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一)

合集下载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大概也是最能展示出他那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的时期就是他在黄州时期的诗作。

一、苏轼在黄州官职的生活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先后担任桐庐县丞,贡官,黄南军使,左迁大吏,担任过劳役,几乎可以说是遍体无过。

然而,即使受封为官,他也不忘保持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努力为贫弱敦倒而尽职。

这种贫穷又伟大的人生最终变成了苏轼的精神家园,为他的诗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二、作品沉浸精神生活在黄州时期,苏轼的诗作尤其接近精神生活,展现出执着而又超脱的独特的诗意观。

他的诗歌立意深邃,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平面的讲述,诗意清新纯净,抒情优美,诗句中蕴藏着他对生命、社会、空间世界及时间意义的深刻体悟。

三、苏轼诗中时空交融苏轼的诗歌中,内心思考和对时空现实的反思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诗思系统。

他把历史、地理空间作为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意象,向人们展示他对于生活和存在的审视及理解。

有的诗里,苏轼把古典的传统神话、历史经典,融入时空交融的灵性主题,诗句中对时间的伟大及空间的无限深刻的叙述,让我们在仰望生命的旋律中,从容而踏步的前行。

四、文学传统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作直接或间接受到唐宋文论传统的影响,其诗思贯穿了儒家自我立论,认为生命唯有永恒不变这一原则可以获得畅达,例如他的《柳林居士离别写井》,他欣赏人生的静谧把握了自然的生命活力,里面充满着深深的宗教意义,强调一种有序的静态空间定格于焦灼而不断变化的时间流转。

总结来说,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刻画出他深切而又超脱的诗意世界,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他把内心思考与对时空实在的反思有机结合,将时空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精神家园,这也意味着他为未来的诗人精神状态树立了一个宝贵的标杆。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黄州词》是一首记录了故乡黄州的悲凉景象的诗歌,其中抒发了苏轼对故乡的思
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中,苏轼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州的萧索景象:“烟萝连城萧萧,离家千里梦断。

江山
改变犹未极,灯影夜夜梦里来”。

这里的“江山改变”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苏轼对家乡
的思念。

此外,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于“江
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谁家新燕啄春泥,故园旧柳烟笼细。

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

这里的“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暗指苏轼对当时社会腐朽的指责,他认
为社会的腐朽,正如风雨中的落花一样,无处可寻。

总之,苏轼的《黄州词》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
切感受。

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
于“江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指责。

黄州时期苏轼的创作与思想

黄州时期苏轼的创作与思想

中图分类号: 1 2 o 6
l 潇洒智慧的东坡居士 由于宋太祖立下了“ 不杀士大夫” 的祖训, 加上王安石、 苏 辙等部分亲友的多方营救,经历 了牢狱之灾的苏轼在乌 台诗 案 中 幸 免于 死 , 被 贬 为黄 州 团练 副 使 。元 丰 三 年 二 月一 日, 苏 轼到达黄州贬所, 寓居定惠院。初到黄州的苏轼人生地不熟, 不仅要为衣食发愁 , 而且与亲友联系甚少, 其实是朋友们不敢 与他联络以免惹上麻烦,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苏轼 的孤
苦寂寞。
《 初到黄州》 作于苏轼 刚到黄州时, 一家人 生活的困窘状
况可 见 一斑 :
自笑平生为 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
竹连 山觉 笋香 。
逐客不妨 员外置, 诗人 例作水 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
费 官 家压 酒 囊。
苏轼 与 妻儿 寄居 僧 舍 , 有 时温 饱 都成 问题 , 苏 轼 意识 到 自 己“ 事业荒唐” , 与一个毫无价值的落魄文人相差无几 。 幸 运 的 是 ,苏 轼 在黄 州 的老 朋 友 马 正 9 即 不 顾 苏轼 的戴 罪 之身,帮忙苏轼寻得一片荒废 的旧营地。苏轼与家人辛勤劳 作, 开辟出一 片田地, 还修建起了居所—— 东坡雪堂 , 苏轼不 无兴奋地 自封为 “ 东坡居士” 。经过一些时 日的经营, 苏轼一 家人的生活局面得 以改善, 至少不用再为衣食住操心 , 他们与 当地的百姓相处融洽 , 过着普通农夫的生活 。 虽然后来衣食无忧、 扁舟草屐 、 放迹 山水之间的日子无 比 逍遥 ,苏轼心中仍不免会生出无限的孤苦惆怅。苏轼给李端 叔写过一封信 , 其中有这么一段 : “ 得罪 以来 , 深 自闭塞, 扁舟 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 , 往往为罪人所推骂, 辄 自喜渐 合他 如今, 他把 内心的情深爱真, 宽容豁达 以及对未来生活 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 无一字见及 , 有 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 的希冀融入黄州这 片土地 ,继而呈现于 自己那一篇篇精致绝 伦的诗文作品中。这些文字全然是他真实灵魂 的袒露 ,是在 几免矣。 ” 元丰五年 ( 1 o 8 2 ) 十二月苏轼寓居定慧院时, 所写的《I - 算 绝 境 之地 走 出坦 途 的透 彻 的 生 命 哲 学 。 元 丰五 年 三 月 , 苏 轼 到黄 州 东 南 三十 里 的沙 湖 买 田 , 途 中 子・ 黄 州 定慧 院寓 居 作》 同 样流 露 出他 难 以言传 的悲 愁 : 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遇雨, “ 同行 皆狼狈” , 唯独他气定神闲, 边引吭高歌边徐步 向 惊起 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 寞沙州冷 前 , 来看苏轼在那个春天所作的《 定风波 ・ 沙湖道 中遇雨》 。 夜 深 人静 的时 刻 , 月 光 黯淡 , “ 幽人” 难 以安眠 , 在 月下独 序: 三月七 E l 沙湖道 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 故作此词。 自漫步, 多少愁苦无人倾听, 只好 独 自品尝 。孤鸿惊 飞, 回首 独 不觉 。 已而遂 睛 ,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

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引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黄州文学研究

苏轼黄州文学研究

苏轼黄州文学研究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而他的文学创作则更是丰富多彩。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黄州时期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他形成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和创作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这个时期是他的人生低谷,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黄州,苏轼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努力地进行文学创作。

他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感悟。

苏轼黄州文学的特色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特色。

首先,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在《赤壁赋》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之间的对比。

其次,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非常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

他的诗作往往以景生情,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他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世界。

最后,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他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描绘了黄州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使得黄州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结论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坎坷和传奇,以及他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于中国文学的丰富和拓展。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同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些特色使得苏轼的黄州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学习苏轼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应该当代文学的发展,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脱——浅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创作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脱——浅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创作

3 回 首 向 来 萧 瑟 处 。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也
个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 . 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上没有人类所 固有 的弱点 . 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 在理想 和现实的矛盾 中. 苏轼也 和常人一样感 到无奈和悲哀 但是他却 不会被这种 阴郁的 情绪长期主宰 , 他永远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 , 重新安 排 自己的生活。 儒家“ 三不朽” ——立德 、 立功 、 立言 , 是有追求 的封建 知识 分子实现 自 我价值的三种途径 .苏轼早在少年时代便 已将 自 我道 德人 格的完善 、 社会责任 的完成 和文化 创造 的建树 融合一体 。确定为 自己的人生 目 标. 现在事功 世界 的业绩 固然无法 完成 . 但趁此谪 居闲赋 的 日子躲进 安静 的书斋 . 著书立说 . 为人类精神文化大厦添砖加 瓦 。 不也一样有补 于世吗? 所 以, 他开始研究《 论语》 易经》 写成两 部分别训释儒家 和《 , 经典 的作 品《 论语说》 易传》 和《 。 他是一个智 者 , 他在 三者中找到 了平衡 , 修身 以儒 , 治心 以佛 , 养 生 以道 . 三种思想武器随着生活境遇 的不 同而交替使 用。于是我们看 到 了虽 自身无权无力 . 但依然成立救儿会为去除 当地杀婴风俗而四处 奔走的苏轼 : 我们看到 了在 自然的怀抱 中无忧无虑 、 自在闲逸的苏轼 , 我们看到 了一个像 陶渊 明一样“ 种豆南 山下” 的苏轼 。 他用 内儒外道 的 形式将三者在心 中完美融合 , 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 于是 . 一个成熟 的苏轼展现在我们面前 , 比陶渊明更积极乐观 , 他
士” 。身体的忙碌并没有消除他精神上的痛苦 。 在他写给子 由的诗 中。 他 曾将他 的生命 比作“ 爬在旋转的磨盘上的蝼蚁 , 旋风中的羽毛” 。 他常 常在夜晚散 步出游 . 面对 着这 自然的江水 山色 , 他开 始沉思 自己的个性 。 他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境 的真正安 宁。 当他一 向用 来安身立命 的儒家思想成 了他痛苦 的根源时 . 他转而将 目光投 向了佛 老 。他焚香 默坐 、 自 深 省察 、 物我相忘 、 心皆空……仿 佛一切都在佛 身 老思想 的影 响下归于平静 和安宁 . 但在 内心深处 . 他却依然不能忘记那 根深蒂固的儒 家思想 。 于是他时而能愉快的躬耕于 田野 ; 时而能潇洒的 荡 舟游行 ; 午夜梦 回之 时 , 但在 在酒酣耳热之 际 , 他还是会想到 自己的 儒生使命 , 自己的政治仕途 。儒家人世 、 家超世 、 佛 道家避世 , 三种思 这 想在苏轼心 中交流着 、 撞击着 , 他站在赤鼻矶上 , 望着滚滚而逝的长江 , 情感喷薄而出, 出了 自己的千古绝唱— 念奴娇 ・ 引 赤壁怀古》 : 翻 大江东去, 浪淘尽 . 风流人 物。故垒西边 , 是 , 千古 人道 三国周郎赤 壁 。乱石穿空 , 惊涛拍 岸 , 干堆雪 。江山如画, 时多少豪杰 。 卷起 一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 了 , 雄姿英 发。 羽扇纶巾 , 间 , 谈笑 樯橹灰 飞烟灭。 国神游 , 故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浩渺 的长 江 . 他能豪放 的歌 出“ 石穿空 、 涛拍 岸 、 乱 惊 卷起千 堆雪”但在洒脱 之余 . , 他还 是会不禁 的想 到那年轻有 为 、 意气风发 的 周瑜 , 想到早生华发却至今 功业无成的 自己。在 《 赤壁赋》 中, 能空 他 灵的“ 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 止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而登仙 。 , 羽化 ” 但 在淡泊的背后 . 他还会忍不住的想唱出“ 桂棹兮兰桨 . 空明兮溯 流 击 光。 渺渺兮予 怀. 望美人兮天一 方 ” 不能人世与不甘出世的矛盾在他 心中纠结着 、 斗争着 , 他只能无奈的感 叹“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范本模板】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范本模板】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摘要】苏轼的诗感情奔放,胸襟洒脱,善于抒发个人感情,并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合到他的诗词当中;但是苏轼的仕途却是异常坎坷,屡遭贬谪的,本文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中分析他的诗词的风格。

【关键词】贬谪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画、书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其诗题材广阔,风格别具一格,善于应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虽然苏轼在诗词方面成就非凡,但是仕途却异常坎坷。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因一篇《刑赏忠厚之之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京考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其父病故,服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自此之后,苏轼的坎坷仕途已拉开帷幕。

以下,将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分析其诗歌的风格变化.元丰二年,(1079年),因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解压进京下狱,侥幸释放后,贬谪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的诗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满庭芳》、《满庭芳》、《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西江月》、《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风波》、《浣溪沙》等,每首诗分别作于不同时期,抒发了苏轼当时的心态与心境.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

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苏轼在黄州期间,不仅担任了官职,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为黄州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丰富的情感,塑造了许多气势磅礴的作品,使黄州成为了文学繁荣的中心。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真挚感人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句诗展现了他对岁月流转和人生苦乐的感慨,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

他还写过许多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还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

他的散文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的《东坡乐府》被誉为中国古代乐府诗的巅峰之作。

他还写过许多游记和随笔,如《黄州快哉亭记》、《木兰词》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黄州的风土人情,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在黄州还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保持联系,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推动了黄州文化的繁荣。

他还与黄州的学者一起研究经史子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文学成就是非常突出的。

他的诗词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黄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瑰宝。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如果说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中坚人物,那么苏轼则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最高代表;如果说苏轼一生的创作是浩瀚的长江,那么他在黄州的创作则是宏伟的三峡水坝-----创作上的里程碑。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上屡屡失意,使他把投身于“经世”“救民”的积极入世精神转变为一种“逐客”“闲人”的闲适乐观生活态度。

但是他没有忘记国家现实、民生疾苦,作品多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情,感叹“人生如梦”和命运的虚幻易变。

黄州是长江重要的流经地之一,是一座山水环绕的荒城,豪放派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被贬在此,担任团练副使,生活非常凄苦,掘井筑室,躬耕自食,筑雪堂于东坡,榜之曰“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因此本文将根据这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生活和精神状态来解读印证他这一阶段的创作。

一、苏轼的生平,一生多坎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佑四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庭,其弟弟苏辙比他小三岁,父亲苏洵是为大器晚成型的散文家。

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然而他文运不佳,多次应试失败,因此在他们兄弟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们从小进行教育,同时他自己也有志于做一个经世济民的儒家子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苏轼二十二岁中进士,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

但他是一个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人,不论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否符合当权者的口味,他都会毫不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曾多次上疏王安石变法的弊害,而最终自己要求外放。

先后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湖州(今浙江湖州市)、黄州(今湖北黄冈)、儋州(今海南省)等地担任地方官吏。

直至徽宗赵佶即位,六十多岁的苏轼才遇赦北还,卒于旅舍,谥号“文忠公”。

苏轼在思想上以儒家为本,又博采佛道之长,从儒释道中提炼自己的人生观,处顺境时不娇惰逸乐,处逆境中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作者:金燕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内容摘要: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文化艺术创作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研究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生存境遇、文学创作,对于探究其丰富而多变的内心世界,以及独特思想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1.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艺术创作及思想观苏轼的文学、书法创作包含了创作主体的人本精神,实现了文学、书法艺术在仕途受阻精神压抑下的宣泄,同时又使其作为一种生命暗示,与个体的生命情态极为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意味深长地承担了人类精神“原型”的含义。

而这一成就的实现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形成的,这一期间苏轼进行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创作,留下了不少传世经典之作。

2.1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艺术创作特点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书法创作的丰收期和艺术上的辉煌时期,这些文学、书法作品成功地反映了苏轼思想上的隶变,体现出他超然物外、旷达自由的精神品位。

第一,在文学创作上,此时的苏轼,在经历了初至黄州的苦楚和寂寥后,已经渐渐习惯了黄州的生活。

其诗文创作中逐渐摆脱了苦闷惆怅的情绪,而流露出旷达之气,这也成为苏轼在黄州后期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

首先,在诗风上,苏轼创作的很多写景小诗、咏物诗,如《海棠》、《东坡》、《南堂》等,都洋溢着朴素的生活气息,丝毫看不出其初到黄州时期的郁闷之情。

其次,在词风上,既展示了其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又强调了他尝尽人世艰辛,但仍能坦然处之的内心感受。

最后,在文风上,一改其早期以议论文为主的文学创作模式,而是更多的将物寓意形上。

第二,苏轼在黄州时期进行了大量的书法艺术创作。

“黄州三绝”中苏轼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黄州三绝”中苏轼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他22岁考取进士,名动天下。

然其仕途坎坷,大起大落,一生之中屡次遭遇贬谪,尤以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人生转折点。

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顶峰。

在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为被称作“黄州三绝〞的3篇作品,即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州三绝〞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

本文从“三绝〞出发,拟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一、前?赤壁赋?中道释思想的旷达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夜,苏轼与友人泛舟夜游赤壁。

江面清风习习,波澜不兴,明月从东山之上缓缓升起,江面辽阔无边,仿佛与天相接一线。

东坡居士于月下舟中扣弦而歌,客人以洞箫相和,箫声凄切,余音绵长不绝,令人落泪。

客之伤感缘由,可归结于“哀吾生之须臾〞,回想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如今也消逝于历史长河,更何况自身,面对无穷的天地、长江,真渺小如朝生暮死的蜉蝣。

想永恒不灭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借箫声表达自己的伤感。

苏轼以江水的昼夜流逝、月的阴晴圆缺及天地的变与不变对客人加以劝慰,以此种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那么物与我皆是永恒不灭的。

人生在世,不如尽情享用造物主的恩赐,与山间明月、林间清风共逍遥。

?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苏轼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代表着苏轼对自己的认知,随着谈话的深入,可看出苏轼对自我的逐渐超越。

赋中客所奏悲凉箫声,实际是苏轼内心孤苦、愁闷的外化,以音乐的形式散发开来。

可知在此情此景中,苏轼仍不能忘怀内心的伤痛。

苏轼少年便有报国之志,他在?答李端叔书中?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然而满腹才华被贬黄州,满腔报国之志却是壮志难酬、理想落空。

所以越是在这样的夜晚,面对这样的美景,他越是难以抑制内心的伤感,这表达了苏轼思想中儒家积极出世的影响。

回首自己大起大落的仕途、坎坷不平的政治生涯,他不禁想到枭雄曹操,思考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建功立业,却又转瞬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么历史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究竟何在?这种失落和痛苦,苏轼通过道释思想来加以化解。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词作,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和异乡他乡的尘封分离思想。

他把对家乡的思念融入到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曾经繁华京城的思念之情。

他写出了一种哀愁、追忆和悲叹,虽然当时无法回家,他却用诗歌把家乡带回心中。

此外,他也把自己对物欲横流、苟且偷安的道德沦丧的强烈抗议也融入到他的诗作中,用他的歌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痛骂特殊的官僚作风,并在他的诗作中指出当时的朝政流氓。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 (1)1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 (1)1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272摘要苏轼是宋代文坛集诗、词、散文之大成者,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贬官,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祸事,也是他经历的第一次大挫折。

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轼在黄州,内心处于矛盾之中,但他仍持乐观的心态,把儒佛道思想融合一起,透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内心的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也迎刃而解。

黄州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使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

从他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面对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他的内心变化是复杂的,虽有过失意苦闷,寂寞孤独,但他仍然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豪放的风格。

关键词苏轼黄州心灵历程淡泊旷达豪放雄心壮志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的政治灾难而被贬黄州,经此一难,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的思想不再是单纯的儒家经世济民、积极用世,佛家的空幻和道家的清净无为也进入了他的心灵,这三种思想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他的视野。

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并且用文字来寄托贬谪黄州时期的思想感情,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辉煌时期。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灵历程。

一、初到黄州,失意苦闷“乌台诗案”后,苏轼这位忠君爱国、济世为民的文人被贬到了黄州这荒野蛮夷的地方。

在这个“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的蛮荒之地,他的官职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这个职位非常低微,并没有实权,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对于有“致君尧舜”之志向,有“此事何难”之信心,有“上殿云霄生羽翼”之政治热情的苏轼来说,是多么大的精神打击啊!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不顺,使得他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可以想像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助和痛苦!此时的苏轼经此灾难之后,已然心灰意冷,心情非常郁闷,这种孤寂和痛苦触动了这位诗人的心灵。

于是,他以诙谐自嘲的口气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草 , 是 其作 为 一 个 文 人情 感 的释 才
过好有生的每一天 。第二 , 关于道 统 与 政统 的认 识 。 统是 相 对于 统 道 治 而 言 的 且 为 中 国 知 识 分 子所 普 遍认 同的 一种 理 想 的 观 念形 态 , 政 统则是政权治理方面的传统。 从历 史 发 展 看 ,道 统 是 遵从 于政 统 的 。
想观 的形 成 。
关键 词: 苏轼
黄州时期 文化艺术创作
黄 州 时 期 是 苏 轼 文 学 创 作 的 重 要 时期 , 究 苏 轼 被 贬 黄州 时期 研 的生 存 境 遇 、 文学 创 作 , 于 探 究 对 其 丰 富 而多 变 的 内心 世 界 , 以及 独 特 思想 观 的形 成 有着 重 要意 义 。 1黄州 时期 苏 轼 的文 化 、 术 . 艺 创作 及 思想 观 苏 轼 的 文 学 、 法 创 作包 含 了 书
下 的宣 泄 , 同时 又 使 其 作 为一 种 生 命 暗示 , 与个 体 的 生 命情 态极 为 紧 密地 联 系起 来 , 其 意 味 深 长地 承 使

担 了人 类精 神 “ 型 ” 含义 。 原 的 而这 成就的实现都是 苏轼在被 贬黄 州 之后 形 成 的 , 一 期 间 苏轼 进 行 这
成 了一 些 个 人 的思 想 观 , 即乐 观 看
待生 死 问题 。 苏轼 在 总结 了道教 和 儒教 的思 想 理论 后 得 出结 论 : 不 从 变 的角 度 看 , 宙 与 人 都是 无 穷 尽 宇 的 , 变 的 角 度 看 , 宙 与 人 都 是 从 宇 时时 刻 刻 地变 化 的 , 既然 是 人 的 死 宿命 , 么 , 那 干脆 泰 然 处 之 , 观 地 达
学教 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苏轼黄州词的创作

论苏轼黄州词的创作

论苏轼黄州词的创作[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苏轼黃州词的创作,说明了贬黄对苏轼思想及人生的重大影响,得出了苏轼黄州时期由于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其人生态度呈现出从失落,无奈,说服直至旷达的逐步转变的结论。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心境变化引言一一苏轼词在词界的功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千古绝唱的歌吟者因蒙受冤屈早与世长辞,但苏轼这位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的文学创作却成为后世文人的至奉。

尤为他黃州词的创作,尽显其人格魅力。

词起源于隋,是当时兴起的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糅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的歌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词一直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文人墨客只是用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湮《酒边集》卷首)。

词在宋初文人心U中不能和“载道”、“言志”的正统文体诗歌相提并论。

[1]直到苏轼才有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稼轩词序》)。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词无论在文化品格上还是文化层次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唐诗宋词一起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这是他对宋代文学的巨大贡献。

而在词的创作中,黃州词最能代表他的创作实绩。

谪黃州对苏轼的影响苏轼的作品是他生活和思想的形象反映,他的创作道路不能不制约于生活道路的发展变化。

[2]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这是社会危机和党争急剧发展的时代,苏轼尽管权重才高,但秉直的个性还是使他陷入了这场争斗中。

元丰三年(1080)的“乌台诗案”,使他一下子陷入政治生涯的低谷,元丰四年被贬谪,“安置黃州”。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将其一生分为询后两个时期。

他的前期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作品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其议论文大多议论前世盛衰和古今风俗的变化,引证丰富,语言切中时弊,不发空言。

浅析苏轼黄州时期的诗歌风格

浅析苏轼黄州时期的诗歌风格

浅析苏轼黄州时期的诗歌风格苏轼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
一,他的诗歌内容涉及哲理、社会现象、宗教等,其诗歌风格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以下是其中的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深刻,苏轼的诗歌风格从黄州时期就开始显示出他的深厚的文学功力和人文素养,他的诗歌主题深刻,思想深刻,抒发的是对生活的忧虑、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家国的深情思念。

二是情节精彩,苏轼的诗歌情节精彩,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热切观察,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感受。

他把众多生活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是抒情传神,苏轼的诗歌抒情传神,他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情感,把自己的忧虑、悲伤和内心的困惑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深情。

四是富有意境,苏轼的诗歌风格富有意境,他把自己的心境和精神完美融入诗歌之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美述说出来的美妙意境。

总之,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他的诗歌主题深刻、情节精彩、抒情传神、富有意境,使他的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2019年第09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5)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对于担任多学科教学的压力属于中等水平。

很多受调查采访的老师认为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瓶颈表现在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职后发展平台拓宽、人事招聘需更加明细、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

3建议与措施3.1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践证明,小学全科教师的出现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当地的教育带来积极影响。

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对于缓解农村师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对职业价值有着极高的认同。

因此,重庆市应该根据相关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与高校和当地小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策略,各区县教委也更应该依据当地小学的实际现状反映教师需求情况,与高校招生形成有效的对接,例如当今乡村小学中男女教师比例悬殊,高校在招生环节即可采取适当措施调整人数比例;高校在培养教师时,与地方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师范生可获得实践的机会;当地小学管理者根据小学全科教师具备的多学科教学优势安排恰当的教学任务,从而能够向教委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从而实现三者结合,促进全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3.2强化小学全科教师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专多能、博闻通达”是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最认可的自身品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因此小学全科教师需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优势。

应强化各高校积极构建综合性全科教师课程体系,加强全科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继续强化对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侧重培养学生广阔的通识知识和个性发展。

通过工作室、项目参与、社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

苏 轼在贬谪期间如何创作

苏 轼在贬谪期间如何创作

苏轼在贬谪期间如何创作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坎坷,多次遭遇贬谪。

然而,正是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他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那么,在贬谪期间,苏轼究竟是如何进行创作的呢?首先,苏轼在贬谪期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他被贬到黄州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相反,他以一颗豁达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

他看到黄州的山水,写下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名句。

他观察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

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

其次,苏轼在贬谪期间,情感的抒发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动力。

被贬的遭遇让他内心充满了苦闷、孤独和无奈,但他并没有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压垮。

他通过诗词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为艺术的表达。

比如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充分展现了他在孤独寂寞中的坚守和不屈。

再者,苏轼在贬谪期间,善于从历史和哲学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他研读经典,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丰富了他的作品内容,也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

此外,苏轼在贬谪期间,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流互动,这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一起切磋诗文,互相启发。

这种交流让苏轼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还有,苏轼在贬谪期间,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题材。

他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写作方式,而是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他的词既有豪放派的大气磅礴,也有婉约派的细腻柔情。

他的散文更是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苏轼在贬谪期间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

他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内心的挣扎和外界的压力。

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文学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一)
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儋州;精神财富
论文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刨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人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人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
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却对酒杯浑似梦”的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自吟《梅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碟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王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半随飞雪渡关山”将诗人内心的失落、苦闷跃然纸上。

但诗人并未因自己的失意而与“草棘”同流合污,依然保持着如梅花般高洁的品格,这正是他儒家情怀的自然流露。

第二首紧承第一首,“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切同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痛楚,并将自己与梅花落英合二为一。

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篱而得珍贵的自由是诗人之大幸。

“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索过程。

从梅花寂寞中的孤傲品格,我们看到了诗人“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和高傲。

从苏轼另一首初到黄州的词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

表达了词人被贬滴黄州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也暗示出词人当时处境的凄凉。

这一时期,苏轼政治上陷人绝境,心理饱受摧残,生活困窘不堪。

二、黄州后期
在到黄州的后两年多时间里,苏轼从思想到创作都有了质的飞跃。

儒家人世思想使苏轼陷人困境,他开始以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在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解脱出来。

把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满庭芳》)彻底抛诸脑后,用“又得浮生一日凉”(《鹤鸽天》)的旷达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这一时期,苏轼的创作极力表现出了乐观豁达、随缘自适、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执着、不强求的自在状态。

他以苦难为契机,把自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以一种更加成熟、超
脱的心境迎接未来的生活。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歌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快哉亭赠张握佳》)这首词是苏轼送给朋友张握侄(张梦得)的,而张握佳和苏轼一样,也是被贬黄州的。

词中完全看不到“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凄凉孤寂,而是通过对风的抒发,表达出一种人生哲学。

快乐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和地位,而取决于内在的心境与修养。

苏轼这种无视苦难、在苦难中保持淡定从容的态度并不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而是他在对人生苦难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之后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这种心境在《定风波》中表现得更加透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料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此时,苏轼已融人黄州,爱上黄州,并准备在这里买田终老。

苏轼和几个朋友到离黄州城30多里的沙湖去看田,不巧途中遇大雨,因为没带雨具,大家都觉得很狼狈,但苏轼却在这场烟雨中吟啸徐行。

现实中的风雨何尝不是词人人生途中的风雨?傲视风雨,是一种态度,而无视风雨,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再看苏轼这一时期的《前赤壁赋》。

文章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秋江月夜泛舟图。

诗人意兴盎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然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不可见,报国无门的苦闷情绪深深地印在苏轼心中,纵有清风明月的美景良辰相伴,也挥之不去。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客人箫声之悲,正是苏轼本人之悲,“客”不过是苏轼借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

借客之箫音,倾诉自己的一腔不平之气,并由此思考、探究人生之悲、社会之悲、宇宙之悲,使其更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和反思性。

“寄蟀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里的“吾生”已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而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命。

吾生渺小而天地无穷,吾生须臾而宇宙永恒,这是谁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同样也是谁都无法克服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