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哀愁情绪,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 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2. 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中的哀愁情绪。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词语含义、句式结构。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中的哀愁情绪。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7. 板书设计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词牌:如梦令主题:怀旧、哀愁意象:雨、风、花、梦情感:思念、忧伤1. 比较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声声慢》、《一剪梅》等,分析其词风特点。
2. 了解李清照所处的宋代词坛,了解其他著名词人的作品风格。
《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优秀教案
《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优秀教案《如梦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三、德育教育目标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
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
”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
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板书目标1)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
(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指名回答)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1(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三)完成目标2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1、抢答题.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如梦令的词牌格律。
2. 体会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2.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李清照的生平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如梦令的词牌格律和特点。
3. 文本分析: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和意境。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如梦令这一词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和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读胡令能的《如梦令》。
2.学生能够理解《如梦令》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感情。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1.理解《如梦令》中的意境和感情。
2.探究《如梦令》中的词语和句式。
3.运用课文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难点1.理解《如梦令》中的比喻和象征。
2.运用课文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世界。
2.老师对于《如梦令》的作者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课文(25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朗读《如梦令》。
2.老师逐句解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境和感情。
3.提醒学生注意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探究语言(1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如梦令》中的词语和句式。
2.学生分组对于所发现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语言。
创作诗歌(30分钟)1.学生个人或小组自由创作一首诗或者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2.老师鼓励学生尝试使用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欣赏和提出建议。
总结(5分钟)1.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老师总结《如梦令》的意境和感情,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进一步探究《如梦令》中的词语和句式。
3.继续尝试创作诗歌,并完善已有作品。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如梦令》。
2.学生能够掌握《如梦令》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教案标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诗歌创作,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1. 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意境。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如梦令》的诗歌原文。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唐代文学和李清照的作品。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介绍《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
二、理解诗歌(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如梦令》的诗歌原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 导读学生阅读诗歌,并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
三、诗歌创作(20分钟)1. 分发纸和笔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2. 提供一些主题或词语作为创作的启发,如“雨”、“梦”、“风”等。
3.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四、分享和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给全班同学。
2.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诗歌,或者将其展示在课堂上。
3. 全班同学可以对诗歌进行评论和交流,提供建议和鼓励。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包括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诗歌创作,并组织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反思:评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反思能力。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分析并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掌握诗词中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的情况。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如梦令》。
2. 相关参考资料和古汉语词典。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网络资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
协育中学袁倩
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作品风格,深入体会作
者思想感情。
2、学会美读古典诗词。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
水平。
教学重点:作者情感、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鉴赏技巧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走近作者
四、朗读:熟读、理解作品内容。
五、佳文共赏:合作探究
1、词人昨夜饮酒浓睡,早晨醒来后关心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2、仔细揣测,词人为什么会饮酒过量呢?
3、词人如此关花,为什么不自己去看却问卷帘人?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词人微妙的心理?
4、遭受了一夜狂风骤雨的袭击,海棠花自然会凋落,可是侍女为什么说“海棠依旧”?一个“却”字隐含着词人怎样的心理?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哪几种修辞?“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六、探究作品主旨
这首词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惜花(惜花实则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七、小结
这首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着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八、拓展延伸
读了此词,你想对清照说什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教学设计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兴趣2.理解词作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表现手法及语言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上词最繁盛的时期出现在那个朝代?你知道最有名的两大流派吗?它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二、学习《如梦令》1.解题、介绍出处《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2.作者简介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生活美满。
金兵入侵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和《李清照集》。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4.抽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1)重点词语解释:雨疏风骤:雨点疏落,风势猛烈。
残酒:昨夜残留的醉意。
卷帘人:指侍女绿肥红瘦:绿叶繁茂,花儿凋零。
(2)译文昨夜雨点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浓浓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
试着问问那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道不知道哇?知道不知道哇?应是绿叶繁茂,花儿凋零。
5.赏析(1)“雨疏风骤”是哪个季节的特点?“浓睡不消残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昨夜:雨疏风骤今晨:不消残酒(2)“试问”是谁在问?它属于有疑而问,还是明知故问?表现出女主人什么特点?女主人明知故问—性格活泼,关切美好事物(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了哪些修辞?“知否?知否?”(反复)——女主人活泼多情绿—叶红—花(借代)肥—繁茂瘦—凋零(拟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6.小结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现了词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美好事物的闲情雅趣。
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教案:《如梦令》教学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如梦令》,在中国文学史上属于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宋代文学的特点、宋词的特点以及了解到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才华和感情。
在教学理念上,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探究和实践,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如梦令》的内容,并理解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难点:通过材料中的表述和写作方式,了解宋代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材料:播放李清照《如梦令》的MV。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步骤二:分析词意(10分钟)1.学生阅读《如梦令》的全词,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解读《如梦令》中的关键词汇,如“雨疏风骤”、“鸿雁”的意义和象征。
3.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词中的相关修辞手法(如对偶、描写、比喻等)。
步骤三:讨论主题思想(15分钟)1.学生讨论《如梦令》中的主题和思想。
2.学生批判性思考:这首词与作者的生活背景有什么关系?词中表达的情感是如何与作者的生活相联系的?步骤四:写作活动(15分钟)1.学生思考并写作:如果你是李清照,你会如何表达词中的情感?给这首词加上你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交换作文,相互批改。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了解其他词人以及宋代文学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作文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1.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领会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诗词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解读诗词的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对比其他诗词,突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意境。
(2)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写一篇关于诗词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观察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教学设计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
2.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体会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一、讲授过程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人物:主仆两人场景:春雨后的屋中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
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二、朗读与总结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
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三、课堂练习1.对下面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教材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的不同,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
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词,听懂歌曲,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学情分:学生很少接触到“词”这种文学式样,对于词的结构、特点不太了解,所以学习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学习兴趣较大。
这首词,语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学生可能对词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需要教师点拨。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相关内容,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词。
教学方法: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指导法、谈话引导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思想感情的方法。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来体会和理解李清照诗歌的情感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3、词的技巧分析4、提高朗诵能力教学难点1、把握诗词情感2、提高朗诵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李清照生平及其创作的资料,丰富学生对词人的认识。
一、诗画导入(展示图片)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十六岁的少女,花一样的年华,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这就是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她的另一首《如梦令》,在这首词里,李清照却忧伤了,我们来看看她为什么而忧伤呢?二、研习新课(一)一读新课,初步理解展示幻灯片1、听名家朗读示范。
2、词人在为什么而忧伤呢?明确:惜花伤春3、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词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二)深入研习,分组讨论:5分钟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刻画了一个爱花、惜花的年轻女子形象。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表达了主人公伤春、惜春,实则是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之情。
2.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3.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试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音韵、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诗词的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
(3)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从音韵、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诗词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诗词。
(2)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词作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从音韵、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诗词的美。
(2)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词中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之情。
(2)引导学生培养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如梦令》。
2. 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特点的短文。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深入解读,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如梦令》,了解其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学习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掌握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教材《中华古诗经典选辑》,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如梦令》的标题,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此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步骤二:课文阅读(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感受其中的美。
2.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朗读《如梦令》,并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3. 教师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步骤三:诗歌赏析(15分钟)1. 教师让学生讨论《如梦令》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
2. 教师讲解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其艺术特点。
步骤四:学习文言文表达(15分钟)1. 教师对《如梦令》中一些典型的文言文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说明和解释。
2. 教师让学生仿写《如梦令》,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似的情感和意境。
步骤五:课堂互动(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切磋,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和学习收获,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讨论、赏析和仿写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如梦令》及其背景,提高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的: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2. 品读李清照的诗词3.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四.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3.重点词解析4.词的技巧分析五.教学难点:1.对诗词的理解2.把握诗词情感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
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
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
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二)介绍李清照生平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三)词作初印象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人格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3. 翻译诗歌: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春天、离别等主题的诗词,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李清照的独特之处。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要求保持原诗的韵律和意境。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1.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课件出示)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生自读这首词。
3.师: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课件出示)如梦令如梦令【宋】李清照【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常记溪亭日暮,浓睡不消残酒。
沉醉不知归路。
试问卷帘人,兴尽晚回舟,却道海棠依旧。
误入藕花深处。
知否?知否? 争渡,争渡,应是绿肥红瘦。
惊起一滩鹭。
师:题目叫什么你还记得吗?就是咱们说的?你还发现什么了?4.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
字数、句式和韵律。
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李清照的词还有很多,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5.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来,我们一起欣赏著名歌唱家琴演唱的《如梦令》。
(课件出示)师:好听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一听、唱一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师引导: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并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9.如梦令[南宋]李清照生活、自然热爱。
部编新版语文七年级教材上册《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如梦令,词牌名。
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
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
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
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近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如梦令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如梦令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李清照的如梦令,是别具一格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下是整理的如梦令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如梦令》教案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支系,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单字因词组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曲。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其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
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几千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事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到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的确隔了窥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事情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词汇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
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
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快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一次这首词记的是女陆游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动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水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天量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四.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3.重点词解析
4.词的技巧分析
五.教学难点: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
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
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
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
清照,品读李清照。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要学的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那么大家知道的她的诗词还有哪些?对于她,大家还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二)介绍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我们了解过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之后,是不是对她的词也充满了好奇呢?特别是在宋朝那个词作鼎盛的时候,在众多才子里面作为一个女词人能够脱颖而出,也充分证明了她的才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李清照词作的风采。
)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板书出来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理解一下这首词的
思想情感,请同学举手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那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
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
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
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
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小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
么样了。
丫鬟答曰:“海棠依旧”。
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
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
”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
思念。
2.(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听一下录音,看看其他人怀着这种感情朗诵出来的感觉。
)
放录音。
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放音乐,让同学们跟着
节奏朗诵。
让同学们能够熟读背诵这首词。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首词也有了
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
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
透露出谜底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
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
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
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
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
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
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
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
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
“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这么一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
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
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李清照,懂得诗词的
表达情感。
赵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