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论证9专家拒绝签字
高边坡方案(专家论证)
目录一、工程情况 (2)二、编制依据 (7)三、施工计划 (9)四、施工工艺技术 (12)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0)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40)七、劳动力计划 (44)八、附图:1,高边坡临时放坡放阶示意图2,截水沟、栏杆布置图一、工程情况1,工程概况市巴南区长江木洞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从长江右岸上游温家沱开始,经五布河,至羊角背结束。
堤防设计级别为4级,防洪标准为三峡水库蓄水初期20年一遇。
护岸综合整治工程由护岸工程、市政道路、景观(堤防综合利用工程)、园林绿化四大部分组成,本次招标为上游段护岸部分。
本工程施工段为A合同段,新建五布河上游段(长江右岸)K0+000-K1+178段防洪护岸高边坡土全部工作容。
计划总工期为24个月,2018年1月20日前完成K0+000.000~k0+882.400段围高边坡土施工工作。
2、工程情况高边坡土施工围:木洞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一标段A合同段K0+000.000~k0+882.400属于土高边围,总挖量约为100000m3,其中土开挖60000m3、开挖40000m3。
3、水文地质概况3.1水文3.1.1 气象特征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暖夏热,日照少,无霜期长,湿度大,冬季多雾,降雨充沛,分配不均。
据市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为17.8ºC,月(8月)平均最高气温32.8ºC,12月平均最低气温6.3ºC,极端最高气温43ºC(1951年8月15日)。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多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6.7m/s,风向WN。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1.8mm,集中在4~9月,其间降雨量高达866.2mm,日降雨量大于25mm的大雨、暴雨日数占年降雨日数的2%,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40.8%,日最大降雨量可达225.7mm(1962年7月5日)。
常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
3.1.2基本资料在本工程上游31km处(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口下游7.5km处)有寸滩水文站。
三峡的决策
民主决策在150米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重庆市政府于同年11月间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
重庆市认为,150米方案,大坝抬高水位有限,水库回水末端仅在忠县至长寿之间,长寿至重庆间的航道不能改善,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
重庆市希望将正常蓄水位提高至180米。
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三峡工程问题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些政协委员从关心国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鉴于重庆市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的兴建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当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乃于1986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要求:1、由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论证和修改,根据论证意见重编报告;2、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新编报告,再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最后交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审议。
水利电力部随即成立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
1989年3月,长江委根据各专题论证报告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175米方案可行性报告经论证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一些学会的理事长、国务院有关部委与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区的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专家共178人。
会上,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
会议认为: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
199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力量审查新编报告,并于次年6月审毕。
1991年7月中旬,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编报告上报国务院批准,再转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1.走近作者及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一词多义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7.翻译课文。
是谁在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上欺骗公众?
最近今天,几乎所有的论坛上都出现了这样一篇《三峡大坝到底可以抵挡几年一遇的洪水?》的时髦文章。文章的内容不多,只列举了几个题目和相应的文章网址。分别是:2003年新闻〈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7 年新闻〈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2008 年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 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但是,文章的立意却很清楚。就是说我们的新闻宣传关于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在逐年降低。2003年的时候说是三峡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2007年的时候首饰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2008年的时候变成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而到了今年2010 年则变成了“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知道从三峡开始争论那一天起就知道三峡的防洪作用非常明确,就是把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配合分洪措施,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本来一个工程建成之后的防洪能力是确定,怎么可能会不断地随着时间变化呢?难道真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当年为了让民众支持三峡工程,曾经进行过各种虚假的欺骗宣传吗?抱着这个疑问,我不得不按照文章虽提供的网址看个究竟。看到原文才发现,原来这又是一些反坝人士造谣诬蔑三峡的新伎俩。
关于“2010 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就更是一种记者断章取义的炒作宣传。整篇新闻详细的报道了三峡工程今年已经发挥出了重要的防洪作用之后,记者在结束语中引述了水利专家的一句内容作为节目的标题是极不妥当的。这是记者利用做节目的权力,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用专家的语言表示出来的一种误导宣传。我并不怀疑蔡其华专家确实跟记者说过那些话。但是,这些话具体是在什么语境下说出来的;是不是我们真的就会因为还有几个移民没按期搬走,三峡工程今年就一定不能发挥作用?这决不可能是哪个人就可以说了算的。而且,就在这一期的节目中,记者所持有的这种错误观念已经遭到了专家的当面否定。
三峡反对论依据
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中国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
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
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
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万吨轮将直达重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最后却发现原来那很多描绘不过是谎言。
原来“空调论”虽然是真的,装的却是个夏热冬冷旱涝咸至的“反空调”。
终于蓄水成库了,由02年的135米而到05年的155米,媒体和专家照例按宣传口径发布普天同庆一片欢腾的报道。
质疑和清醒的声音的发出和传播都是那么地困难,几乎湮没在一片喝彩的主流声音中了。
网上倒是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多为不谙内情的人的发言。
虽不乏局部的真知灼见,但往往热议不到全盘的点子上。
那些主流派专家们,照例出来进行粉饰工程。
你说不好他就说好,你挑问题他就来给你个七虚三实且不无误导的“解答”,反正一般网民们,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对这些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
就算你质疑,也往往抓不到他的痛脚。
但是自然地质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争论谁对谁错而稍有停留。
因此,我一直试图揭示些什么。
近年长江科考的发现,对长江的成因有了直观的证据。
在科考队发现,宜宾以上的向家坝坝址,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另一构造与地形捩点,那里地面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地表现有水温达到摄氏七十多度的温泉。
而三峡的长江古河床已抬升到海拔巫山等地1250米的高度(此段长江河面自然高度不足100米);在江汉平原,同期沉积则埋藏于地面以下1000米左右,而且这一区域至今还在强烈下降。
强烈上升区与强烈下降区之间的转折部位恰在三峡出口的南津关附近,那里有个明显可见的九蜿溪断裂,从总体上看对南津关以上40公里的三峡大坝坝基很不利。
所以,哄哄外人的“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的说法,可以休矣!你不能以局部的坝址地质来偷换概念,诱导成是整个库区的地质,这是对全国人民的欺骗!三峡成库是个整体概念,它是在一个上千公里范围内发生在一个地球版块上的大工程,说地质,要全面地论证南北的支流和回水所至的地质情况,也要从东到西论证从坝头到库尾的地质情况。
三峡工程建设大事记
三峡工程建设大事记◆1950年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
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
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
西南局财委同意了这个意见。
◆1954年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
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
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
长委所属4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7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为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
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环境之殇!近日,围绕“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的讨论不绝于耳。
如果说长江三峡大坝与当前的旱情无关,那纯粹是放屁;当然,如果说三峡大坝就是引起这次旱情的主要原因,尚无充分证据。
无证据并不意味着不是,要证明有关或者无关,需要国家层面愿意立项花大把的钱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完成。
我们无法立即证明长江流域近几年频繁的自然地质灾害就是三峡大坝惹的祸,但非常明显的是: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建造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影响水源的工程,“必将对生态与环境问题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语)。
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这个“广泛和深远”一般也不会是对人类有利的“广泛和深远”。
有得必有失。
三峡大坝的建成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效益是空前的,拉动了GDP,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湖北、重庆两省市居民用电基本不用掏钱,全国人民也一劳永逸至少一百年不用担心电费涨价。
但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对库区环境产生了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致命影响。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认识水平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人类的决策过程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而对环境痛下杀手,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得不承受的历史巨痛。
三峡大坝,环境之殇!!!1992年4月3日,三峡工程议案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投票25票通过。
非赞成票866票,这种情况在全国人大的历史上是空前的,绝后应该不会。
2003年三峡蓄水之后,三峡工程的问题慢慢呈现在国人眼前:移民安置问题、水质污染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位上涨引起的滑坡、崩坍问题,水库淹没区扩大问题、限制长江航运问题、珍稀动植物种类死亡问题等等。
05年重庆水灾、05年江西地震、06年四川旱灾的时候就有学者多次提出三峡工程是元凶。
06年国际水利专家费理森就预言过三峡摧毁了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大旱之后还有大雪,结果真的来了08年的特大雪灾。
周培源与三峡工程论证
作者: 田方
作者机构: 国家计委咨询小组 成员、中华全国记协特邀顾问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8-15页
主题词: 长江三峡工程 工程论证 三峡建坝 宏观决策 周培源 西南地区 开发大西南 科学依据 专家学者 编辑出版
摘要: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已于1994年底正式动工。
但是正如新华社记者《关于三峡工程技术问题的报告》(新华社1994年12月15日宜昌电)开头提到的:"由于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人们依然十分牵挂和关注它的技术问题。
"田方同志这篇文章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忧虑。
编者以为,听听"反方意见"至少可使主其事者头脑更加冷静和清醒吧?。
这些关于三峡的谣言,可休矣!
这些关于三峡的谣言,可休矣!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30期早在三峡大坝设计之初,专家就考虑过核武器的威胁。
最后,三峡选定的混凝土重力坝是能够抵御住常规核武器攻击的。
即使被几百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大坝也就是炸开一个几十米的大口子,不会造成溃坝一泻千里的情况。
每年7 月,长江进入主汛期,有关三峡大坝的谣言就频频出现。
但谣言年年传,三峡始终固若金汤。
本文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有关三峡的谣言。
謠言一:三峡大坝扭曲变形去年汛期,一张“谷歌地图显示三峡大坝扭曲变形”的照片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今年汛期,这条老谣言又重出江湖。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家王浩曾表示,三峡大坝是混凝土重力坝,是最结实的坝型,不仅不怕长期浸水,在100 年内,其抗压能力反而会越泡越结实。
实测结果也表明,已经蓄水10余年的三峡大坝,目前的混凝土抗压能力已由当初设计的25兆帕,升至目前的43兆帕,远远超出了设计标准。
混凝土重力坝不怕洪水漫顶,又有23个泄洪深孔和22个泄洪表孔,有超强泄洪能力,就更不怕超大洪水来袭了。
专家表示,三峡大坝并非传言说的“一段段单独摆在基岩上”,坝块之间、坝体和基岩之间都进行了严格的一体化工程处理,足以抵抗水的冲压而岿然不动,大坝混凝土至少500 年不会有问题。
那么,为什么谷歌地图上的三峡大坝会变形呢?三峡大坝一直是国际重点关注的目标,数据保密极其严格。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曾表示,从谷歌地图上看到的卫星图片,是通过拍摄的多张图片,结合地理坐标等信息,经过拼接修正后再生成的。
遥感专家猜测,可能是国外公司不掌握中国的重要地理坐标数据,因此修正后的图片在视觉效果上会发生变形。
其实不止是三峡大坝,谷歌地图还曾出现过香港青马大桥两侧扭曲变形、西藏定结县天坑等。
由于谷歌数据会不断更新,三峡大坝也就有时正有时歪。
谣言二:三峡一泄洪,武汉就被淹网上频频传出“三峡一泄洪,武汉就被淹”“三峡一泄洪,宜昌就被淹”“三峡一蓄水,重庆就被淹”等谣言。
推荐-三峡工程建造中碰到的问题 精品
核心提示:从开工,到竣工,整整十七年,尽管伴随着种种争议与担忧,三峡工程仍然创造了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多项世界纪录:大江截流、深水围堰、混凝土快速施工、双线五级船闸和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与安装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三万人在工地上工作,体现出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中国特有的时代符号。
凤凰卫视12月15日《凤凰大视野》节目以下为文字实录:陈晓楠:20XX年5月,受当时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之邀,李锐来到了正在施工中的三峡工地。
看到施工现场之后,一向反对三峡上马的李锐,在座谈会上谈了他的两点意见,一个呢是这个工程,说明我们近半个世纪来技术的进步。
三峡电站容量比新安江大了近30倍,二是国家必须考虑到,建成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
他强调这将关系子孙万代。
从开工到完工整整十七年,在建设过程当中,三峡水利枢纽主体建筑物总工程量的各项指标,都是世界已建和在建水利枢纽工程当中最大的。
解说:1998年,三峡大坝的主体建筑物,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但是几个月之后难题接踵而至。
首先如何保证浇筑质量?混凝土浇筑会造成裂缝隐患,是困扰各国工程界的难题。
其次如何保证浇筑如期完工?大坝主题作业面庞大,如果使用常规浇筑方法,作业时间会长达二十多年,将远远超出计划范围。
最后如何保证施工安全进行,如何在这样的空间内,保证工程人员和施工设备的安全,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难题。
陆佑楣:整个工程有28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就集中在一个坝区,这么大的工作面要上升浇筑,用常规的手段,不行。
解说: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技术总负责人。
陆佑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这么大的工作量需要很多塔式起重机都在一起,空中的搭架就很难解决,很不安全。
地面的汽车运输量也非常大,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很容易出现事故解说:由于作业面狭窄,因此给大坝主体混凝土浇筑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打破旧有的施工模式,陆佑楣在考察了国外很多建筑工地后,决定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混凝土浇筑机械---塔带机。
三峡9大疑问解读
三峡9大疑问解读:库区地震趋缓对上海利大于弊2014年07月28日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于文静)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减灾、防灾、造福于民工程。
近日,有媒体援引有关专家称,三峡库区发生新老滑坡变形和坍塌,坝下冲刷危及下游河岸,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并称上海将是三峡最大“受害者”。
对此,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
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吗?一问:与蓄水前相比,现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情况怎么样?郑守仁:三峡工程1994年开工建设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库区地方政府认真落实1992年经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确定的各项生态环境措施,包括淹没区库底卫生清理及危险废物处置、水库周边城镇及农村污水治理及垃圾处理、工业废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及水库富营养化调控等一系列措施。
据国家相关部门监测资料表明,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在Ⅱ、Ⅲ类水平;入库泥沙量明显下降,低于预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库未对周边区域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未超出论证的预测范围。
二问:有人担心三峡工程会造成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你怎么看?答:水利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尽可能消除的。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了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工程,建设了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与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实施了中华鲟、胭脂鱼、达氏鲟等珍稀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对长江珍稀和经济鱼类资源的增殖和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峡水库在2011年~2014年连续实施生态调度试验,通过4~7天持续增加下泄流量的“人造洪峰”调度方式,促进葛洲坝下游“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
到2013年,四大家鱼鱼苗的数量已完全恢复到2003年蓄水时的4.06亿尾的水平。
三峡工程介绍
三峡工程介绍010121feng(朱光阳整理)二OO五年七月七日进入目录目录1 三峡工程简介 (3)2 三峡工程历史回顾 (9)3 三峡工程热点问题 (14)4 三峡工程世界之最 (18)5 三峡相关工程 (19)6 三峡工程投资 (21)7 三峡工程管理 (21)8 三峡工程监理 (28)9 三峡工程参建单位 (31)10 三峡工程施工 (36)11 三峡工程设计 (37)三峡工程资料一三峡工程简介兴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 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1.1 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其地理位置优越,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
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遇千年一遇或类似于1870年曾发生过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减轻中下游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并可为洞庭湖区的治理创造条件。
20世纪长江洪灾情况表1.2 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它将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区提供可靠、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1.3 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
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院士驳斥外媒“三峡大坝是豆腐渣工程”报道
院士驳斥外媒“三峡大坝是豆腐渣工程”报道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7(000)020
【摘要】三峡大坝已顺利运行4年多,对于大坝质量,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表示——三峡大坝:500年没有问题。
自2003年6月蓄水成功以来,三峡大坝已顺利运行了4年多,但外界对大坝的质量却有一些议论。
对此,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在接受采访时说,因有着科学合理的设计、优质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运行维护,三峡
【总页数】1页(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523
【相关文献】
1.《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驳斥西媒虚伪本质昆明暴恐事件报道再现双重标准
2.三峡大坝与上海:三峡大坝下的长江口——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采访录
3.以党报为媒打造“三峡大坝+”旅游资源转换平台——三峡都市传媒开创三峡旅游集市的探索
4.从外媒报道看中国纪录片走出去——近十年外媒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
5.外媒镜像下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路径选择探析——基于182家外媒报道的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工程论证专家拒绝签字
三峡工程论证 9专家拒绝签字三峡工程论证20年闪回 9专家拒绝签字2011年05月24日 04:03字号:T|T1610人参与64条评论打印转发4月15日上午11时,水电专家陆钦侃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竹厅举行,走完98岁人生旅程的陆钦侃告别了送别的冷清人群和曾喧嚣一时的三峡工程论战。
5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就被认识到的,而且是可控的。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袁国林告诉本报记者。
那场着名的论证开始于1986年6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个小组,共412位专家参与,历时3年。
同这场论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名专家。
事实上,陆钦侃并非那9名专家之一,其时他的身份是防洪论证组顾问,而非专家。
如今,9位专家的姓名已鲜为人知。
幸运的是,他们的名字和部分论证意见被历史档案所保存。
“三峡工程事关重大,反对意见理应得到保留。
”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
“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出身水利世家的袁国林是三峡工程最早的建设者之一。
如今,早已从三峡工程岗位退休的袁国林对记者感叹,他最关注的三峡问题是移民和环境。
在当年的论证意见中,给出了“淹没涉及的各县(市)都有潜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县(市)范围内统筹安排解决”的结论。
在当时的移民安置中,还没有如今的社会保障概念。
拒签三峡论证书的人“动态移民113万多人,我认为涉及的不仅仅是113万人,因为这是个双向问题,还涉及到移入地区人民的承受问题”,综合经济组专家郭来喜当时认为。
时任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郭来喜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在参加几次论证会后,变成一个“慎重态度”者。
在具体意见中,论证报告给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开发性移民”方针,但也坦承“目前尚无系统的经验”。
关于三峡大坝争论的一些看法
关于三峡大坝争论的一些看法作者:刘军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6-3本站发布时间:2011-6-3 21:01:43阅读量:1668次最近,长江中下游罕见的大面积干旱又一次把三峡大坝推到了争议的焦点。
有关三峡大坝的争议这不是第一次,从三峡大坝兴建的论证阶段开始一直到现在,争议与议论就似乎没有停止过。
前十几年,网络信息不发达,争论的领域还停留在学界。
我们也只是看报纸看书能看到有关的争论。
那时候争论,争论的主体都是一线的专家,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争论相对都比较理性,很少有情绪化。
随着网络的发达,信息的畅通,争议转到了以网民为主的民间,而这时候,学界的争议论反而暗下了。
网络上的争议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气势。
三峡大坝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工程,专门有文章细数三峡大坝的“罪恶”,有些论证还很吓人:西南大旱、重庆酷热、甚至08年的汶川地震也和三峡大坝扯上了关系。
大坝可以导致几千公里外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对下游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坏。
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化肥残留物被不断排入大坝水库,导致巨型水藻生长泛滥,并威胁到下游的水供应。
而水库水位的波动也被认为是湖南省农民所遭遇奇特鼠灾的根源。
对长江生态的破坏更是很多。
国务院最近承认了三峡工程存在一些问题,似乎使指责之声有了合法的外衣,各大门户网站有关三峡的讨论这几天几乎就没断过。
关于三峡大坝的问题,我想谈两点:一是三峡大坝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有关三峡大坝的影响也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科学事件。
“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我们把一些科学的事件交给搞科学的人,让有关三峡的争论回归学界。
一些恶劣性的天气或气象灾害是不是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所引起的,三峡大坝的兴建在多大程度上对环境、气候、生态造成影响,只能依靠科学的方法做出判断,我们普通人不能用直观的经验观察来做出判断,因为这样很可能以偏概全,或是把因果关系弄错。
所以,在讨论三峡大坝的影响问题,我们最好交给学界。
三峡工程的启示
在今天的中国,三峡工程始终不断被提及和议论着,与之相伴的是各种质疑和非议。
可是,它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断找到了解决或者应对的办法,没有成为阻挡工程建设的理由,相反促成了工程酌不断修正、完善和良性进步。
所以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同样贡献很大。
”政府似乎早已经意识到三峡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时的决策者认识到,如果不加快寻找新能源,不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想出解决的办法,将会成为引发中国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因此说三峡:[程是带有强烈政治意志的经济性质工程,并不为过。
2006年5月20日,随着三峡大坝主体工程的建成,这项耗资人民币2000亿元,世界历史上最浩大的水电工程将开始完整地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能纠错的才是好的在1992年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批准三峡工程“上马”,其中赞成票仅占全部票数的67%,为全国人大通过议案赞成票的罕见低票数,反映出工程在社会各界存在着严重争议。
从设想到建设,从开工到主体工程完工,三峡工程几乎是在各种各样的非议和批评中进行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态度自然是?赞同”或者?反对”,很少出现:“中间意见”。
关于此间的不断博弈,有心人将反对意见完整地整理为九个方面:一、三峡移民会带来环保和社会问题;二、三峡水库本身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三、三峡水库淤积构成严重威胁;四、三峡水库防淤和防洪无法两全;五、三峡工程会使长扛水域通航更困难;六、三峡工程会诱发各种地质灾害;七、三峡工程会使很多文物古迹被淹;八、工程中容易出现腐败;九、三峡大坝易成为军事打击目标。
三峡工程总工程师张超然说:“这些反对意见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它们让我们的施工更注重科学论证、更加完善。
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兼听则明,三峡工程在建设巾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许多意见。
”按照目前政府公布的各种情况看,“九大问题”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或缓解。
三峡建设大事记
◆ 1986年
3月,邓小平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时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9月中旬,三峡水库淹没区一线水位移民搬迁基本结束。
10月1日,亚洲载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桥--三峡工程覃家沱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建设全部完成。
10月6日,人工开挖的3.5公里长、可供大型船队航行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正式通航。
10月13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验收报告》。
11月2日,朱镕基副总理视察三峡工程。
11月17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三峡工程正式开工问题。
12月,李鹏总理在乘船赴三峡工地参加工程开工典礼的途中,写下歌颂三峡工程的《大江曲》。
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举行的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 1992年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三峡大坝坝址。
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270多个乡镇、1500多家企业,以及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左右,累计有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
修建三峡大坝时,九位专家拒绝签字,他们当时顾虑的事情发生没?
修建三峡大坝时,九位专家拒绝签字,他们当时顾虑的事情发生没?坐落于湖北宜昌的三峡大坝自建成以来便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因此一跃而起成为国内外游客心生向往的景点。
每当登上这座堪称奇迹的大坝,无论何人皆为眼前水天一色的风光景致、重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以及尽收眼底的天空海阔而流连忘返。
三峡大坝但是,这座大坝在建成之前曾遭到了郭来喜、侯学煜、方宗岱、何格高、覃修典、李玉光、廖文权、伍宏中、黄元镇——这九位分别来自于我国地理、水利、生态环境、生物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的联名反对。
他们九人之所以坚决拒在同意书上签字,是因为他们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后,坚信建造三峡大坝必定会对我国,乃至百年之后的发展有重大不利的影响。
不过,在多数人的赞同下,三峡大坝还是竣工完成。
如今时过境迁,三峡大坝是否对我国产生了危害?专家的疑虑又是否得以证实?三峡大坝俯瞰图必不可少的大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峡大坝可能只是一个用于观赏风景的景点,对其作用的了解也可能仅仅在于防范洪水。
不过,三峡大坝的作用远远不仅于此,事实上,早在1932年,国家便计划建造三峡大坝,只是因为种种不可抗力暂停工程。
那么,这座宏伟的大坝究竟为何而存在?三峡大坝的首要任务便是防范洪灾。
水坝的主要目的便是蓄水防洪,尤其是对于地理位置特殊的四川来说更是如此。
三峡大坝因为处于盆地区域,地势较低,倘若天降大雨,四川的积水便难以排出,逐渐形成一股洪流。
不巧的是,四川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每逢夏季,狂风暴雨几乎成为了家常便饭,而且雨季频繁也导致四处积水以及河流的水位上涨,极易造成洪水泛滥。
而且,随着洪灾的无情侵袭,不少处于上游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原本植物特有的蓄水功能也遭到削弱损害,唯一能够非人力控制洪水的途径也就此消失,导致恶性循环。
图源网络因此,四川自古以来便饱受洪灾的摧残,不少人人因为洪水而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更有甚者因为洪水自此以后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让其家人整整一生为其牵肠挂肚。
建议三峡工程暂缓上马重新论证有关要害问题
建议三峡工程暂缓上马重新论证有关要害问题李锐;陆钦侃;李驾三;金永堂;廖季立;薛葆鼎;庄启东;田方;林发棠【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年(卷),期】1993(15)5【摘要】关于三峡工程,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是忧心忡忡;面对目前局面,更是忧心如焚。
七月九日,我们几个人一起议论了三峡工程已经上马的情况。
总的希望是三峡工程能暂缓上马,考虑反面意见,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犯下不应该犯的大错误,将来出了问题,人代大会是负不了责的。
我们的意见简述如下,并送上几个有关问题的附件,使情况说得更清楚一些。
(一)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关方面一直急催三峡上马。
究竟是为了防洪,还是为了发电? 两者主次曾随“气候”而变,现在当然还是防洪摆在第一位。
其实,两者尤其防洪,从来都有比三峡工程投资少、见效快的更好方案;可是,他们志不在此,对此从不积极。
如1980年长委上报国务院的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即平原防洪工程),其中最重要的荆江大堤加固加高,及其盐卡段弯道改造,二十多年都没有完成。
【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三峡工程;水利枢纽工程【作者】李锐;陆钦侃;李驾三;金永堂;廖季立;薛葆鼎;庄启东;田方;林发棠【作者单位】全国政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家计委咨询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1【相关文献】1.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圆满完成——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在京召开 [J], 晨晖;西流2.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 [J], 潘家铮3.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几点看法 [J], 洪庆余4.关于三峡工程论证的意见和建议 [J], 孙越崎;林华;王兴让;胥光义;乔培新;陈明绍;罗西北;严星华;赵维纲;陆钦侃;5.要辩证地看问题,三峡工程现在不能上马 [J], 李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论证9 专家拒绝签字
三峡工程论证20 年闪回9 专家拒绝签字
2011 年05 月24 日04:03
字号:T|T
1610 人参与64 条评论打印转发 4 月15 日上午11 时,水电专家陆钦侃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竹厅举行,走完98 岁人生旅
程的陆钦侃告别了送别的冷清人群和曾喧嚣一时的三峡工
程论战。
5 月18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
规划》。
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
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
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
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就被认识到的,而
且是可控的。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副总经理、
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袁国林告诉本报记者。
那场著名的论证开始于1986 年6 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 个小组,共412 位专家参与,历时 3 年。
同这场论
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 名专家。
事实上,陆钦侃并非那9 名专家之一,其时他的身份是防洪
论证组顾问,而非专家。
如今,9位专家的姓名已鲜为人知。
幸运的是,他们的名字和部分论证意见被历史档案所保存。
“三峡工程事关重大,反对意见理应得到保留。
”三峡研究
者任星辉说。
“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出身水利世家的袁国林是三峡工程最早的建设者之一。
如
今,早已从三峡工程岗位退休的袁国林对记者感叹,他最关
注的三峡问题是移民和环境。
在当年的论证意见中,给出了“淹没涉及的各县(市)都有潜
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县(市)范围内统筹安排解决”的结
论。
在当时的移民安置中,还没有如今的社会保障概念。
拒签三峡论证书的人
“动态移民113万多人,我认为涉及的不仅仅是113万人,因为这是个双向问题,还涉及到移入地区人民的承受问题”,综合经济组专家郭来喜当时认为。
时任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
研究所研究员的郭来喜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在参加
几次论证会后,变成一个“慎重态度”者。
在具体意见中,论证报告给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开发性移
民”方针,但也坦承“目前尚无系统的经验”。
由于移民问
题是三峡工程的重中之重,论证组的专家规模相当庞大,唯
一没有签字的专家是时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建设用地司总工
的李玉光。
而为了更好地做好移民工作,论证组还请来了45位地方负责移民、规划工作官员代表,其中唯一没有签字的是时任四
川开县移民办主任廖文权。
对环境的评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和不同时期。
“水库水质变差、支流的富营养化就是水库建成后出现的新问题,但都是
可控的。
”袁国林说,他尤其向记者强调了水库建成后的水
土冲刷问题。
这亦在当年的论证辩论议题之中。
在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组
中没有签字的顾问侯学煜尤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
弱”。
侯学煜时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于
1991年逝世。
在1988年的论证中,76岁的侯学煜指出:“建坝后,沿江两岸的密集人口,势必要扩大到山坡上找出路,于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有增无减,随之土壤侵蚀,贫瘠化的现象加重,
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强度加剧,泥石流、滑坡、干涝灾害也
日益加重”。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强制性的植树与禁垦指令在多地施行。
2005年时,当时生态与环境论证组唯一没有签字的专家北京
大学教授陈昌笃等生态学家还被请回三峡,对湖北、重庆段
的三峡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评估。
“妥善处理防洪、发电、航运关系”
当年未在报告上签字的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曾在当时国
力情形下,考虑能否承担三峡工程。
在何格高看来,当时迫
切需要满足建设资金的其他工程就包括“2000 年前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
防洪组专家方宗岱于1988 年3 月20 日给中央领导人的一封信中写到,葛洲坝[11.36 1.52% 股吧]的兴建,原以发电为主,周总理审阅报告时,认为不对,应改为航运第一。
李先念同
志插话说:“若葛洲坝发生川江碍航,是要拆坝的。
”
为此,葛洲坝工程曾停工两年,做了大量模型实验。
在三峡
航运问题上,论证组结论认为“围堰发电水位135 米及初期水位156 米运用期越长,对航运影响越大,应尽量缩短”。
事实上,1988 年的论证结论就已表明,防洪、发电、航运都
有各自的要求,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
其时,
许多航运专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三峡水库经常用于拦蓄一
般洪水,或者三峡电站承担调峰任务太重,都将影响三峡工
程通航条件,使航运效益受到损害”。
论证结论对此表示“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影响航运的重要因素还在于泥沙淤积。
在此问题上,两位重
量级人物选择了保留意见,他们是陆钦侃和方宗岱,其时二
人分别担任防洪论证组顾问和专家。
“陆钦侃在民国时期曾被派往美国学习水利,就是当时准备
修建三峡工程”,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在三峡工程上马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陆钦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操守,转而
谋求‘改良’,呼吁保留大坝的导流底孔”。
知名泥沙专家方宗岱于1991 年去世,在当年的论证中,方宗岱本应进入泥沙组,却被安排在防洪组,但他仍将意见集
中在泥沙问题上,指出“三峡是细沙、粗沙和卵石胶结在一起,很难冲排”。
水利专家刘国纬回忆,在三门峡工程改建中,方宗岱力主打
开全部12 个底孔,“经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如今,三峡工程同样留有22 个导流底孔。
2011 年05 月24 日04:03
字号:T|T
1610 人参与64 条评论打印转发
?
“三峡工程不宜早上”
时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伍宏中因工作关系未
能参加论证专家会,亦没有签字。
他在给论证组的一份书面
意见中认为,三峡是一个好的电源站,远比建设火电来得经济,是应该开发的。
但他在做了三峡积极建设和适当推后的
比较后,认为后者较为经济,即以先开发西南和中南一批较
经济的水电站,再开发三峡水电站,比较有利。
时任水利电力部外事司咨询的程学敏因健康原因未能参加
最后一次论证会,但他表示“不拟签字”,原因是他认为论
证的造价资料都是初步的,经济论证可靠性不足。
作为电力组的专家和综合规划与水位组的顾问,时任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咨询的覃修典均未签字。
覃修典是我国水电事
业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最早的几座水电站以及新中国第一批
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者,于1994年去世。
在覃修典看来,三峡工程不应急于建设,他在一份书面意见
中说,“三峡如果没有上游工程补偿调节,三峡本身库容相
对很小,调蓄能力很低。
这种不稳定电力要大范围长距离输
送,质量上是难以保护的。
因此不宜早上,大上。
”
世易时移,国内的经济翻番式增长,并出现了“电荒”。
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当年拒绝签字,理由是担心三峡工程会
否占用“全国为解决2000年前缺电局面正在建设或已经筹
建的水、火、核电站”的建设资金。
对于如何在提高经济效
益情况下多发电,何格高曾给出一个三峡工程和溪洛渡、向
家坝、枸皮滩三个水电站相比较的方案。
他计算后认为,三
个水电站比三峡工程可多得保证出力(指水电站在多年运行
期间所能提供的具有一定保证率的电力)100万千瓦,年发电量67.8亿千瓦小时,而移民数却少99万人,淹地少33.7万亩。
这一比较,被同组另两位拒绝签字的专家郭来喜和中国水利
水电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黄元镇所认同。
2006年,三峡总公司负责建设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相继开工,但三峡总公司一位原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仅移民安置
费用标准,就比三峡工程高了数倍。
如今,电荒与干旱同时袭来,蓄水发电与航运、防洪灌溉的
矛盾再次拷问三峡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