与c不同。

D.a、b、c均相同。

13.第二自然段中“另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指的是:( )A.地球上每年时间在减少的原因。

B.地球上每年天数在增加的事实。

C.地球上每天时间都在延长的原因。

D.地球上每天时间都在变化的事实。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地球自身体积的逐渐增大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从而引起一天内的时间的延长。

B.地球上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导致了地球自身体积的逐渐增大。

C.大陆的漂移及月球引力造成海洋潮汐而产生的摩擦力,同样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D.生物学家考古发现表明,地球体积的变化及地球上时间组合的变化至今没有停止。

15.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前苏联和日本科研人员,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地球自转速度的逐渐变慢是地球上每天时间都在延长的根本原因。

B.日本科研人员认为,前苏联科研人员所作的解释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应从大陆漂移和海洋潮汐产生摩擦力方面解释地球上时间组合变化的原因。

C.前苏联和日本两国科研人员对地球上每天时间都在延长原因解释的着眼点有很大的差异,前者从内因上考虑,而后者则从外因上考虑。

D.日本科研人员认为,前苏联科研人员所作的解释不够明确,于是在前苏联科研人员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科学地进行研究。

第Ⅱ卷(105分)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殊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

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

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

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

”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16.(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放诞..无礼:体格风骚..:(2)文中画横线的文字,表现了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征?(4分)答:□□□□□□□□□□□□□□□□□□□□□。

17.王熙风回答贾母的一段话中说:“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

”果真如此吗?反映出王熙风怎样的性格?答:□□□□□□□□□□□□□□□□□□□□□□□□□□□□。

(4分)18. 第二自然段中写王熙风回王夫人虽然是几笔带过,但它却进一步写出了王熙风的什么性格特征?(4分)答:□□□□□□□□□□□□□□□□□□□□□。

19. 选文对王熙风的外貌描写很富有性格特征,看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对它的内容和作用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先写眉眼美,再写体态美,最后写容貌美,为的是称赞王熙风的漂亮和直率的性格。

B.先写眉眼美,显示出奸诈;再写体态美,最后写容貌美,为的是显示其妩媚。

C.先写眉眼动人,再写体态风骚,最后写威而不露的气势和未语先笑的表情,为的是寓贬于褒,让恃宠专权的贵族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D.先写容貌动人,再写表情,为的是通过外部的描写,透露人物工于心计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