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优秀公开课

合集下载

高二精品《晋灵公不君》优秀课件

高二精品《晋灵公不君》优秀课件

骤谏灵公(忠君) 盛服候朝(守职) 忠君爱民的 救济饿民(养民) 良臣 尊重史官(尊礼)
2. 哪些事情、哪些人物可以反面衬 托晋灵公的“不君”? 士季的警示 鉏麑的自杀 赵盾的责备 灵辄的倒戈 赵穿的弑君
反面衬托 晋灵公不君
3.人物形象概括:
士 季:聪明善谏
侧面烘托 鉏 麑:舍生取义 提弥明: 机智勇敢 忠肝义胆 灵 辄:知恩图报
翻 译
概括第四段大意
写灵辄报恩,赵盾死里逃生。
第五段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 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 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 “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 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 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 法”或“微言大义”,它是我国古代 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即按照 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 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 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 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 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 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 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笔法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 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 惧,作《春秋》 。“而“春秋笔法”作为孔子 品评历史人物的一种方法,便充分反映了孔子 的思想取向,司马迁认为:“《春秋》之义行, 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 孔子世家》)。 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 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 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把这种笔法称为 “春秋笔法”。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晋灵公不君》公开课件

作业: 完成导学案15-16页习题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盾弑(杀。古代称臣杀君、 子杀父为弑)其君。”以示(给……看)于朝。宣子 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通 “境”,国境),反(通“返”,返回)不讨贼,非 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怀恋)矣, 自诒(遗留)伊(此)戚,’(由于我对国家的怀恋, 结果给自己带来了忧伤)。其(大概)我之谓矣! (宾语前置句)”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 法(古今异义,记事的原则)不隐(隐讳事实真相)。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记事的原则)受恶(弑 君的恶名)。惜也,越竟乃免(避免,指避免杀君的 恶名)。”
乱臣贼子惧。”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春秋》之义行,
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 他没有什么万卷著作,万 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 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 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 海因他而统一,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 而和谐; 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 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 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 2、能赏析赵盾、晋灵公、董狐、武 士等人物形象。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 神,能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 涵。
一、巩固文言知识
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 )雕
( )墙。从台上弹( )人,而观其辟
( )丸也。宰夫胹( )熊蹯不熟,杀之,
寘( )诸( )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
晋灵公不君
——《左传》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春秋》
二、课堂法庭
涉案人员(文中的人物及其身份) 一君:晋灵公 四臣:谏臣赵盾、士季

晋灵公不君优秀公开课(课堂PPT)

晋灵公不君优秀公开课(课堂PPT)

《 左
《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 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 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
传 传为左丘明 所著。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
介 法”,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
绍 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 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
道德倾向。

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 他不是一个好国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篇文。大意是:没有谁没有一个向善的开始, 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靡:否定性无定代词。 初:开始。鲜:少。克:能。
夫——发语词。 如是——照这样改过。
社稷——国家。社:土神。稷:谷神。古 代天子、诸侯得以祭土神、谷神。后来“社稷” 连用,指代国家、政权。
固——巩固。 社稷之固——“社稷”和“固”之间是主 谓关系。 惟——同“唯”。 赖——依赖。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
题 作动词。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题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
春 言 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 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
秋 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 笔 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
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
法 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 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 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着讳” 的曲笔的一面。

晋灵公不君优秀教案

晋灵公不君优秀教案

晋灵公不君优秀教案一、背景介绍晋灵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晋国的第十一位君主,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晋灵公时期。

晋国是当时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诸侯国,晋灵公是晋国历史上的重要君主之一。

二、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晋灵公时期的历史背景、晋国政治制度、晋灵公的政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晋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晋灵公及其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晋国的历史背景及晋国政治制度;2.了解晋灵公的政绩和对晋国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1)晋国的历史背景;(2)晋国的政治制度;(3)晋灵公的政绩。

2.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晋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引发学生的兴趣。

(2)课堂讲解:讲解晋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晋国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时期等。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晋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官制等方面的内容。

(4)个人研究:要求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晋灵公的政绩,包括他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5)展示与分享: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6)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与评价,提出问题和启发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晋国的历史背景、晋国的政治制度和晋灵公的政绩等知识。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个人研究法:通过自主学习和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4.展示与分享法:通过学生的展示与分享,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成果进行评价;(3)通过学生的展示与分享,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反馈方式(1)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2)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3)提出问题和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晋灵公不君ppt20(4份) 人教课标版1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晋灵公不君ppt20(4份) 人教课标版1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春秋笔法:给历史留个小尾巴 李恒昌
唐太宗李世民缔造贞观盛世之后,越来越觉得有修史的必要了。于是, 他下令让负责史书编纂的官员开始修撰唐史。 史官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初稿。稿子送到手里之后,唐太宗连 夜审读。因为书稿出自大家之手,写得很好,太宗越读越感到开心,更 加认识到了自己的伟大。
提示:从赵盾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赵盾确乎是按照儒家“臣” 道而行的一个良臣。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对待自己的职责, “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看到晋灵公随意 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 一个好的君主。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 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虽 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13.一张好碟,自己单独看一次,和自己喜欢的人看一次。 14.在稠人广众之中或者车水马龙的街头,听一首老歌,独自回味自己的心事。 15.在人群中遇到一个和自己喜欢同一个品牌的人,彼此接近,更发现还有很多相同和相通。 16.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获得了与环境融洽相处的能力,比如,在给朋友当伴娘的时候,你是新娘之外,显得最出众的女人,不抢朋友的风头又给朋友长了脸,你够仗义;做配角也是最优秀的,你除了称职还不委屈自己。
当时的国画大师金智勇对他的行为也不理解,并亲自到杭州看他。而他的问答却是:“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此后的他一心钻研佛法,足不出户,终于成了佛学专家,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是一次世俗与心灵的交战,这也是一次“心”和“形”的较量。
人定时分,独自侧倚栏杆,回看历史长河,人生只不过是转瞬而逝的浪花。自己的一生应由自己掌握,无需受世俗左右。在短暂的一生中,让自己的灵魂做主,即使在风烛残年之时也不会有悔恨一生的虚度。正如公元4世纪时的荷马,他处在一个迷茫的时代,当时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人们纵酒欢歌,而荷马却在人声的喧闹中跟随自己的灵魂,独自寒窗沥血,青灯走笔,为自己奔跑,用灵魂铸造了《荷马史诗》,同时也铸就了自己不朽的名声。

古代汉语晋灵公不君课件

古代汉语晋灵公不君课件

晋灵公在位期间,晋国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晋国的君主制度是世袭制,即君主的位置由家族成员继承
晋国的君主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
晋国的君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 郡国并行制等
晋灵公是晋国的君主,继位于公元前620年 晋灵公在位期间,晋国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 晋灵公的统治方式残暴,导致人民不满,最终被赵盾等人推翻 晋灵公的继位与统治对晋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赵盾、士季看到这种情况,劝谏晋灵公,但他不 听。
价格 销
原文: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译文:晋灵公不遵守君主的职责,加重赋税来装饰墙壁。 对比:原文简洁明了,译文详细具体,便于理解。 语用:原文使用文言文,译文使用现代汉语,便于不同读者理解。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灵公的暴虐无道 文化内涵:揭示了君主专制下的社会矛盾和民众苦难 影响:对后世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示:警示后人要尊重人权,反对暴政,追求民主与自由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道德的基本要求,晋灵公不君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 诚信待人:诚信是道德的核心,晋灵公不君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 遵守法律:遵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晋灵公不君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 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是道德的重要体现,晋灵公不君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
晋灵公不君: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灵公的暴行 原文:《左传》记载,晋灵公不君,暴虐无道,滥杀无辜 原文解析:晋灵公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被视为不君 原文影响:晋灵公的行为引起了晋国臣民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晋国的衰落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史实。

(2)通过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认识君主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探讨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认识晋灵公不君的严重后果。

(2)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国家治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史实。

(2)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分析。

(3)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认识君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史实。

(2)准备案例分析材料,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3)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晋灵公不君的史实,分析其原因。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探讨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指导。

3. 总结与反思:(1)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教训,强调君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治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五、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史实。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第一章:晋灵公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的生平背景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理解晋灵公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

探讨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晋灵公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晋灵公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扩张。

晋灵公的统治成就和问题。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生平。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第二章:晋灵公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分析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探讨晋灵公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及其原因。

2.2 教学内容晋灵公政治改革的起因和动机。

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政治改革的背景。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政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估晋灵公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

第三章:晋灵公的军事成就3.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分析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特色。

探讨晋灵公军事成就对国家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晋灵公参与的军事战役和战争。

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分析。

晋灵公军事成就的评价和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军事成就。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特点。

进行战争模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军事成就。

第四章:晋灵公的统治特点4.1 教学目标了解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和风格。

分析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

探讨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对国家的影响和评价。

4.2 教学内容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和风格描述。

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分析。

晋灵公的统治特点的评价和影响。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统治手段和政策。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晋灵公的统治特点。

晋灵公不君优秀公开课 ppt课件

晋灵公不君优秀公开课 ppt课件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 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 心。
第六段
良史——好史官。 书法——书写历史的法则。 不隐——不为任何人隐讳。 受恶——指蒙受弑君的恶名。 免——指免于受恶。杜预注:“越竟则君 臣之义绝,可以不讨贼”,当然也就可以不受 弑君的恶名了。 竟——通“境”,国境。
《左传》

秋 《春秋》:十年春,王正月,公败
齐师于长勺
笔 《春秋》:晋人、秦人围郑 法
《春秋》: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 夷皋。
“春秋三传” 《公羊传》 《谷(榖)梁传》 《左传》

《春秋》,相传为孔子
秋 所修的一“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 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 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 打败共叔段。对此,《左传》是这样解释 的:由于段未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就 没用“弟”这一称谓,而由于他们是像两 国君主一样交战,所以郑伯对段的胜利也 就称之为“克”,称“郑伯”不称“庄 公”,则是讥刺他没有尽到教育兄弟之责。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
春 言 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 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
秋 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 笔 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
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
法 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 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 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着讳” 的曲笔的一面。
不食三日——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食(音si去声)之——给他东西吃。食: 使动用法。 舍——同“捨”,这里指留下来。 宦——学习做事、谋生。“宦”和“学” 的区别:宦者学仕宦,学者寻经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晋灵公不君》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晋灵公不君》 (1)

《左传》与《春秋》
关于《左》与《春秋》的关系有两种 看法。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 史书。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一 部单独著述。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也是 先秦重要的文学著作。把《春秋》大事记式 的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对后代的 叙事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 其君夷皋。
——《春秋》
字音、字义
厚敛以雕墙 胹熊蹯不熟 宣子骤谏 晋侯饮赵盾酒
舍于翳桑 赵盾弑其君
观其辟丸也 衮职有阙 鉏麑贼之 公嗾夫獒焉 食之,舍其半
自诒伊戚
文言翻译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
(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 遗之。
思考探究
1、孔子为何称赞董狐为古之良史,赵盾为古 之良大夫?文中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以 现代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如何评价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这一记 载?以现代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课后作业
1、任选一探究思考题,写成800字 小论文,班上交流。
2、阅读本单元相关文章,将你所知 道的中国历史著作按体例进行梳理 分类。
(4)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 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思考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地方?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 些事情可以看出来?
人物分析
晋灵公:贪婪、 荒唐、 残暴, 不行君道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虐杀宰夫 虚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
赵盾: 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忧心国事,骤谏灵公、恩惠养民 为法受恶,尊重史官(董狐直书)
春秋笔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 嗾 獒 箪 橐 戟 弑 诒
yì n sǒu
áo
dān tuó jǐ
shì

• 1.从全文来看,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 2.哪些事情、哪些人物可以反面衬托晋灵公的“不 君”?
• 3.人物形象概括:士季 鉏麑 提弥明 灵
辄 赵盾
• 4.孔子赞赏董狐的做法,并且在《春秋》一书中对这
件事作了类似的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 其君夷皋。”对于以“礼”为评价准则的“董狐笔”, 我们应作怎样的评价?
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 高峰,无论是史籍的种类、数 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 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 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 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 编撰的《春秋》,也叫做“春秋书法” 或“微言大义” ,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 史叙述方式与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 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者在叙述时使用某 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 达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 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它以合乎礼法为 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 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 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左传》介绍: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 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 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 为左丘明 所著。
《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 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 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 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
胹 蹯 寘 畚 溜 衮 阙 鉏麑
ér fánLeabharlann zhì běn liù gǔn quē Chú ní
赵盾能做到体贴下情。当其打 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 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 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 一袋饭和肉回家。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 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晋灵公不君
《左传》
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 久。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 《尚书》和《春秋》。《尚书》 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 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 经典,列入经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 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 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失了。流传 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 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 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 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正 面 描 述
哪些事情、哪些人物可以反面衬托 晋灵公的“不君”?
士季的警示 鉏麑的自杀 赵盾的责备 灵辄的倒戈 赵穿的弑君
反面衬托
人物形象概括:
士 季:聪明善谏
侧面烘托 鉏 麑:舍生取义 提弥明: 机智勇敢 忠肝义胆 灵 辄:知恩图报
赵 盾
忠于职守 深得民心 知人善任
仁而下士
孔子赞赏董狐的做法,并且在 《春秋》一书中对这件事作了类似的 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 其君夷皋。”对于以“礼”为评价准 则的“董狐笔”,我们应作怎样的评 价?
• 5.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
人物?
• • • •
从全文来看,晋灵公“不君” 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厚敛以雕墙 贪婪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 残暴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公嗾夫獒焉。 寡恩、狡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 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 中赵盾这个人物?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 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 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 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 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 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 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 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 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1、有可能模糊事实真相,造成不必 要的误解。 2、肯定董狐不畏权贵、坚持原则、 秉笔直书的精神。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 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 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 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 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 《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 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 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