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手工艺在手工课堂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手工艺在手工课堂的应用
【内容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浪潮下,手工艺不仅不应被消灭,而且还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如何把传统手工艺与美术新课程标准完美结合呢?教师可以从教材本身出发,引进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充实制作课堂;并且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搞好美术课堂的延伸。
【关键词】:传统手工制作、创造性、综合性、探究能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制作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旧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制作课程的综合性不够
旧的教学大纲中把美术教学内容大致分成绘画、制作、欣赏三块,这三大内容界限清晰,独立性比较强。针对每一堂课,又把教学目标定在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技能、技巧训练,忽略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学生学的和实际生活环境相脱节,并且课程的安排综合性不足,趣味性不够。如二年级课中制作《牵牛花》、《小猫咪咪》等课,单纯以折叠制作为主,缺乏新意。
2、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往往在处理教学问题时,受到"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局限,常常将学生当作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提前制作,理顺制作方法、步骤,课堂上示范操作要做到规范、准确、熟练。并且认为"示范讲解"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更是手工制作课教学的关键,而"学生的模仿操作、反复实践、形成技能"是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像保姆似的不厌其烦、任劳任怨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喂"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缺乏主观能动性。
3、思维与创作形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范作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业了,他们一味模仿,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再则,学科教学时,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划一,缺少新意。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根本的转变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四个学习领域在具体设置课程时又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教学内容常涉及多个方面,手工制作课不再以单纯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每一堂课中。
例如小学第一册《小动物盖房子》《花花绿绿的糖纸》《有趣的拓印》这些课,看来近似手工课的教学内容里却包含了更多的知识。设计和制作糖纸,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和工艺
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将糖纸用来包糖则体现了"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有趣的拓印》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还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运用不同肌理的材料组合、拼贴、拓印,创造出各种美术作品,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小动物盖房子》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既能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新课程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一堂美术课上可以呈现多种学习成果,面对广泛的文化情境,我们不能再将目光锁定在单纯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了,而应将重点放到形成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上。现在,我们有的仅仅是一年级的新教材,传统的手工制作课依然存在于二至六年级的美术课本中。特别是在中低年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个阶段也正是孩子创造力动手能力迅猛发展的阶段,怎样的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老教材中该如何实施新理念呢? 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老教材穿"新衣"。
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本身出发,引进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充实制作课堂。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探明学生现在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等,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1、给题目加上新的色彩。
对照新教材,翻看老教材,忽然发现它的题目好像不太生动。如《做小船》、《折纸帽》《纸风车》等,题目本身就不太有童趣,而新教材中的题目就是那么吸引人的目光,如《花花绿绿的糖纸》、《穿花衣的热带鱼》、《我的太阳》等。对于低段儿童来说,兴趣爱好是他对一样事物最能坚持的态度。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把这些题目变得生动有趣些,如《风车转呀转》、《漂亮的纸帽子》等,既使课题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又从题目上告诉了教学内容的中心所在,可谓一箭双雕。
2、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活动主题
针对现有的美术教材中内容安排松散缺乏整体性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或作适当改变,找出课与课之间的相互联系,整合成富有童趣的美术活动课。具体在手工课教学时,可以将手工课制作内容加入特定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教学《漂亮的裙子》时,可以设计《我们的时装设计赛》等具体的活动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物以致用的思想,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剪花边》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花边很强的装饰性,给"裙子"设计花边,给学习园地设计花边;也可以与其它教学内容相结合,如《纸拖鞋》这一课,就可以与《剪花边》组合成一堂美术活动课,让学生尝试多种制作与组合,更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3、创新源于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
传统的手工课都只有单一的材料,如《牵牛花》、《漂亮的胸饰》等,这些都是单纯以纸质材料为主的制作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质地不同形态的材料,它们本身就是美的元素。在教学传统手工课的时候,如果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质和课程要求的单纯材料统一运用起来,如可乐瓶、布、稻草等生活中物品与橡皮泥、纸等结合,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这些物品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就可以调动各种感观来体验美的存在,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多种渠道去体会、感受物体的肌理、材质的不同特点,产生多种体验,制作出综合性的作品。这样,作品的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
4、改变教法,放手课堂。
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