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美学价值
浅谈太极拳的美学价值

理 结 构 、力 学 原 理 ,利 用 圆 的运 动变 化 , 将 武 术 四大 技 法 不用 力 、放 松 的 隐藏 在 圆 的运 动 中连 绵 不 断地 练 习 ,使 人 体各 器 官
太 极 拳 运 动 不 论 是 整 个 套 路 , 还 是 单 个动 作 姿 势 ,都 要 求上 下 相 随 , 内 ( 意 念 、 呼吸 )外 ( 躯干 、 四肢 动 作 )一 体 ,
也是 艺术表 现 形式 ,具有 极高 的审 美价
值。
3 、太极拳的美学价值
3 . 1 、举止 幽雅姿 态美
阴阳鱼 。阴鱼代表 阴、柔,阳鱼代表阳、
刚 。从 阴 鱼 的尾 巴开 始 随 着柔 的增 加 , 到
1 、太极及太极拳
“ 太 极 ”是 哲 学名 词 ,是 中 国古 代 朴
素 唯 物 辩 证法 表 示 物 质 运 动 变化 的规 律 ,
即阴中有 阳 、阳 中有阴称 之 “ 太极 ” 。 “ 太 极 ” 是 阴 阳 的统 一 体 ,用 立体 圆来 体 现 , 阴阳 是 在 圆 的统 一 体 中互 相 转化 ,互 相 发展 。太 极与拳 相结 合组 合成 “ 太 极 拳 ” ,所 以也称 哲 学 拳 ,又 叫 先 天拳 ,是 历 代 圣 贤 智 慧 的 结 晶 ,是 在 中 国 古代 朴 素
3 . 2 、心静 体松 自然 美
出的爆 发力 ,刚柔 并济 ,气韵 生动 。 3 . 5 、内外 相合统 一美 太 极拳 运 动 的 “ 阴 阳 ”和 “ 虚 实”, 每个 拳式 都有 “ 开合 ”、 “ 圆方 ”、 “ 卷 放”、 “ 虚实”、 “ 轻 沉 ”、 “ 柔 刚 ”、 陧快 ” 、左 右 、 上 下 、 里 外 、 大 小 和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通用7篇)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通用7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篇1论文摘要: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关学特征。
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关、神韵之美、虚实之关、劲力之美等。
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论文关键词:太极拳;传统美学观点;特征1太极拳的思想起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底蕴,太极拳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产生、发展、壮大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太极拳美学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渗透着一些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易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尤为突出。
1.1易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著作,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太极拳的“太极”二字出自于《易经》。
它将自然规律归纳为“太极八卦”,即“易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周易·系辞上》中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都是阴阳对立的,因此,阴阳是概括一切统一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的抽象概念。
《易传》对矛盾两方面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使个体有所改变,它注重的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法和拳术理论等方面。
太极拳的美学价值分析

太极拳的美学价值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武术、艺术、养生道,它是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朴实简约之感而又不失深邃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太极拳具备了极高的美学功能,特别是它的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构建了其独特的美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这种运动,它的价值也逐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推广。
除了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外,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给人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它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极拳的美学观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一、形态美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通过人体形态的动静变化构成了其运动特点,因而形态美是太极拳美学观中的最基本内容。
人体“点、线、面”的变化构成了太极拳运动,每个动作起落都是“点”的表现形式。
“点”的移动和旋转构成了“线”,完成了动作的运动轨迹,而“点、线”的空间和时间扩展构成了面,表现为肢体的空间亮相。
同时“点、线、面”按动静、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一种具有自由节奏的运动形式,在完成形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功能。
1.对称美对称美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的重要一种,古代建筑、书法、对联等均体现对称美、秩序美。
太极图就是一张对称和谐的结构图,它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缩影。
太极拳,就是这一哲理在体育运动中的生动体现。
特别是陈式太极拳,以刚柔、开合、轻沉等等一系列对称、平衡、和谐动作为其内容,以顺逆缠丝、动作螺旋为其形式。
它不仅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快有慢,而且讲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开中有合,合中寓开。
运用到技击上则有化有发,有引有进,而且化即是发,引即是进,化打结合,引进结合等,构成此拳的非凡风格。
动作都强调阴阳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发后塌,左发右塌,右发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内有外,内外兼练;身法上要对拉拔长,又要相吸相系,强调对称劲,劲要八面支撑,处处、时时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
2.节奏美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浅析中国武术太极拳的运动美学

浅析中国武术太极拳的运动美学作者:聂文聪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太极拳的内涵美、自然美、形态美、和谐美、特色美、整体美六个方面,对中国武术太极拳的运动美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剖析了太极拳丰富的内蕴与美之源泉。
[关键词]武术太极拳美学[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18-02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精华,形象优美,技艺精妙,意境悠远,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焕发了无穷魅力和勃勃生机。
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它既包含了武术的强身健体和防身技击的特点,又符合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原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丰厚底蕴,是武术、气功、艺术完美结合的奇葩。
太极拳从内到外,处处洋溢着文化的芳香与艺术之美,高雅而充满盎然生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之美。
一、内涵美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和生长,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呈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蕴含着哲学、美学、艺术、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并广泛容纳了经络学、解剖学、生态学、运动学的科学原理,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太极拳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带给我们无穷的美的感悟。
太极拳之美,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其发展到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操,更能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使它具备了不同于其他运动形式的内涵美。
这种内涵美,既体现于“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高尚武德修养,又体现于“静中触动动犹静”“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深邃道家哲学思想和《周易》的阴阳辩证思想,还体现于“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儒家中庸思想。
武术的美学价值与欣赏

武术的美学价值与欣赏
武术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自卫技能,更是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艺术。
通过独特的动作设计、优美的身姿表现以及精湛的技巧展示,武术展示了独特的美学魅力,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震撼。
美学价值的体现
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和实用性,更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意义。
在武术动作设计中,通过运用动作的连贯性、流畅性和韵律感,展示出一种优美和谐的美感。
比如,太极拳的“开合动作”、“张弛有度”等原则,通过身体的舒展和连续变化,展现出优雅的美学价值。
另外,在武术表演过程中,运用旋转、跃起、腾空等高难度动作,体现出激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运动美感。
这种动作的设计和表现,不仅令人惊叹技艺的精湛,更体现了人体在运动中的优美和强大。
欣赏的魅力
在欣赏武术表演时,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学享受。
首先,武术动作的设计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身体的自由和舒展,带来一种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其次,武术表演过程中的意境和氛围,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忘却烦恼,沉浸在运动之美中。
最后,观赏武术表演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武术作为一门融合了实用性和美感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魅力。
通过欣赏武术,观众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震撼,领略到动作设计的精妙和技巧的高超,体会到运动之美和身体的自由舒展。
因此,武术的美学价值和欣赏意义不可忽视,对于提升人们审美素养和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武当太极拳的美学价值和道德情操

武当太极拳的美学价值和道德情操古人云:“修炼之为教。
”就是说,修炼是一种教育。
练武当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养性。
通过武当太极拳本身内涵或外在的美育特点,加强练拳者美的教育,增强其个性、品德、教养的精神美,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习武者都知道,武德是武术家思想美的集中体现,这一方面跟一个人练武之前的本身思想修为有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后天练拳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美的教育,使其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而武当太极拳在这一方面有其独到的教化功能。
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拳术,其功能不外乎搏人 (攻击)、御敌(防守)和健身三个方面,特别是有些拳种,主要以攻击制敌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为原则,出手必狠,甚至一着得手即置人于死地。
而武当太极拳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善哉”和儒家的“仁义”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拳”。
从其技击手段来看,武当太极拳以“中庸”为体,以“无为”为用,讲究“舍己从人”,讲究“彼不动己不动”,讲究“随屈就伸”。
它不仅仅把武德表现在口头或是书面上,同时还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之中。
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这一太极宗旨,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达到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
这正是我国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
从武当太极拳的走架看,其要求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动如江河,静如山岳”,又要求“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
这不但可以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融于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时,也使观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正所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
这也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内修特征。
从习练拳术的根本目的看,绝大多数拳种都把战场搏杀作为主要目的,所以才出手毒辣,攻即要害。
而太极拳却以养生为本,以技击为末。
它讲究德术并重,身心合修。
练拳的目的主要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
太极拳美学元素分析

太极拳的美学元素分析摘要:随着太极拳在全世界的风靡,太极拳的美学影响深入人心,太极拳的起源,有一种朦胧的美孕育其中。
各流派太极拳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各有其长处,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陈式,杨式,吴式,等丰富多彩的流派。
关键词:太极拳;美学;哲学;起源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1、太极拳的起源之美中国的历史不断孕育着各种拳术,而太极拳作为武术的拳种之一,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的拳术,有她独特的魅力,就单说起源就是一种朦胧美,1.1陈家沟起源说此说传太极拳起源于明朝中期,距今天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发源地为河南温县陈家沟。
创始人是陈氏九世祖陈王廷。
太极拳原为世代家传,不传外人,至清代中叶,直隶杨露蝉、武禹襄先后去陈家沟学拳后,太极拳才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1.2张三创拳丰说张三丰,号三峰,北宋末年人。
传统多认为是内家拳的创始人,张三丰创拳说源于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明末清初,多将太极拳归属内家拳,故而推导出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
1.3王宗岳创拳说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
他首次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
1.4武当山创拳说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1.5其它创拳之说如陈家沟的陈卜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唐代李道之创拳说,称“先天拳”;唐代胡镜子创拳说;戚继光创拳说,因其所著《纪效新书》中所载拳图与今之太极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韩拱创拳说等等。
2、太极拳流派之美2.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
太极拳的价值

太极拳的价值太极拳的价值很高,它可以带给人们很多好处,它集健身养生价值、美学文学价值于一身。
太极拳的价值很高,它可以带给人们很多好处,它集健身养生价值、美学文学价值于一身。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价值。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价值先说说它的健身养生价值,太极拳也属于一项体育运动,我们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我们得身体健康。
太极拳是一种静中有动、令人放松的运动,是一种练意、练气、练身的综合性运动,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和注意力集中,动作需要完整,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前后连贯,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身心和谐。
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练习者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有病治病的作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其他系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打太极拳还能够改善人体心肺功能,从而提高人的免疫功能。
太极拳的姿势会使人脊柱拉长、伸展,再次基础上时间长了就会使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的功能得到加强,对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等病症好很好的治疗效果。
同样太极拳对呼吸功能也有很好的价值,经常联系太极拳对于感冒发烧、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使胃功能增强,进食量增大,肠功能增强,消化吸收加快。
总之太极拳在人体健身上的作用是其他运动所不能及的,它以腰为主体带动全身,高低起伏,快慢有序,刚柔合理,意专心平,既调节了神经紧张,又提高了人的生活乐趣。
太极拳的美学文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太极拳在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孕育、产生和发展,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音韵文化学的精神,太极拳发展到了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因为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操,他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极拳之美,是东方的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太极拳之“白鹤亮翅”拳势文化及价值研究

太极拳之“白鹤亮翅”拳势文化及价值研究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
其中,“白鹤亮翅”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拳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和哲学思想,具有深远
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白鹤亮翅”是太极拳中一种典型的慢功夫拳势,以模仿白鹤舒展翅膀为特色,通过
身体的柔软和姿态的优美,表达了太极拳的动静结合、阴阳调和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寓意
和象征意义。
在拳术表演中运用“白鹤亮翅”拳势,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体现出中国文
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貌。
除此之外,太极拳的“白鹤亮翅”还具有心理疗愈和健康养生的功效。
通过修习太极拳,人们得以放松身体和心灵,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身心健康。
同时,运用“白鹤亮翅”拳势可以训练身体的柔软度和平衡能力,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太极拳的“白鹤亮翅”拳势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还具有实用
性的健康养生功效。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代人们追求健康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选择之一。
浅析太极拳中的美学

浅析太极拳中的美学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下的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太极拳作为中国人独特的武术运动也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学观念,虽然美学的概念被引入武术运动中去的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但是太极拳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很早就已经呈现出它独特的美学特征。
太极拳作为一种实战技击性的运动,在其动作,造型和精神追求上都显示着各种不同的美学的特征。
标签:美学;审美;太极拳一.太极拳的基本审美倾向1.实用性与表演性。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最早对于美的定义都离不开实用性,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引用粪筐和金盾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即对于金盾的实用性来说,粪筐是美的,金盾因为只具有观赏性而不能用来抵御外敌,所以是丑的,粪筐虽然粗鄙,但是它很适用,所以仍然可以使美的。
苏格拉底将美等同于效用,合目的性是美的基础。
美的意识最初是包含着实用的功利性的,而太极拳的实用性是绝对的,武术最初建立起来就是为了抵御外敌,防身强体,而太极拳中的实用性美学观念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技击性,人们为了熟練并演习实战中的技巧编排了套路,这就是武术中实战意识的肢体呈现,太极拳亦是如此,且太极拳套路中的审美是独特且完整的。
太极拳套路的演习是太极拳美学的外部呈现,在太极拳套路演习中,节奏与动作,是审美产生的基本体现。
太极拳的快慢节奏变化,整体套路肢体流畅性以及演习者神态与整体气韵的产生,使得太极拳作为运动美学的表演性大大增强,在如今,太极拳更是作为一种艺术登上舞台,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太极拳套路的欣赏性逐渐强于其本身的技击性,美感的最求使得太极拳表演性与欣赏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显性特征。
2.形态美。
太极拳作为一种肢体运动的美学艺术,其演习者即为审美客体的主要对象,太极拳讲究形态的美感,其动作的演变,招式的转化都是各种形态的变化,一招一式的顿挫,架势的亮相,都是其形态美的展现,在这个展现中,演习者的每一个动作的起落都可以抽象为“点”而点的移动都可以抽象为“线”,点与线的不断演变,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空间中形成了抽象的“面”,在太极拳的套路呈现中,点线面交织,顿挫,发展与完成,构成了美轮美奂的人体艺术,这种人体艺术是动作的艺术,每个动作中都包含着其不同的实用性(技击性)的目的,构成了太极拳运动的独特审美特征。
慢下来,才能享受太极拳之美

慢下来,才能享受太极拳之美太极拳是祖国文化的宝贵结晶,是中华传统辩证哲学思想与武术、吐纳术、导引术的完美结合。
它所具有的对称协调,刚柔相济,华美飘逸的运动形式,高妙超强的技击技术,淡定自若,和谐中正,仁义儒雅的修为,以及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其社会性、和谐性、艺术审美性等等,包含了大量的美学元素。
一、太极拳之美首先体现在运动形式上太极拳很美,春节晚会上太极拳表演节目“行云流水”,那优美的韵味,洒脱的肢体语言,美得让人心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人的太极拳集体表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美得让世界叹为观止。
太极拳具有显性的运动形式美。
它像流动的诗,立体的画,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作舒展,姿势优美,轻灵活泼,连绵不断。
又讲究阴阳互补,刚柔相济。
是高品位的松柔动态运行形体的艺术,又是别具一格体现力量的一种方式。
正如一位太极大师所说“太极拳是真善美之体育”。
美感是要以感官愉悦为前提的。
观赏太极拳会引起愉悦与享受。
好的太极拳师打出来的拳只觉得曼妙无比。
那种娴静优雅,自然从容的境界,不骄不躁,落落大方款款而来,虚静恬淡的风度,蕴含着自然界的生命之美和生态之美。
从太极拳的拳架上看,他在整个运动当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阴阳和虚实。
每个招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收与放,进与退,轻与重,松与沉,慢与快。
十三势中还有上下左右、顾盼和中定,都是中国哲学中对立统一的高度体现。
他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轻松柔和,圆活自然,刚柔相济,意领身随连贯协调,其平衡和谐的运动规律,更是突出体现了美的特质。
太极拳运动非圆即弧,运动时,用遍布全身的圆弧曲线表达肢体语言,体现了大自然中线的魅力。
太极拳讲究势的虚领顶劲,柔顺沉稳,圆活转化。
外在身姿变化不仅形态优美,而且处处体现了自然力学的理法运用。
从技法上看,棚:向外撑架之力;履:向内引进之力;挤:按与棚的结合;按:推击力量,以及採的牵拿力,挒的相对力,肘与靠的肢体撞击推压力,弧线接力,直线进攻,是最省力、最科学的运动力学。
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研究

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通过对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运动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包括以下方面:一、内在的美学特征太极拳运动注重内心的沉静与静态,是一种内在的修炼,要求身体与精神进行统一。
太极拳的呼吸技巧、动作姿势与环境的和谐性,体现了个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反映人类内在的情感、精神体验和世界观的基本特征。
太极拳具有蕴含在形式中的哲学含义,汇集了一种东方的理念与哲学思想, 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化艺术,深刻的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展现了一种意境和生命哲学的审美追求。
二、运动姿势的美学特征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十分考究动作的整体和谐性和流畅性、舒适性等。
动作的抬起、放下、推、拨、捧、掂等,各具特点,形态美而充满张力。
每一个动作都是以人体美为基础,充分展示了人体艺术的美感,在这些动作的表现中,人体的形体与美感得以最完美的表现。
特别是在身法的内部呈现出动静结合的美学效果,指尖、眼神、心灵和呼吸的结合表现出动感美,增强了人体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保持和协调人体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三、音乐的美学特征太极拳运动常常伴随着音乐,这种音乐在太极拳中担任着很重要的角色。
音乐不仅能增加太极拳运动的氛围,而且能够调整运动者的心态,增强运动者的安静和凝聚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运动氛围。
尤其是在太极拳动作的转换,以及对不同场合的控制和处理,音乐可以辅助引导运动者,增强他们的舞蹈感,并使动作更完美的达到柔和与刚健的和谐统一。
四、文化融合的美学特征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太极拳是一种崇尚中正、平衡、和谐的文化艺术,它有着渊源的中华文化历史,具有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运动员在练习太极拳的同时,也接触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美学。
太极拳透露着一个系统的东方美学理论,这种美学理论对于练习者的审美体验有着深刻的影响,运动者内心中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得太极拳成为了一个涵盖文化融合赋予的美感特征的多元化健身活动。
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

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成为了一种富有艺术性和哲学性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对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武术的美学价值中国武术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特的韵律美:中国武术注重节奏和韵律,将身体的运动与呼吸、意念相结合,形成一种优美的韵律美。
如太极拳中的“行云流水”,形意拳中的“势势相承”,都体现了这种韵律美。
动态的造型美:中国武术注重造型之美,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做到“式式均匀,步步到位”。
如少林拳中的“童子拜佛”,动作刚健豪放,塑造了雄壮有力的形象。
内在的精神美:中国武术强调内外兼修,不仅要锻炼身体素质,更要提高精神修养。
通过练习武术,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实现人格的完善与提升。
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内涵: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击美:武术的技击属性是其实用性的体现。
在搏击中,运用攻防技巧、身法、步法等战胜对手,展现出武术的技击之美。
形体美:武术注重身体形态的塑造,通过锻炼身体素质和形体的灵活性、稳定性等,使身体各部位协调统一,展现出形体之美。
意蕴美:武术追求“以意导体,以体达意”,强调将意念贯穿于动作之中,达到内外合身心交融的境界,展现出意蕴之美。
道德美:中国武术注重武德,强调习武者应具备诚实、正直、谦虚、坚韧等美德,以实现个人修养和人格完善。
追求和谐: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追求身体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内外合一。
注重整体:武术注重整体观念,将身体各部位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协调各部位的动作,达到最佳的攻防效果。
倡导实用:武术强调实用性,以技击为本质,将各种技巧应用于实战中,以达到制胜目的。
强调意念:武术注重意念的运用,将意念贯穿于动作之中,使身体与意念相协调,以实现内外合一。
太极拳的保健特点和美学价值

太极拳的保健特点和美学价值作者:苏彬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4期摘产要: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吸取了道、佛、儒三家的古典哲学思想,融汇了哲学、医学、生理学、力学、兵学、技术教育、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它采日月之精华,集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之大成,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
关键词:太极拳;保健;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55-001学练太极拳既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防病祛病的效果。
又有攻防格斗的高对抗的技击功能。
它适合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练习。
其舒缓飘逸的动作,和谐的神韵,既有自然之美的朴实无华,又有艺术之美的优雅精练。
特别是意、气、神的完整统一,形式和内涵的统一,阴阳相济,内外兼修。
这对于调节和改善身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练习太极拳要求情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
注意力虽高度集中,但又要求全身放松,使人处于一种十分兴奋而又没有丝毫紧张的精神状态。
使大脑皮质在运动中得以休息。
使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由兴奋或抑制的不平衡转向平衡。
对调节中枢神经的灵活性和灵敏性,消除大脑疲劳,活跃情绪及训练各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都有良好的作用。
太极拳也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也获得修复和改善。
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在工作疲劳时。
打一趟太极拳,立刻会有头脑清醒、神智灵慧的感觉。
太极拳对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等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
二、太极拳对内脏各器官的保健功能太极拳运动具有缓慢,均匀,连绵不断的特点。
呼吸细匀浑长,讲究呼吸与动作的有机配合。
“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
使呼吸运动有规律地得到加强。
吸入足够的氧气,可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吸收。
以及其他生理化学作用,呼出二氧化碳,消除身体毒素,保持体内良好的生态平衡。
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研究

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研究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内在的哲学思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爱好者。
在太极拳运动中,美学特征得以彰显,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的精髓。
本文将研究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并从审美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思想密切相关。
太极拳强调“人要像水一样顺滑灵活”,运动时身体要“圆”,要求运动者轻盈自如地运用身体的力量,发挥出极致的柔韧性,这正是太极拳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太极拳中的运动姿势自然优美,如云卷云舒、鸟展翅膀、虎掉尾、龙卷身等,其美学价值在于它们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突出了太极拳所钟爱的柔弱、和谐、流畅等美学特征。
太极拳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太极拳华丽的动作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流动、变化、柔韧、变通与生命力的崇尚。
此外,太极拳运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也体现了中国美学中客观、感性的思想体系。
太极拳强调无为而治,注重以内力而非外力为主导,这种特殊的运动特点和文化背景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太极拳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也塑造了太极拳美学的特征。
太极拳有“内家拳”的称谓,意味着它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发挥。
这种内功不仅涵盖了运动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更涉及到其精神境界和修养。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在修炼中尊重自然、遵从自然规律,承认“道法自然”的思想。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与自然规律的认识何其相似,这种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美学的体现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太极拳也有着“禅意”的特征,运动者必须通过内省和静心,达到身、心、灵的统一。
这一点与中国佛教及道教哲学思想有着卓越的关联。
太极拳中的“静”与“动”相对应,既表达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美学意义上的“静与动”的对比关系,突出了太极拳美学的内在哲学思想。
总结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现,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和审美思想,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太极拳与美学的联系

太极拳与美学的联系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太极拳与美学具有紧密的联系,不仅是由于太极拳本身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比如,人们在描述太极拳的风格时说,“轻如杨柳,坚如金石”,“动如江河,静如山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一片悠闲之情,尽是大雅风规”……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的传统审美思想。
太极拳的美学思想十分重视均匀对称、整齐秩序、节奏和谐、韵律优美且多样的统一。
太极拳讲究圆、匀、慢、柔,套路动作左右对称,上下一致,前后协调,动静相依,整体划一,充分体现了美学思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太极拳的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太极的姿态美,而且还表现在太极典籍的文化美。
如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在描述太极拳的意境时曾说:“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
”其中一个“写”字,就道出了打拳要心意先行,“从有心到无心”的过程和妙境。
又说:“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其中一个“绣”字,就道出打太极拳就像心灵手巧的绣花少女一样,穿针引线,千姿百态,阴阳变幻,随心所欲,美妙无穷。
还说:“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其中一个“玩”字,就极尽打拳的欢愉心态和基本要领。
太极拳之“白鹤亮翅”拳势文化及价值研究

太极拳之“白鹤亮翅”拳势文化及价值研究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中“白鹤亮翅”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拳势,也是非常经典的一种姿势。
本文将探讨"白鹤亮翅"拳势的文化及价值。
首先,"白鹤亮翅"拳势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蕴含的和谐美学。
太极拳重视身心和谐,从拳法、拳势到呼吸都讲究和谐统一。
"白鹤亮翅"拳势中,挥拳的同时,身体的转移,呼吸的逐渐练成,需要长时间的修炼。
但这种练习方式并不枯燥乏味,反而是一种意境的体验,打破了传统武术理论中只重技击而轻美学的传统,倡导了身心合一、意境与动作相结合的修炼方式。
其次,"白鹤亮翅"拳势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太极拳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太极拳的基础上,"白鹤亮翅"拳势又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中的呼吸技巧和身体姿势。
白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之一,传说白鹤是神仙修炼而成,有寓意“白首鹤发”、“飞羽而皆逐音容”等美好诗意,同时也象征了文化的高雅、清高。
因此,"白鹤亮翅"拳势在体现太极拳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丰富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更显其独特价值。
最后,"白鹤亮翅"拳势的实用价值也是其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
太极拳是一种有实际功效的武术,它能够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强人们的耐力和强度,减轻身体负担。
"白鹤亮翅"拳势是太极拳中展示人体协调性、爆发力和组合力的高难度动作,练习该拳势有助于增强肢体协调性、提高人体应对能力、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同时还加强了心肺功能和免疫力,是一种健身和防病保健的好方式。
综上所述,"白鹤亮翅"拳势文化及价值在于它蕴含的和谐美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实际的健康功效。
通过学习和练习"白鹤亮翅"拳势,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武术修养和健康水平,还能够深刻体验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试论美学范畴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试论美学范畴在太极拳中的体现摘要:太极拳不仅具备强身健体娱乐观赏的作用,而且能愉悦身心、丰富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对韵、气、形、神、阳刚、阴柔等美学范畴在太极拳中的体现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太极拳;美学;阳刚俄国现实主义的观点认为,美是生活。
而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渗透于太极拳运动之中,因此给我们无限的震撼与美的感受。
一、太极拳的概况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故太极拳又被称为“国粹”,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太极拳技术又和《孙子兵法》进行了有机结合,因此,太极拳正在以其独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二、美学范畴在太极拳中的体现1.“韵”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太极拳中所表现出来的韵是一种和谐、整齐且具有节奏的美感。
美来自套路的变化和规范。
太极拳的韵味主要体现在动静结合、快慢变化之中。
太极拳自起势始至收势动占主导地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
快者犹如江河之水;慢者如同行云一般,缠意绵绵。
掌握“动、静、快、慢、起、落、刚、柔”的分寸,形成互为补充、互相衬托的辩证统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即其“韵”味美十足,深刻反映着武术的一种传统美的思想。
2.“气”在太极拳中的体现《拳经》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太极拳是通过内外兼修的手段达到身心交益的目的,在内修中又以练气为关键。
而从中医学来看,练习太极拳能调和阴阳,疏导气血,通畅经络,充实内脏,从而使“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正气存内”,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起到养生的目的。
古代拳术专家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源。
而我们民族美学认为:美不离“气”,“气”是美的根源。
美在生命中,生命即美。
3.“形与神”在太极拳中的体现传统美学追求传神的境界,把形作为写神或取韵的物质基础,强调形神的高度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美学价值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武术、艺术、养生道,它是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朴实简约之感而又不失深邃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太极拳具备了极高的美学功能,特别是它的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构建了其独特的美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这种运动,它的价值也逐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推广。
除了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外,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给人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它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极拳的美学观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一、形态美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通过人体形态的动静变化构成了其运动特点,因而形态美是太极拳美学观中的最基本内容。
人体“点、线、面”的变化构成了太极拳运动,每个动作起落都是“点”的表现形式。
“点”的移动和旋转构成了“线”,完成了动作的运动轨迹,而“点、线”的空间和时间扩展构成了面,表现为肢体的空间亮相。
同时“点、线、面”按动静、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一种具有自由节奏的运动形式,在完成形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功能。
1.对称美对称美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的重要一种,古代建筑、书法、对联等均体现对称美、秩序美。
太极图就是一张对称和谐的结构图,它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缩影。
太极拳,就是这一哲理在体育运动中的生动体现。
特别是陈式太极拳,以刚柔、开合、轻沉等等一系列对称、平衡、和谐动作为其内容,以顺逆缠丝、动作螺旋为其形式。
它不仅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快有慢,而且讲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开中有合,合中寓开。
运用到技击上则有化有发,有引有进,而且化即是发,引即是进,化打结合,引进结合等,构成此拳的非凡风格。
动作都强调阴阳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发后塌,左发右塌,右发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内有外,内外兼练;身法上要对拉拔长,又要相吸相系,强调对称劲,劲要八面支撑,处处、时时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
2.节奏美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技击精华》中记载:“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
”张志俊讲:“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
”马虹先生也多次讲到“练习太极拳要快慢相间,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太极拳练快了,不能丢掉动作少了细节;练慢了不能显得呆滞。
在太极拳技击中“进攻时速度快”是指通过充分准备,最后以最快速动作达到进攻(或防守)目的。
进攻(或防守)的决定性动作都要快,这个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条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过攻防节奏变化调动对手,寻找有效时机,以快制胜。
“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谚是对技击动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
正如《孙子兵法》中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进攻时要兵贵神速,乘对手措手不及,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但是在技击中速度快慢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水平的对手、不同的攻防动作、不同的攻防时机、动作的运使速度也是千变万化的。
快慢相见的节奏感是太极拳的独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内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
3.开合美“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
”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
具体讲,不仅整体要有开合,一臂一腿也有开合,一手一足也各有开合。
研究太极拳各种形式的运动,有时着眼于肢体的屈伸,有时着眼于内劲(内气)的收放,有时着眼于缠丝劲的顺逆,有时着眼于整体,有时着眼于某一局部。
“逢开必合,逢合必开”“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处处总有一处开合,开时气势饱满,合时精神内敛,浑然一体。
太极拳讲求“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由呼吸带动丹田内转配合外形动作,内外统一才能体现出整劲,使力形成完美的传递。
内外开合变化练就“形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
4.螺旋美《拳论》中有“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
在行拳中讲求“腰不动,手不发”,即使很小的初始动作,也先从腰部运动,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来同样由腰部牵动并且要求走螺旋劲,完成“非圆即弧”运动。
螺旋美如波浪、如山峦,起伏跌宕,给人以美的享受,缓解视觉疲劳。
5.线条美太极拳讲究式正招圆,招圆是整个过程的和谐圆润,而圆的曲线运动轨迹无疑是一条重要的美感因素。
以“曲”为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审美取向。
“曲”深涉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曲水流筋”“曲径通幽”是中国人理想的审美境界。
中国的文章语言艺术和绘画艺术都特别讲求“曲”的体现。
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一个民族的审美情绪可以说是尽在其中。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漾洞便是死水。
依此自然之理去领悟艺术之理,中国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多系接在这个“曲”字上,同样产生于中国这个特定文化底蕴中的太极拳,同样以“曲”为美,是一种圆中求圆的艺术。
无论是太极拳“非圆即弧”的外形动作,还是“丹田内转”的内在运化均体现了“曲线美”。
6.姿态美拳论言:“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
”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灵动。
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档、提顶、吊档、松肩、沉肘。
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使太极拳具有与其他运动不相同的美。
姿态美,即姿势、架势美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姿势的。
太极拳处处呈圆弧,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档松胯,尾间中正,动静有常,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二、神态美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
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获得直观、可感、鲜明、逼真的审美效果。
若动作徒有其形,缺乏内涵,就显得浅薄直露,动作松散无神。
因而太极拳在练到形似以后要逐渐做到神似,以形传神,在动作中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把典雅、清奇、和谐、自然的东方古典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练太极拳如不能表达主宰形的神,就不能从根本上表现太极拳的神气韵度美。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灵魂。
任何缺乏神韵的运动只能让人看成是一个躯体在扭动,却看不到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当演练者把韵律、姿态与神韵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后,使之揉合成为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后太极拳才具有观赏价值。
古言道:“韵者,美之极。
”1.劲力美劲力即太极拳中的劲法和力度。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把劲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决条件。
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刚与柔。
刚与柔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属性,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
刚柔作为天地万物的基本属性,一直为人们所感知,且自古以来刚柔的观念与阴阳始终紧密地联结着,阳者为刚,阴者为柔。
刚与柔在太极拳演练中以相融的形式合为一体,刚柔和谐统一,使太极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使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相储并蓄,并相互转化。
在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阴柔之美,在动作的落点上表现出阳刚之美。
“轻如杨花,坚如金石,威比虎猛,鹰扬比急,行同乎水流,止牟乎山立”,处处体现刚柔相济之美。
柔是形体动作的连贯、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气势宏大、意趣沉稳的气态和神色。
太极拳表现以柔劲为主有“四两含蓄拨千斤”之妙。
太极拳的柔和却并非松懈,给人一种含蓄且生动的武术技艺的美感,表现出超现实的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
2.虚实美“虚实”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概念。
《孙子兵法·虚实篇》云:“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用武要言》讲:“虚而实击,实而虚之,避实击虚。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杨澄甫认为:太极拳术以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要体现出虚实。
太极拳谱对虚实也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变转虚实要留意也;虚实亦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在太极拳中,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其落点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此处处有一虚一实,内劲中正不偏不倚,来达到内含虚实而不露的境界。
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何处是虚,何处是实的共同的目标是虚灵,因此富于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虚实是一种独特的美。
虚与实的调整首先要认清虚实的正确内涵。
演练者既要运用自身的虚实变化迷惑对方,又要努力掌握对方的虚实变化,从而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避实就虚,立于不败之地。
动作才有轻灵之感,腾挪之势。
3.动静美《太极拳论》中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说:“动中求静,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这些都表明了“以静待动”是太极拳技击的指导思想之一。
所谓“静如山岳之”,静就是气沉势稳,浑然一气,做到周身一家。
在定势时静态动作姿势中又蕴含着复杂的动态变化之势,劲力运使处在引而未发之际,始终使自己的身体动作能够保持八面之撑,在对抗过程中做到圆活连贯,运转自如,时时刻刻保持察觉和顺应对手技击动作的客观变化,在实战过程中使自己始终把握主动,在得机得势时随时即触可发,制胜对手。
“动若江河”就如离弦之箭,脱疆之马,即招法动作在大脑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其动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滚滚、滔滔不绝,不断变换虚实灵动,不断直进粘逼。
同样,太极推手中要用沉着冷静的听劲来因应知机,并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动静之势,在得机得势时,把握动静之机,见机而作,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哲学美太极拳是一哲拳,因而其除了形神之美,太极拳最为特殊的是其所具备的“哲学美”。
它蕴含了中国最古老的智慧,让习练者除了修养身心外,更明白了人生哲学,懂得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与自然相处之道。
1.和谐美太极拳以“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奉行“体用兼备”“身心合一”的原则,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具有鲜明和谐理念。
它包容了儒、道、释等诸家理论之精华,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和“温柔敦厚”之美,又兼具佛家“大善以慈悲为怀”的高层境界,深得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之风等.又密切与导引吐纳、中医经络学说相配合,强调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
太极拳“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说明了太极拳是以阴阳立说所要遵循的自然而不强为的和谐运动规律。
在拳法上,太极拳讲求上下相随,虚实相间,快慢相合动静适宜,刚柔相济,内外合一等。
技法上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断。
演练中,以其圆活连贯、轻灵柔和之“动”,朴实自然、意领神随之“静”,沉着不躁、恬淡不狂之“松”,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之“敛”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我两忘境界。
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太极拳也讲究“与人为善”“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随曲就伸”等宗旨,并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融会到具体的技法之中,达到了善与美、内与外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