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2《桥之美》课上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
答案Shāzhùdiézhēn yùn
2、听写下列词语:
煞它风景驻足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史诗
独学+展示+评价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并用“张皇失措”说一句话。
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停止脚步。()
用尽目力(远望)。()
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形象性、生动性: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语言美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学生默读文本,理清思路,对文本进行基本分析
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答案:
煞它风景销魂驻足极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前瞻后顾
4、关于作者
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教育家,四川美院教授,以画葡萄出名
5、知识链接:
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因物因。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文)。
桥之美
课题:12桥之美
总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字音,能够写出课后词语。
2、掌握说明文分类,及不同类型说明文语言风格
一、预习检测:默读课文两遍
第一课时
设计三个活动:1、拼音词语听写
2、用词语说话。3、默写说明文语言的五大特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桥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4、体会作者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的写法,培养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学习过程】一、预习与准备(一)课前准备(1)搜集图片资料、雕塑等实物,并为其写一段桥美在何处的说明。

(2)请学生预习课文,对文中不懂的专业术语作了解。

(3)搜集古诗文中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诗句: ,出处: ,作者:(二)相关资料链接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

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㈠导人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在画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小组讨论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小组讨论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桥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赛课导学案_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桥之美》赛课导学案_30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这些理念为宗旨设计的。

【教材分析】《桥之美》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略读读课文,位于精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虽然同属于说明文单元,说明对象都是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说明文,学习过《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理解容易理解为说明文的语言都是平实、科学、少文学性的,而《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事物说明文和小品文的语言差别。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描写的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体会桥之美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桥之美的内涵,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切入美大家看到幻灯片上有一棵树,当你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大家在回答前,先设想一下自己的身份是商人、木匠、园丁。

明确:商人——这棵树的价值;木匠——上等的木材,可以做成什么家具呢;园丁——长得如此茂盛,需要多少精力来栽培啊。

八年级《桥之美》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桥之美》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 品析语言,感悟意境。

3. 欣赏美景,陶冶情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你认为中国石拱桥的美在什么地方吗?二、前提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作者简介:吴冠中。

三、初读课文感知桥美1. 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认为桥之美美在何处?2. 请你依据总分总的结构,将文章划分为三段,并说说理由。

3. 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4.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细读研究,品味桥美1. 为了把“桥之美”的审美原则说明清楚,作者用了哪些材料,使用了什么方法?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说明这个审美原则的?2. 第四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各自什么环境中起了什么作用?3. 第五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环境中起什么作用?4. 第六自然段还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也与环境构成了绘画美么?五、精读讨论,赏析桥美请你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你喜欢的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是因为景物描写的美还是因为语言美?用“我喜欢桥,美在,因为”的句式说一说,再小组合作交流。

温馨提示:分析时可以从修辞,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美,也可从景物描写或景物中的意境体会美。

示例:(1)江南水乡的石桥。

(2)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

——江淹的《别赋》(3)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4)苏州的宝带桥。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

(6)铁索桥。

(7)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

六、拓展延伸1. 请你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图片写一写青岛栈桥。

2.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七、达标检测八、作业1、把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认真地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写出自己的体会,背过自己喜欢的句子。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桥之美导学案

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桥之美导学案

12.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

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

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走进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

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学情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驻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2、释义:见注解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桥之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桥之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2*桥之美【导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 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 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1) 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举例子的作用分析方法】1 •举例子的特征: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先从道理上讲,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作用: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 •标志:例如,以什么为例,如等标志性词语。

4 •格式:举_______ 例子,更真实具体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 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情景导入成问题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以其本身的美给人联想。

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又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勾勒,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煞风景(sh Q 魅力(m可销魂(xi a o) 颐和园(y i)驻足(zh 纤细(xi a n)前瞻后顾(zh ai)孕育(y O n)险峻(j un) 点缀(zhu i)2 •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桥之美》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桥之美》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桥之美》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掌握科普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区别。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掌握科普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区别。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资料链接: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

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

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煞()纤()细驻()足前瞻()后顾点缀()2.形似字组词①销()俏()峭()削()②峻()竣()俊()骏()③孤()弧()狐()瓢()④魅()魄()魏()魁()3.解释下列词语。

驻足:极目:煞它风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4.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②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③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遍史诗似的满足。

()5.搜集古诗文中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二、课堂研讨(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学法指导】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合作探究】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1.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十二桥之美【学习目标】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1.题目解读《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

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

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走近作者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某某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

一九四二年毕业于某某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

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

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

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

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

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 - 桥 之 美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 - 桥 之 美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 *桥之美12 * 桥之美【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揣摩文中难句所蕴涵的情味。

【学习流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煞它风景()zhù()足 xiāo ( ) 魂媒介( )2、想一想,有那些赞美桥的古诗词,把它写下来。

3、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4、为了更好地阐释“桥之美”,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5、理解文中语句丰富的蕴涵。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说说《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7、收集有特色的桥的图片,与同学交流鉴赏,并选择其一写一篇短文(可以说明,可以描写)。

8、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水是会“说话”的。

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

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暧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

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刻,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放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12.桥之美》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12.桥之美》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12.桥之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2.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3.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知识要点】一、资料助读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生于江苏宜兴,1938年始用“吴荼茶”为笔名,后改为“荼”,成为他油画作上的签名。

大学毕业后,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

1950年回国并任教于中央美院。

吴冠中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

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速度。

2.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抓关键句:)(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了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总结: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4.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三、合作探究在画家眼中,不是所有的桥都是美的,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桥在画家眼中不美么?举出具体例子作分析。

(1)南京长江大桥本身的直线因与周围环境不能构成衬托、呼应关系而无美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2《桥之美》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芦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石桥天水间的长桥山区的风雨桥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二、重点研读1、读第四段,说一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示例赏析:第1,2句。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苇丛人的情感,从“发闷”到“舒畅”写出了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苇丛背景的单调,也使原本狭窄拥挤的桥之美空间陡然变得疏朗开阔起来。

桥本身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也因芦苇的映衬更加美丽。

这就是乌镇小河两岸的石桥在苇丛的配合下所展现的美。

(第3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的对比,鲜嫩的柳条与黯淡的石块,这里有色彩上的明亮与灰暗的对比,稳如磐石的桥身,伫立两岸的房屋与随风摇摆的柳枝,缓缓流动的河水又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种种对比,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因桥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而显得和谐统一。

(第4、5、6句)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修长的桥身与宽阔的水面交错纵横,这样不仅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桥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灵气和生命。

(第7、8句)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两者互相对照却又和谐统一,风雨桥的舒适与惬意尽在其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新人教版

1二、《桥之美》学习目标:一、积存词语,流畅、有情感的朗诵课文。

二、把握作者喜爱桥的缘故,把握文中的事例。

3、体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故意蕴的语言。

学习进程:前置作业一、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二、说明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课堂探讨一、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二、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多数喜爱桥”,作者本人也是如此,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的地址,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4、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恍如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愉快的气。

为何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5、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何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6、不管是木桥仍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为何说“形与色”的乐曲?当堂检测(一)、积存与运用一、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二、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4、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A.艺术形式处置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不时划断陡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 品析语言,感悟意境。

3. 欣赏美景,陶冶情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你认为中国石拱桥的美在什么地方吗?
二、前提测评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作者简介:吴冠中。

三、初读课文感知桥美
1. 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认为桥之美美在何处?
2. 请你依据总分总的结构,将文章划分为三段,并说说理由。

3. 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4. 小结
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细读研究,品味桥美
1. 为了把“桥之美”的审美原则说明清楚,作者用了哪些材料,使用了什么方法?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说明这个审美原则的?
2. 第四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各自什么环境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第五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环境中起什么作用?
4. 第六自然段还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也与环境构成了绘画美么?
五、精读讨论,赏析桥美
请你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你喜欢的桥?并有感情的读一读,是因为景物描写的美还是因为语言美?用“我喜欢桥,美在,因为”的句式说一说,再小组合作交流。

温馨提示:分析时可以从修辞,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美,也可从景物描写或景物中的意境体会美。

示例:
(1)江南水乡的石桥。

(2)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

——江淹的《别赋》
(3)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4)苏州的宝带桥。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

(6)铁索桥。

(7)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

六、拓展延伸
1. 请你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图片写一写青岛栈桥。

2.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1、把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认真地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写出自己的体会,背过自己喜欢的句子。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