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1《家国天下》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 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 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 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 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 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 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 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 的稳定性。
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 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 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 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 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 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 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 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 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 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 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 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 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 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 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 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 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 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 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 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 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 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 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 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 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 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 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 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 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 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 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 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 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ຫໍສະໝຸດ Baidu三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是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 政治理论。认为皇帝 的权力是神给的,具 有天然的合理性,皇 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 权力,管理人民。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 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 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 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 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 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 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 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 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 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 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 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 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 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 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 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 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 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民本思想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 是相对于君本(国本)、 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 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 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 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 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 安民、恤民、爱民等。
“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民贵民。“敬天保民”、 “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 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其二,爱民仁民。墨子主张“兼相爱, 交相利”的爱民思想。 其三,安民保民。《尚书》中云: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 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 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 用。 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 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 稳定。 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 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 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 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 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 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 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 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 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 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 批判的高潮。
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 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 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 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 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 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 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 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 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 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黄宗羲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 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 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 《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 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 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 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 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吴兢的《贞观政要》 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 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 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 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 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 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 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 定了基础。
黄宗羲的《明 夷待访录》是在封 建社会末期,进步 知识分子跳出君主 专制的框架,对君 主专制体制所做的 清醒而深刻的批判 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