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2第二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课件PPT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c72b3384254b35effd34ae.png)
11
例题分析——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
• 2、用上一年度的面粉生产的面包和用本年度的面粉生产的面包对GDP的 核算没有影响。()
• 3、外国专家为支持本国的E经v济al建ua设t而ion在本on国ly获. 得的报酬应当计入GDP。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40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3000
2000
1000
0
青海 宁夏 甘肃 贵州 新疆 内蒙古 重庆 天津 山西 陕西 吉林 云南 江西 广西 北京 安徽 黑龙江 湖南 福建 四川 湖北 上海 辽宁 河北 河南 浙江 山东 江苏 广东
单位:亿元人民币
第11当然
相同。
要素市场
收入:生产要素报酬
第15页/共38页
15
图2-2.三部门的收入支出循环
收入
要素市场
要素支付
储 蓄 Ev货al币ua市ti场on only. 借 贷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借r .贷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 如果某项产品或服务不在市场上出售,不具备市场价格,怎么办呢?两种
方案:
Evaluation only.
Crea• t对ed能w进i行th估A算sp的o产se品.或Sl服id务es,f按or估.N算E价T值3计.5入CGlDiePn,t 如Pr居o住file自己5.的2.房0.0. 子GDP中C应o计p入yr相ig当ht于2租00给4别-2人0而11获A得s支po付s的e 租Pt金y。Ltd.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002f8b4693daef5ff73d26.png)
5.4 IS-LM分析:总需求方面的均衡
5.4.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5.4.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6章 总需求曲线与需求管理政策
6.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及变动
6.1.1总需求函数(曲线)的含义及相关效应 6.1.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6.1.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6.1.4特殊的总需求曲线
9.6.2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对相关政策效果的影响
第10章 投资函数
10.1 投资决定的原则及有关因素
10.1.1预期收益与投资 1.对投资项目产出的需求预期 2.产品成本 3.投资税减免
目录
第8章 基本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 策和收入政策
第9章 消费函数 第10章 投资函数 第11章 凯恩斯以后货币需求函数理论的发展 第12章 货币供给函数 第13章 国际收支平衡 第14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目录
第15章 通货膨胀理论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17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18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19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第20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21章 当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分歧及新
8.2.2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相机抉择)的财 政政策 1.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2.斟酌使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8.2 财政政策
8.2.3功能性财政和预算盈余 8.2.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8.2.5赤字与公债
8.3 货币政策
8.3.1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一般认为,中央银行具有三个职能: (1)作为货币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2)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 (3)作为国家的银行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https://img.taocdn.com/s3/m/ffd17fb5284ac850ad02422f.png)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虽然张小山每次打的上班比乘公交车上班需多花费9元钱,但却因此节省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试考虑当张小山的收入至少为多少元/小时的时候,他才愿意选择打的上班(结合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点)?答: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由此导致了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选择问题。
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对张小山来说,上班乘公交和打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的,加之时间是相对稀缺且是有成本(机会成本)的,工资越高,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
打的比乘公交多花费9元,但是其“收益”是半小时,所以当张小山的工资至少是18元/小时时,张小山才会选择打的。
2.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是如何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答:斯密认为,只有在允许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才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个人对私利的追求能够最终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
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调节机制,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表示出来,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调节下能够趋于一致,从而市场经济是内生稳定的。
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吸收边际革命的成果,利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即从单一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对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产生影响,认为市场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市场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内生稳定性。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https://img.taocdn.com/s3/m/685fbf44ad02de80d4d8402c.png)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1.稀缺性与选择选择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一一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对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
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经济学又可定义为研究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
2.选择与机会成本选择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人们要作出选择的决策就必须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学中,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所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3.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选择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劳务,什么因素决定了社会去提供更多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②如何生产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价值。
③为谁生产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之后,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分配问题(其实质是收入的分配)。
为谁生产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整个经济的产出存在着一个极限。
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出所造成的极限可以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以描述。
(完整版)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完整版)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https://img.taocdn.com/s3/m/31554ff3eff9aef8951e0652.png)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1.稀缺性与选择选择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一一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对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经济学又可定义为研究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
2.选择与机会成本选择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人们要作出选择的决策就必须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学中,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所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3.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选择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劳务,什么因素决定了社会去提供更多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②如何生产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价值。
③为谁生产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之后,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分配问题(其实质是收入的分配).为谁生产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整个经济的产出存在着一个极限。
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出所造成的极限可以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以描述。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PPT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87419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e.png)
货币政策的目标
02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03
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与工具
经济增长
1
国际收支平衡
2
货币政策的工具
3
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与工具
0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02
再贴现率
03
公开市场操作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应用于社会总需求 严重不足,社会有效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下跌阶段。
策略
经济发展的策略包括促进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 展、加强国际合作等。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是经 济增长的延伸和拓展,强调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的发展。
区别
经济增长主要关注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更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全面进 步。此外,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短期的过程,而经济发展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制度与外汇市场
汇率制度 开放经济下,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常见的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等。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开放经济下国际间进行货币兑换和资金流动的 重要场所。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中央银行、 跨国公司等。
汇率波动与风险管理 开放经济下,汇率波动会对一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企业 和个人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应对汇率风险。
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
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重要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GNI)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45d24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d.png)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课件教案:《宏观经济学第二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的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测量、储蓄与投资、货币与利率、通货膨胀和失业等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国民收入的测量方法,包括GDP和GN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以及货币与利率的作用。
3. 学生能够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国民收入的测量方法,储蓄与投资的关系,货币与利率的作用,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
难点:GDP和GNP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新闻报道,引出国民收入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国民收入的测量方法:讲解GDP和GN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讲解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储蓄与投资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 讲解货币与利率的作用:解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5. 讲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通过实例和数据,展示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
6. 随堂练习:给出相关的计算题和选择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 国民收入的测量方法:GDP、GNP的计算公式。
2.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图表和数据展示。
3. 货币与利率的作用:图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4.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定义和影响。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计算一个国家的GDP和GNP。
答案:GDP = C + I + G + (X M);GNP = GDP + (X M)。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描述储蓄与投资关系的选项。
答案:储蓄与投资是相等的,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会出现经济过剩,当储蓄小于投资时,会出现经济不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讲解是否清晰明了,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是否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590df8b49649b6648d74775.png)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A.选择会导致短缺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C.人们具有机会主义倾向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答案】B【解析】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因此面临选择时,必须面临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问题。
2.局部均衡分析是对()的分析。
A.某一个部门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B.某一个市场的分析而忽略其他市场C.经济中所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D.与供给相独立的需求的变化【答案】B【解析】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3.宏观经济学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A.加总的应用B.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作用C.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相互作用关系D.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4.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流量?()A.GDPB.外债总额C.现有住房总面积D.失业人口【答案】A【解析】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概念,因为它表示的是某段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所新生产出来的价值或最终产品的价值是多少。
外债总额、现有住房总面积和失业人口都是存量,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存量?()A.GDPB.投资C.失业人口D.人均收入【答案】C【解析】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失业人口是存量的概念。
GDP、投资和人均收入都是流量的概念,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二、简答题1.简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宏观经济学在整体研究思路上具有哪些特征?答:(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国民收入觉得模型)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国民收入觉得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91f619c84868762caaed57e.png)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论述:在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产出即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潜在GDP)。
答:(1)从供给方面而言,总量生产函数表明在资本及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总产量由就业量决定。
在古典模型中,就业量取决于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并且劳动市场的价格(实际工资)能够灵活变动,这确保了劳动市场的就业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劳动市场出清)。
如图3-13所示,对应于就业量*L,有总量生产函数曲线上的产出水平为*Y。
*Y 为充分就业产出或潜在GDP。
总量生产函数代表了整体经济的供给能力,而劳动市场始终维持充分就业决定了总供给达到潜在GDP的水平。
图3-13 古典模型中的产出决定(2)从需求方面而言,一般均衡意味着,当经济中所有市场的价格都具有伸缩性时,社会所提供的产品组合即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组合。
也就是说,产出完全被需求所吸收,充分就业产出得以维持。
因此在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产出即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2.当劳动供给曲线发生移动时,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潜在GDP)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当发生技术进步或资本增加时,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答:(1)如图3-14所示,在资本和技术固定的情况下,总量生产函数描述了总产出与就业量之间的正向变动关系。
假设劳动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在劳动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实际工资下降,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下降,就业量增加,在技术和资本不变情况下,产出会增加,如图3-14中的就业量增加,均衡产出水平增加,但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不变,因为古典模型认为实际工资具有伸缩性,当出现劳动超额供给时,市场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际工资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直至回到充分就业水平L ,从而产出回到充分就业产出。
(完整版)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2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完整版)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2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7f6374e53a580217fcfe5d.png)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的科学,它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行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1.衡量整体经济状况的三个关键变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对于这个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名义GDP和实际GDP.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来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被称为名义GDP的。
实际GDP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
根据基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实际GDP由于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不同年份间实际产出量的大小比较起到一个很好的指示作用.②利用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GDP时可能存在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经济活动并未通过市场来开展,这就使这些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被GDP统计所忽略.③在GDP的核算中,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剔除了对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④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⑤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
(2)一般价格水平①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篮子商品",根据这些代表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零售价)所计算出来的一般价格水平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宏观经济学课堂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e2af2d97f1922791688e837.png)
宏观经济学课堂笔记引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总量分析2.边际分析3.静态分析4.比较静态分析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四、生产指标1.GDP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 GDP增长率2、失业率3、通货膨胀率4、利率——国内货币价格5、汇率——国际货币价格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济社会(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动)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GDP的核算范围1、GDP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一个国民概念,区别于GNP.例;美国在中国内生产的产品价值,计入中国的GDP,计入美国的GNP。
GDP=A+BA表示本国或本地区创造的某种产品的价值。
B表示外国在中国的永久性居民所创造的某种产品在其他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GNP=A+C C是指国外要素收入GDP=GNP+B-C净外出支付推出 GDP=C+I+G+(X-M)2、凡是旧货交易所产生的收入或产出不计GDP3、生产要素产权交易所产生的产出或收入,不计GDP4、自产用的最终产品不计GDP三、GDP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需求法)GDP=C+I+G+C+(X-M)2、收入法(供给法)GDP=工资+利息+专利收入+利润+地租+间接税+要素收入流出(NFP)GDP=yd+T+NFP=C+S+T+NFP四GDP的折算指数1、定义:名义GDP实际GDP2、名义GDP:当期市场价格核算得来的3、实际GDP:基期价格核算的GDPGDP的名义增长与实际增长同一个价格,通常用实际增长五、与GDP有关的概念1、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2、NI(国民收入),通常是指一个概念体系,包括GDP、GNP 、NDP 、NI 、PI3、PI(个人收入)4、D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GDP增长率———经济增长程度GDP名义增长率=2008名义GDP-2007名义GDP * 100%2007名义GDPGDP实际增长率=2008实际GDP-2007实际GDP * 100%2007实际GDP第二章国民收入的简单决定一、凯恩斯定律: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它只会引起社会总供给的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7ed9a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4.png)
经济政策
01
02
03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 整税收和支出水平来影响 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政策 手段。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 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 利率和总需求的政策手段。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干 预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来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 增长的政策手段。
0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化。
总供给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 所有企业愿意且能够提供的总 产出的量。
总供给由所有企业的生产能力 决定,并受到技术、资源、劳 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影响。
总供给曲线描述了在不同价格 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总产 出的量。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与失衡
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水平。 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均衡,经济将出现波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
宏观经济学第二章课件
目录
•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国民收入核算 •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总需求与总供给
01 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定义
宏观经济学定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总体经济 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整个国民 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 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0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扩张和 产出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衡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 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的科学,它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行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1.衡量整体经济状况的三个关键变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对于这个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名义GDP和实际GDP。
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来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被称为名义GDP的。
实际GDP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
根据基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实际GDP由于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不同年份间实际产出量的大小比较起到一个很好的指示作用。
②利用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GDP时可能存在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经济活动并未通过市场来开展,这就使这些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被GDP统计所忽略。
③在GDP的核算中,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而剔除了对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④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⑤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
(2)一般价格水平①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篮子商品”,根据这些代表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零售价)所计算出来的一般价格水平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对人们的消费具有代表意义的商品往往会发生改变,此时用于计算CPI的代表性商品的构成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CPI从消费的角度衡量了一般价格水平。
②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PPI包括诸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度量生产者出售产品的平均价格水平,即出厂价)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度量生产者在购买原材料时所承受的价格)等。
PPI从生产的角度衡量了一般价格水平。
③GDP折算指数GDP折算指数是一个涉及范围更广的指数,涉及经济中的全部产品和服务。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3)失业率失业率反映了对稀缺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的利用状况,狭义的失业率仅针对劳动市场。
①对失业的衡量经济中并非所有没有工作的人都属于失业者。
那些(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劳动的人,在统计学被称为劳动力。
全部的劳动力中,又分为就业者和失业者。
而失业率即失业者人数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比重。
所以有: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失业者人数÷(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②隐性失业隐性失业指劳动者的就业不充分,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
如“冗员”和闲时的农民。
2.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题(1)经济增长对总产出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实际GDP的增长),稳定且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也显示了一国的综合国力正逐步获得提升。
宏观经济学对于产出增长的研究,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不同的框架进行。
①经济增长理论虽然短期中的实际GDP具有波动的特征,但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范围来观察,实际GDP 又会显示出一种增长的趋势。
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价格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能够充分调整,使市场出清得以保证。
也就是说,在研究长期问题时,常假设价格具有伸缩性。
假设长期中的价格具有伸缩性,也就意味着长期中的经济会运行于充分就业状态。
②经济波动理论从图2-1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如图中的3个月或10个月),实际GDP的变动并不是平滑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波动特征。
即实际GDP总是经历着从谷底上升到顶峰(扩张);再从顶峰跌落至谷底(衰退)的过程。
实际GDP在短期的这种波动特征又被称为经济周期。
图2-1 实际GDP变动的短期与长期特征GDP 之所以在短期内会偏离增长趋势线是因为价格在短期不能随供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换句话说,短期中的价格存在黏性。
由于价格黏性——尤其劳动市场的工资黏性,市场出清不再能够得到保证,对劳动的意愿需求可能和劳动的意愿供给发生偏离,此时经济的运行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状态。
对于这种偏离,经济表现出萧条或“过热”的状态。
③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产出增加时的目的:在短期,需要“熨平”经济波动,使之尽可能地运行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在长期,需要扩张生产能力,以促进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①物价稳定的重要性物价稳定对于维持一个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减少了一个市场化国家以货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时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
②价格水平的衡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
与之对应的是通货紧缩,即一般价格水平的下降。
此处的一般价格水平用“GDP 折算指数”来表示。
利用一般价格水平的概念,首先可以计算出通货膨胀率,以此衡量物价上升的速度。
假设今年的一般价格水平为1P ,而去年的一般价格水平为0P ,则年度间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年度通货膨胀率()100/P P P =-根据历史的标准,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每年2%~4%是适度的。
(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对应于理论分析中的要素市场完全出清的情况。
①失业的影响a .失业的存在表明经济中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经济产出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
b .失业不仅使整体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受损”,而且对失业者个人和家庭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除了生活变得拮据,失业者往往还会因为失业而增添许多心理压力。
②奥肯定律失业使产出“受损”的程度可以利用奥肯定律来说明。
奥肯定律描述了失业率波动与产出波动之间的数量关系。
奥肯定律认为,()n u u -与()y y -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函数关系: ()()ny y u u β-=--,()0β> 在上式中,u 为失业率,n u 为失业率的长期平均值,y 为实际GDP 增长率,y 为潜在GDP 增长率,β为系数。
在奥肯的研究中,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产出上升3个百分点,即3β=。
奥肯定律就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估算规则,它是一个近似的估算规则。
最新的估算数据是:失业率每下降1%,会导致产出上升2%~2.5%。
二、国民收入核算1.增加值法(生产法)核算GDPGDP 是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剔除了中间产品的价值,因此GDP 即表现为各个生产环节中所创造的新价值(增加值)的总和。
即:GDP=经济中所有的企业增加值的总和根据上述方法核算GDP的过程被称为增加值法,由于涉及对生产环节增加值的统计,所以又称为生产法。
2.简单经济流程图与GDP核算宏观经济运行流程概括了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与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家庭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图2-2 只包括家庭和企业两部门的简单经济流程图图2-2中的下半部分显示,家庭(要素所有者)通过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实物流Ⅱ),获得以利息、地租、利润、工资等形式出现的要素所有者收入(货币流Ⅱ),而企业通过购买来的生产要素生产并向家庭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
图2-2中的上半部分显示,企业将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服务提供给家庭(实物流Ⅰ),而家庭为购买这些最终产品与服务须对企业进行货币支付(货币流Ⅰ)。
这样,最终产品和服务实现了一个循环的流程,整个经济处于均衡运行之中。
货币流Ⅰ等于货币流Ⅱ意味着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因此,对于计算出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既可以从总产出的角度,也可以从总收入的角度进行核算。
3.支出法与收入法核算GDP图2-3是一个扩展后的更为详细的经济运行流程图,它包括了三种类型的市场(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及四种市场参与者(家庭、政府、企业、其他国家)。
图2-3 详细的经济循环流程图(1)支出法核算GDP图2-3中的产品市场,四大类支出构成了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流向(实线)。
具体包括:①一部分最终产品和服务被家庭购买,用于个人消费,称之为消费支出(C);②有一部分最终产品被厂商用于建造厂房及制造机器,这些产品称为投资支出(I);③有些最终产品和服务被政府购买,即政府购买支出(G);④还有一部分最终产品与服务被用于出口,而在出口的同时,国民消费的、投资的或由政府购买的一些产品又是从国外进口的。
因此用净出口(NX,即出口与进口的差)来衡量外国对本国最终产品与服务的购买。
由此,若利用支出法来核算GDP,可以将GDP分解成各个支出项目之和,即:=+++GDP C I G NX(2)收入法核算GDP从收入角度看,除去购买中间产品所支付的款项外,企业将它从出售最终产品与服务中所获得的收入(即增加值)用于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对雇用的劳动力支付工资;对借贷资金支付利息;向政府交纳间接税(如销售税);更新生产过程中设备磨损的折旧费用;获取利润。
因此,若利用收入法来核算GDP,可以将核算公式写成:GDP=工资+利息支付+间接税+折旧+利润4.产出的其他衡量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GNP与GDP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付由上式不难看出,GDP衡量了在国内生产的总收入,而GNP衡量了国民(一国公民)所获得的总收入。
一般情况下,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与对国外的要素支付在数额上比较接近,因此GDP与GNP的值往往比较接近。
(2)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净值(NNP)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它衡量了经济活动的净结果,即:NNP=GNP-折旧折旧是指生产过程中机器或其他资本品磨损的价值(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折旧又被称为固定资产消耗)。
(3)国民收入NINI代表了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国民收入即指上述GDP或GNP),它衡量了一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间接税不构成企业的收入,所以不包括在国民收入之内,如销售税之类的间接税是由企业交给政府的,构成消费者所支付的产品价格与企业所得到的收入之间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