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震级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通常把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称为中强震,中强震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则称为强震,强震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烈度与震级就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弱的两把“尺子”。
这两把“尺子”,人们往往容易弄混,不光国内外的某些报刊有时也会把他们弄错,就连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也经常把他们弄错。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另一把“尺子”。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区别与联系?之宇文皓月创作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经常使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标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但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自己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分歧的。
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或8.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尺度”,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取分歧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暗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分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
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暗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区别与接洽?之袁州冬雪创作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常常使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标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能够性比较大.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但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自己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分歧的.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知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末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能够是7或8.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尺度”,根据烈度、布局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取分歧抗震等级停止的详细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布局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暗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分根据地理、地质和汗青资
料,经迷信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停止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种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暗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 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宏大地震.。
结构抗震试题
1、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答: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
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什么是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什么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答:设计基本加速度值是指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与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3、场地土液化产生的震害有哪些?答:场地土的液化不仅能够引起地面喷水冒砂、地基不均匀沉陷和地裂滑坡等地面震害,而且也能够造成建筑物墙体开裂、倾覆甚至翻倒和不均匀下沉等一系列破坏。
4、什么是地震作用效应?什么是地震反应?答: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指地震作用在结构中所产生的内力和变形,主要有弯矩、剪力和轴向力、位移等。
结构的地震反应指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它包括地震在结构中引起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内力等。
5、什么是地震系数、动力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答:地震系数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动力系数指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地震影响系数是指单质点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
(或质点绝对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6、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及基本原理.?答:适用条件:高度不超过40 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基本原理是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也就是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此总水平地震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再分配给各个质点。
7、砖房的震害大体分为哪几种?答:砖房的震害大体分为:房屋倒塌;墙体裂缝、破坏;纵、横墙连接破坏;楼盖与屋盖破坏;附属构件破坏等。
8、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功能和作用有哪些?答:(1)砌体的抗剪强度可提高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2)其作用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提高其变形能力;(3)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件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的构造柱可起到减轻震害的作用。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地震监测和研究工作。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描述地震的强度和危害程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通常用“g”表示,其中1g等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照表可以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转化为地震烈度,从而更好地评估地震对人们生活和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大量地震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总结而成的。
下面是一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的示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地震烈度(罗马数字)0.01 I0.02 I-II0.04 II0.08 II-III0.16 III0.32 III-IV0.63 IV1.25 IV-V2.50 V5.00 V-VI10.00 VI20.00 VI-VII40.00 VII80.00 VIII160.00 VIII-IX320.00 IX630.00 IX-X1250.00 X根据对照表,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1g时,地震烈度为I级,即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地震的存在。
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2g时,地震烈度为I-II级,人们可能会感觉到微弱的震动。
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加,地震烈度也相应增加,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地震烈度的增加不仅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关,还与地震的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同样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评估地震危险性和制定地震安全标准时,除了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量化地震强度和危害程度的手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地震的威力。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一张地图看懂中国所有城市地震风险:快看看你城市的抗震设防等级
一张地图看懂中国所有城市地震风险:快看看你城市的抗震设防等级文章来源:ENITHON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15版. 这是中国所有地区建筑设防的基本规范, 所有的正规小区办公楼等必须在计算机软件通过严格计算, 达到图中的抗震设防分区等级才能修建的.1.简单解释一下, 图中的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 是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 单位是g(即重力加速度).2.指 50 年期限内,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的烈度值,即达到和超过图上烈度.3.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破坏烈度的关系(破坏烈度是直观衡量地震对于某地破坏力的参数, 而震级只是地震能量的一个衡量单位, 因此一个9级的深海地震, 对于城市的破坏烈度可能只有9度, 而8级地震的陆地破坏烈度却能达到11度.).0.05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6度,0.1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7度,0.15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7.5度,0.2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8度,0.3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8.5度,0.40g对应地震破坏烈度9度以及以上.1.京津冀以及附近地区北京: 8度区天津: 8度区三河大厂局部: 8.5度区石家庄: 7度区太原: 8度区天津:8度区, 局地7.5度区济南:6度区青岛:7度区2.西三角地区(512大地震后的热点区域)可能这里和很多人认知的不太一样, 看数据就好了. 成都市:7度区重庆市:6度区西安市:8度区绵阳市:7度区德阳市:7度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绵竹市:7.5度区江油市:7.5度区都江堰: 8度区雅安市:7~7.5度区汶川县:8度区北川县: 老县城8度区(地震后因为山体不稳定加上废墟规模过于庞大已经被永久废弃保护起来了), 新县城7.5度区(从安县划给北川新建的新北川县城)西昌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康定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3. 西南地区昆明市: 大部为8度区; 呈贡东部, 东川为8.5~9度区.贵阳市: 6度区.西昌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康定市:9度区(全国最高设防烈度)攀枝花市:7.5度区丽江市:8.5度区大理市:8度区遵义市:6度区4. 华东上海市:7度区南京市:7度区杭州市:7~6度区宁波市:7度区苏州市:7度区无锡市:7~6度区合肥市:7度区宿迁市:8度区徐州市:7度区扬州市:7.5度区镇江市:7.5度区绍兴市:6度区湖州市:6度区嘉兴市:7度区5.华南地区珠三角全部地级市都是7度区... 湛江7度区阳江:7.5度区三亚:6度区潮州:8~7.5度区汕头:8度区海口:8.5度区6. 东南地区:台州, 温州, 衢州, 丽水, 南平, 宁德, 三明, 龙岩全部是6度区福州,梅州是7度区.泉州漳州厦门都是7.5度区台湾大部分是8.5度区...苗栗-台南这一圈都是9度区...高雄独善其身是8度区7.东北地区深大哈长四大金刚:7度区鞍山赤峰:7~7.5度区铁岭抚顺:7度区齐齐哈尔:6~7度区松原:8度区。
中国房屋地震等级
中国房屋地震等级
中国的房屋地震等级是指房屋在设计、建造时考虑到地震防护能力,按照一定的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相应的地震影响,保障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
中国的房屋地震等级分为以下主要类别。
1.抗震设防烈度:这是衡量房屋抗震能力的基本指标,根据中国地震区的不同,分为6个抗震设防烈度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6度、7度、8度、9度、10度、11度。
每个烈度等级对应不同的地震影响和抗震要求。
2.抗震等级:这是根据房屋的重要性和使用要求,结合抗震设防烈度,进一步细化的抗震性能分类。
例如,重要建筑可能需要达到更高的抗震等级。
3.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中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设中,尤其是在高层建筑和关键设施中。
4.抗震措施:包括房屋的抗震设计、施工技术和使用的抗震材料等,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5.抗震鉴定与加固:对于老旧房屋或者抗震能力不足的房屋,需要进行抗震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必要的加固措施,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中国的房屋地震等级标准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和技术规范来确定的,这些规范会随着科技进步和地震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和完善。
房屋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房屋的抗震安全。
地震烈度、地震震级、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震级、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
烈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大小来决定,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震级的主要意义在于根据释放的能量对地震进行分类。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是建筑等级划分的一个标准。
设防烈度越高,抗震等级就越高(一、二、三、四级,数小等级高)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但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地震的烈度也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设防烈度是设计时考虑抵抗地震的大小。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区别与联系?之吉白夕凡创作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经常使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标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但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自己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分歧的。
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或8.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尺度”,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取分歧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暗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分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
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暗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两个重要参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时地面上某点的加速度达到的最大值。
PGA通常以单位重力加速度g(9.8 m/s^2)为基准来表示,例如,PGA=0.3g表示地震时的最大加速度是地球重力加速度的0.3倍。
1.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大小的参数,通常用来表示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采用罗马数字表示,常用的地震烈度标度包括MSK(Medvedev-Sponheuer-Karnik)烈度、MMI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烈度等。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或统计分析得到。
一般来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对应的地震烈度也会越高,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烈度还受到地震震源距离、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在地震工程和地震灾害研究中,通常会综合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等参数,以评估地震对结构和场地的影响程度。
[年整理]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资料讲解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不同的。
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或8.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发展调查系(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1通信作者__ 杨贺鑫日期:2013 年8月18 日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发展调查作者:杨贺鑫摘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
[年整理]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资料讲解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不同的。
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或8.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发展调查系(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1通信作者__ 杨贺鑫日期:2013 年8月18 日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发展调查作者:杨贺鑫摘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中国建筑的抗震设防,是以抗震设防烈度作为标准的,简言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北京地区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
通常用字母M表示,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不易觉察;中震(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但小于等于4.5级,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但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为8.9级。
而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破坏程度。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等,都可以影响地震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会在不同地方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中国把地震的烈度划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4到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到8度:房屋受到破坏,烟囱损坏,地面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9到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0到12度: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建设部于1999年1月1日批准了全国统一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并于2002年1月1日实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便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标准,房屋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之欧阳德创编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区别与联系?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不同的。
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或8.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
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
1. 地震的震级
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取用烈度还要考虑该建筑物的社会、政治、文化等的重要性并参考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综合考虑的。
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烈度,如7~9度。
抗震规范将建筑物按其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四类: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如核电站、存剧毒气体建筑、大型油气工程等),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有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如消防、急救、供电等),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有更高的要求。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5.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即对应基本烈度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动峰值加速度,抗震规范明确:6度0.05g;7度0.10(0.15)g;8度0.20(0.30)g;9度0.40g。
具体也可查国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在建筑抗震设计时,根据设防烈度、建筑重要性、结构特性等实际情况具体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