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劳动分工。
1)因为某个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都是特定的,一般掌握一种技能,最多几种而已,不可能是全能劳动者;2)每个劳动者只能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只生产一道或几道工序,即单个劳动者的劳动只是社会化大生产劳动的一部分;3)劳动者的生活却需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
所以,劳动者需要先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参与大生产劳动换回工资,然后再用工资去交换各种消费品。
4)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者的劳动力自然地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注意,不是整个自然人全部变成商品)。
关键问题是劳动者要拿到足额的工薪(一般要占劳动总价值的六成左右),同时通过社会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这样才能避免遭到剥削。
只要存在剥削(不当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工薪福利就肯定是不足额的。
3、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上的特点:1)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
2)但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计量。
3)可以间接用供养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4)“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4、劳动力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为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为提高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此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作为商品时,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
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如果简单地把价值看作是劳动价值,那么“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完全等同于“劳动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逻辑循环的文字游戏。
显然,动物界只有极微弱的价值现象,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存在价值现象的,而人类社会特有的价值现象到底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由于人们通常认为自然界有许多事物的使用价值是天生的,不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劳动是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价值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笔者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然而要清晰地理解这一重要结论,就必须首先理解如下概念: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二、重新确立劳动价值的度量方式长期以来,劳动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神秘、高度抽象的概念,除了政治经济学,几乎没有其他学科真正提及它,劳动价值论没有被其他学科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实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通约性”才可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马克思根据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即任何劳动都需要耗费时间)来确定劳动价值的度量方式和度量单位,提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并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并指出:劳动价值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具体概念,是由人的具体劳动创造的,其结果就把劳动价值概念神秘化、模糊化了。
在农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初期,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在体力劳动和大机器生产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劳动者个体,单位时间内所创造或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相差不大,且对“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认定也较为容易,对于不同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之间的比较也较为直观。
但是,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在脑力劳动和信息生产过程中体现得越来越模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劳动者个体,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或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差异越来越显著,可能存在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差异,且对“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认定也相当困难易,对于不同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之间的比较也几乎不可能。
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
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
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
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仇德辉如果简单地把价值看作是劳动价值,那么“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完全等同于“劳动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逻辑循环的文字游戏。
显然,动物界只有极微弱的价值现象,或者可以说根本不存在价值现象的,而人类社会特有的价值现象到底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由于人们通常认为自然界有许多事物的使用价值是天生的,不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劳动是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价值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笔者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然而要清晰地理解这一重要结论,就必须首先理解如下概念:一、重新确立劳动价值的度量方式长期以来,劳动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神秘、高度抽象的概念,除了政治经济学,几乎没有其他学科真正提及它,劳动价值论没有被其他学科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成为了一门“孤花自赏”的科学。
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通约性”才可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马克思根据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即任何劳动都需要耗费时间)来确定劳动价值的度量方式和度量单位,提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并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并指出:劳动价值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具体概念,是由人的具体劳动创造的,其结果就把劳动价值概念神秘化、模糊化了。
在农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初期,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在体力劳动和大机器生产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劳动者个体,单位时间内所创造或所付出的劳动价值量相差不大,且对“社会一般劳动条件、一般劳动强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认定也较为容易,对于不同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之间的比较也较为直观。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慎言[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要素,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了的情况,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澄清了劳动非商品论的模糊认识,进而提出了新的生产要素价值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占主体的劳动用工制度已经消失,劳动已经成为商品,资本不再是占有剩余价值的独立的一种社会力量,而是与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生产要素;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并不是活劳动独立创造的,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晶,资本应该与活劳动平等地参与新增价值的分配。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现代市场经济价值增殖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题,不仅是我国经济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攻克的理论难题,同时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急需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关系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范畴,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卖的商品究竟是劳动力或是劳动?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41页)(一)正确认识劳动力的内涵和特性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应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对价值源泉的追问:劳动力使用价值大于其价值并创造新价值
对价值源泉的追问:劳动力使用价值大于其价值并创造新价值黄湘中[摘要] 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大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属性;劳动力价值一般是按资本获利多少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的,由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劳动力价值的高低。
劳动力使用价值来源于体力和脑力消耗以及知识和技能增长,可以无止境提高,形成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生产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的不同概念,指出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与资本交换并创造价值。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就是劳动的物化,就是价值的创造”。
因此,价值源泉不是抽象劳动,而是劳动力使用价值。
长期以来,“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被视为价值源泉的定义,它与“价值是抽象劳动”发生矛盾,应予扬弃。
[关键词] 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商品两重性;抽象劳动[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1)07—0001—05 [收稿日期] 2010—12—28[作者简介]男,陕西郡县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于价值和价值源泉,教科书和《辞海》的定义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出比它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超出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_3这里出现了两个价值源泉:“抽象劳动”和“劳动力使用价值”,对此有必要加以甄别。
“抽象劳动”(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指价值实体(商品中物化的劳时间),“劳动力使用价值”指劳动力发挥的效能或劳动力的使用(活劳动)。
前者指劳动的耗费,后者指劳动主体。
逻辑上是劳动力耗费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不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最大的问题在于“抽象劳动”这个概念“不能证明怎么会产生剩余价值,也不能说明资本家作为工资付给工人的劳动量与资本家用这个物化劳动量购买的活劳动量之间的不相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出自 MBA智库百科(/)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编辑]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价值论剖析
三、劳动价值论剖析:物化劳动价值论双重定义互相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归根到底是历史唯物主义。
其基本原理的核心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32-33页)劳动价值论的本质是“物化劳动价值论”。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
过程消失在产品中。
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
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
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205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商品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商品”,都是“物质”(劳动对象)与“劳动”这两个“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物化”了一定的劳动时间。
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这个“物化劳动”被赋予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形式。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研究“物化劳动”的价值。
因此,这里可以给劳动价值论贴一个“物化劳动价值论”的标签。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202页)“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把它们吞食掉,因而是消费过程。
这种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产品当作活的个人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前者把产品当作劳动即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
因此,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
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208页)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消费物质要素”的过程,但马克思严格区分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指出“劳动过程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与劳动力二重性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分别描述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核心特征。
在现代经济中,商品和劳动力的二重性相互作用,是经济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首先,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是一种实物属性。
例如,食品、衣物和住房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能够被交换的价值,是一种抽象属性。
例如,通过货币或其他商品的交换,商品可以转化为其他商品或货币。
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形成了市场供求的基础。
劳动力二重性是指劳动力既是商品的一种,也是生产者的劳动能力。
作为商品,劳动力具有交换价值;作为生产者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决定了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价格,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劳动力的作用和效能。
劳动力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形成了劳动市场的基础。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力二重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首先,商品二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
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变化时,例如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这将导致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并可能提高劳动力的价格。
相反,当商品的使用价值下降或商品的價格下降,企业可能会裁减劳动力,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因此,商品的二因素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其次,劳动力二重性会影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各个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效能。
有些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技能和经验,能够生产高质量的商品,因此他们的劳动力使用价值更高。
这将导致高质量的商品具有较高的交换价值,从而影响商品的价格。
同时,劳动力的交换价值也会影响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策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商品交换不是简单的物物联系,是通过物建立的人和人的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已经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它是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
正是因为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才会发生交换。
使用价值表现的是商品的差异性。
物的属性是能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他人的需求。
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
劳动产品可以满足人的需求(共性)。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强调的是对他人有用的“社会使用价值”(特性)。
使用价值有时指物的有用性,有时指商品体本身。
物的有用性是能用来交换的前提,所以马克思将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看作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然后,马克思从商品的自然属性转换到量的分析——交换中的数量关系价值: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或者说是价值实体。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所以,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
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创造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除了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这一面外,还有共同的、同质的一面,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这种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生产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
政治经济学__复习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范畴: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货币:①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①是指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流通手段:①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价值理论;本文针对这一理论的若干观点提出三点不同看法:第一,使用价值不仅具有同质性,而且是交换的核心内容,因此,不能排除使用价值在交换价值决定中的作用;第二,同一人类劳动并不能创造等量的价值,这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矛盾的;第三,价值“转形”之后,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的客观事实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本文认为,决定交换价值的是一般使用价值;一般使用价值实体是由要素共同创造的;在供求平衡状态下,等量要素创造等量一般使用价值,活劳动只是创造一般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素;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理论;使用价值;价值价值理论,更切恰地说,应该叫关于交换价值决定的理论,即交换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理论;从现象上看,交换价值即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互交换的比例;在商品经济中,不同质的物品或活动总是相互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和普遍现象;经济理论认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问题在于,价值“藏在深闺人不识”,它究竟是狸猫还是太子,各说不一;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价值理论;然而,它作为交换价值决定的理论,却不无可商榷之处; 一、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吗劳动价值论的经典作家在论证“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命题时,一般都把排除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可能性作为“序曲”奏响的;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学派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理由的差异;古典学派的理由也不能成立,但这里我们撇开不谈;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使用价值是具体的不可比的,而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所以它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即人类劳动本身;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只有异质性,是不可比的这种认识不符合实际;使用价值是具体与一般的统一;这正如德国的一位近代哲人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片叶子; 任何使用价值首先都是具体的;使用价值的具体性是由物品或活动的个别属性和个人或社会的具体需要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使用价值的个别特点;使用价值因物而异,因人而异;不同的物品或活动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比如食品可以充饥,棉衣可以御寒;同一物品或活动,在不同的人那里其使用价值也会有所不同;如同一枚邮票,在有些人手中只是一般的邮资而已,而在另一些人手中却是价值连城的收藏品;使用价值的具体性是由物品或活动的自然属性和人的需要的个别特点决定的;世界上既不存在可以满足人的一切需要的“万能”的使用价值,也不存在超越所有具体使用价值的“空泛”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异质的、具体的; 然而,不同的使用价值也有同质的一面;使用价值的同质性是由使用价值的共同属性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使用价值的一般属性;任何使用价值都是物品或活动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只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品或活动才有使用价值;撇开人的需要,就无所谓使用价值;如果我们舍去使用价值的具体性和个别性,那么,一切使用价值都是一般的使用价值,即物品或活动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一般使用价值是对物品或活动有用性的抽象概括;满足人的需要是所有使用价值的共同特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使用价值都是同质的、一般的;一般寓于具体之中;任何同类事物都具有同质性,否则,它就算不上同类事物; 从理论上说,任何使用价值都是具体与一般、异质与同质的统一;因此,那种认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在量上不可比较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它仅看到了不同使用价值异质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不同使用价值同质的一面;不同使用价值在进行量的比较时,异质的一面被舍弃了,进行比较的是同质的一面; 使用价值具有同质性,这并不意味着使用价值就必然地是决定交换价值的那个“东西”;交换价值的决定取决于商品交换的目的;商品并非只有使用价值和劳动产品这些属性才是同质的;如果按照传统的商品观,商品在重量、面积和体积等方面也有同质性;但是,人们在交换中,对各个别商品进行比较时,既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这些属性逐一比较,又不是剜到篮中便是菜,任意扯过某一属性随便比较,而是根据交换的目的,比较那些有实践意义的典型属性;众所周知,商品交换是从物物交换开始的;在物物交换中,人们所要让渡的商品一般是多余的或非迫切需要的产品,而要取得的商品一般是缺少的或更需要的产品;换言之,交换双方所钟情的不外是对方产品的使用价值;可见,使用价值是物品或活动成为商品的唯一“资本”;货币不过是具体使用价值实体的转化形式和一般形态;因此,排斥使用价值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实质;效用价值论看到了这一点,这是它能够在众多价值理论中占有重要一席的关键所在;总之,所谓商品交换,从物质内容来看,它是一定量的一种使用价值实体同一定量的另一种使用价值实体相交换;从社会内容来看,则是一种生产活动同另一种生产活动相交换;因为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总的来说,只有生产活动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实体;劳动仅仅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一个重要的要素,但是“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注1“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它所剩下的并非只有“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这一点,而是要素的耗费;商品是被一部分人占有的并用来交换的使用价值实体;使用价值实体主要来自生产; 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核心内容;无论是简单商品经济,还是发达商品经济都是如此;排斥使用价值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使用价值始终是商品生产者追逐的情人;注2既然取得使用价值实体,满足需要是商品交换的目的,那么,人们在交换中比较双方产品的着眼点只能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别的什么;只有能够反映使用价值大小的某些属性的量,才能成为商品交换的比例;与斯密不同,马克思没有完全排斥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联系;但是,仅仅承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不够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是这样,那么赶脚的可以用一头弱驴与另一个赶脚的“等价交换”一头壮驴;经验告诉我们,不论弱驴与壮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等的,还是前者大于后者,这笔交易都是不现实的;因为崐对赶脚的来说,弱驴的使用价值不及壮驴;相反,天上掉下来的壮驴却可以与人工喂养的壮驴进行“等价交换”;可见,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使用价值并非只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是交换价值的直接决定者;不过,交换价值不是由具体使用价值决定的;在实践中,人们是把具体使用价值作为一般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交换价值不过是使用价值的外化,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马克思认为,小麦和铁任何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要把它们化为既不是小麦也不是铁的“第三种东西”;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他举了“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人们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首先把直线形分成三角形,然后再把三角形化成“底乘高的一半”;注3几何学知识告诉我们,这个“底乘高的一半”就是一般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例子说明,要比较具体直线形的面积,必须把它转化为一般直线形的面积;同理,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它的使用价值不是被抽去了,而是被“抽象”了;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这是对的,但不能就此认为它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事实上,作为交换价值,商品不能包含的是任何一个具体使用价值的原子,但必须充盈着一般使用价值的原子;撇开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在商品交换中,只有代表一般使用价值的典型属性的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实体才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实体完全相等;这个能够代表一般使用价值的典型属性即商品的社会必要生产时间,它以社会供给必要生产时间为基穿但是,社会供给必要生产时间不等于社会必要生产时间,社会必要生产时间是社会需求的供给必要生产时间,也就是说,社会需求必要生产时间是社会供给必要生产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生产时间的条件;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交换中;不论耗费多少劳动或要素,如果某种产品没有需求,它就没有交换价值,也就没有价值;二、“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能“创造”等量的价值吗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形成价值实体的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什么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呢我认为,“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只能理解为“同质等量的体力和智力的使用”;按照经典作家的解释,所谓劳动力,即“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注4这里所说的同质的体力和智力,既不是具体意义上的,也不是通常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完全一样”的一般意义上的体力和智力;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了的话,有的学者也是如此解释的;注5如果我们对“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的理解不是到此为止,而是进而或者直接把它理解为“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平均劳动力”,或曰“社会必要劳动力的耗费”则是不妥的;说把“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进而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力的耗费”不妥,是因为两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个别劳动进行“同质性加工”的结果,而后者则是对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劳动进行“算术平均”的结果;说把“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与“社会必要劳动力的耗费”直接划等号不妥,是因为商品是由诸要素共同创造的,劳动不是唯一的要素,所以,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并不必然生产出等量的商品;换言之,如果生产条件不同,生产等量商品所耗费的任何意义上的劳动并不一定是等量的;既然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劳动的凝结,那么就只有从抽象出同质的劳动入手,进而证明同质等量的劳动创造等量的价值才是合乎逻辑的; 将个别的劳动力的耗费“抽象”为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必要的;因为现实中的劳动不仅是同质与异质的统一,而且就同质的一面来说也有部分质的差异;如熟练程度和强度的差异等;只有经过这种“抽象”,才能使劳动力的耗费真正同质,才能对各商品中耗费的劳动进行量的比较;现在的问题是同质等量的劳动能“创造”出等量的价值吗在现实中,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而用数学方法把现实中“品质”各异的劳动“折合”成为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至少目前人们还做不到;我们只有在头脑中“制造”这种同一的人类劳动;如,假设同一劳动者使用同一工具同时在两块肥沃程度悬殊的处女地上耕作;在这里,我们假设同一劳动者使用同一工具同时在两块地上耕作,这并不只意味着同时进行的劳动仅仅是具体劳动的一致,相反,更主要的,它表示一般劳动力耗费的同一;在上述假设中,土地的肥沃差异既不影响劳动的质,也不影响劳动的量;因为所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注6“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注7这只是说,劳动必须借助一定的劳动资料并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但无论劳动资料还是劳动对象,都仅仅是劳动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劳动本身;“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注8因此,只要劳动力的耗费“一模一样”,那就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假设中略去了种子等其它生产要素,是为了表述的尽可能简略; 从上述假设可以推知:1两块田地收获所凝结的抽象劳动绝对同质并且等量;因为同一劳动者使用同一工具同时耕作,使两块地收获中不仅凝结的活劳动相等,而且转移的死劳动也相等;而肥沃悬殊的处女地是“上帝”的“劳动果实”,没有可供转移的“人类劳动”;2由于肥沃程度的悬殊,一般情况下,这两块地的收获量是不会相等的;如果我们用“奥卡姆剃刀”把影响收获的其它因素统统剃去,那么收获量是绝对不等的;所谓“收获”,在这里并非指某一具体使用价值实体,而是指一般使用价值实体,即泛指有用的“东西”;如果这样考虑问题有些不习惯,也可以把它看成小麦或大豆等具体使用价值实体;现在的问题是,这在量上不等的两块地的收获中却“凝结”着等量的“同一人类劳动”;按照劳动价值论者的观点,它们的价值量也应该是相等的;然而这可能吗事实上,尽管这两块地的收获“凝结”着同质等量的劳动,它们的价值量却并不相等;相反,尽管这两块地的等量收获中“凝结”的劳动量不等,它们的价值量却相等;只有等量收获的价值才是相等的; 同质等量的劳动并不能必然地“创造”出等量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在头脑中“实验”的结果;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对劳动价值论产生疑问:如果说价值仅仅是由活劳动创造的,那么,同质等量的劳动应该创造等量价值;如果同质等量的劳动不能创造等量价值,那么,价值仅仅是由活劳动创造的观点还能成立吗我们可能得到的解释是,这两块田地收获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虽然相等,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是不等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也难以自圆其说;首先,从理论上讲,如果价值仅仅取决于劳动,那么只要个别劳动是社会平均劳动,即同质等量的劳动,它就应该起到“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它就应该能够提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就上述假设而言,如果该“社会”的全部劳动就是这同时进行的两次劳动,那么,任一个别劳动都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可是有的劳动却没有起到“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究其原因,“责任”在土地而不在劳动;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劳动;其次,如果假定收获多的生产条件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那么,收获多的劳动就是社会必要劳动的“化身”,收获少的个别劳动时间将被有计划按比例地“削减”,直到其等量收获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与“样板田”中等量收获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相等为止;如果说懒人的劳动水份大,拙人的劳动质量差,对这些劳动进行“压缩”确属必要;可是在这里,一样的“劳动”有的却被白白地打了“折扣”那就冤枉了;显然,耗费在薄地上的劳动为土地背了“黑锅”;因为耗费在薄地上的“个别劳动”与耗费在“样板田”中的“社会劳动”并无丝毫不同;就因为地薄收获少,一样的劳动耗费却低人一头地受到“非国民待遇”;传统经济学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过是为了自圆其说的主观“平摊”;商品的价值,谁的就是谁的; 总之,事实上,商品的价值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收获中“凝结”的劳动的多少,而取决于“收获”的多少;而“收获”的多寡取决于要素及其组合,劳动不能一锤定音;换言之,只有同质等量的要素耗费及相同组合,才能生产出同质等量的商品;也只有同质等量的商品才具有等量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与要素的耗费及其组合息息相关;自然物的一般使用价值在量上为零,但是,品质不同的自然物作为生产要素在一般使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这里,我把商品量与价值量等量齐观,并不是有意或无意将使用价值与价值相混淆;而是由于只有等量同一商品才具有等量的价值;这是我们讨论问题所面对的基本事实;如果抹杀了这个事实,讨论就成了智力游戏;尽管我们认为使用价值的本质是物品或活动的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与物品或活动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在供求平衡时,我们却可以接受传统劳动价值论者关于物品就是使用价值的说法;因为在供求平衡时,商品的量与使用价值的量以及价值的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即商品越多,使用价值越多,价值亦越多;反之亦然;即使供求不平衡,在同一时点上,商品的量与价值的量也是对应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无论在事实上还在理论上都是掰不开的;正因为如此,在经济思想史上,人们常常把它们弄混了;三、“转形”后的交换还是等价交换吗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而商品则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交换;这就是“转形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一学说解决了李嘉图价值理论的一大矛盾;其实,转形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在理论上,它与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相矛盾;在实践中,它与社会化市场经济的现实相矛盾; 我们知道,“等价物换等价物”注9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十分清楚,这个“价”即价值;所谓等价,即价值量相等;而生产价格虽然从理论上说它以价值为前提,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与价值是同质的,但是,除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等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部门产品以外,其它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在量上与其价值都是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高和周转速度慢的部门的产品的生产价格总是高于它的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低和周转速度快的部门的产品的生产价格总是低于它的价值;那么,当这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时,如果它们真的以生产价格的大致相等为基础,就在事实上不能贯彻等价交换原则;只要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变,这一情况就不会改变;无论用整个社会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的说法,还是用生产价格的变动总是反映价值的变动的理由,都是不能“化解”这个矛盾的;等价交换原则要求两种商品的交换必须在价值量上大致相等;当然这里说的“大致相等”只是一种趋势;然而,整个社会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不能保证这种趋势;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一步一趋也不能保证这种趋势;现在假设社会上只有A、B两种商品,A商品的价值量为1,B商品的价值量为9,而它们的生产价格都为5;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一致;这时,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也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交换时的价值量却是相当悬殊的;如果有人硬要说1:9也是大致相等,那么世界上也就无所谓什么“等”与“不等”了;再假设,A、B两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价格同时下降一半,情况是否会有“改善”呢一点没有; 转形说认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大体上是按照价值进行的;随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转化,商品就不是单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生产物来交换的;由于竞争,资本自由流动,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这样,利润就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注10这就是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一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二是靠供求的不平衡维持的;这与市场经济的实践相悖; 所谓资本的本性即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按照传统理论,资本是能够带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可见,转形说是把生产价格看作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特殊经济现象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价格应该回归价值,至少非资本主义企业的产品应该这样;因为,第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第二,如果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在市场上“白白地”把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交换”过去,显然是损害对方利益的;这不仅违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而且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事实上,生产价格的“回归”是不可能的; 转形说认为,资本的本性是在竞争中实现的;即由于要求获得平均利润,资本在各部门流动,最终导致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价格“跌破”价值;而另一些部门的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攀升”到价值之上;事实上,商品过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的、普遍的经济现象,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基本假定已经不复存在;试问:这时的生产价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以上分析说明,生产价格并非资本的怪胎,至少它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换言之,借用转形说的语言来表述,至少在资本主义阶段,乃至整个社会化商品生产阶段,商品不是被当作“资本”的产物来交换的,而它本来就是“资本”的产物;这里所说的“资本”指的是生产要素; 转形说的这些矛盾表明,劳动价值论不能圆满解释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现实;究其原因,就在于劳动价值论者抹杀了除劳动以外的其它一切要素在价值形成和增殖中的作用;事实上,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和增殖中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比如,有人根据1980年徐淮地区20个县亩产值与亩施有机肥、化肥的资料计算得出:⑴有机肥、化肥增产作用的比重分别为54.6%和45.4%;⑵每投入1元有机肥或化肥,每亩可增加产值8.508元或3.537元;注11如果说生产资料不能使产品增“值”,那么如何解释有机肥和化肥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呢我们不能把活劳动看作价值的唯一源泉;在这里,我并没有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我认为,所谓价值,不过是人们对一般使用价值的误解;生产是一般使用价值形成的基穿事实证明,仅仅肯定生产资料等要素在“价值”形成中只发挥活劳动的“吸收器”的作用是不够的;“两瓶葡萄酒”曾把古典劳动价值论者“灌得”狼狈不堪,看来转形说也不能使劳动价值论摆脱这种处境; 等量要素及其相同组合创造等量“价值”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的细胞,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来,一直到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作为五朝元老是没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也说过,商品是不会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改变它的性质的;马克思的原话是这样的:“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作为商品的性质”;注12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是不以生产方式的转移为转移的;它的交换价值始终是由一般使用价值决定的,一般使用价值是以社会必要生产时间为计量单位的;那么,为什么。
初级基础辅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及特点
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及特点:
劳动⼒的使⽤价值是劳动者进⾏⽣产劳动的能⼒,它的使⽤或消费过程就是⼯⼈的劳动过程。
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就是⼀般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的使⽤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且还能创造出⽐⾃⾝价值更⼤的价值。
资本家购买劳动⼒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商品的这种特殊使⽤价值。
例题2:构成劳动⼒商品价值的内容是()。
A.劳动者在⽣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B.劳动者维护⾃⾝⽣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
E.劳动者社会交往所需要的费⽤
答案:BCD
解析:由于劳动⼒存在于⼈的⾝体内部,维持⼈的⽣存必须消费⼀定数量的⽣活资料,⽣活资料的价值主要是包括以上三个⽅⾯。
特别注意区分E项,劳动者的社会交往不是维持⽣存的所必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是,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又有着许多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
1崩投力商品价值上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过程,所以,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化为维护劳动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崩投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新的价值。
因此,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
正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这个特点,使得雇佣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得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变成了资本。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来源及生产的两种方法是?
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本质及历史趋势是?
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一、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p2,p3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什么
P8
3.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
P14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P10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特征是?
主要组成:p2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第一章知识点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P29
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法)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
“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奥地利)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1770-1831)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
3.如何理解物质及其属性
4.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是什么?
P31
第四章知识点
1.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及途径,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5.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6.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是?
7.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8.剩余价值的来源及生产的两种方法是?
9.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意义是?
10.资本积累的源泉、本质及历史趋势是?
11.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是?
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实质?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及本质是?
1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政党制度、选举的实质?
1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容?
必然王国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前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国指人们掌握客观规
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境界.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效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23页)就具体问题而言,任何一个客观规律一经被认识和利用,就是实现了一个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不过在这阶级社会里受到严重的限制和束缚,只要到社会主义社会才较为顺利.但是,必然王国仍将存在,还要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