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按教材定制 / 内容可编辑 / 提高备课效率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 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二) 能力目标1. 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2.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 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 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课后小结教师: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认为呢?(让学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课后习题1、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同盟会B、华兴会C、兴中会D、光复会2、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三民主义B、马克思主义C、新三民主义D、三大政策3、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建立民国D、平均地权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5、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巨变。
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 )A、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B、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步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板书辛亥革命1. 准备:兴中会,同盟会2. 爆发:武昌起义3. 高潮:中华民国成立4.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优质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教学准备- 课本《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 PowerPoint演示文稿- 集体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材料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辛亥革命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扫除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念的困惑。
步骤二: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1. 通过讲解和讨论课本上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和推动力。
2. 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分析人民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强烈意愿。
步骤三:辛亥革命的意义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并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对该方面的影响,如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步骤四: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和其他资料,整理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如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国,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课堂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组织参观纪念辛亥革命的地点,增强学生的实地体验和感知能力。
注:此教案适用于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请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一、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 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教学1、2分钟快速阅读第一子母,完成老师给出的“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表格,时间、地点、纲领、性质。
ppt展示兴中会成立后各地涌现的多个政治团体,思考:处于分散状态的革命团体对革命形式的进展有何影响?(不利于统一的政治活动,因此迫切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组织---同盟会应运而生。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师:“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
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提示: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4.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
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
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
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2、知道武昌起义。
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6—38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1)完成《高分突破》P26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5分钟)(2)完成自主学习,并在课本画出答案。
(8分钟)
①兴中会成立时间、地点、性质?
②同盟会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
③武昌起义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④辛亥革命成果?
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成功一面及失败一面(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26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7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27—29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6、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入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已有初步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讲授法:教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课件:制作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教育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024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
老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9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背景。请大家阅读第一部分内容,思考一下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学生阅读并思考)
老师:好的,谁来说说看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学生回答)
老师:很棒,同学们都找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
- 各地响应:起义迅速蔓延至全国,多个省份宣布独立。
-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临时政府。
- 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3. 辛亥革命的意义
- 推翻封建君主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 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梳理
1. 辛亥革命的背景
- 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
- 社会矛盾激化:清朝统治腐朽,民生凋敝,民众疾苦。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崛起:海外留学生和国内知识分子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 革命团体与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
2. 辛亥革命的过程
-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发动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但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观点的问题。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适当调整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孙中山图片,他是谁?你知道的孙中山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孙中山,介绍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共十五大报告对孙中山的评价(出示)二、新课学习:(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____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败、民众的疾苦等,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查找史料、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课程标准: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二、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19 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 世纪
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1905 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 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 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 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 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道路。尽管辛亥革命未能改 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社会各方 面的广泛变革,为中国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 20 世纪中国第一 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2.阅读课本、材
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采取什么
料提取信息、共同
措施挽救其统治危机?其措施结果与
探讨辛亥革命的背
洋务运动比较有何启示?
景。
3.出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资本
3.4.阅读材料、
主义发展的数据,问:数据说明什么?
概括归纳,得出这
辛
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
些资料说明辛亥革
清亥
4、展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简表》问: 命的经济基础、阶
民主、富强继续奋斗探索的史实。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革命主张和组织形式以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3. 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孙中山及其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辛亥革命的演变过程;
2. 孙中山及其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以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讲解(35分钟)
1. 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 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
3. 讲解孙中山的思想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3. 活动(20分钟)
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程、主要参与人物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深化对该历史事件
的认识和理解。
4. 小结(5分钟)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深刻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
布置查阅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撰写一份500字左右的研究笔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较为严谨,内容详尽,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实施时,活动设计可以更精彩多样,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
下一次上课需要再注重这一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的第9课《辛亥革命》。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衰落和革命的兴起。
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对于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问题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培养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问题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和插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衰落和革命兴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呈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培养学生批判思考的能力,分析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二、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和具体过程-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教学内容1.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朝内外压力加大,民族危机深化- ___革命失败,激发了爱国情怀2.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辛亥年间,___在海外筹备光复事业- 10月10日,___领导的辛亥起义在武汉爆发3.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起义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4.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5.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伟大斗争- 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仍然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启示四、教学方法1.前瞻式教学法:通过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相关人物,提前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2.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辛亥革命导火索的来源和辛亥起义的推进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3.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结,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并提出辛亥革命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 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批判思考能力-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程度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认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辛亥革命主要人物的角色扮演2.辛亥革命的影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究3.辛亥革命的影响的历史评价讨论参考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辛亥革命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网络平台教学法:知识容量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3、问题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和集体荣誉感的特点,课堂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大部分问题的回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4、讲述和竞答法:讲述历史小故事和问题竞答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学生按小组收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有关故事(可根据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各小组抽签分别准备)。
2、教师提出思考题:20世纪中国有哪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思考题是各个小组都要准备的,并且要尽量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
3、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名称等查找资料的途径。
4、学生课前明确分工,选出组长、发言人,主动查找资料,收集图片、照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等。
组内交流,以便于上课时,能快捷调出所用资料;同时,要设计多种表达方式来归纳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编演历史剧小品。
5、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的画像及播放电影片断《辛亥风云》。
设问:同学们知道孙中山的哪些事迹?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国父”?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了解历史的真知。
(板书课题)(设计理念: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新课(1)故事擂台:学生活动:组内指定专人讲述、专人协助播放图片、多媒体影音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
第一组:讲述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
(教师点评:这些史实说明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树立了胸怀大勇的风范)第二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讲述“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故事,讲述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等。
(教师点评:这体现了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第三组: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的故事,其中主要是武昌起义的故事。
(一边播放武昌起义的录象,一边讲述起义中的历史情节,烘托气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网络展示“武昌起义后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宣布独立的省份,并圈出来。
第四组:中华民国建立的故事,如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统帝退位等。
在讲故事时,教师要着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历史事件: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最先采取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资产阶级革命创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或问: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学生要参与表达,要注意交流过多或过少的不足。
)引导学生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可用表格、图示或列举法)。
1894年,创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1905年,创立同盟会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问题竞答孙中山的名字从何而来?孙中山弃医从文值得吗?什么事件使孙中山意识到救中国只能用武力推翻清朝?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同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当时孙中山几岁?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面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是农历什么年?中华民国是哪年成立?哪年哪个皇帝下诏退位?民国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是谁?中华民国推翻了什么政权?它又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加以小结和点评:1、组织规模、领导机构、政治纲领、机关刊物等方面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盟会。
2、孙中山领导下,革命党人愈挫愈奋,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成立。
3、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武昌起义形势图”,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已脱离清政府,标志着清政权已土崩瓦解。
强调这里的独立是指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不是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
4、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组织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帝国主义再也无力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它为民族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辛亥革命说成功,也行;说失败,也可以。
理由充足即可。
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也没有实现,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
3.课堂小结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
以此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5.板书设计第8课辛亥革命一、准备:孙中山创立同盟会二、爆发:武昌起义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