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试论我国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监督 , 在我们 的新 闻实践 中有一定 的传 统 , 它既是社会主义制度 下新闻T作 者的职责 , 又是党 和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 的权力 。 在 监督进行 的过程 中, 同样 也存 在着 一系列的问题 , 这些较为 突出
新 闻媒体 通过正 当舆论监督 , 把一 些假 、 恶、 丑 的事物 不加 强大 的 、 积极 的社会力量 , 它 有助于阻止 和抑制不正 确 、 不道德
言 论 和 行 为 的发 生 。提 醒 和 告 诫 人 们 应 当 怎样 做 ,不应 当 怎 样
的 问题阻碍 了政治 民主化进程 ,不符合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掩饰 的暴 露在光天化 1 3之下 , 让人们去 衡量 、 去评判 , 这是 一种
做, 使人们从 中引起警戒 、 受到教育 。 今天 , 社 会结构的变化 、 不 同利益群体 和不 同利 益诉 求的相
继 出现 、 人 民 内部 矛 盾 的 内容 与 表 现 形 式 的变 化 , 给 舆论 监 督 带
来 了许多新 问题 , 在这样 的背景下 , 舆 论监 督在构建和谐社会 中 的作用 , 显得更加突 出。作为党和人 民的喉舌 , 媒体在进行舆论 监督 时要 善于发现监督 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 , 积极改进 , 才能更好 地发挥为人 民服务 的作用 , 负起其应尽的责任 。
律才是舆 论监督的保护神 ,为新闻舆论监督建章立制 已是刻不 容缓 的大事了。社会要发展 , 势必会伴 随一些不 良现象 的产生 。 凡事都是对立统一 的。没有这些不 良现象 , 社会就 找不 到不足之 处, 就无法 向前推进 。正是在纠正这些不 良现象 的同时, 社会才
浅谈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
浅谈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舆论监督的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迅速性增强。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包括网站、微博、微信等,这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舆论监督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
互联网技术使得舆论监督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可以实现双向互动,群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发表自己的声音和观点。
舆论监督的效力和影响力提高。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舆论监督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限制,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和透明,可以更好地披露官员的腐败问题和各种不当行为,从而提高了舆论监督的效力和影响力。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应强化舆论监督的法律约束性。
舆论监督需要有一个法律的框架,对违法违规的言论进行惩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应提高舆论监督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参与者众多,需要有一批专业的人士来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验证,以确保舆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舆论监督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监督各方行为,为公众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
应加强舆论监督的规范性和自律性。
舆论监督在充分行使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自律,遵守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舆论监督者应尊重事实,客观准确地报道事件,并且不进行恶意中伤和造谣传谣。
应加强舆论监督的教育和培训。
舆论监督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有必要加强对舆论监督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具有广泛参与、互动性强和影响力大的特点,需要通过法律约束、专业公正、规范自律和教育培训等方式来保障有效舆论监督的实施。
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摘要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结论 (7)参考文献: (7)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
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人大工作论文:浅谈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
人大工作论文:浅谈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浅谈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
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是我国现行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两大系列,人大的监督具有较强的法律性、程序性、组织性和完整性,是最高层次的监督形式。
舆论监督则表现出较强的随机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两者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重点。
本文拟对二者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二者的监督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区别与联系
1、地位和形式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的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决定重大事项、开展执法检查、组织述职评议、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控告等形式和手段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实施监督,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
它以人民为后盾,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成为国家监督体系中层次最高、具有法律效力和最有权威的监督。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人大监督是代表人民进行的监督,它是一种国家体制,而不是个人行为。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级管理者的一种间接检查、监控和督促,是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的媒体形式。
它一般不将批评意见直接反映给“一府两院”或有关部门,而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舆论工具公布于众,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被监督对象及主管部门积极迅速解决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
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
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监督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但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
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监督的发展。
而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反腐高压态势和良好环境,使网络监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腐倡廉、网络问政的重要途径。
网络监督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有力补充。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监督其实就是网络反腐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
门户网站、个人网页、博客以及BBS 、QQ、MSN等各种网络传播形式或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监督方式,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
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更为形象,直观和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
浅谈我国当前的舆论监督
关键词 :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 ;批评报道
我 国舆论监督 现 状 经过改革 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 一些新 闻煤体开创了舆论监督栏 目, 人 民群众也积 极参与监督 , 我国的舆论监督 已经具备 了进 步深人开展的 良 好条件 ,具体表现在 : 1 .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后 。 党和政府对我国舆 论监督
种正面宣传 ,其本身就是同假恶丑 的斗争 , 是 以维护党和人 民的利益为 目的的 。 仍属 于 “ 正面宣传为主”的范畴。 2 . 要为舆论监督创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 挥舆 论监 督作用 和优 化舆论 监督 环
境是一个 问题 的两个方面 ,只有把两方面问 题结合起来考虑 , 共 同发展 , 全 面推进 ,才 能充分 发挥 新 闻舆 论监 督的积极 作用 。首 先, 各级领导要为舆论监督提供保护 , 要自 觉认 识到舆论监督 的重要性 , 为进行舆论监
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 ,党和政府 对舆论 监督工作更是格外关 注 , 通 过文件 、 指示等形 式, 做 出了许多与舆论监督相关的 规定 , 采取 了许多重大举措 , 为促进舆论监 督 的顺 利开 展创造 了有利 的条件 。例 如 ,
1 . 建立社会公众对舆论监督的正确理念 目前 ,我 国舆论监督 尚且处于 “ 初级 阶 段” ,社会公 众对其性质和作 用的认 识难免 有偏 差与误 区。首先 , 新闻舆论监督并不仅 仅是批评性报道 , 并非所有的批评报道都具 有监督的性质 。 其次 , 新闻舆论监督也是一 当前存 在 的问题
近年来 , 我 国民主政治的 日 益 完善 与新 闻事业 的长足发 展正带 动着 新闻舆论 监督 向更广泛 、更有效 的方 向前进 。然而我国新 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时间还不长 。 不 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 情况 。 1 . 舆论监督缺少法律保护
浅析我国舆论监督现状及问题
钱 鑫 (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黑龙江摘哈 尔滨源自1 5 0 0 0 0 )
要: 舆论作 为一种公 共意见的表 达,从人 类进入现 代社 会以来,一直受到 国家的重视。每 种社会 制度 下的政治 家 们 ,都非常重视
舆论 工具贯彻 自己的政 治主张,引导人们 的社会行 为。本文主要论 述作 为社会监督 工作 重要 的组成部 分的舆论监督 。从 我 国政府 舆论 监督 的现状 及政府在舆论监督 中存在 的 问题 等方面来探讨舆论监督 的发展 过程 中的不足和有待 完善 改进的地方, 构 建 良好和谐 的舆论 监督环境作 出理论基础 。 关键词 :舆论监督 ;监督 ;公众 :政府 ;媒体
一
( 一 )我 国政 府 舆 论 的现 状
经过社会长期发展 , 我 国的舆论监督有 了很大 的提升 , 但是 , 对 于当下种种复杂 的社会现象来说 ,舆论监督还存在许多 问题 , 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面: 1 .监督 主体 的监督 意识不 强 从舆论 监督的定义看 ,它是很容易看到 的公众舆论的监督 , 舆论 的监督 实施 和完善在我国 目前 的情况取决于两大主体 ,即 , 公众 和媒体 为主体的公众舆论 的监督 , 舆论 的话题和服务提供者 的发 现者 ,并在 同一 时间 ,同时 ,通过媒体传播舆论 的公众起到 监督 的作用 。在我国虽然 公众 的监 督意识有 了很大程 度的提高 , 但与较发达 国家相 比来看还是有很 大差距 的。例如以 “ 民主、自 由、平 等 、团结 ” 作为 国民的基本 价值理念 的瑞典 ,通过舆论 传播与监督 ,使 “ 瑞典模 式”深入 每个公 民的心中。首先 ,南于 受文化教育水平 的限制 ,我国全民的舆 论监督 整体素质不 高 .大 多数人只是关注发生在 自己身边和关系 到 自己切身利益 的事 。 所 以 ,这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 的舆 论监督作 用的发挥。其次 ,媒 体作 为舆论监督 的主要途径 ,媒体也是舆论监督 的主体 。而作 为舆论 监督 中间力量 的媒体工作者 的职业道德 、 职业 素质的高低也 就在 定程度上决定 了舆论监督质量 的高低 。 2 .舆论监督 的法制化 的滞后 任 何对 权力 主体行使权 力 的监督机 制都需要 健全 的法制来 作 为保 障 , 舆论监督也不例外 。 但在我 国 目 前还未行成完整 的舆 论监督 系统 , 现有 的法 律法规 比较抽象 , 实际操 作起来难度较 大。 由于缺乏相 应的法律 保障 ,而且没有形成 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
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张红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阜阳 236032)摘要:中国当前新闻发展及其舆论监督,在监督过程当中,其方法尺度都是非常重要,反正监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越位情况,定位好新闻舆论在监督中的角色,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来保障新闻监督的有效实行,但也要注意在法律的允许下,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把新闻舆论监督活动做好,使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关键词:新闻舆论、探讨、方法尺度、角色定位、制度保障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
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①形的一种客观效果。
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
“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二者实质上是存在差别的: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的某种效果,而传媒监督就不能不带有媒体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体背后政治、经济因素对其的控制。
大众传媒在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是否真正代表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国传媒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特殊性。
大众传媒在我国属于国有资产,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主要媒体并给以经姓名:张红燕性别:女学号:084020122 专业:传媒策划与管理届别:2008 籍贯:皖安庆市枞阳县出生年月:19890920 指导老师:刘牧济扶植,其他媒体也都分属主要媒体或传媒集团、各个党政机构或党领导的团体。
媒体的重大批评报道,通常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一些由记者首先发起的重大批评报道,则要在事后得到主管机构的认可才可能继续。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监督作为治理机制的一种主要手段,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行政监督的各种形式中,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舆论监督的定义与特点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媒体、公众舆论来对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行为进行评判和监督的过程。
舆论监督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在于公众的参与。
舆论监督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依托公众的声音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在于媒体的媒介。
舆论监督通常依靠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来传达公众的意见和监督信息。
第三,在于舆论的影响力。
舆论监督能够对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形象和信誉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是指政府对自身、社会组织和公民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政府是行政监督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
舆论监督可以通过媒体的曝光和公众的舆论造势,让政府更加透明,避免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时,舆论监督也能够让政府更加敏感地感知民意,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满足公众的要求和期望。
2. 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行为的监督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行为也是行政监督的重要对象之一,舆论监督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与此同时,舆论监督也能够引导他们更好地执行社会责任,尊重公益和公共利益。
3. 对公众事件的监督公众事件通常涉及公共利益,经常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舆论监督可以更好地揭示事件的真相,防止事件被掩盖或误导,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同时,舆论监督也能够更好地调节公众情绪,降低事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三、舆论监督的优势和不足舆论监督有很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舆论监督的参与度高,广泛性强。
舆论监督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依托公众的声音才能发挥作用。
2. 舆论监督的媒介途径多样化。
舆论监督通常依靠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来传达公众的意见和监督信息。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学校名称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大学姓名学号专业行政管理教育层次本科入学时间2013 年9月指导教师肖凌峰论文提纲一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一)法律监督系统(二)政治和政府监督系统(三)社会监督系统二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一)舆论监督主体意识不强(二)舆论间的法制建设滞后(三)舆论监督组织结构不健全三舆论监督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这些“、”都删掉)没有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二)、新闻工作者欠缺职业道德素养(三)、报道爆出后没有下文,官员利用某些手段阻止批判性的言论发表或对发表言论的媒体人经行打击报复(这句话做标题不合适的,重新提炼,简明扼要即可)(四)、各监督机构不能够协调配合(五)、个人团体不能涉足媒体界(六)、新闻媒体权利不明确四加强舆论监督的对策(一)、要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二)、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素质(三)、加强追踪报道,健全舆论监督责任追究(四)、完善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协调配合(五)、拓宽新闻媒体范围(六)、加快舆论监督立法进程五总结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摘要:舆论监督作为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监督方式,在规范公共权利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加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大幅增加,我国的舆论监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的同时,舆论监督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包括:舆论监督受到权利的干涉,舆论监督不受具体的法律保护,新闻媒体对舆论监督的滥用等等这些方面。
本文对舆论监督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待舆论监督可以发展的更好。
关键词: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新闻媒体一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所谓的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由于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自身的局限性,公民在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可以从政府、互联网和公众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标签:网络舆论监督;数字鸿沟;绿色监督环境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1 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内涵,大多数人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一国公民以互联网为媒介,对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提出看法,进行交流的舆论监督新兴模式。
2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
是当下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端的应用,网络舆论监督在公民参与政治、发表意见、促进民主进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发端于1999年的“黄丝带运动”。
2007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公元元年’,这一年也是我国网络舆论十分活跃的年度,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即“华南虎事件”。
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得到了媒体的争相报道。
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元年”。
2016年2月28日,李克强同志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这次行动又一次表现出政府对民意的高度重视。
2.2 网络舆论监督发展的现状纵观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发展的历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2.1 网络舆论监督的低门槛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3G网络的成熟以及4G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用户也越来越多,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也越来越方便、快捷,网络的普及使普通群众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开辟了公众与政府对话交流的新途径,大大降低了他们表达和传播个人意见的门槛。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当代世界,大众传媒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达程度,我国新闻媒体产生的舆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公共行政监督力量。
舆论监督的定义是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力。
它与司法、内部、公民监督同作为我国行政监督的方式之一,足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行政监督的作用主要是对行政的政治方向和对行政政策的贯彻执行起保证作用,保护国家、社会、集团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推进行政法制化造就优秀政务家和公务人员。
通过行政监督,保障行政机关正确地行使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而舆论监督能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对人民公仆监督的特性,对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其深刻的意义,由此,本文将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它有着行政监督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
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能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从而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舆论监督是一种能制约政府权力的公民权利,是政府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
人们群众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有效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减少失误、杜绝腐败,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并能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这也使公民能够更好地成为监督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主体力量,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通过舆论监督,还可以使政府的工作更有效、政策更有效,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人民利益。
对于国家和政府机关而言,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对国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以及宣传政府新政策,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社会普遍性的认知,借助舆论的压力使社会的不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从而保证政府权力的良性运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做好舆论监督浅议
做好舆论监督浅议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务、政务活动和各级党政机关,包括领导工作人员实施的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有着自身的优势:一是辐射宽;二是影响大;三是干预强。
舆论监督的质量如何,不禁直接影响着监督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着舆论导向。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引导水平,必须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
舆论监督要对党务政务活动进行监督,对吏治腐败、司法腐败进行监督,对权钱交易、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进行监督,对国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舆论监督的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快,同时,对舆论监督的质量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
正确进行舆论监督,要做到以下几点:事实要准。
要真实准确,注重事实的真理性。
许多时候,例子不是证据,“真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要学会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要掌握事物本质的数量界限,弄清总体真实和个别真实,要庐山之外看庐山,跳出圈子谈圈子,不能先入为主,被假象牵着鼻子走,丢掉了事实,监督也就失去了对象。
基本观点得拿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要立场鲜明,毫不含糊,有关理论性、政治性、政策性的问题一定要先搞清楚,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绝对性,对问题表态要有政策的、法律的依据。
要善于对群众自发的、分散的、零碎的意见、要求和呼声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之在党的政策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和提高,真正形成社会共识。
批评方式要把准。
有理需善议,感人赖情真。
要有理、有节,与人为善,真诚恳切,爱憎分明而不挟私愤,批评需要尖锐而不失风度,批评用语要措辞恰当,分寸得当,尊重人格,从容大度。
要处理好记者与被批评者的关系,记者与被批评者周围群众的关系,记者与被批评者上级的关系。
不要唇枪舌剑,咄咄逼人;不要冷嘲热讽,作壁上观;要不要居高临下,以训代问。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人权意识,在舆论监督中善于运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保护记者的采访权利统一起来。
浅析我国当前网络舆论监督
浅析我国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中,除了行政内部监督外,还包括行政的外部监督。
它是行政体制外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其中权力主体的监督包括人大的监督、党的监督及司法机关的监督;非权力主体的监督包括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及社会民众及新闻舆论的监督。
在近几年,网络作为社会舆论集中的地方,在行政监督体制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具体的方式,它以网络为载体,区别于传统的新闻媒介,以其广泛的民众参与度、低廉的成本等等优点迅速成为我国目前新闻舆论监督的先锋。
(二)腐败与网络舆论反腐腐败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及生活当中利用权力与职务获取不正当收益的行为,主要有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跑官卖官等等现象,这种利益是以损害国家的公共利益为前提的。
腐败并不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它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任何类型和任何时代的国家,但是它也具有差异性,在各个地方和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
腐败还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就为国家和人民的反腐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利益重新分配,社会阶层差距不断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干部和公职人员受到利益的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地为自己和家人谋福利,从而导致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的三十多年中伴随着大量的腐败现象,并且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腐败的范围和领域不断的蔓延。
从现在查处的腐败问题来看,腐败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一些粮食、建筑和财政部门,还蔓延到了证券、地产、资源等等部门,人员已经从传统的中层扩散到如今的下中上三层。
其次就是腐败的程度也加深了。
通过检察机关的披露,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腐败程度比改革开放之前乃至20个世纪来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上千万已经成为常态。
再次就是手段不断更新。
为了躲避国家对于腐败的打击,一些腐败分子不断地进化腐败手段。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一、引言行政监督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舆论监督作为行政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增强相关部门透明度、提升行政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舆论监督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入手,探讨舆论监督在行政监督中的重要性,并分析舆论监督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最后,提出加强舆论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二、概念与特点1. 舆论监督的概念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对于某一具体事件或问题所形成的共同意见或看法。
而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媒体等途径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共事务进行评价和约束,推动其依法履职并提供改进建议。
2. 舆论监督的特点(1)公众性:舆论是由社会公众形成并表达出来的,因此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2)及时性:媒体等传播媒介能够迅速传达信息,使得舆论能够及时形成和传播。
(3)多元性:舆论的形成和表达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4)影响力: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引起公众对行政机关行为的关注和讨论。
三、舆论监督在行政监督中的重要性1. 促进相关部门透明度舆论监督能够通过媒体等途径公开行政机关的信息,推动相关部门透明度。
公众对于相关部门信息的获取和知情权要求日益增长,通过舆论监督可以促使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决策透明度。
2. 提高行政效能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机关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公众对于行政工作质量、效率等方面提出质疑或批评,可以迫使行政机关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决策效果。
3.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舆论监督有助于发现并揭露违法违纪等问题,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媒体等渠道的曝光,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关切,推动有关部门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四、舆论监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 舆论监督主体不足舆论监督主体主要包括媒体、公众和社会组织等,但目前存在舆论监督主体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媒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公众对于行政事务的了解程度有限,参与舆论监督的能动性较低。
什么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什么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那么你对舆论监督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舆论监督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舆论监督的概述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监督舆论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
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成果和政治生活状态的政治文明,其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扩大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手段,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可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体系(一)行政监督的涵义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是使政府职能更好实现的重要手段,是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机制,在行政管理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监督包含行政组织内部的监督、上下级的监督,此外还有专门设立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 ]广义的行政监督体系更广,包括执政党、国家权力机构、司法机构和人民群众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1](二)行政监督系统行政监督系统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自己手中的职权,对其本身的行政活动进行管理、限制、监督的活动。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舆论的涵义给舆论下一个定义是很困难的,其定义非常多样化。
在笔者看来,舆论,就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辞海》中对监督的解释是“监察督促”,这短短四个字包含的意思却不浅,它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监察,第二层是督促。
监察是为了发现问题,督促是为了解决问题。
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它是重要的辅助正义,法律监督的手段。
(四)舆论监督的概念舆论监督是指舆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具体来说指的是公民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批评、建议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舆论监督,事实上指的是一种广义上的监督,它是指舆论对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这三个机关的监督,形式丰富多样。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即只限于探讨舆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五)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及意义舆论监督最大的作用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整功能;舆论监督具有社会控制功能;舆论监督具有社会制衡作用;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1]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高度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通过新闻媒体这一特殊形式,大力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本文将阐述舆论监督的意义,分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问题;对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这表明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舆论监督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形式,指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政策和社会权力中的偏差行为进行评说、披露和制约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
它是当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制约机制,具有保障社会良性运转的作用。
通过新闻媒体这一特殊形式,大力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关于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这给新闻媒体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阐述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分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一)新闻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尚没有直接界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力,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地确认其各项权利,支持和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仍不够完善。
越来越多的新闻也官司表明,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诉讼的热点。
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审理这类案件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法律根据掌握标准不尽一致,导致案件审理结果千差万别。
由于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定新闻媒介无法得到授权性的法律规范的有效保护。
新闻记者遭到威胁、谩骂、殴打的事件在各地也时有发生。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署名内容摘要:当前我国行政部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行政管理环节较多,同时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使得行政权力使用较为广泛,而行政权力的滥用也随之出现,造成了行政部门腐败,在公众心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进行行政监督。
舆论监督是行政监督中的一种,舆论监督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行政监督权的平台。
本文从舆论监督的含义、特点、意义出发,研究了舆论监督在互联网时代迅速普及的根源,进而分析了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存在的弊端,进而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提出了完善舆论监督的相关对策,希望这些建议能促进我国舆论监督行政权力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舆论行政权力监督目录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二、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内涵 (2)(一)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含义 (2)(二)舆论监督的特点 (3)(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意义 (3)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作用及现状 (4)(一)舆论监督的作用 (4)1.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2.有利于促进廉洁行政 (4)3.有利于建设法制政府 (4)(二)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成效现状 (5)1.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5)2.源头治腐力度不断加大 (5)3. 舆论监督职能日益完善 (5)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存在的弊端 (6)(一)舆论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 (6)(二)网络舆论声音不具有全民代表性 (6)(三)舆论监督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6)(四)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7)四、完善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对策 (7)(一)提高大众责任意识,培育公民自律原则 (7)(二)加大舆论普及力度,与传统舆论监督互动 (7)(三)增强网络媒体建设,提升舆论引导功能 (8)(四)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完善舆论法律法规 (8)五、结论 (8)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我国改革开放36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关及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依法腐败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一大批“老虎”和“苍蝇”相继落马就可见一斑,如果不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依法腐败问题必将愈演愈烈。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解读
1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
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金梦捷日期:2011年9月10日2摘要在今天的社会中,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为形式的舆论监督其影响力正显现出愈来愈强的趋势,因此很多学者将舆论监督称作为传统的三权构成(立法、司法、行政)的“第四权”,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屈于三者之间的制约,今天的舆论监督实质就是民主政治形式下人民监督政府,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
实践证明,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下人民保障自身的权力不受国家权力具有的独立性、逐利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特点侵犯的利器。
因而舆论监督在今天的民主法治国家,舆论监督作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列的“第四权力”在执政机关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
关键词: 1、舆论监督 2、政府行政 3、民主3目录一、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4)(一)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4)(二)舆论监督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4)二、舆论监督—权利还是权力? (5)三、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 (8)(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8)(二)以道德制约权力。
(9)(三)以权利制约权力 (9)四、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发挥途径 (11)(一)政府行政中舆论监督制度构建 (11)(二)舆论监督权的保障 (11)五、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不足 (14)(一)舆论监督法制保障体系不健全。
(14)(二)舆论监督缺位现象明显,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14)(三)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摘要]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舆论作用及其影响不断扩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大,公权力的扩大易乱用、滥用,容易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机能,而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而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使其规范行政的一种必然监督方式。
[关键词]舆论监督大众传媒依法行政在我国,舆论监督主要指公众利用新闻传媒或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报道或言论等形式对政府、政府的行政行为与公务员的个人品质所进行的监督。
“监督”除了批评以外,还包括“参加”、“影响”、“威慑”、“制衡”等手段,其目的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从而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权力,重点是权力部门和决策人物。
对于权力部门的监督,包括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决策效果的监督;对于决策人物的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行政和个人品质的监督。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来自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虽不是有形的权力,但能够形成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
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表达的公众的集合意见。
因而,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党和国家机关各个系统的“内参”、“要报”等不同,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治民主”、“以法治国”观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的舆论监督获得较广的发展空间,公众有了比过去更多的表达意见的机会,对于舆论监督也比过去更看重了。
但是,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增强,它与各方面发生的矛盾冲突也加剧了。
一定意义上,这并不是坏事,而是说明各方面开始注意到自身的利益,而舆论监督开始作为协调利益冲突的中介,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也并非完全是好事,如果舆论监督在社会中被公众寄予过大的期望,亦说明社会的其他监督机制存在问题,需要总体上对各种社会监督机制进行调整。
一、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以及其在政府行政中实施的原因在政府行政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要对其机构或其官员进行这种监督呢?我们从三个方面去分析:首先,从政府官员个人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从人的德性角度来看。
在对待德性的问题上东西方都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本恶。
不管什么人在本质上都是邪恶的,掌握权力的也是如此,因此不加约束,就会堕落和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即人在本质上是向善的,或者生来即有恻隐之心,有一些人之为人的道德意识,但这种观点也认为如果不加以某种约束,人就会可能做出坏事。
两种观点都不否认这一点,即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倾向,因此为促使或保证人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实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使他向好的方向发展或使他受以制约的力量,或者说一种监督机制,能够及时发现他的发展倾向,并限制他向坏的方向发展。
而对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来说,阻止他滥用权力侵害公共利益的方式之一就是建立起能够有效的监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有等级之分的(如柏拉图认为:有人为金质铸成,有人为银质铸成,有人为铜或铁质铸成),在这种认识下,教化成为等级高者对低者的正当权力,等级低者对等级高者的监督无从谈起。
但近代这种观点被否定,一切人出生时的道德品质上是没有差别,任何人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都可能做出不正当行为的可能性的观念开始普及。
这种平等的德性观意义在于让人们认识到:1、掌权者同普通人一样,在面临诱惑时,有可能触犯法律,侵犯公共利益,人们不会因为担任了公职就自然变得神圣起来,相反职权却有腐蚀作用; 2、除一些例外的情况,普通公民被认为是有能力评判某事某物的道德意义的。
我们再从人的理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发展的事实表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这种理性极易为情感所左右,一个掌权者在做出某项决策前是不可能掌握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的,不管其出发点是否正确,都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为了保证这种于公众利益有关联的决策尽可能正确,监督公共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必要的,这种监督能够保证及时发现决策行为不当之处,并提供替代性建议被采纳的渠道。
其次,从政府机构的角度来分析。
很多人认为一个掌权者容易腐败,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作为一群掌权者组成的一个机构则不会。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可知人的根本性质在于有限的利他主义、有限的理性以及自我利益的追求,一个机构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也是存在基于基本人性而随之而来的蜕变腐败的,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政府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侵犯别的政府机构的利益的现象,如一些机构的越权以及滥用权力的行为; 还存在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利益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
另外,一个政府再大,他能掌握的为正确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也是有限的,也可能做出不当的决策,更何况是在这个领导拥有决定权的政府机构里。
所以,作为一个群体人员组成的机构里,也是会做出不当行为的,包括违法行为(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也是基于此而加增的)。
第三,从方式的选择上来分析。
当然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现代社会里,舆论监督这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从某方面来说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1、传统的监督方式是一种权力对权力的监督,这种监督机制的内在要求是,内部监督机制的各方式按照法律的规定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
然而,这其中却存有这样的可能,即某些部门或某些官员达成一种妥协来掩盖各自的权力滥用行为,或者达成一种合作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以权力制约权力不能绝对地保证阻止一些政府机构或官员放弃法定的相互监督责任而进行不法的合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公共机构对另一个公共权力机构实施制约与监督的法定责任,很多的是在公共舆论压力作出的。
2、法定监督机构有效地履行责任,有赖于发现和掌握有关官员违法犯罪的充分信息。
社会信息具有分散性,一个监督机构无论主动和积极,都不会收集尽全部的社会信息,况且其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舆论监督由于自身的特点,却可弥补其他法定监督的不足。
实践中,公民或媒体的揭露提供了大量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违法的犯罪线索。
3、与别的监督机制不同,舆论监督的信息类型与其他监督机构不完全相同。
舆论监督不仅舆论监督官员的公务行为,而且还监督官员的私人行为,包括其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以而通过公共选举机制发挥这种监督的作用;而舆论监督对政府机构的行为,不仅作出合法性判断,而且作出合理性监督,行政权中很多法律规范是缺乏的,存在很多自由裁量的余地,而对这,舆论监督的合理性弥补了其他监督的缺陷,因而这种监督的宽广性是其他监督方式是无法方式无法代替的。
4、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政府拥有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委托,当然应接受人民的直接来自人民的监督方式。
此论述在前文中讨论舆论监督的理论来源已多有提及,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二、舆论监督在现实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使媒介对许多涉及地方各种权力组织的监督十分困难。
现实中,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介舆论监督力度的增强,许多“揭丑报道”已不可能通过常态的公开采访实现,有些地方主义保护突出的地区甚至规定了所谓“三防”:防火、防盗、防记者。
这虽然有戏言的成分,却表露出某些人视记者为“灾星”的防范心理。
第二,被监督者以某种对法治的偏差认识造成的新闻官司,一定程度抑制了媒介对于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法治意识的觉醒表明了社会的进步,但在舆论监督中常出现的问题是,被监督者往往借助法律诉讼的形式将媒介拖入持久的官司而无法工作。
媒介的揭露、批评权利依据的是宪法赋予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权,言论自由意味着言论的发表者在合理限度内有说错话的自由,这与其他社会监督的法律依据有所不同,否则,媒介和公众只能三缄其口,这对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很不利。
第三,媒介自身的问题也会给后续的舆论监督造成困难。
媒介也有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各种自然人和法人都有可能凭借媒介获得利益;媒介的工作特征更多地诉诸道德和情感,较多地关注超常事件、报道的时效要求、扣人心弦的新闻语言要求,看待事实的标准也与司法不同。
这些都会有意无意地引发舆论监督中出现各种差误。
较大的差误无疑损害媒介形象,也会妨碍后续的监督工作。
三、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制度构建在舆论监督与政府行政的互动的关系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制度构建,进而更好发挥政府于现代社会中的功用,在这方面,我比较赞同学者侯建提出三个制度构建理论,即:制约、对话、共信。
在“制约”方面。
侯建认为人类的监督方式有三种: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
而这在三种制约方式上,侯建认为舆论监督只是权利制约权力的方式。
我认为这有些太狭窄,其实这三种制约方式在舆论监督中是兼而有之的,依学术大师福柯的观点,权力与知识是连带的,是话语中的发生的权力的知识型构成,并且是权力与知识通过媒体这种载体发生昧味关系的表征,人类不仅仅处于法律的监督之下,而且还置于媒体织就的“舆论之网”中,身不由己的接受现代媒体的言语、声音、图象等自身迁移默化的控制,因而,从这个方面来讲,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权力的展现,当然,这种权力与公权力相比逊色了一些,但权力与权力对抗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再者,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监督,在很多方面对某事进行合法性的评价,而且还对其进行合理性评价,而这道德标准的评价对权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至于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前文多有提及(言论自由、选举权等)。
在“对话”方面。
对话是一种和平而非强制性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平等而非高下等级相殊的交往活动,它是公民与政府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对话也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过程,它可以疏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隔膜,增进彼此之间的真诚了解和相互沟通,它可以直接促进公民和政府获得更多的真实信息,它还可以增加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鼓励公民关心国事,积极参与推动政府戒除官僚作风,贴进民情,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陈弘毅先生在其有关西方社会的法律精神的文章中曾写到:“沟通理性的体现在于自由开放,不受权力关系规制的情况下,诚意的进行讨论协商,相互交流意见,尊重并全心全意地尝试了了解对方的意见,大家都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唯理是从,不固执己见,从善如流,以达成共同的认识,并根据此共识来治理社会,或以此作为有关社会政策或安排的基础。
”在实际行政中我们会发现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有所改进,比如“听证制度”的推行,虽然还只是在一些政府服务的定价方面,只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但我们看到了一些政府较之以往的进步,这其中听证的组织者以往的单独决策转化为组织者和百姓的平等协商共同决策,这正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有利于政府的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百姓的响应和心服口服的遵守;还有就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这一个制度最让人感受到的是在“非典”时期,政府的有关机关发言人定期发布有关信息,接受新闻媒体记者的提问,以满足社会大众对相关知情权,这在某方面是对过去政府信息封锁的一种挑战,这也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行政服务实施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