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细辛在三大经方中的运用条文及规律

合集下载

细辛配伍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

细辛配伍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

细辛配伍[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细辛配伍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关键词张仲景细辛经方配伍规律细辛,《本经》列为草部上品,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仲景《伤寒论》中用细辛计有5方,《金匮要略》计有14方,除重复方外,共计17方。

其配伍严谨精当,足为后世制方遣药之师。

1 配伍辛散药,性味相投细辛配伍麻黄、桂枝,三者都是辛温类药物,性味相投,仲景常用以清表里之寒。

其中与麻黄并用计有7方,与桂枝并用亦有7方,麻、桂、辛同用3方。

代表方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小青龙汤中细辛配麻、桂解表散寒,发越水气,陈蔚云:“此寒伤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使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一并廓清矣”(《长沙方歌括•卷二》);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细辛之义仿此。

《伤寒论》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中细辛之辛能助麻黄以发表,细辛之温又能助附子以温里,鼓舞少阴之阳气驱邪外出。

成无己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曰:“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桂、辛同样也是性味相投,起辛温发散之作用。

2 配伍温热药,相须为用仲景用来与细辛配伍的温热药主要有乌头、附子、川椒、干姜、半夏、吴茱萸等。

与乌头配伍者1方,即治“寒气厥逆”之赤丸,用细辛助乌头以散其寒。

与附子配伍者4方,其中乌梅丸中细辛、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等温热药同用,以其辛热温其脏寒。

与干姜配伍者9方,与半夏配伍者8方,其中辛、姜、夏合用者6方,姜、辛合用目的主要是温肺化饮,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尤怡云:“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若呕者,仲景则再加半夏,以祛水止呕,如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

细辛药对:会用细辛者,才敢说会用经方!!!

细辛药对:会用细辛者,才敢说会用经方!!!

细辛药对:会用细辛者,才敢说会用经方细辛药对药对名称: 麻黄、细辛性味: 麻黄:辛、微苦、温。

细辛:辛、温。

归经: 麻黄:归肺、膀胱经。

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风寒感冒。

咳喘,头痛,关节痛。

2、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作用分类: 解表药配伍机制: 麻黄为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力强,且具有温化作用,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

此外,二药一平喘。

一化饮,互补为用,肺中痰饮、喘咳可平。

用法用量: 麻黄:1.5-10g。

细辛:3-12g。

临床应用: 麻黄: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

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麻黄配细辛,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各家论述: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

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药对名称: 白芷、细辛性味: 白芷:辛、温。

细辛:辛、温。

归经: 白芷:归肺、胃经。

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风寒感冒,头身疼痛。

2、头痛、牙痛、眉楞骨痛,风湿痹痛。

3、鼻窦炎。

作用分类: 解表药配伍机制: 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

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

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用法用量: 白芷:10-15g。

细辛:3-12g。

临床应用: 白芷: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痛,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白芷配细辛,见于《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

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

中药细辛的临床运用经验浅谈【关健词:细辛临床经验】中药细辛是常见的一味中药材,其具有许多药用价值和功效,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细辛颇有探究,运用广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到之处在此浅谈一二。

1.细辛常规用途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1]。

主要治疗功能:散风,散寒,利水,开窍。

多治风寒,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痛,鼻塞,流涕,少汗;肺寒湿,咳嗽喘,痰多,色白,清稀,如泡沫;风寒湿痹,腰脊、骨节疼痛,俯仰屈伸困难,头风疼痛,长时间不能缓解的眉棱骨疼痛,龋齿疼痛;出现鼻渊、鼻塞、头疼、经常流浊涕的症状等。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症状不宜服用。

细辛属于辛温、峻峭、通阳逐寒之品,它的味道多辛辣,能上能下、能内能外,还能走窜全身,将药物引入病人的病症所在之处[2]。

在临床上,多与其他药配伍,极少单独应用,但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却是见效快,而且疗效显著。

症状表现为阴寒凝滞,气血郁结,青紫晦暗,经脉不畅,疼痛牵掣。

2.细辛之毒性细辛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最好的药材之一。

有相关学者对《外台秘要》97篇“细辛汤剂”中所载的“细辛汤”进行了统计,发现其日用药量分别为:13.8克、27.6克、41.4克,每日最少6.9克,最多69.0克/日,其每日用药量均超过了2010年《中国药典》所规定的上限。

在明朝的《本草发挥》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细辛“有小毒”的观点。

南宋陈承《本草别说》曾对单味细辛粉致人中毒的情况有过记载,故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

我国药学研究人员对细辛属植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共有的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并发现丁香酚,黄樟醚,榄香素,3种物质在不同的细辛品种中均有出现,这3种物质为其特征性物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为黄樟醚,黄樟醚可导致呼吸瘫痪,是一种极具毒性的致癌物。

与甲丁香酚相比,黄樟醚具有更高的挥发性,因此,细辛经高温煎煮后,可大量挥发,减少毒性,并可大量保存药效物质[3]。

《本草精荟》:散寒止痛:细辛

《本草精荟》:散寒止痛:细辛

《本草精荟》:散寒止痛:细辛细辛又叫少辛、小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

因其根细味辛而得名。

北细辛主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产于陕西。

入药以辽宁产者为佳,又称辽细辛。

一、功效应用细辛味辛,性温。

归肺、肾经。

功效能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其特点辛温走窜力极强,尤善通经祛寒止痛,温肺化饮,实为散寒止痛、治痰饮之要药。

常用于风寒感冒,咳逆上气,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本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长沙药解》:“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本草备要》:“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

”二、配伍应用1.用于头痛、牙痛、痹痛等诸多疼痛证。

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有显著祛风、散寒、止痛作用。

若治风寒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羌活等,即川芎茶调散。

治六经头痛,中药有引经之说。

细辛可治少阴头痛,常以独活为使。

太阳头痛则用羌活,阳明头痛则用白芷,厥阴头痛则用川芎、吴茱萸,少阳头痛则用柴胡,太阴头痛则用苍术。

若治牙痛,可单用或配伍白芷,同煎含漱。

若治实火(胃火)牙痛,常配伍石膏、升麻等药,取“火郁发之”之意,医理当悟。

若治风湿痹痛,常配伍独活、防风、秦艽等,即三痹汤、独活寄生汤等方。

若治手足厥寒,或腰腿肩臂疼痛者,常配伍当归、芍药、甘草、大枣等,即当归四逆汤。

若治素体血虚,内有久寒,又复外受寒邪,手足厥逆,或兼见头顶痛,干呕、吐涎而脉细欲绝者,可于当归四逆汤中再配伍吴茱萸、生姜,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李可常用本方治疗女性卵巢囊肿、盆腔积液、痛经等腹寒积聚证,值得参考。

解表药之细辛(发散风寒药)

解表药之细辛(发散风寒药)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 阴干。切段,生用。 北细辛/汉城细辛——主产东北地区,北细辛(道地药材) 华细辛——产以陕西为中心,西北、华北、西南很多地方,质量较北细辛次之。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细辛 (北细辛/辽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次之)有小毒 辛,温 归心、肺、感风寒兼鼻窍、(清)浊涕不止;
【发汗作用≈白芷<解表作 用不强>】
②鼻渊/其它的鼻科疾病,除煎汤口服,少量散剂 通过鼻腔给药 可改善鼻塞不通/浊涕不止;
③阳虚外感风寒证,寒犯少阴,发热、脉沉之证。
治胃火上攻者【细辛+石膏、知母泻火之品煎服,使细辛止痛而不助火】 治口舌生疮【细辛+黄连,研末外掺】 《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治风湿痹痛【细辛+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兼腰 膝痛者【酌加杜仲、牛膝、桑寄生】益肝肾。
--------------------------------------------------------------------------------------------------------------------治鼻渊,鼻塞、流清涕【细辛+辛夷、白芷、苍耳子】 治中风卒倒,不省人事【研末吹鼻<反射性引起中枢兴奋性>】取嚏通窍之效。
--------------------------------------------------------------------------------------------------------------------《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治头痛【细辛+川芎、白芷、羌活】 治因寒风冷牙痛【单品煎汤含漱】
顾)
中枢性的镇咳药。
配伍 应用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应用详解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应用详解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应用详解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应用详解●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以确保用药安全;入汤剂时则无此限制,可加大剂量,但宜久煎,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还可采取煎浓汁少量频服的方法。

●证属阴血虚、气虚、实热等,临床见口渴、汗出、血证等情况,均应慎用或忌用细辛。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辛温发散,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自陈承等人以来,“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甚广,现在药典规定的细辛用量也是在3克以下。

事实上,大剂量细辛挽救沉疴,缓解剧痛,起病人于垂危的经验屡有报道。

细辛不过钱之考辨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有13个方子细辛用量在2两以上,最大量见于乌梅丸为6两,但未提及不良反应问题。

宋朝陈承的《本草别说》,首次提出限量问题:“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

”这可能与宋朝用散剂有关,后人又误传为“细辛不过钱”,忽视了陈承之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即“单用”和“用末”。

用末:即今之散剂,而不是汤剂或其他剂型。

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克、15克、20克,甚至60克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且安全有效。

然多为复方汤剂使用,“用末”与“水煎”是有很大差别的,用药剂量截然不同。

细辛主含挥发油,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

黄樟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其含量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这就是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单用:即单味药物使用,而不是配伍应用。

查古今方剂,细辛很少单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剂。

如张锡纯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指出,细辛“二钱非不可用”。

特别是汤剂,在高温煎煮过程中,许多药物的毒性成分因之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清代陈士铎指出,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

多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

“细辛”使用指南31条,速速收藏

“细辛”使用指南31条,速速收藏

“细辛”使用指南31条,速速收藏•踏雪无痕,韩愈后裔06:42“细辛”使用指南31条,速速收藏导读:今天学习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细辛”临床论治备参31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1. 细辛,以气为治。

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

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

一说本品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2. 《千金方》治目鼻口耳病用细辛者甚多,但临证选用,尚需别择。

观于目病,由劳者、息肉生者、有障翳者、有赤白膜肤者、生珠管者,皆不用;眼暗者、泪出者、眦赤者,多用之,则目病用细辛有去取矣。

鼻病生息肉者、衄血者皆不用;鼻塞者、鼻鼽者多用之,则鼻病用细辛有去取矣。

又口病惟口臭、齿痛多用之,耳病惟外治多用之,则口病、耳病用细辛也可有所遵循。

3. 仲景方中细辛主治胸胁、心下宿饮停水所致的咳逆、胸满、胁痛、心下坚大等症。

4. 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

其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

但其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

5. 凡用细辛,看监制,看包罗(指配伍),有了监制和包罗,纵然多用不生波。

6. 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散解诸郁热,甚验。

又本品同石膏,治阳明火热上攻齿痛;同黄连等份为末掺之,治口舌疮甚效。

一说细辛佐升麻而齿痛捐,共辛夷而鼻渊住。

7. 一味温性药,有的医家视之为凉药,殊觉不可思议。

如细辛,华佗的弟子李当之则说它“小寒”。

李时珍常用细辛治疗“口疮喉痹诸病”,而这些病证热性倾向居多,细辛可作凉用,说它“小寒”,也就不为无见了。

李当之说细辛“小寒”,也许是针对其能清浮热、散郁火而言。

若实热用细辛,则殊失李氏之本意。

8. 某些癌症患者配用大量细辛,在止痛消癥方面有较好疗效;在补肝益肾药中配伍细辛还可以增强补益功效。

《神农本草经》——细辛

《神农本草经》——细辛

《神农本草经》——细辛《本经》细辛气味辛、温,无。

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长沙药解》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

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肺以下行为顺,上行则逆,逆则气道壅阻,而生咳嗽。

咳嗽之证,由于肺金不降,收气失政,刑于相火。

其间非无上热,而其所以不降者,全因土湿而胃逆。

戊土既湿,癸水必寒,水寒土湿,中气不运,此肺金咳逆之原也。

当火炎肺热之时,而推其原本,非缘寒气冲逆,则由土湿堙塞,因而水饮停瘀者,十居七八。

然则上热者,咳嗽之标,水饮湿寒者,咳嗽之本也。

外感之咳,人知风寒伤其皮毛,而不知水饮湿寒实伤其腑脏。

盖浊阴充塞,中气不运,肺金下达之路既梗,而孔窍又阖,里气愈阻,肺无泄窍,是以宗气壅迫,冲逆而为咳。

若使里气豁通,则皮肤虽闭,而内降有路,不至于此也。

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张隐庵曰: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

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

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

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为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

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

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

又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则气闭不通而死。

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又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则气闭不通而死。

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谈谈细辛用量的应用

谈谈细辛用量的应用

谈谈细辛用量的应用“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宋代元佑年间陈承著的《本草别说》一书。

综合古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可知细辛的临床用量多少,关键在于正确辨证,还必须从品种、剂型、古今用量折算,煎服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关于应用细辛的辨证《河北中医》1984年第1期报道,细辛用量高至30 g,其中部分患者产生“心悸,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心律紊乱”。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8期报道“1例因头痛牙痛在80 min内共服细辛五钱中毒,呼吸急迫,汗出,神志昏迷,经抢救而愈”。

古代重用细辛,早有记载,历代医家曾用大剂量细辛治疗沉寒痛冷的重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细辛用至二两至三两,换算成今天重量,就分别是32 g和48 g.《金匮要略》中应用细辛,量轻者一两,一般2~3两,如主治伤寒表寒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细辛用3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细辛也用3两之多等等。

今有黑龙江中医学院华延芳教授,自服9 g细辛,未见不良反应,可见细辛用量的多寡及毒副作用,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

综观历代医家临床应用细辛,一般用于阴盛寒湿水气凝重的咳喘及风寒湿痹,也用于对症的头痛齿痛,耳聋,鼻塞;张仲景用于少阴证反发热者,能发少阴之汗;细辛之辛亦用于反治法辛散浮热;根据细辛能行水气以润之的功用,药效更显。

在半身不遂证与肢端动脉痉挛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加用可增强疗效。

当代医家也注意到细辛不适用于严重心血管病、实证高血压、肾功能减退、肾性高血压等。

实验证明、过量细辛可致肾脏中毒,尿检时可出现红、白细胞、蛋白和管型。

因而认为细辛临床用量当因人,因证,因时制宜,不可拘一。

但细辛毕竟系辛温燥烈之品,一般以5~10 g为宜。

如药后感烦躁,眩晕,汗出过多,皮肤显现红疹,当减量或停用。

2 关于细辛的品种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1987年首次确定我国细辛有31种,4个变种,1个变型。

对细辛挥发油分析,中医习用的北细辛(华细辛)、朝鲜细辛,含甲基丁香酚均可达40%以上,与历来中医认为该两种细辛质优的看法相吻合,故临床北细辛用量不宜过大。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

辛 计有 5方 ,金 匮要略 》 有 1 《 计 4方 , 除重 复方 外 , 计 共 1 7方 。其 配伍 严谨 精 当 , 为后世 制方 遣药 之 师 。 足
1 配 伍辛散 药 。 性昧 相投 细辛 配 伍 麻 黄 、 枝 , 者 都 是 辛 温 类 药 物 , 味 桂 三 性 相投 , 仲景 常用 以清 表里 之寒 。其 中与麻 黄 并用 计有 7
关键 词 张仲 景 细 辛 经方 配伍 规律 细辛,本经》 为草部上 品, 《 列 主治 “ 逆 , 痛 脑 咳 头 动, 百节 拘挛 , 风湿 痹痛 , 肌 ” 死 。仲景 《 伤寒 论 》 中用细
伍 者 1方 ,伤寒 论 》 3 1条 云 : 手 足 厥 寒 , 细 欲绝 《 第 5 “ 脉
《 千金 》 黄汤 与 侯 氏黑 散 均 出 自《 匮 要 略 ・中风 历 三 金
节病 脉证 并 治 》 , 者 “ 中风 手 足 拘 急 , 节 疼 痛 , 中 前 治 百
烦热 心乱 , 恶寒 , 日不 欲饮 食 ” 后 者 “ 大 风 , 经 , 治 四肢 烦 重 , 中恶寒 不 足 者 ” 两 方 都 有 细 辛 、 芩 并 用 , 氏 心 , 黄 侯
细辛汤 主之 ” 其 中细 辛 之 辛 能 助麻 黄 以发 表 , 辛 之 , 细 温又 能助 附子 以温 里 , 舞 少 阴 之 阳气 驱 邪 外 出 。成 鼓
云 : 石膏 反佐 , 热 药 易 入 寒 水 之 中 , 自不 拒 隔 , “ 领 而 寒 饮之 人 , 每有 浮 热 , 用 此 清 之 , 水 与 火 不 相 激 也 ” 故 使 。
麻 、 、 、 等 散 寒 化 饮 , 方 面 用 石 膏 清 热 除烦 , 桂 姜 夏 一 仲 景 用治 “ 胀 , 肺 咳而上 气 , 躁 而 喘 , 浮者 , 下 有 水 ” 烦 脉 心

小议细辛

小议细辛

小议细辛“细辛: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中医大辞典》《有毒中草药大辞典》已将其收入。

由于对其功效,已明显提至“有毒”,故临床中医师多有惧对此药的应用。

其实细辛解其机理,用之得当,不仅在组方中可起致效作用,其毒、副作用也是可以完全避免的。

按传统中医理论,细辛的功效在于: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简易小方有:1.细辛散(细辛、川芎、附子、麻黄,加葱白、姜、枣),用于治疗风寒头痛。

2.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可治疗各种鼻塞不通,中风昏迷。

3.细辛15克,丁香8克,为米每次3克,用柿蒂汤服下,可治疗虚寒呕哕,饮食不下。

4.细辛末,用醋调,贴脐上,可用于治疗小儿口疮。

5.细辛汤(细辛、荜茏等分,研末)每次2克,以水一杯,煎沸数次,热漱冷吐,用于治牙痛久治不愈。

6.细辛末,用黄蜡制成小丸,塞之患耳,可治疗耳聋。

7.鲜细辛适量,洗净,捣烂成糊,涂于患处,每日2次,可治疗神经性皮炎。

8.用细辛5克,泡茶口服,每日一剂,连泡三次,可治疗阳萎。

据文献报导,以细辛为主的方剂,常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气管炎,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鼻息肉,黄水疮;口腔溃疡等等。

据《有毒中草药大辞典》记载:细辛常用量为1-3克,入汤剂,可用到10克,其引《本草别说》之论:“(细辛)若但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其论如细辛入煎剂并不拘于此说。

临床有用至10克,入煎剂,未发现不良反应。

《古今各医临床症秘诀》中引用著名老中医王文鼎在论小青龙汤治疗哮喘之体会时说:“(小青龙汤中)姜(乾姜,或生姜),辛(细辛),味(五味子)配伍并用者,三药一定要等量......复方汤剂内每剂酌用细辛6-9克,煎取日2-3次分服,多无大碍,反具顿挫病势之殊功。

”。

细辛应用的经验【中医基础版】

细辛应用的经验【中医基础版】

细辛应用的经验【中医基础版】关于细辛的用量,古人有“用不过钱”之说,始发此论者,乃宋人陈承,他说:“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

”嗣后,医家大都承袭其说。

但也有反对者,如张隐庵、陈修园等皆持异议,陈氏将其斥为“邪说”。

然而对于这种用量习惯终亦难以力抗之资料来源 :医学教育网。

至今临床,对细辛多不敢用过一钱。

资料来源 :医学教育网作者应用此药之经验,每用于危重疑难之病症,获效良多,且其用量也不为一钱所限。

林×,男,46岁。

七天前畏冷高热,继即上吐下泻,日数十次,旋而吐下黑褐色粘液,神识昏迷,住某医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伴休克”,邀请作者会诊。

患者面色黯晦,气微息短,昏迷不醒,四肢厥冷,吐泻不止,粘液中带有血丝,不腥不臭,口唇虽干,饮则欲呕、舌质淡、苔白滑,六脉有如游丝,重按全无,乃亡阳之证,处以人参四逆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药用西洋参7克、吴茱萸14克、细辛14克、制附子16克、干姜12克、花椒10克、炙甘草12克,水煎频服。

连尽三剂,神清泻止,继以健脾补气,以善其后。

方中细辛的用量14克,超过了四钱,且连进三服,起病人于垂危。

治疗冷哮也可重用细辛,如辜××,男,56岁。

哮喘十余年,秋冬为甚,半夜后剧,痰多白粘,口干、胸闷、心悸、喘剧则不能平卧、小便频数而有余沥,大便溏薄。

舌淡紫,苔白腻、脉细弱。

病因脾肾阳虚,元根不固,华盖失煦,气机失纳。

因以胎盘粉、西洋参、蛤蚧、钟乳石、川贝母研末为散,治其本,并用桑白皮、苏子、芥子、陈皮、半夏、枇杷叶、冬瓜仁、沉香、炙甘草、细辛等煎汤以治其标。

其中细辛的用量达到了15克。

复诊时诸恙皆减轻,予前方出入,仍用细辛10克,服六剂。

续用散剂及肾气丸而向愈。

脾肾阳虚的泄泻,多有寒湿凝聚。

在健脾温肾之时,还加以祛散之品,而细辛亦为要药。

如方××,女,38岁。

腹泻月余,屡治无效。

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症见脐周闷痛,腹中雷鸣,便如腐酱而不臭,日三四次,食欲不振,小便清长,神疲体瘦,舌苔淡白,脉沉细弱。

细辛临床重用及配伍应用之浅析

细辛临床重用及配伍应用之浅析

细辛临床重用及配伍应用之浅析发表时间:2015-10-09T09:01:20.9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作者:雒其萍[导读] 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

雒其萍(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新疆巴里坤 839200)【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322-02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效,多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风湿痹通、头痛、鼻渊、牙痛、口舌溃疡,宣饮咳喘等。

1.温经发散细辛温少阴三经,去内寒,散风寒,如同麻黄附子配伍,称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症,就是典型用法。

此方亦能治疗少阴头痛、痛连脑动、百节拍挛、四肢厥逆等,张元素经验“以细辛为主,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能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2.温肺化饮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结滞(《别录》)”因此,温肺化饮,止咳逆上气,以及痰嗽不止,胸膈结滞满闷者,细辛为常用之药。

如配伍干姜,半夏是加强温肺化饮的作用;若肺气虚者,再合五味子,寓敛于散,开合肺气;如久咳不止者,配伍紫苑,款冬花,增强温肺止咳之功;如为哮喘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则配伍射干、麻黄止逆下气;若喘而胸满甚者,合厚朴、麻黄;如其饮郁挟热,所谓“阴凝之处必有伏阳”可以复入石膏、黄岑、小麦等,寒温杂用,以适应复杂的病情。

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配伍。

3.除痹止痛风寒湿痹死肌,汗不出,血不行者,细辛以温经发散又为除痹止痛要药,常与麻黄、肉桂、川芎、独活、白术、等配伍应用,特别痹痛身冷,见风遇寒更甚者,细辛与附子、乌头、桂枝、黄芪、芍药同用,疗效甚佳;如为寒湿腰痛,细辛同独活、川断、肉桂、杜仲、白术等又为常用方法;如其身痛拘急,擎引痛甚者,细辛又每同防风,独活、制乳香、芍药、桂枝等配伍。

重用细辛经验

重用细辛经验

重用细辛经验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心,肾经,其功效基本功能有发散风寒,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多用于风寒表证,风湿痹症,咳嗽,鼻塞,鼻渊等,临床常用量1---3克。

细辛是临床常用中药,且如上述有诸多功效,但是其毒性剂量一直是限制临床使用和疗效的关键所在。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没有注明细辛的用药剂量。

而最早论述细辛剂量的本草著作是宋陈承的【本草别说】,书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所谓“半钱匕”相当于现在1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书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李时珍将【本草别说】“半钱匕”提升到一钱,“一钱”相当于现在3克,正是由于往昔“细辛不过钱“之说,特别是国家药典和【中药学】教材中,均将剂量规定在1--3克,这就使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尽管近年来重用剂量细辛的临床应用取得捷效及挽救沉疴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在临床仍存在着需要解决和亟待明确的问题。

病例:笔者体会,临床只要辩证准确,适当选方用药,细辛较大剂量(10---20克),每每能使剧痛缓解,沉疴顿起。

吴某,女,71岁,初诊时有咳嗽,哮喘病史20多年,近来伴发心悸,气促,浮肿等症,加剧1个月。

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用强心,利尿和抗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察患者面色晄白,全身浮肿,咳嗽倚息,胸闷心悸,四肢厥冷,烦躁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口唇发绀,舌淡,苔白,脉沉细数。

证属真阳不足,治宜回阳救逆。

处方:细辛15克,炮附子15克,干姜15克,茯苓10克,人参10克,白芍10克,灸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

嘱其浓煎半小时顿服,连服2剂。

汗止阳回,四肢转温,咳嗽减轻。

继予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汤10剂调理,以巩固疗效。

细辛与19首经方(2)——治疗寒(表寒、里寒)证的五首方剂介绍

细辛与19首经方(2)——治疗寒(表寒、里寒)证的五首方剂介绍

细辛与19首经方(2)——治疗寒(表寒、里寒)证的五首方剂介绍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细辛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肺、肾经。

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之功。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1~3g;外用适量。

医圣张仲景用细辛治疗表寒证的方有两首,治疗里寒证的方有三首。

现介绍如下:1. 表寒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1.1侯氏黑散:(适用于风寒之邪外袭而引动内风之证)组成服法:菊花四十分(一作三钱),白术、青防风(一作八分)各十分,桔梗八分(一作六分),黄芩五分(一作四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熬)、矾石、桂枝各三分(一作各二分二厘)。

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每日一次(一作三次)。

初服二十日,温酒调下,禁一切鱼肉大蒜等,常宜冷食,六十日止服。

为积在腹中不下也,熟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功能主治:养肝,和气,祛风。

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1.2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今日头条——扶正解表剂——阳虚外感者投助阳解表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介绍)2.里寒证“何谓里寒?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手足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者,名曰中寒。

”太阴病理中汤证,少阴病四逆汤证,厥阴病当归四逆汤证,皆属里寒证。

又指慢性病的脏腑内寒证,证见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微细等,治宜温中祛寒,方用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等。

2.1乌梅丸(见今日头条——黄连与经方14首介绍(二):黄连汤、乌梅丸等8首)2.2大黄附子汤:(寒实凝结之症)组成服法: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每日一药——细辛

每日一药——细辛

每日一药——细辛细辛鲜草成品【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肾经。

【功效】祛风,敢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应用】1. 用于头痛、牙痛、痹痛。

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有较好的祛风、散寒、止痛作用。

治疗风寒之偏正头痛,可与川芎、白芷、羌活等配伍,如川芎茶调散;亦可单用研末搐鼻。

治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同用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则配石膏、黄芩等泻火的药物。

治风湿痹痛,可与羌活、防风等祛风止痛的药物配伍。

2.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乃借其祛风散寒止痛的作用。

寒邪偏盛,头痛、体痛较甚者,常以本品加入辛温解表方中,如九味羌活汤。

若阳虚外感,见恶寒、发热、脉反沉者,可配伍麻黄、附子以助阳解表,即麻黄附子细辛汤。

3.用于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淸稀者。

乃取其温肺化饮之功而止咳喘。

常与麻黄、干姜、五味子等配伍,如小青龙汤。

4.用于鼻渊,见鼻塞头痛、时流淸涕。

本品走窜,能选宣通鼻窍。

可与白芷、辛夷、薄荷等配伍。

此外,细辛亦可外用治疗口舌生疮。

用水调细辛末敷脐部,另以黄连汁涂患处。

【用量用法】1〜3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忌用;用量不宜过大;反藜芦。

经典方剂——小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洗,【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2.加减变化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法律规定细辛用量(3篇)

法律规定细辛用量(3篇)

第1篇一、引言细辛,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等疾病。

然而,细辛的用量问题一直是中医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细辛用量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与解读。

二、细辛概述细辛,又名细辛草、小辛,为马兜铃科植物细辛的干燥根及根茎。

其性温,味辛,归肺、心、肾经。

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肺寒咳嗽、心悸失眠等疾病。

三、细辛用量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药品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法定依据,对细辛的用量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细辛的用量为3~9g。

煎服,宜先煎。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根本大法,对细辛的用量也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中药的用量应当根据病情、体质、药物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使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细辛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合理调整。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管理的基本法律,对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药品的用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不得超量使用。

在中药临床应用中,细辛的用量不得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剂量。

四、细辛用量调整原则1.病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整细辛用量。

如病情较轻,可适当减少用量;病情较重,可适当增加用量。

2.患者体质:根据患者体质,合理调整细辛用量。

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适当增加。

3.药物配伍:细辛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应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合理调整用量。

4.煎煮方法:细辛煎煮时,应先煎,以去除部分毒性成分,降低副作用。

五、细辛用量过大的危害1.中毒反应:细辛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心悸、烦躁不安等。

细辛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浅析

细辛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浅析

细辛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浅析细辛味辛温,归肺肾经,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的作用。

细辛在《伤寒论》中有5处应用,在《金匮要略》中有13处应用,在《温病条辨》中有3处应用,现介绍如下。

1、细辛在《伤寒论》中的应用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为外有风寒表邪、内有水饮之证,用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

方中细辛与干姜并用,入肺经,起温化寒饮之效,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2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此为太少两感证,即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以表里双解。

方中细辛与麻黄相伍,起温散太阳表邪的作用;细辛与附子相伍,入少阴肾经,有除寒通脉的作用。

1.3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苦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生姜各一两。

此为阳虚水泛、水饮犯肺证。

患者素体少阴阳虚,邪从寒化,阳虚不能制水,从而导致水邪泛滥。

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方中细辛伍生姜起温肺散饮作用,同时细辛入少阴肾经,有温经通脉作用。

1.4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痢。

此为上热下寒的蚘厥证,用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蚘止痛。

方中细辛伍蜀椒,开结气、宣郁滞,既能杀虫伏蚘又能散寒通阳。

1.5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此为手足厥寒、血虚感寒、寒凝经脉、四末失养证,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试论张仲景运用细辛的规律

试论张仲景运用细辛的规律

试论张仲景运用细辛的规律
陈海勇;童瑶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1)3
【摘要】细辛作为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共载与细辛相关方剂20首,方后注中加细辛方3个,总计条文21条。

仲景使用细辛之特点是应用广泛、配伍精当、用量颇大,说明仲景用细辛无“不过钱”的限制。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细辛;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者】陈海勇;童瑶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9
【相关文献】
1.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J], 雷文昌;马辉
2.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运用规律探讨 [J], 余翔
3.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浅析 [J], 跃强;贾波;刘兴隆;祝捷;张丰华
4.试述张仲景对细辛的运用 [J], 王放
5.张仲景运用附子特点和规律的探讨 [J], 魏千程;燕忠生;孟庆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细辛在三大经方中的运用条文及规律
细辛味辛温,归肺肾经,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的作用。

细辛在《伤寒论》中有5处应用,在《金匮要略》中有13处应用,在《温病条辨》中有3处应用,现介绍如下。

1、细辛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为外有风寒表邪、内有水饮之证,用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

方中细辛与干姜并用,入肺经,起温化寒饮之效,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2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此为太少两感证,即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以表里双解。

方中细辛与麻黄相伍,起温散太阳表邪的作用;细辛与附子相伍,入少阴肾经,有除寒通脉的作用。

1.3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苦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生姜各一两。

此为阳虚水泛、水饮犯肺证。

患者素体少阴阳虚,邪从寒化,阳虚不能制水,从而导致水邪泛滥。

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方中细辛伍生姜起温肺散饮作用,同时细辛入少阴肾经,有温经通脉作用。

1.4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痢。

此为上热下寒的蚘厥证,用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蚘止痛。

方中细辛伍蜀椒,开结气、宣郁滞,既能杀虫伏蚘又能散寒通阳。

1.5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此为手足厥寒、血虚感寒、寒凝经脉、四末失养证,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神农本草经》说细辛“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方中细辛起温散血中寒邪、宣通络脉、疏通百节的作用。

2、细辛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2.1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此为风湿表虚证,用防己黄芪汤治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祛风除湿,方中细辛用以温经通脉、驱逐下部陈寒。

2.2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的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此为寒饮夹热上迫肺于证,用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方中细辛温肺化饮、散寒行水。

2.3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的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此为寒饮夹热证,用厚朴麻黄汤散饮降逆、止咳平喘,方中细辛温肺化痰。

2.4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此为寒饮挟热证,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药,方中细辛起温肺化饮作用。

2.5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此为寒实内结证,治以温阳通便、散寒止痛的大黄附子汤,方中细辛与附子相伍有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2.6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6条,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此为寒饮腹痛之证,治以散寒止痛、化饮降逆的赤丸,方中细辛与乌头相伍,起沉汗痼冷止腹痛的作用。

2.7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第十二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此为溢饮证,用小青龙汤发汗散饮兼温里化饮,方中细辛有温肺化饮作用。

2.8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第十二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此为外寒引动内饮证,用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饮止咳,细辛作用同上。

2.9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第十二第37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此为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已平,支饮复作证,肺中伏匿之寒饮未去,胸阳被遏,肺失宣降。

用此方散寒化饮、温肺止咳。

细辛与干姜为伍,起温肺散寒、化饮止咳作用。

2.10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第十二第38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治以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此为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出现的转归,此处细辛用来温肺散寒化饮。

2.11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第十二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其证内应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

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此为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治疗支饮后,呕止但身形浮肿的证治,此处细辛用来温肺散寒化饮。

2.12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第十二第40条,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此为第39条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热如酒醉之证,此处细辛用来温肺散寒化饮。

2.13 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第8条,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细辛伍蜀
椒,开结气、宣郁滞,既能杀虫伏蚘又能散寒通阳。

3、细辛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
3.1 寒湿中第47条,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咳喘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

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

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此处细辛应用见《伤寒论》中小青龙汤。

3.2 寒湿中第53条,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方中细辛与附子相伍有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3.3 湿温中第72条,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丸主之。

细辛伍蜀椒,开结气、宣郁滞,既能杀虫伏蚘,又能散寒通阳。

综上所述,常用于散寒化饮、温经止痛、散寒通阳,对表寒和里寒均有效,对新感之寒和陈寒痼冷均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