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试论明代中后期的宗藩问题与宗藩改革

试论明代中后期的宗藩问题与宗藩改革

试论明代中后期的宗藩问题与宗藩改革雷炳炎;林晓玲【摘要】宗藩问题根源于宗室分封制度,明中期以后,由于宗藩特权无法破除,加上政治藩篱的设置,朝廷对宗室给养的全面包办,迅速引发了明王朝的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嘉靖以后,在朝臣的吁请下,明廷虽不乏改革之举,但其着眼点并不涉及宗藩根本弊窦,仅限于解决当时财政难关,因而很多问题也伴随明王朝走向崩溃.【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3【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明中后期;宗藩问题;宗禄;宗室犯罪;特权;宗藩改革【作者】雷炳炎;林晓玲【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明代宗藩问题是针对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度以后宗室特权和宗藩本身发展引发的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言的。

明代宗藩问题始终是有明历代统治者和朝臣关注的问题,并非明代中后期所特有。

宗藩问题在各个时期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

宗藩问题出现于明初,但明初和后来的宗藩问题是截然不同的,明初的核心问题是宗藩权力过重,尤其是诸王掌控军权、节制武将,造成了尾大不掉的政治格局,皇权与藩权的矛盾直接酿成明朝的政治危机和皇权易位,通过永乐帝及其后来者革除明初宗藩弊害,削夺藩权,明代宗室的兵柄尽释,其政治影响已难以形成对皇权的冲击。

宣德以后,明代帝王出于对宗室的防范,开始限制宗藩的行动自由,正统以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明代藩禁政策。

伴随着明代中后期宗室人口与宗禄问题的出现,宗室犯罪的频发,正德以后,明代的宗藩问题主要表现对明代经济、社会的巨大危害,而朝野上下围绕宗藩问题的议论和建言献策大都是针对当时十分突出的藩禁问题、宗室人口与岁禄问题、宗室犯罪等积弊。

明代中后期,朝臣对宗藩的认识,侧重点不尽相同,主要反映为对宗藩重要性的强调,对宗藩问题的揭示和担忧以及对宗藩改革的吁请。

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年来,明清宗族研究频繁被学界关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宗族,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模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明清宗族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家族关系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明清宗族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明代,宗族制度在政治、社会和家族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者们对明代宗族的研究不断深入。

研究成果揭示了明代宗族作为社会组织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宗族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同时,在明代宗族研究中,学者们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族谱研究、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等。

在明代宗族研究中,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史书、奏疏、家谱、祭文等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明代宗族的组织结构、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通过对《明实录》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宗族在明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明代皇帝对宗族的重用,以及宗族的政治影响。

此外,还通过对家谱的分析,研究者们还可以了解到明代宗族的家族规模、世系传承和家族财产等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

另一个重要的明代宗族研究方法是族谱研究。

族谱是宗族历史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宗族的血缘关系、家族成员的姓名和官职等信息。

通过对族谱的研究,可以追溯宗族的历史渊源,探讨宗族的传承和变迁。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对山西晋南地区的宗族族谱的研究,揭示了宗族在当地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了历史文献和族谱研究,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也是明代宗族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宗族村落的实地考察,可以还原当时宗族社会的原貌。

同时,田野调查还可以了解到当地宗族传统、宗族行事和宗族意识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学者们通过对浙江宗族村落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不同宗族村落的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

近年来,明代宗族研究的成果丰硕。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族谱和田野调查等的综合研究,对明代宗族的组织形态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浅析明代封藩制度

浅析明代封藩制度

浅析明代封藩制度作者:丽丽来源:《卷宗》2017年第27期摘要: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后,为了监督各地方官吏,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

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

藩王制度从超级恩惠走到特殊限制,其副作用日益凸显,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明代;封藩;特权;恩惠;藩禁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

所谓封藩制,即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工,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军事中心。

一方面,用以巩固边防;另一方面,用以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运用强大亲藩为屏卫,确保朱氏皇统的巩固。

所以,朱元璋将封藩制度作为强化皇权的一个重要措施。

清人赵翼说:“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

”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在边塞重镇的藩王,兼有节制卫所,奉令征伐之任,其目的是“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直到“靖难之役”后,藩王的军政之权渐被剥夺,但在经济上仍给予藩王极其丰厚的待遇,使得明王朝在封建制上只留存于形式。

即所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徒拥虚名,坐糜厚禄”。

这些优待和特权也致使后来社会矛盾的出现。

1 独有的军事特权在军事方面,各个藩王都占守着战略要地,并具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地权力。

每个藩王属地都有镇守之兵和护卫兵。

守镇兵由常选指挥统领;护卫兵则由王调遣。

万一属地是险要之处,如有紧急事物,两种兵都可“并从王调遣”亲王都拥有三护卫重兵。

每护卫“甲士少则三千,多则之万千”,而边塞诸王则多于此数。

比如宁王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

无王令者,不得发兵”由此可见,明代诸藩王所具有地独特军权。

2 丰富的政治恩惠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勋臣担任,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

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明清宗族研究在中国学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明清时期,社会经历了剧烈变革,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宗族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来的明清宗族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主要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明清宗族研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族的社会功能与制度变迁、家族经济与社会关系、宗族文化与观念变迁和宗族网络与地方社会。

首先,在宗族的社会功能与制度变迁方面,学者们通过对明清宗族制度的考察,发现宗族在社会秩序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明代,宗族系统在推动社会秩序建设、履行社会职能、维护家族荣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宗族制度开始出现问题,封建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明清之际,宗族制度的功能明显减弱。

其次,家族经济与社会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宗族经济在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地产经营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宗族内部形成了复杂的家族网络,通过亲属关系、地域关系和经济交往等方式,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

这种宗族经济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天下”观念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三,宗族文化与观念变迁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宗族文化逐渐从封建礼教转向士人文化,注重家风家训、家族历史、祭祖等传统仪式的重建。

与此同时,宗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宗法观念转向了以血缘和亲属关系为核心的观念,认为“血浓于水”,宗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互助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最后,宗族网络与地方社会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学者们通过对宗族网络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时期宗族与地方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宗族通过参政议政、地方社会组织与社会活动等方式,巩固了自身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地方社会也通过利用宗族网络来加强地方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浅析明代宗学对宗藩的影响

浅析明代宗学对宗藩的影响

浅析明代宗学对宗藩的影响摘要:明代宗学,学生限于世子、长子、众子,以及年未及冠将军、中尉和年十岁以上的宗室子弟。

规定学习《皇明祖训》、《孝顺事实》、《为善阴隲》、《四书》、《五经》、《通鉴》等书。

学官由王府长史、纪善等中选学行兼优者充任。

有明一代,宗学的设置不仅教化了宗室子弟,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宗室子弟的知识水平。

关键词:明代宗学宗藩宗室子弟宗藩教育宗学,是我国古代为教授皇族子弟而专门设置的学校,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学校。

宗学创始于西汉,经北魏、唐、宋,到明代仍沿袭这一制度。

明代中后期沿袭这一制度,并有所改进。

明代宗学学生限于世子、长子、众子,以及年未及冠将军、中尉和年十岁以上的宗室子弟。

并置宗正一人,宗副两人。

规定学习《皇明祖训》、《孝顺事实》、《为善阴隲》诸书为主,兼习《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为辅。

学官由王府长史、纪善、伴读、教授中选学行兼优者充任。

宗学的设立对明代宗藩意义重大。

近五十年来,学术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颇为重视。

如明代宗室分封制度、宗藩人口与宗禄问题、宗藩商业活动、王府庄田、宗室人员犯罪、宗藩与地方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对于明代宗学的研究有一些,但不是很多。

明代宗学是明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宗藩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当时及后世影响至深。

本文试就明代宗学的设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人员设置、发展演变、结果并对宗藩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明代宗学的设置明初虽然有宗藩教育,但没有设立宗学。

王府中的教授、纪善等官同时担负着对明初的宗藩教育。

宗学的设立过程,在《明实录》中曾多次提到。

根据《明实录》记载,宗室人员、大臣先后奏请设立宗学,有的在奏疏中明确提出了宗学的方案。

如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南陵王朱睦楧陈奏:“敕行各省,凡有分设王府去处,设立宗学一所,除亲郡王以下、镇辅奉国将军中尉之子,其十岁以上者俱入宗学作养,月给廪米五斗,就于各郡王府教授内,令抚按三司等官选举学行优长、通五经者五员主掌学事,仍于国子监见班监生内推拨十名宏词博学者分教宗室,三年满日,准免坐监正期,再照南北直隶裁选科道官一员提督宗学,严加考试,如果学业有进取列优等者,以行劝励。

明代藩府刻书研究共3篇

明代藩府刻书研究共3篇

明代藩府刻书研究共3篇明代藩府刻书研究1明代藩府刻书研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照的时期,是文化、科技和艺术空前发达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得到了高度的提升,文化艺术家皆纷纷崛起。

藩府刻书,作为代表着地方文化风貌的一种文献形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代藩府刻书,可以说是明代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

藩府刻书,是指由地方藩镇或大小贵族特别刻制的书籍。

藩府刻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在明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明代藩府刻书种类繁多,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医学、法律等方面,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明代藩府刻书在印刷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初期,活字印刷已经相当流行,是明代出版峰值。

但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木刻印刷也逐渐得到发展。

木刻版的制作比活字印刷便宜,耐久程度较高,在大面积的创作和发行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明代藩府刻书不仅在技术上提升了水平,而且在文化和思想的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有些藩镇的贵族,自行开设书院,招收一些有才学的学生,自主刊刻教科书。

这些书籍,大多具有新意,超越了当时传统的文化理念。

例如,珠山诗派,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双声韵、古体诗的写作规则,刊刻了一批创新性的诗文作品。

此外,明代藩府刻书还揭示了明朝社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不同地区的藩府,由于其自成一派的地方氛围,书籍内容和文学风格也各不相同。

例如,“城隍骑斩图”就是由地方藩府制作的一部陆游笔下的“琵琶语”的底册,可以反映茶陵地区的当地文化和景点。

总之,明代藩府刻书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深入研究明代藩府刻书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地方文化、研究文学发展趋势、推动文化创新,都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明代藩府刻书不仅证明明代文化的繁荣,同时更揭示了明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为我们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明代藩府刻书是中国古代书刊历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以地方藩镇为基础,利用木刻印刷技术刊刻各种文字、图像和艺术作品。

九十年代以来明代宗藩研究综述

九十年代以来明代宗藩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6—09—18作者简介:闫海青(1977—),男,山东梁山人,2004级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

九十年代以来明代宗藩研究综述闫海青(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明代宗藩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研究呈现新的变化:逐渐向区域化与专业化研究转变。

在区域性研究上,主要以河南、陕西、山西、广西、江西等地为主;在专业化研究上,主要在宗室犯罪、宗室文化上取得一定成绩。

当然,整体性研究继续深入并有所创新。

关键词:明代;宗藩;区域化;专门化中图分类号:K 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06)06—0102—04 宗藩①问题作为影响明代的一大弊政,与明王朝相始终,是研究明代政治史和生活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这一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探讨宗藩问题是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学术界重视明代宗藩问题由来已久。

二十世纪上半期,对此有研究的是王崇武、王璞、鞠清远、郭豫才等人,他们对藩王的礼制、王府庄田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梳理,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解放初到七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藩的土地占有上。

主要代表性的论著有王毓铨的《明代的王府庄田》(《历史论丛》,1964年第1辑)等。

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论著日渐增多,研究方向也呈多样化趋势。

据统计,仅在1981—1991年的十年间,国内学术界发表的相关论文就有70多篇②。

这一时期代表性论著有顾诚的《明代的宗室》(《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年),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等。

这些论著大多着眼于全面与整体性的论述,确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很显然,这一时期在区域性、专门性的研究上还不够充分,不够细致深入。

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宗藩问题的研究仍在继续,又有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见诸报刊,对此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与广泛。

《论明代皇权的重构、困境与衰变》范文

《论明代皇权的重构、困境与衰变》范文

《论明代皇权的重构、困境与衰变》篇一一、引言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皇权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重构、困境与衰变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明代皇权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重构的原因与过程,揭示其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其衰变的原因及影响。

二、明代皇权重构的背景与原因1. 背景明代皇权重构的背景,主要源于元朝的覆灭和明朝的兴起。

元朝时期,皇权相对较弱,地方势力较强,导致国家政治不稳定。

而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皇权成为必然趋势。

2. 原因(1)皇帝继承制度的改变:明初皇帝继承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确立了世袭罔替的嫡长子继承制,强化了皇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朝通过设立锦衣卫、东厂等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3)儒学的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尊崇君权、忠君爱国等观念深入人心,为皇权重构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明代皇权重构的过程及特点1. 过程(1)明初的皇权重构: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永乐时期的皇权巅峰: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进一步巩固了皇权,形成了皇权巅峰的格局。

(3)仁宣时期的调整与完善:仁宗、宣宗时期,对皇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完善,使皇权更加稳固。

2. 特点(1)皇帝权力高度集中:明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2)文官制度的发展: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和文官队伍的壮大,文官在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皇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地方控制的加强:通过设立都司、布政使等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四、明代皇权面临的困境在明代皇权重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其中最主要的是君臣关系紧张、宗室争斗以及宦官专权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皇权的稳定与巩固。

五、明代皇权的衰变及影响随着明朝的衰落,皇权也逐步走向衰变。

其主要原因包括政治腐败、官员贪污、农民起义等因素。

明代河南宗藩浅述

明代河南宗藩浅述

明代 河 南 宗藩 浅述
张 民服 徐 晶
( . 州大学 历史与考古学 系; . 州大学 外语学 院. 1郑 2郑 河南 郑 州 4 0 5 ) 5 0 2
摘 要: 分封 藩王是 朱元璋 建立明朝 后采取 的一 项重要政 治措施 。 河南是 分封 藩 王较 多的地 区 之 一, 自洪 武十四年 始, 后有周 王、 王、 王等陆续 到此就 藩。明代 其他 皇 帝的 子孙许 多也都被 先 唐 伊 分封于 河 南。至 明中后期 , 南各 地 藩府林立。这 些 宗藩违 制越 轨, 占土地 , 杀人命, 社会 造 河 广 擅 给
收 稿 日期 :0 1 1 1 2 0 —1 9
作者简介 民服(9 4 ) 男, 张 15 , 河南部州人. 教授 、 硕士生导 师. 主要从 事明清史研究
维普资讯
第 l期
张民眼, : 等 明代河南宗藩浅迷
南 明时期 , 朱聿 键 为郑 芝 龙 、 肯堂 、 张 黄道 周 所拥 立 , 者 间的矛盾 。 明王 朝对分 封河 南各地 的藩 王 , 同样贳 在福 州建立 隆 武政 权 , 击 清兵 。后 被清 兵俘 获 . 抗 在 彻 了这 一精神 。 福州 处死 。朱 柽子孙 多封 于河南 的新野 、 阴、 汤 郾城 、 卫辉 、 阳等地 。伊 王朱梅 . 二十五子 , 安 第 洪武 二十四 年 受封伊 王, 永乐 六 年 就 藩 洛 阳。 十 二年 (44年 ) 11 至 明中后 期 , 河南 各 地藩 府 林 立, 于 大 藩者 有 属
维普资讯
第1 8卷第 1期 20 年 2 月
J OURNAI OF S HANGQI TEA U CHER OI 卫GE SC I
V a 1 No l 8 1
Fe r a y 2 0 b u r 0 2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第$期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顾锦春,叶剑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摘%要]近!"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试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

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宗藩制的建立。

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

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

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

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明代藩王学的盛会——“潞王陵与明代藩王学术研讨会”综述

明代藩王学的盛会——“潞王陵与明代藩王学术研讨会”综述

2 明 代 宗 室 文 化 影 响 。苏 全 有 ( 南 师 范 大 . 河 学 ) 明代宗 藩 影 响研 究 述 略》, 为 伴 随 明代 始 终 《 认 的宗藩 问题 , 在政 治 、 济 、 经 军事 、 文化 等多方 面 均产
视潞 王 陵 的价 值 内涵 》, 对潞 王 陵 的 自然 条 件 、 川 山 形 势 以及建 筑布 局作 了价 值分 析 。宋 玉 林 ( 南 省 河
员会 关 于世界 遗 产 申报 程 序 的法 规 文 件 为 标 准 , 从 普 遍价 值 、 实性 、 真 完整 性 、 比较分 析 四个方 面 , 潞 对
正 名 。张德 信 ( 中国 明史 学会 ) 明代藩 王 制度 》, 《 阐
述 了 明代藩 王制 度在 整 个 明 代 政治 制 度 的 地位 , 并 进 一步 分析 了它 的性质 。上 述观 点虽不 无可 商量 之
状 与 保 护 受 到 较 多 学 者 的 关 注 。 余 晓 川 ( 南 省 古 河
这 次学术讨 论 会 共 收 到 论 文 4 2篇 。论 文 的 内 容 涉及 到 明代 宗室 文化影 响 、 王 陵及相 关研 究 、 潞 国 内其 他藩 王 ( ) 的建 筑 、 古 、 皇 陵 考 艺术 、 游 等不 同 旅
之 基础 上 的大背 景 , 在这 种情 况下 , 朱元 璋 只有且 只 能用 “ 典 ” “ 重 、 猛药 ” 。据此作 者提 出要 为 明 朝形 象
化 局 ) 潞 王 陵 文化 遗 产 保 护 的探 索 》 谈 及 对潞 王 《 ,
陵的保 护 , 关键 要 以法律 、 规 做保 障 。刘呈 安 ( 法 河 南 省新 乡市 凤 泉 区 文 物 管理 局 ) 世 界 文 化 遗产 标 《 准 下潞 简王 墓 之 价 值 考 量 》, 以联 合 国世 界遗 产委

读雷炳炎教授《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

读雷炳炎教授《明代宗藩犯罪问题研究》
该书对明代宗 藩犯罪问题 的研究可谓深入细致 ,兹举两点说 明:其一、关于明代王府官与宗 藩犯 罪的关系。该书认为 ,
有明设立王府官 , 本意是倚重王官管理王 国、 辅 导宗 藩 , 明初王官地位颇高 , 且 有上升至 中央政权为官 的机会 , 但朝廷对王
官逐渐 由倚重到歧视 ,正统以后 ,伴随藩禁制度的形成 ,王官的升转被 限制在王府 内,王官无 上升机会 ,这不仅造成王 官队 伍的庸劣化 ,而且导致不少王官不安于位 或 自甘堕落 ,甚至与非法宗室 同流合污 ,成为宗 藩犯 罪的教 唆者与参与者 ,这种政 策变化带来的恶果教训深刻 。其二、作者在 充分 占有史料 的基 础上,经 过统 计、分析 ,得出了明代宗 藩犯罪的人员构成 和地 理分布情况 :将军、中尉 等中下层宗 室犯罪 所 占比例大 ;西北地 区宗藩犯罪众多 。而这两点都与宗藩的经济地 位不断恶化有 着紧密关 系,根子也出在朝廷的宗藩政策 上。
机构 , 并涉及宗藩地位变化及其与各种宗藩问题的关系、宗藩政策调整与改革等等 , 为 下一步论述 明宗室犯罪作 了必要 的背
景 介 绍 与 知识 铺 垫 。
作者认真爬梳 明实录 ,从 中辑录出大量宗藩犯罪鲜 活生动的案例 ,给我们展示 了明代宗藩形形色色 的犯罪表现 :有
觊觎帝位而谋 反者 , 有僭越礼制者 , 有弑父杀兄、同宗相残者 , 有私娶娼妓 、滥收妾媵者 , 有淫乱至亲者 , 有巧取豪夺 民田 者 ,有逼 民为奴者 ,有讹诈官民财物者 ,有打杀官 民者 ,有公开抢劫者 。透过这 些案例可 以看 出,胆 大妄 为是 明宗藩行为 的
读 雷 炳 炎 教授 《 明代 宗 藩犯 罪 问题研 究 》
胡 宝 亮

( 岳麓书社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6 )

近30年来明代藩府与文学研究述略

近30年来明代藩府与文学研究述略

禄 、 籍 管 理 、 学 教 育 、 配 规 定 、 业 活 动 等 内容 进 行 户 宗 婚 商
阐述 ; 是分 省 区进行研 究 , 者对 位于 河南 、 东 、 二 论 山 江 西、 山西 、 湖 地 区 、 林 等 省 区 内 的 明代 藩 府 加 以 论 析 . 两 桂
收 稿 日期 :0 1 1 -7 2 l— O 2
作者 简 介 : 榆 华 (90 ) 男 , 周 17 一 , 江西 萍 乡人 , 副教 授 、 学博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 清 文 学 。 文 主 明
第 1 期
周榆华 : 3 近 O年 来 明代 藩 府 与 文 学 研 究 述 略
2 5
意 在 凸 显 藩 府 之 间 的府 系 性 差 异 和 地 域 性 特 点 。 为 证 其
苏 晋予 《 南 藩 府 甲天 下 — — 明 代 河 南 藩 王 述 论 之 一 》 河 列 举 了 明 代河 南 封 藩 的具 体 情 况 ,并 指 出河 南 藩 王 多 于 他
省 的原 因是 因 为 河 南 战 略 地 位 重 要 、 济 发 达 , 期 封 藩 经 前 主要 是 为 国 家 的 巩 固 与安 定 出 发 , 、 期 以 后 主 要 是 出 中 后
时 对 明 代 宗 室 政 策 的 发 展 变 化进 行 了 细致 的剖 析 。
探 讨 藩 府 经 济 及 其 社 会 影 响 的 , 张德 信 《 如 明代 宗 室 人 口俸 禄 及 其 对 社 会 经 济 的 影 响 》 一 文 从 宗 室 人 口增 长
人 手 , 述 诸 王 通 过 兼 并 土 地 、 请 收 取 商 税 和染 指 于 盐 论 乞 业 专 卖 等 行 为 损 害 明朝 政 府 的 财 政 收 入 。对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商 品流 通 带 来 极 大 的 阻 碍 1 其 它 有 代 表 性 的 文 2 ] 。

“藩屏之外”:明代宗藩作家群、文学成就及其学术意义

“藩屏之外”:明代宗藩作家群、文学成就及其学术意义

“藩屏之外”:明代宗藩作家群、文学成就及其学术意义朱仰东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
【年(卷),期】2024()1
【摘要】明代宗藩作家与明代历史相始终,规模庞大,足以成群。

明代宗藩作家修学好古,勤而不辍,诗文著述多有可观,文集荟萃,绵延不断,深受明清诗文选家认可,争相编选。

明代宗藩文学因宗藩作家特殊的身份、地位,可以管窥“藩屏之外”宗藩作家文学生活之迹,反映宗藩作家精神风貌,了解其生存境遇及政治走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

但其目下研究状况与明代宗藩作家群体、文学成就及其学术意义严重失衡,理应引起学界关注,以期有所改善。

【总页数】8页(P82-89)
【作者】朱仰东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浅论明代湖广宗藩的文化成就
2.江藩文学成就发微——"扬州学派"文学成就研究之一
3.明代藩王学的盛会——"潞王陵与明代藩王学术研讨会"综述
4.打破与重构——《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评介
5.鲁藩的《族约》——明代宗藩的自治主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宗室的倾轧与争斗述论

明代宗室的倾轧与争斗述论

一 孤立” , 于是 , “稽古
收稿日期 : 2009 — 04 — 16 ) , 男 , 湖南常宁人 , 历史学博士 , 教授 , 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 作者简介 : 雷炳炎 ( 1965 —
90
士 、匠技人等诬告晋王 。由于众口一词 , 前后历 时八年 , 朝廷相信了济熿等人的告词 , 并最终革 夺了济熺的王爵 , 而封济熿为晋王 。济熿原非善 类 , 洪武中 , 就与高煦等 “邪谲相比” 。通过卑劣 手段谋得晋王后 , 更是 “骄恣暴校 , 虽眭眦小怨 必报 , 一府之人被其害” , 至 “杀其嫡母谢氏 , 逼 烝恭王侍儿吉祥” , 虐待济熺父子 , 并犯不忠 、不 孝等罪多项 。宣德二年 , 济熿因罪不可赦被罢免 , 禁锢凤阳 ⑤ 。但晋府遭此变故以后 , 亦王位久虚 , 宣德四年 , 济熺 “请还太原 , 奉恭王祀” , 宣宗没 有同意 , 直到宣德十年济熺去世后 , 朝廷才同意 由济熺的儿子美圭以平阳王嗣晋王位 ⑥ 。 明代宗室以庶谋嫡惯常的伎俩就是诬告 , 并无 中生有地捏造诸如 “反逆” 、 “不孝”的罪名 。明初 的蜀献王朱椿 , 素以好儒崇教名重于各藩府 , 但其 第二子悦燿为人“素放肆不顺” , 曾因事受到蜀王朱 椿的杖责和禁闭 , 蜀世孙朱友堉还为其解劝 。象悦 燿这样一个“为父所恶” , 行事越礼逾距之人 , 却一 直“以庶孽而怀夺嫡之志” 。蜀王椿死后 , 悦燿先是 “窃发府中帑藏 , 悉取货宝” , 见蜀世孙友堉对此并 不加究问 , 以为世孙懦弱可欺 , 于是 , 捏造罪名 , “诬奏友堉悖逆、怨诽上数事 , 意在去友堉” 。由于 明初有“靖难之变”这样的历史教训 , 朝廷对宗藩 的反逆、僭越向来重视 , 更何况永乐时晋王济熺原 无任何“不轨”言行 , 平阳王济熿凭着 “莫须有” 的罪名和持续多年不放弃的韧性 , 终于告倒晋王 , 并取而代之 。悦燿诬奏蜀世孙反逆 , 其意图也只在 王位 , 因为一旦世孙革夺 , “则王位以次及己” , 但 悦燿叔 、侄二人行事 , 蜀人尽知 , 朝廷何尚不知 , 故悦燿的图谋并未得逞 ⑦ 。 有的宗室为了争夺爵位的承袭权 , 不惜贬低 法定承袭人 。天顺时 , 襄垣王府镇国将军仕棣等 人 , 为了实现以庶夺嫡的图谋 , 经常在襄垣王面 前诋毁长子及其生母 ⑧ 。景泰中 , 晋府宁化王去 世 , 因无嫡子 , 庶长子镇国将军美壤按伦序当袭 爵 , 引发府中众多宗人的妒嫉 。于是 , 他们 “共 诬构美壤出于乐妇焦氏 , 且生于外 , 非父遗体” , 又杜撰 “美壤与宫人淫秽事” , “美壤居父丧 , 欲 烝其庶母吴氏 , 为吴氏所詈辱”等 ⑨ 。 有的王府在争夺爵位过程中 , 拉党结派 , 彼 此揭短 , 相互攻击 , 从而牵出不少鲜为人知的宗 室犯罪事实 。弘治时 , 石城王妃吴氏所生宸浮以 嫡得嗣为王 , 媵安氏所生宸潣长于宸浮 , 亦觊觎 王爵 , “以故不相能” , 彼此于藩府中结党 , “群小 因而从臾” , 互伺 阴事 相攻讦 , 并揭 发诸 多不 法

明代蜀藩宗室考

明代蜀藩宗室考

第30卷笫2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V01.30,No.2Jo ur na l o f X i h u a Un i v e rs i t y(P h i l os o p h y&S o c i a l Science s)A pr.2011·历史研究·明代蜀藩宗室考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m)l l成都610071)摘要:有明一代,受封为藩王的皇子共有62人,建有50个藩王府。

这些藩府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

本文依据文献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系统梳理和考证了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住与后裔下落,以及蜀藩府署与陵墓等历史情况,揭示了这个“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的兴亡轨迹,及其与朱明朝廷、宗室内部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蜀藩宗室;府署;蜀王陵墓中图分类号:K248;K82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05(2011)02一0008—10Textual St ud y on S h u Ro ya l C la n in Ming Dy na styCHEN Shi—song(Si ch ua n A c a d e m y ofSocial Sciences,Chengdu,Sichuan,610071,China)A bs t r a ct:62d e s ce n da n ts of Empero r w e r e conferred the title of Fan Wang with50Fan Wan g s’m a n si o n s in Min g D y na st y.S h u Wang W aS the only F an Wang in C h en g du.r e ig n in g the province,while ot h e r Fan Wang#commonly shared province.This pa pe r does textu al analy sis S h u roy al clan in Mi ng D yn a s t y,s uc c e ss i o n of the royal c l a n,w h er e a bo u t s of the descendants,their man sio ns a nd to mb s,a nd then,reveals the i ntr ica te re lati onsh ip a m o n g th e ri si ng and fa ll in g of‘the prosperous270y e a r s of t he Fan S ys t e m’,M i n g gov em me nt,ro ya l cl an s a nd th e grassroots.K e y w or ds:Shu ro yal c l an;g o ve r nm e nt in mans io n;S hu W an g’8tomb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避免元末军阀拥军的蜀藩文物有所报道外,相关研究成果几乎付诸阙割剧的历史悲剧的重演,决定依靠宗室子孙加强对如。

浅论明代湖广宗藩的文化成就

浅论明代湖广宗藩的文化成就

浅论明代湖广宗藩的文化成就
章旋;邱昌文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9)006
【摘要】有明一代,湖广是分封藩王数量最多的行省之一,先后有二十位亲王分封于湖广,其衍生的宗室更是举不胜举.这些宗室以皇室为保护伞,在地方上巧取豪夺,为所欲为,蚕食地方经济,扰乱地方秩序,危害民众安全,被顾炎武称为"弃物".然宗室们也非一无是处,他们中亦涌现出不少的杰士俊才,虽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却对著书刻书、诗词歌赋,甚至艺术医学产生浓厚兴趣,潜心耕耘并成果卓著.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章旋;邱昌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试论明代中后期的宗藩问题与宗藩改革 [J], 雷炳炎;林晓玲
2.明代江西宗藩墓葬玄宫制度浅论 [J], 韩佺
3.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简介 [J], 尹玲玲
4.明代湖北地区宗藩墓葬的墓室特点 [J], 白瑶瑶(文/图)
5.明代湖广宗藩浅述 [J], 张大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藩府著述辑考

明代藩府著述辑考

明代藩府著述辑考
陈清慧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9()2
【摘要】明代藩府是明代社会一个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群体,对于明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综合辨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所
掌握的文献资料,对明代藩府著作和撰述作了较为全面的钩沉、辑录和考释。

【总页数】11页(P59-69)
【关键词】明代亲藩;宗藩文化;藩府著述
【作者】陈清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刊>【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明代藩府刻学考 [J], 曹之
2.明代庆藩著述及庆府刻书 [J], 刁俊;刘文燕
3.明代中原藩府刻书考论 [J], 郭孟良
4.明代藩府编刻医籍考略 [J], 杨奕望
5.河南藩府甲天下——明代河南藩王述论之一 [J], 苏晋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3顾锦春,叶剑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近20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试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

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近20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20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 宗藩制的建立。

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1]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2]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

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

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4]、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5]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

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藩禁”政策。

暴鸿昌的《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6]、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7]、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8]和苏德荣的《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9]皆对明朝“藩禁”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各自的表述,大抵皆认为洪武朝诸王权力过大,永乐、宣宗朝实行了“削藩”政策,宗藩由此退出政治舞台。

暴鸿昌的《明代藩禁简论》[10]则列举了“藩禁”政策的各种具体表现。

此外,对“藩禁”政策的研究还有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3[收稿日期]2006-05-20[作者简介]顾锦春(1982-),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统”》[11]和赵中男的《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12]等。

宗藩制度对明代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认为分藩制的建立,使得军权重心从开国大将手中转移到了藩王手中,从而为朱元璋剪除开国功臣集团提供了前提。

[1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14]以及勾利军、汪润元的《明初分封藩王的原因与历史作用》[15]则肯定了诸藩在明初捍卫边疆、促进统一和稳定封建秩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永乐朝以后宗藩受制于严密的“削藩”政策,彻底沦为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成为激起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张德信的《明代诸王与明代社会政治》则从宗藩制度的弊端入手,解析了地方宗藩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

[16]陈新权的《朱元璋分封藩王与“靖难”之变》将“靖难之役”的爆发归结于宗藩制,认为朱元璋开创的分封制度势必激化皇权与藩权的矛盾,最终引发宗室的叛乱。

[17] 几次宗藩叛乱。

对于“靖难之役”的研究,有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18]、张承纲、战继发的《试论建文和燕王的个人素质与“靖难之役”》[19]、罗仑的《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军事成就》[20]、单锦珩的《论“靖难之役”》[21]及郭厚安的《论“靖难之役”的性质》[22]等。

其中对“靖难之役”的性质,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和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23]认为“靖难之役”不仅是建文和燕王争夺权力的斗争,亦是保守的亲王集团和开明的文人集团之间的斗争。

对此,不少学者发表了不同看法,其中以郭厚安的《论“靖难之役的性质》与单锦珩的《论“靖难之役”》为代表,即认为建文帝君臣没有实行过什么新政,朱棣也不是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实质就是争夺皇位,削藩是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对于“高煦之叛”史学界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赵中书的《略论“高煦之叛”———明代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认定“高煦之叛”的实质就是为了争夺皇位。

[24]而暴鸿昌的《“高煦之叛”辨》一文对此有异议,认为高煦没有屠戮一兵一卒,也未攻陷任何城池,并未发布起兵的宣言,而且在朝廷大军兵临城下时没有反抗,翻阅史籍并未找到叛乱的事实依据,更何况在朱棣“削藩”后宗藩已经不具有反抗中央的军事实力了,可以说高煦并无叛变的意图,而宣宗始终认为高煦的存在是他皇权的最大威胁,所以宣宗的亲征是为了铲除遗患和加强中央集权。

[25] 二、经济方面 明代的王庄。

其中以王毓铨的《明代的王府庄田》最具代表性,作者对王府庄田的类别、性质、历史渊源、土地来源、管理方式以及庄民都作了详尽的论述。

[26]李槐的《明代王府庄田的来源》以明代赐田的宗数、数量、万历清丈前后庄田的变化以及时人的论述为依据,认为无粮白地是王府庄田的主要来源。

[27]李三谋的《明初庄田经济的性质》通过对王府庄田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在较长时期内,明代王庄属于领主经济,只是在很短时间内显示过地主经济性质。

[28]此外,黄冕堂的《论明代贵族庄田的土地问题》[29]及《论明代贵族庄田的主佃关系和封建剥削》[30]两文亦对王府庄田的来源以及性质作了表述,并指出了这种经济方式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工商业方面。

赵毅的《明代宗室的商业活动及其社会影响》一文,认为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重农抑商、贵农贱商“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改变,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刺激了宗藩的贪欲,加上皇帝自己带头,宗藩的经商活动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但上层宗室野蛮掠夺式的经商方式,直接分割了朝廷的工商税课,限制了各地间的商品交流,严重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和货币的流通。

[31]覃延欢的《明代藩王经商刍议》则分析了明代藩王参与商业活动的原因、特点和对明代社会的影响,并将藩王经商的特点进行了具体概括:(1)通常自己不出面;(2)依仗特权来经商,大搞权钱交易;(3)经营的都是有利可图的行业;(4)所经营的工商业大都是非生产性的,指出藩王经商虽对改变“重农抑商”有一定作用,但宗藩以权经商,侵吞国家财物,垄断物价,控制市场,扰乱社会秩序,使得正常的商贾不能开展贸易活动,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32] 三、社会生活 文化活动。

由于严密的“藩禁”政策,宗室们对于政治的热情日益消减,部分宗室沉溺于文化自娱,在一些领域造诣颇深。

苏德荣的《明代宗室文化及其社会影响》,指出优越的物质条件与悠闲的生活环境为宗藩从事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朝廷的提倡和鼓励下,许多宗室潜心经义音律,探索治学的微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3]余述淳的《明代藩王的著书与刻书》认为由于明代重视宗室的教育,加上宗室们物力财力上的雄厚和政治上的无所作为,许多宗室沉溺于读书、写书和刻书,这些都促成了明代藩王的著书与刻书事业的发达。

[34]而郭孟良的《试论明代宗藩的图书事业》则对宗室的图书事业做了总结,指出明代宗藩的图书事业十分发达,不少藩府的刻书、藏书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各个藩府的图书事业具有府系性,这些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5] 宗室犯罪。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宗藩的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在这里予以罗列。

周致元的《明代的宗室犯罪》对明代宗室犯罪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明代宗室政策的过于宽松,是导致宗室犯罪现象普遍的直接原因。

朝廷对罪宗的惩处往往不以律令为基准,最终决定权操控于皇帝之手。

[36]此后雷炳炎对宗室犯罪问题,连续发表了《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管理问题初探》[37]、《谈谈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的安置问题》[38]、《明代中期罪宗庶人归类论析》[39]和《关于明代中期宗室犯罪问题的思考》[40]等系列论文,对宗室犯罪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明代“亲亲”思想成为了宗室犯罪的庇护伞。

明朝中央处理这些犯罪宗室时,既要遏制宗室的继续犯罪和危害社会,又要体现对宗室的“亲亲之道”,因而对罪宗庶人一般采取发落高墙,安置闲宅,伴守祖坟与留住本府等处置形式。

作者通过对明代中期宗室犯罪的现象与处置方式的分析,认为下层宗室由于经济上的窘困和受到亲郡王与官府的压迫,犯罪比例较大;而西北宗藩,则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俸禄稀少,生活日见艰难,犯罪现象高于其它地区。

宗室的人口。

明代的宗室人口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是明代宗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对于宗室人口膨胀的缘由探析,史学界并未达成一致。

张德信的《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将宗室人口问题归因于“藩禁“政策,认为“藩禁“政策剥夺了宗室的谋生渠道,使之沦落为坐食宗禄的寄生基层;而宗禄乃计口而支,宗室为了领取更多宗禄,广纳媵妾,繁衍子孙,造成了宗室人口的膨胀。

[41]王守稼的《试论明代的宗室人口问题》认为宗室人口的问题始因于朱元璋所制定的宗室政策,认为朱元璋出于保障宗室人口再生产的考虑,对宗室子孙采取包养的政策,从而起到了鼓励宗室生育,刺激宗室人口繁衍的作用。

[42]而智夫成的《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则认为朝廷出于换取宗室的支持的考虑,给予了宗室相当优厚的待遇,为宗室人口的剧增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是宗室人口的膨胀,加剧了朝廷财政负担,并引起了上下层宗室的贫富分化,中央只得通过“加派”的手法来缓解经济危机,结果激化阶级矛盾,酿成明末农民起义。

[43] 宗藩婚姻。

对宗藩婚姻的研究,主要有杨成的《明代皇室与勋臣通婚状况抉微》[44]、范植清的《明朝皇室的嫁俗与楚王朱华奎嫁女》[45]、魏连科的《明代宗室婚姻制度述略》[46]和陈江的《明藩王婚配制度考略》[47]等。

魏连科指出明宗室的婚嫁制度随明代政局变化而变化,洪武到宣德时期通过宗室的婚嫁,来联姻文武勋贵,企图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正统以后鉴于“靖难”之役和诸藩王叛乱的教训,为防止宗室以婚姻的手段来形成威胁帝权的力量,对宗室的婚姻之家作了严格限制,禁止宗室与文武勋贵们联姻,力图在政治上控制和削弱宗室的力量。

四、明代宗藩最终结局 “藩禁”之后宗室们淡出了政治和军事的舞台,但是明末清初错综复杂的由清军、农民军和南明三雄逐鹿的政治环境再一次将宗藩推入了历史的视角。

白新良和赵秉忠的《清兵入关与明代宗室》认为清军入关后,依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对明朝宗室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招徕和恩养为主———打击和镇压为主———军事镇压加之政治招降,指出清朝对明宗室所采取的政策,是清政权统一全国总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