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合集下载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道法自然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老子》哲学在中华哲学史上素有开山祖的称谓,它的贡献就是将“道法自然”作为哲学的宇宙本体论。

《老子》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则要效法自然规律,宇宙法则。

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定出这个本原,在伦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从古至今,自儒释道阐明了宇宙本体论之后,历经两千多年,不少朝代的士大夫,却将本体论给弄没了。

将“忠孝”变成了最高行为规范了,“忠孝”这个行为规范是必需要的,但它要在“敬天”,“仁爱”这个最高行为规范的统领下,这样才会“刑法不崇尚士大夫,礼数不卑下庶民百姓”。

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时,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用上边这句话来解释,而且讲到过去有些朝代把这句话解释成为“刑法不能上罚士大夫,礼数不能下给庶民百姓”这是错的,违反原著《尚书》的本义,而且是篡改。

复兴不是复古我们强调复兴不是复古就是这个意思,这才能传承与创新并举,也才能使中华伦理成为公平的,为人认可的真理。

所以说中华崛起了,如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扶其左右,才势必成功。

尤其中华复兴已经不是仅仅中国人在关心了,而是全世界人在关心了。

道家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道家学问与心理调治,其实在中医里从阴阳五行的脏腑经络去调治心理疾患,就已经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而道家在伦理到行为的建设上也颇有建竖。

尤其在调理心理障碍上,更有其突出的地方。

说起来惯常的研究者,把道家对人文,教化是持批评的态度的,但实际道家正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应体大道之无为无形,以墨化群生,无心任化。

”应当说老庄是最反对教条主义的,认为“不住各相,自可长久。

”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事并育而不相容,道并行而不相悖,”以“齐物论”解之。

管理者既要尊重客观现实,又要从动态相对中去把握现实,故为“以无为有”,而管理者能在因果缘由中,是亦彼也,莫若以明,得其环中,从自性达到自化,从必然达到自由,尤其在当前我们中国人复兴的时候,找到我们中国人的自性,通过修养身心,达到我们中国人的自化,由必然达到自由,其中修养身心的功夫是个关键。

《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展开全文阅读目录一、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二、《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经典语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十二个字包含了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

天地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认识并顺应天地自然,认识天地自然的根本就在于认识道。

一、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既是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也是哲学领域中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础,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发展与应用;同样,认识论是方法论的基础,而方法论则又是认识论的发展与应用。

正是由于人类对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深入研究,才使哲学结构化,使之成为指导人类认识的一门完整和有用的学科。

本体论研究的课题是世界的本原为何物,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要探讨的最本质和最深刻的问题。

不过,在近代,有很多人认为本体论是一个不可知的问题,并明确提出应将本体论从哲学中彻底地清除出去,因为研究不可知的问题是没有认识意义的。

自19世纪起,掀起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这些批判集中的焦点就是本体论。

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哲学流派都或多或少地赞同,将本体论从人类的认识范畴中剔除出去。

比如,实证主义学派认为,本体论是无法被实验证明的,因而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没有认识意义。

实证主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人类所能感受到的现象世界,才是具有认识意义的研究对象。

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应该仅限于此,之所以形而上学被发展到了极点,以至于严重地阻碍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就是因为其关于本体论的研究超出了人所能及的范围,使人类的认识误入歧途。

然而,实证主义自身也是有问题的,实证主义将认识局限于经验,使认识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停留在唯象的认识层次上。

由此我们看到,本体论在哲学中是一个既不能回避,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体论使哲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没有本体论的哲学,是不完备的哲学;而研究本体论的哲学,又是不成熟的哲学。

道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

道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

三)道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 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 21》 可见,道能化生出有象、有物、有精、有 信的物质形态,是最本根的的实体。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无所不在”

道化生出先天混沌一气,进而分出阴阳二性, 再转化为信息、能量、物质三大要素,在宇 宙大爆炸中三者组成万物纷纭、生机勃勃的 世界,即“三生万物”。由此形成内丹学所 称的自然界之“大宇宙”。 “道”具体化为万物之性,在自然、社会、 人生中体现出来就是“德”。 将人体、社会、自然界看作是同构的统一体, 将人体生命规律的研究推至治国用兵、君王 南面之术,形成一种以身观天下的学问。
内丹学将人体看作是“小宇宙”,是由父母 阴阳交合含摄先天一炁所立的性命,性命即 为神炁,分而为精、气、神,称为人之“三 宝”,是内丹修炼的药物原料。 先天一炁生阴阳二性,“阳化气,阴成形”, 阳为功能,阴为形质。阴精为生命基础,阳 气是阴精产生的生理机能。


内丹修炼的基本原则:顺死逆生(与一、 二、三逆向)。即将精气神凝炼为神炁-炼 精化炁-三归二(精气合一的代称),将神 炁凝炼为元神-炼炁化神-二归一,最后复归 于道-炼神还虚-一归〇。是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路的反演 思路。

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有体有用(实体与
功能)。 道体,是形而上的宇宙万物之原始本体, 呈现为“无”和“有”两种状态的统一。 “无”是宇宙创生前的虚空状态,即 “天地之始”,具有质朴性和绝对性。 “有”是宇宙创生之际涵纳了生机的 混沌状态,即“万物之母”,具有潜 在性和无限性。
道用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 用,以“中和”为纲要,以“忍让”应对世 事,以“逆”修炼,以弱胜强,以退为进, “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 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要而易操,事少而 功多。”——《论六家要指》(司马谈)

浅论“有无”本体论在晋唐道教义理上的发展

浅论“有无”本体论在晋唐道教义理上的发展
在当前研究背景下,探讨晋唐时期“有无”本体论在道教义 理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晋唐时期“有无”本体论在道教义 理上的发展进行探讨,揭示其思想内涵和 历史价值。
VS
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 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 梳理和分析。
研究范围和限制
对“有”与“无”的辩证思考
晋唐道教对“有”与“无”的辩证思考表现在,它认为“有”与“无”不是绝对的对立关 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种思考进一步深化了“有无”本体论的内涵。
晋唐道教对“有”与“无”的实践运用
在修炼实践中的运用
晋唐道教将“有”与“无”的观念运用于内丹修炼中。例如 ,内丹修炼强调心无所著,即心中不执着于具体的物象,达 到一种虚无的状态,从而与天地宇宙相通。
晋唐道教主张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认为修行应该注重内心的体验和精 神的超越。同时,提倡在生活中实践道义,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晋唐道教与儒佛的关系
与儒的关系
晋唐道教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道教吸收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思想, 儒家也借鉴了道教的养生思想和自然观。
与佛的关系
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道教产生了深入的交流和竞争。道教在与佛 教的交流中,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思想,如禅定、轮回等,同时也与佛教进行了激 烈的争论和辩驳。
揭示了“有无”本体论在晋唐道教义 理中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不同历史 时期中的演变和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
对于某些具体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的 深入研究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挖 掘和梳理史料。
对于“有无”本体论在晋唐道教义理中的 具体应用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 探讨。

冯达文:道家哲学的本源-本体论

冯达文:道家哲学的本源-本体论

冯达文:道家哲学的本源-本体论一在我看来,道家哲学发端于对人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存在的全面反省。

所谓人作为社会的存在,是指的人进入社会以关系的方式存在,在关系的存在方式中的角色扮演。

道家对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的反省,即是指对在关系的存在、角色的扮演中,人的本我丧失之可悲性的反省。

所谓人作为文化的存在,指的是人之被“文”化,或人之被德性化与知性化。

人的道德承担亦即角色的自觉扮演,人的理知分判亦即角色的清醒意识。

故人之被“文”化与被社会化是同一的。

道家对人作为文化的存在的反省,便是指的对人在被德性化与知性化,即人在角色的自觉与清醒的扮演中,人的本真丧失之可悲性的反省。

道家对人作为社会的与文化的存在的这种反省,在先秦《老子》、《庄子》等书中,随处可见。

如《老子·八十章》所说: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什佰之器”的发明,商业的发达与交通工具的进步,文字的广泛使用乃至心智的开启,这些都可谓社会的与文化的存在与发展的象征。

而老子对此却取否定态度。

何以如此?庄子所编子贡南游于楚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恰当的解释。

《庄子·天地》篇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道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差而不为也!”机械的发明固然显示了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但在庄子看来,由机械发明引发的,不也就是“机心”的发达吗?故由机械发明所标识的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即是“道”之丧失,何取之有?庄子此处所谓“道”,亦即其所谓“全德”。

道本体论——精选推荐

道本体论——精选推荐

道本体论2017.6.27 整⼦(120054383) 19:58:15道本体论。

整⼦(120054383) 20:00:36道的哲学,在中国哲学中,众所周知,是以⽼⼦道德经中的道的概念为基础,为历史主线。

整⼦(120054383) 20:02:32然⽽,在⽼⼦的道德经中,应该说根据其思想同当时时代的对应性,⽼⼦的道其实还并没有达到哲学中本体论层次。

整⼦(120054383) 20:04:16他的道的概念是在什么时候达到本体论层次的呢?整⼦(120054383) 20:07:00那就是进⼊战国时期之后,⽼⼦⽂本的传播和经过后⼈诠释⽽实现。

这个历史时期的对应是必须恰适的。

整⼦(120054383) 20:10:41战国时期的⼈们的哲学思想,学术化,深度化,抽象化都达到了⼀定的⾼度后,才能统⼀提升⼀个哲学概念的层次。

春秋时期以及之前⼈们所谓的道的概念都不是哲学中本体论层次的概念。

整⼦(120054383) 20:14:06⽽此之前,关于道的概念和认识必须是从⼈们通俗认知中逐步提升到社会观念中,然后才能进⼀步析出道的本体成分。

整⼦(120054383) 20:19:18⽐如说,道的最初概念所指是指君主指挥军队出征讨逆,后来概括出这种⾏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具有信仰特征的性质。

接着就能进⼀步进⾏了泛指,如天道,⼈道之类的说法。

整⼦(120054383) 20:22:20⽐如说,万物这个词。

古代不是指今天的所有的物质的意思的。

整⼦(120054383) 20:31:36万物在春秋之前的概念是指战争胜利。

整⼦(120054383) 21:47:03孟⼦说的万物皆备于我,万物的概念同样是指战争胜利。

整⼦(120054383) 21:50:54但这些概念的升华标志的是哲学意识和哲学思想的系统出现。

⼀旦⼈们理顺这些逻辑关系,那么本体论就出现了。

整⼦(120054383) 21:56:01⼀直时间以来,我们认识⽼⼦道德经都是从哲学本体论的⾓度来认识⽼⼦和道德经的。

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一支重要派别。

其思想深刻,深远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入手,试图探究其特有的思想内核。

一、本体观道家哲学以道为本体,诸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论断,表明了他们对于本体的看法。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之根源,是一切的本原。

而宇宙万物,都离不开道的存在和支撑。

一切的事物都应被看做是道的表现和体现,人也不例外。

因此,道家哲学具有一种全息的思想,即整体的事物中,也包含了微观的部分,而整体也具有承载力和背景的属性。

二、理性观道家哲学所倡导的思想大多是理性的,常常强调“虚”、“静”,即避免思维的浮躁和人心的浮动。

哲学家们认为,只有在静和无为的状态下,才能接触到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事物,才能真正辨清事物的本质。

这种理性观的重要提出,让道家哲学得以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道德观道家哲学强调适应宇宙的发展规律和自然法则,行为、言语都应符合大局,融入大自然内,追求生命的本质和真谛。

因此,乐观和谦虚是道家哲学所追求的道德品质。

道家哲学中讲求“道与德相合”,强调道和人格的互相作用,认为在实践和追求道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维护个人心灵健康,而社会和个人的社会道德与习惯也会对道和个人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四、自然观道家哲学强调自然观,即认为人类天赋的本质与自然和谐存在,人类应严格履行与自然相关的义务,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个体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联系。

道家哲学中还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这也是它成为中国哲学一支重要派别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情感一直是生命力的来源和一个充满活力的动力,道家哲学中,情感的美学也给文化内涵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而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也为中国文学艺术提供了强大而深远的深度文化底蕴。

总之,道家哲学的思想深刻、内涵博大精深,包含了对本体、理性、道德、自然等方面的概念。

最新-剖析道家审美学本体论 精品

最新-剖析道家审美学本体论 精品

剖析道家审美学本体论摘要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

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

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

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

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关键词道;道家;道论;审美本体论;老庄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古代有两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善言人道,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基础。

老子善言天道,开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学说。

①一、道观念发生及先秦道家论道道,其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及其本原。

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②,履道坦坦③,反复其道,七日来复④,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⑤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⑥之说。

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孔子亦言道,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⑧,把道看成是合乎礼义,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

从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观念来看,道观念出现之前,先民曾崇尚天。

王小盾先生认为作为至上神的天神的崇拜,是统一政权和社会等级结构的反映。

⑨春秋后期,老子在天观念的基础上,吸取了《易》与春秋时期关于道的思想,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的道发展成为万物本原之道、本体之道。

我们可以说是老子最先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原、本体和普遍规律。

道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

道家(教)本体论思想简述
然和谐共处。
人应当效法自然,以自 然为榜样,学习自然的 智慧和德性,以达到与 自然同化、天人合一的
境界。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破坏自然会导致人类
自身的毁灭。
道的无为和有为
01
"道"的无为是指其不施加任何 主观意志和目的,自然而然地 作用于万物。
02
"道"的有为则是指其创生、养 育、成就万物之功,是万物得 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02
"无为"并非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
预事物的自然进程,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强调尊重自然,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和强制性的控
03
制,认为这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平衡和和谐。
自然与人的关系
01
02
03
道家(教)认为人与自然是 息息相关的整体,人应 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
道家(教)本体论的核心思想

道家(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 的绝对存在。

道家(教)强调“无”的概念,认为“无”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存 在,是万物之始、之终、之本质。
自然
道家(教)主张“自然无为”,强调万物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受人为 干预,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02 道家(教)的本体论观点
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表现为政府尽量减少对社会 的干预,让社会自然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调节
能力,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尊重自然
道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开发。在社会治理中,这要 求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

_道德经_中的本体论和辩证法

_道德经_中的本体论和辩证法

青年文学家《道德经》中的本体论和辩证法张绍斌 天津外国语大学汉文化传播学院 天津 300204[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234-03要理解老子的《道德经》,什么是“道”或“道”是什么的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

而这个所谓本体论问题却始终是老学研究中的根本难题,众说纷纭,玄而又玄。

时至21世纪,学界对此仍然没有突破性的成果可以作为理解老子思想的奠基石而被普遍认可和接受,主流的观点仍然不外乎以下一些传统认识:第一种观点是从世界观或宇宙观角度认识“道”,认为道是宇宙之本原、本质、本体或本因等。

第二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道统有无论”,或认为无即道,或认为有即道,或持综合论认为“道统有无”。

第三种观点是将老子之道归结为规律、规则,认为道生万物,是规律产生了一切,在这里,道不是精神性的实体也不是物质性的实体。

[1]还有一种常见观点,可称之为神学道论,即把道与西方的上帝、印度教的梵等宗教哲学属性的本体论相提并论,即使阐释不清楚其存在合理性,但是为了信仰的需要也必须确立其权威性。

当然,众所周知的,在西方近现代哲学史背景下,以上这些观点已经受到了致命的挑战,如西方近代哲学对人的存在和理性的怀疑,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对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消解等等。

但是,什么是“道”仍然是当前爱好和研究老子学说的学者们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能否对“道”的内涵给予一个合理而精确的解说,已经可以作为评估任何一本老学著作的实际价值的根本标准了。

目前,随着当代中外学术史的拓展,我们已经具备对“道”有更新和更深入的讨论的条件了。

本文认为,造成传统上的道论长期辨析不清、徘徊不进的局面的症结在于解老者们没有清晰的区分“老子论道”和“老子所论之道”这两者的差异。

何以这个问题会如此关键呢?因为这个问题牵涉辩证法和本体论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问题。

正是由于当前学界对辩证法和本体论的本质和关系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澄清,才引发了本文对“老子论道”和“老子所论之道”,即对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和本体论二者关系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道”本体论(20230302)

“道”本体论(20230302)

“道”本体论(20230302)一、前言“道”在中华民族的字典当中是神圣词,它内涵丰富深邃、意义深广。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图腾,是我们民族的核心智慧。

从它被创造之初一直到现代,我们一直被它所护佑,虽然我们知道“道法自然”,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理解是被动的,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少数理解它的人也是孤独的,因为“它”很难“求证”,只能一代一代默默的继承和延续着它。

当今时代,科学已经发展,教育已经普及,我们终于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方向--科学来“求证”和参照。

人人能理解“道”的时代终于到来。

“道”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理论奠基者们所发展出来一个概念和理论体系。

它的核心在《道德经》和《易经》当中,它简洁,稳定而优美,从其构建之初起就一直没有变过。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所有的理论都构建在其之上。

大道至简并不是一句空话。

下面我们就来领略老祖宗们留下的超然智慧吧。

二、世界观,道一、世界观、根本规律我们先从世界观开始,世界观也是规律,这个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我们先来看现代科学的世界观。

1)根本规律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是非常“特殊”的,在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宇宙当中,当今科学发现的所有的规律,还从来没有一个是独立的存在,它们呈现出来一个倒金字塔结构。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些规律的分布特征通通指向那么一个方向!这个世界存在“根本规律”存在那个可以解释这个宇宙一切现象的最终的理论,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也就是当今科学称为大统一理论的理论。

这也是当今大多数物理学家的共识!!虽然还没有被完全证明,但是这个共识也不负所望,它还从来没有出过问题,它引导着科学家们逐渐向下探索世界底层的物质组成和运行规律,逐渐向下统一各种理论和规律,持续接近那个大统一理论。

2)大统一理论和世界观现代科学当前最接近“大统一”理论的理论,也是最能代表当今科学世界观的理论有两个,标准模型理论和“超弦”理论。

标准模型理论是当前比较成熟的理论,“超弦”理论还没有成熟,未来非常有希望成为“大统一”理论的理论。

道家的宇宙本体

道家的宇宙本体

道家的宇宙本体
今日头条有一篇文章讨论什么是本体,写道:
通俗地说:本体=本源,本源是固有的,本源是终极的。

本体论,是关于宇宙的本源或第一推动力的理论。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我筛选了五个典型的答案。

其一,道家认为,“无为”是宇宙的本源。

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处的“无或太极”,是虚空。

此处的“道或无为”是自然与天意。

对此不敢苟同,现提出一个观点,仅供商榷。

文章认为,“无为”是宇宙的本源。

然而,无为的本意是不妄为,顺其自然,循道,道法自然,表述的是一种行为,是不能作为宇宙本源解释的。

“无或太极,是虚空”也偏颇,无与太极是不可划等号的,那么,什么是宇宙的本源呢其实文章提到了,道生太极…,说明“道”才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这才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也有不少人认为“无”才是宇宙的本源,说万事万物都是“无中生有”形成的。

首先,无与无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无”不是“没有”的意思,是与“有”相对的范畴。

老子日“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生于有。

两者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两个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形成了宇宙的生长和发展。

那么,究竟是先有“无”、再有“有”,无中生有;还是先有“有”,再有“无”,有中生无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还是先回答: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关于对老子道德经的有无相生、无为的更详尽地解读,烦请查阅我在今日头条上发表的系列文章《道德经》札记之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因果关系、之十一:用现代科学解读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

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

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在这种情况下,对道的规定性和实质的把握,就必然成为正确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关键性环节。

经过长期的初步的研究,笔者对老子“道”的规定性作了这样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的实质是天地万物最本质的共相,集中表现为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统一是道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的建构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全部问题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

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谁开创了本体论的先河呢?是老子。

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哲学界普遍认为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兴盛于欧洲,而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本体论。

是汤用彤先生率先提出,中国哲学至魏晋方将两汉以生成论与构成论为主流的宇宙论转到本体论方向,这就是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王弼的“以无为本”是在注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时提出的,那么老子就应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

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来被认为是宇宙生成论的命题,而要把它说成是本体论的命题就必须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王弼当年没有作出论证,后来也似乎未见论证者)。

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觉得似乎可以作这样的论证:既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视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那么就等于说天下万物是由“有”生的,而“有”是由“无”所生的。

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世界上有的只是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有”只是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抽象,因而“有”并非现实的存在,它何以能生万物呢?再说,“有生于无”也只能是在“有无相生”的意义上来理解,否则就只能是有违常识的“无中生有”了,而“有无相生”的本质涵义是对立面的相互依存而并非有与无的相互产生。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老子地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地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地社会历史观.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学地最高范畴,道论是老子思想体系地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对道地规定性和实质地把握,就必然成为正确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地关键性环节.经过长期地初步地研究,笔者对老子“道”地规定性作了这样地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地形而上地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地实质是天地万物最本质地共相,集中表现为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地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无为是道地根本特性,真善美地统一是道在价值观上地集中体现.b5E2R.(一)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始人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地建构是重要地,因为它是全部问题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谁开创了本体论地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个很长地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哲学界普遍认为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兴盛于欧洲,而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本体论.是汤用彤先生率先提出,中国哲学至魏晋方将两汉以生成论与构成论为主流地宇宙论转到本体论方向,这就是王弼提出地“以无为本”地本体论.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王弼地“以无为本”是在注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时提出地,那么老子就应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始人.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来被认为是宇宙生成论地命题,而要把它说成是本体论地命题就必须作出有说服力地论证(王弼当年没有作出论证,后来也似乎未见论证者).对于这个命题,笔者觉得似乎可以作这样地论证:既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视为宇宙生成论地命题,那么就等于说天下万物是由“有”生地,而“有”是由“无”所生地.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世界上有地只是千差万别地具体事物,“有”只是对这些具体事物地抽象,因而“有”并非现实地存在,它何以能生万物呢?再说,“有生于无”也只能是在“有无相生”地意义上来理解,否则就只能是有违常识地“无中生有”了,而“有无相生”地本质涵义是对立面地相互依存而并非有与无地相互产生.由此可以证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宇宙生成论地命题是不能成立地.但是,逻辑判断与事实判断不同,如果说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天下万物,虽然与事实不符,但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地.这样一来,“有”就可以视为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无”就成了“有”借以存在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从而归根结底成了天下万物借以产生和发展变化地形而上地根本依据.而所谓形而上地根本依据也就是本体.这样一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其说是一个宇宙生成论地命题,不如说是一个本体论地命题了.p1Ean.说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始者,还有两个更为重要地理由:一是先秦其他学派如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关注地主要是社会伦理及政治问题,他们地论著虽富有实践理性精神,但明显欠缺于形上学地思考,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创立玄妙地本体论;二是《老子》中还有一些关于道本体地更为直接地论述,比如第四章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三十四章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三十九章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五十二章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等.这些都充分说明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始人.由此亦证明,中国哲学本体论地创立并不晚于古希腊.DXDiT.(二)老子道本体论地现代诠释就世界范围来看,哲学本体论地发展是有一个过程地.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客体至上论——主体至上论——“主—客”两极论——主体际论——交往实践观及其“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模式论.东西方地古代哲学大体都可归之于客体至上论,而交往实践观及其模式则是哲学本体论地最新发展.对后者,任平先生作了创造性地阐释.RTCrp.老子地道本体论与作为哲学本体论最新发展地交往实践观及其基本模式有无历史性地联系呢?是有地.我们知道,对于较为复杂地哲学思想来说,是可以而且应当结合新地实际作多角度、多层次诠释地,对于老子哲学这样博大精深地思想体系就更应如此.比如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这一命题,既可按其顺向作宇宙生成论地诠释,又可按其逆向作本体论地一般诠释,还可从主客体关系地角度作本体论地特殊诠释.就后者而言,似可诠释为:“道生一”之“一”指主客体尚未分化、混而为一地阶段或状态;“一生二”之“二”指主客体已经分立,主体可以作用于客体地阶段,不过此时地主体尚未分化,因而还是抽象地而不是具体地,只包括自己不包括“他者”地;“二生三”之“三”是指一分为二地主体和它们借以发生相互作用地客体,这种客体因为处于两主体之间,因此称为中介客体.这样一来,在作为本体地“道”中就有了“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地基本模式.不过,因为这一模式是蕴含在作为存在本体地道中地(“道”及其依次所“生”地一、二、三皆可视为作为初始状态地道在形而上范围内地延伸,因而在总体上仍然属于道地范畴,这从“三生万物”等同于“道生万物”可得以证明),所以它是形而上地,而非实体性地.5PCzV.那么,蕴含于道本体中地“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地基本模式与存在于“道”外地交往实践观地基本模式(此模式是老子治国论地基本图式即“体道悟道地明王圣君——作为治国地主要依据和杠杆地道——广大民众” 地抽象表达形式)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这样说,前者是后者在形而上领域地聚焦点,后者是前者在形而下范围内地展开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地范式.我们知道,老子哲学是一个庞大地思想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地社会历史观特别是治国论犹如一片原始森林,作为社会历史领域普适性最强地交往实践观地基本模式地“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就好比这片原始森林中最高大地树木,而蕴含于道本体中地“主体——中介客体——主体”地形而上地基本模式就是这种参天大树借以出生和长成地种子.这种参天大树地全部基因和信息都包含在当初地树种之中了.交往实践观地基本模式与老子道本体中所蕴含地“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模式地关系,如果作一形象比喻地话,可以这样说:当今交往实践观地基本模式,是当初蕴含于老子道本体中地“火种”在穿越了2500多年地时间隧道之后,在新地时代所燃起地新地火焰.jLBHr.(三)老子道本体论地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老子道本体论最大地特点是什么呢?是凸显和强调“无”地地位和作用.毫无疑问,作为本体地道是“有”与“无”地统一,其中地“有”是指道具有作为本体地实质性内容,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无”亦有“似无而实有”地涵义,因而对于“有”可不特别提及;而作为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借以产生、存在、发展、变化和消亡根本依据地东西,必须具有无限地包容性和无限地能量,所以老子称之为“无”.而这里所说地“无”,具有两个最重要地涵义:一是否定性,就是要剥离道本体可能存在地一切具体地规定性,亦即要彻底否定道本体地有限性,以便实现其对终极存在地体认.在这个意义上说,否定性是道本体地本质特性,或者说道本体具有否定性地本质.二是具有空间上地无限性,时间上地永恒性,以及形而上地超越性.只有具备以上两种内涵,道本体才能具有无限地包容性、无限地能量和无限地生命力,才能胜任天地万物存在本体之使命.xHAQX.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纵观世界哲学发展史,高瞻远瞩地指出地,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万物之本地负概念——‘无’地范畴,这都表明人类认识前进地重要里程碑.”年轻学者朱晓鹏在评述老子地道本体时也说:“能够认识到存在本体地否定性本质并用否定性地方法来描述这种存在本体,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地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已经能够从无限性、普遍性地抽象思维高度来把握存在本体.”LDAYt.(四)老子道本体论地方法论意义老子地道本体所具有地否定性、无限性、永恒性、超越性及其所体现地思想方法有什么价值呢?它对于拓展人地思维空间、培育人地博大胸怀、增强人地辩证思维能力,对于深入研究宇观世界以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具有重要地启迪作用.现在,仅以道本体所具有地否定性本质所转化地否定性方法为例作一说明:否定性方法地创立之所以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意义,主要是因为它所表达地否定性认识在内涵上比一般地肯定性认识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灵活得多,它实际上是事物发展中矛盾转化地对立统一规律地集中体现.许多重要科学定律地界定方式就是采取否定式地,如宇宙基本原理地表述就是:没有任何一个点是宇宙地中心;在东方宗教和哲学中,对作为至上者地终极实在也主要是从否定性方面而不是从肯定性方面来描述和领悟地,如印度教教义对“梵”地描述就是这样地,它说:“梵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至高无上,既超越是,又超越非.”道本体所具有地无限性、超越性地特点,也启示我们要学会以一种博大地胸怀、开放地心态和超越地精神追求去看待和处理现实中地各种矛盾和得失,特别是人与人地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地关系问题.诸如此类,可以说皆是对老子道本体所体现地原则和方法地体认与运用.Zzz6Z.本体论地建构对于哲学体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地.这是因为:哲学,由于其特殊地思想使命需要它能够成为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人地认识领域)作出高度抽象和根本性阐述地逻辑一贯地思想体系.正因此,这样地思想体系就需要一个基础,即出发点、归宿点和一以贯之地逻辑中心,这就是本体,它地理论形态就是本体论,而本体论是哲学上地一种追本溯源式地意向性追求.老子之所以建构和推崇形上本体地道及其自然无为地本质特性,旨在为社会人生地合理地存在方式提供形而上地根本依据.对于一种哲学而言,如果没有本体论地建构,就缺乏形上学地思维,就无法超越经验事实和实践理性,就没有一个统摄整个哲学体系地东西,因而就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论述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体论是哲学地灵魂,一种缺少本体论建构地哲学,就像是一座没有神像地寺庙.(dvzfv.。

中国哲学本体论客体论方法论、

中国哲学本体论客体论方法论、

中国哲学本体论客体论方法论、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和客体论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社会
和人类存在的理解和观察。

本体论。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关注的是宇宙的本质和根源。

在中国哲学中,宇宙
被视为充满了生命和活力的整体,而非机械的、无生命的物体。

道家主张“道”的本体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它是宇宙的根源并贯
穿着宇宙的一切现象。

而儒家则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由天、地、人组成的。

佛教则强调世界是无始无终的轮回,宇宙的本体是因果律。

客体论。

中国哲学的客体论强调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中国哲学认为,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是相互作用的,观察者的认知和关注影响了被观
察对象的本质和存在。

在儒家哲学中,强调个体和社群的关系。

个人只有在关注他人、尊重
他人、依靠他人时,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佛教哲学中,强调人类与自
然万物的关系,认为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是相互依存的。

而道家中则强调
观察者要尽量回归到原始状态,去除思维的干扰。

(多媒体)老子的“道本体论

(多媒体)老子的“道本体论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辩证法思想“道本体论”和辩证法思想是老子《道德经》的立论基础。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不仅最先明确抽象出“道”这一基本范畴,而且最早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道的辩证法思想。

一、道本体论(一)道的本性——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规律一章总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道、常名、一、大、玄,在老子《道德经》中,都是指“道”,但其余的名称都是对“道”的本质属性一种界定。

因为一般的“道”是恒久不变的,故称“常道”。

“变”与“常”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对矛盾的范畴。

我们说“道”是常住不变的,是指它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普遍适用的。

而“道”所揭示的规律实际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所以,只能说“只有变,才是不变的。

”(2)常名、无名。

常名,即恒常不变的名,也就是道。

相对于叫得出名的具体事物,作为“常名”的“道”指的是普遍的规律和法则,它不囿于某一叫得出名的具体事物,所以,它就是“无名”。

同时,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无象的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方,因而它是“无名”的。

(3)徼,归、终之意,此处作边界讲。

具体事物的变化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徼,即表示具体事物发生变化的空间边界。

解读:何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道。

何为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名。

“无名”是万物的始源;“有名”是万物的母体。

所以,从无形无象的道去观察万物的奥妙,从有形有象的事物去观察具体的变化。

“常有”和“常无”这两者同出于一个始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所由同出的始源又叫做“玄”,即玄奥而深远。

它玄之又玄,是开启一切奥妙的总门。

解读:何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道。

何为名?可以叫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名。

“无名”是万物的始源;“有名”是万物的母体。

所以,从无形无象的道去观察万物的奥妙,从有形有象的事物去观察具体的变化。

从老子哲学中的“本体论”看老子的哲学思想

从老子哲学中的“本体论”看老子的哲学思想

从老子哲学中的“本体论”看老子的哲学思想——读《老子》一提到本体论,就联系到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这里讲“老子哲学”,一方面是肯定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在中国历史上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把本体论加上引号是为了表示其与西方哲学上的本体论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我国所谓的哲学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印象中的西方哲学一般都包含两个部分,既本体论和认识论,也就是世界的起源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世界的认识方法。

他们首先要回答的是世界上各种事物究竟是由什么产生的。

“希腊七闲”之一的泰勒斯便推断说水是原始的要素,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的比较多,这些一来便局限到了伦理道德的圈子里。

老子哲学与其他中国哲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突破了这一局限,把思考的范围由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

那么宇宙就是是怎样生成的呢?这就涉及到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了。

一、老子哲学的本体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提出了“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也是老子哲学本体论中最主要的概念。

那什么是道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纵观全篇对“道”的描写体现了道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便给“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指出最为万物根源的“道”体是虚空的。

为什么道会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就会有生灭变化。

这就是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矛盾了。

道虽然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但它却是实存的。

“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都说明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总之,道是有宇宙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物质和精神耐以行动和变化的动能。

(二)、道虽然没有生灭变化,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法自然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老子》哲学在中华哲学史上素有开山祖的称谓,它的贡献就是将“道法自然”作为哲学的宇宙本体论。

《老子》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则要效法自然规律,宇
宙法则。

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定出这个本原,在伦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从古至今,自儒释道阐明了宇宙本体论之后,历经两千多年,不少朝代的士大夫,却将本体论给弄没了。

将“忠孝”变成了最高行为规范了,“忠孝”这个行为规范是必需要的,但它要在“敬天”,“仁爱”这个最高行为规范的统领下,这样才会“刑法不崇尚士大夫,礼数不卑下庶民百姓”。

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时,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用上边这句话来解释,而且讲到过去有些朝代把这句话解释成为“刑法不能上罚士大夫,礼数不能下给庶民百姓”这是错的,违反原著《尚书》的本义,而且是篡改。

复兴不是复古
我们强调复兴不是复古就是这个意思,这才能传承与创新并举,也才能使中华伦理成为公平的,为人认可的真理。

所以说中华崛起了,如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扶其左右,才势必成功。

尤其中华复兴已经不是仅仅中国人在关心了,而是全世界人在关心了。

道家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
道家学问与心理调治,其实在中医里从阴阳五行的脏腑经络去调治心理疾患,就已经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而道家在伦理到行为的建设上也颇有建竖。

尤其在调理心理障碍上,更有其突出的地方。

说起来惯常的研究者,把道家对人文,教化是持批评的态度的,但实际道家正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应体大道之无为无形,以墨化群生,无心任化。


应当说老庄是最反对教条主义的,认为“不住各相,自可长久。

”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事并育而不相容,道并行而不相悖,”以“齐物论”解之。

管理者既要尊重客观现实,又要从动态相对中去把握现实,故为“以无为有”,而管理者能在因果缘由中,是亦彼也,莫若
以明,得其环中,从自性达到自化,从必然达到自由,尤其在当前我们中国人复兴的时候,找到我们中国人的自性,通过修养身心,达到我们中国人的自化,由必然达到自由,其中修养身心的功夫是个关键。

道家之伦理尤重反对教条主义,应为管理者治国经邦之心理调治的必备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