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创新实验方案
宣汉县三河学校李红霞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热》的第4课。

为体现空气的热胀冷缩,原实验用一个气球蒙住烧瓶口,然后将烧瓶放入热水里,冷水里,以及常温下的水里,通过观察气球的鼓与瘪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

我认为实验原型有这些不足:1、气球蒙烧瓶口时,要费很大的劲,学生不易操作,而且气球容易被撕裂;
2、此实验热胀的现象较明显,冷缩不够直观;
3、气球是学生喜爱的玩具,课堂上学生不自觉就玩起了吹气球。

针对这些,我设计了以下实验:1、选两个带试管口的烧瓶,用橡皮软管连接起来;2、一个烧瓶里装上红颜色的水。

3、将另一个烧瓶分别放在冰水和热水里,当放在冰水里,空气收缩,体积减小,另一烧瓶里的水就从管子里流了过来;当放在热水里,空气膨胀体积增大,挤出管子里的水,并且使烧瓶里的水往上升形成喷泉。

改进后的实验我以为有以下优点:1、实验材料都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可重复使用,不浪费;2、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直观现象;3、实验过程安全,操作简单方便。

小学五年级科技创新实验指导

小学五年级科技创新实验指导

小学五年级科技创新实验指导科技创新实验是小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的科技创新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实验1:水能带电目的:观察水的导电性质,了解水的离子化特点。

材料:1. 两个铁钉2. 一个电线3. 一个电池步骤:1. 将铁钉分别固定在一个木板上,留出一段露出。

2. 将电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到铁钉和电池的正负极。

3. 将两个铁钉的露出部分完全浸入装满水的杯子里。

4. 观察是否产生电流和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2:自制风车发电机目的:了解风能的转化原理,学习如何制作简单的发电机。

材料:1. 一个塑料杯2. 一根铜线3. 一个强力磁铁4. 一根竹签5. 一张纸步骤:1. 将塑料杯的底部截下,剪成4个相等的片状。

2. 将竹签插入杯底的中心,固定好。

3. 将铜线的一端固定在竹签上,另一端拧成螺旋形。

4. 将螺旋形的铜线悬空,使其与强力磁铁相距约0.5厘米。

5. 用纸做风叶,固定在竹签的顶端。

6. 吹气或用风吹动纸风叶,观察铜线两端是否产生电流。

实验3:果蔬电池目的:了解果蔬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材料:1. 一个柠檬2. 一颗铜钉3. 一颗锌钉4. 两根铜线5. 一个LED灯泡步骤:1. 将柠檬切成两半。

2. 将铜钉插入柠檬的一半,锌钉插入另一半。

3. 将铜线分别与铜钉和锌钉连接好。

4. 用铜线夹住LED灯泡的两端。

5. 观察LED灯泡是否亮起。

结论与讨论:科技创新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现象,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逐步熟悉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结果的分析方法,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应该注重安全,遵循实验操作规范,并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进行。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秘密。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五年级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五年级

汇聚太阳光能产生多大的热量西海小学王绍亭一、创新实验目的1.《汇聚太阳光能产生多大的热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的教学活动。

本课从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引出问题“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为切入点,通过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采用多面镜子能够把光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并为后面学习《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一是只有一个温度计,没有可比性;二是镜子的数量较少,每次只增加一面镜子,温度变化不大,不利于观察。

三是温度计有学生按在墙壁上,由于多面镜子汇聚,产生较强的光,对学生的眼睛不好。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实验创新:1.用几支温度计进行对比实验,分为实验组合对照组,便于学生观察。

2.由于温度较低,使用更多的镜子,观察起来比较直观,简单明了。

3.全体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的激情。

4.观察员、记录员、手持镜子的学生分工合作,需配合和默契,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镜子(每人准备一面),温度计6支。

五、实验操作(一)温度计的摆放1.首先观察各支温度计是否完整能用,静止后的度数是否一致。

2.分三组摆放,每组两支。

3.记录初始的温度。

4.6面镜子同时照射第一组温度计三分钟,观察温度变化。

5.15面镜子同时照射第二组温度计三分钟,观察温度变化。

6.28面镜子同时照射第三组温度计三分钟,观察温度变化。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一)变零散的个体为整体,增强了连贯性我们将课本上设计的实验加以改进,由于深秋季节,温度较低,用1、2、3面镜子观察温度变化很不明显。

从开课设疑到最后整体感知,用的是同一种方法,但更具有科学性。

(二)变抽象为形象,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通过我们的改进,学生能较好的借助“对照组、实验组”的观察,清晰的看到温度计的变化,实验现象形象、直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一、实验介绍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实验,激发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的亲身参与,学生将探索科学问题,培养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记录能力;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独立思考能力;3.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验一:饮水杯的选择实验材料:塑料杯、玻璃杯、纸杯、陶瓷杯、金属杯实验步骤:1. 小组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析各种杯子的特点,并猜测使用不同材质的杯子时是否会对饮水产生不同的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材质的杯子,进行饮水实验,记录饮水前后的感受;3.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比较,总结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四、实验二:风车的设计实验材料:纸张、图钉、铜线、塑料风车叶片实验步骤:1. 学生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并制作风车,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添加其他材料;2. 安装好风车后,吹气或利用风机给风车吹风,观察风车的旋转速度和方向;3. 学生小组互相交流和展示风车设计的特点,并分析造成风车旋转的原因。

五、实验三:植物的生长状况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土壤、水实验步骤:1. 学生小组在不同的条件下,比如阳光充足和阴暗环境、干燥和湿润环境,分别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2. 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包括根部生长、叶片生长和整体生长情况;3. 小组之间进行数据对比和讨论,总结植物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六、实验四:水的沸腾点实验材料:水、烧杯、温度计、火源实验步骤:1. 学生小组倒入适量的水至烧杯中,并插入温度计;2. 小组中的一名学生将火源放在烧杯下方,开火加热水,并记录下温度计示数;3. 当水开始冒泡并不断有气泡产生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4. 小组讨论并解释水的沸腾点与温度的关系。

七、实验五:光的折射实验材料:凸透镜、直尺、铅笔、纸张实验步骤:1. 将纸张固定在桌面上,并在纸上画一条直线;2. 将直尺固定在纸上,使之与纸上的划线平行;3. 将凸透镜放在直尺上,并控制光源沿直尺方向照射光线;4. 观察并记录光线在凸透镜上的折射情况,分析光的折射规律。

《摆的研究》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摆的研究》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摆的研究》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实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摆的研究》,在学生通过前面的观察已经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幅没有多大关系的基础上,再来探究摆的快慢究竟与什么因素相关。

对于此,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猜测,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验。

小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弱,直观形象的实验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他们动手水平强,好奇心也强,这个实验刚好既能培养兴趣又能提升水平。

所以实验是本节内容的核心和重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原教材中采用单摆实行对比实验,要求记录下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且每改变一次变量重复三次。

这样便会有以下弊端,一是延长了活动时间,显得拖沓,不紧凑;二是计时的操作难度高,总是存有一些细微的误差。

三是不利于学生实行精确的科学观测,分开做试验,对比性不强。

2、对于摆锤,教材中推荐使用大小螺帽作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

其实当两根长短相同的摆绳拴上大小不同的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的直径要比小螺帽长)。

三、实验改进及装置在两块萝卜上分别固定一根竹条(垂直插入,刚好插穿以控制两边高度一致),然后在两根竹条的上端用另一根竹条横向连接,就是一个简易的支架。

两个塑料球分别用细绳拴上,再把细绳的另一端用夹子固定在横着的竹条上,双摆对比实验就能够开始了。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采用双摆形式,缩短了实验时间,提升了效率。

而且采用双摆同进退,便于学生直观地实行观测研究,对比性更强。

同时取消了实验中的计时和计数,既降低了操作难度,也避免了在计时、计数中产生的误差。

2、我选用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空心球作为摆锤,实验时,只需在其中一个球里加入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就轻易解决了摆锤重量不同而摆长一样的难题。

3、我取消了对于摆绳长度的测量。

因为在对比实验时,如果把摆绳长度作为变量,2比1或3比1都能够,即使把摆绳长度作为定量,用两根摆绳直接比较也比用刻度尺测量误差要小。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设计者:吕小华(东溪小学)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2、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试验场地:本次试验计划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准备:水槽若干个,橡皮泥若干块,量杯若干个,记录表。

实验设计:根据前两个课时孩子们对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决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自身重量、体积大小、材料等因素有关。

本次试验可以先提出问题:铁球在水中是下沉的,为什么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留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实验开始教师演示乌鸦喝水情景(有条件的也可在多媒体上用动画演示乌鸦喝水情景),引导学生明白放入石块水面上升,拿出石块水面下降。

演示者再拿出橡皮泥向孩子们展示,并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橡皮泥,让他们捏一捏,改变他们的形状。

并在每次形状改变时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孩子们局限于把橡皮泥捏成实心的形状,橡皮泥时下沉的。

这会儿可以要求孩子们想办法让手中的橡皮泥浮在水面,由于课前质疑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此时学生受到启发,会把它捏成船形空心的半球形等,孩子们惊讶于自己的能干才能。

此时演示者可出示概念(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和实验记录表格。

然后再把几种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在水中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在用量北侧排开的水量时由于目测较难,可以用量筒测溢出来的水,或打印细密刻度尺贴在烧杯外面,或用有刻度的注射器抽掉升高了的水,这样观察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数据明显误差较小。

最后根据表格中数据比较得出结论:同一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这样就可以解释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了。

实验步骤:1、多媒体展示乌鸦喝水情景。

2、改变橡皮泥形状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先观察水杯中原先的水位,再观察放入形状改变后的橡皮泥使水面上升的新水位。

教科版(2024秋)科学五年级下册4.7做个保温杯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秋)科学五年级下册4.7做个保温杯教学设计
4. 应用题:讨论在寒冷地区,如何利用保温杯原理来减少房屋的供暖能耗。(答案示例:在房屋的外墙使用保温材料,形成隔热层,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
5. 创新题:提出一种新型的保温杯设计,并说明其创新点和预期效果。(答案示例:设计一款带有太阳能充电功能的保温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为内置加热装置供电,实现随时加热保温的功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保温杯的保温原理,掌握影响保温效果的因素。
难点:设计并制作出具有一定保温效果的保温杯。
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
1. 通过课本知识回顾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与保温效果的关系,明确重点知识。
2. 采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影响保温效果的因素,如材料、结构等。
教科版(2024秋)科学五年级下册4.7 做个保温杯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教科版(2024秋)科学五年级下册4.7 做个保温杯》一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保温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热传递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与课本前三章的热学知识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如:热量的传递方式、影响热传递的因素等。课程内容符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既巩固了已有知识,又拓宽了科学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保温杯的原理和设计,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保温杯的基本原理、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保温杯保温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创新实验

《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创新实验

《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创新实验一、本创新实验是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来源于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摆的快慢》,二、1.原实验是两个对比实验:一是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是否有关要求:摆绳的长短、摆动的幅度不变,改变摆锤的质量;二是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是否有关,要求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幅度不变,改变摆绳的长短。

通过这两个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三、2.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要让摆锤摆动的幅度一致,每次都要去测量,既不方便,又不准确,还耽误大量的时间;2.学生在调整摆线长短时,每次都要重新调整摆绳,很容易产生误差,不方便操作,也很浪费时间,这样也导致实验效果差,不便于学生直接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四、我对实验器材做了以下改进,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棉线一根、计时器一个、铁架台一套、钩码3个、画有角度的背板一块(背板可以用pvc、KT板或纸板等来做)、燕尾夹一个,这些材料在生活中容易找到,易制作、易操作、花钱少;实用,可操作性强,很容易实施分组实验,可重复使用。

实验操作安全,无危险性。

五、对此我对原实验做了以下两个改进:1 .在背板上画好半个量角器的刻度,以此来对照摆每次摆线和摆的角度。

比如说摆幅在50度角,我们就把摆锤拉直到50度角处、松手并记录,这样让学生能方便保持摆幅。

2 .在方木条上标好刻度,在方木条的末端开个小槽,用来卡摆线;准备一个燕尾夹,分别在燕尾夹边缘处打孔,把摆绳系在上面,用来确定摆绳的长短,实验操作时,要测摆长多少厘米长,就移动燕尾夹到多少厘米处,这样方便调整摆绳的长短。

六、那么这个实验在操作的时候要提醒学生:1.操作时要注意:(1)摆线、摆锤跟背板要平行。

(2)为了避免背板影响摆锤的摆动,松开摆锤的同时,把背板拿开;(3)自然松手,要让摆锤停下来,用手抓住就行了。

2.计数时应注意:在实验中摆来回一次算作摆动-一次,对于不足一次或是超过一次的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记录。

《热传递》科学创新实验

《热传递》科学创新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第7课《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说课实验器材:支架试管夹烧杯2个酒精灯温变油墨铁圆片2个塑料棒1根木棒1根金属棒1根电烙铁热水铁条3片铜条铝条各1片实验原理:温变油墨会随着温度得升高而变色,从而呈现出“热”从温度高得部分向温度低得部分传递。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上得传递(分别加热尖端—中间)实验二:热在金属圆片上得传递(边缘—中心),中心采用电烙铁加热实验三:热在不同材料上得传递(金属、塑料、木放入热水中)实验四:热在不同金属上得传递(热水中放入铁、铜、铝)创新实验得亮点:1、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实验得效率.2、变抽象为直观形象,更符合小学生得认知特点。

3、实验材料可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4、充分运用新奇得科学材料,不断改进实验,既能使课堂变得高效,又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得兴趣与创新精神。

说课过程尊敬得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一、教材分析与创新对比1、教材呈现今天我要讲得就是《热传递》系列实验创新.热传递系列实验就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得第6课与第7课得内容,总共有5个实验。

通过这5个实验,探究构建热传导-热得良导体与不良导体在不同得金属上得导热性能。

在不同得金属条上粘上火柴,然后在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掉下情况,从而推测材料得导热性能。

2、原实验得不足之处我在教学得实验过程中时候,发现这几个实验有几点不足: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火柴用蜡粘在铁丝上难度大、耗时长。

⑵学生不能直观地瞧到热传递过程,要根据现象推测结论。

⑶实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失败。

3、实验得创新⑴创新了实验器材,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瞧到热传导得过程与方向,改变了实验原型要依靠现象来推测结论这一不足,让教学结论能直观形象地展现。

⑵改进了实验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操作见到。

⑶该实验材料能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二、实验前得准备1、呈现改进后得实验盒这就是我们自制得多个热传递实验得实验盒,我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强调安全实验操作。

小学五年级科技创新实验课

小学五年级科技创新实验课

小学五年级科技创新实验课科技创新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学生将学习到科技的原理和应用,并尝试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些小型的科技产品。

本文将介绍小学五年级科技创新实验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实验内容1. 软件开发实验在软件开发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到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知识。

他们将了解到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特定的软件工具进行编程操作。

通过简单的编程练习,学生能够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例如绘制图形、播放音乐等。

2. 电子电路实验在电子电路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到电子电路的原理和搭建方法。

他们会使用元器件拼装电路板,并通过简单的电路连接来实现一些基本的电子功能。

例如,学生可以制作一个闪光灯电路,或者一个简单的温度检测器。

3. 机械制作实验机械制作实验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到一些机械原理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他们将学习到关于简单机械的概念,例如杠杆原理、齿轮传动等。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些小型的机械装置,例如抓取器、车模等。

4. 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在实验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生物观察和实验操作。

他们将探索有关植物和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生长周期、饮食习惯等。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生长实验、观察昆虫实验等。

二、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分组合作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同时,组内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数据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积极记录实验数据。

之后,他们可以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分析数据,学生将更好地了解实验结果,并从中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

4. 创新设计在实验课中,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创新设计。

创新的小学生科学课实验设计

创新的小学生科学课实验设计

创新的小学生科学课实验设计科学课实验设计是小学生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我们需要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科学实验。

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的小学生科学课实验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实验名称:水流转动实验材料准备:- 透明塑料瓶- 针头- 彩色纸片- 水实验过程:1. 首先,将透明塑料瓶剪开,使其成为一个平面,然后将其侧面扣到纸上固定,使其保持一个直立的位置。

2. 在瓶盖上用针头戳一个小孔。

3. 将彩色的纸片剪成几个小圆形,并贴在瓶盖上的小孔位置。

4. 用适量的水将塑料瓶装满,确保水面高度不超过瓶盖。

5. 轻轻地旋转瓶盖,观察水流的变化。

实验原理:当水开始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水会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射出来,形成一个小水柱。

同时,水柱还会带动附近的水分一起旋转。

由于喷射的速度和旋转的角度不一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水流转动效果。

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对旋转和离心力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增强科学实验探究的乐趣。

3. 提高学生对科学原理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科学事物的好奇心。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生可以发现水柱的形状和旋转速度会随着瓶盖的旋转速度和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当瓶盖的旋转速度较快时,水柱更高且更稳定;当瓶盖的旋转角度较大时,水柱会偏离垂直方向,形成一个斜向的水柱。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创新的小学生科学课实验设计,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理解离心力的作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实验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为小学生的科学课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五年级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五年级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五年级科技实践活动方案一、方案背景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基础教育中的科技教育。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校决定推出一系列有趣的科技实践活动。

这份方案就是专门为五年级的小朋友们量身定做的,目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方案目标1. 提升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2. 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孩子们在科技活动中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锻炼动手能力: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 建立科学探究意识:引导孩子们去探索科学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活动范围这项活动专为五年级的学生设计,内容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领域。

具体活动包括:1. 简易电路制作2. 土壤与植物生长实验3. 纸桥结构设计比赛4. 简单化学反应实验5. 科学探究展示会四、组织分析1. 学校现状我们的五年级大约有120个学生,分成4个班级。

学校里有3位老师专门负责科技教育,具备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

2. 学生需求虽然学生们对科技活动充满热情,但他们缺乏系统的实践机会。

因此,设计一套结构合理的活动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实施步骤1. 活动前期准备- 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将持续两个月,每周进行一次实践活动,总共8次。

- 分组安排:把120名学生分成20个小组,每组6人,确保性别和能力的多样性,以便促进合作。

- 材料准备:根据每次活动的需求准备相应的材料,预算大约为2000元。

2. 活动内容与实施细则活动一:简易电路制作- 目标: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 材料: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等。

- 步骤:1. 先给学生讲解电路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分组搭建电路。

3. 测试电路,观察灯泡亮起来的过程。

活动二:土壤和植物生长实验- 目标:探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创意十足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创意十足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创意十足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一、引言科学实验课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造力。

设计创意十足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对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非常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创意十足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活动。

二、观察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饮水机的工作原理。

实验材料:1. 小型饮水机2. 透明杯子3. 饮用水实验步骤:1. 老师向学生介绍饮水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观察饮水机的外观,并注意到饮水机中的水箱和水龙头。

3. 学生将透明杯子放在饮水机下的水龙头处,打开水龙头,观察水是如何流入杯子中的。

4. 学生归纳总结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探索磁力的奇妙世界实验目的:通过探索磁力的属性和作用,了解磁力的奇妙世界。

实验材料:1. 磁铁2. 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纸夹、铁钉、木块等3. 铁制的细小物件4. 纸片和水实验步骤:1. 老师介绍磁铁的基本属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磁铁的作用。

2. 学生使用磁铁吸附不同材质的物品,观察各种物体是否被磁铁吸附。

3. 学生将一张纸片浸湿后放在磁铁上,观察纸片的现象。

4. 学生尝试将磁铁放在一块铁制的细小物件上,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学生总结磁铁的吸附和排斥规律,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挑战重力的神奇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和理解物体的重力特性。

实验材料:1. 玻璃杯2. 半张纸3. 水4. 盆或大容器实验步骤:1. 老师向学生解释物体的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下落的。

2. 学生将玻璃杯放在盆中,并用纸将杯口完全覆盖。

3. 学生小心地翻转杯子,确保杯子的口朝下,并将杯子浸入盆中的水中。

4. 学生观察杯子的现象,思考为什么水没有流入杯子中。

5. 学生将纸缓慢地拔去,观察水是否会流入杯子中。

6. 学生解释杯子未漏水的原因,并分享自己的实验结论。

五、探索空气的压力变化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空气的压力变化对物体的影响。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一、实验课题名称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二、教材分析本次课承接上次课,上次课讲解了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很自然的就出现一个问题,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过渡自然。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完成验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下沉的物体受会到水的浮力;沉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设计实验并完成验证;能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制作溢水杯,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通过读数,培养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四、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

难点:测量数据,分析数据。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五、实验设计(一)、实验设计意图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排开的水量”。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所需器材圆筒测力计、自制溢水杯、量筒、圆柱体、盛水容器、接水桶。

(三)、实验创新之处1、原教材中是以物体放入烧杯前后两次液面之差来理解物体“排开的水量”,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太差,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果物体太小,或浸入水中太少,那么物体排开的水量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烧杯底面较大,导致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就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

这样实验的直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有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有难处。

2、制作的简易溢水杯,对于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以及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

首先,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准备。

其次是通过量筒测出每次实验排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光》的实验创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光》的实验创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光》的实验创新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它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

本文对实验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和改进,即从化偶然为必然、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化隐性为显性、化分散为集中等方面对实验设计或装置进行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光;实验创新;一、光的反射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四课《光的反射》,课本在得出光的反射的概念时,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一个手电筒、一本科学教科书做了一个活动,得出光碰到镜面后,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课本又介绍了光的反射的运用,这一部分,介绍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并要求学生课外自制潜望镜。

依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进行实验延伸,设计如图1-1示装置。

1.制作材料:2个平面镜,1支激光笔(或其他照明光源),木板等。

2.装置说明:⑴实验原理:光直线传播遇平面镜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两者在同一平面。

经过两面平面镜的反射后,入射光源会落在墙上,从而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拓展实验:在用木板制成的水平桌面上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压力,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但在桌面上,这种形变是微小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因此将桌面的微小形变与光的反射现象相结合,将桌面的微小形变转换为墙上光点的移动,到达放大实验现象的目的。

⑵使用:按图1-1固定好装置,两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是固定的。

取一支激光笔照射在如图右侧的平面镜上,取适当位置能使反射光的光点能落在左边平面镜上。

用此装置放大桌面微小形变时,在桌面上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桌面受力产生微小形变,两平面镜由于始终保持与桌面垂直,在桌面受到向下的力而微凹时,两平面镜会微微倾斜,使得光源经过两平面镜反射后落在墙上的光点发生偏移。

适当增加平面镜与竖直墙壁的距离,经过两次反射,偏移的幅度会增大,放大现象更明显。

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2.1实验说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有两个活动:活动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光的反射》实验设计(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光的反射》实验设计(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光的反射实验设计一、实验介绍(一)使用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的第四小节《光的反射》(二)实验器材1.演示实验:3D魔幻镜;自制三维光路演示器、平面镜、激光灯、蚊香、打火机;成像物(独角兽卡通玩偶);白纸、记号笔、量角器、成像物(卡通玩偶)、自制三角形万花筒、自制四边形万花筒。

2.学生:平面镜、彩笔、白纸。

(三)实验原理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发现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洁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习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知识。

2.过程与方法: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制作简易万花筒。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五)教学内容1.光的反射:便于描述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点的概念。

2.三线共面:直接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镜面反射特性:直接观察物体和虚像左右相反、大小相等。

(六)教学过程1.设疑激趣——课伊始、趣即生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提出和光有关的问题,引出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探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课深入、趣渐浓①观看电影“赤壁”中“回光阵”的片段,引出光的反射现象;②演示实验1:光的反射,用自制教具呈现光的反射现象,精确描述,总结定义“光的反射现象”和相关光路图的概念,并引发猜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演示实验2:三线共面,教室演示三维光路演示器,单眼观察特定角度看上去三线重合,推导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4演示实验3:镜面发射,教室通过展示卡通玩偶独角兽在平面镜成像图,总结镜面反射特性: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计划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计划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计划一、简介科学实验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学习计划旨在为五年级学生设计一系列有趣且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科学实验,帮助他们探索科学世界。

二、实验一:水的沸腾点目标:了解水的沸腾点并进行实验验证实施步骤:1. 准备一杯水,一个火源和温度计。

2. 温度计浸入水中,注意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

3. 将水加热,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4. 记录水开始煮沸的温度,即为水的沸腾点。

预期结果:水的沸腾点约为100℃。

三、实验二:植物的生长条件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并进行实验观察实施步骤:1. 准备土壤、种子、水和两个小花盆。

2. 将土壤均匀放入两个小花盆中。

3. 在一个花盆中播种,并给予适量的水。

4. 在另一个花盆中不播种,只给予适量的水。

5.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个花盆的情况。

预期结果:播种的花盆中会出现植物的生长,未播种的花盆中没有植物生长。

四、实验三:电的传导目标:了解电的传导方式,并进行实验验证实施步骤:1. 准备一个电池、导体材料(如钥匙、纸夹等)和灯泡。

2. 将导体材料分别连接电池的两个端口。

3. 将灯泡连接到导体材料的中间位置。

4. 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预期结果:灯泡会亮起,证明电可以通过导体材料进行传导。

五、实验四:阻尼效应目标:了解阻尼效应并进行实验观察实施步骤:1. 准备一个相同大小和重量的小球和两个不同高度的斜面。

2. 在两个斜面上分别放置小球,并观察其滚动情况。

3. 记录小球从斜面滚下所需的时间。

4. 比较两个斜面上小球滚动的速度和时间。

预期结果:较陡的斜面上,小球滚动时间短,速度快;较缓的斜面上,小球滚动时间长,速度慢。

六、总结通过以上一系列科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水的沸腾点、植物的生长条件、电的传导方式和阻尼效应等科学知识。

这些实验既有趣又具有实践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探索科学世界五年级的科学实验活动设计

探索科学世界五年级的科学实验活动设计

探索科学世界五年级的科学实验活动设计在五年级的科学课上,科学实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参与这些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的奇妙和有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因此,设计一系列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设计,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探索科学世界。

1. 实验活动一:水的冰与水的蒸气目标:了解水的三态和相变过程。

材料:水、冰块、盛水的容器、锅、火源。

步骤:1. 将盛有水的容器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

2. 将冰块投入容器中,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

3. 将容器放在火源上烧热,观察水变为蒸汽的过程。

4.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三态以及相变过程。

2. 实验活动二:浮力的实验目标: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

材料:一个小杯子、水、塑料纸、硬纸板、小玩具。

步骤:1. 将水倒入小杯子中,确保杯子装满水。

2. 将塑料纸平铺在杯子上,确保没有气泡。

3. 将硬纸板平放在水面上,逐渐加压,观察杯子是否浸没在水中。

4. 在硬纸板上放置小玩具,观察杯子是否能够浮起小玩具。

3. 实验活动三:电路的搭建目标: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传导规律。

材料:电池、导线、灯泡、开关。

步骤:1. 将电池与灯泡连接,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 在电路中加入开关,观察开关的作用。

3. 将导线断开,观察灯泡是否熄灭。

4.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搭建电路来探索电流传导的规律。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活动设计,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积极参与并观察实验现象。

这些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进行实验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以巩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提高实验活动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元素。

例如,可以设置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应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对实验材料和操作环节进行事先的检查和准备。

五下科学水钟制作方案及方法

五下科学水钟制作方案及方法

五下科学水钟制作方案及方法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我的水钟》一课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能计时10分钟的水钟,再用制作的水钟计时,与时钟比较,瞧水钟计时准不准确?找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

教材中只介绍了一种设计制作方案(如下图:教材中的原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动脑能力,我在上这课的前一天预习了这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式,大胆想象与创新,设计并制作了不同于教材上的新颖别致的水钟,设计方案如下:1、最简易的单壶泄水型水钟将一个饮料瓶的瓶底剪掉,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孔的大小由容器大小或计时的多少来决定,容器的容量大、计时较少时孔稍钻大点。

反之,孔要钻小些。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水钟。

实验前先倒满水,并按住出水孔,在水面处画一个起始刻度,打开孔后开始漏水,以后在每分钟水流出水面下降的位置画上刻度,以分计时的水钟并做好了(如下图)。

2、双壶泄水型或受水型水钟a、按教材上的方法,将一个瓶的底剪掉,另一个瓶的上部剪掉,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小孔的大小由容器大小或计时的多少来决定,小孔钻好后组装起来,即成一个水钟。

制作计时刻度时,以每分钟的水面下降为序,将刻度刻在上容器的为泄水型水钟;以每分钟的水面上升,将刻度刻在下容器的为泄水型水钟(如下图)。

b、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有的瓶子的口较大,有的瓶子的瓶口较小,较大瓶子的瓶口正好能套住较小瓶子的口,则只把较小瓶子的底剪掉,在小口瓶的瓶盖上钻一个小孔,然后将两个瓶口套在一起,这样能吻合得很好,即成一个水钟(如下图)。

3、输液滴漏控制器水钟a、矿泉水瓶1个,输液控制器1个。

在瓶盖上钻一个与输液控制接插管同样大的孔,孔钻好后,将输液器插管插好,然后架到支架上。

实验前关闭控制器,不让水流出,装满水,打开控制器时开始流水计时,可瞧到一根管子漏水,另一根管子进空气,在每分钟的水位上画上刻度,根据计时的多少,用控制器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者:吕小华(东溪小学)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2、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试验场地:本次试验计划在实验室完成
实验准备:水槽若干个,橡皮泥若干块,量杯若干个,记录表。

实验设计:
根据前两个课时孩子们对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决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自身重量、体积大小、材料等因素有关。

本次试验可以先提出问题:铁球在水中是下沉的,为什么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留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实验开始教师演示乌鸦喝水情景(有条件的也可在多媒体上用动画演示乌鸦喝水情景),引导学生明白放入石块水面上升,拿出石块水面下降。

演示者再拿出橡皮泥向孩子们展示,并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橡皮泥,让他们捏一捏,改变他们的形状。

并在每次形状改变时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孩子们局限于把橡皮泥捏成实心的形状,橡皮泥时下沉的。

这会儿可以要求孩子们想办法让手中的橡皮泥浮在水面,由于课前质疑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此时学生受到启发,会把它捏成船形空心的半球形等,孩子们惊讶于自己的能干才能。

此时演示者可出示概念(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和实验记录表格。

然后再把几种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在水中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在用量北侧排开的水量时由于目测较难,可以用量筒测溢出来的水,或打印细密刻度尺贴在烧杯外面,或用有刻度的注射器抽掉升高了的水,这样观察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数据明显误差较小。

最后根据表格中数据比较得出结论:同一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这样就可以解释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了。

实验步骤:
1、多媒体展示乌鸦喝水情景。

2、改变橡皮泥形状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先观察水杯中原先的水位,再观察放入形状改变后的橡皮泥使水面上升的新水位。

比较前后水位的差别数值,当每次改变形状后,这个差别数值是否发生改变。

特别提示: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持平。

3、让橡皮泥浮起来。

4、测量排开的水量。

对同一块被研究的橡皮泥来说,它的重量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因素只能是它浸入水中的体积。

仍然使用有刻度的水杯,先观察水杯中原先的水位,再观察放入形状改变后的橡皮泥使水面上升的新水位。

用新的水位减去原先的水位,得到的数值就是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特别提示:在测空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时,要轻轻把它往水下按,当按到水即将进入空心橡皮泥时,才能记录它的水面指示刻度
5、记录数据表: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小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浸入水的体积小)
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浸入水的体积大)
实验结论: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与它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有关(同一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