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略论中医里的滋阴与扶阳
略论中医里的滋阴与扶阳中医之根,在阴阳之理。
阴阳不分,即易庸医杀人。
西医不知阴阳,故日杀万人而不知。
自明代朱丹溪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中医界遂有滋阴派的兴起。
根据我40余年的临床经验,阳亢阴虚体质,在20多年前,确实时有所见。
近10多年来,阳亢体质,已极为罕见。
阳虚阴盛体质,倒触目皆是。
正如大名医李可大师所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阳盛者百不见一”,确是从临床中得来的真知灼见。
其实朱丹溪之本意,是说阴精有限,欲火无穷。
“山林不能给野火,海水不能实漏卮”。
精液再多,难供无穷泄耗,终有告竭之时。
诫人当“慎房事,远女色”,以保真阴。
勿纵性欲之阳火,当惜续命之阴精。
当今扶阳派勃然兴起,狠批滋阴谬论。
力挽狂澜,时起大症,案例罄竹难书。
今人推扶阳派祖师为清代之郑钦安。
其实扶阳祖师,当推《黄帝内经》。
《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医圣张仲景在《厥阴篇》说:“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意谓阳气少,为病进。
少阴厥阴危证死证,全是阳虚之证。
阳证易治,阴证难扶。
证诸临床事实,是清火极易,扶阳实难。
有几例胃癌食管癌肺癌,尿毒症,肝腹水,吐血症,全是死于虚寒亡阳。
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滥用凉药,都是丧生折寿之道。
滋阴和扶阳均是补法,都是从人体阴阳平衡为出发点,对“滋阴派”和“扶阳派”通过“三因治宜”的方法分析,探讨现代治未病的中医思维。
通过数据分析、类比等方法总结着眼于现代临床指导。
可知,现代仍是“宜温者多,可滋者少”,“宜补者多,可攻者少”。
滋阴者,填精补髓;扶阳者,温形补气。
滋阴、扶阳均为扶正而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诸多医家争鸣于滋阴或扶阳,多有失原则,不求本于阴阳之因,而费时在阴阳之理。
有人就用类比佐证法说明阴阳有余、不足,岂不知万物皆有阴阳交感所有,又以物反证,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弊。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重要的医学派别,它们各具特色,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诊治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症状和脉象进行准确判断,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外感病的重要依据。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医学派别。
刘完素被称为“寒凉派”,他主张火热致病,倡导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
他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治疗上善于运用寒凉之剂以降火。
张从正为“攻邪派”,强调治病要以攻邪为主,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
李杲则是“补土派”的代表,重视脾胃的作用,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主张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疾病。
朱震亨创立“滋阴派”,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疗上注重滋阴降火。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也具有重要地位。
温病学派是在研究和治疗温热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叶天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将温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理论也是温病学派的重要成果,他将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根据温热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此外,还有经方派。
经方派侧重于运用经典的方剂进行治疗,他们对《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的方剂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准的运用。
认为经典方剂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确切的疗效。
在中医历史上,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派别——火神派。
火神派重视阳气的作用,善用温热药物来扶阳救逆,治疗各种虚寒病症。
这些医学派别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它们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使得中医体系更加完善和全面。
滋阴派---朱丹溪
滋阴派---朱丹溪滋阴派---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扶阳派传人探秘
扶阳派传人探秘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桃李众多,其入门、私淑者甚多,均继承和发展了其学术思想。
最典型的传人如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唐步褀、李可等等,均在扶阳思想推广方面有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扶阳;传人;附子The Exploration of Fu Yang School’s InheritorYang Tao, Feng Xingzhi, Xu Hujun, Zhang Wenxin, Hu Changzhen (We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einan, Shaanxi, 714000)Abstract: Zheng Qinan received many apprentices. They Inheritied and developed the academic thoughts. The typical inheritors are Lu Zhuzhi, Lu Yongding, Lu Chonghan, Wu Peiheng, Zhu Weiju, Xu Xiaopu, Fan Zhonglin, Tang Buqi and Li Ke. They had great contribution in promoting Fu Yang thoughts.Key word: Fu Yang; inheritor; monkshood郑寿全,字钦安,四川人,清末名医,他早年师从刘芷塘习医,临证医术精湛,创立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扶阳派,常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之药,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郑火神”、“扶阳派首领”、“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其传人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扶阳派的传人。
中医历来派别
效按:白虎汤是中医七大门派中伤寒派的名方之一,擅长清热,治疗热证,后被温病派传承,被立为温病派“卫气营血”四大病症“气分热”的重要方剂,是温病派的镇派之宝。临床效果非常好。亦可由于治疗胃火比较大的牙痛。)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伤寒派曾极度辉煌,被尊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研习者甚多,高手如云,但苦于祖师的水平太高,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由于西医所占份额的逐渐加重,该派已经呈萎缩状态,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
名方:桂枝汤、白虎汤
Tips: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变化治疗风湿、脾胃病、过敏性疾病、自汗、体虚等病症。
Tips: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笔者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每逢诊病,多半方剂是伤寒方,或是伤寒法,多应手而效,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想起恩师当年一句话“经方能治大病,经方能治怪病”(其中经方指伤寒方),每不感慨。
二、千金派
创派祖师:孙思邈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特点:千金派的创派是在古代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时期,物质文明达到极其发达状态,自然而然,人类就要回归良性的心态,所以千金派对于高尚医德的追求也是中医史上的顶点,孙思邈在著作中提出了千古名篇《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强调医生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比之现代动不动就开数千元药费的医生要强出很多。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也是千金派得名的缘由。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
为何近几年“扶阳派”特别流行?最近几年传统中医界突然兴起一阵“扶阳”热。
对于这一点,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人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为自古中医就有很多所谓的派别。
比如“经方派”、“时方派”、“滋阴派”、“补土派”、“扶阳派或称火神派”等等。
所谓“扶阳派”是中医史上擅长使用“干姜、附子、桂枝或肉桂”这些辛热性药物的这部分中医,他们的学术思想注重“阳气”,认为“阳气”再疾病乃至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占有主导地位。
至于为何近几年来“扶阳派”特别流行,可能与当下人们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体质有关。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看到这些往往有似懂非懂、云雾迷蒙的感觉!作者试着解说“阳气”的性质,并分析为什么要扶阳。
一、何为“阳气”阴阳是我国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古人认为,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都属于阳的范畴;而相反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等等都属于阴的范畴。
古代哲学又认为气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而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所谓的阳气就像宇宙中的天与太阳,万物赖以生存,人的寿夭决定因素也就在阳气上面。
通俗点讲我的理解:阳气是维持人体脏腑正常气化以完成其应有功能的一股能量。
这股能量作为人体各个脏腑运转的原动力而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运行,且存在于任何生命体中。
以此推理,其实我觉得任何东西里都存在阳气的运动。
比如一块铁,看似无生命但如果给予加热的话,其内部分子之间也会因这股的热能而互相碰撞,从而具备导热、导电的物理特性。
而这股热能便可以理解为‘阳气’。
二、为何“扶阳派”如此流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因素,一开始我说了,这可能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有关。
中医是门治人的学问。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什么是扶阳派?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中医扶阳认为养生在于扶阳,生命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阳气是生命之所需。
扶阳提倡“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所以要想身体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养生的目的,平常就应该注重阳气的充足。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艾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连续温灸,可使艾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
再加上金艾扶阳素的特殊配方,使得扶阳罐艾灸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学术体系。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脉象、症状等综合判断,其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用药精准。
在历史上,众多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研究和发挥,如王叔和、孙思邈、成无己等,使得伤寒学说不断丰富和完善。
与伤寒学派相辅相成的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形成于明清时期,在当时传染病频繁流行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该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在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不同。
代表医家有叶天士、吴鞠通等。
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则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
温病学派强调温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注重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等治法,对温热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医学流派。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主张用寒凉药物降火清热,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主张“攻邪论”,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是“攻邪派”的代表;李杲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擅长用温补脾胃之法治疗疾病,被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之法,是“滋阴派”的代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各具特色,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流派是脾胃学派。
该流派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地位。
李杲是这一学派的开创者,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后天生长之气的来源。
脾胃学派的医家们重视调理脾胃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另外,妇科流派在中医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如傅青主,他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扶阳派的发展史
扶阳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扶阳派强调温补、扶阳,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下面是对扶阳派的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在明朝中期,阳虚症增多,扶阳治疗思想开始出现。
一些医家开始重视阳气的不足,主张用大温大补之剂来提升阳气,以治疗阳虚之证。
到了清朝时期,扶阳派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郑钦安、卢铸之等。
郑钦安擅长运用温补药物来治疗各种阳虚之证,其学术思想被后人整理成书,成为扶阳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卢铸之则是扶阳派的代表医家之一,他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到了近代,扶阳派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中医专家和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扶阳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和中医临床实践中。
同时,一些中医诊所和医院也开始引入扶阳派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如艾灸、药熨、按摩等,以治疗各种阳虚之证。
总之,扶阳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扶阳派注重调理人体阳气,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主张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来提升人体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和中医临床实践中,扶阳派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当然,由于扶阳派的理论和实践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掌握。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先学习一些基础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再逐渐深入学习和实践扶阳派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中医扶阳派的起源,开山鼻祖郑钦安
中医扶阳派的起源,开山鼻祖郑钦安扶阳派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扶阳,喻称“善用热药之良医为一炉火也”,是对擅长应用附子等辛热补火(阳气)药物医家的称谓,称某医家为“某扶阳”者,显然含有对其擅用附子等热药的推重和赞许,由于附子在热药中的首要地位和代表意义,称某医家为“某附子”者,与“某扶阳”是等同含意。
所谓扶阳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3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乃至诸多扶阳派医家和传人被冠以“某扶阳或“某附子”雅号,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扶阳派。
历史上,各家医派虽然都有自己的一家学说,但是在理论上有继承,有发展,则是各家医派的共同特点,任何医学流派的形成都是继承经典理论和前辈经验的结果。
可以说,每个医学流派都有其学术渊源,都可在前辈医家著作中整理出其思想脉络来。
比如金元四大家虽然各树一帜,但都学有所本,均以《内经》为宗,并吸收前辈或同时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抓住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研究课题如脏腑病机、六气皆从火化、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深入钻研,并有所创新而独树一帜,成为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扶阳也罢,滋阴也罢,最起码有个依据,对吧?依据是什么呢?中医学分方派吗?医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扶阳派?为什么会出现滋阴派?冬令喝四逆汤对吗?中医的天人相应观是怎么一回事?我问的这些问题就是找中医的依据。
中医的天人相应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医基础开篇就强调天地人相应。
什么时候人体会出现病变呢?天地人不协调的时候。
现在我们不从五行方面说天人相应,往大点说,从阴阳上讲天人的相应问题,我们知道冬天为阴,夏天为阳,一个人如果他的体质是阴偏胜,时空也是阴,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是身体得令,我们讲过:五行的旺相休囚,得令者旺相,这个人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他的体质是阳偏胜,但时空是阴(冬令),那么这个人的身体就跟时空不相合,就会发病。
这是例举了一个人,假如有一群人都是阳盛体质呢,是不是到了冬天这些人就都表现阳虚。
如果我们给他扶阳,壮阳,那想想会是什么结果呢?与天地的阴(冬令)作对,试问能成功吗?如果能那就是:人定胜天了。
人能胜天吗?回答肯定是:人不能胜天。
也就是说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
如果医生没有理解天人相应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阳虚了扶阳,阴盛体质的到了夏天出现了阴虚再去滋阴,随着时令的变化不断的对症治疗。
那样有头尾吗?那样就永远不能除病根了。
相反会越治越重,迁延不愈。
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中医学的各流派了。
当一个初学者接触中医各家的理论时,往往会出现各家之说都有道理的情况,看看这本书讲的挺有道理,看看另一本讲的也对,最后不知信谁的好。
在我未遇到丹源群体之前,自己也是没头的苍蝇乱撞,今天看看这本书,讲的真好,明天看看那本书也行,最后自己想想啥也没学到,自己是在乱撞。
接触了丹源群体,真正理解了天人相应后,就知道了如何辨别是非了,最起码大方向不能错。
上面我说的话如果能潜心去揣摩,我相信大家会有收获的,一旦理解了将会进步神速。
丹源群体所有的理论学习与病例分析,都是紧扣中医基础理论与天人相应的思想,不盲目崇拜某一学派,不故弄玄虚,不搬经弄典,是个学习的理想场所,大家除了要倍加珍惜拥有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外,还要逐步冲破原来固有的、偏颇的思想围墙,抱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重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千秋,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的七大流派,看看它们各自的魅力所在,也思考一下您更看好哪一派。
首先,咱们来说说伤寒派。
伤寒派的理论基础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这一派强调通过辨证论治,准确把握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症状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们认为,人体受到外邪侵袭后,会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而六经辨证就是伤寒派诊断和治疗的核心。
伤寒派的用药特点往往是药味较少,但药力峻猛,直达病所。
在临床上,对于外感热病以及一些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伤寒派常常能发挥出显著的疗效。
接下来是河间派。
河间派的代表人物刘完素主张“火热论”,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六气皆能化火,在治疗上善用寒凉药物来清热泻火。
河间派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墨守成规的用药习惯,为中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派在治疗温热病、热毒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然后是易水派。
易水派的创始人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他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弟子李东垣更是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易水派在治疗上注重调理脾胃,常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方法。
对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等病症,易水派的治疗思路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说说滋阴派。
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他倡导滋阴清热的治疗方法,常用熟地、知母、黄柏等药物。
在临床上,滋阴派对于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病症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
接着是温补派。
温补派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认为“命门之火”是生命的根本。
代表人物薛己、赵献可等在治疗上常用温补阳气的药物,如肉桂、附子等。
温补派对于阳虚、虚寒性疾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疗效,为许多久病体虚、阳气不足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解密中医扶阳理论
解密中医扶阳理论以上说的很多都是在如何给身体增加阳气,也就是温度,这也就是扶阳一派的理论。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几年前了,我才知道我的祖上名医不少,居然有著名的“曾火神”,火神就是扶阳的代名词。
曾火神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过,但上自火神之祖郑钦安的三大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我都很认真地读过,其下火神一派的范中林、祝味菊、吴佩衡、唐步祺、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的医书和医案我都看过,有的人没有医案,但理论都是在补火扶阳的框架里转,因为我的体质很对补火的路数,所以我即使是看别的书也都是一下就看到了里边的扶阳,如孙秉严治肿瘤,我看他的方法就是扶阳,又如武国忠讲,或是他的治疗,都说自己的悟道正在于找到了固护阳气这个玄机。
说起来,我现在的师父赵文忠先生,他的师父名玄鹤子(朱鹤亭),为道家一派的,也是极其重视阳气。
当我看到武国忠医师的师门,既有道医,也有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我就知道治病的理路一定有重合的。
护阳扶阳一派的理论成一个大流派,始自郑钦安,但其来源就在《医法圆通》:“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
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所以,,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历代好多的大医家,治病都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上下功夫,只不过是到了郑钦安,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流派,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虚处便发。
”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十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滋阴派,火神派,阴阳派一、伤寒派(经方派)----第一次大总结创派祖师:张仲景着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TipsTips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
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
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
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
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
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
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
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尤其是“***”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
扶阳文化源流
扶阳文化源流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清代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该学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扶阳派的理论渊源上古神农炎帝著《神农本草经》,神农炎帝古称“火神”,在神话中又称太阳神,“火”在中华文化中寓意丰富。
在阴阳理论中,火为阳;气有余,便是火;火,热之极也。
扶阳法,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症的大法。
扶阳派起源于四川,但是究其学术思想的根源,却是源远流长。
它萌芽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经过宋、元、明、清朝等诸多医家的探索和创新,至清代由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1804-1901)最终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重视阳气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在阴阳的关系中,认为阳气是主要的,阳气不足,人体卫外功能就下降,百病乃生。
使阳气受到损伤的,最严重者莫过于寒邪阳气受伤则易形成阴证、积证。
张景岳阴阳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阳重于阴,反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针对性地提出“阳非有余论”,认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脉真阳”,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扶阳派的理论特点扶阳派最主要的学术思想就是重视阳气,认为阳统乎阴,阳主阴从。
提出“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之阴之主也”。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扶阳派最鲜明的理论是:人患病的生理基础是阳虚,病理基础是水盛。
扶阳一派正当时现代医家多数认为,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体质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藜藿之体”,而多是营养过剩的状况,困扰人们生活健康的已经由烈性传染病变成了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
扶阳派说要温阳,滋阴派说要滋阴,到底该温阳还是该滋阴?
扶阳派说要温阳,滋阴派说要滋阴,到底该温阳还是该滋阴?中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流派。
有些说法,甚至看着是相反的,这就成为中医黑们攻击的对象:比如有某火神曾经说:所有病症都是阳虚所形成的,都非得扶阳不可。
这就让很多人非常困惑了,哪很显然有很多热证,尤其是外感热证,难道明看着高烧不退,难道还是阳虚,还要用附子干姜桂枝来扶阳吗?很显然,这是不对的。
其实呢,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所谓辩证论治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死搬硬套。
就是要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学院呆板系满分毕业,哪不是中医的精神。
扶阳派之所以流传广泛,是因为对于很多病症疗效神奇,因而广受很多同道的遵从。
扶阳派认为天地之间只此一丸红日,人身之内,只此一点丹阳,认为人因劳作、抵御风寒、房事,阳气容易耗损,所以顾护阳气,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非常重视心脾肾阳气的顾护,非常擅长制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等温阳药的应用。
在虚寒、阴寒病症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心衰休克等危重症方面,有着非常良好的疗效,正所谓,谁可横刀立马,唯我扶阳将军!真的是一点不夸张。
往往在危急关头,给人生的希望,起死回生靠真阳。
而滋阴派祖师朱丹溪《格致余论》,开篇就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咋一看,这和扶阳派不是完全相反吗?扶阳派说阳气常易损伤,需要注重扶阳。
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
滋阴派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这不是完全相反吗?实际上,滋阴派祖师朱丹溪说的阳常有余,是指君火和相火,君相之火常有余。
这君火就是人的心念欲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起心动念,是人之常情。
而七情六欲,才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什么情感都没有,哪怎么能是正常的人呢?既然如此,就会有喜怒哀思悲恐惧,就有男女之欲。
所谓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所以人的欲望过盛,就会上火,无论哪种情感过了头,都会转化为火,所以君火相火偏盛是正常的客观现实。
君火也就是心火,相火也就是肝肾之火,心火过旺,就会耗伤心阴,肝肾火旺,就会耗伤肝肾精血。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人们时常会说,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的确,做事本应如此。
然而,人们忽略了有一种疾病就叫心病不安,这种情况无法让人心安,要想心安,就得用药调理。
对于心病不安,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有认为是心血不足导致的,也有人认为是心气不足导致的。
如果是心血不足导致的,就会有烦躁,小便短赤、咽干,肌肤枯槁,精神憔悴,甚至狂妄喜笑,诊其脉,多见细数或者洪大;如果是心气不足的,就是精神倦怠,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者多说一会儿话多做一点事就会心中潮热而自汗。
但是有些医生见到心病不安,不辨别阴阳,总是以为是心血不足,这样治疗当然有时候也会治好,有时候却治不好。
如果刚好遇上了心血虚的,那就治好了,如果遇上的是心气(阳)虚,那就没啥效果。
一般来说,不少医生在调理心病不安的时候,大多用药无非就是人参、酸枣、茯神、远志、琥珀、龙骨、朱砂、地黄、当归、元肉之类,或者就是天王补心丹等定志宁神的方子,但是这些方药,重在养血,如果是心血不足,自然是可以的,倘若是心阳衰败或者心气不足,那就没啥用处。
清代著名的火神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也正是感念这种情况,“不忍坐视不言,姑酌一治心阳虚方,以补市习之漏”,于是创制了一个神奇的配方。
这个神奇的配方就是补坎益离丹,全方由“附子八钱,桂心八钱,蛤粉五钱,炙甘草四钱,生姜五片”组成(注:清代一钱约等于现代的3克)。
郑钦安认为,之所以给这个方子起名“补坎益离”,主要是用来“补后天之火,以壮君火也”,全方用附子、桂心大辛大热的药物为君药,重点在于补坎中真阳;用具有咸味的蛤粉来补肾,肾得到滋补,阳气就有了依归;再加上生姜、甘草调和中土,且“最能交通上下”,从而使得坎离交泰,自然合一。
从补坎益离丹的名字来看,就知道它能够交通心肾,不仅仅是在调理心阳不足,其实也在调理心肾阳虚,正所谓“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自可愈,真气升则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疗”,所以补坎益离丹重在交通心肾、调理气血。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
社会上滥用寒凉屡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
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
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
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
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
“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扶阳派传人探秘
扶阳派传人探秘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桃李众多,其入门、私淑者甚多,均继承和发展了其学术思想。
最典型的传人如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唐步褀、李可等等,均在扶阳思想推广方面有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扶阳;传人;附子The Exploration of Fu Yang School’s InheritorYang Tao, Feng Xingzhi, Xu Hujun, Zhang Wenxin, Hu Changzhen (We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einan, Shaanxi, 714000)Abstract: Zheng Qinan received many apprentices. They Inheritied and developed the academic thoughts. The typical inheritors are Lu Zhuzhi, Lu Yongding, Lu Chonghan, Wu Peiheng, Zhu Weiju, Xu Xiaopu, Fan Zhonglin, Tang Buqi and Li Ke. They had great contribution in promoting Fu Yang thoughts.Key word: Fu Yang; inheritor; monkshood郑寿全,字钦安,四川人,清末名医,他早年师从刘芷塘习医,临证医术精湛,创立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扶阳派,常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之药,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郑火神”、“扶阳派首领”、“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其传人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扶阳派的传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扶阳也罢,滋阴也罢,最起码有个依据,对吧?依据是什么呢?中医学分方派吗?医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扶阳派?为什么会出现滋阴派?冬令喝四逆汤对吗?中医的天人相应观是怎么一回事?我问的这些问题就是找中医的依据。
中医的天人相应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医基础开篇就强调天地人相应。
什么时候人体会出现病变呢?天地人不协调的时候。
现在我们不从五行方面说天人相应,往大点说,从阴阳上讲天人的相应问题,我们知道冬天为阴,夏天为阳,一个人如果他的体质是阴偏胜,时空也是阴,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是身体得令,我们讲过:五行的旺相休囚,得令者旺相,这个人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他的体质是阳偏胜,但时空是阴(冬令),那么这个人的身体就跟时空不相合,就会发病。
这是例举了一个人,假如有一群人都是阳盛体质呢,是不是到了冬天这些人就都表现阳虚。
如果我们给他扶阳,壮阳,那想想会是什么结果呢?与天地的阴(冬令)作对,试问能成功吗?如果能那就是:人定胜天了。
人能胜天吗?回答肯定是:人不能胜天。
也就是说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
如果医生没有理解天人相应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阳虚了扶阳,阴盛体质的到了夏天出现了阴虚再去滋阴,随着时令的变化不断的对症治疗。
那样有头尾吗?那样就永远不能除病根了。
相反会越治越重,迁延不愈。
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中医学的各流派了。
当一个初学者接触中医各家的理论时,往往会出现各家之说都有道理的情况,看看这本书讲的挺有道理,看看另一本讲的也对,最后不知信谁的好。
在我未遇到丹源群体之前,自己也是没头的苍蝇乱撞,今天看看这本书,讲的真好,明天看看那本书也行,最后自己想想啥也没学到,自己是在乱撞。
接触了丹源群体,真正理解了天人相应后,就知道了如何辨别是非了,最起码大方向不能错。
上面我说的话如果能潜心去揣摩,我相信大家会有收获的,一旦理解了将会进步神速。
丹源群体所有的理论学习与病例分析,都是紧扣中医基础理论与天人相应的思想,不盲目崇拜某一学派,不故弄玄虚,不搬经弄典,是个学习的理想场所,大家除了要倍加珍惜拥有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外,还要逐步冲破原来固有的、偏颇的思想围墙,抱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重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有这种的学习态度,你一定会进步神速的。
自己不理解可以存疑继续思考,但不要去盲目追崇方派并到处宣讲误导他人。
还传统中医本来面貌,让传统中医回归本源,不要陷进对症治疗的现代西式中医和依靠搬套几千年前方子来对证治疗的泥坑。
原创首发:丹源时空医学网()
详细出处:/forum-2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