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合集下载

温病条辨——上焦篇(卷一第十六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卷一第十六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卷一第十六条)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讲者:孙洁编辑:东旭【卷一十六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

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也。

时医不知而误发之,若其热甚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故必发斑疹也。

若其表疏,一发而汗出不止,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所主,故神昏。

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阳独亢,心主言,故谵语不休也。

且手经逆传,世罕知之,手太阴病不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之理,况又伤其气血乎!化斑汤方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角二钱,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取煮一钟,夜一服。

【方论】此热淫于内,治内咸寒,佐以苦甘法也。

前人悉用白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

阳明主肌肉,斑家偏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

本论独加元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其变最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元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也。

犀角咸寒,禀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具阳刚之体,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即于前银翘散内去豆豉,加:
细生地四钱,大青叶三钱,丹皮三钱,元参加至一两。

【方论】银翘散义见前。

加四物,取其清血热;去豆豉,畏其温也。

按吴又可有托里举斑汤,不言疹者,混斑疹为一气也。

探讨《温条病辨》攻下后的调治法则

探讨《温条病辨》攻下后的调治法则

探讨《温条病辨》攻下后的调治法则
吴成;导师;孟澍江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89()4
【摘要】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温病学家中善用下法取效者,莫过于吴鞠通。

如《温病条辨》论攻下者就有五十多条。

近年来医界探讨吴氏下法颇多,但对其下后调理论述甚少。

而吴氏治温病用攻下适时得法,调治亦颇有可循之规律,藉此探讨如后。

一、防食复注重饮食调理阳明温病经用攻下方药后,热退身凉,脉证俱平而病趋痊愈。

此时,热病初瘥,胃气未复,纳化功能尚差,若饮食不当。

【总页数】3页(P24-26)
【关键词】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食复;胃气上逆;增液汤;邪热;阴液;益胃汤;滋阴生津
【作者】吴成;导师;孟澍江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运用金匮的理论和法则辨治疑难病的探讨 [J], 艾华;杨北生;曲道炜;杜斌
2.驻景丸合温胆汤加减辨治肝肾阴虚、痰瘀互结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探讨 [J], 闫丰华;李宗枝;郑加军;焦禄安
3.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J], 刘景源
4.《伤寒瘟疫条辨》论治温病的特色 [J], 陈锦芳
5.从温病\"透法\"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皮肤毒性的辨治思路[J], 戚益铭;徐国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养阴保津方法

温病养阴保津方法

温病养阴保津方法司宽红【摘要】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治疗上,养阴保津法可加强祛邪,间接可保津护阴,体现了“邪祛正安”和“扶正祛邪”的重要机理.因此,在治疗温病的各个阶段都必须注意养阴保津这一重要原则,以防津亏液竭、变生不测,从而达到抑邪固本、标本同治的效果.故对温病养阴保津的方法,从间接护阴法、直接养阴法和综合养阴法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将养阴保津法贯穿于治疗温病的每个阶段.同时应注重辨证施治,明确温病不同阶段阴分受损程度,合理用药,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9【总页数】2页(P1197-1198)【关键词】保津养阴;温病【作者】司宽红【作者单位】石泉县中医医院,陕西安康 7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治疗上,固本法之一的养阴保津法在一定阶段可加强祛邪,祛邪间接可保津护阴,这体现了中医学“邪祛正安”和“扶正祛邪”的重要机理。

因此,无论在治疗的哪一阶段都必须时刻注意养阴保津,以防津亏液竭,变生不测。

笔者就保津养阴的方法论述如下。

1 间接护阴法1.1 温热病邪热尚盛阶段应以祛邪为主同时兼顾护阴,即叶天士所谓“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1]之意。

方药不宜用辛温燥热等劫津之品,及时清解温热之邪,控制病理的呕吐、泄泻等。

温邪在表时,用辛凉解表而不用辛温发汗,防止过汗;邪热内炽时,用甘凉清热而不用苦寒化燥,这都是间接护阴的重要原则。

以风温为例,《温病条辨》指出:“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只“当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叶、川贝之属,凉解表邪”。

银翘散为辛凉平剂,它用鲜苇根汤煎,具有清热生津之妙,于解表之中寓有护阴之意。

若邪热炽盛,则用辛凉重剂的白虎汤,以其既能退热而又能保津液。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1.宣肺法——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上焦卫分,病势轻微者——桑菊饮
2.疏表法——病在上焦卫分,外邪较重者——银翘散
3.清气法——温邪化热,辛凉清透——减味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三石汤
4.清化法——温邪挟湿,偏重中焦——三仁汤、甘露消毒丹
5.泻下法——邪在肠胃,大便闭结——凉膈散、增液承气汤
6.生津法——邪在中焦,津液耗伤——益胃汤、沙参麦门冬汤、连梅汤
7.清营法——温邪由气入营,心包受病——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8.止血法——热入营分,迫血妄行——犀角地黄汤
9.化斑法——邪郁肌表血分,发出红斑——化斑汤
10.开窍法——邪犯心包营分,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神犀丹
11.滋阴法——邪入下焦,损伤肝肾阴血——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
12.熄风法——肝肾阴亏,风阳妄动——大定风珠汤。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也称为解表法。

它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方法,通过出汗使病邪随汗而出,达到治疗目的。

2.吐法: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痰浊、宿食等病邪在上焦胸部的病症。

3.下法: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病邪从大便排出。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得以缓解。

这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恢复平衡。

5.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清除体内的热邪。

适用于里热证,如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脏腑等热证。

7.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补法分为清补、温补、平补、峻补等多种方式,以适
应不同体质和病情的需要。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软坚散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瘕、痞、肿等病证。

这八种治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值得收藏看三遍中医治病养生有三大关键,辨证,立法,开方一、辨证就是根据病人的各种全身症状,主诉,舌相,脉象,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本问题所在而得到证。

二、立法就是根据证型,确定治疗方法,是汗法还是补法还是泻法,还是汗补兼施。

而治疗方法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立的。

三、开方是在确定了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后,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药、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案,应用于患者身上。

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必求于本,治疗原则有: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精津液,三因制宜。

中医治病治法有八法,是以“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为基础,或用一法,或二法叠加,或三法同用。

《黄帝内经》确立了基本治法。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诸多治法总结为“八法”:“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是针对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而立。

但病情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当中常需数法相合,统筹兼顾。

组方亦当主次分明,轻重有度,方能取效。

程钟龄《医学心悟》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使表邪随汗而解。

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咳嗽,疟疾等见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

比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针对感受风寒,恶寒无汗,肢体疼痛,鼻流清涕的风寒表证,喝了麻黄汤会出汗,通过出汗把风寒驱赶出体外,这就是汗法。

吐法:涌吐痰涎、宿食、毒物,使胸脘实邪随吐而出。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停留胃脘,以及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干霍乱等,属于病情急迫,急需吐出之证。

如盐汤探吐方(食盐30克),比如一个人吃得太多,酒肉凉菜辣椒,西瓜油腻之物使劲往肚子里填,导致胃肠宿食不下,大便不通,胃胀满恶心,食不下,这时可用30克盐冲水服用,咽喉受到刺激会吐,吐出了宿食,减轻了胃肠的负担,胃肠得通,脾胃升降复常,病就好了。

岳美中谈清补、温补和峻补

岳美中谈清补、温补和峻补

岳美中谈清补、温补和峻补作者:陈可冀来源:《祝您健康》1981年第01期清补法清补法也叫清滋法,是补而兼清的一种治法,常用生地、麦冬、天冬和白芍之类药物。

这一治法多用于外感温热病后,腭津耗损而邪热又未净的情况。

老年人病后,体力有待康复,不少人确有肺胃津液耗损的现象,这就很适用于清养肺胃之阴的这一治法。

如张伸景《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伤寒论》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半夏、粳米、人参,甘草),以及叶天士的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桑叶、白芍、山药、甘草)等方,都是照顾到肺胃之阴的。

石斛、生地很常用,用石斛的指征是舌光红或淡红而缺少阴津。

当然,若无阴伤表现,随便开清养肺胃之阴的方药,也是不适合的。

肺胃之阴是津液,和心肝脾肾之阴是血液两者不同。

自然,对待伤阴、伤血这两种情况,在方药的选用上也应有区别。

例如,养心阴可用清燥养荣汤(四物汤减川芎之燥,并有麦冬、炙草和花粉),复脉汤也可以用(方见《温病条辨》一书)。

养肝阴则以一贯煎为好。

养脾阴可用慎柔养真汤(党参、黄芪、白术、石莲予、山药、麦冬、白芍、甘草、五味子。

方见《慎柔五书》);其煎法要求弃去头煎而服二、三煎,这主要是取清补脾阴,甘淡滋脾之作用。

滋肾阴主要是清滋内肾,可以选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六味地黄汤合犀角地黄汤等。

清滋脑肾一般说要用粘腻有形浓厚之品,如加味大补阴煎,取其滋慎之意;也可用六味地黄汤加三胶(阿胶、鹿胶、龟板胶)。

方药之应用,各有适应症,不能乱来。

有的肾阴虚病人用动物性滋补药长期调理为好,也有的则以植物药为好,这要按病情给药。

清补要清而不凉。

因为病后阴阳俱伤,凉了不合适。

同时,还要注意做到滋而不腻,否则会有碍于脾胃,更谈不上吸收完全了。

这也就是说要照顾脾肾,因为阴虚的病人常常阳也不足,用凉药可能伤肾阳和脾阳。

温补法温补就是指的补阳,是针对阳虚而用的。

如附子、干姜和肉桂之类就是温而兼补的药物。

清上温下汤——精选推荐

清上温下汤——精选推荐

清上温下汤黄芩10克黄连6克薄荷10克⽣⽯膏15克升⿇10克代赭⽯15克(先煎)川⽜膝10克⿊附⽚10克⾁桂3克(研末分吞)治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证见⼝⾆⽣疮或⾯部痤疮或⾎热之⿐衄,吐⾎,齿衄,⽛疼,⽬⾚肿痛等,且同时并见腰以下怕冷,或腰膝冷痛,或下肢冰凉,或⼩便清长,或性欲冷淡,或⼥⼦⽉经推迟,或倒经,或男⼦阳痿早泄,⾆淡苔薄黄,脉浮取数沉取稍迟。

黄芩,苦,寒。

归肺、胆、脾、⼤肠、⼩肠经。

清热燥湿,泻⽕解毒,⽌⾎,安胎,降⾎压。

⽤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热烦渴,⾎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中肿⾚,瘀⾎垄盛,必⽤之药。

泄肺中⽕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不⾜,乃滋其化源。

《主治秘诀》云,其⽤有九:泻肺经热,⼀也;夏⽉须⽤,⼆也;上焦及⽪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也;安胎,九也。

单制、⼆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主上部积⾎,⾮此不能除,肺苦⽓上逆,急⾷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黄连,苦,寒,⽆毒。

归⼼、脾、胃、肝、胆、⼤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解毒。

⽤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热神昏,⼼⽕亢盛,⼼烦不寐,⾎热吐衄,⽬⾚,⽛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道流脓。

《神农本草经》云:主热⽓,⽬痛眦伤泣出,明⽬。

肠澼腹痛下痢,妇⼈阴中肿痛。

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消渴⼤惊,除⽔利⾻,调胃厚肠,益胆,疗⼝疮。

久服令⼈不忘。

升⿇,⾟、微⽢,微寒。

归肺、脾、胃、⼤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

⽤于风热头痛,齿痛,⼝疮,咽喉肿痛,⿇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宫脱垂。

《本草纲⽬》:升⿇引阳明清⽓上⾏,柴胡引少阳清⽓上⾏,此乃禀赋素弱、元⽓虚馁及劳役饥饱、⽣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升⿇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治阳⽓郁遏及元⽓下陷诸病、时⾏⾚眼,每有殊效。

姜良铎论“透、清、下”三法在热病辨治中应用心得

姜良铎论“透、清、下”三法在热病辨治中应用心得

G oM Taio a C ieeMeiie Spe br 0 0 V 1 lb rdt nl hns dcn , etm e 1 , o. i 2 3,N . o5
3 7l

பைடு நூலகம்
名 医心 鉴

姜 良铎 论 “ 、 、 三 法在 热病 辨 治 中应 用 心得 透 清 下”
魏 文浩 焦 扬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为特色以探讨研究中医药传统学术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重点坚持双百方针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辟有药理药化炮制与制剂国药鉴别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食疗与护理教学实践与改革英语园地资源开发等圆园多个栏目
环球 中医药 2 1 00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温热之邪 由卫分初入 气分 , 热仍在 上焦 , 由卫分 到 邪 是 气分 的过 渡阶段 , 病邪虽在气分 , 但犹 有外 透之势 。宜辛 凉 透表方药 中稍减表散之品 , 切忌过早 应用苦寒 之药 , 否则反
病情 , 帮助机体排 除毒素 , 复机体 阴阳平衡 。 恢
1 透 法
过病所 , 甚至冰伏其邪 。章虚谷指 出 : 清气热 不可壅滞 , “ 反
药 物 : 黄 、 枝 、 活 、 仁 、 草 。发 热 头 痛 , 出 恶 风 , 麻 桂 羌 杏 甘 汗
天士指 出: 人营犹可透热转气 ” “ 。邪 热虽入营分 , 然未完 全 离开 中焦 , 气分之邪 , 尚未 清 , 宜透热转气 , 邪热外达转 治 使
出气分而解 。在 清解 营分热 药 中有水 牛角 、 地黄 、 参 、 生 玄 黄连等 , 以清透气 分药 , 佐 如生石膏 、 知母 、 银花 、 连翘 之类。 疏通气机 以透 热转 气 。因 营分 热并 非 独系 无形 邪 热 的蕴 结, 而往往 相兼有形之 热邪结聚 , 如痰火 内结 , 食滞不行 , 瘀 血停滞 , 暑湿 内蕴等 。其病 理机转 , 一则实热 和有形 病理产 物的积聚 , 二则 热毒 直接 阻滞 气机 的运 行。气机 阻滞 又导 致 了营分邪 热 的加剧 , 以除 清透 营分邪 热 , 所 养阴保 液 外 ,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 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热爱知识,热爱1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热爱知识,热爱2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热爱知识,热爱热爱知识,热爱19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半夏 来自腹皮热爱知识,热爱
21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热爱知识,热爱10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医学]《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2

[医学]《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2

《温病条辨》必读《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沙参麦冬汤方

沙参麦冬汤方

卫分
卫分是温病初起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特征
包括:发热恶寒,脉浮数,舌稍红,苔微黄 。 各阶段证侯特征,均参考笔者《温病诊治新 论》中10009例温病医案统计分析结果。 卫分证的清法,即辛凉解表,可按轻重分 为三种层次:轻证,风热犯肺用桑菊饮:平 证,邪在卫表用银翘散;重证:卫气同病用 白虎汤加薄荷。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 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 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 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气分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
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温病的演 变过程。
营分
营分证是邪热入里,邪热盛而正气渐虚的一
气分
由于湿邪致病,易伤阳气、伤中焦脾胃,且
湿性缠绵粘滞难解,若见患者素体阳气偏虚 ,在清热祛湿的同时,尤其不可过用寒凉, 注意湿与热的比重关係。按叶氏的观点,湿 热在中已经化热,当用“苦泄”,小陷胸汤、半 夏泻心汤之类,以苦寒降泄;若湿热在中尚 未化热,当用“开泄”,如用三仁汤,杏、蔻、 橘、桔之类,以宣通气滞。
治療大法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上温下法治疗时行感冒风热证120例

清上温下法治疗时行感冒风热证120例

病 ) 密切接 触 。 查体 : 8 8C, 8 有 T 3 . P 4次/ , 1 o 分 R 8次/
分 ,P 0/0 B l 0 7 mmHg 咽 充 血 , 肺 (一 ) 舌 质 暗 红 , , 心 , 舌
摘要: 观察用清上温下法, 目的 自拟方治疗时行感冒风热证的疗效。方法 选择 1 8 0例时行感 冒风热证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 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 10例用清上温下法自拟方治疗, 2 对照组6 0例用银翘解毒片与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67 对照组总有效率6.%。两组对比( 00 ) 67 P< .1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清上温下法治疗时行感冒风热证效果显著。 关键词: 时行感冒风热证; 清上温下法; 中医药治疗
3. 6 5岁 , 男性 2 5人 , 女性 3 5人 ; 组 患者 性别 、 龄 、 两 年
病程 、 状 、 症 体征 、 体温 等方 面均 不存 在 显 著 差异 ( P>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5 ,
12 诊 断标 准 根 据 国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 . 中药 新 药
2 1 疗 效 标 准 根 据 《 药 新 药 临 床 研 究 指 导 原 . 中 则》 关 规 定 。痊 愈 : 疗 3 ¨有 治 d以 内 体 温恢 复 正 常 , 症 状完 全 消失 ; 效 : 显 治疗 3 d以内体 温恢复 正常 , 主要
症状 消失 ; 有效 : 治疗 3 d以 内体 温较 前降低 , 部分 症状 消失 ; 无效 : 治疗 3 d以 内体 温未 降或 升高 , 主要症 状无
霉素 片每 次 0 3 5 , 日 3次 , 毒灵 片每 次 0 3 , .7 g 每 病 . g 每
日3次 , 饭后 口服 , 饮食 宜忌 同治 疗组 。

温病的治疗知识汇总

温病的治疗知识汇总

温病的治疗知识汇总
1.泄卫透表
疏风散热:银翘散;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宣表化湿:霍朴夏苓汤;疏卫润燥:桑杏汤
2.清解气热
轻清宣气:栀子豉汤;辛寒清气:白虎汤;清热泻火: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3.和解表里
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分消走泄:温胆汤;开达膜原:价达原饮
4祛湿清热
宣气化湿:三仁汤;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分利湿热:茯苓皮汤
5.通下逐邪
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导致通便: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
6.清营凉血
清营泄热:清营汤;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气营两清:清瘟败毒饮,化斑汤;
7.开窍醒神
清心开窍:凉血三宝;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
8.息风止痉
凉肝息风:羚羊钩藤汤;滋阴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9.滋阴生津
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润肠:增液汤;滋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10固脱救逆
益气敛阴:生脉散;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2.1.2. 3.1. 2.3. 4. 5. 6.1. 2. 3.4.5.1. 2. 3. 4.5.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名词解释: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病八法,下...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病八法,下...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病八法,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病八法,下法为其中之一,金元四大家之张子和即善用下法治病,我常读伤寒,粗略总结了下仲景《伤寒论》攻下法使用:1、温下逐饮法:适用于寒痰胸结证。

即146条云:“寒痰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2、泻热逐水法:适用于热实结胸证。

主症为胸胁、心下、少腹硬满而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结,少有潮热,或项强,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等。

治宜逐水泻热,方用大陷胸汤、丸。

3、攻逐淤血法:适用于蓄血证。

证见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发狂,小便自利。

轻者用桃核承气汤,重者用抵当汤、丸。

4、峻下水饮法:适用于饮停胸胁,胸阳不宣,气机壅滞之证。

如152条:“其人挚垫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等症,治宜十枣汤。

5、苦寒泻下法:适用于邪热深人阳明之腑或热邪灼津,下及少阴而致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燥实津伤等证。

然根据燥实里结的性质、程度之不同,又分为三种证型。

(1) 峻下燥实:主证为潮热,谵语,便秘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等,为阳明腑实燥结之重证。

宜大承气汤攻下。

(2)通腑和下:主症为潮热汗出,腹满硬痛,拒按,不大便,甚则神昏谵语或热结旁流等,为阳明里热,腑气失通,大便虽硬,尚未燥屎内结。

宜小承气汤泻热通便,开痞除满。

(3)软坚缓下:主症为蒸蒸发热,口渴心烦,腹微满疼痛、拒按,不大便等,为胃肠燥实,热滞于胃,气滞不甚。

宜调胃承气汤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6、缓通润下法:适用于因胃中燥热,脾之转输功能为燥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津,使肠乏津液而致大便秘结。

证虽见便秘而无所苦,或微满不痛,小便数,舌红苔黄,脉浮涩等。

宜麻子仁丸缓通润下。

7、外导通便法:适用于津伤便秘,燥屎结于肠道,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以排出者。

宜用蜜煎导,或土瓜根、大猪胆汁通导大便。

当然,除上述七种下法外,尚有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茵陈嵩汤等用法,均针对实证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茯苓皮 川通草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 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气分
气分证变化多端,如气分生风,引动肝风则 见烦躁,可用羚角钩藤汤;邪郁少阳,用黄 芩加豆豉玄参方;肠热下利,用葛根芩连汤 ;气分发疹,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 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等等。
另外,气分有偏于卫气或偏于气营之别,治 法则有清热透邪、清热凉营之异。若见气分 邪热在肠,则气分清法多与下法结合运用, 内容后议。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三仁汤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 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
气分
气分证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 ,不知再作服。
卫分
若温病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表证初起是否从风寒转化风热,主要鉴别要 点为观察咽喉与舌象是否转变为色红。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
半夏 大腹皮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
气分
气分是在温病中最为变化多端的一个阶段, 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苔黄、脉数、或弦 数,口渴;舌红、尿黄赤亦可参考。气分湿 热的辨证,则以苔腻、脉滑为要点特征。
气分
气分的清法,即清气、清热,可按病位不同 选择方剂。如气分温热病,可选白虎汤、栀 子豉汤、麻杏甘石汤等方;气分证夹湿,则 以白虎汤加苍术为主方;气分湿热病:王氏 连朴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甘露消毒丹等; 若见卫气同病,则可用三仁汤、霍朴夏苓汤 等治疗。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
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温病的演 变过程。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 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卫分
至於卫分夹湿,或卫分湿热证,则需要清热 化湿,可考虑以加减正气散系列的一、二、 三加减正气散,以开三焦湿郁。
一加减正气散方
霍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 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 五分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气分
由于湿邪致病,易伤阳气、伤中焦脾胃,且 湿性缠绵粘滞难解,若见患者素体阳气偏虚 ,在清热祛湿的同时,尤其不可过用寒凉, 注意湿与热的比重关係。按叶氏的观点,湿 热在中已经化热,当用“苦泄”,小陷胸汤、半 夏泻心汤之类,以苦寒降泄;若湿热在中尚 未化热,当用“开泄”,如用三仁汤,杏、蔻、 橘、桔之类,以宣通气滞。
各阶段证侯特征,均参考笔者《温病诊治新 论》中10009例温病医案统计分析结果。
卫分证的清法,即辛凉解表,可按轻重分 为三种层次:轻证,风热犯肺用桑菊饮:平 证,邪在卫表用银翘散;重证:卫气同病用 白虎汤加薄荷。Leabharlann 辛凉平剂 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 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旁 子六钱
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 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 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 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 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间 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 见效,遂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 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
营分
营分证的治法,强调“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 清营汤为代表方,重点选用透热药物,如叶 氏说“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辛凉轻剂 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 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 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 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 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 、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 黄芩。渴者加花粉。
治療大法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平稳、慢性、量轻。
治療大法
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一、清法
卫分
卫分是温病初起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特征 包括:发热恶寒,脉浮数,舌稍红,苔微黄 。
营分
营分证是邪热入里,邪热盛而正气渐虚的一 个阶段,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神糊、舌 绛、脉数、或脉细弦等,而烦躁、发疹、谵 语、舌红、舌干、苔腻亦可作为参考。
当中值得提出的是,过往医家多强调营血分 证应见“口干反不渴饮”,但依据笔者据1985 年前全部温病医案统计所得,营血分亦当见“ 口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