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的趋势,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跨国并购从2003年以来占DF工的比例均高达8%0以上,2007年最高时达95.6%。2007年由于世界经济的降温,跨国并购的高涨势头有所减弱,特别是发生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并购交易的锐减。但即便如此,2007年跨国并购投资仍占国际直接投资的91.8%。2008年,全球并购继续降温,全年全球并购总额为915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7%,[1]但跨国并购占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仅仅下降了5.8%(见表1)。

表1 2003—2010年:国际直接投资及跨国并购变化趋势表单位:亿养元

年份国际直接投资(DFI) 增长比例

(%)跨国并购增长比例例

(%)

C. M&A/FDI

(%)

2003 8621 20 6879 20 69.7 2004 9123 22 7561 21 76.4 2005 9874 25 8479 26 73.7 2006 11245 40 10325 45 84.6 2007 9604 21 9012 37 83.2 2008 9158 18 8751 26 77.8 2009 8410 -23 6812 -24 62.1 2010 8654 -18 7124 -22 65.1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投资报告》整理

而近几年外资在我国汽车业高额并购金额与数量巨大的并购案例,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很多学者和专家也纷纷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但这些学者在对我国汽车业外资并购进行研究时,大多都是从外资在我国汽车业并购的某一方面出发去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对我国汽车业外资并购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的时候又大多集中在对我国汽车业外资并购的简单回顾,对我国汽车业外资并购的动因分析、方式分析、效应分析等并没进行系统分析,对于我国的汽车业在外资并购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很缺乏系统的分析。

本文是基于以上的原因与背景,力图的从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出发,对我国

的汽车业外资的并购方式进行研究,重点的探讨了外资在我国的汽车业并购模式、动因以及的外资在我国的汽车业跨国并购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目前汽车业在外资并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题的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的汽车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

跨国的并购是作为一种深刻影响这全球经济化的活动,是对外直接的投资主要形式。所以,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也是在这个基本理论之上的。在这些个个理论当中以折衷的理论(OLL) 、国际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垄断优势论等等影响最大。垄断的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史蒂芬.海默(StephenH)在它的博士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当中首次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哈佛大学的雷蒙德,弗农(RyamondVernon)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1966);内部化的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卡森M(.Cassno) 和巴克利(P.J.Buckl。y)以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善为理论分析的前提创立的(197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邓宁(J.H.Dunning)教授1977年在其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域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中提出的[2]。

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ekiey)、卡森(M·Casson)于1976年在其合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中提出了新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的交易性失效,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促使的跨国公司进行交易的内部化活动。由于市场的还不够完全,企业在让渡它中间的产品时很难去保障其自身的权益,也就不能够通过市场来合理的配置它的资源,以此保证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

美国的学者马吉(S·P.Magee)在1977年所发表了《信息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报偿理论》,对内部化理论作为补充[3]。马吉认为,产品开发、工艺更新和市场动态等都属于信息范畴,而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共享性,专利制度对技术的保护作用有限,所以,企业为保证其在信息投资中取得更多的收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己有信息内部化以取得充分报偿。

2.国内

汽车这个行业中外资并购的活动在我国的兴起时间还很短,在学术界中对汽车行业外资并购的研究基本还属于一片空白。研究主要的是集中在了讨论合资模式是否的适合今后的发展。在稀有的几篇汽车业的外资并购文献当中,主要侧重

的是对汽车的行业合资方式与并购比较以及的对汽车业外资一方的并购动机分析。罗勇是简单比较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合资模式与并购,指出了跨国并购在竞争力、资本形成、成本和时间上都明显的优于合资的模式,这也是全球投资主要的方式。陈家润则对中国的汽车行业所进行了个案分析很对外资并购的研究,用西方的并购动机中的效率理论来详细的解释了对于东风日产的合并原因。而且还指出了他们合并主要的动机是为了消除竞争的对手、获取市场的优势、互惠互利与实现经济化。薛有志则是运用了西方的并购动机理论,指出了外商并购中国的汽车企业中主要的动机是为了获取协同效应、降低交易的费用和快速的进入经济市场。绍洁笙和孙春明则是运用利润并购的动机理论,从原始的动因及表现的形式这两个角度,解释了中国的汽车业中的外资并购主要的动机,即占领市场份额、获取协同效应、追求利润、成本曲线互补效应于市场份额效应。

对于外资在我国的汽车产业并购研究目前还不是不多,主要的有:邵洁笙和孙春明在《外资并购一中国汽车业做大做强的捷径》一文中通过了对我国汽车业发展的回顾来说明并购是当前我国汽车业做大做强的捷径。罗勇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跨国并购》指出:近年来,跨国并购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集团进行国际投资的主流方式。加人WTO,中国汽车工业必然要参与到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工业参与跨国并购既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外资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并购方式包括整体并购、部分并购、收购合资企业的中方股权和通过股票市场并购。许崇正博士在《中国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发展》一书中以中国入世和西方企业的并购浪潮及中国并购的发展为主要的背景,阐述并购效应、动因时,着重就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关系展开论述,目的在于为中国企业实施并购,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一套本土化的并购理论,分析中还使用了新制度信息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4]。同时指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动机将主要集中于两点: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及从增强公司全球竞争力出发,利用中国的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在中国设立全球供应基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整个论文由六章组成,第1章是文章的绪论;接着对跨国并购的定义、基本理论、动因等进行了阐述,为后面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这构成了本论文的第2章;第3章在通过介绍世界汽车业发展现状,明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为第4章和第5章的分析打下现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