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制造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四章 常用生产系统模型
LOGO
定义如下决策变量:
MinZ cij xij
i j
(4-1)
xij 1 i V j i xij 1 j V i j s.t. xij | S | 1 S V i , jS x {0,1} i, j V ij
LOGO
(3)r-Opt算法 r-Opt算法一般是对构造算法和插入算法产生的线路进行改 进的算法。主要用于对称型旅行商问题的求解。核心思想是 对给定的初始回路,每次通过交换r条边来改进当前的解。 通常,r增大可以使改进的结果更优秀。但是,通过大量的 仿真实验,发现3-Opt比2-Opt好,但是4-Opt和5-Opt却并不 比3-Opt优秀,但计算量却增大很多。
4.2.2 背包问题的模型和分类
LOGO
1.背包问题的模型 背包问题可以描述为:有n物品,一个最大承受重量为C的 背包,每件物品的价值是 p j ( j 1,2, , n)。物品的重量是 wj ( j 1,2, , n) 。要求在不超过背包最大承受重量的前提下,使装载的物品 总价值最高。数学模型如下: n (4-3) max z px
第四章 常用的生产系统模型
4.1 4.2 4.3 4.4 4.5 4.6 4.7
LOGO
TSP问题模型
背包问题模型 指派问题模型 切割与布局问题模型 车辆路径问题模型 生产调度问题模型
项目调度问题模型
思考与练习题
4.1 TSP问题模型
4.1.1 TSP问题概述
LOGO
旅行商问题(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 TSP )又 称旅行推销员问题、货郎担问题,简称 TSP 问题,是最基本 的组合优化问题。该问题是在寻求单一旅行者由起点出发,
过程系统工程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模拟ppt文档
·独立方程的类型 物料平衡、焓平衡方程、相平衡方程、温度与压力平衡
及 其它有关的独立方程。
在进行具体化工单元自由度分析之前,应先弄清两点: ① 一个涉及到 c 个组分的系统只有 c 个独立的物料衡算 方程,这是显而易见的。一般可列出(c+1)个物料衡算方程, 即总物料衡算方程和 c 个组分物料衡算方程 。但其中只有c 个是独立的 ,第(c+1)个方程总可以由其它 c 个方程推导出 来,不是独立的。
S
Fzk,F Fjzk, j j1
说明列出(sc)个之后,这 c 个方程就是非独立的,即列出前面的(sc) 个方程之后,便不必列上面的 c 个方程了。
(3)闪蒸器(Flasher)
闪蒸器模型见图,不一定是绝热闪蒸,输出的汽、液相平衡。 自由度分析包括两种情况:阀后、阀前。
V, Y, TV, PV
j = 1,2,…,s
s n = s(c + 2)
自由度 d = m - n = c + s + 1
c+2
…
c+2
n=s(c+2)
s个
c+2
s-1
分割器自由度分析
由自由度分析图可知:标准型模拟需事先给定输入流股变量(c+2)个,设备 参数(分流比αj )(s-1)个,据 s(c+2)个方程,可求出 s 个流股的独立 变量 s(c+2)个。
② 在实际模拟计算中,尽管列出的方程不都是独立的,但同 时涉及到的变量数也同步增加,最终对自由度 d 并不产生影 响。如物性参数及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式,增加一个焓计算方程 H = f(T,P,X),就增加了一个变量 H。
(1)混合器(Mixer)
先进制造系统 第四章
先进设计技术的特点
⑶动态化: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虑生产中实际存在 的多种变化量的影响,研究面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 程的可信性设计。如产品的工作可靠性问题,考虑 载荷谱、负载率等随机变量,可用可靠性设计、有 限元法、边界元法等,进行动态特性的最优化。 ⑷系统性:把产品的整机作为一个系统;把产品的设 计过程作为一个系统。产品系统设计的方法有两种 体系:一是以“功能-原理-结构”框架为模型的横 向变异和纵向综合,用计算机构造、评价和决策方 案;二是运用创造技法,进行创新思维,形成新的 构思和设计。
先进设计技术的特点
⑺社会性:先进设计技术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 社会因素,产品开发过程要以面向社会、面向市 场为主导思想,要考虑满足人-机-环境等之间 的协调关系,强调产品内在质量(物质功能)的 实用性与外观质量(精神功能)的艺术性的统一。 所涉及的相关学科有:制造工艺技术、材料科学、 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政治、经济、法律、自 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和市场营销学等。
“先进”,是指在设计活动中,由于融入新 的科技成果,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 术的成果,从而使产品在性能、质量、效 率、成本、环保、交货时间等方面,达到 明显高于现有产品,甚至创新的水平。 AMS中的先进设计系统包括设计硬件、设 计软件和设计人员三方面 。
先进设计技术的定义、内容与特点
先进设计技术的定义 先进设计技术的基本内容 先进设计技术的特点
设 计 任 务 书
任 务 书 分 析
确 定 设 计 参 数
方 案 论 证
编 写 技 术 文 件
交 付 制 造
更改设计
图4-1
传统的产品设计过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1)传统的产品设计过程 传统设计的特点是: 设计者通过类比分析法或经验公式来确定设计方案; 设计工作周期长,效率低。设计者绘制装配图和零 部件工作图的时间约占设计时间的70%左右; 设计质量受人工计算条件的限制。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复习重点
1、系统“三要素”:实体、属性、活动①实体:确定了系统的构成,也就确定了系统的边界;②属性:也称为描述变量,描述每一实体的特征;③活动:定义了系统内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了系统内部发生变化的过程。
2、系统的分类(1)静态系统 &动态系统一一时域状态(按系统状态是否变化)确定系统&随机系统——存在随机变量(按有无随机过程)单变量系统&多变量系统--------- 自由度数量连续系统&离散随机事件系统——按系统状态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2)根据系统状态是否随时间连续变化,可以将系统分为:连续系统、离散事件系统①连续系统是指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连续性变化的系统。
②离散事件系统是指只有当在某个时间点上有事件发生时,系统状态才会发生改变的系统。
由于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使得离散事件系统的状态具有随机和动态特征,此类系统也常被称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ED0。
3、机械制造系统是复杂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它的输入为各种制造资源(如毛坯、半产品、能源、人力等),输出为零件、部件或产品。
机械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始终伴随着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也称为“三流合一”。
4、系统模型分类①物理模型:采用特定的材料和工艺,根据相似性准则按一定比例制作的系统模型,以便通过试验对系统的某些方面性能作出评估。
②数学模型:采用符号、数学方程、数学函数或数据表格等方法定义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再利用对数学模型的试验以获得现实系统的性能特征和规律。
③物理-数学模型(也称为半物理模型):一种混合模型,结合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优点。
5、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关系:系统、模型与仿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系统是要研究的对象,模型是系统在某种程度和层次上的抽象,而仿真是通过对模型的试验以便分析、评价和优化系统。
系统建模/? 仿真试验-------------旦_仿真建模--------- --------------系统模型:物理、数{―\仿真模型,物理样机、学或物理一数学模型1一"/仿真程序或仿真器等系统、模型与仿真三者之间的关系6、仿真时钟的推进机制:固定步长时间推进机制、下次事件时间推进机制、混合时间推进机制注:仿真时钟是指所模拟的实际系统运行所需的时间,而不是指计算机执行仿真程序所需的时间。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件 第2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要点一
总结词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状态空间模型是一种描述控制系统动态行为的数学模型, 它通过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来描述系统的动态 特性。在状态空间模型中,系统的状态变量、输入变量和 输出变量都被表示为矩阵和向量的形式,从而能够方便地 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状态空间模型具有直观、易于分析 和设计等优点,因此在控制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递函数模型的求解
通过求解传递函数模型中的代数方程或超 越方程,得到系统在给定输入下的输出响 应。
04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控制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述
控制系统的定义是: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和调节的装置或系统,它能够根 据输入信号的变化,自动调节输出信号,以实现某种特定的控制目标。控制系统可以分 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两类。开环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没有反馈环节的控制系
状态空间模型的求解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状态空间模型中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得到 系统状态变量的时间响应。
非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总结词
传递函数模型的建立、性质和求解
传递函数模型的性质
传递函数模型是非线性的,具有频率响应 特性,可以描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行为
特性。
传递函数模型的建立
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将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 程或差分方程转换为传递函数的形式,从 而建立非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03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非线性系统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非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非线性系统的定义
系统工程第4章系统结构模型
• 系统结构模型概述 • 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 系统结构模型的应用 • 系统结构模型的局限性 • 系统结构模型案例分析
01
系统结构模型概述
系统结构模型定义
01
系统结构模型是描述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图形表示,通 过节点和边来表示系统中的元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02
难以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 性和模糊性。
难以反映系统的实时变化 和动态行为。
难以描述系统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
系统结构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其他建模方法,如流程 图、数据流图等,形成综合 的建模方法。
结合仿真技术,实现系统结 构模型的动态模拟和预测。
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 术,实现自适应的系统结构 建模。
文字表示法
使用文字描述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如系统说明、功能说明等。
数学表示法
使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表示系统各组成 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如状态方程、概 率统计等。
系统结构模型的优化方法
模块化优化
结构重组优化
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优化模块间的 接口和联系,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 展性。
对系统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提高系 统的效率和性能。
比较不同系统
通过比较不同系统的系统结构模型,可以评 估不同系统的性能和优缺点,为决策提供依 据。
04
系统结构模型的局限性
系统结构模型的适用范围
01
02
03
适用于描述简单、静态 的系统结构。
适用于分析系统的组成 和相互关系。
适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 和行为。
系统结构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难以描述动态、复杂的系 统结构。
分析系统结构
4 数学模型解读
4数学模型轧制过程设定是根据中厚板轧线设备布置、检测仪表布置和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针对不同规格的坯料和成品要求,合理地安排轧制道次,实时地计算轧机的辊缝、咬钢速度、稳定轧制速度、抛钢速度、待温时间和轧制节奏,确保最终产品的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
一般的轧制过程设定包括:预设定、阶段修正设定、道次修正设定和自学习计算等几部分。
为了准确地进行过程设定,需要结合轧制理论和大量实践,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
中厚板轧制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工艺控制、厚度控制、板形控制、温度控制等方面,是一个多目标优化系统。
为了保证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首先必须在结构上保证模型的完备性,其次需要结合自学习算法和细化层别等手段再弥补模型精度上的不足。
实际建模过程中,应以理论为指导,结合现场实际和操作经验,因地制宜、因厂而异地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数学模型。
下面以工艺控制、厚度控制、板形控制、温度控制过程为对象,介绍钢板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力模型、弹跳模型、温度模型和板凸度模型等主要数学模型。
4.1轧制力模型中厚板轧制过程中,精轧道次产生的宽展较小,近似于平面变形轧制,其宽展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轧制力计算可采用Sims 公式:1.15P F σ= (4-1)式中F ——轧制力;W 一轧件宽度;R ′——考虑弹性压扁的轧辊半径;△h ——压下量;Q p ——应力状态影响函数;σ——平均变形抗力。
4.1.1轧辊压扁半径的影响轧辊表面受到轧制力的作用而产生压扁,使得接触弧长度增大,导致轧制力的增加。
其变化量一般在2%~3%左右,所以在计算轧制力时必须考虑轧辊压扁的影响。
计算弹性压扁时,采用Hitchcock 公式的简化形式:'01CF R R hW ⎛⎫=+ ⎪∆⎝⎭(4-2) ()222161 2.210/C mm kN E υπ--==⨯式中R 0——轧辊初始半径;υ——轧件?白松比,近似等于0.3;E ——轧辊弹性模量。
在计算轧辊压扁半径时,需要预先知道轧制力的大小,而轧制力在得到最终计算结果之前是未知的。
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
36
工业工程系
苏平
4 Petri网建模
Petri网的变迁规则
例1:检查变迁发生权, 顺序:t1 t2 t3 t4
①
p6
t2 p2
p5 t3 p4
检查t1 : t1
p3
M(p2)=2 , M(p3)=2 , p1 M(p6)=1 I(p2 , t1)=1 , I(p3 , t1)=1 , I(p6 , t1)=1 O(p1 , t1)=1
14
工业工程系
苏平
3 活动循环图法
ACD模型的仿真运行
假设三台机床加工顺序为①→③→②
空闲 ②③ 加工 ① ②③ 就绪 ①②③ 机床 ACD (3) 安装 ① 工人 ACD (1) 等待
15
工业工程系
苏平
3 活动循环图法
ACD模型的仿真运行
假设三台机床加工顺序为①→③→②
空闲 ②③ 加工 ① ②③ 就绪 ① 机床 ACD (3) 安装 ① ②③ 工人 ACD (1) 等待
38
工业工程系
苏平
4 Petri网建模
Petri网的变迁规则
例1:检查变迁发生权, 顺序:t1 t2 t3 t4
22
工业工程系
苏平
3 活动循环图法
ACD模型的仿真运行
假设三台机床加工顺序为①→③→②
空闲 ①③ 加工 ① ②③ 就绪 ①②③ 机床 ACD (3) 安装 ② 工人 ACD (1) 等待
23
工业工程系
苏平
3 活动循环图法
ACD模型的仿真运行
假设三台机床加工顺序为①→③→②
空闲 ①③ 加工 ① ②③ 就绪 ② 机床 ACD (3) 安装 ① ②③ 工人 ACD (1) 等待
2.1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f (0− ) = f (0− ) = 0
'
则有
f (t ) ↔ sF ( s ) f (t ) ↔ s F ( s )
'' 2
四、拉普拉斯变换的作用
1. 求解微分方程
通过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 2. 通过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分析系统特性
第一节 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图2-2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
图2-3 二阶系统方框图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和图 图2-2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和图2-1 动力滑台铣平面具有完全 相同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都是二阶系统。 相同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都是二阶系统。
第一节 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 m1&&1 + c ( x1 − x2 ) + k1 ( x1 − x2 ) = 0 x
第一节 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一、机械移动系统 组件:质量、阻尼器、 组件:质量、阻尼器、弹簧 原理: 原理:牛顿第二定律 数学:拉普拉斯变换、 数学:拉普拉斯变换、 传递函数
零初始条件下, 零初始条件下,具有线性特征的系 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 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原理: 原理:动力学绕定轴转动方程 传动比、角速度、转速、 传动比、角速度、转速、转矩
T1' 、 2' 、 3' 分别为轴Ⅰ、Ⅱ、Ⅲ的负载转矩,ω 1 、 2 、 T T 分别为轴Ⅰ 的负载转矩, 设
分别为轴Ⅰ 分别为轴Ⅰ、Ⅱ、Ⅲ的角速度, 为工作台的速度。 的角速度, 为工作台的速度。
υ
ω ω
3
Z1 Z 3 Z2 Z4
2
Z1 Z 3 L +m 2π ω1 = J ω1 Z2 Z4
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可编辑全文
2.1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图2-3中,J1为轴I部件和电动机转子构成的转动惯量;J2、 J3为分别为轴II、III部件的转动惯量;k1、k2、k3分别为轴I、 II、III的扭转刚度系数;k为丝杠螺母副的轴向刚度系数; m为工作台质量;c为工作台导轨粘性阻尼系数;T1、T2、 T3分别为轴的输入转矩。
M M f Mk T
J C K T (t)
(s)
1
T (s) Js2 Cs K
电路系统建模(拓展知识点)
基本元件 电感 电容 电阻
公式
i
1 L
Udt
i C dU dt
iU R
能量或消耗功率
E 1 Li2 2
E 1 CU 2 2
P U2 R
电路系统建模(拓展知识点)
• 例2.5 设有一个以电阻R、电感L和电容C组成的R-L-C电路 如图所示。试列写以ui为输入,uo为输出的微分方程式。
T3' 2 mvL
根据传动关系有: v
L
2
3
L
2
z1 z3 z2 z4
1
将上两式联立得: T3'
L
2
2
z1 z3 z2 z4
m1
2.1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3)折算到轴I上的总转动惯量
2
T1'
J 2
z1 z2
1
z1 z2
T2'
T2'
J 3
z1 z2
z3 z4
2 1
z3 z4
U 0 (s) I (s) / Cs
U0(s) 1 Ui (s) RCs 1
电路系统建模(拓展知识点)
现代制造系统 第四章数学模型(1)
一.概述
模型的作用/ 3. 模型的作用/意义 有利于加速新系统的研究开发 可降低实验成本 有利于保证安全 节省时间, 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简化操作, 简化操作,易于理解
一.概述
4. 模型的分类 根据模型描述实际系统的方法, 根据模型描述实际系统的方法,模型 的分类有很多种,在制造系统的研究中, 的分类有很多种,在制造系统的研究中, 应用较多的模型有两大类: 应用较多的模型有两大类:物理模型和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主要有实体模型、 物理模型主要有实体模型、比例模型和 相似模型。 相似模型。 数学模型主要包括解析模型、 数学模型主要包括解析模型、逻辑模型 和网络模型。 和网络模型。
1. 投入产出方程
第i部门流向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加上该部门的最终产品 等于该部门从其他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加上本部门新创造 的价值。 的价值。
x i = ∑ x ij + yi,i=1,,,n 2 ...
j=1
n
(4-3)
∑x
j=1
n
ij
+ yi = ∑ x ji + zi ,i = 1, 2,..., n
部 门 n
…
制造系统部门之间输入输出关联示意图
…
…
…
…
1. 投入产出方程
设一个制造系统由n个部门组成,部门i的总产出( 设一个制造系统由n个部门组成,部门i的总产出(产 从部门i流向部门j 值)为 x i ,最终产值为 y i,从部门i流向部门j的中间 部门i 产值为 x ij ,部门i的工资和折旧费用为 v i 和 d i 部门i (1)部门i n 的总成本 C i
一.概述
2. 模型的特点 模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模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 它是客观事物的模仿或抽象。 它是客观事物的模仿或抽象。 它由与分析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 它由与分析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 它体现了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它体现了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现代制造系统知识点及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半开半闭要求:一张A4纸(写明专业—学号—姓名,可反正面用,必须手写)填空(20分)简答(35分)计算(15分)共计70分范围1—9章第一章绪论1.制造系统的三大特征:P1~22.现代制造系统技术的基础内容(5个):P3~43.制造系统发展的几个阶段(5个):P4~5第二章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及上课强调内容即可)2.2 制造过程1.制造业,制造过程2.小制造、大制造3.几种典型的制造过程的子过程:P14 (1)~(4)(每项下的文字解释)2.3 制造模式(书+PPT)1.制造模式的定义2.现代制造模式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P16~21(第8点不用看,了解即可)2.4 制造系统1.制造系统的要素:硬件和软件两方面P232.制造系统的分类(两种):P23 (本书主要讲的是离散型的)3.制造系统的典型结构(不用画图,了解即可)4.提高制造性能总体性能的途径(3方面):P24第三章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与运行原理3.2 现代制造系统的总体结构1.从哪几个视图介绍现代制造系统的总体结构(3个):功能视图、组织视图及资源视图2.制造系统的功能视图:不用画图,绘文字描述(从哪几方面介绍的)3.制造系统的组织视图4.制造系统的资源视图:资源包括哪些——信息、物质、能量、资金和能源制造系统的物料流制造系统的信息流中流动的信息有几类:P36~373.3 单元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全看)3.5 工厂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看文字部分)第四章制造系统的数学模型(重点)4.1 概述1.为什么用到数学模型(即系统模型的意义)2.模型的分类: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各自的分类4.2 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会推导投入产出模型,根据投入产出方程知道什么(即投入产出方程的意义)书P48 4.3 制造系统的排队网络模型(会出题,看PPT)4.4 制造系统的活动循环图模型(重点)会出类似书上P60的实例,但不会那么难第五章制造系统性能分析5.1 概述1.系统分析的目标2.系统分析方法(4点)5.2 基于排队理论的分析方法1.单机单队列系统分析的五大性能指标:记公式,会计算,掌握例题2.多机多队列系统分析:不用推导公式,记住最终公式,例5.25.3 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1.仿真的具体步骤,如何做2.基于活动循环图的方针算法(要理解最小时钟原则)3.仿真结果分析的方法:复演法和批均值法4.书P81 例5.3 会用公式第六章制造系统的综合与设计6.2 制造系统设计的主要过程6.3 制造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规划论方法P99排队论方法P100 如何保证循环成本最低(出小题)6.4 解决涉及决策问题的有效方法——层次分析法若考计算,会给个矩阵,让你来算决策过程第七章制造系统的运行管理7.2 制造系统的运行管理控制功能如何实现:P114~115 共四点7.3 产品制造的主生产计划1.主生产计划的概念(即做什么的)书P116 第一段最后两句话(短期,长期)2.如何制作主生产计划:有两大过程,这两个过程叫什么,做什么的,哪个是最终能得到结果的3.P127 时变情况下主生产计划的生成不考7.4 物料需求计划1.给产品结构描述图,画产品物料矩阵2.产品结构描述的层次关系——低层码(如何判断是哪层码)3.物料需求计划的优点:P1394.MR PⅡ与MRP的区别5.能力需求计划分为哪两类P141第八章制造系统的调度控制8.2 流水排序调度方法(重点)1.n作业单机排序2.n作业两机流水排序(约翰逊法)(重点)8.3 非流水排序调度方法只看8.3.1即可,知道横、纵坐标、45度线代表什么,以及求解步骤8.4 基于规则的调度方法1.简单优先规则的种类及各自的含义(6个)8.6 不用看,但是P172 例8.5会出填空第九章制造系统的过程控制9.1 概述1.制造过程的主要功能任务是什么9.4 制造过程的动态工艺过程9.4.4 不考9.5 刀具系统的管理与控制刀具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各自的主要任务:刀具集中管理、刀具交换控制和刀具预调控制9.6 制造过程的物流控制(概念性的东西)9.7 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强调什么控制以及其方法9.7.3 工序质量分析——控制图法9.8 制造过程的状态监测与监控:特点,主要内容。
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概述
3.2.3 广义模型化方法
3 建模基本步骤 7)广义模型运行维护 所建造的广义模型投入试运行,在试运行过程中,进
行模型的校正、增删和更新等维护工作。
3.2.3 广义模型化方法
3 建模基本步骤 8)广义模型评价鉴定 根据试运行结果,对广义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和鉴
定
由此可见,广义模型化的步骤是一个具有多重信息反 馈的模型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维护的过程
3.2.2 广义模型的概念
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任务的需求和环境条件的可 能,灵活的UN用上述三种模型。在知识模型、数学模 型、关系模型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 集成,建立使用与实际大系统的广义模型
从广义模型的概念可知,广义模型可以全面的(定性、 定量、静态、动态)描述实际系统的结构、参数、功 能和特性
3.2.2 广义模型的概念
1 知识模型 KM 运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的方法和技术 如知识表达方法、知识获取技术所建立的知识模型
主要用于表达人们关于事物的定性知识和经验知识, 以便利用知识进行定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求解有关问 题
3.2.2 广义模型的概念
2 数学模型 MM 运用控制理论、系统辨识或运筹学及其他数学的方法
制对象数学模型-控制理论系统辨识方法等。
3.2.3 广义模型化方法
3 建模基本步骤 5)广义模型技术支持 采用计算机辅助建模技术,进行计算机仿真,建立模
型库等。
3.2.3 广义模型化方法
3 建模基本步骤 6)广义模型建造调试 应用“分解-联合”,“演绎-归纳”、“人机结合”
方法,以及有关具体建模方法。技术支持手段和设备, 建造广义模型的各子模型、关系模型、并构成总模型, 在计算机上联调
3.2.3 广义模型化方法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复习重点
1、系统“三要素”:实体、属性、活动①实体:确定了系统的构成,也就确定了系统的边界;②属性:也称为描述变量,描述每一实体的特征;③活动:定义了系统内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了系统内部发生变化的过程。
2、系统的分类(1)静态系统& 动态系统——时域状态(按系统状态是否变化)确定系统& 随机系统——存在随机变量(按有无随机过程)单变量系统& 多变量系统——自由度数量连续系统& 离散随机事件系统——按系统状态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2)根据系统状态是否随时间连续变化,可以将系统分为:连续系统、离散事件系统①连续系统是指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连续性变化的系统。
②离散事件系统是指只有当在某个时间点上有事件发生时,系统状态才会发生改变的系统。
由于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使得离散事件系统的状态具有随机和动态特征,此类系统也常被称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EDS)。
3、机械制造系统是复杂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它的输入为各种制造资源(如毛坯、半产品、能源、人力等),输出为零件、部件或产品。
机械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始终伴随着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也称为“三流合一”。
4、系统模型分类①物理模型:采用特定的材料和工艺,根据相似性准则按一定比例制作的系统模型,以便通过试验对系统的某些方面性能作出评估。
②数学模型:采用符号、数学方程、数学函数或数据表格等方法定义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再利用对数学模型的试验以获得现实系统的性能特征和规律。
③物理-数学模型(也称为半物理模型):一种混合模型,结合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优点。
5、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关系:系统、模型与仿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系统是要研究的对象,模型是系统在某种程度和层次上的抽象,而仿真是通过对模型的试验以便分析、评价和优化系统。
6、仿真时钟的推进机制:固定步长时间推进机制、下次事件时间推进机制、混合时间推进机制注:仿真时钟是指所模拟的实际系统运行所需的时间,而不是指计算机执行仿真程序所需的时间。
第04章制造系统的数学模型
耗系数)进行计算。 投入系数用
aij
xij xj
,
i, j 1,2,L,n
aij 表示,其定义如下:
(4-6)
式中 aij 表示第 j 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第
i 部门的投入量。
根据投入系数的定义可知,如果已知 ai,j 对于设定的产出 xj
则投入 xij可以按下式求出。
xij aij xj , i, j 1,2,L,n
第25页,此课件共51页哦
25
数 控 机 床 1
数 控 机 床 2
…
数 控 机 床 m
n个 夹 具
图4-5即为一由m台数控机床和n个夹具组成的摩托车零件数控加工系统 。由于在该系统中夹具的数量是固定的,加工完一个零件空出一个夹具后 ,才能投入一个新的零件,因此系统中最多只有n个零件。
由于在离散型制造系统中零件的种类很多,而且各类零件均需按照自己的 工艺路线到相应的设备上进行加工处理,也就是说,在这种系统中不但有多种 类型的顾客(零件),而且每类顾客需要多种类型的服务(零件需经多工序加 工处理才能完成),因此离散制造过程中的排队系统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复杂 的排队网络。
模型。
2.制造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解析模型、逻辑 模型和网络模型。
第3页,此课件共51页哦
3
三、制造系统的数学模型
1.解析模型
以一定的数学表达式去描述制造系统,它是对实际制造系 统或系统某一个方面问题的数学抽象。通过解析模型,人们有 可能分析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性能参数。
2.逻辑模型
表示制造系统逻辑关系的模型,如方框图、活动循环图等 。
zi vi di mi
第9页,此课件共51页哦
4.2 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建立制造系统模型的必要性
3.有利于保证安全 4.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5.简化操作,易于理解
二、制造系统模型的主要类型
在制造系统的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模型有物理 模型和数学模型。
1.制造系统的物理模型主要有实体模型、比例 模型和相似模型。
2.制造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解析模型、逻 辑模型和网络模型。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put-output method and for its application to important economic problems"
8
4.2 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设一个制造系统由n个部门组成,部门i的总产出(产值)为 x i ,最 终产品为 y i ,从部门i流向部门j的中间产品(产值)为 x ij ,部门i的工资
5
4.2 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一、简介
从宏观上看,制造系统可以大至一个大型企业、一个集团公 司,甚至一个跨国公司。因此制造系统各组成环节间的关联是非 常复杂的。从生产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看,制造系统各生产部门 (子系统)输入输出间的联系可用下图表示。
部门间流 动的产品
部 门
1
流向系统 外的产品
部
4
4.1 概述
现代制造系统是复杂的,随着所研究问题的内 容不同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为制造系统建 立不同的模型。由于数学模型是对制造系统进行定 量分析的基础,并具有可变性好、适应性强、分析 问题速度快、节约人力物力且便于计算机求解等优 点,因此是制造系统建模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章将重点介绍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建立 制造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和几种典型的数学模型。 最后讨论制造系统建模中应注意的问题。
3
三、制造系统的数学模型
1.解析模型 以一定的数学表达式去描述制造系统,它是对 实际制造系统或系统某一个方面问题的数学抽象。 通过解析模型,人们有可能分析系统的基本特征和 性能参数。 2.逻辑模型 表示制造系统逻辑关系的模型,如方框图、活 动循环图等。 3.网络模型 利用网络图来描述制造系统的组成元素以及元 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型。
门
2
...
部 门
n
+
系统输出
6
4.2 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一个生产部门(如某跨国公司下的一个工厂)的输 入可能来自其他许多部门的输出,而一个部门的输出不 但要向社会(系统外)提供最终产品,而且还要向系统 内其他部门提供中间产品。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信息、物料、资金等多方面的联系,将造成系统各部门 间的关联错综复杂。
该部门的最终产品(左边),等于该部门从其他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加上本
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右边)。
投入产出方程揭示了制造系统内部环节之间以及内部环节与外部总体需
求之间,在投入产出方面的平衡关系。
直接投入量、部门总产量和系统 最终产量间的数学关系
制造系统中某部门的直接投入量可通过投入系数(或称直接消
耗系数)进行计算。投入系数用 aij 表示,其定义如下:
aij
xij xj
,
i, j 1,2,L,n
(4-6)
式中 aij 表示第 j 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第 i 部门的投入量。
根据投入系数的定义可知,如果已知 aij,对于设定的产出 xj
则投入 xij 可以按下式求出。
xij aij xj
n
将上式代入式 xi xijyi
第4章 制造系统的数学模型
4.1 概述 4.2 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4.3 制造系统的排队网络模型 4.4 制造系统的活动循环图模型 4.5 制造系统的Petri网模型 4.6 制造系统建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4.1 概述
一、建立制造系统模型的必要性
模型是研究系统的重要基础。 制造系统模型是对制造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 的描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如文字、符号、图 形、实物、数学公式等)提供关于该系统的知识。 在制造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中使用系统模型 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速新系统的研究开发 2.可降低实验成本
如何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揭示现代制造系统的内 在联系和内在规律,是现代制造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 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投入产出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 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7
4.2 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1973年诺贝尔 经济学奖获得者,美籍俄罗斯经济 学 家 瓦 西 里 ∙ 列 昂 节 夫 (Wassily Leontief) 在 复 杂 经 济 系 统 研 究 方 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12
总投入量计算公式
问题的提出: 按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求出的投入没有包含间接
投入(间接消耗量),因而是不完全的。为此需找 出求解总投入(完全消耗量)的计算公式。
n
j1
xi aij xj yi ,i 1,2,L,n
j1
其矩阵形式为
i1,2, ,n 得 (4-8)
X AX Y
即 X (I - A)-1Y
(4-9)
或 Y (I - A)X
(4-10)
式中
A
{aij
} n´
n
为投入系数矩阵(或称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式(4-9)和(4-10)表明,当已知投入系数矩阵 A 时,根据制造系 统的最终产量 Y ,即可求出所需的各部门的总产量 X ;反之,如果 已知各部门的总产量 X ,则可求出系统的最终产量 Y 。
和折旧费为 v i 和 d i 。
由此求出第i个部门的总成本 C i 为
n
C i xjividi j 1
i1,2, ,n
以C i 加上利润mi,即可得第i部门的总产值:
n
xi Ci mi xji vi di mi j1
n
或
xi xji zi
j1
式中, zi vi di m 为i 第i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工资、折旧、利润之和)。
4.2 制造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又因为每一部门的总产出应该等于该部门流向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与输 出到系统外部的最终产品之和,即:
n
xi xijyi j1
两式相等,因此有:
i1,2, ,n
n
n
xij yi xji zi
j1
j1
该式即为投入产出方程,它表示从第i部门流向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