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第1节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第十四章第1节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欧亚大陆(包括北非)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1,西欧北非系列(大陆西部):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带为
冻原—泰加林(寒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亚热带、热带荒漠—热带稀树 草原—热带雨林。
2,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大陆中部) 冻原—泰加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
第十四章: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一、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
• 地带性植被
• 纬向地带性
• 经向地带性
2,世界植被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性 • 在南半球没有和北半球相对应的北方针叶林及苔原带 。 • 生物群落带大致与纬线平行。 • 在北纬40°和南纬40°之间由于信风的影响,使得西侧 为干旱区域,东侧为湿润的森林区域。 • 在亚热带,荒漠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它们只限于 沿海地区。
山地灌丛草原带。
3,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植被垂直带性: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 定的垂直厚(宽)度。
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迭 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
例如: 长白山植被垂直带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 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 林→高山冻原。 大陆型的垂直带谱,每一个带所处的海拔高度,比海洋型同 一植被带的高度要高些,而且垂直带的厚度变小。
从低纬度的山地到高纬度的山地,构成垂直带谱的带的数量 逐渐减少,同一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到冻原带, 山地植被和平地植被同属于一个类型。
4,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意义。
植物地理预测法则:根据南坡或北坡的植被可以预测更南或 更北地区平地植物种或平地植物群落。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世界植被的主要群落类型及分布专业资料世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冻原冻原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荒漠专业资料亚马逊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热带雨林rainforest一般分布在赤道南北510左右的范围内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 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 的更替。
•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
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 呈地带性分布。
•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1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 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 科、金缕梅科为群落优势种。结 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分 2~3层。 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各大洲均 有分布,并集中分布在我国亚热 带。
欧亚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落叶混 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 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 草原-季雨林-雨林。
北美大陆
•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阔叶落叶混交林。
南美大陆
• 南美太平洋沿岸
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
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
13
1)亚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雨林
.
14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 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15
1)亚欧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7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东部湿润区的表现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
23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
8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北⾄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道的⾬林,⼤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陆中部与北美中部,⾃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因此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陆性⽓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系列东西⾛向的巨⼤⼭系,如阿尔泰⼭、天⼭、祁连⼭、昆仑⼭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寒荒漠带、⾼寒草原带、⾼原⼭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兴安岭—吕梁⼭—六盘⼭—青藏⾼原东缘⼀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林的旱⽣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具体描述⼀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北⽽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带、⾚道⾬林带。

植物地理第七节

植物地理第七节

一、名词解释地带性植被:地带性植被(zonal vegetation)又称显域植被,是指能充分反映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

地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的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azonal vegetation)又称隐域植被,是指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显域植被:见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见非地带性植被纬度地带性:气候、土壤、植被的分布沿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气候、土壤、植被的分布沿经度方向(东西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植被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植被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老茎生花:植物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结实。

红树植物:组成红树林的植物称为红树植物(Mangrove plants),是指生在热带浅水海滩潮间带,或是生在周期性海潮能够到达的入海河流中的木本植物。

胎生:红树林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并不从树上脱落,包藏在果实体内部的种子开始生长成绿色棒状胚轴,渐渐地变为带有胚茎笔状胎生苗,长约10~30厘米,从母株吸收营养,并利用胚茎上的皮孔呼吸,继续成长到成熟可脱离母树,坠落入滩泥,或乘着潮水,飘流他方,重新落地生根。

泰加林:狭义的泰加林是指由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松一起生长并在西伯利亚低地上形成大片的,稍微沼泽化的森林,当地称为泰加群落(taiga)。

它的基本特点是阴暗、沼泽化和缺乏阔叶成分。

广义的泰加林指整个北方针叶林。

阴暗针叶林:云杉和冷杉是较耐阴的树种,所以云杉林和冷杉林比较郁闭,林内比较阴暗,有时候称它们为“阴暗针叶林”。

明亮针叶林:松树和落叶松比较喜阳,组成的针叶林也较稀疏,林内较明亮,因此把这类森林称为“明亮针叶林”。

[全]高中地理(经纬网、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经纬网、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经纬网、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考点详解•1、我国的经纬网我国幅员辽阔,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我国的经纬度范围大致为:4°N~53°N,73°E~135°E。

我国的疆域“四至点”分别为:①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②南,南海的曾母暗沙(4°N);③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④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135°E)。

在考试中,经常考查40°N(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北回归线(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经过的省份,北京的经纬度范围(39°N~42°N,115°E~118°E)。

我国主要的经纬线如下图所示:图1 我国的经纬网•2、我国的植被分布我国疆域辽阔,植被类型十分丰富。

主要划分为8种: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高寒植被区。

不同地区的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不同,所接受的光照、热量与水分条件不同,生长的植被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植被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①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南北两极,太阳辐射的热量逐渐减少,植被也会发生变化: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②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来自海洋的水汽越来越少,气候会变得更加干燥,温差更大,因此植被也会发生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③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并且阳坡和迎风坡的水热条件更好,因此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所生长的植被也会有差异,例如热带地区从山脚至山顶: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

图2 我国的植被分布例题图3 例题答案:C精讲精析:(1)分析该地的植被覆盖变化。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为经度,经度范围大致为100°E~125°E,纬度表示植被覆盖度;②随着横坐标的增大(经度逐渐增大),植被覆盖度逐渐升高;③经度(东经)增大的方向,即为“东”,因此自西向东,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大;④我国西部为内陆,东部为沿海,因此自西向东,即从内陆向沿海,植被覆盖度逐渐升高(经度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名词解释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名词解释

“三向地带性”规律是指纬向性规律、经向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纬向性规律:是指热量减少,季节变化,光照与温度变化带来的水分变化。

经向性规律:经度变化带来水分的变化。

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海拔、气温、温度根据气候、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划分为气候垂直带、土壤垂直带、森林植被垂直带。

长白山植被特点: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和石山。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安第斯山脉植被垂直分布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 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 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 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 带混为一谈。
• 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 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
植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 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 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 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 的历史有关。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 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 经度地带性。
• 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 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 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 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死亡谷
南美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名词解释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名词解释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名词解释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指随着纬度的变化,不同地理区域上出现的具有相似植物群落类型和结构的现象。

该现象是由气候因素对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所导致的。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对我们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热带雨林区热带雨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气候湿热,终年高温高湿,日照时间长。

这种地带性植被种类繁多,植物高大且茂密。

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大型乔木、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这些植物适应了高温高湿的环境,拥有宽阔的叶片、细长的树干以及发达的根系,以便获取足够的阳光和水分。

2. 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受到四季气候的影响。

这个地带的植物通过季节性的叶片脱落来适应气候的变化。

春夏季节,当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时,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茂密的绿色;秋冬季节,气温骤降,阳光逐渐减少,植物减少光合作用,为了避免水分蒸发过多,在叶片上生长的细胞分解,形成颜色各异的果实,最后脱落。

常见的植物群落有橡树、枫树、椴树等。

3. 寒带针叶林区寒带针叶林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寒带地区,气候寒冷,降水较少。

该地带的植物主要是针叶植物,如云杉、松树、冷杉等。

针叶植物具有尖锐的叶片,以减少蒸发和水分流失。

另外,针叶植物还常常有坚硬的树皮和深深的根系,以对抗严寒和风沙的侵蚀。

4. 草原区草原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或气候条件较恶劣的地带,地下水-table 相对较低。

草原植物一般为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在较浅的表土层中获得足够的水分。

草原一般缺乏树木,植物矮小而多样,适应干旱和寒冷环境。

草原植物还具有耐旱、抗风蚀和抗寒的特性,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

总之,植被的水平地带性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现象,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和能力。

通过对植被的水平地带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为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系统。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类型),而后, ),而后 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 植被带。 植被带。
由北向南其带谱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 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季雨林、雨林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温 带草原-温带荒漠带草原-温带荒漠-亚 热带荒漠
7. 2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 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 称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二、垂直带谱的一般规律
1、受水平植被带(基带)的制约 受水平植被带(基带) 2、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类 3、植被垂直地带更替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具有一定相似 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

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如何发挥地带性植被的优势和特色?
地带性植被又称地带性群落, 是指由水平或垂直的生物气候带决定, 或随其变化的有规律分布的自然植被。

它往往经历多种演替而形成了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种群组成、外貌、稳定的层次结构、空间分布和季相特征。

地带性植被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具有如下特点:
(一)具备自我平衡、相互维系的生物链;
(二)具备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
(三)适合相应的地貌和气候,对正常的自然灾害有自我适应和自我恢复的能力。

地带性植物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处理方式有:保护,拼接和重建。

在园林绿化设计时,应以设计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依据,园林植物配置构思时,应与地带性植物类型中的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的研究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地带性特色并与本地区气候相适应、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绿地生态系统。

地带性植被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植物配置应科学合理:
(一)乔木层树种应以地带性树种为基调树种
地带性树种由于是适应了本地环境的植物,在适应性、生态价值、突出地方景观特色等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地带性植物的应用是实现群落景观自然化的基础,相关部门应加强地带性树种的筛选与培育。

(二)群落内各种植物的配置、布局应遵从生态位原则
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生长条件,利用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分异以及互惠共生原理,避免异株克生现象,确保群落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和时间结构的合理性,实现群落景观的自然化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群落中植物的配置是否合理,关系到群落的景观自然演化、养护成本等等方面,应重点予以研究,纠正容易出现的片面追求多品种、只注重视觉效果、种植过于随意、急功近利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地带性植被就是指分布在“显域地境”上的植被类型。 所谓地带性植被就是指分布在“显域地境”上的植被类型。 而显域地境 显域地境系指具有壤质土或粘质土的 ( 非沙土 ) 、非盐渍化的、 显域地境 排水良好的 ( 不积水 ) 平地或坡地。显域地境上的植被能最充 分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所以它是地带性植被。比如我 国夏绿阔叶林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 林是亚热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热带雨林是热带高温高湿气 候下的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或隐域植被的分布不是固定 在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在二个以上的植被带。如盐生植物既 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沼泽植 被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植被带;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 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它们不是某种气候的指示者, 它们的分布常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 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 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经向地带性。 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经向地带性。它和纬向地带性 统称为水平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 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步减少,因此, 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生明显 的变化。例如,我国温带地区,在沿海空气湿润,降水量 大,分布夏绿阔叶林;离海较远的地区,降水减少,旱季 夏绿阔叶林; 夏绿阔叶林 加长,分布着草原植被;到了内陆,降水量更少,气候极 草原植被; 草原植被 端干旱,分布着荒漠植被。每一地区既具有地带性植被, 荒漠植被。 荒漠植被 也具有非地带性植被。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决定植被成带分布的是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 主要是热量、 主要是热量 水分及其配合状况。 纬度、 水分及其配合状况。地球上的气候条件按纬度、经 纬度 度与高度三个方向改变, 度与高度三个方向改变,植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 替分布。
在低纬度地区(如赤道),地面全年接受太阳总的辐射量最大,因而终年高 温多湿,常夏无冬。在北半球,随着纬度的北移,地面受热逐渐减少。到了高纬 度地区(如北极),终年寒冷,常冬无夏。这样从南到北就形成了各种热量带, 与此相应,各种植被类型也呈带状依次更替,其顺序为: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热带雨林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 极地苔原。 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极地苔原。此即为植被分布的纬度 地带性。 地带性。 海洋上蒸发的大量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是陆地上大气降水的主 要来源。在同一热量带范围内,陆地上的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渐次减少,相应的 植被类型也依次更替,其顺序为:森林植被 草原植被 干旱荒漠植被。此即 其顺序为: 草原植被—干旱荒漠植被 其顺序为 森林植被—草原植被 干旱荒漠植被。 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从低海拔平地像高山上升,气候条件逐渐变化,气候条件的垂直差异,就导 致了植被分布的变化,此即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 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 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 布的纬向地带性。 布的纬向地带性。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 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 二者状况。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 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如热 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与此相应,植被也形 成带状分布,在北半球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 由于内蒙古跨经度范围大,向降水少。植被呈经度地 植被呈经度地 带性规律分布主要是由于降水由东向西逐 渐减少。 因此有森林-草原 半荒漠-荒漠 草原-半荒漠 渐减少。 因此有森林 草原 半荒漠 荒漠 的由东向西的植被分布
1、纬度地带性 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 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 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2、经度地带性 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 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 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 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 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大陆西部:地中海式 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 沙漠带 3、垂直地带性 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 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 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