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
《武汉新城规划》全文及解读(一)
《武汉新城规划》全文及解读(一)《武汉新城规划》是一份详细而全面的城市规划方案,旨在指导武汉市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该规划基于全面的情况分析和未来展望,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方案,以促进城市化和可持续的发展。
以下是该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解析。
一、总体规划思路该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人为本,城市为家”,旨在打造一个具有现代城市化特征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的发展方向。
该规划以“城市发展、生态保护、资源优化、文化传承”为主线,致力于将武汉市东部地区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二、规划范围该规划覆盖了武汉市洪山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其中江夏区东南部和新洲区西北部是本次规划的核心区域。
三、发展目标该规划提出了全面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城市发展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等。
四、城市空间布局该规划提出了全面的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发展规划、交通规划、土地用途规划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其中提到了要注重城市景观和绿化、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等等。
五、城市发展重点该规划明确了城市发展的重点,包括支持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扶持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等。
六、生态保护该规划特别强调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增加城市绿化、生态廊道等措施。
同时,该规划还提倡低碳经济和节能环保。
七、城市治理该规划还涉及了城市治理,提出了要把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城市治理结构和体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武汉新城规划》是一份全面且有益的城市发展方案。
该规划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化思路和方向,充分考虑了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为武汉市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科创新城规划方案
武汉科创新城规划方案一、引言武汉科创新城是一个拥有高端产业、前沿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国际化科技城市,也是湖北省和武汉市三大发展定位中“创新型城市”发展定位的实现载体。
武汉市政府为了把武汉打造成为“全国创新名城”的目标,自2015年起开始策划武汉科创新城的规划建设。
二、规划目标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强化产学研结合,培育高端创新人才;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发展;4.推动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融合发展;5.通过城市规划,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
三、总体规划1. 总体布局武汉科创新城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包括光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区域。
规划总体布局分为“一轴多区多点”,即“长江中心轴核心区、湖北门户区、天河机场区、洪山生态区、光谷生命科学区、汉口历史文化区等多个区域和节点”。
2. 基础设施规划武汉科创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广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并建立起完善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此外,还要配套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3. 产业布局规划武汉科创新城规划产业以“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生命科学、文化创意、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产业。
其中,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行业已成为武汉科创新城发展的产业集群。
4. 宜居环境规划规划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引进高端人才,营造生态、宜居、宜商的城市形象。
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和景观提升,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让城市成为大家安居乐业的乐园。
四、实施计划武汉科创新城规划将分3个阶段实施,分别是“2020年前完成60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2025年前完成118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区建设”和“2035年前完成更大范围生态城市建设”。
五、结论与展望武汉科创新城规划的实施将有效推动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先进科技经验和创新产业落户武汉,使武汉成为全国创新名城。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目录前言 (1)一、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2)二、规划主要依据 (2)三、基础资料收集 (4)四、规划编制内容 (13)五、主要技术要点 (15)六、成果要求 (21)七、附件(仅供参考) (23)前言1、工作背景全面贯彻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的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个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求,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6个新城区的城乡统筹建设,积极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市政府要求开展《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2、工作目的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为指导,参考《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成果,结合各新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市、区“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村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推进措施为重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工作思路根据《关于做好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为《通知》),本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市新城办会同市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后由市新城办组织市新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区;然后,各新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最后,由市新城办会同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
4、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用于指导各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各新城区在编制规划时应遵循本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规划内容。
武汉软件新城规划方案 (3)
武汉软件新城规划方案简介武汉软件新城是武汉市政府特别推出针对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的新城规划方案。
该方案旨在促进武汉市发展并为软件和IT公司提供更好的环境,助力武汉的创新和竞争力增强。
地理位置武汉软件新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光谷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
该区域毗邻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靠近国际级生物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建设目标武汉软件新城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全国领先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实现以下目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推动软件和IT产业发展。
•改善城市环境:通过规划设计,完善软件新城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提高人才吸引力:提升软件新城的人才吸引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入驻,推动产业发展。
•打造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区,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规划布局武汉软件新城整体规划分为四个区域,包括创新实践区、创新服务区、创新产业区和创新创业区。
创新实践区创新实践区主要是创新孵化器,是新兴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该区域包括办公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和科技园区等,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人才支持、法律咨询等服务。
创新服务区创新服务区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类需求而设立的服务设施。
该区域包括商务配套设施、科技金融服务、高端商务酒店等。
创新服务区将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创新产业区创新产业区是软件新城的核心区域,主要是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
该区域包括办公场所、生产车间、物流中心等。
创新创业区创新创业区是为了满足新兴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区域。
该区域包括办公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和孵化器等,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人才支持、法律咨询等服务。
结束语武汉软件新城的规划布局,旨在吸引更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入驻,与此同时也将打造一个更加完美的软件和IT生态。
实施新城规划,不仅能够带来商业机会,也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带来持久的利益。
希望武汉软件新城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武汉时代新城规划方案-最新版
武汉时代新城规划方案引言自2010年起,武汉市开始加大市区规划建设力度。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土地资源的不断稀缺,城市规划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应对城市化建设,武汉市政府开始强调规划性和先期性。
2018年,武汉市政府提出了全市统一的城市规划战略,其中包括武汉时代新城的规划方案。
背景武汉时代新城位于武汉市的东部,是武汉市未来的重要城市发展区。
该区域已经被列为全球地政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对象,并成为城市规划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区域。
武汉市政府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最终提出了武汉时代新城规划方案。
规划目标武汉时代新城规划方案的目标是将该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的城市发展新区。
通过规划和建设,实现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2.建设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引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3.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
规划内容武汉时代新城规划区域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包括武昌区、洪山区和江夏区等区域。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规划与建设规划方案实施需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化步伐。
具体包括:1.建设智慧城市,引进先进技术,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
2.完善交通体系,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强交通流量控制和管理。
3.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体育、文化、旅游等,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产业发展武汉时代新城是武汉市重要的产业发展区之一,规划方案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新兴产业。
具体包括:1.加强科技创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以科技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新动力。
2.建设现代制造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
3.建设金融中心,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城市绿地和生态景观,保护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
武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武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联动,畅通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N”的突破,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突出“一个东湖科学城、七个湖北实验室、九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攻关,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战略要地。
一、建设东湖科学城高标准规划建设东湖科学城,集中布局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型大学等,打造研发转化、产业发展和科技商务三大板块,营造科学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配套功能齐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打造创新国家队、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
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东湖高新区联动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发展大光谷创新组团,串联“武鄂黄黄咸”重点园区和重要创新平台,完善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与产业布局,以点带面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与协同创新水平,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成为创新转化轴、产业协作轴、设施连通轴,将“中国光谷”打造成“世界光谷”。
二、做强基础研究重大平台聚焦光电科学、生物安全、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加快推进光谷实验室、江夏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建设,争取成为国家实验室。
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和要求,提升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2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谋划建设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移植医学、园艺植物生物学、精细爆破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加快推进和谋划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设施(武汉光源)、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神农设施)、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农业微生物设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九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
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
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
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
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
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
光谷科技新城区域产业规划,交通,配套结合项目本体
项目区位大光谷(1000平方公里)——光谷科技新城(224平方公里)——光谷中心区(23.5平方公里)——光谷中心区核心区(8.2公里平方公里)本项目位于,光谷中心区的核心区光谷科技新城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封闭管理区、政策区以及外延空间为基础和平台,以相关产业为基础,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
区域规划范围西起卓刀泉南路以及其向南延伸线穿南湖中心线,东至武汉市外环线,北至东湖、九峰山,南抵汤逊湖、后梁子湖北岸,规划范围约224平方公里。
城市定位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中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武汉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1)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即教育和科研人员、机构密集,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类型、规模和效益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高技术园区。
(2)中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发挥武汉特有的科技资源、人才教育、交通区位比较优势,建立良好的基础研究和孵化转化体系和机制,发展成为中国“东、中、西”部三大板块之一的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平台,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和动力中心。
(3)武汉区域经济发展引擎:从“武汉‘1+8’城市圈”视野来看,武汉科技新城是武汉市重要的扩展动力源,将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具有中心聚集效应的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
城市功能(1)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光电、通信、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科技新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武汉科技新城赖以生存的根本。
规划建立更加流畅的研发、孵化、融资渠道,使之能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大力拓展相关产业,发展消费电子、医药、服装等新型环保型制造业,形成具有研发、生产优势的产业集群。
(2)创新服务为特色: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创新体系建设将依赖本地区的创新服务水平。
本规划将城市用地布局、空间结构、环境景观、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为创新服务营造物质环境和人文氛围。
(3)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从科技园区走向城市,走向多元化、复合化,使其具有居住、商业、文化、游憩等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功能,注重塑造城市的归属感、城市魅力。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划定4个风貌区、 10个历史地段,保护 290处文保单位和160 处历史建筑,形成三 个层次保护体系。
“八七”会址片 一元路片 青岛路片 江汉路及 中山大道片 农讲所片 洪山片 昙华林片 青山“红房子”
片
首义片
珞珈山片
历史地段示意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
■ 市委政研室
■ 市政府研究室
规划实施系统
武汉市土地市场培育及规划对策研究
武汉市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和法制化研究 基于GIS的武汉市城市用地增长趋势研究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修编项目组开展了武汉市历次总规的回顾与评述、城市可建设用 地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等18个支撑课题的研究。
28个前期规划研究
18个纲要支撑报告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本轮总规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别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
预测。通过比较,最终采纳了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
万人。这一规模是在所有方案中控制最为严格的。
规划严格控制主城区规模,将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主导风向(东南风)温度图 绿 色 公 共 交 通 走 廊 示 意 图 “两环六楔”生态框架图
五线控制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5、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采取了“开放式”空间结构 采取“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 性
规划采用基于CFD数字
模拟的城市通风道研究, 采取“轴向+放射”的
空间发展模式和“轴楔
相间”的生态型城市空 间格局,保障了规划的
武汉时代新城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武汉时代新城规划方案一、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之一。
武汉时代新城是武汉市的一个新城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是武汉市的重点规划区域之一。
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时代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制定了相关规划方案。
二、目标武汉时代新城规划方案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个现代化、宜居、创新的城市新区,以富有活力的生态环境、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好客的城市形象、高品质的人居和办公空间,吸引高端人才、企业和产业,成为武汉市的城市新名片。
三、总体规划武汉时代新城总体规划,以“创新、生态、韵味”为核心理念,规划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板块:武汉市江夏区将建设生态新城板块,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其余面积将建设现代化城市板块。
生态新城板块生态新城板块的主要特色是绿色生态、宜居环境和人文景观。
规划中将优先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智慧园区、旅游休闲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同时,将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建设高标准的园区绿化与景观体系,打造生态型休闲社区和应急救援中心。
现代化城市板块现代化城市板块是武汉时代新城的城市经济中心。
在规划方案中,将打造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创新科技园区和高端住宅区,建设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吸引国内外著名品牌入驻,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
同时,将充分利用武汉市区与时代新城的优势互补,打通交通瓶颈,加强城市功能整合,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
四、建筑设计为了建设一个现代化、宜居、创新的城市新区,武汉时代新城规划方案中,注重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建筑风格以简洁、明快、现代为主。
同时,建筑外立面、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都要考虑到环保、节能、宜居等因素,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
五、基础设施建设武汉时代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城规划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规划中将注重城市水利、城市照明、城市供电、城市燃气、城市通讯等方面的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
时代新城将自主开发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基于大数据和技术,实现智慧公交、社区巴士、自行车共享等服务,提供快捷、环保的出行方式,为城市居民带来便利。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创新,服务,宜人,生态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规划说明第一章现状及规划背景1.1现状概况1.1.1 发展历程武汉科技新城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封闭管理区、政策区以及外延空间为基础和平台,以相关产业为基础,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作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决策,同年7月东湖高新区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产业园,2001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东湖高新区以电子一条街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位居前列(2004年总收入排名第14,工业总产值排名第15),形成了以光电子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
1.1.2社会经济概况东湖高新区成立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较高速度,1991年至2003年,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48.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5.53%。
2004年,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5亿元,增长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21%;全口径财政收入15.02亿元,增长25%;完成产业和基本建设投资47亿元,增长17.5%;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20%;引进内资37亿元,增长164%;出口创汇2.1亿美元。
1.1.3现状产业概况东湖高新区产业特色鲜明,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地位比较明显,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环保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机电一体化、环保等产业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东湖高新区发展最快的两大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由于近两年来企业产业调整的缘故,产业规模有所萎缩。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
解读《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8-05-07创新•服务•宜人•生态——解读《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一、《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的背景武汉科技新城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封闭管理区、政策区以及外延空间为基础和平台,以相关产业为基础,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
东湖新技术成立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当前,一方面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的产业向中国内陆腹地转移,加上国家提出并制定“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推动武汉“1+8”城市圈的形成,使东湖高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投资和产业发展迅猛。
在国家部委、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适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和空间拓展的需要,在组织国内外知名智库和规划设计机构完成的《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制定制胜战略》(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武汉科技新城概念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区管委会委托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新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编制工作。
该规划已于2007年3月份获得市政府审核批复。
二、规划范围武汉科技新城所包含的区域暂时不具有行政区划上的意义,但作为城市土地和空间实体,具有产业布置、用地布局、交通市政配套、景观形态等方面的实质意义。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范围是:西起卓刀泉南路及其向南延伸穿南湖中心线,东至武汉市外环线,北至东湖、九峰山,南抵汤逊湖、后梁子湖北岸,规划范围面积约224平方公里。
三、城市功能规划提出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功能是:以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为基础,以创新服务为特色,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
按照这一功能定位,科技新城除了进一步巩固“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开发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外,还将“创新服务”作为武汉科技新城的主要功能之一予以重点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服务,宜人,生态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武汉科技新城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封闭管理区、政策区以及外延空间为基础和平台,以相关产业为基础,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作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决策,同年7月东湖高新区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产业园,2001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东湖高新区以电子一条街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2004年总收入排名第14,工业总产值排名第15),形成了以光电子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
目前东湖高新区已形成东南至武汉市外环线,西至洪山区卓刀泉,北至东湖南岸和老武黄公路的管理区域,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0万人。
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引进内资37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
第01条主要背景(1)高新技术发展背景:在世界上,科技特别是战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东湖高新区积累了推进自主科技创新的丰富经验,作为中国第三大科技中心,“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具有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
(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经济全球化带来国内外在华投资的第二次浪潮,以投资拉动的外向型加工经济模式向以内需拉动的内生型经济模式转变,促使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转移;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武汉‘1+8’城市圈”规划,以武汉为核心,整合武汉及周边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站在更高的角度参与区域经济协作和竞争。
依托东湖高新区的武汉科技新城,作为未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垂江发展带”的东向载体,是实施与武汉城市圈东部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对接,发展湖北东部经济的重要载体。
(3)武汉市城市发展背景:新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武汉市的定位是: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针对武汉市在全国所具有的科教文化优势确立的“科教基地”,将依托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武汉科技新城,催生和孵化大批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成为武汉带动中部崛起的策动源泉。
(4)东湖高新区自身发展背景:在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向东拓展已获批准,长期困扰的用地制约问题得以疏解,东湖高新区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机遇和挑战。
第02条根据武汉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武汉科技新城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受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委托,我院在武汉科技新城概念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正在进行的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编制工作。
第03条本次规划遵循以下规划指导思想:(1)产业主导,科学发展: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和发展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产业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关系,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2)提升品牌,塑造特色:依托“武汉·中国光谷”这一具有号召力的品牌,提升其内涵和外延,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景观和生活特色。
(3)集约发展,构筑体系: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行紧凑和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面向公众利益为基点的城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确保城市健康、安全。
(4)立足长远,引导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远近期结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
第04条规划范围西起卓刀泉南路以及其向南延伸线穿南湖中心线,东至武汉市外环线,北至东湖、九峰山,南抵汤逊湖、后梁子湖北岸,规划范围约224平方公里。
第05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自2005至2020年。
近期:2005-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2020年以后的发展。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和功能组成第06条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定位是: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中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武汉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1)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即教育和科研人员、机构密集,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类型、规模和效益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高技术园区。
(2)中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发挥武汉特有的科技资源、人才教育、交通区位比较优势,建立良好的基础研究和孵化转化体系和机制,发展成为中国“东、中、西”部三大板块之一的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平台,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和动力中心。
(3)武汉区域经济发展引擎:从“武汉‘1+8’城市圈”视野来看,武汉科技新城是武汉市重要的扩展动力源,将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具有中心聚集效应的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
第07条武汉科技新城应重点营造和培育可持续的“全球同步,世界一流”的综合创新能力。
其内涵包括:(1)一流的运转模式及效率:包括行政管理模式及运营效率,即基于科学研究和产业区的发展,最有利于可持续性创新的运转理念、技术和模式,体现开放性、宽容性、前瞻性、效率性。
(2)一流的科技水平:以领先的科研设施条件、科研氛围、科研活动、高层次的科研会议、论坛、实验室和研究型院校为依托,创建与世界领先科技对接、交流对话的科技水平。
(3)一流的人才和企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企业,以高素质的人才为依托,尤其是理论创新人才以及将科学知识产业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管理创新机制的企业。
(4)一流的环境和设施:一流的环境包括融于自然、尊重自然、保持生态良性循环的自然环境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社区型人文环境,以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迸发的社会文化网络,即智者乐居的环境,拥有自然的山、水、林;一流的设施包括高效的运营设施、创新设施、商贸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
第08条武汉科技新城发展目标是:以创新、服务为理念,构筑创新产业园地、科技服务平台;以宜人、生态为理念,塑造山水园林城市、多彩宜人生活。
即:创新型、服务化、宜人性、生态城。
第09条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功能是:以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为基础,以创新服务为特色,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
(1)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光电、通信、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科技新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武汉科技新城赖以生存的根本。
规划建立更加流畅的研发、孵化、融资渠道,使之能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大力拓展相关产业,发展消费电子、医药、服装等新型环保型制造业,形成具有研发、生产优势的产业集群。
(2)创新服务为特色: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创新体系建设将依赖本地区的创新服务水平。
本规划将城市用地布局、空间结构、环境景观、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为创新服务营造物质环境和人文氛围。
(3)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从科技园区走向城市,走向多元化、复合化,使其具有居住、商业、文化、游憩等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功能,注重塑造城市的归属感、城市魅力。
惟其如此,这个区域方能保持鲜活的创造力,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
第10条城市规模。
规划至2020年,武汉科技新城城市规模将达到人口97万人,建设用地158平方公里。
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第11条在认真分析现状用地、科学评估东扩区用地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城市精明增长、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三个思路,规划确立武汉科技新城“向东集束拓展,交通先导、生态优先,复合化、簇群化”的空间发展策略。
第12条向东集束拓展的策略:从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二次创业的内因,以及武汉城市圈与鄂东紧密联系的外因的双重影响,科技新城向东拓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并以跨越式生长的方式在其东部区域形成复合功能的城区,与现有建成区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连接,立体复合化交通线路构成城市联系的动脉集束,并连通左岭、葛店与鄂州形成沿新、老武黄公路和沿长江的城市连绵带。
第13条交通先导,生态优先:建立TOD(Traffic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EOD(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环境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模式,规划以交通为空间布局的先决条件,同时提出生态优先,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交通的先导建设,引导城市发展。
第14条复合化、簇群化: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生产、教学、研究之间的有效联系和互动,即实现创新和创业良性互动发展。
保持高新园区的持续活力及土地综合开发效能,形成密集的商业、办公、居住、体育、休闲娱乐的“簇群状”的复合区域。
第15条武汉科技新城的空间结构为:一条主轴,四大簇团;一个都市核心,三个支撑中心;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
第16条一条主轴:以三环线连接高新三路形成自西至东贯穿于整个武汉科技新城,并保持东向拓展趋势的中心快速交通轴线。
这一高速的交通线路,是科技新城对外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物质和能量集束。
与南北的高新一路、高新二路、高新六路等,形成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第17条由东西向的三环线——高新三路与南北向的三环线——南环线主干线十字交叉,将东拓后的武汉科技新城划分为四大簇团:(1)西北簇团即关山簇团在现有城市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用地布局和配套设施,整合现有商业、居住以及关东、关南产业园区,形成以鲁巷广场、光谷步行街为核心的商业区片,位于华光大道入口的商务中心,沿光谷大道布局的以光电子、激光、通讯等为主的科技产业区,以关山大道为轴线的居住区片,以珞喻路、民族大道为轴线的教育研发区片。
(2)西南簇团即流芳簇团以汤逊湖为依托,整合庙山、藏龙岛、流芳部分用地,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新兴的教育产业园区和高水准的居住组团,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和滨湖景观风貌,形成以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轻制造业为主的融科教、产业、居住、游憩为一体的簇团。
(3)东北簇团即九峰簇团以九峰森林公园为依托,包含东拓后高新三路以北的用地,以东向延伸的森林大道、高新一路、高新二路为发展轴线,布置多元复合化的用地单元,以旅游服务、休闲度假、教育科研、电子信息、居住等功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